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包建设范文(精选11篇)
课程包建设 第1篇
从2006年起,我们学院便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 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发出依托实际项目为教学设计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并一直致力于为就业提供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一线人才。2014年我院申本成功后,在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一直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与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和“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虽然我们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比较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丰富的项目教学方法,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方面我们目标非常明确,我们是新建立的本科,不需要转型,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们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实施细则,如何延续我们学院的为就业提供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一线人才的特色; 如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适合本科层次的教育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
根据各个兄弟学院总结的从九个方面实现转型的思想中,我们也认真的研究了自己的本科教育方向。
一、实践操作型的本科建设定位
我们学院本科建设本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整体结构, 通过反复调研,将培养目标锁定为辽沈区域紧缺的传媒类人才,避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发生,将本科建设定位为实践型而非传统的研究型,将本科毕业生培养成能够不断学习的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能力是岗位工作能力。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专业群)建设
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对接产业、行业,立足学院原有专业精心改造,建立专业性强、特色性强、适应性强的专业。我们学院在升本以来,紧紧围绕辽沈地域经济做文章,围绕地方创意产业调整发展设置专业,积极拓展建设传媒专业,巩固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改造教师原有专业,扩大专业群建设。
三、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要从过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传授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方向的培养转型,从偏重于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体系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转型,要把校企校地互动作为培养模式,加大实训、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创新订单式、嵌入式、整体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四、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辽宁传媒学院本着“为就业提供教育”的指导思想,一直沿用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活真做,项目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速度快的艺术类专门人才。
五、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上,我们把知识系统与行业系统相互交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行业技能是我们对教师必备的能力要求。所以教学团队的组成是多元的,既要有学术领军人物,又需要一定数量的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和直接来自企业的一线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内我们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对外以外聘的形式,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项目教学、实践操作和职业服务,进而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虽然我们在本科建设中做了以上的努力,但是我们认为这一切最根基的就是转变每一门课程、转变每一节课、转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各个专业中开始研发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合我们现在的本科办学定位,适合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CCMM精品课程包”具体含义分析为:Coures(课程)课程整体设计、Classroom(课堂)课堂课程设计、慕课=MOOC “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 (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 (课程)和微课Micro Class四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部分。这个课程包的建设正是根据我们学院上述的五项本科建设思路一脉延续下来的。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CCMM精品课程包”中的第一个C即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我们选择的课程形式是活动课程,即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实操性,加大了课程中实训、实习、和订单企业授课的比例。在课程的设置上机动灵活,市场上本专业流行什么就业方向,我们就开设相关课程,哪个岗位就业好,我们就强化哪一门课程。同时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不再严格按照教材章节进行传统的理论授教学,而是依托项目将课程应有的理论串联在一起,按照真活真做的形式进行实际课程学习。
在建设精品课程包时,我们先要选择专业性强、特色性强、适应性强的专业。再对该专业中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设计不同的课程包,课程包中包涵主干课程、辅助课程、软件辅助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等几个部分,并将其进行整合性、职业化设计。每个课程包的建设要以据学生就业岗位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不再偏重于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体系而是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转型。我们学院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通过调研我们规划出本专业的五个工作岗位和具体课程配置:
我们规划出具体的岗位课程包后,对这些课程的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对接产业、行业,重新定义原有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下表:
通过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重新定义,使 “CCMM精品课程包”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CCMM精品课程包”中的第二个C即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有了我们职业化的课程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不会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也不会出现“我讲你听”“灌输式”的情况。 而是将企业的专家和有双师资格的教师请进课堂,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真活真做的教学模式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整个课堂以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自主学习模式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实训、实习、和订单企业授课增加学生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真实的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知识升华为能力的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师生在课堂中更多的是互相评价、互相激励、不断总结。从而真正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再次,我们说一说“CCMM精品课程包”中的第一个M即慕课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我们在追求职业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型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有所忽略,慕课这种新型在线课程形式极大的弥补了理论授课不足的缺陷,给学生自主学习与继续学习提供了保障。我们学院有高于同行业的演播厅、录播厅、非线性编辑工作室等还配有高清摄像机、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摄影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后期制作图形工作站,为我们的慕课的录制、上传提供了保障,通过一年的努力学院教师共报名的电子视频就有200余门,现已完成11门课程包的慕课录制工作。另外我们学院有线、无线校园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慕课学习。
最后,我们说一说“CCMM精品课程包”中的第二个M即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 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我们学院的企业专家的授课、某一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某一技能的具体实施、或是某种设备实施的使用方法等“课程碎片”都被记录成微课的形式,便于师生学习。
我们相信通过对职业化的整体课程设计、实践性的课堂学习、慕课、微课的互相补充,CCMM精品课程包能够使技能型本科的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升我院的办学质量、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在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下,CCMM精品课程包可以指导其他学校综合改革,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最终实现“质量与特色自觉”因此,CCMM精品课程包能够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从而被广泛推行。
摘要:解决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真正具备工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在高校教育中转变每一门课程、转变每一节课、转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适合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CCMM精品课程包”。该课程包包括课程、课堂、微课、慕课四个方面,通过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最终实现“质量与特色自觉”来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
课程包建设 第2篇
文殊镇中心幼儿园何海燕
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我参加了《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教材的培训。有幸听到来自北京的刘老师、平凉的郭老师、银川的罗老师的讲座,受益颇深。刘老师解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背景、所指的含义、蕴含的价值、强调的教育理念、主要内容和《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基本思想,使我受益匪浅。罗老师讲解了幼儿园小班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教会了我在下学期如何开展幼儿小班的工作。郭老师讲解了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让我对民间游戏活动有了更好的认识。他们都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加以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
一、“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为教育理念。
这本教材本着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幼儿发展水平、情感需要、学习特点的游戏化课程,使幼儿获得来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满足的快乐,同时让幼儿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幼儿的快乐放到首位。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实质性的发展。整个小班活动都是以游戏、生活的形式,不仅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能够极大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做到了在生活中自然习得。
二、明确课程的定位、教育对象、幼儿活动方式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快乐与发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各个班级的年龄特点以及各个班级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使我更清楚的明白了怎样更好的与小班幼儿进行沟通,怎样帮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怎样确定工作的重点与目标、怎样设计幼儿的活动、幼儿的区角游戏和主题墙。解决了我在实际操作中的困惑。
三、关注自由游戏、教师参与游戏、游戏以外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这次培训,让我知道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充分发挥这些价值就必须清楚地了解各类游戏的特点、作用,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幼儿教育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使幼儿的学习、生活游戏化,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好的理解了《指南》和《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基本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以基本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满怀爱心的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美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更好的在学中玩,玩中学。
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 第3篇
关键词:大学城平台;空间教学模式;原创资源群;高职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85-02
一、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
1.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背景
