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原训练 动作 力量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各国更加重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训练却一直未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由于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快于平原,这对乒乓球训练影响极大,再加上有的地区较为潮湿,球台的反弹力受到影响,球着台后显得快、低、飘。这就加大了运动员处理球的难度和缩短了处理来球所必须的时间。如果不加强对高原空气密度与乒乓球运动这种特殊联系的研究,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就很难达到现代高水平要求。
一、高原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而导致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给运动员的动力定型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击球前所必须的准备时间缩短,使正常的摆臂幅度受到限制。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减小手臂和身体部分的摆幅,才能提前完成准备动作,保证良好的身前击球的位置;二是在用相同力量击球,球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高原球速在空中飞行时大于平原球速。这样假设某一力量在平原能够击到对方台底边上的球,而在高原必定飞出界外。所以击球时要减慢挥臂速度,就必须控制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但这恰成了要加强爆发力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称其为“高原轻力量定型”。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挥臂幅度普遍偏小,显得拘挛,力量较轻,球质也差,击球动作也不如平原地区运动员干净利落、舒展,这正是高原运动员的致命弱点。
由于击球力量越大,在高原击球的初速比平原快的数值越大,打出距离比平原正常打出距离超出的长度也越长,故对力量要求越高的项目影响越大,如对少年和女子影响则相对小,对成年男子影响最大。
由于同一力量的上旋在高原的球速大于平原,这就给人体的反应和位移带来了新的困难。比如,从球台中线向对方球台两大角发出两个球,这两个球的动行路线犹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当顶角相同两腰加长时,它们 所夹的底边也加长了,而这条边正好是运动员往返的路线,它的加长使运动员奔跑的距离加长和跑动范围加大了。假设球在运行过程中还带有侧旋,那么球运行的角速度还会加大,这样对运动员的步法要求当然大大超过平原。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就意味着如下两点:
第一,一些在平原地区可以实现的大范围奔跑的练习内容在高原却难以实现了。如在平原训练时,可以把两张球台拼在一起打多球,让运动员练习大范围奔跑步法,可在高原却很难实现,必须缩小范围和降低质量,由于这些内容的实现不能保证,运动员在这些方面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受诸因素影响,在高原所出现的看着球跑不过去或因跑过去的距离超出正常范围而难以回位的情况是大大多于平原的。
第二,由于专项位移难度增加,即意味着对高原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要求要超过平原运动员。如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的转移,当平原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他就可以转移到高水平的乒乓球专项训练中去。然而当高原运动员达到这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由于乒乓球训练的难度相应提高了,所以要向高水平的训练转移就变得难以实现了。
二、缩小动作、减轻力量
前面所指的小动作、减轻力量,是在还未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危害性之前,自然和不自然的在高原训练中无限的使用它,所以是必须克服的。但是缩小动作,可缩短打出距离,仍然是决定运动员摆速和命中率的较重要因素,即使在平原, 当来球过快过难时,大幅度的挥臂来不及,也得采取此两种办法,何况在高原球速加快的条件下,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超出机体反应,力所难及的球仍然还会比平原多。
随球速的加快,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抓好专项素质又要抓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抓好一般素质,才能有专项转移的基础,因为高原训练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的一般素质和 专项素质必须要超过平原运动员,所以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适应高原训练特殊需要的身体计划和方法来,才能使高原运动员的一般素质显著超过平原运动员,并使它有效地转移到专项训练中去。
在专项训练中要特别注重那些以前在高原训练中一直很难实现的,而在平原训练中也是高质量、高难度的训练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有机体的刺激最大,最容易提高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与高原训练相适应的各 种机能,同时它还可以使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最大限度的转移,而这些要求一旦实现,高原运动员的跑动 速度和范围将大于平原运动员,而表现出最优秀的步法来。
三、结论
采用高原训练法后,从理论上预测,将使高原球速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从不利甚多变有利甚多。如高原空气密度小,将使有机体对氧的利用率高于平原,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球速快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将有利于加强运动员的爆发力,加快摆速,加强旋转,加强机体的各种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运动技能;加大跑动速度和范围,促使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各项指标超过平原运动员。这样既解决了高原训练的某些难题,以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本地训练中进展缓慢的难点,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乒乓球[M].
[2] 中国乒乓球协会.高原训练乒乓球特点[J].乒乓信息.
