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空间范文(精选12篇)
开发空间 第1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空间需求及其环境要求, 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国际上把21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1]。瑞典、挪威、加拿大、芬兰、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莫斯科地下空间总面积为全市地面总面积的30%以上, 日本提出将1个日本变成10个日本的规划, 城市地下已经规划到50~80m范围。因此, 有学者预测, 21世纪末, 世界上将有1/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不但能为市民提供创业、居住环境, 同时也能提供如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公路、地下博物馆、地下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 极大地缓解城市交通、行车、购物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从城市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来讲, 城市地下空间在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遮光性、隐蔽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也远优于地上空间。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1 国外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起步早, 已经历了约150多年的发展历程, 经验成熟, 规模巨大[2]。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世界各主要城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网, 其运量约占城市公交总量的50%以上;此外, 图书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实验中心、办公室和工业车间等地面设施的地下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因为入地愈深, 开发技术愈复杂, 所以, 在民用方面, 地下空间的发展基本限于30m以内的浅层, 仅少数发达国家进行了开发深地层地下空间的尝试。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日本的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共同沟的建设规模, 成熟程度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则侧重于道路交通地下化, 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加拿大重点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 蒙特利尔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达360多万m2, 并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街系统;瑞典城市大型地下排水系统在数量上和处理率上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斯德哥尔摩市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芬兰基本实现市政设施地下化, 地下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项目多、规模大;法国对废弃矿井矿穴进行再开发利用, 改建为城市下水道、共同沟、防空设施;俄罗斯属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国家, 其特点是地铁系统、城市共同沟系统发达。
1.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历了“自由发展”“有序建设”“法制化管理”等若干阶段[3]。早期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 地下土地资源是一块“毛地”, 其利用的随意性很大, 土地出让条件也不一致, 政府在此方面没有明显收益。
1997年, 原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规定, 使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方向。2001年, 原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并明确规定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确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从此,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内各主要城市对地下空间利用工作一直非常重视, 近年来建设工程逐步增多, 已经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4]。目前各大城市正在或已经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市为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 其中包括基础调研、政策研究、规划研究、技术研究等4个专题, 共15个子课题,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 北京市区中心区远期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将达到3000~4000万m2。与此同时, 北京市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实施规划, 如北京CBD中心区地下综合开发规划, 其地下空间与地铁1号线、14号线结合并连通区域内所有地下空间, 规划开发总规模约30万m2;在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 地铁车站与中心区地下商业连接, 整个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为52.6万m2;另外对金融街地区、西单地区、王府井地区、中关村地区等也作了详细规划。
我国早期的城市地下工程绝大部分是防护工程, 经过多年建设, 城市人防地下工程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据初步统计, 仅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已达到数千万m2。1986年之后,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的地下空间利用占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导地位, 轨道交通建设也带动了沿线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近十年来,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以及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的日趋紧张, 城市其他地下设施的建设发展迅猛, 除地铁外, 城市地下商场、地下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综合体、交通枢纽、综合管廊等工程比比皆是。
1.2.1 地铁建设带动发展
截至2013年末, 全国已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达2500 km, 其中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567 km、车站共331座, 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 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 拥有273座运营车站、总长465 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广州地铁共有9条营运路线, 总长为260.5 km, 深圳, 重庆, 天津等城市的地铁里程也都超过了100 km。作为地下空间利用的“动脉”, 地下铁道工程串起了沿线地下空间, 并结合地铁建设同步建设了多处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项目, 与地铁工程融为一体。如上海地铁2号线杨高路站与车站周围的地下商场、下沉广场、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下立交、规划地铁、公交车站等有机地结合, 带动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达6万m2。
1.2.2 地下商业成为开发主力军
当前, 我国地下商业空间开发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商业地产开发按国家要求必须修建的附着于地面商业建筑的地下室;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单独修建的战时用于防空, 平时兼用于商业的人防工程;三是将已建成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于商业。商业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要求将成为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将转入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地产开发, 成为一支新军。地下商业街、购物中心、交易批发市场等新点建设项目增多, 其中较著名的项目是建成于1998年的西安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 其地下空间利用面积约3.2万m2, 是对古城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 既保护了工程环境, 又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还创造了市民休闲的良好处所, 其建设模式值得推广。某集团计划五年内在全国一线城市投资建设500万m2平战结合人防工程, 战时作为人员掩蔽部, 平时开发利用为商业综合设施。香港某集团公司计划在5年内投资建设100个地下商业城市。
1.2.3 综合管廊将成未来主要方向
地下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 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 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 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 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 改善市容,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佳木斯于2003年8月建成了我国东北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鸿宇市政管廊。这条地下管廊总长为2000 m, 将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弱电、供热等市政基础管线科学地整合于一个混凝土框架空间内。
上海市政府为将浦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规划建设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共同沟——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沟。张杨路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 其中支线共同沟共收纳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四种城市管线, 全长11.13km。2005年建成的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 敷设在中关村西区市政道路下, 总长度1900m, 总建筑面积为95 090 m2。其中, 地下一层为环形汽车通道 (单向双车道) , 地下二层为支管廊层、车库及商业开发空间, 地下三层为主管廊层, 分割为五个平行且互不相通的小室, 分别敷设天然气、电力、上水、中水、冷水、电信和热力7种管线。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位于小谷围岛中环路中央隔离绿化地下, 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 全长约10 km, 主要布置供电、供水、供冷、电信、有线电视5种管线, 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将来发展所需。该管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条共同管沟。
2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但实践证明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5~7],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利用。
2.1 缺乏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研究地上地下的协调, 又要研究资源调查和需求预测, 并考虑财力和筹资的可能, 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且规划的严肃性尚得不到保证, 变化频繁是导致部分项目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至今还没有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地下空间的开发仍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除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划、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外, 有关地下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及开发战略、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施工规程等一系列问题基本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
2.3 权属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畅通
地下空间开发涉及规划、国土、建设、市政、消防、人防等多个部门, 政府管理机构条块分割严重, 没有明确的职能和职责;同时地下空间权属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畅通, 导致了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管理混乱, 开发成果 (尤其是公益性开发成果) 不能得以充分利用。
2.4 投融资模式, 缺少政府引导支持
近年来商业类的地下空间开发居多, 而城市中最缺乏的地下停车场、市政设施等由于经济效益问题而无人问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层次不高, 功能配套比例不协调, 造成了地下空间布局上的混乱。
3 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趋势及其技术创新需求
未来5~10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重要, 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逐步由原始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模式向“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模式转化。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将不断增多, 并从个体向群体、从单一向综合发展;而开挖跨度和开挖断面也将越来越大, 开挖深度越来越深, 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 从而使得地下空间开发将向着“绿色化”“工业化”“深层化”和“综合化”发展。
3.1 绿色化
地下空间的绿色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建成后的地下空间在声、光、气、水、温等环境控制方面做到低碳环保[8,9], 二是指地下空间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施工技术[10], 这都符合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形势发展需要。前者需要重点研究节约型水环境利用技术、地下空间复合通风节能技术、阳光采集导入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地下空间高效照明技术和地下空间环境友好型降噪技术等环境控制技术;后者需要重点研究新型支护桩技术、止水帷幕优化与改进技术、桩-梁-竖锚支护技术、可回收式锚杆技术、地下工程临时结构优化替代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
3.2 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筑机械水平的逐步提升, 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地上建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同时, 地下工程的建筑工业化也显现出了可喜的苗头, 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1]。目前在轨道交通中广泛使用的盾构法隧道、城市市政工程中逐步推广的预制顶推法综合管廊、尚处于尝试阶段的明挖装配式车站, 以及明挖基坑与装配建筑的结合。总之, 在城市既有城区环境条件下去挖掘和建设地下空间, 既要不影响或少影响地面的正常使用功能, 有效地保护周边环境安全, 又要具有文明、环保的施工现场, 做到真正的快速绿色施工, 工业化建造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
地下工程的工业化建造根据开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明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先施工明挖法基坑, 然后对主体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可以利用现有的房建工业化建造技术, 但是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1) 基坑支护最好用锚杆, 如用内支撑构件吊装将是其最大难点; (2) 在不允许长时间占道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 (3) 和常规方法相比成本将明显提高。
二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采用预制地下连续墙的形式作为围护结构和内衬墙 (两墙合一) , 其结构顶板 (盖板) 或中板可以采取现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预制构件进行装配施工。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以快速封闭道路, 适合在繁华的城区进行施工; (2) 采取两墙合一的技术, 大大降低成本; (3) 大幅改善地下空间的施工环境。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结构防水和构件运输与吊装, 结构防水的难题可以靠构件接头的构造工艺来解决, 构件运输和吊装可以靠合理设置构件的尺寸和接头工艺, 并借助于先进地下工程运输系统来解决。
三是暗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盾构法隧道, 但是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小, 因适用条件限制而无法大规模地投入到地下工程应用中, 多用于区间隧道中。
以上分析可知, 最能体现建筑工业化意义, 达到工业化目的手段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
盖挖条件下的地下工程预制装配技术主要是将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盖挖法施工的地下工程中, 这需要重点在如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 全预制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墙段水平向连接、墙段竖向连接、防水设计以及全预制地下连续墙墙体吊装、接缝处理以及后注浆工艺; (2) 盖挖预制装配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预制框架结构体系柱网的合理化、标准化布置的可行性方案以及预制梁、板、柱、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节点构造和盖挖预制地下结构运输、吊装、安装等施工工艺。
3.3 深层化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飞速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愈加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 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 人口高度集中, 每年需要扩充更大的建筑面积以满足需要, 而这些城市可供发展的地面空间严重不足, 中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也日趋饱和。因此, 迫切需要进行地表以下50~100m范围内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 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市功能, 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能够扩大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已成为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课题, 同时, 各空间层面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 在浅、中、深, 各个分层面的地下空间内, 以人及其服务的功能区为中心, 各种地下构筑物分层设置, 以减少相互干扰, 保证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这也为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
深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 并不是中浅层空间的简单延伸[12]。它包括地下结构物可能的形态及其位置、与地面及浅中层已有结构物、构造物的协调性、深层地下空间结构物、构造物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要求等与中浅层地下空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要开展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深大基坑新型绿色支护技术、组合式内支撑支护技术、超深地连墙施工技术、深层地基加固技术 (如双高压旋喷施工技术、MJS高压旋喷施工技术) 以沉降控制为核心的深基坑承压水治理。
3.4 综合化
地下空间的综合化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城市地下综合体;二是指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体是指为考虑地面和地下协调发展,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综合交通、商业、储存、娱乐、市政等多用途的大型公共地下建设工程, 它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解决城市交通和环境等问题, 同时也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当城市中若干地下综合体通过铁道或地下步行道系统连接在一起时, 形成规模更大的综合体群。由于地下综合体可以新建, 也可以是结合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扩建, 所有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 施工难度较大, 所以需要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地面沉降、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创新技术[13], 如预留十字岩体法、PBA法、管幕预筑法、深层障碍物处理技术 (如深层障碍物切割技术、深层障碍物爆破技术) 、既有地下空间加层技术[14]。
城市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 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它可以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 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 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 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 改善市容,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2013年9月6日,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文件中, 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如下表述:“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用3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种种迹象表明,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下一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主要方向[15]。这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集成在各种地层条件下和各种施工环境下的综合管廊成套施工技术以及以绿色快速施工为目的的预制管廊全断面顶进技术、液压台车快速施工技术和地下综合管廊多系统协调施工优化技术。
4 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几点建议
地下空间开发势在必行, 利于千秋, 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及各个行业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加快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鉴于上述情况, 作者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尽快调研论证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整合散见于法律中的条文和建设部的规章, 并将其细化, 明确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规划权、管理权。同时加快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相规范编制进度, 包括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防灾减灾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2) 明确城市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机关和协调机构。建立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政府机构, 形成地下空间开发在总体规划、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技术创新和行政立法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建议建立由政府组织, 规划、人防、发改、国土资源、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协调体系, 提高地下空间开发政府内部协调能力。
(3) 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在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巨大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大、回报慢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 建议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 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产权政策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奖励政策。并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地下空间投融资平台, 打造一套长期、稳固、高效、互惠的全新投融资模式。
(4) 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能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协同配合, 岩土、结构、环境、市政、安全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建议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研发, 整合多种优势资源以形成一整套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储备, 使地下空间的开发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为城市发展向地下拓展幸福空间。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 1998 (6) .