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起源于依托空间平台探索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它是针对高职教学培养目标,选择一门专业课程为载体,对从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资源的筹备、数次基于空间平台的教学实施到空间教学总结与归纳的整个空间教学过程进行实例论证,从而形成的包含空间课程资源、空间教学实施规划与设计、空间教学实施成果、空间教学心得体会等方面资源的空间资源包。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是对空间课程教学实施模式的规划与设计,也用实例证明了“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模式”的可操作性。
2.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规划
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实施,是“教学空间群”(即以高职专任教师空间为基点,联合学生团队空间、企业技师空间、专任教师空间、职教专家空间等所形成的空间群组)全程参与的空间教学“三步曲”:(1)紧贴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的筹划,创建基于空间平台的课程教学实施环境;(2)依托空间平台,以空间学习团队为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教学实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空间课程实施;(3)空间教学实施后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形成空间动态教学资源平台。
由此,笔者认为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以教学空间群为实施主体。完成不断循环、不断整合优化的教学过程,其实施模式如图所示。
二、基于高职课程空间教学实施模式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
1.创建“教学空间群”.形成空间教学实施主体联盟
空间平台的产生,使空间教学活动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所谓“教学空间群”,指以专任教师空间为基点,包含学生团队空间、企业技师空间、职教专家空间及同行教师空间等所形成的教学群,他们依托空间平台,利用空间转换,采用多种空间技术,全程参与从空间课程开发、空间教学实施设计、教学实施到空间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从而具备了解课程、掌握课程、评价课程的能力。
2.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实施“三步曲”
(1)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资源筹划,构建空间学习环境
以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完成空间教学实施规划,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法”的空间教学实施步骤。严格按空间教学实施规划的资源需求,创建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资源,形成基于空间平台的空间教学资源.这是空间教学开展的前提。
空间课程资源必须以学生角度出发,强调在基于空间平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关键点。因此,基于空间教学实施的课程资源必须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空间化”,即空间课程资源的切人视角为学生主体,这是空间课程资源筹划的落脚点。空间课程资源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资源与学生使用资源两类,主要包含空间任务单、必要的理论知识资源、空间作业、空间自主学习资源等。所用资源可以自创也可以引用,以实用为主。
(2)基于空间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组织
一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合理选择空间资源,设计简洁直观的空间学习界面。
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空间资源、如何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界面,是保障空间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笔者认为,空间资源的选择要结合学情,需要专任教师、学生、企业技师等共同参与,要将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定位、企业技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专任教师对教学成长规律的思索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结合,从空间课程资源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将空间课程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空间项目.以空间任务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需要在空间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
对于空间教学界面的设计,笔者认为教师要能“割爱”,要放弃将所有空间资源都堆砌上去的想法,教学资源够用即可,要从学生的视角将空间学习界面设计为简洁明了的扁平式的空间教学平台。为了美观,可以采用阿里妈妈模板、PPT等多种手段。
二是建立各种空间制度,完善空间“教+学”新方式.为空间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要建立空间学习滚动排行制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做好空间学习主导者。
笔者认为,空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分析学生学习层次与学习能力,成立空间学习团队,建立滚动空间学习滚动排行制度。空间滚动排行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使后期的空间教学能逐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放开手”的教学新局面。
其次,建立“空间项目教师负责制度”,将专任教师、企业技师、职教专家按空间项目进行责任划分.做好空间教学引导者。
空间项目教师负责团队的创建,使每一空间任务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到教学反馈活动组织都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完成,但各有分工。在空间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让空间学生团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稳步提升,同时也让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配合更加默契,专任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与企业技师较强的专业水平有机结合,不仅能保证基于工作岗位的空间任务顺利完成,也能提升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企业技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依托空间平台,采用多种空间教学方法与空间教学手段,开展空间教学活动。
在空间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依托空间平台的力量,大学城空间的各项技术支撑能有效地促进空间教学活动的开展。譬如,空间群组、课堂魔方、空间留言平台等各种功能都能被运用到空间教学中,使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资源”逐步转化为以学生角度出发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如,依托空间平台,采用诸如3G实景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能利用空间转换,顺利实现企业与空间课堂巧妙对接,不仅解决了教学问题,还在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成本、技术服务等多方面提供便利。
四是构建空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空间课程实施的反馈机制。
空间课程考核是对空间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与传统的课程考核相比,实施范围更加广阔。从考核对象来看,应当包括空间学习团队考核与空间项目教师考核。从考核内容来看,需要对每个空间任务进行过程性考核:笔者认为,空间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对空间学生团队考核、项目教师的考核均应当贯穿于空间课程教学的始终。
(3)空间教学实施后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每一次空间教学实施都能产生一定的空间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在空间任务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空间学习成果;空间教师团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调整、对教学资源的归纳,亦能形成新的空间教学资源;各参与主体通过空间交流平台,所收集的空间教学建议等信息也能成为有效的空间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基于空间平台的教学实施使课程资源始终处于不断充实的过程,空间课程资源将不再是静态的,而变成由“空间学生团队、专任教师、企业技师”共同创建的可持续完善的空间动态教学资源平台。
课程包建设 第4篇
一、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现状
依据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文件精神, 辽宁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提出了加快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 大力推进五年一贯制高职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但是截至目前辽宁47所高职院校尚未开设, 对应的教学资源包建设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关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更是凤毛麟角。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思路和标准
(一) 建设思路
依托辽宁省物流行业, 在充分分析物流人才养成要求、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能力考评标准。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深度融合工作对象、环境等要素,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依托图片、影像和企业案例等资源构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 采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二) 建设标准
1.符合认知规律, 凸显五年一贯制物流人才培养特色。
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等同于“3+2”的中职加高职的简单课程叠加, 需要有机整合。 前两年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 后三年以培养综合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为主, 因此致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 优化物流业务流程能力, 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 符合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简到难螺旋上升方式构筑, 杜绝简单的资源堆积与罗列,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整合资源系统设计, 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目前, 大多数教学资源来源于网络、 校企合作的个别企业。 资源分散, 过时, 缺乏合理、系统规划。 教学资源包建设应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规范的每门课程资源建设标准, 资源使用具有便利性、交互性, 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及学生自学学习需要。 每门课程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 供新、老教师授课使用,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教学标准的统一。
3.立足岗位需求, 校企共建模式开发。
专业资源包建设面向辽宁物流企业一线, 从企业中获取资源形成项目、案例课程。 校企联动合作开发。 由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跟踪, 并将人才需求规格要求及时提供给院校, 保证专业资源包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采用双融合机制全面建设, 增强教学效果。
专业资源包建设充分分析物流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及考核内容。 教师能通过教学资源包中调取相关资源, 使技能竞赛常态化, 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技能技竞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凸显过程考核质量。 通过教学与职业资格融合、教学与物流技能大赛的双融合使资源包建设具有普及性和普适性, 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推动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全面建设。
三、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对辽宁省内物流行业、 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的深入调研, 确定了《现代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的总体设计和拓展资源的建设内容。
(一) 总体设计
1.课程标准建设。
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按照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重新制定每门核心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综合素养培养目标, 依据目标形成完整的课程总体框架、教学模式及方法, 最终形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内容。
2.教学单元设计。
每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是教学资源包建设的重点内容。 教学单元设计建设以一个完整2-4学时教学单元为单位展开设计, 制定知识讲授的内容及具体技能训练内容。 具体到时间节点。如:每个知识点调用的资源有哪些? 每个知识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学生在每个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三个重点问题等。
(二) 拓展资源的设计
1.多媒体课件。
每门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单元设计的教学流程建设了独立的多媒体课件, 包括导入案例、布置任务、知识点、技能内容、考核评价及知识拓展等内容。
2.案例库。
在资源包建设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广泛听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 吸收企业管理者进入项目组, 制作符合企业真实作业场景的案例库。
3.题库。
建立题库建设小组, 多名教师共同开发理论及实践教学知识点考核题库。 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技能考核题库, 细化过程考核内容, 突出企业化考核的比重, 以满足日后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尤其是顶岗实习的需要。
4.教材、讲义。
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计, 按工作过程对教材内容、训练项目进行序化, 编写电子活页教材。 采用言简意赅的图文、动画视频、网络连接等形式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知识学习;课堂训练;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摘要:辽宁省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 对应的教学资源包建设甚少, 严重制约本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本文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思路, 制定了资源包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及拓展资源建设内容。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
参考文献
[1]蒋伟.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 2012, 04.
