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范文(精选12篇)
抗菌药物 第1篇
1 氨基苷类
近年来, 通过对PAE的研究发现, 氨基苷类对于大多数G-菌存在明显的PAE, 且呈现出较强的浓度 (剂量) 依赖关系, 最大杀菌活性取决于高的初始浓度, 其产生的PAE可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控制细菌的生长。且首次接触氨基苷类的抗菌效力与其用药剂量成正相关, 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次数也成正相关[2]。因此, 抗菌药物的大剂量少次间歇给药明显优于持续多次给药的疗效, 不但耳毒肾毒与持续多次给药的方式比较, 明显低于后者, 而且患者用药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通过应用庆大霉素治疗严重感染患者时发现, qd给药方案可以取得与tid同样满意的疗效, 而毒性比tid要小, 且患者用药依从性高。因此, 对于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逐渐以qd给药方案作为常规给药方法, 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
2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对G+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均有较长的PAE, 尤其对金葡菌最为明显。还可以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与其产生协同作用, 在感染组织中将会产生较长的PAE, 多数情况下, 只要药物浓度≥MIC, 即可出现PAE效应, 且呈现明显的药物浓度依赖性关系。如:当红霉素的浓度>MIC, 接触时间为1.5~3h时, 对肺炎链球菌的PAE为5.4~5.6h[3]。因此,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是维持组织中血药浓度高于MIC或MBC, 并根据PAE持续时间来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通常认为qd的给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3 β-内酰胺类
经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证实,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 其消除速度快, 半衰期短, PAE也短, 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型PAE, 其杀菌作用得以发挥必须依赖于每天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时间超过14h。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1d多次给药的方式。对于G+球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还具有较明显的PAE, 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 如:对粪肠球菌, 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在4倍MIC以上时, 具有较长的PAE。因此, 通常采用短时间内, 大剂量药物冲击, 使β-内酰胺类的血药浓度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于提高疗效, 减少药物分解过程中致敏物质的释放,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次日, 再次给予大剂量药物冲击, 可有效保证疗效, 减少患者多次用药的痛苦, 简约治疗费用。而对于对于G-杆菌引起的感染,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并不具有明显的PAE, 因此, 最适合给药间隔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 临床仍然应该采用多次给药方法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
4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 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由于其对革兰阳性菌及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具有抗菌谱广的特点, 高效、可以口服、给药方便, 因此, 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对PAE的研究发现,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PAE较长, 其药效及毒副作用均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适合序贯治疗应用[5]。氟喹诺酮类药物对G+及G-菌均有较明显的PAE。如:氟洛沙星与常见致病菌接触1h后, 即可表现出3~4h的PAE。给药12h以后, 血药浓度仍MIC相似, 因此, 临床上可推荐为qd的给药方式。通过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AE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证实, 临床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应推荐使用每日1~2次的给药方案, 在不降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 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给药次数,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5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对于抗菌药物后效应研究的深入, 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由于PAE的存在, 即使抗菌药物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 (MIC) 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 抗菌药物仍可以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因此, 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不再拘泥于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临床应根据具体抗菌药物的PAE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 以充分保证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对于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患者, 可结合药物的PAE重新评价用药的合理性。由于联合用药时, 药物的PAE可比单独用药时更长, 因此, 可适当延长各药的给药间隔时间, 以尽量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由于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PAE, 制定药物的给药时间时, 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是否具有浓度依赖性等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给药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作用。方法 结合相关参考文献, 对于各类抗菌药物后效应进行分析论证, 进而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结果 抗菌药物后效应使药物低于MIC时仍可以持续发挥抑菌作用, 有助于更好地确定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制定合理给药方案。结论 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临床合理的用药方案, 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降低毒副作用, 保证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 减少耐药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后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咏.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16 (8) :180.
[2]李向平, 李电明, 郭庭江.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 (3) :369-371.
[3]郭海新, 吴兹号.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3, 20 (1) :75-76.
[4]刘立韬, 冯英.抗生素后效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6) :62-63.
