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程序范文(精选5篇)
康复程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7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58~81岁。其中37例患者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作为对照组, 剩下的37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简易康复程序”进行治疗,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治疗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4~6g奥拉西坦注射液溶于150mL 5%G.S或150mL 0.9%N.S中,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肌内注射甲钴胺, 每次0.5~1.0mg, 每日1次。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 调节合理的甘露醇的用量, 脑梗死患者必要时可静脉滴注长春西汀。
1.2.2 简易康复程序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简易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康复程序的步骤包括: (1) 对患者存在瘫痪或无知觉的部位进行按摩15~30min/次, 2次/d; (2) 指导并帮助患者主动进行瘫痪肢体的活动, 10~15min/次,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可适当调整每次训练时间, 2次/d。在活动时尽量让患者的肢体拉伸至最大程度, 指导患者要尽量保持自主活动意识; (3) 帮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 需要遍及一些如趾关节、指掌关节等细小关节, 每个部位活动5min左右, 每天的活动量根据患者的耐受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2次/d; (4) 日常生活锻炼, 要培养患者的自主活动意识, 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指导患者尽量有自主进行日常生活行为的意识, 如自主站立、蹲下、行走以及取、放物品等, 活动时应当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不可过度劳累, 随着患者的康复情况逐渐进行一些细微的举动训练, 如拿筷子、刷牙、执笔写字等; (5)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取穴包括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风池、环跳、风府、足三里等。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疗效和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
1.2.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患者偏瘫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偏瘫有所好转, 仍然无法正常说话, 在家人的帮助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可以拄杖行走。无效——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将各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并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均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指标。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见表2。χ2=6.993, P=0.031,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生活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着偏瘫、失语以及痴呆等后遗症, 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如何提高预后, 是仅次于提高治疗效果的一个重点方向[1]。目前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 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性进展, 所以如何通过其他的治疗手段来提高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上热议的一个话题[2]。康复医疗的理念近年来引进国内, 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 笔者也就此种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此类患者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上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不但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上也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原因可能如下: (1) 合理的物理训练加速了患者神经通路的重建, 使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运动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3]; (2) 通过使用针灸刺穴疗法, 提高了病灶部位神经生长因子的聚集度, 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患者脑部神经元的衰亡, 进而有利于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总之, 简易康复程序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推广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应用程序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院接受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患者74例, 其中37例患者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作为对照组, 剩下的37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简易康复程序”进行治疗, 作为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简易康复程序可有效的治疗急性脑卒中,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简易康复程序,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农, 王海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2) :67.
[2]李和平, 李惠勉, 张嵩.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4) :63-64.
冠心病患者康复程序(三) 第2篇
(1)强度:表示的方法很多。最实用的指标为心率。运动时心率和机体的耗氧量成正相关。运动试验可找出最大心率(即运动时不能超过的心率)。冠心病人合适的运动强度通常选择最大心率的70%~85%,即靶心率(运动训练必须达到的心率)。
