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考试热点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考试热点范文(精选5篇)

考试热点 第1篇

一、第一部分临场应对策略

雅思口语测试的第一部分是对一些基本问题的问答阶段,是整个考试最简单的部分,但是由于考生刚刚进入考试状态,所以,很容易产生失误,考官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重视。考生在开口说英文的阶段,考官就已经对其英文发音和流利度做出判断,如果考生在考场上可以做出流利的回答,而且说出完整的句子,时态掌握正确,学生的分数会比较高。

例如在回答“where do you study”这一问题,如果考生仅仅回答“Shanghai University”,这样的回答也正确,但是考官会认为答案不具体,而且考生不能说出完整的英语句子,得分就相对较低。如果考生的回答是“I study at Shanghai University”,这时考官就会认为考生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而且考生的语法知识比较扎实,可以借助语法来处理句子结构,提高了印象分。

在进行正面回答的过程中,考生要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回答考官的问题,通过这类沟通,考官可以分析考生的交流意愿,所以正面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例如,在考官问“Are you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your family members?”时,如果考生回答的是负面的信息,如“My dad used to beat me”,这种负面的回答会让考官感觉非常尴尬,对考官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考生在这一环节也不可能取得高分。

在基础问答环节,考生要对细节问题进行处理,回答问题不能过于笼统。这些细节问题,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要分析原因。可以借助案例来分析结果,通过案例的背景分析,使考官更加明确。扩充细节可以充分地展现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考生可以将自信的一面展现在考官的面前,也是取得高分的好途径。但是在细节问题上也不能太过于长篇大论,如有的考生为了取得高分,可能会在某一个细节问题上绕圈子,导致回答的准确性下降。

例如考官问“how to handle stress in your life?”,考生应该具体的回答:“people have to adjust their own mood and mentality.We should say toourselves that I like challenges and I am strong,but never think I am a loser or I cannot standthat any more.The positive hint will change your attitude,and then affect the result of yourbehavior.And it is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herish what you have got.The commonweak point of the human being is that he longs forwhat he cannot get,but does not value andprotect what he has at the moment.Most people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own more,suchas social status,power,honor and so on.”这样的回答一般可以取得高分。

二、临场应对策略

在深入讨论中,考生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且给出拓展性的回答。这个环节对考生的语法和词汇要求都非常高,而且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雅思成绩影响最大,考生常常感到对考官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与考官的双向交流中,如果停顿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冷场,而且使考官和考生之间的气氛非常尴尬,对自己的发挥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针对这一问题中,考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冷场的发生。

首先考生可以说一些题外话来争取时间,例如:“Well,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but to be honest,I have not thought it before.”或者是“Actually,your question is out of my knowledge.If I must say something about it,I would say……”通过这些无关紧要的话语的铺垫,可以使考生在考试中较短的时间内留出一些时间思考考官所表述的内容,如果有了思路,就可以步入正题。

三、结语

在雅思口语考试中,学生会出现各类原因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应该针对出题的热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学生的成绩。

摘要:雅思考试是由剑桥大学举办的英语水平测试,雅思口语单项测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非常难。本文通过分析雅思口语考试的出题热点和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广大考生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雅思,口语,英语测试

参考文献

[1]王春竹,刘华,胡宇斌.雅思口语考试评分标准对在职成人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成人教育,2013,09:122-124.

[2]田桂玲,薛峰.文化视角下的雅思口语考试与我国英语语言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2:171-173.

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考试热点 第2篇

年度体检

operation room

手术室

blood test

验血

OTC drug

非处方药物

blood transfusion

输血

out-patient department

门诊部

clinic

诊所, 门诊部, 科室

personal hygiene

个人卫生

emergency room

急诊室

pharmacy

药房

general surgery

普通外科

physical condition

身体状况

health institution

保健机构

physical therapy

理疗

injection

注射

public health

公共卫生

in-patient department

住院部

sanitary inspection

卫生检查

observation ward

观察病房

symptom

症状

高频句型:

1. The 20th century may have been the age of scientific advancement, but as the new millennium begins, in terms of world health the progress has been surprisingly slow.

