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精选9篇)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1篇
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期间护理管理前后的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卫生标准达标情况。结果管理前感染率为8.32%,管理后感染率为1.92%,P<0.05;在手部卫生合格率上,管理前为80%,管理后为95%,P<0.05;空气质量合格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90%,P<0.05;在使用器械合格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95%,P<0.05。结论口腔科门诊中运用护理管理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率,提升相关操作质量。
【关键词】护理管理;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
口腔科门诊由于相关疾病的检查与诊断需要在患者口腔中进行,因此相关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浮尘、器械物品、唾沫、血压和口腔黏膜组织进行传播,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器械、空气等无法做到规范彻底消毒,容易导致医患、护患、患者间、医护间的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对相关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针对存在的疏漏和危险问题做防控,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年~20期间护理管理前后的口腔科门诊情况,其中护理管理前收集患者案例5219例,护理管理后收集5018例;护理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测评次数各为20次;护理管理前后在研究数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1.2方法:护理管理操作主要从提升领导层重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护理培训和强化消毒灭菌具体工作等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如下:1.2.1提升领导层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要达到一定管理效果,首先需要从领导层提升足够重视高度,这样在领导之下的具体执行人员中才能充分提升重视和规范执行的意识和效率。为了降低医院管理,护理管理中需要必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支持,只有相关领导层充分认可相关操作的重要性才能积极的配合工作的开展,各科室领导之间达成一致的认可度,充分有效的沟通和提供工作支持,加强人员的投入和物力的支持,提供护理管理工作应有的硬件和软件支持[2]。1.2.2制定规范合理的护理管理制度:制度的确定是护理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标准与指引,将所有护理流程、注意事项和细节操作做规范的标准化依据,让所有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而不是单纯的人管人的非理性管理,应该是制度管人。在制度的制定上要有效的符合实际医院科室情况和专业的护理工作规范,切实的解决实际护理操作中的问题。要及时的对现有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监督发现,而后将所存在的`问题做汇总分析,提出改善措施,进行制度化的完善。所有的护理工作要做定期的考核检查,成立专业的监督小组,实时的为护理工作问题做发现与纠正,检查内容包括空气培养、人员手部和物体表面细菌数检测等[3]。1.2.3优化培训管理:要提升护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专业的培训管理必不可少。培训需要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科室现存的问题做针对性和现实案例的分析指导,提升护理人员在本科室中的操作能力。要充分强调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提升护理人员自身操作的谨慎意识。同时还需要将理论和实操同时做培训与考核,提升人员培训内容的重视程度,考核成绩进行公示,甚至可以与个人晋升相连。1.2.4消毒灭菌操作的强化规范:消毒灭菌管理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水平。在器械处理中应该做分类管理,采用对应的消毒灭菌方式。可以承受耐高温的器械可以运用高温蒸汽来达到消毒灭菌;对于无法承受高温处理的可以通过消毒灭菌化学药剂做浸泡处理,浸泡处理时长应该超过10h。相关操作台、地面和物体要每天做消毒,同时口腔器械操作后要快速做污渍清洗,漂洗与烘干、封装、灭菌消毒处理等。同时日常要做好器械的养护和维修。1.3评估观察:评估观察护理管理前后医院感染率、护理工作卫生合格率。卫生合格率中包括护理人员手部卫生、器械和空气质量合格率。1.4统计学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护理管理前后医院感染率情况:管理前感染率为8.32%,管理后感染率为1.92%,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2护理管理前后护理卫生质量情况:在手部卫生合格率上,管理前为80%,管理后为9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空气质量合格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9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使用器械合格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9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感染的防护是双方性的,一方面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另一方面要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操作人员要佩戴专业医用帽、手套和口罩等,避免患者的血液、体液触及医护人员身体组织,乳胶手套采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一弃的处理。同时在操作后,要运用流动水和去菌肥皂对手部做完全性清晰,同时规范操作6步洗手法进行。定期要为医护人员做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华.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4):248-250.