[2]崔曙平.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J].城乡建设, 2007 (6) .
[3]杨秀仁.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C].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
[4]邵继中, 王海丰, 中国地下空间规划现状与趋势[J].现代城市研究, 2013 (1) .
[5]蔡庚洋, 姚建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12.
[6]胡荣煌, 浅谈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J].城市建筑, 2014 (2) .
[7]郑怀德.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规划师, 2012 (3) .
[8]朱大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J].地下空间.2003 (6) .
[9]马璇.大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地下商业步行街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9) .
[10]油新华, 耿冬青, 许国光, 等.地下工程工业化建造发展进程及技术创新[J].建筑技术开发[J].2015, 42 (1) :15-18.
[11]束昱.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中外建筑, 1995 (12)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
第三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
第四条 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
第五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有关建设单位应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具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
第六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地下空间开发战略,开发层次、内容、期限,规模与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实施步骤,以及地下工程的具体位置,出入口位置,不同地段的高程、各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面建筑的关系,及其配套工程的综合布置方案、经济技术指标等。
第七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
第八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应采用准确、可靠的城市勘察、测量、水文、地质等资料,具体编制工作应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九条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依据《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的规定进行审批。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后,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
第十条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应持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各类批准文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初步设计图纸等有关文件,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应持有关批准文件、技术资料,依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按照国家规定建设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该民用建筑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地下工程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
第十五条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地下工程设计应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与地面建设相协调。
第十七条在城市建设大型地下工程,其设计文件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设计审查。
第十八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地下工程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认为有必要改变设计方案的,应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建设单位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地下工程的施工,应尽量避免因施工干扰城市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得破坏现有建筑物,对临时损坏的地表地貌应及时恢复。
第二十一条 地下工程施工应推行工程监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地下工程的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要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对一些特殊专用设备、器材的定型、生产应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地下工程竣工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工程的竣工验收并签署意见,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报送有关资料。
第四章 城市地下空间的工程管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地下工程由开发利用的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自营或依法进行转让、租赁。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的使用管理,做好工程的维护管理和设施维修、更新。要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确保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中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杜绝可能发生的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需改变原结构设计的应按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九条 平战结合的地下工程,平时由建设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并应保证战时能迅速提供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条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违反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及法定实施管理程序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的处罚。
(一)未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进行地下工程建设的;
(二)大型地下工程的设计文件未按规定进行设计审查的;
(三)擅自改变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的;
(四)因施工不当或未对临时破坏的地表地貌及时恢复,对城市交通和生活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的;
(五)因开发建设地下工程导致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等设施造成损失、人员伤亡或影响建筑物、构筑物正常使用的;
(六)因人为因素造成地下工程发生火灾、水灾、爆炸、污染和其它损失的;
(七)在使用或装饰装修中擅自改变地下工程的结构设计的。
第三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并报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____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效益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1、我国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容量达到一定限度的饱和,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产生较大矛盾。高层建筑物过分集中使城市环境快速恶化,高架道路太过密集对城市景观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球表面可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随着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无法继续向上部扩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开发地下空间对于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的重要性。我国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地下空間,建造生产生活设施,如地铁、道路、多层广场等,不仅可节约大量土地,达到安全快速的目的,还有利于将车辆、行人、商业、管网、车库等组成高效地下系统。此外,利用压缩空气运行的地下邮政通道,不仅不占地面,而且有利于快速运输。二是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在城区拓宽道路代价昂贵,高架道路不仅影响城市景观,且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让人难以忍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发展高效率的地下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把宜放在地下的建设项目放到地下,可腾出土地,扩大城市容量,节约能源,从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改善地面建筑光照,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煤烟、排渣和噪音等污染,扩大绿化面积,有效地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此外,还能保护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总之,对城市进行地下开发,对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达到高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开发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地下空间的经济性体现在与同类地上空间的比较上,地下空间工程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在城市土地价格昂贵的地区或地段投资,比如城市中心区,比在地价低的地方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地段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建筑。从建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建筑的总成本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旧建筑的自身价值、旧建筑的拆除费用、建筑基础地的土地价值、新建筑的建设成本。尽管地下建筑单位造价是地面建筑的将近3倍,但因为地下建筑没有地面建筑的前三项费用,所以在经济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城市聚集度越高,地价就越高,旧建筑的价值也越大,其拆除费用相应地也越大,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价值就越明显,在靠近城市中心一定范围内,地面空间造价很高,此时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空间。二是地面的繁荣可以带动地下空间活动的发展。城市的繁华地段有着高能达性,具备便捷的交通和集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善设施。城市发展的“磁力效应”,暗示着其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也必定能够吸引各类投资者对该地段地下空间各项功能设施的开发,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能够使城市的整体使用价值高于传统的城市形式,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大大减少工作、居住、购物地点之间的通勤时间,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和减少了市政工程管理系统复杂的弊端;其次,城市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会得到加强,有利于缓解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再次,大大缩短了交通线和减少了运输量,节约城市能源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比如慕尼黑使用地铁以后,1970-1977年事故率下降77.60%,车祸率下降27.1%,死亡率下降40.7%;最后,提高城市防护能力。除人防工程外的地下空间设施,如地下街、地下车库等由于容量大、交通方便、出入口多等因素,对于平时防灾、战时防护非常有利。平战结合,其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第三,环境效应。一方面,将有污染的,不雅观的建筑,如高速铁路、能源储存库、废物处理厂、垃圾焚化炉等修建在地下,既能减少城市污染,又有益于美化城市环境。1970-1973年期间,德国慕尼黑的地铁交通才只建设了一部分的时候,相比未建设地铁交通前,这座城市空气中的CO2含量便下降了25%,H2CO3的浓度下降了35%,HN03的浓度下降了44%。另一方面,修建地下铁道和多功能地铁车站,建立地下仓库、工厂,把部分住宅、商业街、停车场转入地下,可以实现少占用甚至不占用地面空间,从而有更多的地表能够进行绿化建设或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举例及推广
举例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该站的布置主要为商业、公交以及地铁换乘客流服务。车站地下一层形成地下步行商业街,通过24个出入口把车站周边地下商业建筑连接起来,成为该地区地下商业网的联络枢纽。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运用了以中心区改造为目的,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依托,充分融合现有的地下设施的开发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新街口地区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强的、高质量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地铁建设前,新街口地区人流拥挤,车流拥堵,虽然有30-40万m2的地下空间,但布局凌乱、相互独立,并不利于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地铁的建设增加了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容量,改善了交通组织和区域的环境品质,通过规划调整,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依托地铁建设重新布局的新街口区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功能布局更趋合理、空间利用更加高效、设施齐备、环境宜人、形态有序、交通便捷、特色鲜明的城市与建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商业中心区。
4、地下空间最终一体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对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但能在不占用城市地面空间的情况下拓展城市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地下空间的独特优势改变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例如地铁网络的建成使得居民缩短了出行时间,减少了地面的交通拥堵,降低了大气污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地下化(如垃圾场、变电站、地下物流系统),地面上节省出的用地可以集中起来用于绿化,能够降低空气污染和减轻热岛效应,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又比如地下步行通道系统将人流引导到地下,联通了附近的商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集聚能力,地下空间的最终一体化,合理的布局方便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即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市政管线转入地下,不但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品质,而且提升了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有效节约资源,缓解城市拥堵,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开发生活资源, 拓展德育空间 第4篇