[2]莫高兴, 韦冬莉, 杨军.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探讨[J].理论博览, 2014, 8.
课程包建设 第5篇
发包方(甲方)
承包方(乙方)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严肃履行。
第一条工程名称:
第二条工程地点:
第三条承包范围:
第四条承包方式:包轻工。施工所用机械设备、运输机具、操作工具等由甲方提供。
第五条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第六条工程质量:
1、质量标准:合格
2、甲方根据国家质量验收规范和评定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和组织验收;乙方按施
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质量不合格,必须返工处理,其工料损失由乙方承担。隐蔽工程由 甲乙方及监理共同验收全格后方可进行下道
工序。已验收合格的单项工程如因变更或组织施工方出现问题须要重新施工的甲
方应按合同(或市场价)给予乙方结算工费。
第七条工程价格:建筑面积————————/㎡,单价,总价万元。
第八条工期及付款方式:
工期在施工材料及设备及时供应,项目部有效的组织各道工序正常施工于1
前完工,如因施工人员配备不到位,而拖延工期处以劳务费额每日的罚款;反
之每提前一天给予的奖励。拨款按工程进度每月的日前所完成的工程量的拨款,其余在整体竣工后一次付清.第九条甲方责任:
1、组织有关人员对乙方进场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综合治理
等方面的教育,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2、组织及负责对乙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的交底。
3、负责对乙方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监
控,并按规定及时做好验收工作。
4、负责解决乙方进场施工作业人员的住宿、就餐等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卫生等
方面工作的指导、监管。
5、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向乙方支付工程款。
6、甲方负责劳务分包营业税的代缴事项,并给乙方完税证明。(总包方缴纳税金的复印件)
第十条乙方责任:
1、按甲方的各项交底要求,严格按国家操作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精心组织施
工。
2、按甲方的工期计划要求,认真编制施工作业计划,每月应按时完成甲方下达的月工期计划。
3、按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务作业人员工资。
4、严格执行安全协议书中的规定,落实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做好各项基础
工作。
5、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好进场前的规范用工手续。
(1)乙方应向甲方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资质等级证书》等有效证件。
(2)乙方进入甲方施工区域的生产作业人员,应出具作业人员身份证件、特殊工种操作证件等有效证件。
6、乙方应加强对劳务作业人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安全生产:
1、乙方必须认真按有关安全施工的制度施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施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乙方必须服从安全监理和项目部安全员的安全管理,并配安全巡查员制度配合有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甲方有权对当事人和公司进行处罚。
2、甲方在施工生产中创造安全条件,并且保障安全生产设施齐全;三宝用品由甲方提供。如因甲方的安全设施不到位或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盲目指挥生产的,甲方负全部责任;并且乙方有权拒绝施工。
3、甲方负责为从事施工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乙方必须服从甲方安全生产管理,乙方不服从甲方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乙方承担主要责任。
第十二条材料管理:
乙方设专人向甲方办理工程施工材料的限额领料手续并当场验收,严格按甲方提供的配合比施工,不得偷工减料。乙方在施工中造成浪费的按原价的2倍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施工机具管理:
1、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由甲方按《施工组织设计》配备,乙方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的安排有相应资格证书及操作经验的操作工,严禁无证人员操作特殊设备。
2、手续操作工具乙方自行负责。
3、甲方供应的工具由乙方认真保管养护及维修,如有人为损坏,乙方负责赔偿。
第十三条现场管理:
1、乙方人员要严格遵守现场管理制度,在甲方的领导下组织施工,有关计划、进度、质量、材料供应等工作双方应密切配合,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乙方应对自己的施工人员经常进行遵纪守法和安全生产及爱护财产的教育,并指定专人负责不法行为的监督和现场管理制度的实施。当出现不法和不符合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甲方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负责赔偿经济损失及追究其责任的事宜.3、乙方在施工中要做到工完场清,保证现场整洁。
4、乙方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严禁合同外人员进入现场和住宿。
第十四条生活管理:
1. 甲方负责提供乙方所需食宿环境(条件)。
2. 全部炊事用具由甲方提供。
3. 生活用需用品由乙方自理。
4. 甲方提供烧柴燃料。
第十五条其它:
1、乙方在施工中经检验达不到国家验收规范的要求,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甲方
有权终止合同,其损失由乙方承担。、乙方在施工生产中调配人员延误甲方施工工期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
3、合同签订后,不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便变更或中止,如单方随便变更或中止合同应赔偿对方的一切损失。
4、乙方应合理管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工人工资。如因资金不到位(工人工资短缺)所造成期延误,由甲方负责。
5、现场发生临时用工,工资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6、劳动保险事故发生的处理等,按相应的劳工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第十七条合同期限:
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工程全部竣工,办完交工验收手续,结清全部款项后失效。
第十八条:全同份数:
本合同正本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代表人:
乙方:代表人:
课程包建设 第6篇
他积极组织参与“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和科普活动,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瞄准全国乃至国际同行业一流水平,致力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多项技术同行首创,为我国环保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跃居全国环保设备行业前三甲。
近两年,包卫彬先后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首批江海英才,并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在推动“讲、比”活动发展中積累了一定经验,不断取得佳绩,获得了2011~2012年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致力科学决策,
公司跃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
作为专家型企业家,包卫彬以提高公司创新力为核心,组织实施扩张、强基、升级“三大战略”:投资一亿多元,组建了华新环保科技园,2010年5月又投资8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年底竣工投产,具备了先进的测控装备和手段;在公司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行6S管理,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500多个重点污水处理工程,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项目,远销日本、新加坡、非洲等国家地区和香港特区,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8%。2011年实现销售6.6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92%,实现利税1.09亿元。
南通华新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协会理事单位,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
集聚创新团队,
拓展深化“讲、比”活动
包卫彬作为公司科协主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注重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制订了中长期聘请、吸引、招聘、培养人才的计划,聘请国内资深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一支92人的科技人才团队,每年在这方面投入近百万元。