[2]尹沛.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19(5):56-57.
[3]黄天霞.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10(10):326.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医院越来越重视各科室的质量控制水平,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院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口腔科工作职责主要围绕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作为口腔科护理人员需频繁接触各种口腔医疗器械,且受检人群多为流动人群,从而导致口腔科护理人员具有较多职业暴露危害因素[1-2]。因此,总结和分析口腔科护理所面临的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并且根据其总结和归纳出针对性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地位。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安全管理
口腔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接受患者就诊量大,就诊周期长,各项诊疗活动需使用较多器械,受检的人群中存在着较多未知危险因素,并且患者多处于张口状态,也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唾液及血液的感染途径,致使医务人员具有较普通科室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口腔科护理人员除了配合医生利用各种器械完成较多技术操作外,还需要处理大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为促进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在口腔科护理工作开展中,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笔者在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科室经验,归纳出了口腔科护理中面临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并据此分析,深入探讨应对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特报道如下:
提高口腔科临床护理质量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腔科,临床护理,质量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家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完善, 医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烈, 前往口腔门诊预防牙病和进行诊治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 提高口腔科临床护理质量极为重要。提高口腔科临床护理质量, 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治疗康复、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而且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信心和医院整体的竞争力。
1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奠定护理质量基础
对现岗人员加强培训, 鼓励参加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护理之星”评议活动, 根据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考核成绩、科室互评等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议, 评选季度护理明星。积极发挥护士长的主观能动性,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增加“护理会诊制度”、“静脉配置中心管理制度”、“发热诊室消毒隔离制度”、“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护理员制度”、“社区专访护士岗位职责”等等, 规范工作标准及权限。
2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护理工作中, 重视口腔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针对患者患病的怀疑期、悔恨期、恐惧期、抑郁期、幻想期、妥协振作期和绝望期不同心理变化过程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和方法, 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勇敢的面对现实, 坚强的与病魔作斗争, 树立生命的尊严。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多地巡视患者, 耐心向患者解释, 要求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加快患者病情恢复。做到“五个一”服务, 即第一时间将病人接到床边, 说好第一句话, 落实第一顿饭, 送上第一壶水, 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并送上爱心联系卡, 入院次日再次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重复了解病人心理特征、需求及个性, 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抓三基培训, 提高专业技能
对新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重点进行护理工作制度、病历书写、服务礼仪及护理安全等理论教育及各项基础操作示教培训。对全院护士开展周期性业务学习,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要求, 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同时进一步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组织护士长和科室操作小能手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护士要和患者能够合理而又亲切的沟通, 力求将操作技术做的更熟、更精、更准、语言更加人性化。
由于口腔疾病的诊治工作大部分都是在门诊中进行,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医护比例不协调、工作量大病人多的情况, 一名护士往往需要配合多位医生同时工作, 以此, 医护人员的配合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护理配合工作, 那么就必须充分注重合理安排工作环节, 利用护理每个病人的时间差来配合医生工作。护理人员要做到“三快一灵”。灵是耳灵, 要随时注意其他病人的呼唤和要求, 及时护理他们。三快就是眼快、手快、脚快。
此外, 应该加强质量监控, 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建设, 成立了相应的质控小组, 分别定期对护士仪表、护士长管理、危重症护理、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 每季召开质控会, 对检查结果进行质量分析、通报, 提出整改意见。口腔科每月进行科室自查, 遵循PDCA的管理方法, 使管理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和发展。
4 健全护理工作制度, 规范护理管理
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等各项规范, 要求口腔科人人掌握, 使工作中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医院护理部以抽查、提高、考核的形式检查各项制度、职责、规范落实情况, 使护理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多渠道收集反馈意见, 完善护理工作。病区设意见本、意见箱, 每月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征求患者意见,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家属和患者的座谈会, 及时总结反馈意见, 将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作为口腔科改进自身服务的突破口, 根据整改意见来有的放矢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改善不合理服务环节。
5 紧紧围绕“患者满意”的理念, 贴心服务, 感动服务, 认真做好每件小事
病房都配备了便民服务盒和爱心小礼盒, 便民服务盒内放置了老花镜、放大镜、针线盒以及牙签等, 爱心小礼盒内放置了糖果、点心等, 应低血糖病人急需;病房外放置了爱心小贴纸及笔, 家属可以用爱心贴纸写一些鼓励的话给病人, 加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每间病房门口都配备快速手消毒液, 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发生;感动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区泳贤.口腔门诊基础护理质量持续管理体会[J].海南医学, 2009 (S1) :123~125.
