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理解范文(精选12篇)
跨文化理解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日本,日本式沉默
沉默作为一种符号, 本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容易引发错误理解的非语言符号之一, 与其他民族相比, 日本民族的传播交流中会出现更多沉默, 他们甚至有一种沉默崇拜, 认为沉默是一种修养的表现。
一、目的和意义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符号交流活动, 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的传播, 例如不同语族、种族、国家等之间的传播活动。因此跨文化传播又被叫做“交叉文化传播”或“超越文化传播”。 (1)
人类传播交流是利用各种符号进行的, 因此我们拥有相对完整的符号系统。在传播学中, 这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一个共同体之内人们通常使用共同的语言符号进行传播交流,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则更多地依靠非语言符号来进行。因此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姿势、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因此, 要减少跨文化传播中不必要的误解, 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至关重要。
跨文化传播中的主题和关键就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理解属于人的属性, 是受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影响的, 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学会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进行真正的沟通。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 但却存在“居相近, 心相远”的局面, 不仅仅是中国, 对于西方来说日本人也总带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 总之, 日本人是“难以理解”的。这其实与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存在很大的关系。当外界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沟通时, 日本式沉默、日本式微笑、点头礼、鞠躬礼等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其中, 日本人“以心传心”式的静默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本文将以“沉默”这一日本人典型的非语言符号为主题, 探讨日本式的沉默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样的特征, 以及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沉默及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
沉默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沉默包括表情、手势语、色彩等语言符号之外的交流。狭义的沉默则指无声的言语形式。本文涉及到的沉默概念主要是后者, 狭义的、无声的沉默。
日本是一个推崇“沉默是金”的国家, 他们的真实意图很难只凭语言就完全解读到, 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还要根据说话当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来进行判断, 即察言观色, 揣摩对方的心思。
日本存在许多跟沉默有关的谚语俗语, 他们的沉默也来自于他们对于语言的敬畏之情。“言わぬが花/不言似花”, “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语胜似语”, “多弁能無し/话多没本事”等都反映出日本是一个不喜欢多话而喜欢沉默的民族。他们接受的也是关于“沈黙は美徳/寡言美德”的教育。日本古代随笔集《徒然草》中也写道:“只要别人不问, 即使是很熟悉的事情也不要轻易开口说出来。只有这样才算了不起。” (2)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本人之间可能容易实现, 然而在跨文化传播中, 这种交际方式就容易产生误会。因此, 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沉默文化”。
三、日本人沉默的文化渊源
(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特殊, 是一个封闭的岛国, 国土面积狭小, 民族构成也是比较单一的大和民族, 因此其文化差异相对较小, 传授双方处于共通的信息环境, 很多信息都是大家所共知的, 不必刻意说出来。这就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 使得日本人内部有了即使沉默也能会意的默契。
(二) 集团主义意识的影响
日本式沉默与其集团主义意识密不可分。日本的集团主义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中的集体作业, 受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想取得收获就必须靠大家共同的协作, 也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形成的集团主义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在集团之内, 成员都力求与集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对集体有一种强大的归属感, 害怕说多说错会打破集体的和谐气氛, 被集体抛弃, 所以在可说可沉默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沉默。
二战时期日本人对集体的服从程度就可见一斑, 在现代社会里依然体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在日本的地铁内不管大人小孩都遵守这个集体沉默的规则, 车里很少有像中国一样吵闹的声音。在这个十分重视“和”的集团之内, 为避免冲突, 内部成员在价值观等相关方面上会遵循“无原则”的原则, 所以在这个大集体中, 争论争辩很少见, 取而代之的是和谐统一的应答声。即使出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他们也不会立刻提出异议或反驳, 而是选择适当的沉默来附和。对于日本人来说, 相比做一个好的说者他们更愿意当一个好的听众。
(三) 言灵信仰
日本式沉默与日本古代社会的“言灵信仰”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巫术在日本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日本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国家, 巫术的重要活动都是由口述来传承的, 这使他们认为语言天生就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甚至认为是语言创造了他们的国家。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 “柿本人麻吕有这么一首诗歌:「しきしきの日本の国は言葉の幸はふ国ぞま幸くありこそ」, 意思是:日本是一个‘言灵’带来幸福的国家。” (3)
日本人一直深受这种“言灵信仰”的影响, 对语言充满了敬畏之情。语言的魔力使他们在说话时小心谨慎, 害怕说错话会带来惩罚, 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习惯性的沉默。
四、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及易产生的误读
日本式沉默本身拥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了解其文化内涵才是解读日本式沉默的关键。
日本式沉默是一种抑制个人情感的表现。日本民族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 他们十分擅长于对个人感情的抑制, 无论是激动、愤怒或是悲痛, 他们都会表现得很平淡, 即喜怒不形于色。这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传统美德的表现。与此相对的, 任意流露自己的感情则是心烦意乱、无教养的外显。从某种程度上讲, 抑制情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日本人有很明确的内外意识, 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允许外人窥探的, 当然他们更不会主动地流露感情, 因为这很可能成为别人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 沉默是他们抑制情感、保护内心世界的一种话语体现。除了沉默之外, 微笑、随口附和等都是他们用来掩饰情感流露的常用方式。
日本式沉默也是其暧昧文化的表现。日本民族的暧昧文化是世界共知的, 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一种暧昧的氛围。他们不喜欢把一些意思表达得很露骨, 他们的表达总是很含糊, “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语言距离, 给对方留有一定的语言空间, 使对方有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使人们在不透明中感到语言的真意和韵味” (4) 。谈话中的省略、中间停顿的片刻沉默等都是暧昧表达的一种直接的体现。当他们把沉默留给对方的同时也留下了暧昧。
日本式沉默属于一种高语境的非语言符号, 跨文化传播中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 对这种高语境要求的符号解读必然会存在相当的困难。会导致对“沉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有时甚至是相悖的解读, 这些都造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
首先, 东西文化在交流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比较西方的直接而外显的动态交流方式, 东方则是含蓄内敛的静态交流方式, 其中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文化中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主张人的平等自由,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言论自由, 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西方文化中, 沉默往往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所以, 在跨文化传播中, 对日本式沉默很可能产生诸如没有自己的想法, 或者对于某一问题持冷淡、冷漠的态度, 有时沉默也会被认为是谎言的一种掩饰等不利于沉默方的错误解读。
其次, 对于看重语言表现的西方人来说, 谈话中沉默的时间越长就代表对话进行得越不顺利。当一方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另一方却保持长时间沉默的话会被理解为是对说话者观点的不认同, 甚至是轻视。
而在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中, 沉默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对说话者的敬重, 表示听话者在认真地听并思考说话者的观点, 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意说话者的意见, 是听话者一种友好的示意。同时这也是听话者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