近三年,招收50多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技术培训、对口深造、出国考察等重点培养。在公司开展的“讲、比”活动中,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先进个人,对贡献突出者给予晋级或委以重任,同时给予重奖。
结合“讲、比”活动开展,公司每年对职工组织30多次指导培训,员工参训率100%。“讲、比”活动中的得奖项目—节能减排攻关项目获得南通市节能减排先进奖,金工车间空气调节堰、机电气一体化等4个攻关项目获得了南通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每年完成7~8个攻关课题,年创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近两年仅合理化建议就有200多条,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智力和潜力。
主持技术创新,
多项成果填补同行业空白
包卫彬直接主持开发了10多项新产品,技术水平经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GLY型高效污压榨一体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省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导向项目计划,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和省中小企业专业新产品;KFC型抗浮式集水槽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KTY型空气调节堰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和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QDZ型轻型叠式堰闸和JTM型节能型调流门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SQM型上开式渠道闸门、JBZ型急闭闸和SBGZ型双唇密封双向止水闸门均通过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和南通市科技成果鉴定。
GFG型非金属刮泥机,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它采用高强度非金属材料制造的新型水处理设备,具有全自动化控制程度高、重量轻、环保节能、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点,应用广泛,国内市场具有15~20亿元市场销量份额,目前全部依赖进口。该产品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经检测和专家鉴定,性能参数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同时对我国环保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该产品先后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和南通市科技成果鉴定,列入南通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去年该产品为公司创造产值2亿元、利税4000万元。此外,他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给水排水》等发表论文10多篇。
打造创新平台,
构筑科学发展持续动力
包卫彬坚持“技术优先”原则,凡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方面的资金优先安排,全力支持。
近年来研发费用均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2010年投入研发费用1994多万元,2011年投入研发费用2100多万元。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水处理环保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
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在包卫彬的积极推进下,公司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先后与北京、天津市政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环科院等全国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先后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等联手,成立教学科研及试验基地;与国内各市政工程设计院及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的、广泛的、深入的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品的设计、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合作,公司始终走在水污染防治的前沿。
责编/杨芳
课程包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伊顿,基础课程,包豪斯
—、伊顿其人
瑞士表现主义画家约翰·伊顿 (Johannes Itten, 1888-1976) 是包豪斯的第一批教员之一。他的作品虽然在美术史上名气不大, 但其教育思想却通过包豪斯被延续下去。
伊顿于1904~1908年曾在瑞士当过小学教师, 并受到过福勒倍尔教学法的训练, 在伯尔尼教师学院的教育为他以后成为包豪斯的教师奠定了基础。从1913~1916年伊顿在斯图加特美术学院跟随阿道夫·菏泽 (Adolf Hoelzel) 和修特多 (Stuttgart) 学习, 学习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原理, 这段学习经历对伊顿在包豪斯基础课程教育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伊顿毕业以后在维也纳办学校, 并尝试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维也纳伊顿以抽象主义画家尤格内·吉利亚德 (Eugène Gilliard) 的作品和理论为基础, 对以基础造型语言 (线条、平面、圆、螺旋等) 作为创作的方式产生质疑, 转而开始运用开发身体语言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摆脱了传统绘画方式的束缚, 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在当时具有革新性质。
伊顿与当时一些重要的试验艺术家, 比如设计师阿道夫·卢斯 (Adolf Loos) , 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等人有密切的来往。包豪斯的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 Gropius) 的前妻阿尔玛·马勒 (Alma Mahler) 在维也纳伊顿的私人艺术学校里与他相识, 正是由于她的举荐, 格罗皮乌斯聘请伊顿到包豪斯任教, 伊顿才有机会成为首批包豪斯教员。
与其他的包豪斯教员不同, 伊顿特立独行的性格甚至掩盖了他教育成果的光芒。20世纪初, 一些神秘主义的宗教教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流行, 伊顿就是一位虔诚的拜火教徒, 作为内心信仰的外在表象, 他剃光了头, 穿一件长罩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源于信仰。在他看来, 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 只要依靠拜火教, 就可以把他们天生的艺术才华解放出来。包豪斯的师生一度被约束在拜火教的行为框架中。 (据记载, 伊顿说服了20名学生来模仿他的衣着习惯和行为举止, 还尽力在包豪斯创办很多活动, 这些活动和格罗庇乌斯的设想不是一回事。他甚至还劝说包豪斯的餐厅, 放弃常规的烹饪手段, 完全采用拜火教的养生食谱。那些原料被做成了大蒜味道的碎块, 每当阿尔玛·马勒回忆包豪斯风格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时, 就会想起那股“呼吸里的大蒜味”。)
二、伊顿与基础课程教学
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 对包豪斯教学产生的最大影响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他在《我的初步课程》中提到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三个任务:第一, 解放学生的创作力和艺术才能。他们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将引导他们完成真实的作品。学生必须逐渐将自己从老一套的惯例中解放出来, 鼓起勇气, 完成自己的作品。第二, 使学生的职业选择变得更简单。材料和织物的练习在这里非常有帮助。在很短的时间内, 每一个学生找出最吸引他们的材料。无论是木头、金属、玻璃、石头、黏土还是绒线, 只要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就可以。遗憾的是, 当时我们缺少一个练习刨、锉、锯、粘贴、焊接等基本技能的作坊。第三, 教授学生基本的设计原理, 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图形和色彩的法则向学生开启了物质的大门。图形和色彩在主观和客观的上的问题在课程中以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