乒乓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介绍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教学技巧,包括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训练,通过实践形成并提高机体的动作感知能力,再通过结合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的悟性,最后给出将该技术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建议。
关键字乒乓球;直拍横打;教学设计与运用
纵观乒坛百年历史,直拍打法在我国经历了庄则栋时代的三连冠、江嘉良时代的双冠王,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传统的直拍快攻被以瑞典为代表的弧圈球击败之后,中国乒坛一直致力于直拍的复苏。直拍反手位历来是被认为是直拍选手的死穴。随着乒乓球速度旋转的飞速发展,现在横拍打直拍主要还是在直拍的反手上做文章,直拍反手发不了力、相持不了、威胁性不大的弱点,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掌握强有力的反手攻球技术,直拍反手位的漏洞就会最大程度地被补上,直拍横打技术就是比较先进的反手攻球技术。从理论上讲,此项技术的用力特点与横拍反手极其相似,比较符合反手位发力的力学特点。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直拍原有的灵活、快速、多变的特点,方能底气十足地和横拍选手叫板,傲立乒坛。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综合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一、 现状分析
我院大学生的乒乓球课大一就开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了解了他们的基本状况后,授课的时候就非常有必要、有的放矢的去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心里,加强师生情感,使他们了解乒乓球运动,对乒乓球产生一定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不至于浪费光阴。乒乓球打一次两次可以,可是要长期坚持下来对许多人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兴趣作为动力,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直保持拥有热爱打乒乓球的兴趣是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追求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提高并保持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设计与运用
1.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训练
由于学生的年龄、技术水平有所不同,在教学训练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器官感知所学的乒乓球技术。“直拍横打”技术就是通过感知建立动作形象,使其形成清晰的表象思维。首先要重视动作示范的规范性,即教者的动作示范要完整、协调、美观、准确。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好的表象,而且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念和兴趣。其次,适时的讲解也非常重要,在示范的同时要加以必要的讲解,讲解关键是要精练、准确.这是教者的难点,也是学者的重点。通过简明讲解、示范,使学者易学、易懂、易练。运用好讲解与示范,并把它们密切结合,这也是教者所需要熟练掌握的能力,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信息接纳,使学者的逻辑思维完整连贯,形成清晰的表象思维,产生最佳学习效果。
2.通过实践形成并提高机体的动作感知能力
在乒乓球教学训练中,一项技术的形成要在不同旋转情况下通过反复的训练和纠正才能形成。“直拍横打”技术的训练也是如此。在直拍横打训练中,特别要重视肌肉感觉的锻炼,即形成提高机体的动作感知。在教学训练中,从徒手动作的手法练习开始就应要求学生对整个直拍横打技术的完整性建立清晰的肌肉感觉,也就是说在学生每一次挥拍时都应让他们边做动作边体会相关的肌肉感觉。特别是直拍横打时,腕关节和手指之间协调用力的肌肉感觉,如“直拍横打”的攻球技术中,当来球不转时按正确的常规动作技术挥拍。当来球上旋时,握拍手的食指用力,使拍型前倾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中上部,摩擦略大于撞击;当来球下旋时,握拍手的拇指用力,使拍型稍稍立起,在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中部或中上部,摩擦大于撞击(拍面是反胶)。整体的挥拍要求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腕指关节的用力,并控制好拍形,做好挥拍时起点、止点、挥拍的用力方向。直拍横打攻球技术训练的方法是采取接定点的多球练习,在来球分别是上下旋或不转的情况下反复训练与纠正击打每一种来球,使练习者认真体会击打每一种来球的动作时的肌肉感觉,达到动力定型,形成机体的感知。这样一来使练习者更好地掌握“直拍横打”攻击来球,体会不同旋转等变化时带来的肌肉感觉,通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提高肌体感知能力。
3.合理运用“直拍横打”技术加大摆动速度
“直拍横打”技术能够增强直拍选手在左面进攻的能力,也增强了直拍选手在实战中的优势,进而大大增强直板选手主动进攻的能力。无论是在对攻或是在比赛中,利用直拍横打先上手发起进攻都有显著效果,因为好的进攻也就是最好的防守。我国乒乓球名将王皓就是这项技术的典型代表,直拍横打特点突出,攻球路线落点旋转,不易判断,动作隐蔽,能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困难,使对手增加失误,给自己创造正手进攻的机会。然而,直拍横打与正手的威力是有差距的,在力量、速度、旋转上都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使用直拍横打。在比赛中若出现能利用正手的机会,应尽量使用正手进行进攻,毕竟正手比直拍横打威力要大。通过增加直拍横打的摆动距离来提高摆速,增强直拍横打的进攻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进攻效果。所谓增加“摆距”,就是加大大臂与上体的夹角,使腕关节尽量内收,利用上臂的有力回收与前臂的杠杆作用产生加速来提高力量和速度,达到提高进攻能力的作用。另外,直拍横打技术与腿部力量的快速移动应相辅相成。步法的准确移动是保证良好直拍横打技术的关键。因此,步法的训练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要认真对待,做好与之相结合的系统训练。
三、拓展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是指采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电教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放映在学员面前,这样就增加了感官刺激,如图像、色彩等,可将输出的信息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让学员清晰地看到乒乓球技术动作的全部过程,促进学员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
2.情景教学法
给学生以指定的情景,制定一定的规则,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训练,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自己最好的技术状态。
3.心理训练教学法
是指运用心理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员通过回想和默念,对技战术动作在意识中产生表象作用的教学方法。学员实战水平的提高与动作表象的形成有关,而这些表象的建立不仅需要多次的练习和体验而且需要更多的“想象”。“想”是一个刺激源,它可以引起人体机能的相应变化,强化技术动作的正确性,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情绪充分发挥技术、战术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直拍横打的技术很多,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练习时具有针对性,先从基础动作练起,由易到难,切不可一步登天。直拍横打在特殊的时期起到特殊的作用正是当年直拍选手處于无法避免的被动处境时才得以生存,乒乓球技术才得以大胆地创新,才巩固了直拍选手在当今世界乒坛的位置。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要得到提高,就需要不断的创新,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更好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蒲. 浅析乒乓球发球的技术特征与教学训练方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1 (4).