20世纪也许是科技进步的年代,但是随着新千年的开始,就世界范围内的健康来说,其进展是非常缓慢的。

2. WHO’s top ten killers list can almost be divided between infectious disease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common in low-income countries while the latter are prevalent in wealthy nations.

WHO的十大杀手名单可一分为二,一半为传染性疾病,另一半为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在低收入国家很普遍,而后者流行于富有国家。

3. 中医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古已有之。

Chinese medicine is a form of medicine that has been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4.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疗形式,西医学习中医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The mix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a special way of treating illness in China, and Western medical practitioners studying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命题发言:

1. How to lead a healthy life?

考试热点 第3篇

问:为什么要试行以学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

答:为贯彻国家和省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17年起,我省高职院校在继续进行面向中职学生“3+技能课程证书”考试、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基础上,试行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下简称“学考”)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即增加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学考科目,由考生自愿选择报考,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依据。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试行以学考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改革试点,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的入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科学选才,较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高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一是有利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学生的应考压力。试行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改革试点,有利于高中阶段应、往届毕业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合理分流到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中来。参加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考试、符合条件的且报考了高职院校分类招生院校志愿的考生,可以被高职院校录取,录取后可不参加普通高考,这将大大减轻部分考生的高考升学压力,也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考科目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招生改革试点,鼓励和动员符合条件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为考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高职院校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分类招生录取的考生,还可以参加统一高考,参加本科院校录取,使考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问: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招生对象是什么?

答: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招生对象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考生:

(一)符合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报考条件并参加高考报名的考生【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

(二)参加了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考试的考生。

(三)参加了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或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考试且符合高职院校录取要求的考生。其中,文科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理科类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学科,此前未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或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考试的考生(含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要根据自身意愿及原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情况选择报考。

(四)身体健康的考生(按《教育部 卫生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执行)。

问:考生如何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答:自愿参加依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首先,要按照规定在11月14日—19日登陆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系统(网址是http://www.ecogd.edu.cn/xyspbm/)进行预报名并办理报名手续,报名参加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的考试。对未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或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考试的考生(含中职生),要结合自身实际,以文科考生或理科考生身份报名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3门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考试,并均需获得等级且有1个C以上。其次,按照普通高考报名的相关规定参加2017年普通高考报名。再次,要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省招生办公布的各高职院校文、理科招生计划和院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依据本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情况和意愿,登录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管理系统填报志愿。

报考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要参加普通高考报名,同时要根据报考院校的要求,及时登录高职院校开设的本校自主招生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并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报考“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考生,要参加普通高考报名,并参加与高考同时进行的全省统一考试。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怎样安排?

答: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每年组织一次考试,2017年安排在 1月8日举行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安排在1月7日考试。语文考试时长为120分钟,其他科目每门考试时长各为90分钟。

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如何使用?考生在报考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答:2017年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也可以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作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综合文化考试”的成绩,成绩当年有效。同时,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成绩也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科目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成绩长期有效。

有意向参加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考生(含中职学校毕业生、社会青年),除须报考2017年语文、数学、英语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外,还要注意自己所参加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否均获得等级,并且有至少1门学科成绩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如没有参加或未能达到1个C以上,还需要相应报名参加物理、化学、生物3门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问: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院校有哪些?招生计划是如何安排?

答:省内所有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院校)都必须参加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2017年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录取的招生计划数要占本校年度招生计划的30%左右。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科学合理编制分类招生文、理科专业计划,由省招办汇总向社会公布。

问: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时间安排?