这三种任务, 在伊顿的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基础课程中所强调的三种练习。第一, 伊顿强调亲身感受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的重要性。他认为, 富有生命力的绘画总是描写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而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总是充满了生命。死去的东西永远无法获得生命, 而活着的东西也永远不会死去。克利在给妻子的信中提到, 伊顿让学生表现暴风雨, 则先让学生起立表述他们对风和暴风雨的感触, 然后再做画。伊顿让学生临摹图形, 甚至要求他们一边打拍子一边作画, 将身体的言语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这种教学方式, 几乎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的行为艺术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如乔治斯·马蒂乌 (Georges Mathieu) 在观众面前作画, 伊夫·克莱因 (Yves Klein) 指导裸体模特儿用颜色涂鸦。伊顿早在他们之前就将身体语言与绘画相结合, 使绘画的过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正像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的“行动绘画”绘画的价值不在于呈现的作品, 而在整个作画的过程中。正如伊顿所强调的要赋予艺术品独立的、内在的生命, 从而让艺术品在艺术家体内获得重生。
第二个任务中所体现的则是伊顿对于材料的重视。伊顿要求学生们必须在闭上眼睛的情况下用手指感觉各种材质。在短时间内将他们的触觉被提高到一个惊人的地步。伊顿还让学生们用相反的材质制作混合物, 其效果是惊人的, 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 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包豪斯的学生阿尔弗雷德·阿恩特回忆:“我们在学期中开始学习材质:粗糙—光滑, 锐利—生硬, 柔软—坚硬, 诸如此类。最后一个阶段或多或少达到了最高点。伊顿要求我们睁大眼睛, 在垃圾场、垃圾堆、垃圾桶里寻找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创作一些代表个别材料间本质特征和反差的东西……”虽然战后的德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相当不稳定, 但伊顿带领着学生以各种方式获取材料加以练习, 这种使用不同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 不仅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在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的艺术创作中, 只要被认为有价值的废物, 都可作为艺术素材, 即使是一片硬纸板、一面挂镜、旧的栅栏、一只鸟的标本、一把破伞、沥青、破报纸、空罐头、车轮、石头……将这些废物被重新胶合在画面上, 再施以各种颜色, 尺寸大的被作为立体雕塑。有些作品通过剪裁、拼贴或其他艺术手段重新组合成具有新观念的作品, 劳申伯格称这种作品是“混合艺术”。架上绘画在20世纪已经走向多样性发展, 工业的不断进步得以让材料更为多样, 正如包豪斯宣言中所倡导的艺术与工业的结合, 伊顿的这种主张, 也正是包豪斯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所要求的学校发展方向, 同时也顺应了工业化时代艺术教学的整体趋势。
第三个任务体现在教学中, 即是对图形和色彩的重视。伊顿教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开设了现代色彩学的课程, 引入了现代色彩体系。在《色彩与艺术》中, 伊顿即强调了色彩的客观性同时也强调了色彩的主观性, 伊顿通过物理学、生物学、光学等多种跨学科研究, 以科学的方式创造性地研究出色彩环, 使色彩的变换变得科学化、具体化。但伊顿同样重视色彩的主观性, 他提出:“主观色彩结合是识别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关键, 帮助一个学生去发现他的主观形状与色彩就是帮助他去发现自己。”对于伊顿来说, 色彩的本质绝不只限它的物理性质。作为一位神秘主义者, 伊顿相信, 色彩可以向人们传达着普遍化的情绪状况, 同样, 图形也传达着类似信息。经过研究三种基本的几何形状, 伊顿发现, 它们与特定的色彩之间, 有着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指的是与情绪和精神的相似。伊顿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 他让学生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配色, 多数学生将红色绘于正方形上, 黄色绘于三角形上, 蓝色绘于圆形上。由此伊顿得出一个结论, 正方形象征着和平、死亡、黑色、阴暗、红色, 而三角形则象征着热烈、活力、白色、黄色, 圆形的象征意味则是“均匀的、无限的、宁静的, 此外, 圆形还象征着蓝色。这种共同情感的规律体现在艺术上就会产生出有趣的相似性, 这就可以解释当观众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 感情上的共鸣应该是相似的, 这可以看作是康德所说的“共同有效性”的普遍审美的表现。观者观察一个特定的结构或者色彩时, 心理的预存图示就会被激活, 由于多数人经历的相似而激起同样的判断和情感, 这就又与伊顿的第一个主张形成了一个循环。相似的经历所创作的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真实的情感, 表现于绘画作品时则产生具有情感共性的结构与色彩, 从而使观者在观看作品时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伊顿认为, “我的构图理论基础就是普遍的对比理论。明暗对比、材料与纹理的学习、形式与色彩的理论、节奏以及表现形式的探讨和论证都着眼于对比效果。”这些对比的要素包括:大-小、长-短、宽-窄、厚-薄、黑-白、多-少、直-曲、锐-钝、水平-垂直、斜线-圆曲线、高-低、面-线、面-立体、线-立体、光滑-粗糙、硬-软、静止-运动、轻-重、透明-不透明、连续-断续、流动-凝固、甜-酸、强-弱、高音-低音、以及七色的色彩对比等。伊顿赋予色彩和线条以理性的经验, 他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因素之间的对比训练, 使这些对比要素更好地运用于造型表现之中, 以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力度。无论是伊顿的色彩环还是他对不同形式的对比研究, 伊顿都强调严格的逻辑分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由伊顿所研究出的关于色彩与形式的纯理性的结论, 对现代色彩体系和现代设计的建立起到重要的影响价值。
三、伊顿教学思想对当代设计教育的借鉴
伊顿在教育中首先强调对于古代大师技法的研究, 他提到:“通过对古代大师的技法研究, 可以提高对画面构成、秩序、安排的敏锐观察与对韵律、质地的灵敏感觉。然而, 在没有谨慎持中的批评态度的情况下, 这种研究也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发展的障碍, 不加舍取、机械地模仿, 百害而无一利。”其次, 伊顿在对《老一代宗师的分析》中强调, “表现的方法和形式一样是无法传授的。教授和学习意味着已经理解和即将理解。因此, 形式是可以被传授的这一断言是只是针对那些理解力差的人来说。”然而, 当反思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时, 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耗费在临摹、写生上, 以练习造型能力和对线条、色彩的感觉, 但是对于正确分析和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却在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伊顿在一次带领学生分析格吕内瓦尔德的《哭泣的圣玛丽·马克达列娜》时, 学生竭力从这复杂的作品中提炼出作品的形式要素, 但是伊顿却喝斥道:“假如你们从它那里体会不到那最崇高、最深切的悲伤之情与悲哀的幻想, 那你就不要在这幅画前动手描绘, 而应该静静地坐在那里, 让自己沉浸在那悲哀的情调里……”这正解释了:为什么当观众 (或经过美术学院学习的学生) 在美术馆中观看大师的作品时, 很少有人在心灵上得到震撼, 而观众更多的是分析整个画面的结构、色彩, 以一种仰视的角度被画面中的“崇高”所折服, 如本雅明所说的光晕, 作品的光晕使观者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感和崇高感。而伊顿则要求学生彻底地融入作品, 感受作品的精神状态, 而非以形式分析画面, 这种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很有前瞻性的。
其次, 伊顿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他认为:“在教授造型技术课程中, 最根本的是在性情各异、才华不同的学生中激起不同的反响, 使得他们的技术活动适合他们的个性。这是酝酿有益于新颖作品产生的创造性气氛的唯一方法。”伊顿的教学由于受到东方哲学和拜火教的影响, 他认为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必须同内省的东方精神文化取得平衡, 这种东方式的内省和拜火教的狂热, 导致神秘主义的风气在包豪斯教学和师生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宗教和东方文化在开拓学生的思维上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但是过度的注入宗教必然产生负面的效果。甚至连伊顿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如包豪斯学生回忆中所提到:伊顿让学生画战争的真实感受, 却表扬了从未参加过战争的学生画的深刻, 而对参加过战争的学生的画作表示未投入情感的表现。伊顿的基础课程还占用了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 不让他们参与设计实践中, 排斥其他课程的介入。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校长格罗皮乌斯的教学方向, 并渐渐失去学生们对他的信任, 从而最终导致了1923年, 格罗皮乌斯在公开场合劝其离开学校, 伊顿结束了在包豪斯短暂的4年教学生涯。
虽然伊顿离开了包豪斯, 但由伊顿所创立的包豪斯基础课程却一直延续下去, 已成为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程的设置只是教育中一项客观的程序, 而当我们在延续这种教育模式的时候, 寻找其创立意图和精神根源才是更为本质的内容。伊顿所强调的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三项任务, 正是其课程设置的核心,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瑞士琼斯·伊顿著, 米永亮译.形式与设计:鲍豪斯及鲍豪斯以后的基础课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1, 11: (1) .