一、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选择真实的生活实例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 抓住这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真实的事件, 为实施德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班主任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明确德育的任务和目标, 选择真实的生活实例,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
比方说, 教师通过留心观察, 积累一些生活中的德育实例, 这些案例既可以是正面的榜样, 也可以是反而教材。如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 我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考试时作弊的例子: “同学们, 我们上次期中考试, 大部分同学表现很好, 非常自觉, 认真完成自己的试卷, 但也有一些同学平常不努力, 考试的时候抄了其他同学的答案。我们应该向哪一类同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 “自己做自己的。”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 大家想一下, 这些抄别人答案的同学对不对?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学生说: “当然不对, 我们都不应该抄别人的, 抄别人的等于是在欺骗老师和家长, 也包括自己。看上去分数高了, 其实还是没有学会。”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这些抄袭别人答案的同学除了知识没学会之外, 还有其他损失吗?”学生说: “失去了信誉, 不够诚实, 诚实是最宝贵的品质。”教师: “说得太好了, 我们应该做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的品质比高分更加重要。希望这些同学认识到错误, 认真改正, 下不为例。”在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分析中, 学生对诚实守信有了深刻的认识, 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也容易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实例的主题,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实现在生活中育人的目的。
二、精心创设德育情境,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标准
情境是学生进行学习、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外部环境。 教师通过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真实地将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面临一些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 激发学生认真地思考道德问题, 促使学生形成对于道德标准的正确认知。
比方说, 为了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 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在上课开始, 教师就和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告诉学生们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 要备课、上课、 批改作业、解决学生之间的各种问题等。并且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生动的演示, 把晚上伏案备课的图片、教师苦口婆心地与学生谈心的图片、教师上课时由于过多的说话而嘶哑的声音等这些真实的记录展示给学生们看, 通过声音、图像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刺激, 让学生对教师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了解, 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工作的忙碌与辛苦, 从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种真实的情境, 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无疑比教师口头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可以引发认真的思考, 进行行为的判断, 正确地理解道德标准和日常行为规范, 从而养成优秀的品行。
三、认真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在现在的学校德育中, 很多教师都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教, 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标准, 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减弱学校德育的效果。而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 获得比较理想的德育效果。
例如, 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组织开展了一次 “寻找班级最孝顺的孩子”的德育活动, 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然后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真实的感受、父母的评价等全部记录下来, 让学生通过切实为父母做事, 亲身体验父母的操劳与辛苦,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 产生要报答父母的想法。另外, 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记录整个过程, 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 使学生把对父母的感恩化为行动, 变成为父母分担家务, 甚至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极大地拓宽了德育的空间。
德育的主题很多, 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中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选择适合的主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开发空间 第5篇
――以武汉市为例
王瀚 程婧
【论文选题】地下空间规划
【摘要】面临规划理论拓荒和市场投资检验的双重压力,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的论证方法亟待拓展。本文结合武汉近年经验,分别从社会、空间和程序入手总结出“功能补充”、“空间测算”和“预估待验”三种方法,以求为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的论证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论证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Capability Estimation of Key Area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Wuhan Wang Han Cheng J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apability estimation, a core issue to key area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disputed work for planning.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new methods used in Wuhan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estimation of construction capability for key areas’ underground space.Keywords: key areas;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capability estimation
1.引言
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集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科学指导地下空间建设,武汉市构建了 “专项规划-规划导则-重点地段”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其中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因其规划层面和涉及范围,成为目前地下空间规划工作中的焦点和难点,尤以规模论证最为突出。基于此种认识和近年实践,本文对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论证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2.主要难点
规模论证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自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规导则、控规细则
①
②修建规划一贯到底均为编制工作的核心问题,而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的资金投入、技术难度和高额收益进一步增大了规模论证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论证所面临的困境,从本质特征上看是规划层面代表的政府力同开发业主代表的市场力之间利益博弈的集中反映,从编制体系上看是总规层面强调整体均衡同地段咨询强调局部诉求之间立场差异的典型体现。在此背景下,现行主要的规模论证方法在实际操作层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梳理总结如下。2.1规划导则法
规划导则法是将《地下空间规划导则》所确定的地块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细化、落实到对应重点地段的方法。
该方法的法理依据来源于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规导则”结构一脉相承的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规划导则-重点地段”编制体系,逻辑秩序是根据上位宏观层面规划直接指导下位微观层面规划。但由于地下空间开发的特殊性,专项规划的全市总体规模论证态度谨严、估值保守。规划导则一方面需将全市地下空间规模计划分配至编制单元所辖每一地块,一方面考虑远期发展对地块地下空间规模采取下限控制以鼓励开发,因此导致规划导则的地块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下限设置过低,以至规划导则法在面对市场力影响强烈的城市重点地段完全失灵。
以武汉市市级专业中心王家湾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论证为例,根据《地下空间规划导则A1603片》该地区地下空间开发最小规模总量为2.9万平方米。而在编制该地区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过程中,规划结合审批项目的实际规模、交通市政的规划变更、局部地区的强度调整和周边业主的强烈要求,最终测算该地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为18.4万平方米。从规划导则的基本出发点看,其“2.9万平方米”的下限控制起到了鼓励地下空间开发的功用;但从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论证的实际操作看,上下位规划规模论证数据差异的过大又使得规划导则的下限数据几无指导意义。2.2经验预测法
经验预测法是通过总结已有地下空间规划开发中影响规模的关键参数,将之分析应用到具体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论证的一种类比方法。根据参数的不同侧重,分为空间推导法、类比法、上下平衡法和分项计算法。
经验预测法的观念演进类似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即通过相似或相近的案例来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种“镜像”。因此该方法用于地下空间规模论证时,面临三大局限:一是城市规划不等同于法律类社会科学,其判例法的适宜性有待商榷;二是平均值不等同于特殊值,③其它地段不等同于具体地段;三是地下空间开发不等同于地面开发,其样本的质量和数量有限,平均值本身存在争议。
以2006年武汉市航空路地区地下空间规模开发论证为例,根据空间推导法、类比法、上下平衡法计算的该地区地下空间规模总量分别为41万平方米、34.2万平方米和42.5万平方米。而根据近5年来的信息反馈和实施跟踪,该地区合理的地下空间规模总量须控制在10万方以内,经验预测基本失效,仅能作为规模论证的前期参考。2.3动态平衡法
动态平衡法是按照地上地下整体协调发展建设立体城市的理念,细分各种城市用地合理衍生的地下空间功能,根据相关规范和规划意图,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类用地衍生的合理地下开发量,得到最终地下空间总开发量。
首先根据国家规范、地方法规或地方建设经验确定假定常数(包括停车配建指标、地下停车率、地下车位面积、人防配建指标、各功能面积配比),统计规划区内所需各类自变量值(包括地块面积、容积率、核心筒投影面积、群房总建筑面积),得到各个因变量值Sa、Sb、Sc(分别为地下停车设施开发量、人防设施开发量、地下综合体开发量);然后根据地下空间模型公式S2=∑[MAX(Sa,Sb)]、S3=∑[MAX(Sb,Sc)]分别计算各类地下空间开发量,最终根据计算公式S=S1+S2+S3+S4得到总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
④动态平衡法基于法规和数理,并充分考虑地区各类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该方法过程复杂,且并未考虑地下管线、柱基、地质条件及其它不可遇见的影响因素,因此适合作为重点地段地下空间理想规模的论证方法。
3.应对策略
正因为上述规模论证方法不同层面的局限,在对武汉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的预测工作中逐步摸索出三种针对不同地段的规模论证方法,即功能补充法、空间测算法和预估待验法。
3.1功能补充法
功能补充法是通过分析区域整体功能缺失和局部地块更新难易,将重点地段地面缺失功能的规模统筹规划至可更新地块地下空间的规模论证方法,其理论雏形源于《常州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规模论证中所采取的“人均需求法”。功能补充法论证视野聚焦中观层面,数据搜集着重地面问题,主要适用于城市更新需求迫切、地面限制因素显著、规划占地面积较大的已建成区重点地段。其具体步骤如下。
⑤(1)对比重点地段所属区域各项城市功能的规划布局、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原则判定该地段缺失的主要功能。
(2)根据重点地段的规划人口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的相关指标,计算得到该地段缺失功能的规模总量。
(3)考虑总规定位、“五线”控制、更新难度、用地性质、轨道站点、市政管线等因素,筛选出重点地段中可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地块。
(4)汇总筛选地块地面可用于补充地段缺失功能的开发量。该开发量与步骤2中地段缺失功能总量的差值即为该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规模。
(5)通过总体规模和地块面积得出地下空间开发层数,验算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合理性。
图1 首义地段“五线”控制图
Fig1
Historic/green space/engineering planning in Shouyi
图2 地下可开发地块分布
Fig2 The possibility estimation of the block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在对武昌首义地段编制武汉第一个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针对该地段历史景观地位崇高、“五线”控制区域密集的特点,首次运用功能补充法论证地下空间规模:通过比较武昌分区规划所确定的用地功能和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确定首义地段主要缺失商业和体育功能;根据地段规划人口和缺失功能人均用地指标,得出地段缺失功能最小规模总量(总量15.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13.2万、体育2.6万);汇总可进行地下开发地块的地面商业、体育功能开发总量(商业8.6万,体育0),此地面商业、体育开发量与地段缺失功能总量之间的差值即为首义地段地下空间规模总量(总量7.2万平方米,其中商业4.6万,体育2.6万);最后通过规模总量和地块面积的比值得到地下空间开发的平均层数为1.7,符合该地段地铁站点的对接要求和目前武汉地下空间开发的平均层数,因此证明该地段地下空间规模总量论证可行。3.2空间测算法
空间测算法是以地下不同空间深度的主导功能所决定的空间尺度为基本依据,排除空间限制因素从而得到地下可建设区域的规模论证方法。该方法从纯粹的功能和空间入手,因此适用于地下空间限制复杂、规划功能相对单一的城市重点地段。
以武汉市岳家咀地区地下空间规模论证为例,地段地下开发主体位于占地面积40.9公顷的岳家咀立交下,且该立交下两条地铁轨道换乘并设枢纽站一座。针对该地段地下构建设施复杂、空间限制因素众多的特点,该规划运用空间测算法,从垂直和平面两个空间层面对地下空间规模进行测算。