[2] 李肇民. 对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规范化训练的探讨[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3] 向导. 论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在青少年训练中的发展方向[J]. 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
[4] 李浩. 直拍横打与推挡技术相持能力的对比性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02)
[5]余保星.乒乓球双打及其训练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 苏丕仁. 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创新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11)
[7] 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乒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教学;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乒乓球教学已经在高校中得到普及,但是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综合水平以及重视程度的不同,高校乒乓球教学质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在乒乓球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和完善,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阻碍高校乒乓球教学在当今社会的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乒乓球教学措施优化的重要性。
一、高校乒乓球教学开展价值
高校乒乓球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锻炼学生的手脑配合能力。高校乒乓球教学属于竞技体育,需要大脑与身体相互配合,并根据对手采用的战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打法和使用技巧,整个运动中的技巧性较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在实际课堂上,不仅需要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水平。利用大脑进行判断,再通过肢体形成动作,完成整个活动过程。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高校乒乓球教学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或者单纯的脑力训练,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中大脑和肢体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第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乒乓球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巧,学生在实际运动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实践的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呈现出来。这一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有效培养[1]。第三,完善高校课程体系。高校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还需要将体育锻炼与专业学科相互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而在乒乓球教学中,恰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另外,乒乓球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属于体育教学,对其进行优化还能提升体育课程在整个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占比,使整个高校課程体系更加完善,并逐渐向着科学化以及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第四,提升高校体育建设水平。在当今教学改革中,体育的地位逐渐提升,因此开展乒乓球教学能够提升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将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
二、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理念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学生课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展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学生参与乒乓球活动的机会更少,最终导致高校乒乓球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另外,学生在实际校园生活中,多数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中,缺乏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机会,进而影响自身体育水平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高校乒乓球教学展开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形式。
乒乓球这一运动项目在我国体育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乒乓球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对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开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需要从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对进行详细分析。在理论知识方面,高校乒乓球教学课程设置数量较少,加上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只是大致讲解乒乓球相关知识,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乒乓球技术理论,自然无法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实践学习。
在高校乒乓球教学成绩测评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明确高校乒乓球教学目的,导致最终测评效果客观性和真实性较差,影响教师接下来教学计划的制定。例如,多数高校在测评成绩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而是仅仅将学分作为最终目的,因此学生在高校乒乓球学习中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甚至对高校乒乓球教学产生排斥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评价过程过于形式化,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和发展,甚至部分高校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将答案固定化。体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这种书面考核的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正确评价,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兴趣,影响乒乓球教学质量[3]。
三、高校乒乓球教学优化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基础,因此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进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高校乒乓球教学的重要性,更改乒乓球教学课程的设置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位学生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都能够得到成长,进而激发出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乒乓球意识教育以及知识教学应用在其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乒乓球中蕴含的文化和背景,改变对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看法。以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师方面,可以将高校乒乓球教学考核加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提升教师对乒乓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各个方面创新教学理念。
(二)完善乒乓球教学内容
高校乒乓球教学目标与专业乒乓球教学不同,其专业性相对较低,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乒乓球技能的同时,充分锻炼身体,提升自己的综合身体素质,激发出学生的活力。另外高校乒乓球教学还能够释放压力,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多数高校学生今后不会从事乒乓球专业工作,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放在乒乓球基础技能训练中,让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乒乓球的基础操作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够提升自己的乒乓球水平,又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将高校乒乓球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例如,除了正常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乒乓球比赛、乒乓球知识竞赛等,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竞技体育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积极响应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更新高校乒乓球教学方法