答:2016年11月上旬,各地教育局、普通高中宣传发动,组织学生报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6年12月底,高职院校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进行招生宣传发动; 2017年1月上旬,进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7年1月中、下旬,进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评卷;2017年2月上旬,编制招生计划;2017年2月下旬前,向考生公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组织考生填报志愿; 2017年3月中旬前,组织高职院校进行招生录取。2017年3月底前,招生院校公布拟录取考生名单,并报省招生办公室审核备案,根据审核通过的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问: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考生如何填报志愿?

答:2017年2月下旬,将向考生公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组织考生登录全省统一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管理系统填报志愿。具体填报志愿时间、方式和录取另文通知。

问:如何确保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答:在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工作中,我省将严格按照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政策规定,构建严格管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招生工作管理体系,全力维护招生工作的良好秩序,确保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公平公正。一是认真制定招生章程。各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的统一部署,科学规范制定招生章程,并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提前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已公布的招生章程进行录取和安排专业。二是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和规程。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六不准”“十严禁”“26个不得”的工作规定,全面规范招生录取行为,切实维护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良好声誉。三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按照“全程参与、重点监督”的原则和教育部关于招生录取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录取工作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监督检查,强化招生工作管理,全力维护分类招生工作秩序。

考试热点 第4篇

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文综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时政热点命题特点进行研究, 以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结合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时政热点的命题特点, 就如何搞好热点复习提出建议, 以期给广大考生以启示和帮助。

一、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的命题特点

1.取材广泛多样, 坚持“三为主”原则

文科综合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取材广泛多样, 主要有:

一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资源、环境、能源问题, 和平与发展问题等。如全国大纲卷第29题和第30题对农牧民发展沙柳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查, 四川卷第39题对科学开发和利用能源问题的考查, 重庆卷第38题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考查, 浙江卷第29题对中东、北非动荡原因的考查等。

二是反映国家意志的重大时政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如重庆卷第32题对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的考查, 重庆卷第33题对“十二五”规划形成过程的考查, 全国大纲卷第35题和安徽卷第5题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第15题对“十二五”规划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考查, 安徽卷第1题对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考查等。

三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 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物价、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如全国新课标卷第38题对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考查, 全国大纲卷第26题对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的考查、第27题对解决“菜贱伤农”问题的考查, 重庆卷第24题对公租房建设的考查, 浙江卷第25题对政府抑制通胀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的考查, 北京卷第33、34题对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的考查, 浙江卷第26题、广东卷第29题对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考查, 浙江卷第41题对“民工荒”现象的考查, 福建卷第29题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考查, 福建卷第32题对扩大居民消费措施的考查, 天津卷第3题对“染色馒头”“瘦肉精火腿肠”等食品安全事件的考查, 天津卷第8、9题对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考查, 天津卷第12题对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目标的考查等。

三是反映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重大成就、重要纪念、重大举措。如北京卷第31题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原因的考查, 福建卷第30题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三年来取得成就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第18题对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原因的考查, 安徽卷第7题对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纪念活动的考查, 天津卷第1题对建党9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考查, 四川卷第31题对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为迎接建党90周年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考查, 全国大纲卷第38题对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考查、第32题对政府预算公开的考查、第34题对党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第17题对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的考查, 山东卷第19题对201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的考查, 山东卷第23题和第24题对刑法修正案“醉驾入罪”规定的考查, 安徽卷第4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意义的考查等。

四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新价值观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典型人物。如北京卷第26题对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的考查, 福建卷第27题对“双百”人物事迹的考查;天津卷第5题对河北农业大学学生扶危济困、重情信诺事迹的考查, 天津卷第14题对公民为减少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提建议的考查, 广东卷第30题对“深圳精神”的考查, 广东卷第35题对幸福观的考查等。

五是反映国家核心利益的事件外交政策。如浙江卷第32题对挪威政府颁发“和平奖”导致中挪关系陷入低谷的考查, 福建卷第39题对“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考查, 天津卷第2题对中国无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的考查, 四川卷第32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考查, 重庆卷第35题对我国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考查等。