(2)时间:强度确定后,运动的持续时间直接影响运动量。冠心病人的适宜运动量为中等量,所以运动强度较小时,可用延长运动时间来调节;反之,强度偏大。可用缩短时间来调整。在冠心病康复治疗中一般至少维持30分钟,才能取得训练效应,其中达靶心率的强度时间不应少于10~15分钟。
(3)频度:每日或隔日1次,视运动量大小而定。若间隔超过3~4天,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消失,疗效降低。
如何自我调整合适运动量,可采用自觉劳累程度衡量。以达稍费力即可。
▲第三步——康复训练
准备活动:
(1)时间:5~15分钟。
(2)强度:由低到中等,心率不应达到或超过靶心率。以太极拳、保健操比较合适。
(3)目的:改善循环和关节活动度,以逐步适应其后的活动量。
训练时期:心率维持于靶心率。
(1)时间:20~40分钟。两种训练形式:
(2)间断训练法:强度大(取最大心率的80%~85%),中间可有休息,高、低水平训练相交替。
(3)持续训练法:健身跑,活动平板,功率车等,取最大心率70%~75%为靶心率,需维持靶心率10~15分钟以上。
结束(整理)活动:
(1)时间:10分钟左右。
(2)目的:防止突然中止运动所致的低血压、头晕等,可采用散步、保健操等……
和正常人相比,冠心病需较长准备活动时间。此外。在运动中还应该注意自我感觉(包括劳累程度),以利于检查运动强度。
一般认为,一个合适的康复程序应当是病人主观感觉轻松、睡眠改善、食欲增加,无任何不适,安静心率有逐渐变慢的趋势。若出现相反情况,则应进一步检查,并对运动处方作修正。
六、坚持训练计划,持之以恒
您的训练应当是循序渐进的、有规律的运动,应当坚持训练计划,并监督执行。请随时记录以下内容:
(1)心率反应:最高到多少次,持续多长时间恢复,有无心律失常。
(2)运动时间。
(3)运动方式。
(4)劳累程度或其他不适。
(5)用药:包括药名、剂量。
七、运动中的自我监测和注意事项
(1)心率监测:一般数10秒钟脉搏。运动中避免达到或超过最大心率,即避免过量。
(2)运动量监測:运动量适中:运动停止后,心率在5~10分钟内恢复运动前水平。运动量偏小:心率在3分钟内恢复。运动量偏大:心率恢复超过10分钟。
(3)运动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4)切忌突然加大运动量。
(5)患其他疾病时,如感冒、发热、腹泻等,应停止运动。
(6)近期内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性质发生改变(即不稳定心绞痛)应停止运动。
(7)有问题及时请教医生,多和医生商量,定期做运动试验,检测血压、血脂等。
康复程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40例, 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年龄18岁~73岁, 平均年龄 (46.7±3.9)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6 h~6.0 h, 平均就诊时间 (1.7±0.5)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6~7分12例, 3~5分8例, 平均GCS评分为 (4.96±1.4) 分;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 高处坠落伤5例, 重物撞击伤3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2例, 脑挫裂伤10例, 颅底骨折5例, 硬膜脑干损伤3例;临床表现:意识模糊12例, 昏迷8例。对照组20例, 男16例, 女4岁;年龄22岁~70岁, 平均年龄 (45.8±4.1)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5 h~5.0 h, 平均就诊时间 (1.6±0.7) h;GCS评分6~7分11例, 3~5分9例, 平均GCS评分 (4.99±1.3) 分;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 高处坠落伤6例, 重物撞击伤4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3例, 脑挫裂伤11例, 颅底骨折2例, 硬膜脑干损伤4例;临床表现:意识模糊13例, 昏迷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GCS评分、受伤原因、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程序[2]。
1.2.2 观察组:
采用急诊护理程序。 (1) 充分准备抢救前期工作:接到急救电话后, 值班护士认真接听电话, 问清伤者人数, 伤者的伤势, 所在位置, 准备好必要的抢救器材及药品。 (2) 现场评估:急救护士人员到达患者受伤现场后, 按照呼吸道、吸吸频率、脉率、血压、末梢循环、神经系统、肢体活动, 有无畸形等顺序作出伤情的初步判断, 明确处理重点, 应迅速对患者进行护理体检及受伤情况的评估。 (3)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后, 由于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 患者正常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丧失, 急诊处理时将患者侧卧, 头部抬高30°, 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 有利于呕吐物排出。同时应高度重视因呕吐物所致的吸入性呼吸道窒息发生。 (4) 维持有效循环:开放2条静脉通道, 给氧。 (5) 对伤情进行初步处理:对有脑膨出的患者, 必须用消毒碗碟覆盖后包扎。对有伤后出血患者, 立即用无菌敷料包扎止血。 (6) 转运途中护理:车速要平稳, 注意保护伤员, 选择合理的体位。严密观察病情, 重点保持呼吸道、液体、引流液通畅, 加强监护, 确实保障途中安全, 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以便患者在到达时能得到有效的救治。 (7) 完善监测体系: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如:表情、瞳孔、意识、温度、尿量;生化检查指标:血糖、血压、脉搏、呼吸等[3], 完善监测体系, 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急救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 有效抢救时间:即岀诊至住院准备完毕的时间; (2) 患者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指意外因素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4], 发病突然, 患者病情危急、严重、复杂, 全身状况较差。若抢救不及时, 会导致患者脑部细胞出现不可逆损伤,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其急救原则:保证基本的生命支持, 最大限度地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保护脑细胞, 严密预防相关并发症[5,6]。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有效抢救时间、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急诊护理程序, 能缩短抢救时间, 降低患者病死率。实施急救护理程序, 在最短的时间做到正确评估, 迅速判断, 果断处置, 相比于常规急救护理, 能明显缩短急救准备时间, 尽快实施针对性的救治措施, 从而保证患者的预后。应用急救护理程序, 可加快救治节奏, 提高患者急救效果, 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Nonacs R, Cohen LS.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duringpregnancy:an update[J].Psychiatric Clinical of North American, 2003, 26 (3) :547-56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66-368.