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目前乒乓球教学方法可以大致分为,集中教学法、分组训练法、巡回指导法以及针对性教学法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上方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学习能力、乒乓球基础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划分,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以及教学内容,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学习能力较差但是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教学难度,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除了这种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球训练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接发球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与实际比赛模式相接近,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战水平,同时增加乒乓球教学的密度和强度,保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四)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乒乓球教学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样性的原则,丰富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将自己的學习重点以及练习重点放在考试内容中,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容易限制评价考核方式,许多学生在结束考核之后就对乒乓球学习失去兴趣,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并没有体会到乒乓球教学中的乐趣,加上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学生自然会失去热情,因此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考核中加入技巧考核以及战术练习等,加深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掌握深度,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考核难度,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主动投入到乒乓球练习中,进而达到提升学生乒乓球水平的目的。
(五)充分利用新时代教学资源
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优化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收集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给予学生更高质量的教学。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建立高校乒乓球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自主登录系统,学习乒乓球的各种知识。例如,在资源库中下载教学视频,不断加深对乒乓球学习的深度。而教师在实际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展示优秀比赛视频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经验,并正确指导学生,利用视频中的慢动作播放,分析运动员使用的战术和技巧,让学生清楚看到该动作的整个过程,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削球”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演示的方式,学生无法仔细观察到球拍的角度,但是利用视频播放的方式,能够对视频进行暂停、放大以及放慢处理,让学生充分观察其中的细节,直到完全掌握学习技巧。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给予教师更加丰富的利用资源,全方面提升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在课上观看视频等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增加自己的学习内容,将网络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
(六)加强高校乒乓球教学场地建设
教学场地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对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5]。第一,增加经费投入。由于高校对乒乓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在其中投入大量经费,导致整个教学场地无法到达相应教学标准。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与当地企业相互合作,增加场地建设的启动资金。第二,合理分配结构。在设计乒乓球体育场馆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在其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体育场馆地址尽量选择在生活区域周围,提升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第三,定期进行管理保养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中的运动器械需要定期检查,一旦出现损坏情况第一时间更换,避免影响学生的正常使用[6]。同时清点体育器材,记录体育场馆中设备的使用情况,在使用场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使用规章制度,明确场馆开启和关闭的时间,为教学和训练提供良好条件。只有对体育场馆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维护,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提升场馆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体育馆,促进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良好发展[7]。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乒乓球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必须针对乒乓球教学现状制定全面科学的优化措施,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乒乓球运动展开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为未来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发展提供条件。在素质教学下,高校需要认识到乒乓球教学对素质教育起到的促进作用,将学生兴趣与乒乓球教学相互结合,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程中必须将教学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互结合,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使高校乒乓球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是优化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最终目的[8]。
四、结束语
高校乒乓球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响应教育改革号召,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质量。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完善,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使整个高校乒乓球教学向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蕴衡.多媒体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影响以及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1):153+155.
[2]宋崇丽.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方式创新研究乒乓球“微课”教学方式的理论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0):162+164.
[3]柳絮飞.多媒体CAI课件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0):116-117.
[4]贾佩莹.“菜单积分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5]赵文科.协作学习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8.
[6]姚远.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和途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8(09):157.
[7]陈远莉.“运动处方”教学对提高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3):73-77.
[8]林琳.普通高校乒乓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6):158-159.