[2]吴福学, 马纯.医院基础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1996 (2) :133~136.
[3]侯会周, 朱天林.中医院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及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2 (4) :107~109.
[4]徐贤, 张霞, 刘云丽, 等.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实用医药杂志, 2002 (8) :117~119.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4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降低;口腔科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9-02醫院感染是说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因为医院内的感染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口腔科,因为人们目前对于口腔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开始增加口腔检查的频率。在口腔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使用多种大量医疗器械,直接作用在患者的口腔疾病上,不可避免地与唾液、血液等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接触。因此,在口腔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消毒隔离的原则,以避免乙肝、艾滋病、梅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口腔科的感染率和口腔护理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医院的内部口腔护理管理应进行整体调整,从而对患者进行出色的护理干预,使得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力度能够深入到口腔科的护理工作之中,给患者也带来了福音。因此,发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口腔护理管理措施是口腔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和护理管理人员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使得医院护理管理程序向标准化发展,有效地规范护理行为,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在2010年6月,医院口腔科严格按照《医疗口腔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并能有效地切断医生和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感染,使得院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医院从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共收治了509例口腔患者作为对照组,240例为男性,女性269例,平均年龄48岁,将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524例患者的护理管理作为实验组,男253例,女256例,平均年龄44岁。口腔科对这个期间的患者进行感染状况的对比。其患者病因主要是拔牙、补牙和牙齿清洁,两组病人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在科室内部接受治疗处理,因为没有护理管理措施,所以只给予常规护理手段。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我院有护理管理措施,所以给予他们全面的口腔护理管理。对两组治疗后的患病率进行分析和评估。
1.3统计学观测到的两组数据比较,卡方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SPS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统计处理完成。以P<0.05,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发展特色口腔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比较观察两套数据,卡方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来完成此过程。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医院在2010年进行了口腔护理管理的重大改进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3.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
3.1.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口腔科具有医疗器械体积小、分散的特点,医护人员要执行的操作与患者的分泌物和血液等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应该在口腔专科的消毒室中设置预处理池和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预处理池中的消毒液为0.1%至0.2%有效氯溶液,预处理池消毒剂需要浸泡30min。清洁区域应严格限制外出人的次数,以确保空气环境的清洁。而且消毒设备应该按照操作进行包装、密封、消毒、灭菌、储存以备使用。治疗操作的时候必须做一人一个器械、一人一套消毒设备、一人一双手套和一次性口腔治疗托盘[1]。
3.1.2门诊口腔科管理门诊口腔科室因为牙床分布的比较广阔、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空气中存在各种飞沫传播杂菌。所以我们每天用0.1%有效氯或专用清洁剂来清洁处理装置和相关的物品表面,每天定时开窗通风30min,封闭房间,每天上班前进行紫外线消毒。而且要实行同一天签名记录系统。护士要配合好医院进行传染病监测统计的各个方面。如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表面消毒剂的监测。
3.2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在口腔科之中,口腔护理人员的工作与患者的感染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加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才能确保患者的口腔病情稳定,从而康复。首先,我们护士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和掌握医疗知识,严格要求一次性用品,如果证件不完整,要严格禁止使用;严禁使用没有消毒日期的灭菌包;严格禁止使用破漏的包装。在实时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和医生需要保持坐位操作,而医生坐落在患者头部的后面进行治疗,护士位于患者头部的左前方,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的双手需要协同完成口腔护理。在治疗中,护士应及时收拾治疗产生的污染物或颗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减少交叉感染[2]。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消毒隔离工作已经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由于护士与病人、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访问最频繁、最密切,所以护理人员的严格无菌护理操作增加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3.3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要想将口腔科控制感染的工作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我们应及时与医院领导进行详细的沟通,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此外,为了提高口腔科感染控制意识和自我意识,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我们将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我们会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感染控制以外的各种知识和会议,尤其是口腔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培训,并且定期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对其评估的基础上的表现给予奖惩[3]。参考文献
[1]林金伏,刘河娣.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培训方法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7(4):251.