当然, 日本人的沉默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表示同意, 沉默也是表达重新考虑、左右为难或者不同意的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推崇“以心传心”的日本人能很好地把握到这种微妙的含义, 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沉默。
五、结语
因此, 对于日本式沉默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意或不同意, 因为日本人的沉默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也蕴涵着丰富意义, 这些都决定了在解读日本式沉默时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位于某一类含义, 还需要发挥“察言观色”的能力, 需要结合其他的非语言符号来对日本式沉默进行综合性解读。当然前提必须是了解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 解读非语言符号总是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因此, 要想正确地解读某种非语言符号就必须去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进行并非是读几篇社交礼仪指导就能达成的, 了解其文化背景才是关键。
日本式沉默含义丰富, 单一定型的理解必然会带来误解。如果把沉默理解为相悖的意义则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严重的误会。同样的, 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沉默就无法把握他们言语中传达的信息, 就无法达到基本的传播交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其沉默文化, 这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唐向红.从「沈黙は金」透视日本文化[J].日语知识, 2011 (9) :40-42.
[2]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3 (2) :188-189.
[3]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 2005 (10) :238-239.
[4]高岚.日本人は「沈黙は金」を重んじるのは何故か——日本の言霊から見た日本人の行動意識[J].科技信息, 2013 (06) :191.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 第2篇
一、文化是一种存在――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存在
先说说文化的概念。由于“文化”一词语意丰富,如何定义它,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先看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欧美对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六十多种。从 18 世纪末开始,西方语言中的“ culture ”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一词从“自然成长的倾向”到 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来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到 19 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 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有的学者将文化定义为 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再看看我们祖宗的定义。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据说至少可以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 文治和教化 ”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人因文而化。这可以理解是我们老祖宗对文化的定义。我们的灿烂文明正是“文化”的结果――“化”是管理者追求的效果。
二、文化有没有先进性
文化是多元的,这是社会生活多元性决定的。说“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是单一价值取向的结果。尽管我们不能说日本文化优于美国文化,但 文化确实存在先进性。某种社会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应该可以从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评价,横坐标是时间。如果长期表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文明都得到了发展,那么可以说这种社会的文化是先进的,至少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内是先进的文化。反之,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产生社会丑恶与不公,则可以评价这种文化是落后文化。当然,先进文化的存在逻辑地蕴涵着它的对立面,即落后文化。一个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总体先进的文化中也同时存在落后的因素。现在我们来谈文化的先进性,比过去有了更好的基础。过去在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坚持的是“一元”的价值标准,如要求领导干部都是焦裕禄,人人是活雷锋,社会成员都纯而又纯,全国人民统一在一个核心价值观下。现在有了很大变化,一些过时的东西我们不再提了,我们提倡“和谐”发展,让大家容易接受了,就连西方人也得认同。我们开始提倡先进文化了。要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积重难返,从保守、中庸的文化向开放、竞争的文化过渡,至少需要几代人或几百年来完成。
三、企业文化是社会亚文化,既好又坏
有了“企业文化”一词,中国企业在管理的追求上表现得异乎寻常,学者们也各自成体系,对企业文化有也有几十种定义。其实,从企业文化的属性来看,它本身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一个特定企业的企业文化必定是以所处社会的大文化为基础的,要受所处社会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不论你想或不想接受这种社会大文化。但企业文化具有其特定的内涵,除了社会大文化的背景外,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殊要求,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都导致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不同于另一个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生命基因,每个企业均有各自的基因。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健康发展,有的企业会夭折,就像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由其基因先天决定一样,身体中病变基因多,这个人的健康状态就差,就容易得大病。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学者们在研究,政府也在定义。学者们总结,企业文化始于美国,源于日本,根在中国。其实是不准确的。美国专家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确实是从研究日本企业优秀竞争力时发现的,但说“根在中国”却是不妥的,因为每一种社会文化均有自己的生命力,企业文化是其亚文化,亚文化首先是社会文化养育出来的,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根在日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中国古老文化。要说日本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收了优秀的成分,那是另一回事。国资委这样定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大家注意到这个概念中的用词“凝聚、激励”是带有价值取向的,即我们用这两个词来定义企业文化本身包含了定义者的取舍。换句话说,企业文化为什么不是“离散、约束”的呢?因为这种情况在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说到底,从文化的概念,我们知道文化是历史的存在,客观的存在,那么企业文化也是历史的存在、客观的存在,好的存在,坏的也存在,企业文化是中性的。我们定义它时就不能戴有色眼镜(价值观),只看到“凝聚、激励”,而看不到“离散、约束”。
四、我们这样理解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树不是文化,但栽种在马路两旁或公园中的树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可以通俗理解:是我们公司里办事的方式、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是我们相信的东西、是我们工作的态度,等等。所谓 企业文化,就是由企业所倡导,并被企业和员工所实践,影响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个人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就象社会文化一样。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使企业基业长青;落后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发展受阻,过早夭折。上面提到国资委将企业文化片面定义,其实是定义“优秀企业文化”或“先进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长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何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文化力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在国内外竞争必备的基本力量。文化有着教育、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处于最高层次,起着统领和导向作用。特别是企业的主体文化,对于培养员工对企业制度的认同、企业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企业精神、员工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企业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不仅仅依靠是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更要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程度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知名管理行为和领导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11年的时间,对企业文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力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消费者、股东、客户)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文化力无论是旧时代的革命力量,还是新时期的一种竞争力,其作用原理都来源文化力自身的特点与功效。(网 中 网公文)