[2]瑞士约翰·伊顿著, 曾雪梅, 周至禹译.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6:1.
[3]弗兰克·惠特福德著, 林鹤译.包豪斯.北京:三联书店[M].2002, 12 (1) .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M].2002, 9 (1) .
课程包建设 第8篇
一、澳大利亚培训包的特点
1. 国家权威性。
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根据国家能力标准组织相关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的。每个培训包都包含能力标准、教学指南和评估指南[1]。其中能力标准是由工厂为满足特定的工业技能要求而制订, 能力标准由许多能力单元组成, 每个能力单元指明在特定工作或职业中的一项关键作用或职责;教学指南是规定如何由能力单元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 在培训包中的每个能力单元都关联着一个或多个资格, 一个培训包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资格;评估指南是对能力标准的评估考核方法和对环境的指导性要求, 以及对受训者和评估考核人的资格要求。培训包中还包含一些支撑材料 (以前称为非授权部分) , 如学习指南和教学资源等。所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都必须依据培训包提供的课程框架进行培训、编写相关的教学文件[2,3], 并且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由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监督。培训包的国家权威性保证了培训内容的相对一致性, 相同的资格代表着受训者具有相同的技能水平。
2. 市场紧密性。
对培训包定期的修订使培训包的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修订培训包是由相关的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完成, 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覆盖了绝大部分的澳大利亚工业, 并且由雇主、工会和其他股东的董事会代表组成。培训包的修订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 修订的过程包括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咨询和磋商,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提供的就业市场信息以及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而调整,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修订。而且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对培训包的修订受国家筹划指导委员会的监督, 规范性的操作和政府的参与使企业积极地投身于培训包的修订和完善, 保证了培训包的内容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性, 使受训者能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且能很快适应行业企业对就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3. 能力本位性。
澳大利亚所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 (CBT) 。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包括公办的TA FE学院和其他经注册的政府公认的培训机构 (R TO S) 1]。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目标是受训者在工作场合中具有能执行任务的能力。能力包括工作表现的所有方面, 如单独执行任务、管理一系列不同的工作、对不可预见事情或故障的反应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等。工作能力是相关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综合应用, 因而培训包的重点是培训受训者学习的结果, 即是培养出在工作场合中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个人, 而不是培训过程的本身, 并且特别加强受训者对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 使受训者能满足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二、培训包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1. 推广国家资格证书。
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是澳大利亚培训包中的主要内容。受训者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培训, 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 (Ⅰ、Ⅱ、Ⅲ和Ⅳ) 、文凭和高级文凭。资格证书是澳洲企业招聘员工时重要的衡量标准, 因此是受训者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学位教育, 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而言, 与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 但幸运的是, 国内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再一味地重视高学历高学位, 开始关注应聘者是否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依据现有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各个工种的能力标准, 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与国家能力标准相衔接, 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砝码。并且可以面向社会各层次人员, 包括企业在岗、转岗和待岗人员, 推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定, 是高职院校拓宽办学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2. 与企业需求相接轨。
培训包的制定和修订都有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 因此培训包的内容设置实用, 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现有课程的改革, “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核心就是要求课程设置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然而国内企业一般忙于自身的生产、管理和营销, 不参与高职院校关于课程的改革, 因此建议一方面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 保证专业教师每年有一定的脱岗进修时间;而且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会议, 定期邀请相关企业人士来校座谈, 讨论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方向, 从而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3.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能力为本位的训练是澳大利亚培训包的核心[1]。CBT评价的重点是实践操作技能, 而非基础理论知识;并且CBT评价的标准是企业需要的能力标准, 而非与其他同学能力水平的比较。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时, 应更多地培养学生在工作场合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由于实验实训资源非常有限, 都是重理论轻实践,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企业往往还需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再培训, 因此加大对实验器材和设备的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技能培训重要的物质条件, 同时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有效保障。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上, 以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必须依据的核心内容。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制定、由相关国家工业技术委员会修订, 并且其修订受国家筹划指导委员会的监督。培训包具有国家权威性、市场紧密性和能力本位性的特点。在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时, 应将原有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与国家能力标准相结合, 推广国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 应与企业对岗位的要求相接轨, 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 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从而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培训包的特点出发, 建议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时, 应结合国家能力标准, 推广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定, 且注重与企业相接轨, 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训包,课程改革,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Sm ith, E.A review oftw enty yearsofcom petency-based train-ing in the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 evelopm ent.2010, 14 (1) :54-64.
[2]Erica Sm ith, Andy Sm ith.D oes the availability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hrough w ork assist social inclusion?[J].Educa-tion+Training.2011, 53 (7) :587-602.
