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记录仪范文(精选7篇)
快速记录仪 第1篇
目前,制造/流程工业装备的记录仪主导硬件平台仍沿袭MCU单芯片架构,其采样频率多为1~10 sps。但在制造/流程工业的机械转动及震动参数测量、加工中心的多轴检测,电力行业的电压、电流监测等领域,用户的需求是支持l0 sps~l0 ksps采样频率,具备干扰环境下进行采样、存储的快速记录仪[1]。迄今为止缺乏面向这一细分市场的记录仪,应用高采样频率记录仪替代快速记录仪已成无奈的不二选择。然而,工业现场很难满足高采样频率记录仪对环境的要求;而且,测试时所用采样频率处在高采样频率记录仪的频率量程下限,由测试误差理论可知:采样频率下限附近的检测精度很难保证[2,3];同时,高采样频率记录仪价格昂贵,硬件架构又与制造/流程工业截然不同,存在维修保养困难、较高的总体拥有成本;因此,亟待开发l0 sps~l0 ksps采样频率的快速记录仪。
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1.1 系统硬件结构
快速记录仪由信号调理模块、下位机MCU、双口RAM、SDRAM、基准电压源、模拟开关、上位机MCU、光电隔离模块、USB接口及显示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下位机MCU采用C8051F060芯片,该芯片片内集成了两个16位精度、转换速率1 Msps带有DMA控制器的ADC,具有4 352字节的片内RAM;上位机MCU采用ARM Cortex-A8芯片AM3703。
1.2 信号调理
记录仪信号调理采用模拟滤波和数字滤波相结合的方式。模拟滤波选用以新型抗混滤波芯片LTC1569为核心的信号调理模块来实现,其电路如图2所示。LTC1569截止频率达到350 k Hz。为了能够根据采样频率精确方便地设定抗混滤波的截止频率,系统利用AM3703的第10计数/定时器产生时钟信号作为LTC1569的截止频率选择时钟信号。
记录仪在下位机MCU内置RAM设置原始采样数据暂存区,为每个ADC通道提供原始采样数据的临时存储。现场信号经信号模拟滤波后,由下位机MCU的片内ADC通道以4倍于用户给定的采样频率采样,当该ADC通道的原始采样数据满4个时,记录仪按下式对原始采样数据进行数据滤波:
式中,Vavg代表采样平均值,Vi为4个原始采样数据,即剔除4个原始采样数据的最大最小值、再取中间两数的平均值。滤波后数据由下位机MCU进行后处理。
1.3 通道失配自标定的硬件实现
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记录仪的采样精度,快速记录仪采用了通道失配的自标定的方法,其电路如图3所示。记录仪的高精度基准电压源ADR3433产生的3.3 V基准电压作为输入测量上限,电压源经7个精密电阻均匀分压后获得8个基准电压,8选1模拟开关CD4051的8路作为输入端与8个基准电压一一对应相连,多路开关有上位机MCU控制,经信号调理后与两个下位机MCU的ADC相连。为了充分利用上下位机MCU的闲置资源,下位机MCU的ADC同步采样时钟信号及信号调理模块的截止频率时钟信号均来自上位机MCU的第10计数/定时器输出,第10计数/定时器的输出信号频率是用户给定采样频率的4倍,即ADC实际的采样频率4倍于用户给定的采样频率;上位机MCU的第10计数/定时器输出亦作为信号调理模块LTC1569芯片截止频率选择的时钟信号,因为LTC1569使用的是开关电容滤波技术,通过外接上位机第10计数/定时器的时钟信号可控制LTC1569的截止频率,截止频率为上位机MCU的第10计数/定时器时钟频率的1/64倍[4,5]。
2 通道失配自标定算法
通道失配的自标定由离线构建各采样通道的自标定多项式、以及根据自标定多项式在线校正两部分组成。记录仪上电初始化时,离线构建ADC模块通道失配的自标定多项式;以及在线采样时基于通道失配的自标定多项式,进行下位机MCU的ADC通道失配的自标定。
现以下位机MCU 1的ADC通道AIN0为例,简述记录仪的通道失配自标定算法。基准电压经7个电阻分压得到8个基准电压记为Vi(i∈[1,8])。记录仪上电初始化时,启动通道的失配自标定多项式更新,通过8选1模拟开关CD4051切换,基准电压按V1到V8的顺序依次送至信号调理模块,经第一下位机MCU的AIN0端模数转换后依次得到的转换值D1到D8。下位机MCU根据8个基准电压值Vi(i∈[1,8])和8个模数转换值Di(i∈[1,8]),作n次多项式拟合:
通过拟合可得系数ai(i∈[1,8])构成的列向量A:
其中VR为Vi(i∈[1,8])构成的列向量,DR为Di(i∈[1,8])的0次至n次幂组成的矩阵。
下位机MCU 1的AIN0端通道失配自标定多项式的列向量A生成后,上位机MCU切换到下位机MCU 1的AIN1端进行通道间失配自标定;以此类推,逐一生成各ADC通道对应的失配自标定多项式的列向量A;
记录仪上电初始化结束后转入在线采样,设待测量电压VX,对应模数转换值Dx,则通过以下多项式求得待测电压VX:
