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原文及翻译(精选9篇)
口技原文及翻译 第1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隅,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丈夫亦醒。妇抚儿,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童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一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备兵海南时,恩威兼济,兵民爱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营债,粤人啧啧颂之”。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顺治十三年,被二藩诬告落职。被捕之时,民众悲声载道。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下刑部狱西曹就计无果。“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嗣环经历磨难,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妻子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梦赍葬于昭庆寺西沙泉石,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访得之,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达进士兵学道铁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学华亭墓。乾隆丁丑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对嗣环尊崇备至,每每携幼恭诚拜谒,以期子侄学而有成。在嗣环故乡,还流动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1)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2)而已。众宾一团一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3)。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4),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一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一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一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一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一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一声,火爆声,呼一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
(1)厅事:私人住屋的.堂屋。(2)抚尺:即“醒木”,说书艺人表演时所用木块,用以拍案作声,引起听众注意。(3)呓语:说梦话。(4)溺:同“尿”。
【译文】: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逢有人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许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响了两下,全体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一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一慰孩子喂奶,孩子含一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一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一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一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一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上一床睡了。妇女又叫大孩子起来小一便,完了,都上一床睡。小孩子也逐渐要睡了。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在爬,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一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一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一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一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一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坍起火房屋时合力发出的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一腿打着哆嗦,差点儿都要争先跑开。
口技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张培基先生自幼就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 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觉得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先生对散文的享受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阅读过程中, 更体现在其译本中。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一、从作品的语言成分上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 其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 语言朴实清新, 感情真挚动人, 读来有一种委婉、娓娓动听之感。先生的译作中不管是选词还是造句都充分体现了原作这一语言风格, 简洁, 朴实无华, 及其准确地再现了原文信息。试看以下例子:
1)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文中“见着”、“狼藉”、“簌簌”“流下眼泪”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口语语体, 浅显易懂。译文中对应的词sight, disorderly mess, trickling, start tears也都是英语中常用之词。其中started tears充分体现了先生对原作的理解不在于其表面而在于其内涵。原文“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译为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反映了作者在经过一段长途跋涉, 回家看到家里的惨淡, 再加上祖母去世的打击, 这重重云雾使原文作者郁结难舒, 眼泪自然开始流出。原文中作者几次提及落泪, 这是第一次出现, start一词清晰地表现出这一情形。
2)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 下午上车北去。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异为前者为意象形文字而后者则是形式和意象兼具, 在形式上要求更为严格。原文以汉语读者的语言逻辑来理解较容易, 但如果英语以这样的顺序来表达的话就会容易出现误解。先生的这句译文读起来流利顺畅, 一气呵成, 符合译文的表达逻辑和习惯。Strolling about, ferrying的选词和补译的thence等均说明只有在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译出紧凑连贯的句子。
3)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在翻译过程中最难的是译文不受原语言表达逻辑的影响。原文有三个句子, 主语也由他到我再到他, 而张培基先生通过反复推敲和理解原文将这些信息涵括在一句话里, 其中的was on the verge of ……when更是点睛之笔。
4) 唉, 我现在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5)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以上无不显出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只在表面, 而在于其内涵。“我那时太聪明”是一句反话, smarty与smarty alec意思一样为person who acts as if he has great ability and knowledge; know-all。从形上看smarty与smart相近, 意思上相差甚远, 这与原作的表达方式相同, 译出了其内涵。
父亲爬月台这一系列动作“攀着上面”“向上缩”“微倾”译为held onto the platform, huddled up, tipped slightly toward。译作充分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的深刻理解, 不管是在文字内涵意义上还是外延意义上。攀着的是月台, 缩是往上这个方向, 身子朝上往左微倾, 这都体现在译作中。
二、从文学背景成分分析译作
作品的文学成分除语言外还包括背景、情节、人物、视角、主题、结构、风格等, 分析这些成分有助于理解作品。下面举例说明:
1) 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谋事译为look for a job, 找工作也可译为hunt for a job, 前者更符合原文创作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20 年代的中国找工作虽不易, 但也没达到如猎物捕食般的残酷, 这种译法更忠实于原文。
2) 关于橘子的译法, 张先生译为tangerine, 这也是在三番理解和思啄之后的选择。橘子的英文有orange, citrus, quince等, 原作中买橘子的地点在南京, 南京橘子属蜜橘, 翻译为tangerine显出译作者的谨慎和细致。
3)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利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t be long now before depart this life.”