课程包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包豪斯,设计教育,创新教育
20世纪1919年, 德国魏玛国立包豪斯学校始建。其后的十四年间包豪斯历任的三届校长, 换过三次校址, 于1933年因纳粹分子对现代主义思想的极端排斥而被迫关闭, 此后“包豪斯”便成为现代设计史中被怀念及不断重复的一个词汇, 成为了一段传奇。
包豪斯存在的短短十四年中, 由三任校长带领进行了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探索, 其“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 “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 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 且“在艺术和机械技术这两个相差甚远的门类间搭建了桥梁”。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
3.设计者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三条设计理念中隐藏着许多值得探索的内涵, 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 众多诸如“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等设计理念, 无一不体现出包豪斯的设计及教育理念的先导型及前瞻性, 而包豪斯所倡导的这些设计理念与我国古时庄子的思想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庄子·外篇·天地》中记载:“故通于天地者, 德也;行于万物者, 道也;上治人者, 事也;能有所艺者, 技也。”此中, “道”之所指为“对事物本性的顺应与依从”, 而“技”则是“道”的外在的、具体的表现, 是对事物本性自然而客观地表达与展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与“技”的关系:若欲将“道”落实到真实的世界之中, 需要通过高超的技术来实现, 即“技为道之表, 道为技之里”, 倘若“技”未能恰好的表达出“道”之美, 那一定是“道”未体现出循法自然的美感, 但即便“道”循法了自然, 而“技”不高超, 亦同样无法传递美的感觉。这一思想与包豪斯之“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观点非常相似, 没有艺术的技术太枯燥, 没有技术的艺术太虚浮, 包豪斯的主张就是要将美的本质内化到物质 (或作产品) 上, 而这个内化的过程要由技术来完成, 因此艺术要与技术相统一。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还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为了使产品更适应人的需求, 20世纪中叶美国率先把人机工程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研究, 并且其研究成果很快的应用于与人类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中, 而其他的学科, 比如色彩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等也相继展开围绕人的生理、心理、认知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结果也很快地被应用到设计中。无独有偶, 庄子的思想中也有类似的方面。《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事情非得是亲身经历过并且熟练到得心应手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境地, 达到“心中有数”, 非实践无以得真知的道理不言自明。而在包豪斯设计理念指导下衍生出来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符号学、设计心理学等学科, 也正是基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数据和结论用于设计, 此种以实践为依托的设计自然能满足人的需求。
另外, 在《庄子·杂篇·天下》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犹百家众技也, 皆有所长, 时有所用。”此意指“现实中的各种技术都各有长处, 但只有那些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并得以应用。”庄子的这一观点与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要与自然及客观的法则相适应”的理念跨越了巨大的时间跨度不谋而合。
两方的思想皆有“师法自然”、“因时制宜”的哲学观念。包豪斯的创始人们懂得这个道理,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同样也懂得这个道理。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就曾说过:“必须了解所有的建筑都和时代紧密联系, 只能用活的东西和当代的手段来表现。”设计需要随时代而发展, 不能因循守旧, 这就需要设计领域的后来者们懂得传承及创新, 从以往的设计上吸取理念中的精髓, 以新的形式、手法来表现, 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这既是包豪斯的一贯主张, 也是庄子的哲学期望, 所以,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创新之道就应该遵循这样的观点展开。
首先, 从“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角度来看, 创新的内涵应包括对当下“美”的探讨及新技术新材料如何应用的透彻掌握, 如此可以实现产品在某一方向上的零的突破。例如:钢琴漆在三星手机外壳上的首次应用带来手机机身色彩的一次材质革命, 触摸屏在电子产品上的首次亮相导致使用功能操作界面设计的一场革新, 滑盖的结构设计让CD机拥有了创新式的造型。
其次,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 创新应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的探索, 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营销学、色彩学等等。因为, 我认为此处的“人”应不仅仅指使用者、消费者, 还应包括设计的委托方, 即业主, 设计师本身也应被括入其中, 这三者整体构成“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考虑的“人”的范畴。
最后, 从“设计应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这一角度来看, 创新应该立足于时代所需, 顺应客观要求, 不违背自然法则而展开。应对当今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工业垃圾与日俱增的现状, 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提出了“非物质设计”的概念, 这就是一种遵循自然和客观法则的创新。所谓的“非物质设计”是倡导“以服务和体验作为设计的新的发展方向, 从而使设计从‘物质’转为‘非物质’, 使产品不再是一种具有固定功能和性质的产品, 而是一些不断生发出新的和无法预料的功能和性质的产品”。“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是基于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的当今而有的, 这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
将近九十年后的今天, 回顾包豪斯的历史及其设计教育的理念时, 可以见得它对我们当今的设计实践及理论探索依然具备指导作用。包豪斯的思想对我们缘何有如此深远之影响呢?也许密斯1953年在格罗皮乌斯七十寿辰纪念演讲中的那句话最能说明问题吧:“包豪斯是一种理念。包豪斯给予世界上一切进步学校以惊人影响的原因, 在于他们追求一种理念这样一种事实。这些影响不是通过组织和宣传带来的, 只是因为这种理念具有强大的延伸能力。”
参考文献
[1] (英) 朱迪思.卡梅尔-亚瑟编著, 颜芳译, 包豪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强小宁, 杨君顺, 浅析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陕西科学技术大学学报[J].2007, 6.
[3]邓大军, 庄子的技术美学意蕴——兼与“包豪斯”学派技术美学思想比较, 中国科技信息[J].2008, 3.
[4]陈鼓应, 庄子浅说[M], 三联书店, 1998.
[5]徐恒醇等, 技术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课程包建设 第10篇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制作需要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设计资源包 (素材搜集、教学知识点、课件制作、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师生互动、信息反馈) 、教学视频发布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微课简短而有效, 既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又体现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视频的发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内容。微课制作不仅需要教师完全把控所安排的教学内容, 而且要具备一些计算机知识。学生应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微课学习, 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同时也符合现代信息教学的理念。
微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微课的雏形为60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 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Le Roy A.Mc Grew首先提出。之后, 一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 简称OML) 也随之诞生, 由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于1995年提出。2008年, 微课 (Microlecture) 概念由美国圣胡安学院David M.Penrose正式提出。其后, 国内也迎来了微课教学的广泛研究。2011年, 胡铁生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文章, 将“优秀课例片段”演化提升为“微课”。同年, 李玉平教授对“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通过教研小视频来展现, 最终形成“微课程”。2013年, 国内基于微课的在线教育兴起, 微课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应用 (魏洁2016) 。
近年来, 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成为研究热点, 涌现出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本课题着重于高职写作微课教学资源包的建设, 并将其运用于写作教学中。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包建设
高职英语写作是高职英语公共课《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知识模块, 写作教学安排在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中, 设置2个课时。同时, 英语应用文写作在学生参加的《全国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试卷中占有10%的分值比例。另外, 掌握商务英语写作也是一些企业岗位的招聘要求, 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包建设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视频资源包、支持资源包、网上作业、交流答疑评价。其中, 视频资源包主要是设计写作教学重难点、录制并剪辑视频, 形成有效的微课教学视频;支持资源包建设包括撰写写作文本、收集写作课件、制作微课视频等, 具体写作题材为感谢信、道歉信、投诉信、推荐信、求职信、个人简历、通知、海报、收据、借条等。通过资源包建设, 可以有效地收集并整合教学资料, 对其进行内容及格式优化, 最终形成一个内容与时俱进、格式规范、完全开放式的共享写作教学资源包。
三、微课资源包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 研究对象及实验步骤
本课题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201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 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即利用微课教学资源包实施微课教学, 突出互动与个性化学习,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教学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 将2015级非英语专业的2个自然教学班作为研究样本, 并将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班42人, 对照班41人。
2.实验班的写作教学采用微课教学模式, 而对照班采用传统式课堂教学模式, 着重考查两组在两种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对比, 两组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方法、时间、知识掌握、实践运用等方面的变化;两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其写作考试成绩的变化。
两组学生均参加了学期初英语写作水平测试以及学期末校园写作竞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任课教师都由同一教师担任。
(二) 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取自主学习监控、问卷调查等形式, 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运用定量定性的方法统计相关数据, 运用SPSS中的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比较两种不同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次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1.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写作能力和成绩。
2.微课写作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
3.实验班师生对于微课教学有着积极的认知态度。
(三) 研究内容
实验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教师课前发布微课视频, 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要点、常用句型和词汇, 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有一定的认识。
2.教师把各种典型范文、例文材料发布在支持资源包里, 提供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资源, 便于学生开展搜索引擎的资源检索、信息查询、个人空间、论坛浏览和分享等。
3.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 并根据提示多次修改。
4.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满意的作文;学生可以浏览同伴的成果, 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
5.交流答疑互动包括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 通过彼此间的交互, 开展协同学习, 最大化地发挥每位学习者的优势。
6.评价反思包括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等, 并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再认识的反思性学习。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 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讲练结合。教学设计流程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写作知识要点—学生练习—完成作业—教师批改点评。