乒乓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是乒乓文化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新平台,是发展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分析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对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体育文化传播使命,明晰了其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文化;中国乒乓球学院;软实力
2010年9月,斥资1.3亿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中心和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成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国乒乓球学院作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专业化的一个平台,是我国软实力传播的新生代,也是我国积极挖掘体育项目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贵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从为中美外交破冰铺路,到包揽世界金牌提振民族士气,再到为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软实力,它在中国承担的社会使命正不断扩大。“国字号”体育运动项目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承载着我国“体教结合”正规化的梦想,也承担着提升我国体育项目软实力、宣扬乒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以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为出发点,探究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文化传播使命,明晰其所承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职责。通过论述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作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的形象标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式理念传播的平台、通过地缘文化重塑与发展乒乓文化的动力、唤醒国人乒乓“类意识”的手段、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其发展将成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的一个动力,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1 从软实力到乒乓球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萎缩[1]。每每当提及“软实力”之时,惯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来代替“软实力”,认为文化领域的人文魅力是“软实力”的灵魂。事实上,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弗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将国家的软实力归因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2]。由此可见,“软实力”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包括文化,还有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叠加。对于文化领域来说,文化软实力包括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部分内涵,而对于体育领域来说,体育文化属文化的下位概念,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文化力与体育软实力的叠加。乒乓球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乒乓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影响力,具体的可以被称为乒乓文化软实力,隶属于体育文化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应该隶属于四个层级,是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在一定的体育硬实力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国内外公众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而乒乓球文化软实力则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它体现在乒乓理念的定位、国球文化的传统、国球形象、国球声誉与品牌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力上,最终表现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则是我国开始着手于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软实力方面去完善乒乓球运动的重要举措。
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和上海体院承办,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名誉理事长由国家体育总局分管领导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由国家乒羽中心主任担任,执行理事长为上海体院院长,乒坛前辈、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为学院名誉院长。其办学定位于建设集“教学、训练、研发、培训、赛事与对外交流”于一体、包含所有办学层次、坚持学历教育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的世界一流特色学院,履行“高等教育教学、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国内国际培训、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创新精神的乒乓界精英,逐步实现“三大目标”——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3]
中国乒乓球学院将理论、研究、竞技、文化集合于一身,担负着推广乒乓球、传播中国文化、开创中国乒乓球历史的使命。要让中国乒乓球学院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乒乓文化的重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文化传播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淡化项目的竞技色彩、强调项目以人为本的普适性是其全球化发展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而针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称霸世界体坛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性质很强的体育项目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稳、准、狠、快速、旋转等乒乓球理念适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而对于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沉着稳重、博弈思考等人文素养的体现更为重要。乒乓球运动项目软实力的提高,会使中国的“包揽”、“金牌”、“夺冠”等竞技豪词的光芒不再如此之刺眼,也将是“文化”、“人文”、“普适”最终成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真谛。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以拥有多少金牌来衡量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否,是弱国心态”,作为乒乓球大国的中国,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均衡发展,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音。
3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将乒乓球文化的构建提升为乒乓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它也将在外交层面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在政策层面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保障的基站,在文化层面则将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乒乓文化重塑的契机、地缘文化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3.1 体育大国形象的标杆
“大国”之谓“大”,并不在于国土面积,而在于经济实力、国际形象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体育大国”之谓“大”,也不在于金牌第一,而在于体育发展、国民体质以及在体育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经济上,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正在步步向大国目标迈进。体育上,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愿望,大国形象赫然崛起。虽然总书记在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体育强国的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要做的是首先将体育大国的形象巩固好,无愧于“体育大国”之“大”。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国内实践国外推广的过程,必将成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为我国巩固好体育大国之形象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乒乓球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它的设立包含着我国体育界以及乒乓人士的国球情怀,更展现了我国主动承担起乒乓球运动推广责任的大国形象。乒乓球之于我国犹如跆拳道之于韩国、相扑之于日本、橄榄球之于美国、足球之于巴西,属于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运动曾经为我国脱掉“东亚病夫”帽子、振兴民族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乒乓外交”曾为中美建交铺路、为中日友谊搭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可谓登峰造极,已经到了开始为包揽所有金牌而苦恼,为没有对手而担心的地步。国际奥委会也一再改制,都是通过限制中国队而试图达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目的。限制中国等于限制乒乓球运动优势国家发展乒乓球运动,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与此同时,我国在服从国际奥委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尝试通过“乒乓球国际推广计划”以及建立乒乓球学院来从根本上实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通过系统的、正规的途径将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在高等教育的旗帜下,科学挖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精神,让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华文化的陶冶下成为世界人民的运动。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将是我国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是我国树立与巩固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3.2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