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第2篇
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 第3篇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抗菌药物通常仅对细菌性感染有用,对病毒感染无效。并非所有的发热均由感染所致,而且并非所有的感染均由细菌引起,抗菌药物不能治疗病毒感染。下列情况不宜或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的发热,又无细菌感染迹象提示者;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因使用抗菌药物可抑制正常肠道细菌,有利于沙门菌生长繁殖,延长带菌期,并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为常规,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予限制,因局部应用后易产生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4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该规范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 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联合应用抗生素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治疗效果,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如重症混合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低的患儿,以及耐药菌感染和难治的细菌感染等,防止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和增强。
药物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药物的选择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抗菌治疗效果,还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不良反应增多,致病菌的变迁现象增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等。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细菌学诊断和体外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多数抗菌药物仅选择地作用于有限范围的致病菌,因此,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的正确诊断之上,有条件者应进行细菌分类与药敏试验。
2 患者情况
有药物过敏疾病及具有过敏性家族史者,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应禁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者,应采用杀菌剂来治疗。肾脏是大部分抗生素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宜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因药物排泄障碍而招致的过量中毒,特别是那些本身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如:二性霉素B、先锋霉素Ⅱ、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等更应注意。而尿中排泄量少于15%的抗生素一般可不受肾功能影响。一般认为即使在肾功能衰竭时,仍可按常规用药,但肝功能必须正常。至于青霉素虽大部分经肾排泄,在肾功能衰竭时半衰期延长不多可以使用,其原因系在肾功能衰竭时该药可由肝脏代谢。因此,当肝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必须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如羧苄青霉素仅在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可每次2g,每12小时一次,但当肝脏有病时用药间隔应延长1倍。在肝脏中浓度高或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灭活的抗生素,当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时,可引起异常反应,例如:氯霉素血浓度可显著升高,从而增加对骨髓的毒性反应;林可霉素的半衰期可延长1倍,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良者应禁用或慎用。
(1)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使致病微生物不宜被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感。
(2) 病毒性或估計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患者给予抗生素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3)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有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要应用抗生素时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剂量。
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与感染过程继续发展的症状相似。如发热、皮疹、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造血系统障碍以及肝肾损害等。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调整剂量或停药。
4 药品的价格或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抗菌药物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珠海市医疗“一卡通”数据库2012年出院患者中随机采集2800例,其中男1560例,女1240例;年龄20~75岁;败血症500例,细菌性心内膜炎900例,化脓性脑膜炎1400例。根据干预实施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前组1300例和干预后组1500例。结合被抽取医院使用的抗菌药物目录,分析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 方法
1.2.1 调查: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新编药物学》[2],对上述病例设计表格,将患者的资料逐一填写,并对科室、临床诊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疗程、有无细菌标本送检、开具处方医师的级别等进行统计。
1.2.2 数据分析:
将患者使用的每种抗菌药物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计算出使用的频率,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2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疗程、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方法落实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2.3%下降至干预后的56.3%;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由干预前的(20±0.3)次下降至干预后的(16±0.5)次;干预后非限制性、限制性及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也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干预前的(368±0.2)元下降至干预后的(156±0.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干预前组比较,*P<0.01
3讨论
有调查显示,许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4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甚至达80%,使用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能否确实有效地落实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各项指标和要求,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败。实践证明,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性和强制性方案或原则来纠正,还应在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并且制定可行的奖惩制度,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机制[3],这对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显著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应强化处方医嘱点评,加强干预。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加强通报。促进临床科室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意识,特别是对使用限制级别和特殊级别抗菌药物的病例。还应建立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趋合理,有效地抑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4]。
同时,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学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有严格的要求,故应认真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加强药学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协调,建立有效的药学管理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措施,发挥临床药师在药学知识层面功能,尤其是限制使用和特殊用药的合理用药判断,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水平,引导处方者改变用药错误的观念,从而自觉抵制抗菌药物滥用,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采取分级管理措施,并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通过对门诊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药物费用以及使用频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门诊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提高管理质量,对减少药物不合理应用及提高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应用,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勇斌,黄亮,成杰辉,等.临床药师干预对门诊抗菌药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药师,2008,11(12):1499-1500.
[2]徐国华,李庆,李良露,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20-121.
[3]陈中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对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3):224-227.
抗菌药物教案 第5篇
几个常用的概念
• 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耐药性:有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对药物化疗作用的耐受性 •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药:如磺胺类