[2]马建民.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3):327.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5篇
根据医院“三甲”推进会议精神,在院长和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三级质控组织对护理质量实行质量标准的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全面以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服务水平,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质优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的除须改进,制定本方案。
1、根据医院的总护理质量控控可追溯改进体系:
根据医院总体体规划,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及工作重点制定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及周工作计划。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总结反馈,提出整改措施。
2、各级质控组充分发挥质控作用。按照工作计划及考核办法检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重点检查实施及落实情况。并及时填写护理质量信息反馈表上报护理部,反馈科室整改措施及整改效果。
3、护士长每日落实“五查房”,除日常工作外,结合每周工作重点进行质量控制。
4、对临床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并登记记录、制定相关疾病护理常规及工作制度等。
5、护理部质控组针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及时修订护理常规与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6篇
1.1 恶性肿瘤自身引起的机体变化。陆笑等[4]经过对口腔内无义齿,未经放化疗、手术以及刮治,口腔内龋齿未治疗,未使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口腔鳞癌病人口腔内细菌的采集培养发现,病变区黏膜存在菌群失调,有白色念珠菌等外籍菌检出。这说明在口腔恶性肿瘤发生时,机体由于恶性肿瘤的存在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促进口腔念珠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1.1 口腔黏膜屏障的破坏。口腔黏膜屏障是口腔中最重要的防御屏障,其正常功能和形态下能够抵御大多数病原菌对黏膜的侵袭而避免感染。口腔颌面部肿瘤,特别是口腔鳞癌多呈溃疡型,表面不光滑,多有糜烂。坏死和糜烂的组织为细菌提供大量营养物质,降低了氧化还原电势,阻碍了唾液的清洁作用[5]。
1.1.2 唾液屏障的破坏。唾液屏障也是口腔中抵制病原菌感染的功能性屏障。拥有正常质和量的唾液能够有效地冲洗黏膜、抑制致病菌的黏附和生长。不少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是唾液腺癌能使唾液分泌减少或质量下降,导致冲刷能力减弱,使念珠菌容易附着;另外,唾液中的一些成分(如溶菌酶、乳酸过氧化物酶等)原本起到抗真菌的作用,但由于唾液分泌的减少而丧失了这种机制;肿瘤还可能降低唾液的酸碱度,有益于念珠菌的繁殖[6]。
1.1.3 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肿瘤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使黏膜表面原有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因子减少,也为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7]。且由于体液免疫的低下,唾液免疫球蛋白SIgA合成下降,乳铁蛋白积聚,成为口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的有利条件。另外,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都低下,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因子也同时缺乏,使机体全面抗感染能力下降[8] 。
1.1.4 一些促进念珠菌感染物质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口腔癌症患者的口腔黏膜中,可能存在高浓度的N?亚硝基苯甲基?甲胺,该物质对白色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的感染有潜在催化作用。
2.2 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结果 目前,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治疗都从某些方面直接或间接促进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
2.2.1 手术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一般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都采取联合根治术的方法,将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全部切除,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会导致宿主局部区域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定植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大量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导致口腔解剖结构畸形、缺失及生态空间改变,容易引起口腔微生态失调[9]。这种微生态失调包括口腔念珠菌的大量生长与繁殖,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另外,一些唾液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时,同时切除了整个腺体,可能造成口腔干燥症。多项研究表明,口腔干燥环境与念珠菌感染关系密切[10] 。
