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发展概念规划(精选2篇)
控制性发展概念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发展
1 新加坡概念规划
1.1 新加坡的规划体系
新加坡城市规划采用战略性的概念规划 (Concept Plan) 、实施性的总体规划 (Master Plan) 和开发指导规划 (Development Guide Plan, 简称DGP) 二级体系。概念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总体规划, 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计划, 确定宏观的长期土地用途需求, 平衡各种土地需求, 确保土地供应充足, 同时增强投资和商业信心, 是一种终极规划, 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 属非法定规划。
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在规划层次上相当于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属法定规划, 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根据概念规划的宏观架构、策略编制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 为各个地段做更详细的规划, 包括土地售卖发展协调和发展管制, 然后再编制5个规划大区 (中区、东区、北区、东北区和西区) 以及下属55个规划小区的规划, 指导具体的开发活动。
1.2 新加坡概念规划的发展历程
1971年新加坡概念规划是引领新加坡50年发展极为重要的规划, 1967年在联合国专家援助下开始编制, 历时4年时间完成, 这是一个环状发展方案 (Ring Plan) , 确定了新加坡两个基本的城市空间模式。
“环状城市”, 在城市中央前瞻性保留了大型自然空间 (城市绿心) , 使其成为大型的生态基础设施核心 (中央集水区) , 并确保这一策略延续至今, 为城市制定了由轨道交通MRT连接的项链式“新镇环”空间结构, 城市围绕大型自然空间 (城市绿心) 环状发展, 奠定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基础。
“新镇模式”, 新镇是新加坡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西方国家现代规划理念和自身国情有效结合, 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土地使用功能, 采用高密度发展模式, 有效缓解了新加坡人多地少的矛盾, 目前新加坡共建设有23个新镇, 每个新镇人口规模约15万人~30万人, 目前新加坡常驻人口中80%左右, 共有300万人以上居住在新镇中。
新加坡概念规划一般每10年编制一次, 1971年~2001年共完成了4轮概念规划的编制。1981年概念规划主要延续1971年概念规划。1991年概念规划提出了星座模式的中心体系布局, 除继续发展城市CBD外, 在城市的北区、东北区、东区和西部分别布局四个城市次中心, 疏散商业设施和就业岗位, 加强新镇的独立性。2001年概念规划突出强调了城市在花园中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积蓄淡水营造亲水环境原则和加大旧楼改造原则等, 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前景———宜居城市。
2011年, 在新一轮概念规划修编过程中, 民众认为未来城市人口不应再增长, 根据公众参与原则, 需要对人口规模进行评估, 因此新版概念规划推迟, 预计即将公布。
1.3 新加坡概念规划的主要特点
1) 前瞻性。概念规划注重对城市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超前引导。例如, 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 (CBD) 的设想在1971年概念规划就提出了, 同时也提出了在城市中央布局大型自然空间作为储水区, 确立了新加坡城市的基本结构, 还确定了新加坡地铁线路的总体结构, 相关用地得到预留, 直到1980年年底新加坡地铁才正式开工建设。
2) 终极性。概念规划在规划模式上从以时间期限为主导转向以规模为主导。1971年概念规划还有20年的规划期限, 在1981年、1991年重新修订概念规划时淡化了时间期限, 逐步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期限概念规划的模式。
3) 延续性。概念规划注重在城市发展结构、重大设施布局上的继承性, 确保主要规划概念得到延续。如1971年概念规划提出的环状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中央是水源生态保护区, 禁止任何开发行为, 以后的若干轮概念规划基本延续该规划结构, 并且概念规划的意图在下层次的开发控制规划中也得到延续。
4) 参与性。概念规划强调涉及城市发展的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共同参与, 将其意见纳入概念规划, 同时还加强公众参与, 并形成多样化和方便的参与渠道。
2 新加坡概念规划经验对承德城市发展的启示
2.1 规划的前瞻性