一、企业文化力的竞争效用
1.文化力的磁场效应原理
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概念,一个组织的文化,就是一个“场效应”。而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个“文化力场”,磁力作用的对象是“人”。这些磁力的来源构成是组织自身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它们源于组织内的领导者和员工,又作用于员工——作用力方向是人。
2.商品竞争的是商品的文化
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在商业文化体系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这个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一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内涵、文化个性、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商品布局的内在依据。而商品的文化含量越大,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辐射能力便越强。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也必然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现代市场竞争促使有远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都十分注重降低有形投入而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再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必须摆脱扩大外延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扩大内涵再生产、降低有形投入、提高无形投入的新路子。这个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必须永不休止地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把开发文化力放在重要位置。(网中网摘录,版权属原作者)
3.成本较量的是员工文化素质
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着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而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又对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莱斯特·索罗在《21世纪的角逐》一书中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看法: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要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保持生产工艺流程的最佳状态对职工的整体素质就很重要。
4.智力较量压倒了自然资源较量
拥有自然资源并不一定能够致富,自然资源贫乏也未必是致富的障碍。电脑和电信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是真正优势。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等关键产业。都可以说是脑力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设在地球的任何一处。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从事上述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就在谁那儿落脚。科技创造了人力相对优势,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
二、当前企业文化力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1.忽视形象塑造中的精神文化或理念设计
精神文化是文化力设计与实施的作用点,也是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在形象塑造和文化建设中过多强调物质文化和视觉识别系统的作用,包括重点建设物质硬件、管理制度等“显”性文化,而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定位、价值观培养、大学精神提升与贯彻、工作作风与行为准则建立等“隐”性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够。还有的企业颠倒文化建设的程序,有本末倒置地设计形象。割裂了文化本身的整体性、综合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企业文化力的整体效果。
2.文化设计与实施中方向性不甚明确
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项战略工程,企业既要有前瞻性,又要考虑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向,还要立足现实,不能够脱离科研、生产管理部门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组织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差别化的竞争战略,无论是文化建设的自身需要,还是企业发展的特点都需要企业要有战略眼光,以确保文化战略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措施得当。而一些企业在形象塑造工程中,一方面存在无目的性、发展方向不明确现象,另一方面又在文化理念的贯彻与实施方面,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规划。表现在企业间相互的竞争以低层次的攀比现象为主要内容,企业定位模糊。内部没有一个系统理念贯彻与实施方案,文化理念认知仅限于少部分领导者,广大员工认识模糊、领会不一致。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3.忽视文化的对外效应
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是顾客选择企业的首选标准。而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的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文化以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企业品牌意识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很少为企业自身系统、全面的硬性和软广告进行宣传。对外宣传与理念传播的途径和力度方面的弱势,难以扩大外部影响力,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4.忽视内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作用(网中网友情提示:发表论文请选择正规刊物)
事实证明,拥有高质量的教师与员工,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而员工质量与企业自身形象力、企业内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建立员工之间良好的文化沟通渠道,有益于建立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积极向上氛围。有利于明确员工发展方向,增强信心,提高员工学习的热情。由于一些企业多忙于企业的简单规模扩张,忽略了企业内部员工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以致出现部分员工工作情绪浮躁,工作质量不稳定,员工学习目标不明确,偏激、摇摆等现象,企业内部凝聚力、向心力亟待解决。
总之,文化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正方向的,既与企业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是相同的,文化起到辅助性或支持作用;也可能是反方向的,即文化阻碍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
三、增强企业文化力效用的新思路
1.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分流渠道广,员工自身修养、心理健康程度弱化的环境下,企业肩负着满足广大员工多层次需要,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企业应将形象设计作为一项一把手领导下的首要战略工程来抓,组织内部和外部力量,系统、规范设计企业自身的整体形象,并通过系统、制度化的实施方案有效地贯彻实施文化理念。
2.系统设计企业文化战略
文化力的效用来源于文化的系统性,这需要企业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不仅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设计好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挖掘自身优秀的文化特色,而且,更要整体设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使文化要素处于和谐状态,整体发挥文化力的效应。(网中网友情提示:发表论文请选择正规刊物)
3.以精神文化为作用点,突出文化特色
精神文化是组织发展的血液和灵魂,是指导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的无形力量。建设企业文化,就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确立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定位,培育和构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文化资源的调查、总结与整合,提出具有时代性、超前性、个性和教育意义的精神文化体系。
4.加大企业文化力影响,提高内部凝聚力
一个完整的文化力,应该包括企业理念的内外部传播和内部教化活动。文化理念的内部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文化力的质量。实践证明,建立一个互动的、学习型团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鼓励在企业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员工身心发展的沟通、交流活动,倡导以文化建设与实施为中心的学习氛围,是最受广大员工渴望和欢迎的。
5.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好文化建设的方向
理解多元文化教育 第3篇
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美国圣道大学(University of the Incarnate Word)奥斯曼·约茨图尔古特(Osman ?魻zturgut)博士认为,随着美国人口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他从梳理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入手,说明其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讨论提出建议。文章编译自约茨图尔古特博士在《当前教育问题》(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杂志发表的题为“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一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多样性;跨文化交际