竞技体育的循环发展犹如生命有机体一样,要保持一种“生态平衡”,同样需要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一部分运动员退役,一批后备人才作为补充,维持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过程包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运动员退役三部分。竞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是极为短暂的,当竞技状态达到高峰之后,必然迎来退役和再就业过程。而在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夺金夺标的途径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成就极少数、舍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单一的竞技成绩的基础上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优秀,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一旦失去了竞技能力而无所适从,成为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重竞技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症结。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等,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竞技体育成绩,而因为没有生存技能,在脱离了竞技体育的庇佑下,成了文化知识的侏儒无法立足于社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和推广,将有效地解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不系统的缺憾,在传授乒乓球技能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让其享受到“举国体制”集约化优势的助力和“体教结合”的双重保障。同时中国乒乓球学院也将给其他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使素质较高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延长他们的运动生命周期。“体教结合”的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仅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当中渗透进去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能够通过提高运动员本身的文化素质,能使其拥有在退役之后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平台,故而是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通过系统的文化业务课学习,将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基本职业技能与竞技运动成绩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
3.3 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
地缘文化认同是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并具有地理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信任。例如,“欧洲一体化是建立在欧洲主义基础上的,欧洲主义设想的建立则基于意识形态上‘我们欧洲人’这种自主性的共同体”[4]。随着亚洲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哈蒂尔和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曾引起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峰君教授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亚洲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吸收了现代化因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东亚文化认同的来源看,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亲缘性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包括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天下大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族文化和谐发展的传统儒家思想。[5]因此这种深厚的文化亲缘性为推动乒乓球运动领域建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提供了前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乒乓球运动虽然在亚洲开展得最为火热,但是谈到乒乓文化的时候,人们仍然习惯于将乒乓文化归结于欧洲文明,从欧洲文化的角度去解析乒乓文化。既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心已经转移至亚洲,那么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乒乓球文化也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国乒乓球学院应正确利用东亚文化的亲缘性,以及亚洲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树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让地缘乒乓文化以亚洲为基地形成一股强烈的思想风暴,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传播亚洲地缘乒乓文化,深化乒乓文化的内涵,让亚洲的乒乓文化虽然不致于取替欧洲价值观为核心的乒乓文化,至少也要与其平行,让欧洲乒乓文化乃至世界乒乓文化与亚洲乒乓文化共荣辱,在整合与创新中推进世界乒乓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达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3.4 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体育的“种意识”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强兵强种”,而体育“类意识”则是将体育上升到“培养世界公民”的高度。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演变的轨迹是:从近代“求生强种”的民族意识,向建国后“为国争光”的国家意志演变,未来将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的“类意识”上。1953年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四年正处于政治主导型社会,国人期盼着“救亡图存”,希望通过体育“强兵”、“强种”、“强国”,乒乓文化具有的强烈民族复兴性质的“种意识”,“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都停留在“强国、强兵、强种”的“种意识”上。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主导型社会,乒乓球运动突出“为国争光”,“你不要这一球祖国还要这一球”的警句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种意识”。可以肯定,在政治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乒乓球突出为政治服务、强化国家意志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欲建立“体育大国”,树立乒乓球责任大国形象,促进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必然要将乒乓“种意识”向乒乓“类意识”转变,将乒乓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大义相结合,体现其“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宗旨[6]。因此,当下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正可以从体制与结构上实现泛化乒乓“类意识”的功能。抛开民族主义与国球情节,积极输出优秀的乒乓球理念、出色乒乓球运动员与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一流的乒乓技术,积极培养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宁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将“种意识”置之度外,将“类意识”集结我胸的表现。体育无国界,体育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产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当我们积极输出乒乓球技术以及理念的同时,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对中国文化和乒乓球文化的促进、通过增强乒乓文化软实力而构建为中国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奠基、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树立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奠基的理念。
3.5 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三大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在三大目标当中,无论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教育与交流基地还是体教结合示范基地都将渗透着中国文化于其中,如孔子学院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方社会之所以有国家敌视中国,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误读中国或听信恶意谣传。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应该是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教育机构的职责。之所谓“文化”,究其根本是以“文”去“化”人或事物,使被“化”之物达到“文”的状态。欲达“文”“化”之状态必先经过“文”“育”的过程,由“文”“育”到“文”“化”。针对于国内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运动为专业的高等学府,既然称之为高等学府,那么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一改往日乒乓球运动学校的风格,以高等学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争取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我们追求乒乓球运动的普适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乒乓球运动的根本是人,是一种依赖于人的发展的一个项目。要“文”“化”乒乓球运动,必先“文”“化”其运动的执行者,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战术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于运动员人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体教结合”落实到教学与训练当中,让“体教结合”不再成为一句代表形式主义的空话。只有真正实现以 “文”“育”体和以“文”“化”人,才能有效提升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整体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之花开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这块高等学府的圣地之上,让人文素养的香气弥漫于整个学院,浸润学院的每一个管理者、执行者的心灵。文化可以让竞技体育不再是一种赌博,不再是唯一胜利者的舞台,更多的竞技场上的失败者依然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针对于国外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向世界各地传播乒乓球运动技术、乒乓球文化,让乒乓球运动能够成为一项为世界人民所爱的体育运动。在海外建立中国乒乓球运动学校,则更要求其浓厚的人文氛围,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国外选手在接受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学习的时候,能够接受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文明古国的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以 “文”“育”体和以“文”“化”人。中国乒乓球学院理应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4 结束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独特作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维度的“力”的作用正在丰富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内涵[7]。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曾把文化比作“水”,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因此能渗透人心,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不能替代的作用。由软实力而衍生的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之间是既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任何层级的软实力都是具有影响力作用的。虽然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但是诸如中国乒乓球学院这样的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组织机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站。发展壮大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实力,将助力我国体育软式力的提升,也将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又一举措,中国乒乓球学院肩负着重要软实力传播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国祚.2010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2]Joseph,Nye.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es [M].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
[3]中国乒乓球学院[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6033.htm.2010-12-12.