与中国总体规划相比, 新加坡概念规划的重要特点是强调以规模为主导, 弱化以时间期限为主导, 发挥制定城市长远综合发展目标、提出城市发展宏观框架和引导策略的作用, 正是这种变化使概念规划具有很大的前瞻性。承德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借鉴以上经验, 强调以规模为主导, 对不同规划期限城市空间发展做出安排, 这种安排是在前瞻性深入研究城市远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中国通常总体规划相比会更具有合理性和延续性。
2.2 层级分明的城市空间结构
新加坡城市空间结构组织层次分明, 分为静态结构 (“城市—新镇—邻区—邻里”) 和动态结构 (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巴士—出租车—步行) 体系。在新加坡静态组织结构的多层次中心体系中, 每一级的中心与一定的腹地范围相对应, 形成城市中心与城市、区域中心与区域、新镇中心与新镇、邻区中心与邻区、邻里中心与邻里的内在结构关系。承德城市可借鉴新加坡这种多层次中心体系的发展模式, 构建起城市、分区、片区、邻里中心四级结构, 并且承德在组织动态结构来匹配多层次中心静态结构上更具有天然优势, 承德城市形态属河谷带状组团发展特点, 只需沿武烈河和滦河布局两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就可串联起城市各功能组团, 实现公交引导TOD发展模式。
2.3 科学的交通级配网络
新加坡规划优先考虑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网系统, 重点考虑轨道交通用地预留以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的刚性发展, 在高密度发展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 有效连接各重要枢纽, 实现便捷换乘。城市用地规划配合交通发展, 邻公交枢纽区域鼓励高密度开发, 保证公交导向模式得以发展。承德可学习新加坡构建科学交通级配网络的经验, 谋划好快速路和大容量公交系统,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模式, 强调土地使用功能与公共交通的有机结合, 将公交转换站和居住区中心、邻里中心一体化布局, 注重换乘枢纽建设,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2.4 适度的中高密度发展
新加坡基于土地狭小的国情, 新镇住宅区普遍采用高层, 早期住宅层数为10层~25层, 近年新镇中心周围住宅层数已发展到30层~40层, 住宅区容积率一般为2.8~3.5, 这种高层、高密度的居住方式, 也同时保证了城市不同尺度的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 使新加坡又有“花园城市”的美名。承德城市地处山间河谷, 可建设用地同样稀缺, 除老城区和部分区域外, 在南部新城等新开发地区可借鉴新加坡高密度发展模式, 根据承德的实际采取适度的中高密度发展模式, 总体形成以小高层为主、部分多层、部分高层的城市空间形态, 这样在满足城市发展、人口集聚的同时, 还能留出足够的城市公园和广场绿地等绿化空间, 延续承德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
2.5 基于保护的城市更新理念
新加坡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仅是历史建筑本身, 更重要的是街区的整体结构、肌理和公共空间的形态保护, 新加坡全岛保留了牛车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3个主要历史街区, 保留7 000多栋历史建筑, 为市民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承德是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应保留老城重要的旧建筑和区域, 以二道牌楼地区为例, 可以二道牌楼现存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为基础, 保护街区内城隍庙、承德文庙、道台衙署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孔子诞辰祭日和碗砣儿、豆汁儿、烙糕等特色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 完整保护构成街区的整体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 最终使街区和城市建设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将这条“老街”建设成为一个以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为主的老城区中富于活力的文化特色街区, 成功保存承德特有的文化历史与城市风貌, 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及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唐子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 2000 (1) :42-45.
[2]王茂林.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 2009 (8) :43-51.