通过分别构建面向特定ADC通道的失配自标定多项式,记录仪自动校正ADC通道的增益失调/零位失配,从而获得高精度的采样数据。鉴于电初始化时即自动更新通道失配自标定多项式,因此借助通道失配自标定多项式,可同时消除记录仪ADC通道器件参数因时间漂移、温度漂移引入的误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采样数据的精度。
3 多机协同工作流程
为了提高多机协同的工作效率,提升多通道采样数据传输速率,将下位机MCU的片内RAM在逻辑上为每个ADC通道设置了1个原始采样数据暂存区(428 bits),1个采样数据暂存区(6428 bits)。将双口RAM(64 k8 bits)划分成8块(8 k8 bits),4块作为采样数据缓存区,4块用于采样数据传输区。各个ADC通道的采样数据缓存区和采样数据传输区由上位机MCU定时切换。
多机协同的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上位机MCU的第10计数/定时器为信号调理模块和下位机MCU的ADC道通提供信号调理和AD采样的频率参数。现场信号经信号调理模块后,送至原始采样数据暂存区进行数字滤波。滤波后数据进入下位机MCU采样数据暂存区,同时清空下位机MCU原始采样数据暂存区。采样数据暂存区存入64个数字滤波后的采样数据时,下位机MCU启动DMA将64个数字滤波后的采样数据打包写入双口RAM模块的采样数据缓存区,清空下位机MCU采样数据暂存区,上位机MCU以DMA方式依次从双口RAM的4个采样数据传输区读取数据并写入SDRAM模块,清空采样数据传输区,且将上位机MCU读双口RAM模块的4个地址指针转指采样数据暂存区;下位机MCU继续以DMA方式把64个采样数据打包后再写入双口RAM的采样数据缓存区,同时上位机MCU并行开展:根据离线构建的自标定多项式在线校正采样数据,显示校正采样数据、通过USB或上传或转存校正采样数据;一旦双口RAM的采样数据缓存区写入了8 k8 bits采样数据时,下位机MCU写双口RAM的4个地址指针转指原采样数据传输区,从而完成了双口RAM采样数据缓存区、采样数据传输区的一次完整切换;继续运行,至满足用户预定的条件。
4 结束语
快速记录仪填补了现有记录仪在l0 sps~l0 ksps采样频率这一细分市场的空白,采用双下位机MCU+双口RAM模块+上位机MCU的多机协同架构,使采样、缓存、传输、存储、自标定、显示及上传等按序串联操作转化成同时进行的高效并行操作;ms级的采样操作、μs级的缓存操作、ns级的双口RAM读写响应,不同数量级的操作时间排除了上/下位机同时对双口RAM同一存储区操作的可能,实现了理想的无等待状态的快速数据传输;采样数据打包传输至双口RAM、双口RAM缓存数据成块传输至SDRAM,以及DMA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快速记录仪的整机效率。上位机MCU根据上电初始化时离线构建的自标定多项式、并在线校正采样数据,提高了记录仪的精度。记录仪输入端的高阶有源低通滤波信号调理结合下位机MCU的数字滤波,再综合输出端的光电隔离USB通信,使快速记录仪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下位机MCU选用SOC芯片,触发AD的外部信号来自上位机空闲计数/定时器的输出,减少了记录仪整机的芯片数量和复杂度,提升了仪表可靠性。
摘要:针对现有记录仪在l0sps至l0Ksps采样频率这一细分市场的空白,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机协同架构的快速记录仪。通过多机协同架构使采样、缓存、传输、存储、自标定、显示及上传等按序串联操作转化成高效的并行操作,提高了记录仪工作效率。借助通道失配自标定算法,克服了记录仪因增益失调、零漂、时漂、温漂移引入的误差,进一步提高了采样数据的精度。选用SOC芯片结合系统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了系统复杂度,提升了仪表可靠性。
关键词:多机协同架构,快速记录仪,通道失配自标定,片上系统
参考文献
[1]刘仕伟.基于USB的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系统[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2]杨先林.基于DSP和FPGA的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刘春生.高速双口RAM IDT7026的原理和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8):41-43.
[4]蒋连军.基于USB2.0的分时多道脉冲幅度分析系统研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如何快速做好会议记录 第2篇
会议记录格式【1】
会议记录的格式分为记录头,记录主体,审阅签名三个部分.
记录头的内容有:
1.会议名称;
2.会议时间;
3.会议地点;
4.会议主席(主持人)
5.会议出席,列席和缺席情况;
6.会议记录人员签名.