半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其他合成类抗菌药(硝基咪唑类)I+II:协同(增强)I+Ⅲ:拮抗(可能)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协同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是否有过敏史,然后就是应对措施如立即停药,给肾上腺素)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氟氯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 五水头孢唑啉、头孢硫眯、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罗、头孢羟氨苄
(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尿路感染)第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G-杆菌感染,败血症)第三代 头孢噻肟(wo)、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脑膜炎,G+/ G-菌所致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感染)
第四代 头孢吡肟、头孢匹罗(替代第三代用于耐药的严重G-菌所致严重感染)
3、非典型b-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钠分散片、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作用:本身无明显抗菌作用,但能抑制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类合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
第II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
此类目前已处于淘汰状态,主要的副作用是肾毒性、耳毒性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1、红霉素类:罗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
2、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
3、四环素
4、氯霉素:主要是用于眼药水
第Ⅳ类:慢效抑药:如磺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抗G+菌、厌氧菌,不与红霉素合用。半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广谱。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淋病及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
2、硝基咪唑类:甲硝唑
临床应用:治疗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女性生殖器、下呼吸道、骨和关节等部位的感染。
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aciclovir):目前最为有效的抗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拉米夫定(lamivudine):目前治疗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利巴韦林: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支气管炎效果最佳。抗真菌药
机制: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膜通透性,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1、多烯类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 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2、唑类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首选药物。
氟康唑(fluconazole)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性脑膜炎的首选药。
饭前:
这些药物有: 1.部分抗菌药: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甲红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2.口服营养药:如人参制剂、鹿茸精、蜂乳、六味地黄丸以及其他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物。3.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西沙比利(普瑞博思)。4.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片等。5.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三硅酸镁、胶体果胶铋等。6.收敛药:如鞣酸蛋白、思密达、次碳酸铋等。7.吸附药:如活性炭。8.利胆药:如小剂量的硫酸镁、胆盐等。9.苦味药:如龙胆、大黄等中药制剂,宜于饭前10分钟服用。10.助消化药:如乳酶生、多酶片等,需饭前片刻服用。11.降血糖药: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阿卡波糖(拜糖平)。12.部分降血压药:如卡托普利。
饭后:
1.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消炎痛、乙酰水杨酸、硫酸亚铁、金属卤化物;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坦啶、痢特灵、强力霉素等。在饭后服用可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因为这些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重者可导致药物性胃炎。阿斯匹林大剂量空腹服用可引起胃出血。
2.与胃酸作用易被破坏或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乳酶生空腹时服,乳酸菌活力受胃酸抑制疗效大减;硫酸锌在空腹胃液中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化锌。
3.食物的存在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如地高辛、磺胺类药、维生素B2、心得安等属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饭后用药可随食物缓慢地通过特定的吸收部位,使药物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吸收,以提高血药浓度和药物疗效。
睡前:
催眠药、平喘药、降血脂药、抗过敏药、钙剂、缓泻剂
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腹泻 第6篇
像老李这样由于抗菌药物引起的腹泻并非少见,许多口服抗菌药物及注射后胆汁浓度较高的抗菌药物均可引起。其原因有:①抗菌药物的化学刺激。特别多见于四环素族与红霉素族抗生素。除腹泻外常有上腹不适、胀气、恶心,甚至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②抗菌药物引起的肠道菌丛失调。正常肠道内寄生有许多菌群,这些菌群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达到生态平衡。用药后,一部分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或抑制,原来处于少数地位的某些细菌由于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而得以大量生长繁殖,并且产生毒素或入侵肠粘膜,引起炎症,导致腹泻。这种由于菌丛失调引起的腹泻,被称之为“菌丛交替性肠炎”,也称为“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肠炎”。
这种肠炎一般症状较轻,表现为每日数次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粘液便。通常发生于抗菌药物应用后3~8天,无明显腹痛、呕吐。偶尔大便可带粘液,似痢疾样,但无里急后重感。大便常规基本正常,或有少量白细胞。应用培菲康、乳酸菌素片,可调整肠道菌丛,前者每次服2~3粒,后者每次服3~5片,均每日3次。同时服用思密达效果更好。思密达为一种矿物药,具有层纹状结构,并有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肠道内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选择性吸附、固定、抑制作用。口服后2小时即可均匀地分布于肠腔表面,保护受损的肠粘膜,帮助肠上皮细胞修复再生。连续服用可促使粘膜细胞结构恢复正常。实验证明,它可清除病原菌,扶植正常菌群生长,纠正菌丛失调,促进腹泻痊愈。思密达一般为每次1袋,每日服用3次,可加于50毫升水中摇匀后饮服。对腹泻次数多、症状较严重者,也可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止泻药,同时要注意补充液体与电解质。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二重感染。最为多见的为白色念珠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及金葡菌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和原有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癌肿等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多数伴有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大便为水样或带粘液,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一般无呕吐,腹痛不明显。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经常观察口腔有无鹅口疮发生,出现腹泻要及时送大便作涂片检查。如有霉菌。应口服制霉菌素或酮康唑抗霉菌感染。发生鹅口疮可在口腔局部涂用制霉菌素甘油。
伪膜性肠炎,也叫假膜性肠炎,与肠道内难辨梭状杆菌感染产生的外毒素有关。很多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又以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最为多见。多发生于用药后数日内或治疗过程中,也有延迟到停药后2~3周才发生。症状较重,可大量水泻,每日达十余次以上,常含粘液,少数有血便,严重者可排出斑块状假膜。伴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病死率高达30%,6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高达40%。一旦确诊,要立即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并口服万古霉素,口服或静脉应用甲硝唑(灭滴灵)。同时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这种腹泻切不可用复方苯乙哌啶等止泻药。
抗菌药物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原始资料来源于某院HIS系统,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对2011年110月全院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种类、剂型、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此次调查的抗菌药物不包括抗结核药、外用抗菌药、中药抗菌药。
1.2 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金额统计法和用药频度统计法进行汇总、分析。
1.2.1 金额统计法
采用的价格均为零售价, 通过统计各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所占比例等进行分析。
1.2.2 限定日剂量 (DDD)
限定日剂量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和《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以及药品说明书为参考, 确定药物的DDD值。
1.2.3 用药频度统计法
以DDD值为标准计算DDDs。DDDs=某药用药总量/该药的DDD值。同一药物不同剂型因DDD值不同, 需分别计算DDDs后, 再进行加和, 即为该药的DDDs;同类药物的DDDs相加, 即为此类药物的总DDDs。
2 结果
2.1 开展专项整治前后各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DDDs (见表1)
2.2 开展专项整治前后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注射剂 (见表2)