六是反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素材科技成果、文学艺术等。如山东卷第25题对“蛟龙”号潜水器潜水创新纪录的考查, 福建卷第36题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新成果的考查, 全国新课标卷第39题对妈祖文化的考查, 安徽卷第8、9题对茶文化的考查, 安徽卷第37题对“中国国家形象片”热播的考查, 天津卷第13题对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的考查, 北京卷第24题对汶川文化重建的考查等。

七是彰显地方特色的素材学生身边的实际、省情社情。如山东卷第20题对“好客山东贺年会”理念的考查、第28题对山东“十二五”时期富民强省举措的考查, 安徽卷第38题对开展“聚焦十二五’, 心系安徽发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考查, 福建卷第39题对促进福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查, 广东卷第36题对应对“刘易斯拐点”、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考查等。

上述热点材料, 坚持了“三为主”原则, 即在众多时政热点中以重大政治、经济热点为主;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相比, 以国内时政为主;长效热点与最新热点相比, 以最新热点为主。

2.呈现方式灵活,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显性考查, 即对热点问题的直接考查, 试题直接以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 设问直接明了。如四川卷第39题, 试题以科学开发和利用能源为背景, 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要求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人类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应怎样确保安全;再如, 广东卷第37题以“名人故里”之争为背景材料, 考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隐性考查, 即对热点问题的折射考查, 就是不直接考, 而是通过转换思路, 变换角度来考查。如全国大纲卷第39题, 以中国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政史地相关知识, 试题通过延安产业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事实, 隐性考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

3.设问限制性、开放性并举

近年来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设问的指向性、限制性整体上得到加强, 试题设问更加具体, 要求运用的知识或原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强。如全国大纲卷第38题第3问, 要求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 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全国新课标卷第39题第2问, 要求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 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山东卷第29题第6问, 要求结合材料, 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 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设问不具指向、不进行限制与规定的开放性主观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一般要求针对材料中的主题进行探究, 要求考生参与其中, 答案具有开放性特点。如全国新课标卷第38题第2问:“假如你是企业经营者, 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国新课标卷第39题第2问, 要求“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广东卷第36题第2问, 要求“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4.答案转换生成, 观点与材料相融合

“答案在材料中又在材料外”, 这是文综时政热点试题答案的显著特点。答案在材料中, 是指答案是对热点问题的综合性解读, 是基本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试题要求通过数据、图表等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 因此试题答案没有现成的, 是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而生成的。如四川卷第39题第6问, 要求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常识, 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这一“比较优势”需要结合材料, 进行分析与综合, 从发电效率、生产条件、节能减排、电力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说明。

答案在材料外, 是指试题通过创新问题情境, 要求用教材基础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读。热点材料只是一外壳, 回答的内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如广东卷第36题第3问, 要求结合材料,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 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此题的答案在材料中找不到, 需要整合教材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回答。

二、2012年高考时政热点的备考建议

1.时政热点学习应与教材学习同步

关注热点问题, 建立教材重点与社会热点的联系, 这是政治学科的一大特点。但是, 有的学校在对待时政热点问题时, 采用在后期复习中搞集中学习的做法, 时政热点学习不与教材学习同步。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 考生要拓宽自己的学习空间, 及时了解和掌握时政信息, 增强时政敏感度, 了解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 并学会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审视和分析, 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

热点是考试的依托, 通过热点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要善于运用学科知识体系多角度分析热点。多角度分析, 不是面面俱到, 不是每个热点都分别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分析一遍, 不搞牵强附会的知识链接和知识点罗列。而是从热点本身出发, 适宜哪个角度就用哪个角度分析, 切入点要小、具体, 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3.适度训练, 提升解题能力

要注重提高选择题解题水平;主观题要加强审题, 提高针对性。

村官考试热点知识 第5篇

喀什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缩影。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广大群众仍然十分关注。努力破解这一难题,走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是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 弥平发展“鸿沟”非一日之功