如何快速做好会议记录【2】
一般说来,有四条:一快、二要、三省、四代。
一快,即书写运笔要快,记得快。
字要写得小一些、轻一点,多写连笔字。
要顺着肘、手的自然去势,斜一点写。
二要,即择要而记。
就记录一次会议来说,要围绕会议议题、会议主持人和主要领导同志发言的中心思想,与会者的不同意见或有争议的问题、结论性意见、决定或决议等作记录,就记录一个人的发言来说,要记其发言要点、主要论据和结论,论证过程可以不记。
就记一句话来说,要记这句话的中心词,修饰语一般可以不记。
要注意上下句子的连贯性、可讯性,一篇好的记录应当独立成篇。
三省,即在记录中正确使用省略法。
如使用简称、简化词语和统称。
省略词语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比如“但是”只记“但”,省略较长的成语、俗语、熟悉的词组,句子的后半部分,画一曲线代替,省略引文,记下起止句或起止词即可,会后查补。
四代,即用较为简便的写法代替复杂的写法。
一可用姓代替全名,二可用笔画少易写的同音字代替笔画多难写的字;三可用一些数字和国际上通用的符号代替文字;四可用汉语拼音代替生词难字;五可用外语符号代替某些词汇,等等。
但在整理和印发会议记录时,均应按规范要求办理。
鉴于你对计算机打字不太熟练,你可以采取下面措施来改善:1.准确是不可动摇的前提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反复说打字是一种技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飞速击键的状态,一个打字高手也不可能在历次比赛中都发挥得同样出色。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达到每分钟200击的速度不是高不可攀, 但是将错率控制在3‰就会淘汰大部分人。
所以要强调提高速度应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2.提高击键频率 在训练中我们常纠正学生的击键方法,反复强调要弹击不要按键, 物理课讲过“弹性碰撞”,去的快回来也快,我们提倡瞬间发力就是这个道理。
手指对键的冲击力劲要合适,速度也要快,而按键只是手指在机械地使劲,既没足够的后劲又没有弹性。
正确的击键动作从分指法阶段就应养成。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常选择长度相同的单字,并做适当的配乐练习,目的是感觉打字中的内在节奏,以击键动作仿效弹琴并创造一种氛围。
提高速度比较好的办法是将一篇打字稿反复打,比如100个常用单词,第一遍5分钟打完,再练几遍可能3分钟就打完,几天以后再练习时发现不到2分钟就打完了,这就是技能训练的`特点。
提高击键频率要训练眼、脑、手之间信号传递的速度,它们之间的时间差越小越好,眼睛看到了一个字母马上传给大脑然后到手,这时眼睛仍要不停顿地向后面的字母飞快扫描。
3.加强紧迫感 中学开展英文打字课已有十二个年头了,它是做为一种技能训练走上课堂教学的,当初并没有想到指法会与中文打字有什么关系,中国人在电脑上工作最离不开的还是中文,而任何一种键盘输入法都与指法息息相关。
指法训练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对素质教育也是一大推动。
打字需要艰苦训练克服惰性,速度与质量的要求对每个人是一种挑战,在打字过程中要专心,也要有紧迫感,既要稳重,也要有竞争意识。
4.利用教学软件 有些英文打字软件可以自动跟踪训练过程, 检查错误的同时报告错率,计算速度的同时汇报成绩,甚至列出最新排行榜。
图中示意出在练习一篇随机文章时的成绩汇报。
在CAI中选择“综合练习”项目时会随机出现4百字左右的文章, 空格键开始后就自动计时,在录入过程中不允许改错。
快速记录仪 第3篇
产销总体概述
11月,汽车生产139.14万辆,环比增长10.61%,同比增长104.20%;销售133.77万辆,环比增长9.08%,同比增长96.43%。其中:乘用车生产107.47万辆,环比增长10.76%,同比增长101.42%;销售103.64万辆,环比增长9.50%,同比增长98.23%。商用车生产31.67万辆,环比增长10.09%,同比增长114.24%;销售30.13万辆,环比增长7.65%,同比增长90.48%。
1-11月,汽车产销1226.58万辆和1223.05万辆,同比增长41.59%和42.39%。乘用车产销920.43万辆和922.81万辆。同比增长47.47%和49.70%;商用车产销306.15万辆和300.24万辆,同比增长26.44%和23.80%。
乘用车产销情况
11月,乘用车主要品种产销环比稳定增长,其中多功能乘用车(MPV)销量增速更快;与上年同期相比,乘用车各品种仍旧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增速均超过100%。
11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销76.38万辆和75.42万辆,环比增长9.28%和10.65%,同比增长87.16%和93.60%;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2.68万辆和2.77万辆,环比增长5.54%和19.50%,同比增长66.82%和92.06%;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7.29万辆和7.14万辆,环比增长11.21%和7.36%,同比增长110.39%和104.09%;交叉型乘用车产销21.12万辆和18.31万辆,环比增长17.05%和4.53%,同比增长182.56%和118.33。
1-11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销660.24万辆和664.93万辆,同比增长41.57%和44.92%;多动能乘用车(MPV)产销21.84万辆和21.76万辆,同比增长19.76%和18.63%;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57.82万辆和57.96万辆,同比增长40.57%和42.45%;交叉型乘用车产销180.53万辆和178.16万辆,同比增长83.45%和80.70%。
商用车产销情况
11月,与上月相比,商用车各品种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客车和客车非完整车辆增速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商用车各品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半挂牵引车增速依旧迅猛。
11月,客车产销2.94万辆和2.54万辆,环比增长16.96%和12.87%,同比增长63.15%和43.62%;货车产销20.78万辆和19.69万辆,环比增长10.42%和7.41%,同比增长108.29%和85.46%;半挂牵引车产销2.63万辆和2.55万辆,环比增长9.88%和4.28%,同比增长5.9倍和4.7倍;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0.81万辆和0.82万辆,环比增长25.46%和25.21%,同比增长38.30%和39.89%;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4.51万辆和4.53万辆,环比增长2.64%和5.18%,同比增长120.94%和89.06%。
1-11月,客车产销24.74万辆和24.17万辆,同比增长7.98%和4.31%;货车产销209.79万辆和205.19万辆,同比增长40.29%和36.89%;半挂牵引车产销18.32万辆和18.62万辆,同比下降4.65%和1.80%;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7.32万辆和7.34万辆,同比下降4.07%和5.36%;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45.98万辆和44.92万辆,同比增长7.36%和5.10%。