调查发现, 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注射给药方式为主, 口服使用较少, 因此本研究仅对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情况作统计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1) 表1显示, 该院2011年110月抗菌药物使用以β-内酰胺类为主, 销售金额占抗菌药物的83.86%, 占总DDDs的66.96%, 与邢茂等[1,2]报道基本一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耐酸、耐酶、不良反应少和可选品种多等优点, 因此临床使用率较高。表1中头孢菌素类销售金额最高, 占比最大, 为59.88%, DDDs占37.60%。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销售金额和DDDs分别为38.97%、16.95%, 所占比例较高;第三代头孢菌素分别占16.03%、12.60%, 单纯从占比看较第二代头孢菌素高。考虑实际可供临床选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品种较少, 且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个别品种被纳入到“38号文”, 可作为术后预防用药, 因此第三代头孢菌素销售金额较高具有一定合理性。氟喹诺酮类销售金额和DDDs占比分别为2.61%、4.97%, 低于邢茂、乔志俭等[1,2,3,4]的报道。根据《指导原则》、“38号文”和专项整治的要求, 术后预防用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作为术后预防用药, 氨基糖苷类因为有一定的耳、肾毒性, 临床使用较为慎重, 因此这两类药物销售金额占比较低。
(2) 由表2可以看出, 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有7种为β-内酰胺类, 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有两种, 分别位居第1、3位;第三代头孢菌素有3种, 分别位居第2、4、9位。排名第1的头孢硫脒在开展专项整治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指导原则》和“38号文”要求, 术后预防用药以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为主, 单纯从类别看使用较为合理, 但是“38号文”规定的可作为术后预防用药的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在此处并未看到, 说明临床在选择具体品种上可能还存在不妥之处, 提示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干预。
(3) DDDs排名第3位的头孢噻吩钠因其有一定的肾毒性, 《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目录》将其划为特殊使用级别, 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后此药使用频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排名第7位的依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具有一定的耳、肾毒性, 以前常作为术后预防用药, 16月使用频度较高, 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经药师多次干预和进行专题讲座, 710月其DDDs明显下降;排名第9、10位的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在6月之后DDDs也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医院行政干预和药学部门针对临床多次进行的合理用药讲座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 DDDs排名第2位的头孢曲松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 具有半衰期长、用药频次少等优点, 《指导原则》和“38号文”将其作为结、直肠手术, 人工植入物骨科手术等的预防用药, 而该院开展的手术以此类居多, 因此该药使用率较高, 且110月DDDs基本稳定, 说明该药在临床具有一定的优势。
(5) 排名第6位的左氧氟沙星在开展专项整治前常作为术后预防用药。由于氟喹诺酮类在我国临床普遍应用, 同时畜牧业、渔业等的大量使用, 导致细菌对该类药物耐药性不断增高[1]。卫生部“38号文”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要求严格控制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 医院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预, 78月呈下降趋势, 但进入9月后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增加, 作为治疗性应用该药DDDs有上升态势, 应引起注意。
(6) 排名第4的头孢他啶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在6月DDDs下降之后79月又呈上升趋势, 说明该药的使用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排名第五的奥硝唑为抗厌氧菌药, 如用于术后预防用药, 存在选药级别过高的问题, 应根据“38号文”要求以甲硝唑为首选。此处可作为进一步进行行政干预的一个切入点。
综上所述, 从某院2011年110月抗菌药物使用总体情况看, 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抗菌药物的使用也日趋合理。但在临床抗菌药物具体品种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下一步应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干预, 如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宣教, 制定针对不同科室和医生的更为具体的奖惩措施, 在HIS系统中增加抗菌药物使用权限限制等, 使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规范, 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邢茂, 陈琳, 张喆, 等.2007~2008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2) :112-114.
[2]宋新文, 许琼, 汪洋, 等.我院住院部2009年抗感染药物应用现状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 :127-128.
[3]乔志俭, 刘静, 田毅萍.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2) :114-116.
抗菌药物 第8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平均使用率
近些年来, 抗菌药物的广泛滥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都把抑制抗菌药物[1]的滥用作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卫计委已经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如:《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整治活动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手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2]等。医院内对抗菌药物的滥用程度越来越深, 这一现象已被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员所高度关注与重视, 在2011年年初, 我国卫生部门开启了为期3年的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结果, 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2014年度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数据, 用Excel2007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如:分类、计算、统计名称等, 计算各产品的消耗总剂量。参考卫计委颁发的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品字典[3]限定日计量, 某药品的消耗总量与相应的限定日计量的比值即为用药频度 (DDDs) , 用药频度可以用来反映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的数值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是成正比的, 数值越高, 说明患者使用该药的选择倾向性越大, 反之, 说明患者使用该药的倾向性越少。
1.2通过查看本院的信息系统, 采集本院患者在2013~2014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以及抗菌药物前十位使用量的排名数据, 进行分类并统计排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院DDDs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
2013年占据第一位的是斯帕沙星片, 斯帕沙星片的选择倾向性很大, 它是一种限制级使用的药物, 对2013年斯帕沙星片处方进行研究, 发现主要的用药是在急诊外科、妇科、肝肠科、泌尿外科等疾病中。司帕沙星的适应证为:泌尿生殖系统的轻中度感染、肠道轻中度感染、皮肤软组织轻中度感染等, 所以斯帕沙星片用于以上疾病是合理的, 但是斯帕沙星片大量的用于人流术后预防感染是不合理的, 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肌腱炎等其他病的发生, 所以本院药师对临床医生用药进行了干涉。具体的2013~2014年的DDDs排名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比较
通过比较2013年与2014年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使用强度, 发现2014年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低于2013年,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给药途径
由数据可得,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注射剂品种数、消耗总金额、DDDs均大幅度下降, 口服药品种数、注射药品的种数、金额所占比例也有所降低 (P<0.05) , 说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了很好地压制作用, 活动效果明显。见表3。
注:与2013年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相比, P<0.05
注:与2013年数据比较, P<0.05
3 讨论
现如今药事管理的渠道日渐规范, 利用电脑软件对医疗信息进行管理存储变得简单而又重要, 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工具了, 从事药品管理的工作人员需加强Excel的智能应用, 及时清查过期药物和医疗用品, 防止患者误用, 药品的质量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从文中看出, 对于有些不合理用药, 医院应给与干涉措施: (1) 使用标准的治疗指南手册, 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药品供应目录以及药事管理都是用药管理的核心要素。 (2) 从宏观的管理角度去约束、改善医生的处方治疗行为, 管理好对药物的使用问题可以让广大病患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 具有深远积极的意义。 (3) 治疗指南手册交由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及药事管理人员制定与安排, 把常用的治疗药物编入本院的药品供应目录上, 以便查阅和分析。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的身上, 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与安全性。本院可以采取定期讲座的形式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 或者在周会、院内报纸的内容上加大宣传, 才能更好地促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活动进行。
从2014年的抗菌药物DDDs的排名看来, 经过药物管理干预后, 罗红霉素DDDs值已退居第三名, 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4]、克拉霉素分散片;第四名至第七名分别是盐酸多西环素片,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和奥硝唑分散片、司帕沙星;第八名至第十名分别是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伊曲康唑胶囊、头孢丙烯胶囊。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毒性低, 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并没有很大的伤害, 并且抗菌效果明显, 所以老人和儿童更为适宜使用, 因此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排位在第一名是科学合理的。