2.2.2 放疗引起的组织损伤。Paula等[13]研究发现,口腔癌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在放疗后上升了14%。说明放疗对于口腔念珠菌感染有明显促进作用。放疗对口腔组织的破坏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放疗可使口腔黏膜机械保护功能受损,破坏黏膜机械屏障;②放疗后涎腺组织常出现腺实质萎缩、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唾液量减少,黏稠度增加,酶活性降低,蛋白分泌失常等变化;③放疗可导致局部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念珠菌作为口腔正常菌群有可能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感染,外籍念珠菌也更容易在口腔定植、繁殖;④放疗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低下。
3 口腔癌症并发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由于肿瘤患者局部和全身抵抗力下降,感染常不易控制,而一旦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将导致治疗计划中断,影响治疗的效果,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故对于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预防和控制念珠菌感染十分必要和重要。传统的唑类药物对控制包括念珠菌在内的真菌感染普遍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近年来对于耐药性念珠菌的发现,研究者们正在寻找一系列新的对抗念珠菌感染的药物和手段。
4.1 含茶树油的新药物。有研究显示,致口腔感染的念珠菌,包括一些对常规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的念珠菌,对于茶树油有一定的敏感性。茶树油对于口腔进展性癌患者感染口腔念珠菌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一定意义[11]。茶树油是由产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一种茶树的叶子提取而成,其主要成分是单帖和半帖类。它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包括抗炎等,已被人们所认识。另外,它还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它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一些口腔致病菌、某些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都有作用。
对于许多真菌,甚至对唑类药物不敏感的念珠菌,茶树油也有一定的效果。Bagg等[11]用口腔晚期癌症病人口腔中分离到的念珠菌体外琼脂分类培养的方法,确定含有茶树油的口腔保健产品对于念珠菌,甚至是对唑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仍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另外,新一代抗真菌药,如卡泊芬净就还有大量的茶树油类物质,也显示出对耐药真菌的强大抑制效果。
目前研究表明,茶树油的抗念珠菌作用的可能机制是:茶树油类物质能够深入真菌建立的生物被膜发挥抗菌作用。而一些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不能进入真菌致密的生物被膜。但是,目前对于茶树油类物质的毒性作用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还不清楚,是否能在临床普遍应用还不得而知。
4.2 其他有效的抗真菌药物。除了唑类药物和新发现的茶树油外,对于口腔念珠菌病还可以使用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制霉菌素)、龙胆紫、洗必泰等药物。在传统的口腔念珠菌病中,这些药物都被普遍使用,且效果较好。但这些药物也存在着念珠菌耐药的问题。
4.3 阻断发病机制和诱因的预防手段。由于单用抗菌药物容易产生念珠菌耐药等问题,众多学者正在研究通过阻断或改善先前提到某些致病机制和诱因的有效手段来预防和治疗与口腔恶性肿瘤并发的口腔念珠菌病。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技术和手段有:改进放化疗技术和手段;合理组合综合治疗;治疗前后使用黏膜保护剂和人工唾液;加强口腔清洁度等,对预防和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有一定的帮助[12]。
口腔护理评分 第7篇
一、操作准备10分:
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5分)
2、用物准备(5分)
二、评估患者10分: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重点评估口腔黏
膜情况(5分)
三、操作要点65分:
四、指导患者10分:
五、提问5分
六、总分100分
2、向患者解释口腔护理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5分)
1、根据患者选择合适的漱口液(20分)
2、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避免清洁、污染交叉混淆(35分)
3、询问患者感受,并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10分)
1、告知患者在操作中的配合事项(5分)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口腔医院的医院感染不仅仅为住院病人的感染,对于二周内多次反复到口腔医院就诊患者的感染也应属医院感染的范畴,目前公认最能反映口腔医院在没有设病房的情况下的医院感染状况的是门诊手术室接受手术(包括种植)患者的感染发生率[1,2,3,4],故我们以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手术室(包括接受种植)手术患者198人为分析对象,其中男104人占53.60%,女94人占46.40%。年龄最大76岁,最小19岁,平均47.6岁。
1.2 方法
分析了2008~2009年在本院门诊手术室(包括接受种植手术)198例患者的留存病历,根据主诊医生在病历中所述的病人情况、手术种类、治疗过程、护理、检查结果等,择出所需项目列表分析。
1.3 口腔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具体措施
以医院分管医疗的院长牵头、各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参与、护理部具体实施等方式成立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制定了口腔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1.3.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口腔医院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相关法规、无菌操作技术、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更新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