重点企业(集团)情况
11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吉利和华展。与上月相比,上述十家企业均呈稳定增长。其中奇瑞、吉利和广汽增速居前。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16.7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
1-11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江淮,同比增长分别为54.51%、23.55%、51.99%、39.73%、57.29%、14.07%、34.83%、150.17%、22.05%和49.72%。1-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068.9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
11月,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重庆长安(注)、东风日产和一汽丰田。与上月相比,一汽大众、重庆长安和东风日产略有下降,奇瑞、北京现代和上海通用增速较快。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乘用车59.0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7%。
1-11月,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重庆长安、东风日产、奇瑞、比亚迪和一汽丰田。1-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乘用车543.9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
11月,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重庆长安、金杯股份、江铃、凯马、重汽和欧铃。与上月相比,金杯、长安和重汽有所下降,其他企业呈稳定增长,其中欧铃增速最为明显。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20.73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9%。
1-11月,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重庆长安、金杯股份、重汽、江铃、凯马和上汽通用五菱。1-11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208.77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70%。
快速记录仪 第4篇
关键词:电阻烧结,温度采集,组态软件,实时监控
1. 引言
电阻烧结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传统烧结工艺, 在先进材料的制备研发中具有很大潜力。例如, 可借助于该工艺来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1,2], 特别是当采用硬规范时可制备出许多常规烧结方法难以制备出的先进材料, 如梯度功能材料[3]等, 文献[4]中提到用机械熔合粉末电阻烧结法的方法制备Al-Sic复合材料。另一方面, 若采用电阻烧结设备, 并采用粉末态中间层时, 可实现固态烧结扩散焊、过渡液相烧结扩散焊等工艺。此外, 还具有在表面工程中获得应用的潜力。
在上述电阻烧结制备新材料工艺中, 温度是影响粉体原子扩散、粉末中间层原子扩散、粉体或块体塑性变形的至关重要的参数, 准确地测量和有效地控制温度是优质、高产、低耗和安全的重要条件。常用的温度记录手段有:人工记录、纸质记录仪表 (如XY记录仪及专用的记录仪表) 、电子记录仪表。人工记录不可避免地浪费人力、存在人为误差, 而且应用的范围也会受到现场条件、响应速度等因素的限制;同时, 因手工记录数据信息反馈不及时、不系统而难以分析, 从而给实验分析和优化带来很大的困难。纸质记录仪表因笨重而使用不便;电子记录仪表造价昂贵, 增加设备成本。
本文通过挖掘利用计算机与数显调节仪表的串行通讯功能, 充分利用组态软件提供的便利, 实现了电阻烧结温度实时采集、温升曲线的实时显示、温升曲线的无纸化记录。较之其它功能类似的系统, 本系统具有成本低、硬件简单、软件易实现的特点。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的概述
本系统以热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 烧结现场安装厦门宇电公司的温度数显调节仪表AI_518采集热电偶测得的温度信号, 通过一个RS232数据转换器从串行口进入计算机终端。在计算机上安装已组态好的AIF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ieldbus Control System) 监控软件, 并采用简洁可靠的自有的通讯协议在计算机上对现场温控仪表实现100%的功能操作:实时读取测量值, 随时修改控制参数。用系统软件采集出温度数据, 以数据库的形式对数据表和温度曲线加以保存, 同时也可通过计算机的窗口同步显示温度变化的曲线。
1.2 硬件系统设计
本系统共需计算机一台, RS232转换器一个, 厦门宇电AI_518温控仪表一台, 并配置光电隔离的RS485通讯模块, 屏蔽超五类四对双绞网络线, 温度传感器一个, 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温度传感器可根据实际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选择不同的类型热电偶或者热电阻, 本文以K型热电偶作为实例来进行系统的设计。AI仪表可测量仪表后部接线端附近温度, 对热电偶冷端进行自动补偿, 所以当选择热电偶作为仪表的输入时, 直接将补偿导线
接到仪表对应的接线端上即可。
在整个硬件组成中, 核心是AI_518型仪表。热电偶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 直接作为AI_518温控仪表的输入。该仪表输入采用数字校正系统, 内置常用热电偶和热电阻非线性校正表格, 测量精度高达0.2级;采用先进的AI人工智能调节算法, 无超调, 具备自整定 (AT) 功能;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结构, 提供丰富的输出规格, 能广泛满足各种应用场合的需要;人性化设计的操作方法, 易学易用;全球通用的100~240VAC输入范围开关电源或24VDC电源供电;抗干扰性能符合在严酷工业条件下电磁兼容 (EMC) 的要求。
在烧结现场, 仪表上窗口显示实测温度值, 下窗口显示给定值。仪表内部安装有RS485通讯接口模块S或S4, 为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及使系统传输速度得以提高, 可选择采用屏蔽超五类四对双绞网络线作为信号传输线, 利用RS232/RS485转换器作为AI仪表与计算机连接现场通讯总线, 实现仪表与计算机的串行通信。
图1中, 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处理和系统控制, 是人机交互的平台。为了保证记录的实时性和操作系统反应速度, 建议使采用全新品牌机或工控机, 如17寸纯平彩显, P4级CPU、80G以上硬盘DDR256M内存, 光驱、软驱、网卡、声卡, 不间断电源。