从本院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排名情况来看, 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 以奥硝唑、司帕沙星、硝基咪唑为首的喹诺酮类使用量也较多, 特殊级的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少, 非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较多, 从数据分析中显示,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活动下,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范秀英, 刘洪峰.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效果分析.安徽医药, 2014, (11) :2198-2199, 2200.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8) :128-129.
[3]刘龙梅, 孙玉龙, 李蕾,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分析.中国药业, 2013, 22 (20) :86-87.
抗菌药物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我院信息中心提供的2010年7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包括: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单价、消耗量等, 以及我院同期收治患者住院人天数数据。其中抗菌药物的数据范围不包括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药。
1.2 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分析方法, DDD值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品字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5]和《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6]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及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并结合我院临床用药习惯确定。用药频度 (DDDs) =该抗菌药物的年消耗量/该抗菌药的DDD值, 即治疗日数。DDDs具有相加性, DDDs越大, 说明此种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指平均每天每百人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AUD= (DDDs/用药总人天数) 100, 可以测算住院人群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强度。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 计算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DDDs、用药金额、AUD, 并进行排序、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住院患者用药品种数及金额情况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的用药品种数分别为44、41种;抗菌药物金额占西药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4.23%、15.26%。见表1。
2.2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力前后2010年7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AUD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AUD分别为61.77DDD、59.82DDD。见表2。
2.3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力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金额排序前15位药品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金额排序前15位的药品中, 头孢菌素类分别为8种、7种, 口服药物均只有1种, 喹诺酮类分别为3种、2种。前15位抗菌药物金额总和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88.93%、95.17%。见表3。
2.4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力前后住院患者AUD排序前15位药品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AUD排序前15的药品中, 头孢菌素类均为7种, 口服抗菌药物均为2种, 喹诺酮类分别为3种、2种。抗菌药物AUD前15位的金额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56%、1.44%。见表4。
注:AU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DDDs/用药总人天数100) ;DDDs用药频度。
注:AU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UD=DDDS/用药总人天数100) ;DDDs用药频度。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 我院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2010年7月2011年6月) 和整治后 (2011年7月2012年6月) 抗菌药物品种分别为44种、41种, 均符合活动要求的50种以内。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西药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14.23%、15.26%, 略有上升, 但明显低于国内平均值 (约22%) [8], 且较我院20042006年所占比例 (29.42%;27.29%;23.27%) 明显减小[9]。
从表2看出, 我院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AUD分别为61.77DDD、59.82DDD, 有下降的趋势, 这与《活动方案》下发后, 我院给予高度重视, 组织全员认真学习文件内容, 同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严抓落实, 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管理小组”, 先后制定了《抗菌药物采购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遴选说明》、《抗菌药物目录》等多项制度有关。但仍没有达到整治活动要求的40 DDD以下。AUD是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的指标之一, AUD越高, 说明用药的合理性就越差。2010年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测网公布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均值为80.1DDD, 而《活动方案》中要求将AUD逐步控制在40 DDD以下。我院AUD明显低于国内平均值, 也低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76.28 DDD的均值[10], 但是距离AUD控制在40 DDD以下还存在一定差距, 说明我院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和过度使用等问题。因此, 我院仍需要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与整治, 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从表3看出, 我院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序前15名的药品中,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近50%, 其中一代、二代、三代头孢均分别为2、2、3种。从表4看出, 我院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AUD排序前15名的药品中, 头孢曲松注射剂、头孢呋辛注射剂均位于前3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也占近50%, 其中一代、二代、三代头孢均分别为2、2、3种。头孢菌素类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使用特点, 与其抗菌谱广、抗菌效能强、安全和稳定性好、品种多样、且其中都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有关。尤其头孢曲松注射剂和头孢呋辛注射剂均为医保甲类药品, 故而临床使用广泛。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论是金额排序还是AUD排序前15位中, 品种都有所减少, 因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 我院重新制定了《抗菌药物目录》, 减少了喹诺酮类的采购品种。
根据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金额排序前15位药品中,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分别有5、8种, 呈增加趋势;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有8、4种, 呈下降趋势;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有2、3种。AUD前15位药品中, 分别有10、9种属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其余均为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说明我院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在分级使用方面是有效果的, 这与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管理小组, 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目录》, 并加大力度对抗菌药物进行专项整治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 我院通过加大抗菌药物的管理与整治力度, 已使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 正逐步接近卫生部《活动方案》的要求 (40 DDD以下) , 但仍存在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问题, 可见我院今后抗菌药物的整治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建立长效机制, 持续改进, 使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趋于规范化、合理化。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住院患者2010年7月—2012年6月,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情况。方法 对该院住院患者2010年7月—2012年6月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用药强度 (AUD) 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比活动前略有增长;AUD呈下降趋势;金额排序和AUD排序前15位中头孢菌素类均占近50%;金额排序前15位中,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呈增加趋势,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呈下降趋势;AUD前15位药品中多数为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专项整治活动后有一些好转, 但仍存在使用不合理和过度使用等问题, 需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与整治, 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强度,用药金额,分析
参考文献
[1]尹守亮, 常亚婧, 邓苏萍, 等.以病原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标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 2011, 46 (6) :613.