随着美国人口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2009年提供的数据,1979-2008年,在家使用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5~17岁学龄儿童数量从380万上升至1090万,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9%上升到21%。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 2008年,公立学校九至十二年级58%的教师是女性,其中83.5%属于白人,拉美裔教师仅占6.6%,黑人教师占6.9%。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数量之间的差异所蕴含的意义值得探讨。罗兹(Rhoads)认为,学生使课堂上的多样性日益增长,这给如何教和教什么,甚至谁来教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显然,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对我们如何思考以及解构教学法有重要的启示。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启示,本文在“认识论的好奇心”(epistemological curiosity)激发下,试图重新定义多元文化教育,说明它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讨论提出建议。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许多教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当前和相关文献的全面综述,笔者试图说明并分析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和应用,并为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建议。
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做出重大改革,使来自不同种族的学生都能平等地获得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应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障人士教育等。
盖伊(Gay)和莱德森-比林斯(Ladson- Billings)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在培训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文化适应性教学法(culturally responsive pedagogy)”。涅托(Nieto)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反种族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对所有学生都很重要的过程”。杰伊(Jay)和琼斯(Jone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用来描述多元主义教育的共同术语”“倡导所有儿童都接受从学前到大学的教育”。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AME)将多元文化教育描述为“建立在自由、公正、平等、公平和人类尊严基础上的哲学概念,已得到许多文件的认同,如《美国独立宣言》《南非宪法》《美国宪法》以及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卡恩(Kahn)认为,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理念、一个概念,它是动态的、多方面的、有争议的”。
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吉布森(Gibson)开展的调查概括出了探索文化和教育的5种模式。第一,促进跨文化理解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文化是有差异的,教学设计应该明确强调尊重彼此不同的文化。第二,文化适应性教育大多是针对K-12教育阶段开发的,在课程中包含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并根据这些学生的需要和期望调整教学策略。第三,采用双文化教育(bicultural education),主要强调在其他文化中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教学语言和技能。在双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在课程中通过教学方法得到强化。第四,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是为了加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教育而专门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之间并非混合,而是通过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同等机会来寻求相互共处的方式。第五,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个人的社会经验,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简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定义,而是在各种特定背景下的定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涅托认为,随着文化/种族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需要拓宽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特别是在公立学校。美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移民史,移民来自不同的文化群体,因此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多样性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史密斯(Smith)宣称,多元文化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教师和管理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认识到这些需求与主流文化学生的需求有何不同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时候,才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伯恩斯坦(Bernstein)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妨碍同化,并制造一个分裂的社会。拉维奇(Ravich)认为,多元文化对传授价值观、信仰和西方传统文明的美国教育构成了威胁。庞恩(Pon)指出,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就像新的种族主义,尽管不使用种族主义语言,但他化(otherizing)有色人种,以及发展现代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观点。
本西蒙(Bensimon)认为,目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只是强调缓和不同群体间的紧张关系,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罗兹将其定义为“主流多元文化主义”。将单一文化机构变为多元文化民主社区,就是将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学科主题,而不是试图改变社会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批判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教学本身特有的性质。它不仅涉及内容和课程的讨论,而且涉及相关知识的定义,其目的是改变教育机构和组织结构,以反映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教育人类学家已经强调交流方式的作用以及社会如何在其所定义的文化规范中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尝试最明显的一个缺点是,关注多数群体与少数群体的互动。艾里森(Ellison)研究黑人对跨种族约会和友谊的看法。所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黑人或非裔美国人,以及白人或欧美人群,而构成今天多元文化基础的许多民族和种族群体都被忽略了。
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就像今天在美国学校的定义和实践一样,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更高年级,已成为双文化教育的浅层应用。双文化是指在某些州(美国境内)非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的互动,以及某些国家内西班牙裔和欧洲裔美国人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浅”意味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贫乏和错误引导。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被低估的一个例子是,即使多元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必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也只有在危机时刻,或学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元文化教育才作为一种奢侈品被接受。
尽管美国的种族多样性还在发展,但许多教育工作者似乎还不明白,多元文化教育是对两种以上文化的更广泛的了解与欣赏。盖伊解释说,美国由许多不同的种族、民族、语言和文化群体组成。在某些情况下,建立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人工隐式连接”(artificial implicit connection)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为的,它不强调独创性,但鼓励孩子们了解亚洲食品或墨西哥节日以帮助他们进入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s)。
与在当前教育体制中创建公平的主流话语相反,金(King)认为,成功的文化相关性教学帮助人们产生一种相关的“黑色个性”(black personality)。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言论是相关性的,文化对个人和群体认同非常重要,它“给人们一种‘他们是谁’的自我意识,一种归属感,他们应该如何表现和他们不应该做什么”。然而,我们都知道,当个人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时才会建立积极的自我印象,他们也会感觉到来自其他团体的偏见和侮辱,并遭受排斥和孤立。