首先参考武汉地下空间开发的一般深度,确定该地段地下空间开发层数为浅层和中层地下空间。其次具体分析岳家咀地段的地面立交、地下两层地铁站点换乘的实际情况,明确该地段地下一层(-5.90米)适合结合轨道站点和周边地下设施进行局部商业开发,地下二层(-11.8米)和地下三层(-17.7米)由于受立交桩基、开发成本、空间尺度等因素的限制不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从而粗略测算得到该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最后依据相关交通、建筑和人防规范,排除掉立交桩基、地铁风亭等建构筑物的空间影响,得到该地段实际最大可用地下空间,即为该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3.3预估待验法
预估待验法既是一种以规划部门初步估算为推手、联合其它部门检验结果最终校核得到合理数值的规模论证方法,更是一套应对目前职能部门流程设置谨严与投资主体前期策划匮
图3 岳家咀立交地下空间限制因素分析 Fig3 The negative factor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under the Yujiazui Crossroads ⑥乏之间矛盾的项目运作策略。其主要适用于投资主体明确、规划区域敏感、涉及部门众多的城市重点地段,现以武汉市西北湖地区地下空间规模论证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西北湖地区辖西湖、北湖共计22.5公顷,是汉口地区重要的城市绿心。其周边政府、银行、商场、体育场所林立,区位优势显著。应投资方“西、北湖地下空间开发”的委托编制该重点地段的地下空间规划,由此开始地下空间规模预估待验法的探索。
本次论证的第一难点,在于无前置资料作为规划的参考:既无城市中心22.5公顷湖面地下空间开发案例可供借鉴,又无投资方经市场营销策划、资金预算平衡得到的最小建设开发规模以作咨询,由是规模论证陷入无案可循、无理可据的尴尬境地。
本次论证的第二难点,在于规划又是项目实施的前置参考:根据目前职能部门流程设置,规划位于西北湖项目涉及交通、环境、建设、水务、园林等众多职能部门之前,是其它部门探讨项目的首要依据。即使在规划职能内部,用地规划和交通规划的规模论证前置顺序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究竟是先对西北湖地区整体交通容量作出预测以作为该地段地下空间规模的上限,还是先提出该地段地下空间的规模然后再由交通评估来检验其合理性。
在此背景下,项目组根据湖面可用面积和地下空间层数,首先预估出该地段的地下空间规模为40万方,并明确提出与其它相关主管部门的衔接要求。随后紧跟交通、水务、园林等部门,将其对于“40万方”规模的影响评价报告纳入规模论证的校核成果,并最终根据电力部门提出的供电报告得到该项目的开发规模为5万方。供电报告提出:西北湖地区现状日均耗电量为9万瓦,按照规划提出的“40万方”计算得到西北湖地下空间项目日均耗电量为6万瓦,地区供电严重不足。其解决方法一种是跨行政区划建设20公里长的专用电线解决“40万方”规模的用电需求,一种是压缩项目规模至5万方以适应地区最大供电量的现实。第一种方法因其耗资巨大且涉及跨区利益博弈难以实现,因此第二种方法所确定的“5
图4 西北湖地区区位
Fig4 The location of Xibei Lake 万方”规模成为了该项目启动实施的基本依据。
前置之前再无前置,是地下空间规模论证夹在政府职能的秩序安排与投资主体的策划失位之间的现实处境,而以后置为前置依据的“预估待验法”必将在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市场规划项目中发挥先导作用。
4.结语
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科学合理的规模论证是确保其实施性的前提条件。从近年的编制实践看,我国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模论证尚处于摸索阶段,亟须寻找出新的论证方法和推进策略。一方面需要立足规划自身,从社会、空间、数理等多角度切入以构建扎实的论证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职能合作,协调市场意愿和部门程序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规划论证的切实可行。7
注释(Notes)
①武汉市地下空间规划规划体系由《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导则》和《重点地段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组成。其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对应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对武汉684平方公里主城范围内地下空间的资源条件、需求规模、总体布局、分类使用功能、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和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安排。《地下空间规划导则》对应控制性规划导则层面,将专项规划确定的全市2000万方地下空间开发总量根据强度、区位等因素分配至85片编制单元所辖各地块,并明确各地块地下空间开发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内容。
《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是为解决城市重点地段特殊问题、协调规划管理和市场运作之间关系所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咨询。目前已完成王家墩、首义、航空路、王家湾、鲁巷广场、岳家咀、西北湖等7处重点地段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
②地下空间重点地段是指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市级商业中心、组团中心及结合轨道枢纽站点所划定的地下空间集中发展区域,以及“五线”控制范围内的有地下空间建设市场需求的区域。目前武汉市地下空间重点地段有王家墩、西北湖等20余处,占地面积25至150公顷不等。
③于一丁,黄宁,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89。
④姚文琪.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讨——以深圳市宝安中心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7).39-41。
⑤人均需求法:地下空间需求总量=人均总用地量×规划人口-规划建设用地。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将地面空间用地不足的规模全额由地下空间补充。
⑥浅层地下空间为地下0-10米,主要功能为地下商业、旅游、步行街、人防工程以及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公共设施;中层地下空间为地下10-20米,主要功能为地下轨道交通、公路隧道、地下综合体、部分高防护级别人防工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2 3 4 童林旭,祝文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童林旭.地下建筑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邓少海,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政策与实践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姚文琪.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探讨——以深圳市宝安中心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7).5 徐新巧.城市更新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规划与实践――以深圳市华强北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7).6 于一丁,黄宁,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作者简介:
王瀚,男,1982年10月,硕士研究生,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中级。程婧,女,1981年8月,硕士研究生,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中级。
稿件原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文的核心思想及涉及项目工作均为本文作者原创或亲身参与。除文中注释内容外,本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作者签名:王瀚 程婧
稿件标题:城市重点地段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论证方法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浅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运营之措施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开发运营
1.前言
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同时地上空间越来越紧迫,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地下空间是人类的一个发展方向,国外地下空间起步较早,自英国伦敦1845年修建伦敦地铁至今已有150年之久,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地下空间是我们这代乃至几代土木工程人的使命。
2.地下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在地球表面以下的土层或岩层中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洞穴防寒暑、避风雨、躲野兽。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未停止地下空间利用。但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低,地下空间利用尚不普遍。随着近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带来生存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被提出,是解决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模式及分类
3.1 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地下空间开发深度的选择与其本身地质岩土优劣条件相关,直接关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果。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恢复性,因此,合理地、有计划地、分层分序地可持续开发,制定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对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国际上一般的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模式,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时宜采取“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 的开发原则,在上部土层厚度较小的地区,可以考虑将单位空间容量半数以上放入,地下充分提高单位空间容量的比率,释放地面空间。
2.2 城市地下空间的分类
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原则是实现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具体体现,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置于不同的竖向开发层次;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同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将开发的重点控制在地下不同的竖向层次,从而使得在城市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不同建设时期中,各类原有设施与新建设施都能做到协调统一。
浅层空间
浅层空间是指由地表至地下埋深 10m 深度开发的空间,其特征在于此层与外界温度绝缘,能保持季节的稳定性。其主要用于商业及民用地下室和文娱活动场所,是最接近地表建筑的地下开发空间,其开发利用率普遍较高。
次浅层空间
次浅层空间与浅层空间通常联系较大,主要有商业、文娱、餐饮和部分规划的交通系统,其深度为地下埋深 10~30 m 左右,是目前地下空间的主要开发和应用空间。次浅层空间的开发主要遇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以及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次深層空间
由于高密度建城区上部建(构)筑物密集,桩基础多且复杂,因此在地下埋深 30~50 m 范围内的次深层空间内开发利用复杂的地下轨道交通网络、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是十分适宜的。
深层空间
深层空间(地下埋深50~100m左右)是一个独特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通常不存在人类的基本活动。国际上对此区域的利用通常都是设置程序化、自动化的系统,可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目前将其作为有待开发空间。
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运营的对策及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将成为我国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强城市地下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这已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土体变形与地面沉降等对地下工程的影响问题等,却尚未引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有关决策者和技术人员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工作将成为广大城市工程地质技术人员的重任,其当务之急则是依工程地质环境搞好地下空间规划。
4.1 建立统一的地质岩土工程数据信息库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测试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这些数据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和设计部门提供所需资料,是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已有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的整合、开发、利用,既可以使人们对具体工程的岩土工程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合理,又可节省大量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笔者认为城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及科研院所等)筹建城市岩土工程数据信息库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资料,又可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
4.2 统筹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各部门的统一协调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中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发展需要自行建设地下工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由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常造成工程的变更、阻滞,给城市建设带来影响。例如: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却已经造好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而改道又造成大量增加成本,或在已经埋设好的地下管道下面建设地下工程,则又将地下管道重新开挖。因此,如何加强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各部门的统一协调,是高密度建城区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个重要问题。
4.3 成立专门针对解决运营过程中岩土工程问题的公司或机构
目前,国内在针对地下空间开发运营中的专门的岩土公司或机构尚属待发展阶段,成立能够在地下空间运营中提供咨询、管理、监测,以及解决所遇到岩土工程问题的勘察设计等配套的综合性专业岩土公司或机构,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结语
高密度建城区地上开发程度高,地下空间开发是发展所趋,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开发时应合理统筹,针对不同用途结合地层情况进行分层开发,以实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充分调查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开发中所涉及的岩土工程问题,可以给城市开发规划者提供更合理的开发方案,且可及时解决所存在的工程问题。城市开发规划者应做好统筹,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建立统一的地质岩土工程数据信息库,实现合理可持续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万汉斌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T】2013
[2]饶平平,李镜培.合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10,(03);444-448+459.