[2]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2004-10-09.
[3]肖永红, 侯芳, 王进, 等,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社会与经济后果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9 (5) :94-96.
[4]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2011.
[5]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624-774.
[6]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0-104.
[7]邹豪, 邵元福, 朱才娟, 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 1996, 7 (5) :215.
[8]马岩.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7月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4) :471-472.
[9]李彩霞, 张晓文, 刘占强.我院2004—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5) :335-337.
抗菌药物 第10篇
关键词:抗茵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抗菌药物,费用,使用强度,百分率
2011年卫生部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1], 为了解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后我院的贯彻落实情况, 并客观评价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对我院7~12月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院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核病治疗三级专科医院, 调查结果对全国同类专科医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 收集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贯彻后, 我院7~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及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利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统计我院抗菌药物累计DD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 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统计排除我院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后的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统计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
注:DDDs:为抗菌药物累计DDD数
注:1、“未排除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抗菌药物费用”用“抗菌药物费用”表示;2、DDDs、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为排除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后的数值
1.2 调查方法
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费用百分比;抗菌药物占患者住院费用百分比;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使用的抗菌药物规定日剂量 (DDD) [2]及抗菌药物强度计算公式计算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计算排除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后的抗菌药物药占比及使用强度;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药占比、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
结果见表1。
2.2 排除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后的抗菌药物药占比及使用强度
我院为三级专科医院, 以结核病治疗为主, 合并结核病的患者占我院住院患者70%以上, 且多为下级医院转入的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患者, 在抗结核治疗中, 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常被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的治疗[3], 导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而在抗菌药物强度计算中, 抗结核药物是不计算在内的。因此, 笔者计算了排除用于抗结核治疗的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后抗菌药物的药占比、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 以期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显示, 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药占比、使用强度、使用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 尤其从10月份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 有明显改进, 虽仍然存在不足, 但抗菌药物的使用正逐步趋于合理化, 体现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加强行政干预的力度, 采取必要强制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等对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起了重要作用;从以上数据也看到, 干预后就有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干预措施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完善的过程, 需不断进行强化, 不断进行宣教工作及适当的行政干预, 才能保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贯彻执行, 从而达到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的目的。
3.2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 国内大部分医院抗菌药物在药品费用及住院费用中占有较大比例,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严峻。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药占比、使用强度等指标明显下降 (约下降50%) , 这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 临床医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学习、认识加强, 合理应用趋于常态。
3.3 结果显示, 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这两种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占我院抗菌药物费用比例较高, 均在20%以上;在排除这两种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后,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2月份降至30以下, 使用百分率降至50%以下, 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 表明这两种药物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笔者建议, 排除用于复制结核及耐药结核的抗菌药物后, 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更为合理, 同时也更加符合在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时抗结核药物不计算在内的原则。对于抗菌药物使用较为特殊的专科医院, 是否考虑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 制定更为合理的抗菌药物强度计算方法或强度值, 从而客观地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S].2011, 8.