1.3 软件配置与参数显示
软件部分采用的是由宇电工控组态软件AIFCS V9.0.0经过二次开发而成的软件产品, 无需系统组态可直接安装使用。该软件与AI仪表配套共同构成了计算机温度检测监控系统。
所谓的组态软件, 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 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 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 (而不是编程方式) 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 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 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设备, 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 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 进行系统集成[5]。近年来, 工控组态软件在中小型工业控制过程、工业自动化工程中越来越受到欢迎。本系统借助于宇电工控组态软件AIDCS实现了温度的实时监控。
连接好系统硬件, 装好软件, 配置仪表的通信地址 (为了便于通讯接口的扩展, 即在一个通讯接口上连接多台AI仪表, 需要给每台AI仪表编一个互不相同的代号, AI有效的地址为0-100, 仪表的地址代号由参数Addr决定) , 则构建好了计算机和仪表通信的链路, 在计算机上通过键盘控制即可进行参数设置, 并实时显示记录温度曲线。
在软件参数设置界面中可对参数进行编辑。参数设置部分有上载和下载功能, 分别可将通过界面窗口键盘输入的参数上载到仪表中, 或者直接将预先人工设置好的仪表的参数下载到参数设置的窗口中, 这些参数主要包括仪表的输入类型 (诸如热电偶或者热电阻等及其类型) , 显示数字的小数位, 量程的上下限, 报警输出设置, 控制、输出方式等的设置;另外还可以设置数据采集的方式, 即根据需要来设置数据采样的间隔, 选择采样间隔为5s、10s、15s、20s、30s等。这些功能均实现了计算机对仪表的在线操控, 方便快捷, 准确及时。
在实时监控及曲线记录界面中, 左边部分显示当前仪表的型号, 当前仪表地址设定, 上下量程等参数, 同时同步的以数字的形式显示仪表上下窗口的实测温度和设定温度值, 点击修改按钮能实现对设定温度的修改;右边的曲线框图横坐标表示时间, 纵坐标表示温度, 曲线能的反映出温度的实时趋势。
监控软件界面友好, 简单易操作, 功能强大, 可支持8路温度检测曲线同时显示。该软件的内部结构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权限管理三个部分。
(1) 数据采集及控制:软件系统从现场温度控制器采集测量值, 呈现仪表外型图显示实时数据, 并存入系统内数据库, 以便日后数据查询等使用。
(2) 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开发要求从历史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完成指定的处理功能。包括历史数据显示, 历史曲线绘制, 报表, 报警, 各类数据报表可导出到软件外以Microsoft Excel文档或浏览器的形式保存。可以有8条不同颜色的实时曲线/历史曲线, 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时间的采样报表, 数据库里有每5秒曲线数据表, 可随时打印实时8个数据曲线图表、8个历史数据曲线显示图表及数据报表和报警报表。
(3) 权限管理:用户自行定义系统的权限以及操作密码, 适于各管理层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系统组态配置:用户具有项目配置权限, 可以通过系统配置程序修改项目内容。修改仪表参数:用户在运行系统中拥有修改仪表参数的权限。打印曲线报表:用户在运行系统中拥有打印保存历史曲线、数据表的权限。退出系统:用户拥有退出运行系统的权限。
2 实验结果
目前本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本实验室的电阻烧结装置的温度监测。在电阻烧结的实验过程中, 我们借助本系统, 实现了在线修改仪表参数、实时监控记录曲线、输出历史曲线、以及报警输出等功能。图4、图5分别是烧结的过程中采集的两组温度测量记录曲线。
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温度曲线的分析, 可以很直观地得到烧结当时的温度状况, 极大的提高了试验分析的效率, 节省了人力物力, 便于工艺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质量分析与管理。
图2所示温度曲线a是最终烧结温度950℃, 保温时间15分钟, 系统生成的温度记录曲线;图3所示的温度曲线b指示的是从室温升到775℃, 保温5分钟, 然后再升温到最终烧结温度850℃, 保温5分钟系统生成的温度记录曲线。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这些曲线清晰, 圆滑, 图标、时间、温度值一并自动显示, 直观易懂。值得注意的是, 若使用AI可编程系列仪表如AI_518P时, 则可通过软件参数设置来控制保温时间, 否则只能借助于曲
线时间的记录人为控制保温时间。
3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借助于宇电AI_518智能仪表及工控组态软件AIFCS V9.0.0共同构成的温度测量与温度曲线自动生成系统, 并将其运用到电阻烧结过程中, 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操作方便, 能够实时地实现温度数据的记录, 同步自动地生成温度曲线, 并加以保存。与具有相同功能的温度采集系统相比, 本系统具有简单方便可靠的特点, 没有复杂的外围电路, 也无需复杂的软件编程以操作, 且在采集的过程中抗干扰的能力强, 可适用于某些工业现场的温度数据采集及控制
参考文献
[1]Maki, S.;Harada, Y.;Mori, K.Application of resistance sintering technique to fabrication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J], v119, n1-3, Dec20, 2001, p210-215.
[2]Maki, Seijiro;Harada, Yasunori;Mori, Ken-Ichiro, Resistance sintering of copper-graphite powder mixture under pressur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J], v449-452, 2004, n1, p281-284.
[3]Zhang-Jian Zhou, Juan Du, Shu-Xiang Song, Zhi-Hong Zhong and Chang-Chun Ge,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W/Cu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produced by a one-step resistance sintering method,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 Volume428, Issues1-2, 31January2007, Pages146-150.
