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8
1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1 试验总体设计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

本次试验例数为:试验组176例 (其中急性支气管炎88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88例) , 对照组88例, 共计264例, 2组分别应用止咳丸和安慰剂。疗程分别为7d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病例来源为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

2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诊断标准:由于中医咳嗽病为西医疾病的一个症状, 涉及西医病种较多, 诊断标准欠规范。本试验主要客观评价止咳丸对中医咳嗽风寒束肺证表现的咳嗽, 痰多等症的疗效。故舍西医诊断标准, 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为主。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证候:本病中医证候可分为:风寒束肺证、风热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湿壅肺证、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根据止咳丸的功能主治特点, 本试验只选择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证:咳嗽痰多, 喘促胸闷, 身困酸痛, 痰白或呈泡沫状, 舌质淡, 苔薄白或白腻, 脉浮紧或滑。

3 治疗方案

3.1 试验用药物的名称与规格

试验药:止咳丸, 规格:36丸1板/盒, 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提供,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162。批号:080950。

对照药:安慰剂, 规格:36丸1板/盒。由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080950。

所有试验用药由申办者负责提供, 经检验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要求。

3.2 用药方法

口服, 一次6丸, 一日2次。

疗程:7d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3.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痊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

(2) 显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95%;

(3) 有效:用药7d后症状、体征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70%;

(4) 无效:用药7d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为:[ (治疗前积分和-治疗后积分和) ÷治疗前积分和]100%。

4 统计分析计划

统计软件:采用SAS、SPSS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

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试验组受试者为176人, 试验中剔除1人, 脱落病例2例, 最终有效病例173例;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对照组受试者为88人, 试验中剔除0人, 脱落病例4例, 最终有效病例84例。

5.2 性别分布比较

除脱落病例外, 有效病例试验组男70例, 占40.5%, 女103例, 占59.5%;对照组男41例, 占48.8%, 女43例, 占51.2%, 试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 2组性别分布无差别。

5.3 年龄分布比较

除外脱落病例, 有效病例试验组25岁组26例, 占15.0%, 26~45岁组57例, 占32.9%, 46~65岁组81例, 占46.8%, ≥65岁组9例, 占5.2%, 平均年龄为 (45.02±15.10) 岁;对照组25岁组12例, 占14.3%, 26~45岁组30例, 占35.7%, 46~65岁组39例, 占46.4%, ≥65岁组3例, 占3.6%, 平均年龄为 (44.26±15.06) 岁;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97, P=0.767) , 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7) , 2组年龄分布基本相同。

5.4 病程分布比较

试验组1d组38例, 占22.0%, 1.5~2d组76例, 占43.9%, 2.5~3d组53例, 占30.6%, >3d组6例, 占3.5%, 平均病程为 (2.21±1.08) d;对照组1d组20例, 占23.8%, 1.5~2d组45例, 占53.6%, 2.5~3d组17例, 占20.2%, >3d组2例, 占2.4%, 平均病程为 (1.98±0.73) d;试验组和对照组病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26, P=0.156) , 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 2组病程分布基本相同。

5.5 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试验组轻度组52例, 占30.1%, 中度组66例, 占38.2%, 重度组55例, 占31.8%;对照组轻度组23例, 占27.4%, 中度组34例, 占40.5%, 重度组27例, 占32.1%, 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情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86, P=0.775) , 提示2组病情分布相同, 具有可比性。

5.6 病证分布比较

试验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96例, 占55.5%,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77例, 占44.5%;对照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58例, 占69.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26例, 占31.0%, 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病证分布情况比较, P=0.038 (P<0.05) , 提示2组病证分布比较有差异, 对照组病例多属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

6 疗效分析

6.1 总疗效分析 (PP) (表1)

试验组治疗173例, 痊愈31例, 占17.9%, 显效60例, 占34.7%, 愈显率为52.6%, 有效58例, 占33.5%, 无效24例, 占13.9%, 总有效149例, 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治疗84例, 痊愈16例, 占19.0%, 显效8例, 占9.5%, 愈显率为28.6%, 有效31例, 占36.9%, 无效29例, 占34.5%, 总有效55例, 总有效率65.5%。采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法检验后, CMH=10.6557, P=0.0011,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不一致,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2 病证分型疗效分析 (表2)