笔者认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应用的所有缺点,正如当代文献中所呈现的,就是将“为什么在美国学校中非洲裔儿童在班级里没有欧美儿童优秀”作为关注点。在标准化考试中,非裔美国学生得分低是事实。例如,加西亚(Garcia)认为,对非洲裔学生的研究倾向于把重点放在辍学、读写差距和教育缺失上。表明白种人占统治地位的另一个例子是批判种族理论家(critical race theorists)的说法:正式学校课程是保持“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剧本”(white supremacist master script),他们是“特定文化产品”(culturally specific artifacts)。关于教学,德尔加多(Delgado)认为,“目前的教学策略认为非洲裔学生是有欠缺的”。塔特(Tate)进一步评论说,目前在美国流行的多元文化模式使白人受益。
为了在教室进行真正的学习,我们需要审视各种观点,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马丁斯(Martins)认为,“意识到自身的假设、偏见和成见是一个人能够积极互动和学习他人的第一步。这个过程体现跨文化学习的本质”。劳伦斯(Lawrence)声称,要使反种族主义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就必须解决学校的课程、政策和结构缺乏多元文化成分的问题,以及学校工作人员,特别是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及彼此互动的问题。当教育者说我们需要文化能力或者需要更全面了解文化适应性教学时,他们未必进行了自我反思,而只是从种族主义的批评中保护自己。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现在于理解个体间的关系而非在教育系统中实施政策实践或是教育改革。如果教育系统没有意识到现存的问题和挑战,而仅停留在浅层的认识和应对层面上,那么最终一定会失败。
但应当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和这些研究还存在问题,因为文化群体的成员可能没有看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局限,在这个体制中,教育工作者“代表在各层面人类成就的不同种族的个体和群体,而不是仅作出有限贡献的、依赖他人的、无助的受害者角色”。
三、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差异决定了我们与其他文化交往的规模和限制?帕克(Park)认为,白人、黑人或其他种族之间的差别并非是人种的原因,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斯通奎斯特(Stonequist)也认为,个人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于从多种视角审视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向建立一个文化敏感(culturally sensitive)的教育体系迈出的第一大步。“探索文化差异的构建是了解其他文化的根本”,我们需要开始密切关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理解其他文化,还是我们只是被“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呢”这种想法蒙蔽自我?
我们还应该注意,要了解用“白”作为失败借口背后的原因,必须从更深的层面看待社会。争论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即为表现不佳找借口,自我设限使人们在失败的情况下感觉不会那么糟。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导致调整不佳和低自尊。而且,因为非洲裔美国儿童未能适应美国学校,自我设限成为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当前的趋势。
虽然学校提供的信息未必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古迪昆斯特(Gudykunst)解释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文化和语言知识,而且包括情感和行为能力,如同情、人性的温暖、魅力,以及控制焦虑的能力。毫无疑问,种族主义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控制着主流文化,对任何教育制度都是真正的威胁。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敏感性提供了一条通往教育多元化的道路。从政治角度来看,学校运用“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的管理风格,通过找出差异(独有的特点),创建文化上不同的群体。通过这些分离的政策,一个问题更加凸显,即政治敏感性(political sensitivity)成为一个障碍。学校管理的重点是保持表面上平等的教育,而不是关注教育系统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了有更好的了解,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政策,了解教育思想如何转变为程序和相关应用,以及这些程序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解决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创造文化适应性教学法,课程设计应考虑有色儿童(children of color),并把郊区年轻的白人女教师转变为具有文化竞争力和适应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理解“我是谁”以及“为什么我做这些事情”,是“变化”的开始。
四、结语
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第4篇
“文化”一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多个定义。从广义上说, 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均为文化。文化就是人的非生理部分的总和, 即除了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所有要素。这种广义的“文化”同“文明”的含义相近。从狭义上说, 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类受教育的程度。
现行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这一章节中使用的文化概念, 介于上述两个观点之间, 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组成部分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 中的文化, 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区别, 有其鲜明的特点。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原始森林、河流山川以及未经人们任何雕刻的石块, 都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2.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
(1) 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先天遗传的本能, 如刚刚分娩的婴儿的啼哭、笑等, 不是文化, 后天学会的作为表达情感的哭或笑才能成为文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每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 无不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 人是文化的受体。
(2) 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同在一辆公交车上, 有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给身旁年迈的老人让座, 而貌似很有文化的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却对站立在身旁的老人视而不见, 甚至还嘴吐烟雾, 在“禁止吸烟”的公交车内逍遥自在, 自得其乐。这无不折射出这位小学生比男青年更有文化素养。我们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 便可以从中透视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 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是通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现出来的。一个时代的文化, 无不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 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和感知得到, 这一切便是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也无不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给社会发展和变迁烙上深刻的印迹。因此, 人们阅读书籍, 欣赏艺术作品, 参观历史文物, 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 认识并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只有依托物质, 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才能传承和发展。
4. 文化对个人素养的形成有“教化”的作用。
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 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育、感化和行为的规范, 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它能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便是文化对个人素养形成具有教化功能和意义的具体表现。
文化对个人素养形成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化。其途径是:文化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一系列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教育, 内化为人们的正义感、审美感、羞耻感等一系列思想观念, 结果是制约人的行为。
(2) 社会角色意识的教化。其途径是:文化环境通过特有的规范体系, 使人们认识到特定的环境中所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从而形成人的社会角色意识。结果是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要协调一致。
文化概念的理解 第5篇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摘要: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件衣服,见证了我们经济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她说,“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Abstract: GuoPei, the native of Beijing girl, will their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lothing into the deductive and all over the world.In her eyes, was born in the hands of one of the pieces clothes, witnessed the prosperity of our economy, the change of lifestyle.She said, “we wear out a rise of nations.”