“笔”在原作中如不细啄, 就会很容易理解为钢笔或其他的笔, 但在当时毛笔才是主流, 故而译为writing brushes, 正是译者高明之体现。除此之外“大去”译为depart this life既忠实原文的语言风格也表达出当时的语言背景。Depart古英语中也有去世之意, 与“大去”这一表达法在风格上达到了一致。
英译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在张培基先生经过反复品读, 理解原作语言及其蕴含的真挚感情的基础上, 通过精心细致的选词、合理简洁的句法结构, 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风格和背景意义上也很接近原文。由此不难看出, 理解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译者要想准确地阐释原作, 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影响和魅力, 非下工夫分析原作不可。张培基先生译文自然流畅、准确细致, 蕴藏着无限深情, 不失为一篇传神达意的上乘之作, 完美地再创出原文的神韵。
摘要:对原文的理解是汉译英的第一步, 而基于透过对原文字面内涵意义的理解, 再综合透彻理解文字背后的联想意义做出来的译本更能把握原文总体精神, 译文读者更能通过译文感受到原作的精华和魅力。本文试图以朱自清早期散文《背影》的英译本为例, 从语言成分和文学成分分析和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不管是形还是神都相似的程度。
关键词:理解原文,张培基,背影
参考文献
[1]杜华.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2]谷启楠.理解原作是文学翻译的关键[J].中国翻译, 1989, (5) .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口技》翻译及断句 第4篇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女人抚摸着小孩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女人一面拍着小孩一面哼唱着哄他。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正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发出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地赞叹,认为是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约听到有老鼠窸窸窣窣活动的声音,盆碗器皿被撞翻倾斜的声音,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渐渐地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许多个人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发出的呼喊声,抢夺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火灾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撤去围帐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的课文及翻译和课下翻译 第5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原文有删改)
译文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各位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客人们)远远地听见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轻拍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睡觉。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想要抢先离开。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注释:善:擅长会:适逢,正赶上。宴:举行宴会。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犬吠:狗叫(声)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呓语:说梦话。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一时:同时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叹:默默地赞叹。未几:不久。齁(hōu):打鼾。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翻倒倾侧。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俄而:一会儿。中间(jiàn):其中
口技文言文原文 第6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半更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之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作品注释
囊:一种口袋。
俟:等待。
诸:之于。
洁:清理。
窃窃:偷偷,悄悄。
絮语:连续重复的话。
负:背。
煞:表示极度。
寒暄:嘘寒问暖。
溢:水漫出来。此指路特别远。
戢(jí)戢:拟声词。
市廛(chán):集市。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地方.
参:人参。多年生草木,根入药。下文“芪(qí)”,为黄芪,也为多年生草,根入药.“术(zhú)”,药草名指白术或苍术。
好:形容很不错的样子。形容词。
渐:缓缓的
窃窃:偷偷。
既而:不久。
铿铿:声音响亮。
了了:清清楚楚。
有:通“又”。
俱:都。
效:见效,有效。
寒暄:嘘寒问暖。
喜:通“嘻”。
坐:通“座”。
反:通“返”,返回。
窥:偷偷地看。
俄:顷刻。
迢迢:千里迢迢。
曼:柔美。
苗裔(yì):后代。
作品译文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间问一问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自己关在里面。大伙儿围绕在门窗口,斜着头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只听里面在小声私语,谁也不敢咳嗽一声。屋里屋外,黑洞洞的一片,没有一点动静。
大约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帘微动的声音。女子在屋里说:“九姑来了吗?”一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似一个丫头的声音,说:“来了。”三个人话语间杂,唠叨起来没个完。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帘钩馓动的`响声,女子说:“六姑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杂乱的说话声:“春梅也抱小郎君来了吗?”一个女子说:“这个顽皮的小家伙,怎么哄也不睡,定要跟来。身子有百十斤重,背着真累死人。”马上又听到女子殷勤的接待声,九姑的问讯声,六姑与姊妹们的寒暄客套声,两个丫头的互相慰劳声,小孩儿的嘻闹声,一齐嘈嘈杂杂地传出来。就听女子笑着说:“小郎君倒很好玩耍,老远的抱了个猫儿来。”接着说话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门帘又响了一声,满屋里都喧哗起来,说:“四姑来得怎么这样晚?”听到一个女孩子细微的声音,说:“路足几千多里,我同阿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阿姑走得太慢了。”于是各人问寒问暖的声音,移动座位的声音,招呼着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并作,喧闹满屋,有一顿饭的工夫才静下来。接着就听到女子问病求药的声音。九姑说当用人参,六姑认为当用黄芪,四姑说该用白术。协商一会儿,听到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不久,听到折纸的刷刷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丁丁声,隆隆的研墨声。接着就听到把笔投到桌几上的碰撞声,抓药包纸的苏苏声。过了一会。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她转身入室后,立刻听到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儿哑哑的叫声,小猫儿的呜呜声,又一时并发起来。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滴宛转;以及三个丫头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听着完全可以辨别得清楚。大家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回家试试药方,也并不灵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口技,特意借这种方法卖药罢了。但她的口技水平,也真够高超的了。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讲过:他在京城时,偶尔从集市上经过,听到一阵管弦音乐的声音,围着看的人好像一堵墙。他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用优美的声音在演唱。他手中并没有乐器,只用一个指头按着脸颊,一边按一边唱,听起来铿锵有声,与弦乐没什么差别。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口技全文翻译 第7篇
京城中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正赶上有一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里,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远远地听见远处幽深的巷子里传来一阵狗叫,便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不久,小一点的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并给他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啼哭,妇人边拍边轻声哼唱着哄小一点的孩子睡觉。接着大一点的孩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妇人拍孩子睡觉的声音,轻声哼唱着哄孩子睡觉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一点的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各种妙处都具备。座位上所有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默默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不久,丈夫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小,逐渐地停止了。隐约地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皿等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喊“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只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发出;这些声音中间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人们拉塌房屋时用力的呼喊声,抢救物品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应有尽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人有一百张口,每张口上有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座位上的客人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都想逃跑。