急性支气管炎:试验组患者96例, 治愈23例, 显效38例, 有效23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63.5%, 有效率87.5%;对照组患者58例, 治愈14例, 显效4例, 有效23例, 无效17例, 愈显率31.0%, 有效率70.7%,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P=0.004 (P<0.05) , 显示2组对急性支气管炎疗效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试验组患者77例, 治愈8例, 显效22例, 有效35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39.0%, 有效率84.4%, 对照组患者26例, 治愈2例, 显效4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愈显率23.1%, 有效率53.8%。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P=0.012 (P<0.05) , 显示2组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3 不良反应观察

试验组和对照组共264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见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从本次试验结果分析, 本品具有安全性高, 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临床使用有较高的安全性。试验组和对照组共264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

6.4 安全性结论

(1) 264例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

(2) 与安全性有关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 治疗前后均正常。

(3) 安全性评价为一级。

7 结语

经过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止咳丸”对咳嗽 (风寒束肺证) 所表现的咳嗽, 痰多, 喘促, 胸闷, 身困等的总有效率达86.1%, 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 (65.5%) ;对各项主要症状疗效改善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对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有效率达87.5%,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有效率为84.4%, 止咳丸对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略优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表明止咳丸对咳嗽治疗效果明显, 且在规定剂量、疗程范围内用药安全, 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评价为一级。

摘要:止咳丸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 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53021162, 主要用于风寒入肺, 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 喘促胸闷, 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 以及老年急慢性支气管炎。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9.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中学李培茂

[教学背景]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画法之后,进一步对平行线的一些特性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前两节的应用与延伸,同时也是进行“平行线的判定”学习的基础。在几何与图形的领域中,“平行”这种位置关系的作用很强大,它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相似、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习的基础,是认识构造几何体的关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教学课题]

1、认知目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表示性质。(重点)

2、能力目标:能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参与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本内容由两大块组成,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间的距离,由于考虑到本节内容开始涉及到推理证明,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维与合情推理预演”上,为此目的,把七节课分成了两节课来进行,第一课时,只研究一个知识点,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课本通过三个问题引出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把这三个问题转化成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定理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较严密的说理能力、推理能力、合理分析能力。在教材的处理中,不要减小推理难度,增加以填空形式为主的“模仿推理”训练,让学生在逐渐强化的前提下,对“有根据地进行证明”有所了解和理解,为达到较严谨的推理证明做好铺垫。其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1、对于定理的推导,采用“体验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自己总结出定量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对“推理证明”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题的处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时刻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在合作中进步,在知与不知的碰撞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已知直线AB及直线外一点P,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出过P点的与AB平行的直线CD

P.

B A

再画出一条截线EF,标出8个角,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的度数,填在下表中:

(设计目的:学生自主探究,旨在让学生通实验,体验结论的正确性,减少结论的“突然性”。)

(学生作图不一,所填的数值不一,但不影响结论的得出。)

观察你所度量的第一类角的度数,你有何发现?再过一点Q,作平行线及截线,验证你的猜想。

(根据学生所填写的情况进行交流,时间不宜过长,以2分钟左右为宜。)

[课堂探究]

1、活动一:交流课前活动单,组内代表发表见解 结论:平行线的性质一: a 两条线被所截,同位角。

简记为:两直线,同位角。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b

因为a∥b,所以 6 (本问题借助对顶角和同位角,不是难点,学生自己可以解决,要充分放手学生。证明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性。)

2、活动二

a 如图:已知a∥b,那么∠3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证明结论) b 结论:

两条线被所截,内错角。 简记为:两直线,内错角。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因为a∥b,所以

(注意表述语言的正确性,可让多个学生说几次,以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3、活动三

如图:已知a∥b,那么∠3与∠2有什

1 么数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证明结论)结论:

两条线被所截,同旁内角。 简记为:两直线,同旁内角。 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因为a∥b,所以

(要注意培养学生证明过程的规范性。)

4、活动总结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a b

(最易出错的是“同旁内角互补”,特别强调。可让学生对比识记1分钟。)

E [应用练习]

1)游戏接龙

2 如图,已知AB∥CD,∠1=110°,求∠C的度数。

A B 解:∵∠1=110°(已知)

∴∠1=∠ ( ) 又∵AB∥CD(已知) ∴∠ =()

D ∴∠C=°

(变式游戏中,可让学生说出力中任意一个角有度数,让其他同学求出∠C的度数。)

2)如图,AB∥CD,∠3=∠4,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1=∠

4B、∠3=∠

5C、∠1=∠5 B D、∠2+∠4=180° (此题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其关键是要解决CD是角平分线,注意让学生口答推理过程的根据。)

[典例解析]

已知如图:a∥b,c∥d,∠1=106°,求∠

2、∠3解:∵a∥b(已知) ∴∠1=∠ ( ) 又∵∠1=110°(已知)