家庭较常用的抗菌药物 第11篇
交沙霉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眼、耳、鼻喉科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浅表性术后感染、烧伤后感染、口腔科各种炎症、猩红热、乳腺炎、淋巴管炎、菌痢及败血症。不良反应:可有口干、恶心、腹胀、皮疹。
吡哌酸片(别名PPA):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慢性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不良反应:有轻度胃肠反应,皮疹、瘙痒。
氟哌酸片: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胆道肠道感染、前列腺炎、淋病、生殖系统感染、伤寒、菌痢和耳鼻喉感染。不良反应:可见皮疹、头痛,偶见肝、肾功能受损,白细胞减少。
红霉素片: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淋病、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可致肝损害及血栓性静脉炎。
氯霉素片: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局部应用于外耳炎、中耳炎、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哺乳妇女应慎用。
麦迪霉素片: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胆道感染,也用于百日咳和中耳炎。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呋喃唑酮片:主要用于治疗菌痢、肠炎、伤寒、副伤寒。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可见轻度呕吐、恶心、厌食、头痛和皮疹,婴儿和老年人应慎用。
黄连素片:主要用于治疗肠炎、菌痢、百日咳和胆道感染。
呋喃坦定片:主要用于治疗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等症。注意:哺乳期妇女和婴儿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第12篇
1 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
1.1 基本概念
策略, 通常为战争用词, 指为了形势发展所采取的战斗方针和战斗方法。策略控制是指通过宏观指导, 制约或影响事物向既定方向发展。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是指通过政策、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 使其应用合理化。完整的理解应包括限制和禁止不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促进和推动合理用药, 使现有药物的效能最大化、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物性的产生和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等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管理策略和使用策略。前者指通过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对抗菌药物进行宏观的导向管理;后者指具体的用药方案或使用方法。
目前, 文献报道有"策略性替换"和"循环用药"二种提法;其用药方式不同, 但都属于策略控制。前者是指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或临床经验用敏感药物替换不敏感药物的一种用药方法。"循环用药"则规定了序列用药品种和轮换间隔时程, 甚至对不同病种制定了不同的用药方案。从用药方式上讲, "循环用药"似乎是一种主动防治过程, 克服了"策略性替换"和传统用药的被动治疗方式, 但实质上都是轮番交替用药。
1.2 研究现状
早年作者对1981~1989年间血培养的245株金葡菌和171株绿脓杆菌分时段分析, 1985前重危病人普遍使用多粘菌素B和万古霉素, 其后用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替代;结果多粘菌素B和万古霉素在停用后药敏度恢复, 而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随其使用耐药率逐年升高;一般病人由于连续使用青霉素类和庆大霉素, 耐药性持续走高。提示我们:细菌耐药随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频度的增加而增高;细菌耐药性产生后, 并非永久稳固, 在停用相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可逐渐恢复。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耐药菌株被新启用的其它类敏感抗菌药物所杀灭;二是长期不接触某类抗菌药物后, 耐药性自然丢失。同时还观察到, 由于交叉耐药性, 某些临床少用或不曾使用过的同族药物也出现敏感度下降和敏感率降低。根据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性, 我们提出了"循环用药";有计划地停用一批, 起用另一批非同族抗菌药物, 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纳入良性循环[1]。Mebis等报告, 1995年前通常使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 肠杆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高达75%, 对其它抗菌药物也呈高度耐药, 其后经验性改用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结果肠杆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耐药性降低[2]。1998年Rahal报告, 限制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量减少80.1%, 1a后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下降了36%, 亚胺培南使用量增加140.6%, 诱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增长68.7%[3]。美国肯塔基大学医院在1999年8月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策略性替换, 减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鼓励使用青霉素类的治疗方案, 如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院内感染, 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使用头孢吡肟。对换药前后各半年期限进行了分析 (1999年1月1日~6月30日和2000年1月1日~6月30日) :头孢他啶用量从9600g减少到99g, 头孢噻肟从6314g减少到732g, 头孢曲松自2 8348降低到1165g, 第三代头孢应用总量减少89%;而头孢吡肟的用量则从0增加到5396g,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由229g增加到524g (无统计学差异)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的用量无显著变化, 氨苄西林/舒巴坦的用量有所增加 (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 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自13%降低到3%, 耐哌拉西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由22%降低到14%, 耐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由25%降至15% (P<0.05) , 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感染率变化不明显,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感染率则由19%上升至26%[4]。阿拉巴马州大学的医院研究报告, 自1995年到1999年在创伤和烧伤VRE感染呈持续增多 (占医院总数的I9%) ;1998年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代头孢菌素, 结果在创伤和烧伤ICU中未再发生VRE感染, 其他ICU的VRE感染率依然如故[4]。美国Virginia大学医学中心ICU进行了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 第1年为非计划性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第2年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季度轮换;1456例 (540例感染) , 在肺炎的治疗中按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头孢吡肟±克林霉素的顺序轮换;结果显示, G+耐药球菌感染的发生率由14.6%降至7.8% (P<0.001) , G-耐药杆菌感染发生率由7.7%降至2.5% (P<0.001) , 感染的死亡率从9.6%降至2.9% (P<0.001) 。作者认为抗菌药物循环使用是减少ICU病房病死率和降低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5]。法国Pellegrin大学医院自1996年起7a内在2856例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治疗中实施循环用药, 早发性VAP (<7d) 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匹罗的顺序每个月轮换;晚发性VAP (>7d) 则依次轮换采用头孢治疗, 结果VAP发生率从23%降至16.3% (P=0.002) , 而晚发性VAP患者G-杆菌对抗生素特别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的敏感性改善[6]。1988~1993年间在芬兰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用量增加3倍以上时, A族链球菌 (GAS) 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从5%升至19%, 而在其后的几年中用量减少50%时, GAS耐药发生率降至8.6%[7]。Rice的研究显示, 在美国克里弗兰退伍老兵医疗中心, 1994年第一季度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为28%;而后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代头孢他啶, 结果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明显下降, 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并未有明显上升;但其后长期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了1577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均耐药;其产酶能力比对氨苄西林低水平耐药的肺炎克雷伯44NR菌株强200倍, 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外膜蛋白减少和启动序列存在点突变[2]。