控制性发展概念规划 第2篇
社区发展规划是城市社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依据, 它全面覆盖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各项事业上的发展原则与措施, 并对辖区内的用地、人口、交通、公共设施、工程管线、绿化环卫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社区发展规划分为硬件规划和软件规划, 硬件规划主要是指城市社区范围内的用地与设施规划, 而软件规划为各项事业的规划。
2 社区发展规划理念
2.1 均衡空间理念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分析, 城市空间可分为居民小组 (村民小组) 、居委会 (村委会) 、街道办事处三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城市空间可分为组团、小区、居住区三级。规划应考虑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
2.2 平衡社区理念
作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应该均衡的分布在所有的区域和邻里, 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均衡的微观结构。也即是说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多元化理念。这样混合居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可稳定居住类型、防止社会排斥、构建和谐社区。
2.3 步行社区理念
现代社区应该突出步行社区理念, 它的内涵是:社区内部主要是步行空间, 应该成为人们健身、休闲、交往的主要场所。人在步行10 min~15 min左右可以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
2.4 自治社区理念
社区发展规划应有利于社区自治, 推动社区自治, 推动社区民主建设。应该把区建成相对比较封闭的城市空间, 应有明确的社区边界, 增强人们的社区归属感。适度的人口规模也是实现社区自治的基本要求。
3 社区发展规划理念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
社区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主要是针对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的。社区规划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 更贴近于社会底层人民的需求, 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 更注重的是部署落实。因此, 两者的结合使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各项指标能够更有效的实施, 同时更大限度的达到“以人为本”的宗旨。
3.1 规划管理单元的确定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规划管理单元的确定大都是以城市主要干道或山体、水系等天然隔断等进行划分, 强硬的将一些本来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地块和居民区进行分割, 出现一个规划单元内有几个组织单元或者一个规划单元不能囊括一个组织单元, 造成规划与管理脱节的现象, 为今后城市管理与规划落实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麻烦。
在中国, 居民小组 (村民小组) 、居委会 (村委会) 和街道办事处是社区规划的三级组织模式, 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唯一的法定群众自治形式。社区内部居民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将社区规划的三级模式纳入规划管理单元的划分中, 将提高规划的管理时效。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的控规规划中, 现状社区组织模式已经形成, 更应该充分考虑其组织边界和组织层级, 达到规划的顺利实施 (如图1, 图2所示) 。
3.2 公共服务设施的确定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为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类。
社区发展规划理念突出居民在社区内部主要的交通形式是步行交通, 这就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以步行交通为前提。人们的步行距离在10 min以内为舒适, 15 min为可达。超过15 min的步行距离人们就会采用其他交通形式。
因此, 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中应充分考虑居民需求, 将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10 min步行范围之内, 将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15 min步行范围之内。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当中就应该将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以小区、组团为单位进行布置。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以居住区为单位进行布置 (见表1) 。
3.3 用地开发规模的确定
为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操作性, 根据后期开发情况可对地块进行合并开发和分期开发, 这就要对地块的开发规模进行定量。最小开发规模应以组团 (居民小组) 为单位, 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3 000人, 最大开发规模应以居住区 (街道办事处) 为单位, 人口规模控制在30 000人~50 000人。以社区层级确定用地开发规模便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 满足不同开发阶段的居民生活需求。
3.4 道路断面形式的确定
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强调社区内部的通勤安全, 强调人车分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道路的道路断面形式的确定上也应充分考虑其内部的交通安全, 根据城市道路性质确定其断面形式。
居住区内部的城市道路, 它既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 也是居住区内部的主要交通干道。规划应控制其机动车通过量, 减缓通行速度, 加强道路的步行交通功能。其红线宽度控制在20 m以内, 属于城市支路。规划压缩机动车道宽度, 采用机动车双向单车道。加大人行道宽度, 以5 m~10 m为宜。为加大步行舒适度, 对人行道设计的规划建议:行道树可采用槐树、梧桐等大型遮阳树种;沿路布置休憩座椅;点缀树池等景观绿化。
4 结语
以往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多考虑的是上级规划的部署与实施, 如何将总体规划的各项建设分级落实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重点。缺乏对下级规划考虑, 公众参与度较差。本文从用地开发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以及道路断面形式等方面阐述了社区发展规划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旨在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更符合城市及社会发展需求, 更好的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徐一大.再论我国城市社区及其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 2004 (12) :26-27.
[2]应联行.论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城市规划新体系[J].城市规划, 2004 (12) :55-56.
[3]张大维, 陈伟东, 李雪萍, 等.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实施单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 :24-25.
[4]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5]钱征寒, 牛慧恩.社区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的推广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4) :74-78.
[6]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11年版)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7]赵民, 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8]杨贵庆.社区人口合理规划的理论假说[J].城市规划, 2006 (12) :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