[4]肖亚航, 赵迎祥.用机械熔合粉末 (MA) 电阻烧结法制备Al-Sic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研究[J].国外金属热处理, 1995, 17 (2) :16~21.
快速记录仪 第5篇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8
清除Cookies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2
清除历史记录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1
清除表单数据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16
清除密码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32
清除上述全部项目
RunDll32.exe InetCpl.cpl,ClearMyTracksByProcess 255
清除上述全部项目,以及IE7中使用的加载项所保存的各种数据
快速记录仪 第6篇
软件开发中,调试往往占据了40%甚至以上的产品研发时间[1]。迭代调试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调试手段,它通过重复程序的执行,重现bug,定位bug。但是嵌入式LINUX多线程程序的行为不确定性会使得有些bug的重现非常困难,即使提供相同的程序输入。程序的行为不确定性来源很多,例如实时控制信号的处理、音/视频数据流、网络数据包以及多线程之间的内存竞争等。
可逆调试技术提供了程序反向运行的能力[2]。其中,记录-回放调试能有效解决程序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目前的多线程可逆调试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记录-回放调试的效率和速度上。如Honarmand在文献[3]中针对源程序中需要加入一些调试功能代码的情况,通过在记录阶段额外地记录许多行为确定性事件,复用修改前程序在记录阶段生成的日志文件进行回放。Nicolas在文献[4]中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文中通过在编译时将新增的调试功能代码与原始代码分开,使得重新编译后的程序的原始部分在回放阶段运行不受影响的方式来实现。Nima为了加快回放速度,在文献[5]中设计了一种使用硬件加速的记录-回放调试方法。Xu Zhou为了减小记录文件的大小,在文献[6]中设计了一种加限制条件的记录-回放调试方法,规定每个线程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以此降低多线程间内存竞争的几率。Yann-Hang Lee则在文献[7]中提出了一种回放能力可变的记录-回放调试系统,这个系统在回放阶段有最大回放模式和最小回放模式。
但是,目前没有研究来解决缩小bug范围,实现快速定位bug的问题。并且发现,大多数的记录-回放调试是运行库层面实现的,运行库编译进应用程序中,影响应用程序的开发;对于某些应用程序不通过运行时库,直接使用的系统调用等事件无法捕捉。
本文提出一种快速定位bug的嵌入式多线程记录-回放调试系统。该调试系统有如下三个特点:
1)该系统提出一种新的事件记录思路,它直接通过对多线程调度顺序的记录来实现多线程程序运行的准确回放。
2)该系统在多线程调度事件基础上采用进程快照技术,在回放阶段从最近的快照点恢复进程,加快bug复现和定位。
3)该系统实现不修改原有多线程程序、不修改运行时库,完全不影响程序的开发。
1 记录-回放调试系统的实现
本文提出的记录-回放调试系统,在记录阶段完成线程调度事件记录,并周期性生成进程快照;在回放阶段,首先将进程切换到快照点,然后按照记录的调度事件进行回放。
该记录-回放调试系统实现包含两个部分,一是host机上的交叉调试器GDB(以下简称host机GDB),主要负责调试系统的记录/回放模式的选择。二是嵌入式LINUX调试平台,该平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来模拟硬件系统的Qemu模拟器,Qemu是具有很好移植性的高效动态翻译器,提供系统模式和用户模式两种功能,本文使用系统模式;另一部分是运行在Qemu模拟器上的系统软件,包括嵌入式LINUX内核和gdbserver,在嵌入式交叉调试中,gdbserver作为host机GDB与嵌入式平台的数据通道,通过remote协议与host机GDB进行数据通信,实现LINUX平台嵌入式交叉调试,整体实现框架如图1所示。
本文为host机GDB增加三个用于记录-回放的调试命令[8],通过扩展的remote协议发送给嵌入式端gdbserver,分别用来启动gdbserver的记录/回放工作模式以及设置进程快照的生成周期。针对嵌入式LINUX调试平台上的系统软件,本文提出了gdbserver对记录-回放调试功能的扩展方案,为原有gdbserver增加日志管理模块,该模块在记录模式下对多线程的线程间调度顺序以及进程快照进行记录,并在回放模式下首先根据快照恢复程序,然后为gdbserver提供线程运行的顺序,实现回放;嵌入式LINUX内核方面,本文扩展了用于调试的PTRACE系统调用接口,并改进调度模块,使之能够捕捉到线程调度事件的发生、获取进程快照信息。针对嵌入式平台上的Qemu模拟器,本文在原有模拟器的基础上增加trace模块,用于统计线程在用户态走过的指令数。
整个设计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功能简单,易于实现。因为绕开了对运行时库函数的封装,所以设计工作量较小。最终多线程应用程序不需要任何改动即可在该框架运行。
1.1 host机GDB
本文通过GDB内部提供的add_setshow_boolean_cmd()接口,为host机GDB增加如下三个命令:
set record-mode on
set replay-mode on
set snap-period xxx
分别用来启动嵌入式LINUX调试平台的记录模式与回放模式,以及将快照生成周期设置为xxx(累计xxx次调度事件记录后生成一次进程快照)。
该命令扩展与gdbserver通信的remote协议,添加记录运行程序的命令包和回放运行程序的命令包。在嵌入式gdbserver端也需要根据remote协议完善相应命令包的解析工作。