∴∠2=

(例题的解决要注意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

[拓展提高]

如图是一块梯形破玻璃的残片,只有上底一部分的两个角,∠A=110°∠D=100°你能求出它下底上的两个角∠B、∠C的度数吗?B C 梯形的定义百度文库

(提示学生: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即AD∥BC,可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最后展示自己的答案。) [课堂小结]

1、知识点梳理:

(学生总结)

2、疑惑点排查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当堂解决)

[课堂检测]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2、学写证明过程 证明:∵AB∥CD(已知) ∴∠1=∠3() 又∵∠3=∠2() ∴∠1=∠2(等量代换) 又∵∠4+∠2=180°() ∴∠1+∠4=180°(等量代换)

3、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

∠1=55°,则∠2=

A、35°B、45°C、55°D、65°

4、如图:AB∥DE,BC∥EF,求∠B+∠E的度数。

a

b

5、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D∥BC,

(1)图中相等的角有 ,互补的角有 。(2)连接AC,则图中相等的角还有A A

B C B C

[课后探究]

AB∥CD ,求下列中间角: A B (1)求证:∠A+∠E+∠C=360°FD (2)求证:∠A +∠C=∠E A BFD

(

1、

2、

3、5由学生口答,4由两名学生展示,一定要注意纠错。) [教学反思]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第 4周第 4课时2013年 3月 14日年级 七 主备人 李春花

附:习题及讲解

一、基础过关:

1.如图1,a∥b,a、b被c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3)

2.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直线c、d的位置关系为()

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D.无法确定

3.如图2,AB∥CD,那么()

A.∠1=∠4B.∠1=∠3C.∠2=∠3D.∠1=∠

54.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各式不一定正确的是()

A.∠1+∠2=180°B.∠2+∠3=180°

C.∠3+∠4=180°D.∠2+∠4=180°

5.如图4,AD∥BC,∠B=30°,DB平分∠ADE,则∠DEC的度数为()

A.30°B.60°C.90°D.120°

(4)(5)

6.如图5,AB∥EF,BC∥DE,则∠E+∠B的度数为________

.

7.如图,AB∥CD,AE、DF分别是∠BAD、∠CDA的角平分线,

A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二、综合创新:

8.(综合题)如图,已知∠AMB=∠EBF,∠BCN=∠BDE,求证:

∠CAF=∠AFD.

9.(应用题)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问∠C是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10.(创新题)(1)如图,若AB∥DE,∠B=135°,∠D=145°,你能求出∠C的度数吗?

(2)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

1.A2.B3.D4.D5.B

6.180°点拨:∵AB∥EF,∴∠B=∠CFG.

∵BC∥DE,

∴∠E+∠BFE=180°.

∵∠GFC=∠BFE,

∴∠B+∠E=180°.

7.解:平行.

∵AB∥CD,

∴∠BAD=∠CD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E、DF分别是∠BAD、∠CDA的平分线,

∴∠EAD=11∠BAD,∠FDA=∠CDA. 2

2∴∠EAD=∠FDA.

∴A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证明:∵∠AMB=∠DMN,又∠ENF=∠AMB,∴∠DMN=∠ENF,

∴BD∥CE.∴∠BDE+∠DEC=180°.

又∠BDE=∠BCN,∴∠BCN+∠CED=180°,

∴BC∥DE,∴∠CAF=∠AFD.

点拨:本题重点是考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9.解:∠C=150°.

理由:如答图,过点B作BE∥AD,则∠ABE=∠A=12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BE=∠ABC-∠ABE=150°-120°=30°.

∵BE∥AD,CF∥AD,

∴BE∥C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C+∠CB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180°-∠CBE=180°-30°=150°.

10.解:(1)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

则∠1=180°-∠B=180°-135°=4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180°-∠D=180°-145°=35°(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CD=∠1+∠2=45°+35°=80°.

(2)∠B+∠C+∠D=360°.

理由:如答图5-3-2过点C作CF∥AB,得∠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F∥AB,DE∥AB,

∴CF∥DE(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2+∠D=360°.

即∠B+∠BCD+∠D=360°.点拨:辅助线CF是联系AB与DE的纽带.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尽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2、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有:

①自身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时缺乏灵活性;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

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

2、∠

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210,∠2=1200,∠3=1200;

图(2)∠1=12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1=∠2=∠3。填空:

⑴ ∵ ∠1=∠2( )

∴ ∥ ( )

⑵ ∵∠2=∠3( )

∴ ∥ ( )

2.如图,已知直线L

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

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

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请写出理由。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平行线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导学案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