"策略性替换"和"循环用药"的共同特点都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 以一个治疗单元、科室或医院作为独立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统一使用某种抗菌药物, 而摆脱了传统的随意使用。目前, 两种用药方式大都取得了正性结果。在目前尚不能完全摆脱经验性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 为临床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无异对于推动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1.3 存在问题
长期临床实践告诫我们, 所谓某种细菌对某种药物敏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频度增加, 耐药必将发生, 并且耐药程度逐渐加重、耐药机制更加复杂;多种抗菌药物的混乱使用导致细菌多重耐药;而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加速耐药菌在全球泛滥。可见, 两种用药方法存在如下不足: (1) 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应依据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流行规律性和药物特性, 既定的治疗程式很难符合这一多层面的客观要求; (2) 设计循环用药对流行菌种及其耐药性和循环中各药物特性之间的复杂联系考虑不足, 如相邻段循环用药宜选用非同族类药物或细菌对二种药物不具有共性基因位点以防止交叉耐药, 后段用药物应对前段药物的耐药株有治疗作用以加速其消除; (3) 以频繁换药阻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但耐药性也不足以有足够的时间消除; (4) 两种用药方法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ICU或独立的科室等, 实质上是采用"相对隔离"的方法阻止异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入侵, 短期内可收到成效, 但长期使用将减弱或丧失其作用, 正如Rice的研究结果[2]; (5) 治疗方案不统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种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问题, 最终将导致新的用药形式下的新的使用混乱。
抗菌药物的非统一使用和使用混乱使细菌耐药性趋于复杂化、多样化, 而异种耐药菌株丛生、传播和耐药性相互转染将导致其在全球流行, 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任何不规范形式的用药都必将如此。多年来, 各区域间用药的差异, 表面造成的只是细菌耐药性的分布差异, 正是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 便有了MRSA、MRSE、VRE、产ESBLs菌株等肆虐全球。
2 合理用药策略
抗菌药物使用的最终结果是敏感菌株被杀灭, 耐药菌株被筛选出来。但抗菌药物又不能不用, 新药的开发也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 策略控制使用抗菌药物消除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只能利用其耐药性消长规律性, 采用大区域同步循环的方式使用现有抗菌药物, 并遵守如下规则, 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药物循环使用体系。 (1) 彻底根除所有抗菌药物在临床同时使用的管理模式, 避免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2) 构建有效的循环用药方案, 其循环中相邻段循环链药物应为非同族类药物, 且下段循环链药物对上段循环链用药筛选出要菌种有效, 当其敏感性降低时, 应彻底退出循环, 待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自然丢失或用其它抗菌药物杀灭耐药菌株, 直至临床致病菌种对该种药物的敏感性恢复再复使用; (4) 循环用药方案需在大区域同步化实施, 防止异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使耐药性趋于单一化[8,9]。在抗菌药物应用初期, 抗感染治疗有效率、治愈率高, 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抗菌药物品种少, 细菌耐药性单一;二是有新开发的药物做后盾以对抗耐药菌株。可见, 用药单一化可促使细菌耐药性单一化, 排除交叉耐药因素, 全球用药同步化则可消除异种耐药菌株。策略控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细菌耐药性趋于单一化, 是防治细菌耐药和使现有抗菌药物得以循环使用的重要战略方法。禁止所有药物同时在临床使用、循环用药和大区域同步化用药共同构成同步循环用药体系, 三者不可偏废其一[9]。
抗菌药物要使用, 细菌耐药性永远不会消失, 人类与耐药性的斗争任重而道远。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及其作用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 人类要战胜细菌耐药性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科学、合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终止抗菌药物使用的混乱局面, 建立起良性抗菌药物使用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方法 从理论上论证抗菌药物"策略性替换"与"循环用药"的概念和本质属性。结果 防治细菌耐药性需要从控制所有药物同时在临床使用、构建循环用药和大区域用药同步化入手, 三者不可偏废其一。结论 科学、合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终止其临床使用混乱局面, 建立起良性用药机制, 才能战胜细菌耐药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策略,循环用药,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宏, 杨晓东, 史小平, 等.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J].中华外科杂志, 1992, 30 (11) :682.
[2]孙铁英, 浦纯.耐药控制细菌耐药的控制与抗生素限制应用或轮换应用干预策略[J].辽宁医学杂志, 2004, 18 (1) :2.
[3]Rahal I J, Wrban B, Horn D, et al.Classrestriction of cephalosporin use tocontrol total cephalosporin resistance in nosoconnial klebsiella[J].JAMA, 1998, 280 (41) :1233.
[4]Kerry ME, 李光辉, 张秀珍.抗菌药物策略性更换对医院耐药模式的形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3, 1 (2) :44.
[5]Raymond DP, Pelletier SJ, Crabtree TD, et al.Impact of a rotating empiricantibiotic schedule on infectious mortality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Med, 2001, 29 (6) :1101.
[6]Gruson D, Hilbert G, Vargas F, et al.Strategy of antibiotic rotation:long-termeffect on incidence and susceptibilities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responsible for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 Med, 2003, 31 (7) :1908.
[7]Seppala H, Klaukka T, Vuopio-Varkila J, et al.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consump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on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group Astreptococci in Finland.Finnish Study Group for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NEngl J Med, 1997, 337:441.
[8]张宏, 高原, 高增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J].人民军医, 1995; (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