[3]卢盛超, 单大钊.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90-91.
[4]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7-268.
[5]吴瑛, 王虹.重度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3) :205.
康复程序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肩部损伤病人中, 男31例, 女16例;年龄30岁~55岁, 平均42岁;右侧肩损伤29例, 左侧肩损伤18例;车祸伤35例, 高处坠落伤12例;伴多发肋骨骨折16例, 合并肺挫伤10例;11例浮肩损伤病人中, 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干骨折7例, 同侧肩胛颈骨折+锁骨外侧端骨折2例, 同侧肩胛颈骨折+肩锁关节脱位2例。
1.2 治疗及结果
47例病人均采用锁骨、肩胛骨重建钢板固定, 术后给予抬高患肢, 协助并指导关节和肢体功能锻炼以及系列护理措施, 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4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 6个月~15个月后, 42例病人肩部无疼痛, 外展肌力5级, 肩关节活动不受限, 恢复正常工作;5例病人肩部有轻度疼痛, 外展肌力4级, 肩关节活动略限 (外展45°以下) , 能正常工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创伤早期护理
肩部损伤是一种高能量损伤, 多数都伴有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肩胛和胸壁间的软组织有严重挫伤[2]。因此要先处理危及病人生命的损伤, 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及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在早期局部给予冷敷治疗, 以减少局部出血, 达到减轻局部水肿的目的。创伤早期积极抗休克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 按医嘱和病情合理安排和输注晶体和胶体溶液, 根据血压和心肺功能状态等控制补液速度。输液部位选择健侧, 禁止在伤侧上肢输液。
2.1.2 胸部损伤的护理
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对气胸及血胸病人应立即通知医生, 行胸膜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指导病人有效咳痰, 及时排出肺内分泌物和血性痰。病情稳定者取半卧位, 以使膈肌下降, 有利呼吸[3]。若病人咳痰疼痛不适应, 指导病人或家属双手按住病人胸壁, 以减轻疼痛。如胸部伤口疼痛影响呼吸者, 按医嘱给予镇痛药。
2.1.3 体位护理
病人体位放置非常重要, 术前体位放置情况可影响病人疼痛程度, 肩部骨折术前需要固定以防止再损伤为目的。因此病人体位应为舒适不疼痛体位。护理人员应协助摆放病人舒适体位。
2.1.4 心理护理
由于骨折是突发性的, 病人没有思想准备, 加之治疗、检查及疼痛的刺激, 使病人紧张、恐惧[4]。护士应向病人、家属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手术后所采取的治疗、护理, 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1.5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如胸部X线片、CT、心电图、血常规及凝血等, 同时做好手术前健康教育。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 并监测血氧饱和度, 1 h观察心率、呼吸、脉搏1次, 并记录。观察病人患肢远端温度、颜色及活动情况。触摸桡动脉搏动能否扪及。注意听取病人主诉, 有无胸闷、胸痛、患肢麻木。如果有患肢远端皮肤发白、发绀、病人自诉麻木、胀痛, 应立即通知医生。
2.2.2 体位护理
给予病人平卧位, 患侧肢体外展并用一软枕抬高20 cm~30 cm, 10°~15°外展;半坐卧位时, 将软枕置于患侧胸肘之间, 患肢抬高置于枕上, 这种体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病人下床时保持患肢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 置于胸前, 保持挺胸提肩姿势。
2.2.3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乳制品。卧床病人肠蠕动减慢, 容易引起便秘, 因此要求病人进食粗纤维食物, 多饮水, 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5,6]。
2.2.4 闭式胸腔引流的护理
保持管道的密闭, 搬动病人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双重夹闭引流管, 防止空气进入;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脱落并保持通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鼓励病人咳嗽和深呼吸, 以便胸腔内气体和液体排出, 促进肺扩张[2]。
2.3 功能锻炼
肩部损伤长时间固定易造成肩胛、胸壁之间纤维粘连, 肩关节活动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肩关节康复, 故锁骨、肩胛固定后要尽早功能锻炼。术后1 d指导病人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屈伸运动, 每天5次~10 次, 以后每天增加, 重复次数为20次~30次。术后3 d 胸腔引流管已拔出, 可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可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可指导病人进行耸肩、摆臂等练习, 但应限制上举运动和患肢负重运动。锻炼过程循序渐进, 在病人无痛或疼痛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术后2周~3周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锻炼应以自主锻炼为主, 练习肩关节的外展、前伸、后伸、前屈、环转动作。术后4周病人开始肩关节活动度锻炼, 先做钟摆样运动, 随后增加运动范围、运动量和幅度。方法:①双手握一木棍, 左右摇摆, 尽量以健肢推动患肢外展, 以增加活动范围, 每次10 min, 每日3次~5次。②外上方固定一弹簧拉力器, 患侧手握手柄, 牵拉并做环绕运动, 每日3次~5次, 每次至少5 min。
3 小结