1.2 嵌入式LINUX内核和gdbserver
1.2.1 记录模式
记录模式下的工作包括记录线程调度事件以及周期性生成进程快照。
线程调度事件记录的基本逻辑是捕捉到调试线程被内核调度出去的时刻,然后将该时刻下目标线程的位置记录在log文件中,如图2所示。本文将线程被内核调度的行为定义为调度事件,线程被调度表示调度事件的发生。当调度事件发生时,需要记录线程此时运行的位置,但不能仅记录线程pc值,因为仅凭pc值在是不能确定线程运行的位置的(如循环逻辑),log文件如下格式记录:<tid,user_pc_count>tid:调度事件发生时,被调度的线程id;user_pc_count:调度事件发生时,本线程在用户态已经走过的指令数。
根据上述格式,LINUX内核在记录模式下记录调度事件发生时被调试线程的准确位置并缓存,最终gdbserver的日志管理模块获取该数据,保存到log文件中。
上述逻辑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调度事件的产生和捕获;二是LINUX内核获取user_pc_count的值。
对于进程快照的记录,首先用户通过gdb命令设置好snapperiod,gdbserver对记录的调度事件进行计数,当计数满snapperiod之后就发起一次进程快照记录,记录在snap文件中。
进程快照需要记录的信息包括:可执行文件的代码、数据段内容、进程的堆区、各个线程的栈、寄存器、待处理的信号以及进程打开的文件。
记录模式通过对LINUX内核PTRACE系统调用进行扩展实现,为gdbserver在记录模式下运行线程时提供记录模式运行接口[9],见表1所示。基于现有LINUX调度原理[10]。首先,对LINUX调度单元进行修改,进入调度单元后,若当前线程是记录模式下运行的线程,内核会缓存此线程的user_pc_count,然后向此线程发送信号。由于该线程处在被调试状态,信号在该线程被调度后会被gdbserver进程捕获,随后gdbserver的日志管理模块调用PTRACE系统调用,获取内核缓存下的user_pc_count,记录值日志文件中,并且对线程调度事件进行计数,如果达到snap-period,那么发起PTRACE系统调用获取进程快照,保存进程快照到snap文件中。整个流程如图3所示。
针对user_pc_count的值,本文对Qemu模拟器的系统模式进行扩展,实现trace模块,该模块可以统计特定线程在用户态所走过的指令数,具体参见1.3节Qemu模拟器部分。
1.2.2 回放模式
回放模式工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根据snap文件中的进程快照恢复进程;其次根据log文件中的线程调度顺序控制程序回放运行。
进程快照的恢复基于gdb在建立调试进程时进行execve()系统来实现。该系统调用的加载可执行文件,将进程放入调度队列中。该系统调用的关键数据结构是struct linux_binfmt,保存可执行文件的加载方法。每种可执行文件都对应一个linux_binfmt结构体。这些结构体形成一个format链表。本文自定义snap文件格式是基于elf文件格式的可执行文件,可以为其添加一个linux_binfmt结构体[11],如图4所示。然后将snap文件作为execve()系统调用的参数,使用binfmt_snap加载方式。
进程快照恢复完毕,gdbserver的日志管理模块根据记录阶段产生的log文件,组织线程间运行顺序,然后gdbserver根据运行顺序和运行指令数,依次运行每个线程,整个逻辑见图5所示。通过缩小回放的范围,提高回放阶段的效率[12]。
回放模式下,gdbserver如何控制指定线程走过特定的指令数是关键点。这里不能通过指令单步的方式来控制线程的运行,那样调试效率将会非常低,本文扩展了LINUX内核PTRACE接口,增加一个系统调用来完成此功能,请求类型为PTRACE_CON_XINSNS,对应PTRACE值为21。该系统调用的功能是运行目标线程,使之在用户态运行n条指令。
为了实现此功能,本文对Qemu模拟器进行了扩展,实现trace模块,该模块可以指定线程运行特定指令数。详见1.3节。
每次调度事件的回放,首先由gdbserver通过扩展PTRACE系统调用向内核发起运行目标线程N条指令的要求,内核会在运行该线程之前设定Qemu的trace模块,然后运行线程;当线程运行完成指定指令数之后,trace模块会产生异常,LINUX内核异常处理中会向该线程发送信号,由于线程处于被调试状态,gdbserver会捕获该信号,至此,gdbserver完成了一次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的调度事件的模拟,整个流程如图6所示。
1.3 Qemu模拟器
为了实现记录-回放的功能,本文为Qemu模拟器增加trace模块。该模块完成两个功能:一是统计特定线程在用户态走过的指令数;二是统计工作完成后产生异常。
本文通过协处理器的方式为Qemu加入该功能模块,最终,提供给LINUX操作系统的是一些通用的协处理器指令。
实现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指令翻译的时候去建立target指令与本地机指令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在执行模块中根据这种映射关系完成指令的统计功能。本文在Qemu模拟器的TCG模块中的每个TB末尾增加一条本地指令,实现钩子函数,该函数用于统计本TB块的指令信息[13]。在执行模块中,每当执行一个TB,就会进入预设的统计函数中做trace工作。在回放模式时,当执行完指定指令数时,异常处理模块会引发一个trace异常,由LINUX系统调用来处理该异常,整个实现框架如图7所示。
2 实验与评估
针对本文设计的所做实验主要考察两个指标:1)在不采取进程快照的情况下,基于调度事件的记录-回放调试系统对程序运行性能的影响;2)测试快照的生成时间、快照的snap文件大小以及快照恢复耗时。
实验使用LTP benchmark来评价本记录-回放调试系统,该benchmark有多个不同的多线程运行方式,这里选择了一些经典、常用的多线程模式来评价该调试系统。本次试验所用软件环境为Linux 2.6.9-101.ELlargesmp,gcc版本是3.4.6.硬件环境为实验室所用服务器,Intel(R)Xeon(R)X5690,CPU主频3.47 GHz,24核,64G内存。