1.3.2 强调防护管理
口腔治疗过程中,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做到一医一患一手套,口腔诊疗操作时必要时戴防护面镜[1,2,3]。
1.3.3 重点做好手部清洁
口腔医生在为每位患者诊治前后均需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如因手套破裂导致手部感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患者,医生操作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后用肥皂及流动水洗净,清洁纸擦拭干净,此类病人用的器械要单独进行特殊的消毒。特别强调治疗过程中不得用污染的手触摸周围的物品、治疗椅的开关、灯的把手,如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椅位及灯光应由“四手操作”护士配合调整[3,4]。
1.3.4 器械专用、备足够用
配备足够可以随时进行高压灭菌的种植机头、超声波洁牙机头以及各种器械,保证执行一人一机一消毒制度,消毒设施及诊疗器械配备要全,按要求配备高温蒸汽灭菌设备;口腔科诊疗器械数量要充足,尤其是各类手机配备要充足,做到一人一套一用一灭菌;盛装医疗器械容器及敷料槽一定做到按要求进行消毒灭菌,使器械消毒灭菌达到要求。其他物品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1.3.5 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
使用后置于专门的器械回收盒中,送到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包装、装载、高温高压灭菌后送回临床再使用[3,4,5,6]。
1.3.6 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消毒处理
使用后置于500 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冲净晾干后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10 h以上,再次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
1.3.7 手机部件的消毒处理和消毒浸泡液的管理
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机器20~30 s,以排内腔的水、汽及污染物,然后用含酶清洁剂清洗、注油保养、抹干、包装、装载后进行快速程序的高温高压灭菌[6,7]。
消毒浸泡液加盖,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标签,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周更换消毒液一次并作好登记。
1.3.8 加强对口腔诊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按治疗区和非治疗区设置诊室、器械清洗室、消毒室、无菌物品储备室、手术室等;配备专职护士负责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诊疗室、治疗室每天2~4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污染;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 h,每4 h用空气清菌片消毒空气。综合治疗椅和环境表面的清洁消毒,于每天开诊前或工作结束后,用500 mg/L有效含氯消毒液擦拭,被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工作台面和综合治疗椅表面用500~1 000 mg/L有效含氯消毒剂随时擦拭消毒[5,6,7]。
1.3.9 量化、分析控制效果,加强监控力度
每月对口腔诊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各种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医院感染办公室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实行每月通报制度。
1.4 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卫医发[2004]431号文规定的医院感染标准[4]。
1.5 统计方法
所有回顾性统计资料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率。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规范管理
我院经过规范化护理管理以来,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各项消毒隔离工作指标均符合卫生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每年优质通过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并获得肯定与表扬,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上到下层层落实并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2.2 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1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例,占4.09%,发生率远低于卫生部的要求(9.70%),表明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口腔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率控制在卫生部的要求以内。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年龄分布:18~35岁0例,占0%(0/8),36~55岁2例,占25.00%(2/8),55~78岁6例,占75.00%(6/8),表明三者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口腔医院发生医院感染主要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手术类型:牙槽外科2例,发生比例25.00%(2/8);延期种植0例,发生比例0.00%(0/8);即刻种植1例,发生比例12.50%(1/8);引导骨再生(GBR)+种植5例,发生比例62.50%(5/8)。四者差异存在显著性,说明手术创伤越大(如引导骨组织再生再种植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手术地点:手术室1例,占12.50%(1/8),牙科诊室7例,占87.50%(7/8),二者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手术地点对医院感染率有影响,开放的牙科诊室更易发生医院感染。