[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环境岩土问题及其防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教授接受本刊专访[J].上海国土资源,Shanghai Land and Resources,2011,(04);1-11.
石膏砌块新型空间夹具开发 第7篇
我国是一个天然石膏储量世界第一的大国,也是生产大国,但不是生产强国。我国有84%的石膏用于水泥行业,作为墙体材料应用的石膏还不到总量的1%,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有80%~90%的石膏应用于墙体材料。因此,发展石膏制品是我国石膏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用量最大的是建筑石膏粉,即β型半水石膏;它是各种墙体材料的原料,可制备石膏砌块(砖)、纸面石膏板、粉刷石膏、石膏腻子等。石膏砌块在欧洲使用数量很大,它是一种全天然绿色建材且生产工艺简单,其生产流程为:建筑石膏粉称重加水搅拌浇注成型脱模烘干(自然或人工干燥)检验包装入库。
以生产666mm500mm120mm(开孔6Ø90mm)规格的石膏砌块为例,采用图1的成型机,每次能成型18块,设计用时为10min/周期,每h完成6个周期,即一台机每1h可成型108块石膏砌块。
配套设计时,二台成型机可只配一套配料秤,要求秤的称量范围应在300~500kg左右,精度要求超过1%;只要该配料秤每次计量工作的总时间不超过6min(包括进出料时间),就能满足二台机同时生产不同品种或生产同一品种的石膏砌块的生产计量要求。
根据石膏粉料的特性,选用有良好防尘效果的螺旋输送机输送较好,即能实现密封运输,又能实现多点卸料。另在皮带机进料点、卸料点、中间贮料点、搅拌落料口、混合机和配料秤进料点都设有除尘点,减少生产车间粉尘,改善工人劳动环境,其集中除尘选用风量是12000m3/h的布袋除尘器。在斗式提升机喂料口,配处理风量约6000m3/h的单机除尘器。
从图1可知,该石膏成型机的空间夹具是悬吊在电动葫芦上的,其行走靠电葫芦在轨道上运动完成,升降为单链条起升,夹紧用压缩空气置于夹具上实现。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走定位不准,要靠两人在二侧扶着成型机上方和运载车上方进行定位;二是单链起升,夹具往往在空中360°方向上会产生扭转,生产中完全要靠两人手工维持控制,容易使石膏砌块在升降过程中受到撞击、摩擦而破损;三是手工操作行走和升降,人要随机运动,劳动强度大;四是压缩空气加在夹具上,操作时会产生90d B以上噪音;五是工作环节多、繁琐,无自动控制,生产效率低。
2 新型石膏砌块空间夹具及其电气控制系统开发
2.1 新型石膏砌块空间夹具的结构组成
为提高石膏砌块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克服上述人工操作空间夹具的上述缺点,开发新型的自动作业的石膏砌块空间夹具非常关键。为此,研制开发了一款石膏砌块成型机新型空间夹具,其结构组成见图2。该空间夹具由电机拖动行走小车在空中轨道实现行驶移动;由升降电机带动双排双链条升降机构实现上下升降;行走与升降都采用了接近开关定位,计算机控制,因此定位准确。为安全起见,在行走与升降中都以行程开关限位,设备不会冲出行走轨道和撞击地面,造成机械及人员事故。
其中:
(1)行走机构由机架1-2,四个行走轮及1-3轮和拖动电机(制动电机)1-1组成。拖动电机1-1通电后,通过1-4链传动带动1-3轮转动而行走。机架1-2、1-3轮、1-4链均固定在1-1机架上。
(2)升降机构由机架2-1、升降拖动电机(制动电机)2-2、升降四个链轮、轴2-3和传动链2-4、升降架2-5和两个升降架定位滑动轮2-6组成;2-2、2-3、2-4、2-5都固定在机架2-1上,2-6则固定在升降架2-5上面。升降拖动2-2通电后,通过轴2-3拖动传动链2-4,就可实现升降架2-5的升降作业。
(3)行走轨道系统由轨道3-1和支撑柱3-2组成。支撑柱若干组,按行程设置数量,其上固定工字钢与钢轨,供行走机构运行。
(4)控制柜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变压变频器(VVVF)等和线路。
(5)气动系统主要由电磁阀和18个气缸(每个夹具上设置一个)、空压泵等组成。由电磁阀开闭控制压缩空气,驱动气缸收缩与放开,从而使空间夹具夹紧和放开。气源设于室外,用管线连至夹具上。
(6)行程开关和接近开关分别置于空间夹具和3-1的工字钢轨道上。
2.2 新型石膏砌块空间夹具的电气控制系统
在控制柜内配置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接受操作人员指令或成型机顶发出信号,启动空间夹具系统,自控完成每一个完整的操作循环,并能控制各个动作的完成时间和准确定位。每一循环的操作内容为:由待命位置到成型机上方夹具下降至夹砌块位置气缸伸开则夹紧砌块体空间夹具向上复位朝卸砌块方向运动至小车上方夹具下降至卸砌块高度停止气缸复位并将砌块放在车上夹具向上复位并运动到距成型机较近待命位置。其PLC控制图见图3。
3 结语
(1)由于采用的结构新颖安全,选用进口制动电机及GE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先进可靠,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32 62183.3)。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初探 第8篇
1 滨水地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源地多在江河流域等接近水源的地方。水源既是生活,农耕的基础,更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载体。故从另一面来看,滨水地带往往有悠久的历史,滨水空间的面貌往往充满历史色彩。这种历史的体现有的直接反映在物质空间内容上,如传统的江南水巷;有的则在滨水地带突出体现这个地域的历史文脉,如河道港口的码头文化。这就使得在开发滨水景观时必须考虑保留一定的历史传统风貌,延续其历史文脉特色,在地域历史背景下,形成具有这个城市标记的滨水景观。
2 滨水地域临近水域的开发特性
不同于一般街景,由于水域的开阔,拉长了视距,使得滨水景观更容易完整地反映出来。隔岸而观,水域另一面的景观就像一幅画卷,一幅好的画应当富有层次和律动感,应当连续完整而不是在某处戛然而止。而沿岸的建筑就是画面最主要的前景,故建筑的排列应当是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同时,沿岸建筑不宜太高,以形成良好的开敞空间,否则容易让对岸的“画面”过大,产生水域逼仄的感觉。滨水空间背后的城区实际是滨水景观的背景,作为前景的滨水构筑物不应当也不能脱离背景而建,这就要求滨水空间的开发必须结合所处城区的现状来进行,并加强滨水空间景观与城区的衔接。
3 滨水地域开发功能组合举例
功能是空间的灵魂所在,平衡的功能组合可以为滨水空间带来更多活力。居住,商业,游憩等各种不同功能的组合增加了滨水空间用地的多样性和其功能的完善性,同时为创造24 h城市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由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而决定的。从下面两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实例就说明了上述几个因素是如何运作和影响的。
1)广州珠江两岸地区。
从1993年开始,广州市政府将珠江规划为风景游览河段,经过多年整理,减污截污、挖深河道、整饰两岸、规划景观等工程建设,珠江23 km的景观长廊逐渐形成,两岸琼楼玉宇林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并逐步建成“珠江彩虹”工程。在空间规划上,要求珠江两岸保证至少要有30 m的公共敞开通道,使周围高楼不对珠江开敞区造成视觉压抑(见图1);珠江两岸建筑严格限高,沿线新建建筑高度一般不大于对应江面宽度的1/4,地标性建筑或构筑物高度一般不宜大于对应江面宽度的1/2,以此形成高低错落、层次感强的沿江建筑界面(见图2);另外,关键的节点上,合理布置地标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以新中轴线地区为最高,形成珠江沿线的重要景观要素。
在用地功能组合上,整条滨水带又分为三个区段:城市传统区段,城市建成区段和城市发展区段。
城市传统区段——在继承城市传统历史文脉的同时,进行旧城更新,增加滨江地区公共性;城市建成区段——重点建设新城市轴线标志性景观,强化新城市轴线与珠江景观主线的结合,重点发展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等主体功能——北岸为城市CBD地区,南岸结合新电视观光塔发展高品位滨水居住社区;城市发展区段——结合会展博览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启动城市新区的综合开发。
2)上海黄浦江两岸。
上海市因港而兴,黄浦江两岸地区一直是城市重要的发展轴线,百余年来,作为经济中心、工业基地、能源和供给基地,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最近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中,黄浦江滨水区通过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开辟了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形成水与绿的轴向滨江景观带和休闲旅游带。
在空间规划上,结合黄浦江宽阔的水体,有连续的宽度为50 m~200 m的沿江绿带,以及横向沿黄浦江支流、大桥、步行道的绿色廊道连系腹地公园,形成带、廊、园网络体系。并将通过对旧工厂码头的改造,改善滨江环境,建造湿地公园等生态区;滨水区规划在道路和建筑布置上考虑与江面成45°角的关系,以利于气流穿入腹地,并可以形成丰富城市轮廓线;对个别历史建筑较为集中、保存尚完整的街区、街道,在继承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以更新改造,保留沿江传统风貌。
黄浦江滨水区景观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在内容设置上,“滨水区规划”在黄浦江的四个核心区内配置了一批公共项目,包括:游艇码头、表演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中心、购物中心、海洋馆、茶室咖啡馆和旅馆,作为景观展开的基础;在形态设计上,规划力求利用黄浦江蜿蜒开阔的水体,设计多视角观赏滨水景观的场所给人以强烈视觉效应的滨水印象;在滨水景观组织上,建立公共活动系统,在明确主要景观路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确定景观焦点,组织沿江景观;在标志性建筑和重要节点设置上,确定陆家嘴中心区、外滩、杨浦、南浦、卢浦三座大桥为城市标志,建筑布局突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并在各功能区结合重要公共活动节点布置重点建筑,作为区域性标志。
在用地功能组合上,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确定了其主导功能。中段———内环线(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内,以商务办公和高级商住为主导功能,包括中心商务区(CBD),国际客运中心及虹口港西侧具有历史风貌的旅馆、娱乐区,十六铺旅游市场及董家渡商贸区,浦东的东昌码头假日市场以及多个滨江居住区;北段———内环线(杨浦大桥)北侧,以居住和教育、研发为主,包括浦西的大学科研院区、复兴岛特色居住休闲区以及滨江居住区;南段———内环线(南浦大桥)南侧,以博览、文化和居住为主,该地区已选作世博会会址,将结合世博会设施的后续使用,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开发。
总之,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城市文明的缩影”,从纽约的曼哈顿到巴尔的摩、波士顿多伦多、新加坡“船艇码头”等城市的滨水区开发与更新的成功经验,都说明城市滨水区的土地利用必须与城市的整体土地开发相结合。与此同时,人们将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因此,城市滨水景观应该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面貌,建立有效的开发机制,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整合,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摘要:讲述了滨水地域开发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以及滨水地域临近水域的开发特性,结合两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开发实例,介绍了滨水地区的开发策略及实施方法,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整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战略目标。
关键词:滨水地域,滨水空间,开发,水体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霍珺.城市滨水景观立体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6):72-73.