如图8、图9所示。实验记录了在不采用程序快照时,调试器系统工作在记录模式下时和工作在回放模式下时运行多线程的时间与多线程本身运行时间的比较结果,通过8组LTP benchmark的测试结果得出,在记录模式下,多线程程序运行平均时间是正常运行的1.045倍,而在回放模式下,多线程程序平均运行速度是正常运行速度的1.145倍。
快照的生成时间、快照的snap文件大小以及快照的恢复时间,和线程的数目以及程序本身有关系。取平均数据,快照生成时间为7.5 ms,snap文件大小为3.1 MB,快照恢复时间为9.3 ms。
假设程序的标准运行时间为T,在记录过程中产生了n次进程快照;回放阶段,如果没有快照从头开始运行,按照实验结果回放时间耗时t1;在使用n次进程快照的情况下回放耗时t2。那么用户对于进程快照周期的选择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由实验结果可知,当被调试程序运行时间较长,达到秒级时,本文设计的调试系统对于bug定位速度提高显著。而且,通常情况下,在调试过程中,一次记录要回放多次。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采用本文设计进程快照与调度事件结合的记录-回放调试模式,在消除多线程程序的行为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能有效减少回放时间,加速定位bug,提高调试效率。
3 结语
针对嵌入式多线程软件调试的困难,本文设计了一款记录-回放调试器,并在C-SKY平台[14]上进行了实现。实验结果与预期基本一致,效果良好,实现了对bug的快速定位,提高了多线程程序的调试效率。
本次设计中,对于外部激励需要保证,回放阶段的程序外部激励要与记录阶段一致,这是本次设计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下一阶段需要在现有框架下做扩展,增加在回放阶段对外部激励进行回放的功能。多核架构中,并行程序的行为不确定问题更加突出[15],下一步工作研究多核的可逆调试技术。
摘要:嵌入式程序调试中,程序行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bug复现的难度,而多线程程序调试中此问题尤为严重。记录-回放调试技术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但是目前它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缺陷,比如会使程序性能下降、调试效率低等,对此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快速定位bug的记录-回放调试系统。该系统通过记录多线程程序的调度事件,在整体调试时运行性能损耗不高于10%的情况下,实现多线程程序运行顺序的精确回放功能。并且该系统结合进程快照技术,在回放模式下从快照点开始回放程序,能够有效地加速bug的定位,提高调试效率,对于长运行时间的大型程序的调试帮助尤为有效。
ASP环境下记录集快速分页的方法 第7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 各类网站层出不穷。静态网站已极难适应巨大的信息量, 动态网站应运而生, 动态网站不仅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持, 更增加了和用户的交互, 成为人们与网络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
ASP (Active Server Page) 作为一种成熟易用的开发技术, 具有强大的功能, 因而受到了广大网络编程程序员的推崇。ASP是微软开发的一种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动态网站, 尤其是信息类网站的开发中。它能很好地运行在IIS环境下, 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编辑, 而不需要重新编译。
本文主要探讨在ASP环境下记录集的快速分页技术。
1 需求分析
在ASP开发动态网站中, ASP通过ADO技术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并显示在网页中供用户浏览。现在的网站信息量非常大, 比如新闻类网站、论坛类网站等, 而且每时每刻信息主题都会不停地增加。如果不加以分页控制, 轻则造成网页过长, 重则可能造成假死、长时间得不到响应甚至网页失效。对用户的浏览造成极大的障碍, 甚至无法浏览[1]。
所以, 需要将信息主题按一定的条数进行分页。这样, 使得页面布局合理, 用户浏览便捷。
2 分页技术
记录的分页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依次是连接数据库取出需分页的记录, 显示相应页面内容, 在页内显示。
2.1 连接数据库取出需分页的记录
本文以ACCESS数据库为例, 数据库名称为db.mdb, 数据表为table1, 表的主键为id。
2.2 获取本页需显示的ID
获取本页需显示的ID, 使得记录能按照SELECT命令中指定的选取方式显示在其对应的页面上。本步是快速分布的关键, 只提取ID, 使得速度加快。参考代码如下:
2.3 页面显示
将本页需显示的记录信息从数据库取出, 生成记录集, 并显示在页面上。参考代码如下:
2.4 设置分页代码
这是在页面显示分页的结果, 可根据需要, 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用于页面间导航。分页代码如下:
3 结束语
分页技术是ASP网站开发的主要技术, 本文介绍的ASP环境下记录集快速分页的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可应用于新闻类、BBS类等多种网站以及B/S架构的管理系统中。
摘要:ASP是目前流行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对于各类ASP开发的信息类网站, 分页技术是必须要采用的关键技术。本文论述如何在ASP环境下对记录集实现快速分页。
关键词:ASP,记录集,分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