口技注释翻译思想内容 第8篇
一.注释
1.会:适逢,正赶上。2.厅事:大厅,客厅。
3.施:设置,安放。4.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5.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6.团坐:围绕而坐。
7.少顷:一会儿。8.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
9.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10.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11.呓语:说梦话。12.既而:不久,紧接着。
13.抚:抚摸,安慰。14乳:喂奶。
15.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16.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17.是:这。18.一时:同时。
19.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20.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21.默叹:默默地赞叹。
22.未几:不久。23.齁:打鼾。23.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24.倾侧:翻倒倾斜25.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26.中间:其中夹杂着。27.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28曳屋许许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2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30.虽:即使。31.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32.名:说出。
33.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34.股:大腿。
35.战战:打哆嗦,打战。36.几:几乎。37宴:举行宴会
38.稍稍,渐渐。39.走,跑
二.翻译
1.京中有善口技者。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
3.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4.众宾团坐。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6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7.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8.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喊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9.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10.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1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1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13.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1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
16.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17.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
1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19.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20.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2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2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24.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2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思想内容:
1.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 听众的反应。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3.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境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乱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交代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结尾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段首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5.写法特点
(1)“遥闻深巷中犬吠”“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的气氛。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课文首尾两次清楚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公输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 第9篇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释: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
2.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 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
4.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
5.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
6.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
7.而:表顺承。
8.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9.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
10.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11.侮:欺侮。
12.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13.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
14.说:通悦,高兴,愉快。
15.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16.义:坚守道义。
17.固:坚决,从来。
18.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
19.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
20.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
21.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
2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
23.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
24.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
25.仁:对人亲善,友爱。
26.知而不争(zhèng):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
27.不得:不能达到目的。
28.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9.服:信服。
30.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31.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32.诺:好,表示同意。
33.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34.敝舆:破车。
35.褐:粗布衣服。
36.粱肉:好饭好菜。
37.何若:什么样的。
38.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
39.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
40.犀:雄性的犀牛。
41.兕:雌性的犀牛。
42.鼍:鳄鱼。
43.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
44.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
45.长木:多余的木材。
46.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47.善哉:好呀。
48.虽然:虽然如此。
49.见:召见。
50.牒:木片。
51.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52.机变:巧妙的方式。
53.距:通拒,抵御。
54.尽:完。
55.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56.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57.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58.莫:没有谁。
59.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子学生。
60.已:已经。
61.寇:入侵。
62.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即使。绝:尽。
翻译: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