(四) 研究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前测和后测, 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前测结果基于2015年学期初英语写作水平测试考试结果, 试题采用2014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写作试题;后测结果基于期末写作考试成绩, 采用2014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结果为后测结果。写作题目来源于国家级考试试题, 该试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确保了前测和后测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写作满分为100分, 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一学期的试验,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表1为2015年9月和2016年1月写作考试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的对比。
由表1可知, 两个班的均值相当, 均差为0.86, 说明应电专业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写作水平相当, P=0.770>0.05, 实验前两个教学班在写作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即实验前两个教学班在写作水平上是同质的。
表2显示两个班的均值相差较大, 相差达9.94, 说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写作水平在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班的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 P=0.016<0.05, 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后成绩存在差异, 且该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实验证明, 微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
(五) 研究结果讨论
高职英语写作资源包的建设主体为微课视频, 视频的设计逻辑清晰、内容设置精炼、呈现形式生动、组织安排有序。微课资源包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每个环节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前, 学生通过教师发布的微课视频, 对新的写作题型进行预学习, 了解写作题型、格式、知识要点、常用句型等内容, 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从了解、理解到记忆的初级学习任务。课堂上, 教师针对每种写作题型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讲解, 既优化了教学效果, 又解决了课时短缺的问题。课后,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答疑、交流, 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层层递进地将学习重点引向对所学知识点的分析、评价、探索, 并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这一学习环节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张一春2015) 。可见, 微课教学模式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高效地传达信息。
根据实验结果, 课题组发现, 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写作教学, 两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成绩都有所提高, 但是, 实验班的写作成绩提高得更加明显, 写作实践能力更加突出。同时, 在实验的过程中, 课题组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思辨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的网上学习监控还有待完善;学院硬件设施还有待提高等。
结束语
高职英语写作微课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是对新型的“互联网+英语写作”的一种尝试和实践。微课教学模式加强了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平台的建设, 推动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积累、共享、交流和互动,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并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魏洁.2016.基于课堂与网络交互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读与写, (1) .
课程包建设 第11篇
“模具业号称百业之母, 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 70%的零部件都需模具成型, 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业, 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制造业, 模具产业的发达与否,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 已经发展成为模具产业集群基地。随着3D打印机、三维激光扫描、五轴加工、超过2000转的高速加工技术以及热流道气辅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国际上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精密化、大型化、数字化以及超精微领域发展。而代表中国塑料模具发展技术的“中国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美誉的台州, 模具企业共有2000多家, 虽然出现了像陶氏、凯华、星泰、赛豪等国内著名企业, 但在塑料模具产业的辉煌背后, 中国模具制造业在技术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
1. 中小企业研发高、精、尖模具水平低, 尤其是在结构、寿命、精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的模具水平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 模具高技能“领班”人才严重短缺, 出现了“高薪难聘高技能人才”的现象。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一方面要利用高端设备来提高加工精度, 另一方面还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来提高模具的制作精度。
所以在中国塑料模具产业发展“瓶颈”面前, 国内模具企业必须做精做强, 把塑料模具技术发展伸向潜力巨大的超精微领域,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精模具制造大国。
二、高职模具专业个性化“领班”人才岗位技能要求
“领班”一词是原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用术语, 而地处黄岩的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学院依托地方模具特色产业优势, 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为宗旨, 为了打造台州高、精、尖中国塑料模具制造业基地, 通过对浙江西诺模具、精诚时代集团、凯华模具、陶氏模具集团等黄岩大中型模具企业进行“领班”岗位调研, 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领班”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定位在一线技术骨干、项目经理、班组长、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为代表的“领班”人才, 并重新修订了高职模具专业“领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 保证了企业与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上的对接, 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一生一案”个性化“领班”人才的“1+N”课程包的建立
培养能服务地方塑料模具产业的个性化“领班”人才, 根据地方产业的岗位技能要求, 建立校企合作的“1+N”课程包, 具体内涵体现如下。
1.“1”的内涵释义。
“1”———学习该课程所能掌握的1项核心技能:该课程紧密对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领班岗位, 目标是通过1~2年的实践学习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职位的领班岗位人才。
2.“N”的内涵拓展。
学习该课程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1) 掌握塑料模具质量管理体系知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 (2) 熟悉现场“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 (3) 模具工程管理; (4) 模具三维设计; (5) 模具加工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 以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 搭建校企合作管理课程的平台, 把“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贯穿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1+N”课程包课程的建设、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模具英语、塑料模具设计、UG塑料模具设计三门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梳理,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 创设学习情境, 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领班”岗位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塑料模具生产一线“领班”式高端技能型人才。
四、“顶岗、轮岗和定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由于设计和制造塑料模具涉及到逆向工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钳工、合模、注塑及模具检测等岗位, 每个学生必须根据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和个人兴趣爱好, 选择最适合自已的技能岗位, 实行“一生一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建立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要充分依托台州塑料模具这一产业优势, 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高精塑料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顶岗、轮岗、定岗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方面为新入学的模具专业新生提供一周的模具认识实训, 由生产性基地的企业师傅一对一进行讲解和动手操作, 使学生了解模具生产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为二年级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提供两周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对每个岗位进行轮岗操作, 掌握逆向-设计-加工-钳工-合模-注塑等全套生产工艺流程, 并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大三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定岗工作, 实行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接轨。
2. 建立服务地方产业的高精塑料模具重点实验室。
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办学宗旨, 为了加快塑料模具产业的转型升级, 打造高精尖模具制造业基地, 必须建立高精塑料模具重点实验室, 配备高精尖设备和软件, 如3D打印机、三维激光扫描仪、高速铣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合模机、三色模具注塑机、三坐标测量仪等, 以及UG三维造型、模流分析等先进软件, 并建立试模中心, 为地方中小型企业, 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设备、技术、质量等难题, 真正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
3. 全面实行“顶岗、轮岗和定岗”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行“一生一案”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推行“顶岗、轮岗和定岗”实践教学体系。模具专业的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原则, 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学生在企业车间的动手操作时间。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深度, 制定“一生一案”个性化“领班”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1+N”课程包, 全面实行“顶岗、轮岗和定岗”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出实践技能高超, 模具技术应用能力强, 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领班”人才。
摘要: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 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精模具高技能“领班”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模具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本文以“中国塑料模具之乡”的台州为例,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高精塑料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1+N”课程包, 实施“顶岗、轮岗和定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为“一生一案”个性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关键词:高精模具,实践教学,课程包,“领班”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雨.高职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4, (7)
[2]孟洪武, 李广平.关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4, (30) .
[3]王仁志.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模具制造, 2013, (7) .
[4]曾爱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分析[J].职业, 201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