3 讨论
3.1 口腔医院感染无处不在,任务繁重,值得引起重视
口腔医院的感染管理已成为当前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国家卫生部也已出台诸多法规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据统计,我国医院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00%~30.00%,其中手机平均细菌检测为501 cfu/件;口镜为610 cfu/件;HB-s Ag阳性率可达10.60%[1],这些足以引起重视。口腔医院感染涉及面广,应提升每个医务人员的防患意识,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只有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多层次的综合监管和质量监控之后,才能使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降低。我院非常重视口腔器械统一回收、处理、清洗消毒及口腔诊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使各项护理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有效地降低了口腔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本组资料显示我们口腔医院近二年来门诊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09%(8/198),远远低于全国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率的平均水平9.70%[1],和以往的报导[1,2,4]一致。这可能与口腔医院病源性质、病种较为单一、就诊特点如多门诊少病房、污染的口腔治疗环境、较为健康的人群等有关,存在感染的机率较小;同时也和我们口腔医院一直在进行规范化护理管理分不开。
3.2 口腔医院感染控制与综合医院有许多不同之处
特别是口腔医院是人为操作多于临床用药,因此在口腔医院进行院感控制时除需遵循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外还需注重口腔诊疗特点,多个方面加以控制,方可切实可行地降低口腔医院感染率。口腔种植的医院感染病例的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及创伤较大的病例:本组资料显示55岁以上人群占医院感染的75.00%,与55岁以下人群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创伤较大的患者占医院感染62.50%,与创伤较小的人群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这可能因为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他们的抗抵力低,特别是那些需取骨、引导骨组织再生(GBR)等创伤较大的老人就更易感染。
3.3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特别是规范化护理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本组资料还显示在一般牙科诊室中进行口腔手术发生医院感染占87.50%,与在手术室中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这也提醒口腔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管理要十分严谨,定期通风、消毒、标准流程十分重要,只有确保无菌环境才保证术后的安全与成功。特别是口腔种植手术最好在正规的手术室中进行,在牙科诊室中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机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口腔种植越来越受到缺牙患者的认可,种植手术的量也逐渐多起来了,许多口腔医院(科)都开展了此项业务,按医院感染管理与规范化护理管理的要求此类手术一定要在正规的手术室中进行。
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我院对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得到增强,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从而使口腔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口腔医院的院内感染率严格控制在国家的标准范围内,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礼会效益。但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彬,罗小洁,范小洪.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58-559.[1]LIU B,LUO XJ,FAN XH.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of Con-trolling Hospit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OurMethods and Experience[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5,15(5):558-559.Chinese
[2]雷松蕙,杨小红,朱秀娥.口腔科消毒隔离技术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86.[2]LEI SH,YANG XH,ZHU XE.Disinfection Technology and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Hospital Infection in Department ofStomat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6,16(2):186.Chinese
[3]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65-76.[3]ZHANG XH,HU Y.Infection Control in Dentistry[M].Guangzhou:Guangdong World Publish Company,2005:65-76.Chinese