关键词:郭培,文化概念,理解,定制,奥运,中国风
Keywords: GuoPei, cultural concept, understanding, custom, the Olympic Games, China wind
郭培,第一个创立中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第一个在中国举办设计概念服装秀,第一个将中国服装设计带到全世界。她感谢时代赋予的礼物——自信,而自信,一向是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
中国人从满大街穿同样的衣服,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时尚观念;从中国设计师疯狂追赶国际化,到全世界爱上中国元素;中国T台从缺乏专业模特,到诞生“世界小姐”……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名时装设计师而言,是一整个青春年华,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间,随着财富的积累,审美的释放,中国不仅诞生了自己的高级定制服装品牌,还征服了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巴黎、纽约、伦敦的设计师们。
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件衣服,见证了我们经济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她说,“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郭培,第一个创立中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第一个在中国举办设计概念服装秀,第一个将中国服装设计带到全世界。她感谢时代赋予的礼物——自信,而自信,一向是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
释放被压抑的审美
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令中国人压抑良久的审美被释放,纺织服装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高级定制时装随之诞生。
从1986年,郭培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服装设计师从北京第二轻工业学校毕业,并加入知名服装公司开始,她的才华迅速被饥渴的市场所认同。电影《二子开店》里陈佩斯穿着她设计的花衬衫,三里屯和女人街精品店里都卖她用旧面料设计的“阿婆裤”。那些请她设计改造旧面料的批发商们,成了北京第一批开上菲亚特126P小轿车的有钱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造就的一批富裕人群,开始对自己不同场合的着装,有了立体化、多元化的需求。
1996年,中国香港回归的前一年,郭培与同为服装设计师的孙俭携手举办了一场名为“走进一九九七”的时装秀。这个举动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服装业。在此之前,服装走秀仅仅发生在每年的服装批发订货会上,是服装公司为了促进销售而安排的。真正倡导流行趋势与艺术表现的,不以穿和销售为目的的时装秀出现
了。
1997年,郭培离开了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岗位,创立自己的服装定制工作室——玫瑰坊。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时装品牌。在创业的最初三年,她做的主要工作是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什么叫高级定制,为什么做的衣服比买的还贵。
曾有一位“个体户”老板娘身穿GUCCI套装来到玫瑰坊做衣服。听到设计报价是5000元后,她惊叫起来:“什么!5000块?做衣服比买的还贵?好吧,我倒要看看你能做件什么衣服给我。”吓得郭培把还需单独支付布料费的话给咽了回去。当这位顾客经历了三次试穿样衣、依据体型修改细节,最终拿到精美的套装后,说了一个字:“值!”这让郭培松了一口气,也让她对中国高级定制服装的前景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开放的时代到来,频繁的信息交换,丰富的资源整合,为中国服装业带来了机会与财富。同期,世界奢侈品品牌也悄然迈入中国大门。在此之前,瑞士名表江诗丹顿在王府井大街新东安市场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也正式落户中国;2001年蒂芙尼进入中国;2004年,阿玛尼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店……
郭培的顾客们,既穿GUCCI、CHANEL,也穿玫瑰坊的衣服——中国式的高级定制。玫瑰坊以其细致的做工、更适合他们性格与偏好的设计,赢得了一个高端又小众的市场。
郭培的设计则从一类衣服卖5万件,到一件衣服卖5万元。
奥运造就时代宠儿
举办奥运会,为中国向世界接轨创造了机会。服装,作为能直观地展现一个国家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的事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2001年7月,申奥大使杨澜身穿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红白相间的礼服出现在莫斯科大剧院的申奥陈述台前。那一夜,举国欢庆。中国代表队的礼服正是出自郭培之手。回国后,杨澜找到玫瑰坊做自己的衣服,到了之后,她才发现这个品牌原来是好朋友郭培的。这令郭培非常高兴,因为是衣服先打动了杨澜,而不是她个人的面子。“服装设计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传达许多东西,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郭培说。
北京筹备奥运会期间,作为全国十佳设计师,郭培与其他知名设计师、服装艺术委员会委员、各大服装院校的负责人一起投入到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工作中。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召集大家召开动员大会之前,郭培已经做好了青花蓝礼服的样衣,并最终以青花蓝、国槐绿、玉脂白三个系列在全国305份设计稿件中脱颖而出。
最初,她设计了一件有着金色的、很宽腰封的礼服,希望中国人以一种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陆昊意味深长地问了她一句话:“你真的不愿意改窄这个威武的腰封吗?”郭培突然觉得自己从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角色中跳脱出来,她理解了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应有的一种大国风范与形象气质,她理解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一个和谐的谦恭的国家形象何其重要。“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层次提高了,我更懂我的祖国了。”她说。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典礼上,中国女人系着真丝缎的、色泽柔和飘逸的、搭配着优雅玉佩的腰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屏幕上。人们通过这些礼服看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为全球时装界的“中国风”现象埋下了伏笔。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令全世界关注中国市场。郭培,则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宠儿。
全球时装界刮起“中国风”
作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必争之地”。各种奢侈大牌挤进来和中国设计师走出去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受到牵连,出口受到重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启动内需,才能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并迅速启动了庞大的内需计划。内需的苏醒也引来全世界商品的涌入。
在服装行业,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仅2008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就达到21303.24亿元,占总体销售产值比重超过76%,产销率则稳定在97%以上。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高于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家具业与汽车业的行业。由此,在全球经济危机所致的出口萎缩中,服装业成为首先走出危机阴影的行业。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同比增幅超过20%,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
服装产业的繁荣,给郭培带来更多“国际化”的机会。2009年,郭培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国宝级白发模特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她想,一定要请这位80岁的模特为中国品牌走秀。于是,她给卡门寄了一封附带设计手稿的邀请信。卡门接到信后说:“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要去看看。”于是,卡门在2010年来到中国,出现在郭培的“一千零二夜”系列高级时装秀的现场。
中国的时尚秀场,从缺乏专业服装模特,到能够请到全球顶级模特出演,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面孔更在国际时尚舞台崭露头角,2011年,中国女孩张梓琳作为首位获得“世界小姐”称号的中国模特,出现在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与章子怡、周迅一起传递着“东方美”。
除了中国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一系列诱人的数字揭示了中国财富与审美的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增至94亿美元,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中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从2006年的14人增至2010年的126人……
于是,全球奢侈品牌开始了“中国风”的洗礼。Prada、Loewe、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不约而同地在服装上展现中式立领、水墨画、丝绸和京剧脸谱。奢侈品牌加快扩张中国,以期挽救业绩的颓势。甚至有奢侈品品牌负责人高调宣称:“中国市场是必争之地。”
有人认为,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将有可能像意大利、法国那样,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时,如何与全球知名奢侈品牌相竞争,并激发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热爱,成为摆在中国时装设计师面前的课题。
阅读理解之文化篇 第6篇
同学们,你们了解茶道吗?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品茶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让我们读一篇有关茶道的短文,看看茶有怎样悠久的历史和品茶习俗吧。
Five cups of the tea keep the doctor away
Scientist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ave found a way to improve your immune system: a small cup of tea, five times a day.