[2]杨峥屏,向守乾,干婕,等.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新城规划——以珠海金湾中心城区西湖片区分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5):43-44.
[3]刘滨谊,胡玎.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J].规划师,2004(8):127-128.
思品教学要充分开发教学空间 第9篇
一、灵活运用教材, 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
教师在具体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地、自主灵活地解读、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知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予以保留, 而教材的是一切问题发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中,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既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特别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是否真正形成了现代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从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扩展活动空间, 丰富学生生活
思品教学要克服课堂化、知识化现象, 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建立在“课堂 (学校) +社区+自然”的大空间上, 引导学生把目光和思维充分张开, 让学生成为有生活、有个性、有情感的人, 让思想品德教育更富灵气和活力。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实践过程, 所以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 还需走出校门, 面向社会, 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
1. 立足学校教育, 拓宽教学渠道
学校是学生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 同时,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场所。因此, 我们要以校为本, 在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学科间融合:每一门课程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创设思品与其它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具体做法:一是由文及人, 即到其他学科中去寻找与思品课中所举人物有相似品质的人, 进行榜样学习;二是由文及事, 即去其他学科中寻找说明同一道理的事情, 进行移情体验。
(2) 文化中渗透: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 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立足实践, 关注本地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在思品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思品教师应与时俱进, 变革教学内容, 开发新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向社会生活,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注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创建、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调查探究,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 开拓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1. 扩展文本资源
把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图表等文本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 使教学信息更加充分, 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思品教学有很强的时政性,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引入时政热点材料, 充分挖掘时政热点与思品教材的结合点。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时, 我及时、恰当地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神七”发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社会热点引入教学中;在今年的初三毕业复习中, 我以《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为专题, 运用多媒体及时将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与复习要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社会责任、以人为本、感悟生命、民族精神、自救自护等, 让学生体会责任意识, 感悟生命意义, 增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2.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 寻找资料有很多途径, 而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无疑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网络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这也导致了同一事件、同一问题, 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 多种不同的表达。这其中有优秀的, 也有不足的。我们需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网络资源能帮助我们走向优秀, 但不是代替我们成长。所以对于网络资源, 要达到真正有效地利用, 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对之进行自我处理, 融入自我的思考才是至上。只有经过咀嚼, 才会有生成性的收获。比如课件的制作, 不能完全照搬, 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又比如电影、电视等各类音响视频资源只有进行净化处理,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充分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方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最肥沃的土壤。炎陵县自古以来就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宝地, 境内青山绿水, 风景秀丽, 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 气候舒适, 民风淳朴。其“古、红、绿”三大旅游资源早已为世人所识所颂。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发展起来的炎陵文化是三湘大地上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一种独具情韵的县域文化。在这之中, 既有以炎帝精神为精髓的炎帝文化, 也有以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有古朴纯真、美仑美奂的自然生态文化, 也有多姿多彩、丰富广博的民族民俗文化。以炎陵文化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炎陵文化的教育功能, 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 而且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 理性地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要充分挖掘炎陵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 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使炎陵文化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让教师在活动中教,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 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为此我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展开讨论、演唱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受和评价丰富多彩的炎陵文化。
旅游轴——辐系统空间开发模式探讨 第10篇
随着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 微利时代已经到来, 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彰显, 游客逐渐由被动式旅游向主动式旅游转变, 旅游空间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由于旅游分享的严重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旅游收入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迫切要求探索旅游空间开发的新模式, 以兼顾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利益, 协调区域矛盾, 促进城市 (区域) 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7年, O’kelly首次建立航空枢纽港 (hub) 定位模型, 开启了航空轴辐系统 (hub and spokes) 研究的先河。早期西方学者主要集中于轴辐系统的支流网络、中枢链路网络的几何属性研究, 而后侧重于单一配置枢纽模型和多重配置枢纽模型的研究, 重点探讨航空枢纽中心 (hub) 的定位决策问题[1~3]。目前, 轴辐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航空、物流、研发机构 (R&D) 、信息产业以及跨国企业发展战略等领域。国外学者将轴辐系统应用于旅游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晚, 构建了旅游轴辐系统模型 (Choi, 2005) [4], 并应用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开发、旅游枢纽城市管理以及旅游集散网络建设等领域。内布拉斯加州 (2004) 、林肯州 (2005) 、华盛顿市 (2007) 等地区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区域旅游轴辐系统, 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5~7]。
国内学者关于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中心地理论, 而对旅游轴辐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8~10]。当区域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 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必然向网络开发模式转化;而核心边缘理论在指导区域旅游集散系统和旅游企业合作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中心地理论有利于构建规模等级体系, 促进城乡旅游和谐发展, 但在行政区边界旅游地开发上作用甚微。鉴于上述分析, 笔者引入国外旅游轴辐系统理念, 为城市 (区域) 旅游空间开发提供新的视角。
二、旅游轴辐系统概念与空间特性
1. 基本概念。
轴辐旅行是指旅游者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 分别对周边旅游景区 (点) 进行一日旅行参观, 当旅游者完成一日旅游之后, 则返回固定场所过夜。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首先, 旅游者必须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 可以是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 (点) 集中地区, 是旅游者夜晚休息的地点;其次, 对周边不同景区 (点) 进行多次以一天为周期的旅游计划;第三, 每次一日旅游结束后, 旅游者将返回固定的场所进行休息, 而不去他处。基于上述分析, 从单一城市的层面, 旅游轴辐系统是以旅游枢纽城市为核心 (hub) , 集中布局旅游服务设施 (宾馆、酒店、博物馆、旅游集散中心等) , 依托周边旅游景区 (spokes) , 建立旅游城市旅行网络, 旅游者依此进行节点状游览活动。在中国, 旅游资源依托型城市表现尤为明显。在国外, 轴辐旅行模式受到各种旅游市场的欢迎, 如单个家庭旅游、多个家庭旅游、单身旅游、青年旅游、空巢旅游等, 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团体旅游的青睐。
以城市旅游轴辐系统为基础, 拓展到区域, 则构成区域旅游轴辐系统。从区域旅游开发层面, 笔者认为, 区域旅游轴辐系统是以旅游枢纽城市 (hub) 为核心, 以次级旅游城市 (spokes) 为支撑, 形成区域旅游空间网络。区域旅游轴辐系统开发的关键是旅游枢纽城市选择问题, 影响因素包括主要客源市场到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需求、与邻近城市特别是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连接通道。在区域旅游轴辐系统中, 枢纽城市与次级城市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 旅游枢纽城市是区域外部客源的主要进出通道, 为次级旅游城市提供客源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次级旅游城市为旅游枢纽城市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 缓解旅游高峰期枢纽城市的旅游压力。
2. 旅游轴辐系统。
旅游轴辐系统的空间形态为一节点路径系统 (图1) 。游客从不同的旅游市场到达一个旅游枢纽 (hub) , 可以是旅游城市或者旅游景区集中地区。在旅游枢纽地区集中布局旅馆、饭店、主题公园等旅游设施, 不仅为旅游者服务, 也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旅游者依托旅游枢纽为固定场所, 对周边旅游景区 (点) 进行游览活动, 享受优惠的直达式服务, 集中旅游交通流量,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 链路类型。
在旅游轴辐系统中, 链路包括从辐 (spokes) 到轴 (hub) 、从轴 (hub) 到辐以及枢纽 (hub) 之间等三种类型, 其中前两种为分支链路 (或称地方性链路、可进入通道链路) ;第三种为支柱链路或支柱网络。实践证明, 旅游轴辐系统最大的特征是旅游流在支柱链路上高度集聚, 导致旅游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降低。基于这一优势, 即使旅行链路稍长, 仍有利于整个网络成本的降低。在旅游轴辐分支网络中, 链路空间结构包括星状网络、环状网络、路径网络、树状网络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混合网络等形式 (图2) 。
4. 网络结构。
如图3所示, 由六个旅游城市构成四种空间网络结构。在单枢纽网络中, 游客必须经一个旅游枢纽城市 (C) 起始/到达;在双枢纽网络中, 游客可经两个旅游枢纽城市 (C和D) 进出;在充分连接扩散网络和经济型扩散网络中, 任意节点都可以作为枢纽 (hub) 的候选。
5. 枢纽区位类型。
依据辐 (spoke) 配置原则, 国外学者把轴辐系统枢纽区位布局模型分为单一配置枢纽模型和多重配置枢纽模型两种类型。单一配置模型 (图4 a) , 每个节点只能与一个枢纽连接, 即每个节点的全部客流必须配置到一个枢纽, 然后由枢纽 (hub) 进行输送到各个目的地。多重配置枢纽 (图4 b) , 每个节点可与一个以上的枢纽 (hub) 连接, 此模型虽然增加了网络中的链路数量, 但是减少了个体运输时间, 降低了网络成本。
三、旅游轴辐系统优劣势分析
1. 规模经济。
旅游轴辐系统最突出的优势为规模经济, 即在枢纽和链路上产生旅游流的集聚。由于旅游产品打折因素, 吸引旅游流集聚到网络中一个或几个点或链路上来, 增加了链路上的旅游流密度, 使采用大型旅游运输工具成为可能, 并进一步提高已有交通工具利用效率, 实现多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上以最短时间转乘或转载, 使柔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点到点”服务有可能实现, 这样节点和链路的使用成本便会大大降低, 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 在不同的旅游城市之间建立联盟关系, 实现枢纽和链路共享, 从而实现旅游流总成本的降低。此外, 在旅游枢纽城市集中布局旅游设施, 提高旅游设施、交通的可进入性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 进而降低了旅游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
2. 品种经济。
在整合旅游资源基础上, 培育新的旅游产品, 设计特色旅游线路, 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轴辐系统的品种经济表现为旅游线路密度的增加和旅游线路网络的改进。新增旅游线路导致轴辐系统空间范围扩展, 从而导致整个网络的收益降低, 但是网络的空间拓展能够产生品种经济的竞争优势,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新增旅游线路, 有利于旅游城市向腹地区域内游客做旅游宣传, 促进旅游城市腹地的拓展, 从而使其占有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 (2) 旅游城市集散中心接待游客量的增加有利于旅游企业使用较大容量的旅游客车, 有利于提高旅游客车的负载率和利用率, 从而降低成本; (3) 把旅游城市游客量集中到集散中心所增加的客流量支持更多的旅游客车班次, 使原来无利可图的客源班次变得有利可图; (4) 服务种类的有机结合, 把旅游客运与周边居民客运相结合, 实现品种经济最大化。
3. 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
旅游轴辐系统能够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首先, 相对于那些在一个地方只住1~2天的游客, 居住较长时间的游客能够游览较多的景区 (点) , 参加多个节庆活动, 享受到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留下更好的回忆, 使他们的花费更有价值;由于延长停留时间, 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生活方式、历史和价值观。其次, 由于大多数旅游者不喜欢每天更换住所, 旅游轴辐系统可以满足游客稳定住宿的需求。旅游者白天从旅游枢纽城市到周边景区游览, 晚上赶回旅游枢纽城市旅馆住宿。
4. 有利于旅游枢纽城市的管理。
在旅游枢纽中心集中设置旅馆、饭店、娱乐设施、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等旅游服务设施, 建立区域旅游集散网络, 一方面, 集中供应游客所需物资, 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 便于集中处理旅游垃圾, 减缓环境负面影响。