2011年开春,我们看到这样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增速超过城镇居民;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三省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在全国“万亿俱乐部”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全部17席中的9席。这些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央连续8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政策传真

新世纪以来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让人担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从城乡差距看,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23∶1;从区域差距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9.31%,西部省区市中人均GDP最低与东部省区市中最高相差10倍多。为什么连出“重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发展存量差距大。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发展差距的基数很大,并非短时间能够“消化”。虽然近年来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

客观条件制约多。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另外,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

体制政策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定价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至今没有完全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制约中西部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避免使今天的“洼地”变成明天的“陷阱”。

权威声音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杜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虽然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奠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动一体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0多年前,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奏响了新时期的时代强音。但直到今天,城乡之间仍然好似隔着一道“藩篱”,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只有推倒这道“藩篱”,改变这种格局,让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规划“一张图”。发展要协调,规划须先行。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建设“双驱动”。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政策更惠农。“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送出更多“大礼包”。中央明确提出,2011年财政支农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到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304.8亿元。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乘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农业、农村将进一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要联动。发展活力源自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深度解读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六项任务”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 多措促协调 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沿着6000多公里的浩浩长江一路走来,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从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到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自西向东目之所及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虽然同饮一江水,同在一个中国,但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生活的迥异,令人慨叹。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全国的1/4。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各区域良性发展。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组团有优势,抱团好发展。多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显示了“1+1>2”的奇妙效应。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多种多样的跨行政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取长补短、优势共享,努力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度解读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分类

1.优化开发区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重点开发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

3.限制开发区域:①农产品主产区:东北平原等7个农产品主产区以及7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23个产业带。②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三江源、青海湖在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5%。今后新设立的上述区域自动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此外,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一方面,继续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以及第一轮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工作,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和援助资金持续增长机制。另一方面,继续实施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201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策传真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

2010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

1.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3.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 改革除壁垒 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

“河曲美在水、富在煤,水煤合成电,河曲就会变。”这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山东鲁能集团带着雄厚资本和技术来到河曲,兴建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电厂。水煤终于合成了电,河曲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河曲的资源优势与山东鲁能的资本技术优势的成功联姻,反映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要素禀赋而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各有长短。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制约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而,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但受户籍制度束缚,农民进了城但定不了居,过着“两栖”生活。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重庆从2010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今后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放宽进城落户条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完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在我国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守着金山、兜里没钱”。原因就在于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资源补偿费过低,大部分资源收益外流。必须理顺资源品价格关系,提高资源税税负、扩大税目,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2010年6月起,在新疆率先进行了油气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资源税收益大幅增加,12月起这一改革又扩大到西部12个省区市,今后5年还要在全国推广。这将大大增加这些地区的财力,促进这些地区发展。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指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和建立生态受益方责任制度,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等方面。2010年4月,国家已正式启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发展,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70%用于当地。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

近年来,我国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举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突出普惠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医保政策统一、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就业服务城乡平等„„在成都,原来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已经惠及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这一切,都源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俗地说,就是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等,都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度解读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1.公共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等。

2.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

3.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合作医疗等。

4.医疗卫生: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

5.人口计生:包括避孕药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

6.住房保障:包括提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

7.公共文化:包括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等。

8.基础设施:包括行政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全覆盖等。

9.环境保护:包括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环境监测等。

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关键。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都高于16%,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预期目标,这将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

注重政策倾斜。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扩大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如目前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近10倍,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地区之间最多相差4倍以上。“十二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必须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侧重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9亿人

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1.9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基础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17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35亿人

目前已有8.35亿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

“十一五”时期,我国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

健全保障机制。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障碍。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供给、服务优良、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比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困难地区由于财力原因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比如,建立评价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和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以强化各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

拓宽供给渠道。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但并不一定事事由政府包办。要着眼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