TeaDrinking History
Tea drinking started in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the tradition of afternoon tea dates back to the 1800s.
Afternoon tea began as a chance for women to meet together without men. The hostess would always pour the tea and would often serve the tea with sandwiches, cakes and pastries.
The pastime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People started organizing picnic teas which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be outdoors. The food was carefully prepared and carried in hampers and baskets.
By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ea drinking was national pastime. Many hotels and stores had their own teashops which provided a place to talk business as well as pleasure.
Tea Superstitions(迷信)
If the cover is accidentally left off the teapot, you may expect a stranger bearing ill news.
Spilling a little tea while making it is a lucky omen(预兆).
To stir the tea in the pot anticlockwise(逆时钟方向的) will stir up trouble.
Bubbles on tea mean kisses.
Tea Quotes
“A woman is like a tea bag. It is only when she is in hot water that you realize how strong she is.”—said by Nancy Reagan, wife of former US President Ronal Reagan.
“Give me tea sweet and weak. Bring me the newspaper and do not speak.”—said by A.P. Herbert, a British politician.
Tea Talk
Not my cup of tea: something you do not feel very interested in.
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it means that you do not want to do something.
A storm in a teacup: it means that an issue is not very important but people make a lot of fuss about it.
1. What does “A storm in a teacup” mean in the last part? _______.
A. 不足为奇B. 小题大做
C. 执迷不悟D. 轻描淡写
2. Which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________ .
A. The Art of Tea Drinking
B. The History of Tea
C. Reading Tea
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3. In the Ancient times, stiring tea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means stirring _______.
A. good luckB. bad weather
C. poor harvestD. much trouble
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whole article?
A. Women enjoyed their pastime in the afternoon with their boyfriends or husbands.
B. The pastime didn't become more popular until 1800s.
C. Nancy was once a grate US President who said woman is strong in mind.
D. “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could be used when making a refusal.
【文章概括】本文主要介绍了茶道。作者从茶对人体的健康、饮茶的历史、有关茶的迷信、有关茶的引用和有关茶的用语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脉络梳理】文章篇幅不长,并且层次脉络十分清楚,每个点都单独成段,每段的内容也用醒目的标题作了概括。所以本文的难度不大。
【解题技巧】本文设了两题的细节理解。对于细节题,同学们应该详细阅读文中相应段落的细节部分,一定要理顺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从原题中找答案。如第3题中题干问到:反方向搅动茶意思是什么?很明显可以从“茶迷信部分”直接找到原句“To stir the tea in the pot anticlockwise will stir up trouble”,故答案选择D。对于本文大意的理解,我们可以直接从每段落的小标题上进行总结,每个部分都是关于茶的介绍,所以此文的主旨就是“茶道”。在做此类阅读时,学生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来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解决问题才有前提和基础。
【答案与解析】
1. B词义猜测题。由本文最后一句的详细解释得知。“人们常把并非很重要的事情夸大其词”。
2. A主旨大意题。全文对有关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即 “茶道”。
3. D细节理解题。 在关于茶迷信部分,第三条有详细介绍。
4. D细节理解题。文章最后一部分中“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含义为“不想做某事”,有想回绝、拒绝之意。
(二)
美国人天生爱动,从早期的移民发现新世界、开发西部,到现在他们不断地到很远的地方寻找工作,一旦有时间,他们就会去旅游……
TRAVEL
It's summertime, and the living is easy. For many Americans, this is the season to travel. Why? Because school is out. Because the weather is great. And most of all, because we all deserve a break. When Americans take a break, they often head for their favorite vacation spot.
Throughout their history, Americans have been people on the move. The early immigrant had to travel to get the New World. Once they arrived, they settled along the East Coast. But they weren't content to stay there. Explorers and traders journeyed to the unknown western territories(地域). Later, settlers moved west to develop these new areas. As a result of this westward migration(移动),Americans eventually occupied the whole continent—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Even today, Americans seem unable to stay put ([pt]adj.固定不动的). Research says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moves every five years.
Besides their habit of changing addresses, Americans are used to traveling. Some people make longdistance commute to work daily. Their jobs may even require them to take frequent business trips. People often use that time to travel. Some people just visit friends or relatives in distant states. Others go on lowbudget weekend excursions(浏览)and stay in economy motels. Those with more expensive tastes choose comfortable resorts and hotels. Camping out in the great outdoors needs to adventure types. Some travel camps out in comfort, while others “rough it” by sleeping in tents.