5. 增加旅游枢纽城市的财政收入, 促进城市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游客在一个地方住的时间越长, 将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由于游客每完成一次一日游览, 则赶回旅游枢纽城市旅馆居住, 促使该旅游枢纽城市的住宿税收收入显著增加。即使大量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分布在旅游枢纽城市周边, 住宿收入的税收和大量的旅游收入仍主要存入旅游枢纽城市银行。此外, 游客能够游览区域内多个景点, 参加多个节庆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社区消费, 增加了社区的收入, 促进城市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但是, 旅游“轴辐”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游客旅程的增加和旅游枢纽城市 (社区) 的拥挤两个方面。 (1) 游客旅程的增加。在旅游轴辐系统中, 旅游流从出发点i经过hub然后到达目的地j, 其总运距DHS=dih+dhj, 而在直达式运输中, 总运距Ddirect=dij, 显然, D轴辐>Ddirect。由此可见在“轴辐”系统中路径总距离是增加的。 (2) 旅游枢纽城市 (社区) 拥挤问题。在“轴辐”系统中, 任何一个出发点的旅游流首先要到达旅游枢纽, 然后再进行游览, 由于旅游枢纽城市的能力限制, 特别是在旅游流集聚高峰期, 可能导致“轴辐”系统中旅游枢纽的拥挤问题, 表现为旅游枢纽发生游客拥挤、班次延迟和错过班次等, 同时, 也存在游客住宿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旅游轴辐系统开发策略
1. 旅游枢纽城市 (hub) 的选择。
旅游枢纽城市的选择是旅游轴辐系统开发的重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枢纽城市必须拥有大量的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以及一日旅游项目, 良好的可供选择的不同价格的住宿与娱乐条件, 丰富的步行购物场所, 便捷的汽车旅馆, 独特的、令人兴奋的夜晚娱乐活动 (夜总会、酒吧、电影院、剧院、音乐会、艺术展览等) 。此外, 旅游轴辐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 以满足各种旅游体验与兴趣的需要。
2.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旅游集散中心在整合各旅游要素的基础上, 搭建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以市场化企业经营运作模式为指导, 提供一日游、旅行社、旅游客运、旅游信息咨询与宣传等业务, 方便游客获得旅游景区 (点) 、旅游班车、饭店、酒店等信息, 自主选择、组合旅游线路, 安排旅游行程。旅游集散中心依托自身的综合旅游客运网络, 与景区 (点) 、旅行社、宾馆、饭店、车船公司等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为游客办理订房、订车、订餐、娱乐、购物及门票等服务。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整合旅游资源, 优化旅游线路设计。
整合城市内部与周边特色旅游资源, 精心设计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在线路范围以及线路的市场细分上, 丰富类型, 突出主题, 及时开发、更新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旅游多样化需求。在游览时间上, 兼顾一日游、周边二日游、三日游市场和长线游市场等;在旅游产品形式上向自助游、团体游、社区游、专题游等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 G.Klincewicz.Hub location in backbone/tributary network design:a review[J].Location Science, 1998, (6) :307-335.
[2]Bahar Y.Kara, Barbaros?.Tansel.On the single-assignment p-hub center problem[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5) :648-655.
[3]Nicole Adler, Joseph Berechman.Evaluating optimal multi-hub networks in a deregulated aviation marke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Western Europ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1, (35) :373-390.
[4]Choi, Seungdam.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Korea.The16th PECC General Meeting, Community Building Forum Session, 2005.
[5]2004Nebraska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ebraska Travel and Tourism Division, 2004.
[6]North Platte/Lincoln County TARGET Report[R].The Nebraska Travel and Tourism Division, 2005.
[7]Elizabeth City and Washington Northeast Commission Plans“Hub and Spoke”Routes to Attract Visitors[R].hometown connection, 2007.
[8]汪德根, 陆林, 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6) :904-909.
[9]史春云, 张捷, 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 2007, (6) :631-639.
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管理;长沙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长沙市资源和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交通的发展、各类建筑和管线的布设使得城市表层空间已呈饱和状态。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低碳、高效、便捷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体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均收入达到500美元时,就初步具备了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目前,长沙市区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居民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已经具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经济实力。
1 现状分析
我国各大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发展越成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越完善。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需求大,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缺位,地下空间多头管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1.1 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没有对地下空间权进行规定。《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确立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制度。
目前,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少,且起步较晚,内容体系不够完善。2001年,国家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标[1997]58号)进行了修订,主要对主管部门、地下空间规划、工程建设作出规定。上海、杭州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针对地下空间的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发布了规定;深圳、广州、东莞于2009年,起草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针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用地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确权登记和租售管理、使用管理等做了较为完善的规定。
长沙市目前没有相关法规政策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指导。
1.2 缺乏相关规划指导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尚在征求意见阶段,暂未发布;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城市陆续制定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并编制了相关规划。上海市2008年制定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并完成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2年)》等总体规划,针对重点地区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天津市2008年发布了《天津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条例》。
2007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长沙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长政办函2007[9]号),启动地下空间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但是,目前尚无相关规划出台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指导。
1.3 地下空间开发多头管理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人防、公安、消防、抗震、绿化、环保、水电、文物保护等各行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分别行使管理职权。长沙市同样没有明确规定地下空间的主管部门,造成日益增多的地下管线、建筑物没有统一登记,缺乏完整的信息数据,对以后地下空间的统一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1.4 开发利用不成熟
目前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1、各类市政管线的埋设;2、地下过街通道;3、对现有建筑物地下空间进行开发,主要是地下停车场;4、地下商业区;5;地下轨道交通,长沙市地下轨道交通正处于建设初期,预计全面完成地铁线路的建设需要到2020年。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分布零散,规模小,发展不够成熟,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尚未规模化。
2 内涵分析
要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首先必须对地下空间及其建设用地使用权做出鉴定。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及地下空间开发走在前列的几个大城市出台的管理办法,笔者提出如下定义。
2.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由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以下简称结建地下空间),以及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以下简称单建地下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商业服务设施、仓储设施、民防设施、地下交通场站等等。
2.2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
目前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地下空间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是相对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而言,笔者认为应定义应为:是指经依法批准建设,净高度大于2.2米(含,地下停车库净高度可适当放宽)的地下建筑物所占封闭空间及其外围水平投影占地范围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资源、埋藏物不属于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范围,起止深度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文件为准。
3 管理对策
在明确了地下空间及其建设用地使用权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对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认为应从开发原则、开发利用主管部门、用地管理及规划许可等方面来规范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为以后开发形成完善成熟的地下空间系统打好基础。
3.1 开发原则
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战备效益相结合,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
3.2 主管部门
长沙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空间用地管理,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建设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工作。
nlc202309012232
3.3 用地管理
用地管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提和重点。只有在明确了权属和开发权限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做好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
(1)使用权的取得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取得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根据《物权法》规定,新设立的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以不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为前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已经依法设立的用益物权造成实际损害的,应当依法作出赔偿。地下空间的出入口、通风口、排水口等的设置须取得所需利用地表的土地使用权,或取得地表土地使用权人的书面同意意见。
作为一个开发整体,结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可随同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取得。单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可采用以下方式取得:①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依法采用划拨方式取得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②属于经营性用途的,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③地下交通建设项目及附着地下交通建设项目开发的经营性地下空间项目,其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协议方式一并出让给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的使用权人。
(2)出让金和使用年限
地下空间用于商业、旅游、娱乐、仓储等经营性用途的,参照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应依法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目前长沙市尚处于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地下一层土地出让金按地面基准地价相对应用途楼面地价的50%收取;鉴于开发利用价值逐层递减的规律,地下二层土地出让金可按地下一层的标准减半收取;地下三层土地出让金按地下二层的标准减半收取,并依此类推。由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开发的地下停车位,用于转让、销售或长期租赁有经营性收入的,应当参照上述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
结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使用年限应与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保持一致。单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土地用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相应的使用年限,例如住宅用地使用权为70年,商业用地使用权为40年。
(3)历史地下空间补办手续
在长沙市的相关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经批准建成的地下空间项目,应以出让方式取得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提供权属来源证明后,可以协议方式补办有偿使用手续。而以划拨方式供地的地下空间项目,发生用途变更或转让的,参照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方式,其经营性用途部分或转让部分应补办出让手续,按相关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
3.4 规划许可
地下空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应当明确地下空间使用性质、水平投影范围、垂直空间范围、建设规模、公建配套要求、出入口、通风口和排水口的设置要求等内容。尤其是对于结建地下空间的用地权属范围,应当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结建地下空间地下建(构)筑物外墙不得超出地表建设用地权属界线,且建(构)筑物边线退让用地界线和规划控制线等距离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如确需超出地表建设用地界线的,超出部分应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结建地下空间的垂直用地范围最深处一般不得超过-20米。
对于地下空间的规划许可审批应分情况处理:结建地下空间应随地面建筑一并向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并与地面建筑一并办理规划审批和许可手续;而单建地下空间应单独向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和许可手续。
4 结论
总之,长沙市在逐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过程中,同样应当重视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避免开发先行、管理滞后的状况出现。本文对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地表建设用地管理为参考,结合地下空间的特殊性质,从用地管理和规划许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长沙市地下空间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瑾.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基于苏州等城市调查基础上的研究 [J].福建建筑.2012(8).