[4]白石隆.秩序形成的关键是“日本化”还是“中国化”[M].日本,2003.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
[6]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2-3.
[7] 陈强,郑贵兰.从“中国年”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73.第29卷第1期2013年2月
乒乓论文范文第5篇
1 问题的提出
乒乓球运动是高校学生非常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其场地小、节奏快、打法类型多、旋转变化不易预测、等现象, 使多数学生在赛前和比赛期间发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一, 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发挥较高的水平, 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其二, 则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形成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 导致比赛效果不理想, 由于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为文献调研、心理测量、教学试验、比赛检验、数理统计等。
2.2 实验对象
加格达奇第六中学02、03、04级特长学生;齐齐哈尔大学02、03、04级特长学生;大庆师范大学04、05级体育俱乐部学生。
3 实验的理论依据与目的
3.1 理论依据是实验研究的基础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 整理出与促进高中生在乒乓球比赛紧密联系的三种心理机制:其一, 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其二, 社会交往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其三, 分散注意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通过梳理与分析, 以上几种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说有着充分的科学道理。
3.2 教学实验的目的
根据具体的心理活动设计心理目标, 是这一研究的基本目的:一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大学生。二是整体的研究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单一学科实践, 转向“为了每一个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生态型的实验研究。三是大学生的心理是生物、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 此项研究的结构应是德、智、美与比赛的有机结合;还要把推动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和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寻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在试验中具体采用的方法
4.1 心理训练融入在身体和技、战术训练中
为了使受测者在身体、技、战术练习时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以符合比赛的需要, 在实验中采取以下方法:其一, 放松技能训练。利用语言暗示、意念和想像引导, 有意识、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配合均匀的呼吸, 从而使身体、情绪、心理处于平静状态。其二, 表象技能训练。这种方法是使运动员想像他通常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 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自身置于这个环境之中, 使身心得到放松。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强化建立起对技能的正确概念, 顺利实现量与质的转化。其三, 注意技能训练。在教学与训练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 吸引学生注意;设置嘈杂环境养成排干扰、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利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进行训练。
4.2 良好的赛前战斗准备
指导学生在赛前养成做好充分的赛前心理计划和对策库:心理计划是指比赛前和比赛期间使参赛者充分做好心理准备的计划, 它包括赛前的比赛形势分析;准备活动时间、强度、内容等。对策库则是指对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要采取的方法, 包括怎样做?如果这样做无效怎么办等?对对方的了解, 例如, 今天面对的是进攻型选手还是防守型选手;对手使用的是直拍或横拍;用的是反胶、正胶、生胶、半长胶;是左手还是右手;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等。尽量把所有情况分析到位, 做到知已知彼。比赛中自己如何防守、怎样进攻、针对对手设计战术,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通过热身、交谈等了解对方的特长, 了解对方擅长的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 自己在比赛中如何应对以及在比赛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如何应对等。
4.3 对赛前和比赛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控
在赛前和比赛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 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 把对方与己方的实力进行详实的比较:分析本方特长, 寻找对手的弱点, 鼓励学生树立坚定信念, 坚信自己若能较好发挥、保持心理稳定、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细节上则完全能够取胜, 用自己的特长有效的遏制对手的弱点, 把对方的弱点找准, 分析透彻, 特别是通过对对方个人技术特点和战术路线的分析, 制定出有效的防守和进攻措施, 增强自信心。
4.4 在赛中出现情绪波动时的调节方法
其一, 运用呼吸调节法。有意识地进行舒缓的腹式呼吸, 使心理得到安静。其二, 自我语言暗示。当场上出现情绪不稳定时, 可运用语言暗示如“放松”、“现在情况很正常”、“和赛前预计的相同”等使心理得到放松以稳定情绪。其三, 教师行为暗示。在学生发生慌乱时, 教师的言谈举止应格外沉着, 教师应表现得有信心, 有激情, 用自己镇定的情绪感染学生, 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
5 结语
大学生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共同构成乒乓球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乒乓球比赛是谋略、体力、技术、战术、心理的综合较量, 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并通过比赛实践加以运用;乒乓球心理训练是针对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现象, 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 形成良性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能力、发展心理品质, 即全面开发人脑, 提高其反应能力的过程。因此, 只有把心理、技战术、身体训练有机结合, 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 才能形成具有明显功能放大效益的整体训练控制系统, 才能全面挖掘学生的身心潜能, 以适应乒乓球比赛及日趋激烈竞争人才的时代的需求, 实现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摘要:心理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说得好:“平时练的是战术, 比赛比的是心理”。在双方技、战术水平不分上下的情况下, 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心理。比赛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良心理素质, 这些越来越引起教练的重视。那么, 如何在乒乓球比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乒乓球比赛,培养,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 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乒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乒乓球是我国国球在我国中小学以及大学中都是很受欢迎的,乒乓球占地面积小,器材简单,运动安全,再加上乒乓球的特点是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端,这些特点决定乒乓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反应灵敏、协调和操作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秀品质。本文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乒乓球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关于乒乓球运动和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提出了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教学能力培养的若干办法,旨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乒乓球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乒乓球;教学能力;培养
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教学能力现状
(一)体育教育学生乒乓球基础较差