[4]文学锦.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8-1269.[4]WEN XJ.Hospital Infecton Control in Outpatient Service ofStomatology[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4,14(11):1268-1269.Chinese
[5]孙亚夫,赵荣贞,王玉玲,等.口腔器械污染情况和消毒效果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84-186.[5]SUN YF,ZHAO RZ,WANG YL,et al.Oral Instrument Con-tamination and the Best Disinfection Method[J].Chinese Journalof Nosocomiology,2004,14(2):184-186.Chinese
[6]姚飞,郭三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l8(3):231.[6]YAO F,GUO SL.Investigation on Preventive Consciousness ofProfessional Infection in Medical Staff of Stomatological Depart-ment[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03,18(3):231.Chinese
口腔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第9篇
【关键词】 口腔科层级管理口腔护理
口腔科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护理科而言,存在工作量大、病情严重患者数量多,护理资源相对其他科室较少的特点,人员管理难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的值班安排不舍和口腔科工作人员的特点,因此我科选择新型的指导管理模式,设立相关的护士长职位、高级护理以及个人的责任护士,使护理资源应用能力达到最大,护理的水平有了飞跃,现将本次实验的结果形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当今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常年病床使用率达80%~95%,在高峰期可达到100%的情况下,护理资源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又节省资源,还可以实现相关科室护理人员的兼用,例如普外和口腔科可配备相同类型的护理人员,其中护士长的数量仅设置一名,主管护理工作的护士两人,护师与护士分别为4人、7人,由于本科室的护理工作量较其他科室更大,按常规的排班方式进行会增大工作量,因此采用了APN这种新型的排班制度,使以前所遇到的排班问题都得以缓解。
1.2 使用分层式管理的方法
将两个不同的病区分别设立五个层次,层级关系为护士长处理设计交班工作的相关事宜,高级责任护士需要在工作经验上达到五年或五年以上临床经验,初级责任护士虽然不需要过长的工作经验,但时间也必须达到三年,可找有经验的普通护师来担任,工作经验不满一年的护士可担任辅助护士一职。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高级责任护士与中级责任护士需要联合承担在工作中的相关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其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帮助初级护士。因此初级护师则需要尊重医嘱进行工作。
1.3 APN新型处理排班模式实施过程
这里所谓的APN式排班制度是指奖牌办的工作人员分为三个模式,分别为A、P、N。每天来医院进行上班的人数占全科室医疗工作人员人数的85%,其中,护士长每天都需要来医院处理相关事务,排班顺序按照APN依次进行,每个班的上班的时间均为八个小时,具体安排时间如下:A班上班时间在早八点到下午四点,需要设立4人,组长为两人,责任人为两人,主要有高级或中级护士担任急了,这组人员需要对所有住院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处理检查,P班为下午四点到晚上十二点,设立人数为一人即可,N班上班时间从晚上十二点到第二天早晨八点,这里需要两个人交替进行值班任务,一人负责夜间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进行,而另一个人是由二号值班人在下午五点半至第二天八点在值班室对夜间值班人进行替换工作的护士进行的,调节夜间值班人的相关护理工作,并按夜进行轮休,护士长进行工作安排。在工作期间,所有医护人员可以在没工作两到三天进行轮休,使交接班的次数相较以前大幅度降低,减少了上班迟到早退的状况,并且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也更为了解。
1.4 评价标准
将本次试验的结果进行统计采样分析,统计结果应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层级管理是在口腔科实行的新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较以前而言,除了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这一项外,其他比较项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护理效果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体的服务水平也提高了,同时病区内的其他的患者人数也得以舒缓,人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的应用,上班的责任明确,减少了托班的情况。同时进行分层管理后,护理水平得以提高,初级护士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患病极其严重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病情也得到良好地改善,在医学上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提高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医院中,患者与医院的共同能力,对当前的医患的关系得到改善有极大意义。
总之,对医院的护士进行层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同时对于护士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值得在未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潘红; 杨芳; 陈瑞玲; 董惠翔. 基层医院护士层级管理和APN连续排班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09;47(28): 106-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