[2] 曹晗,阎伍玖.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研究初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58号)[S].2001-11-20.
广场地下空间的功能开发类型研究 第12篇
广场下地下空间与地上的广场空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广场下地下空间的功能不可能脱离广场上的功能单独进行开发,而必须紧密结合广场的功能进行考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从功能出发,将广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类型分为“功能调和型”“功能增强型”和“功能补充型”三种进行分析。
1“功能调和型”开发
所谓“功能调和型”开发,就是利用对城市广场下地下空间进行开发的契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原有影响广场功能发挥或与城市广场功能冲突的设施和功能进行消化,使得两种原本矛盾的功能在同一块领域内和谐相处,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方便市民生活。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城市道路在城市广场区域的下穿过境。
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中有一些原则是必须坚持的,比如说“整体性原则”和“可达性原则”,这两条原则要求城市广场区域内不能有机动车穿行,要充分保障广场内的“以人为主体”,保证行人在广场内的充分安全和畅通无阻;然而另一方面,城市广场一般要占据较大面积的土地,由于过去城市规划的失误或是区域内功能需要的原因,城市广场有时会阻碍一些城市道路的贯通,以前它们的矛盾可能不太明显,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多,广场的存在可能就会影响到它所在区域的交通,于是道路的畅通性和广场的完整性就成了一对矛盾。
通过对广场下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将城市道路在一定区域内引入地下,形成“广场在上,道路在下”“人在上,车在下”的局面,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矛盾。下面就以南京市龙蟠路在火车站站前广场下的下穿为例进行说明。
南京火车站位于南京市城北玄武湖畔,始建于1968年9月,后于2005年9月完成原址改建,以崭新的姿态重新投入运行。
新站建设之前,南京站的站前广场与龙蟠路处在一个水平基面上,火车站的车辆行人均从站前广场进出龙蟠路,人车混行,进出站混行,交通状况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龙蟠路的通行效率(见图1)。
经过重建,南京站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建设了龙蟠路隧道(见图2),过境车辆可以直接下穿通过站前广场,送站的车辆通过高架与主站屋二层的入站口对接,而站前广场则统统交给了进出站的行人,真正做到人车分流,使得火车站地区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过境的龙蟠路“被按在了地下”,为新南京站站前广场新增了近一半的面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使得火车站直接与南京的重要地标———玄武湖相接,使得初次来南京的人们一出站即可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柔美(见图3)。
同样的,在老城区改造时,将原有的道路“下移”可以有效的整合老城区过于零散的地块,将原有的被地面车道割裂的城市空间通过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车道的方法将其整合起来进行广场建设,可以有效改善老城区过于拥挤的状况,改善区域环境。
2“功能增强型”开发
所谓“功能增强型”开发,是指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功能与地面广场的主要功能相同或相似,通过地下空间的开发来强化地面广场空间功能或辅助其功能实现的开发类型。如按广场功能进行划分,交通集散广场和商业广场这两类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多属于此类。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分布与地面空间的功能分布有很大联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地面功能空间向地下空间的有机延伸。结合不同广场的主要职能修建与其功能相对应的地下设施,能够使城市地上空间资源得到有效的加强。
比如说,交通集散广场是在复杂的交通地段中用来解决交通集散问题的广场,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型交通枢纽的站前广场,它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交通功能。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在站前广场这样一个已限定的空间内组织好进出站的车流人流和各种车辆的停放已越来越难,以往单一层面的站前广场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势必要求对站前广场的地下空间进行以交通功能为核心的整体开发。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就是很好的例子:南京站的站前广场采用的是“高进低出中人行”的交通组织形式,送客的机动车只能通过广场上部的高架桥行至主站屋二层进站口下客进站,有效实现了广场的“人车分流”;地面广场为纯粹的人行空间,以公交车为交通工具的进出站人流在这一层面上活动;广场的地下空间与主站屋下的地下出站通道相连,出站的乘客可以直接在地下换乘出租车或地铁,也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乘车离开,需要换乘公交车的旅客则可从东西两个出口上到地面广场步行至广场东西两侧的公交车站点进行换乘,这样的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为乘客提供更便捷、更多样化的换乘方式和更短的换乘距离,有效增强了站前广场的交通疏散功能。
再比如说,商业广场是位于城市商业繁华区域的城市广场,多由周边大型商业建筑围合而成,为拥挤的商业空间保留了一块相对宽松的场地,主要承担着在地面连通各商家和为商业促销展示活动提供场地的功能。南京的新街口广场就是这样典型的商业广场,由新街口百货商场、商茂世纪广场、中央商场和新街口万达广场四家大型百货商场围合而成,其地下建有“时尚莱迪”地下购物广场,在地下与周边的商业建筑相互连通,使得消费者可以在地下畅通无阻进入几乎所有的大型商场。与此同时,“时尚莱迪”购物广场与南京地铁1号线新街口站相连接,在地下将地铁的人流导入商圈,有效增强了整个区域的商业功能。
3“功能补充型”开发
所谓“功能补充型”开发,就是利用广场下的地下空间实现地面广场无法实现或需要隐藏的功能。如按广场功能进行划分,文化广场、纪念广场、绿化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宗教广场这几类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多属于此类。
通过合理安排地下空间与地面广场的功能空间,实现地上地下功能的合理分工,将专属于城市广场的功能(如休闲、集会、市民锻炼等功能)留给广场空间,将其他功能安排在地下空间进行实现,既有利于城市广场充分实现自身的专属功能,又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对地上空间不能提供的功能进行补充,实现广场区域功能的整体完备性。
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广场下地下空间“功能补充型”的开发应属地下车库的开发。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私家车的拥有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各个城市都出现了道路拥堵、车位紧缺的现象。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一位难求的情况更是普遍现象,随之而来的占道停车更是加剧了这一地区交通状况的恶化。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广场空间下的地下空间建设机动车甚至是自行车停车库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由于广场空间面积往往比较大,因为其下部地下空间所能容纳的停车辆也是相当的可观,可以有效的解决周边地区停车难的问题,是城市广场功能方面的重要补充。
再比如,城市广场下的综合市政设施建设也是“功能补充型”开发类型的重要代表,各类管线的入地自不必说,甚至连对区域电能供应有重要影响的变电站,也是可以安排在广场下进行建设的。而且出于解决建设用地难、地区用电难以及变电站对周边民用弱电干扰的多重矛盾,选择在较为空旷的城市广场的地下进行城市大型变电站建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上海市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以下简称广场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变电站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东南角,毗邻武胜路、龙门路,于1993年7月投入电网运行,是国内首座坐落于繁华市区的超高压、大容量城市型地下变电站。广场站的主要设备安装在一内径58 m、底深18.6 m的地下钢筋混凝土圆形筒体内,共分五层,总建筑面积9 400 m2,地面仅设300 m2的中央控制室,兼作地下站入口,最大限度的弱化了地下变电站对地面广场的影响。在建成后短短的五年时间中,已向市中心11 km2内110 k V和35 k V变电站输送电能26亿k Wh,从而有力支持了该地区的开发振兴和建设,并及时解决了地铁一号线110 k V变电站的供电电源。该地下变电站的建设适应了上海市发展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3]。
参考文献
[1]成永清.城市中心广场及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09(1):64-65.
[2]钱纲,林晗.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分析[J].华东电力,2008(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