学生们在选择乒乓球为自己专项时,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乒乓球的认知以及就业方向来选择的,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较低,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乒乓球的学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学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老师不能跟每个同学陪练,这就需要有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帮助学生提高,但学生的基础又普遍比较差,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变弱,学习信心受挫,进而影响到整个乒乓球专选课程教学的进度和效率。
(二)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较弱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对于乒乓球教学的实战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该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且老师都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技能的传授。因此,留给学生们的实战训练的时间就会相对比较少。此外,学生缺乏锻炼机会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一个因素。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正确的进行动作示范,但学生在乒乓球的教学和训练上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教学和训练能力都相对较弱。据了解,能够独自胜任赛事编排与组织的学生只占总人数32%,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具备够独自胜任赛事编排与组织的能力。另外,在裁判证获取情况调查中发现,仍然有 18.8%的专选学生没有取得裁判证,这也可以侧面反映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过乒乓球裁判执法的经历。学生实践机会少是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乒乓球课程教学课时不足
体育教育专业的乒乓球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共32课时,教学内容包括运动概述、基本理论、规则与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场地器材与设备、基本站位与姿势、步法、发球与接发球、推挡技术、攻球、弧圈球、搓球、削球、组合技术、基本战术、双打技术等。由于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又要从基本的技能抓起,既要学习技能,又要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还要进行裁判工作的实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的不充足,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乒乓球课程的重视度不足
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课程中,由于课程安排较少,课时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标准较低,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对该项课程的积极性和重视度较低,且部分同学存在应付考试的心理。学习时不注重把握细节,动作不规范,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没有理解到学习乒乓球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再加上乒乓球技术繁杂多变,球路变化多端。想要提高乒乓球水平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学习,是没有捷径的,然而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学习后,技术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便对乒乓球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强教学场地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优化课程教学环境
加强师生交流,以学生為主题,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乒乓球知识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外部因素内化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据了解,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选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运动笔记”,通过学生记录每次课程前后的学习状态,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运动技能获得的感觉以及对教学的一些看法等,教师既能及时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反馈的信息,又能适时调整课程教学的进度,并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运动笔记,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习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使其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培养了自身独立的能力,并最终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化,快速提高学生乒乓球技术的教学能力
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课中,教学方式不能只是单一的传统教学,应是多种多样的新型教学法,来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合作性的教学方法和启发式、程序式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字上,教师通过传授各种知识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思考,掌握运动技能;合作性教学方式:在传统体育教育组织形式下,教师上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把技术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5到7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大致由1名技术水平较高、二到三名技术水平一般和一位或两位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通过这样的分组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清晰明了,主要起引导与促进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专业年限与课时数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以及增加教学课时,术不能盲从定制的教材,如:乒乓球技术基础相对较扎实的班级,教师应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自己已掌握的乒乓球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践运用的能力。另外,学生乒乓球动作示范能力与实战能力常出现“脱节现象”,教师应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运用,并增加战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战术执行能力。在乒乓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同样多的情况下,学习课时较多的学生相对学习课时较短的学生相比,在乒乓球的基本技术的掌握与实践上以及乒乓球相关知识的了解都不如学习课时较多的学生。乒乓球专选课程的总课时数跟开设年限的多少有关,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地增加乒乓球专选课程的开设年限与课时数,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四)在训练中增加比赛环节,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
乒乓球运动主要是通过比赛形式来证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途径。以赛代练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积攒更多的实战经验,有很多同学训练的东西不能很好地与比赛进行结合,就会导致练球与比赛是脱节的,在平时的训练中以赛代练是很重要的,在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合理处理每一个球。而且可以在比赛中学生可以更容易的学习乒乓球规则,有利于了解有关乒乓球的裁判知识,学生的全面性和实践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盛开俊.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选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2]张玉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乒乓球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运动,2015(5):1-3.
[3]黎红文,李琦玮,熊百华.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11).
[4]张学研,王崇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6-18.
[5]徐文佳.浅析大学专选体育课中的乒乓球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