肩部骨折损伤占全身骨折的比例较少, 不过医疗护理工作者应重视这种损伤。应选择正确的主动治疗, 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给予及时、分时段、有效的康复锻炼, 以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肩部骨折病人的围术期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护理措施。[方法]对47例肩部骨折病人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给以对症及康复护理, 如早期给予止痛、合理体位、心理护理及肩关节康复训练等;观察病人骨折愈合和肩关节活动情况。[结果]47例病人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经随访, 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良好, 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结论]术后肩部及关节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 能达到防止肩关节僵硬, 恢复肩部及关节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骨折,肩部,损伤,手术,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Egol KA, Connor PM, Karunakar MA, et al.The floating shoul-der:Clinical and functional resul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1, 83 (8) :1188-1194.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05-407.
[3]金鸿宾.创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32-438.
[4]卢立锦.护理干预对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suppl 1) :36-37.
[5]王美玲.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Suppl 1) :86.
康复程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年龄35~68岁, 平均 (51.32±7.68) 岁;病程3~18年, 平均病程 (11.24±6.65) 年;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该组患者实施常规作业治疗。
观察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年龄36~69岁, 平均 (52.41±7.33) 岁;病程4~19年, 平均病程 (12.21±6.54) 年;其中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1例, 该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作业治疗。
对比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常规作业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音乐、体育、书画、阅览、棋牌、手工、体能等七个项目按照常规作业流程进行训练。观察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作业治疗。对实施程序作业治疗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要求熟悉掌握程序化作业治疗的一般步骤。根据患者的实际特点制定明确的标准化程序操作流程, 包含作业治疗的前期准备、作业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作业治疗后的评估反馈等。
1.3 评价标准:
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对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状态进行评估并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均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中所得数据采用 (±s) 表示, 进行独立t检验, 当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性症状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科疾病之一, 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3],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在情感、行为、思维上存在障碍, 病发时常表现为行为怪异、妄想等, 对于难以控制的患者, 常采取住院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4]。长期住院的患者因长时间与社会、家庭脱离, 再加上服用的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活动及自理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5]。因此, 如何科学地帮助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是广大精神科工作者的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 将使用常规作业治疗的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实施程序化作业治疗的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 观察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中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性症状的评估中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表明, 程序化作业治疗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中起到积极作用, 能显著提升作业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杨玲花.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管理与实践[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1 (21) :2669-2671.
[2]毛依予, 唐丽萍, 江爱玉, 等.程序化作业治疗模式在长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运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 12 (6) :696-698.
[3]王晓捷, 李曼.作业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3) :351-352.
[4]李峰, 张欢.作业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1) :145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