1. Americans like traveling in the summertim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EXCEPT that_____.
A. it is the best time for traveling
B. it is in the Summer Holiday for students or children
C. they have much time and money on their traveling
D. they want to have a rest after heavy work
2. According to their history, we know that________.
A. Americans are hardworking people
B. they like moving to help others and enjoy themselves
C. Americans are greedy and liking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D. Americans don't like staying up at all
3. The underlined word distant in Paragraph 3 means “_________”.
A. 富饶的B. 贫瘠的
C. 广阔的D. 偏远的
【文章概括】本文介绍了美国人天生好动,从最早的探索新大陆者到后来的殖民入侵者乃至到了现在,他们对“动”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在节假日利用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作者围绕“on the move”展开,纵观历史,对于美国人的旅游爱好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说明。
【脉络梳理】本文开篇介绍美国人热衷于旅游,假期的到来,会让他们马上想到旅游。作者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并使读者有更深层的了解,在本文的第二段又运用了“throughout their history”的事实,更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热衷“动”的表现。在本文的最后一段又回到现在,对他们的旅游形式等进行了介绍。文章结构巧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但学生阅读和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猜测词义需要同学们准确理解上下文,要有较大的阅读量才能得到提高,更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等线索确定词义。
【解题技巧】本题中的推理题稍有难度。第二小题中题干问道:“根据文中的历史,我们能捕捉到什么信息?”很明显本题需要我们每个选项都要经过细心的推理或判断,也就是说必须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理解才能正确作答,要忠实于原文,以文章提供的线索为依据,这也就是文章的难点所在。
【答案与解析】
1. C细节题。从短文的第一段可以找到答案。
2. C推理归纳题。从短文的第二段Americans have been people on the move. The early immigrant had to travel to get the New World. Once they arrived, they settled along the East Coast. But they weren't content to stay there ...可知,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扩张和移动。
文化对隐喻的理解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隐喻,隐喻的理解,文化
1 隐喻及其和分类
1.1 什么是隐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关于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两部著名的著作《诗学》和《论修辞学》中论及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1]。这是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最早定义。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隐喻认知理论。对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最早也最系统的是Richards。他提出了隐喻的普遍性和思维的隐喻性。Lakoff and Johnson是隐喻研究史上著名的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隐喻实质上是运用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2]。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3]。
1.2 隐喻的分类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ZOLTAN KOVEOCSES在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按照传统性(conventionality),功能(function),本质(nature)等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按照传统性标准,概念性隐喻可分为常规化的(conventionalized),比如,LIFE IS A JOURNEY,ARGUMENT IS WAR,THEORY ARE BUILGINGS等等,非常规化的(unconventional zed),有新意的(novel)。按照功能的标准,可分为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性隐喻指源域能为目标域提供充分的结构,即用源域的结构来理解目标域。比如各关于TIME IS MOTION OF AN OBJECT的隐喻表达有[4]:The time will come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
In weeks following next Tusday...
On the preceding day...
I am lookimg ahead to Christmas.
Thanksgiving is coming up on us.
Time is flying by.
方位性隐喻与人的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相关,比如,UP—DOWN,CENTER—PHERIPHERY等等,即用方位词作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如关于MORE IS UP,LESS IS DOWN等隐喻概念的表达有:speak up,keep your voice down等。实体性隐喻就是用表示实体的词来表达和理解某一抽象的目标域的概念。如,实体源域有CONTAINER,SUBSTANCE等等。关于CONTAINER的实体的隐喻表达有:a clearing in the forest,packed many ideas into one sentence等。
束定芳[5]从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类型。
2 隐喻的理解
我们平常所说的隐喻应分为两类:概念性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hor)。前者是从认知的角度,而后者是从修辞的角度。概念隐喻表面上是非比喻式的,但它隐含了一种比喻性的思维方式,例如,He i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you should spend your time profitably.等表达就隐含了“TIME IS MONEY”的隐喻式思维。关于隐喻式的语言表达如He works like a dog.She is really a cat.等的理解其实并不比概念性隐喻表达更容易。所以,关于隐喻的理解问题一直受到心理语言学家以及相关学科的关注。那么人们到底是如何理解隐喻的?
对于隐喻的理解的研究,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隐喻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字面意义的理解,如果字面意义解释不通,再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隐喻的理解不需要经过字面意义的理解过程,可以直接从语境中理解隐喻意义。
这两种理解方式看起来好像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取决于不同的理解对象。对于常规化的概念隐喻的理解可能就比较直接不需要经过字面意义的理解阶段,因为这种隐喻已经习惯于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中,一般情况下不为我们所觉察。对于novel metaphor的理解可能就需要以上提到的两个阶段,但这也并非绝对。束定芳认为这取决于语境,如果语境量充足,就不需要两个阶段,如果语境量缺乏,可能就需要两个阶段。他总结说语境的数量决定理解的方式[6]。
实际上,这样的概括也并不完善,因为很多时候,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太多的语境量。而且有的时候,在语境量和字面意义相吻合的情况下,不管是采取那种理解方式,对于隐喻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和差异。这是为什么呢?外语学习和研究表明,这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影响隐喻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
3 文化对隐喻理解中的影响
3.1 文化与隐喻的关系
由于受到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我们在理解英语隐喻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停留在字意思上,尤其是字面意思在汉语中有相应的类似表达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英语中有“pull one's leg”的说法。如果不深入了解很容易就把这个英语表达与汉语的“托某人后腿”的说法等同起来,实际上,它是“开玩笑,愚弄某人”的意思。这就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失误。那么,文化和隐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的讨论,山东大学的王守元和刘振前在“隐喻与文化教学”一文中总结了三条原则:隐喻构成文化,隐喻传承文化,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7]。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静和樊葳葳在“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一文中总结道:“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8]。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将隐喻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外语的有效学习和灵活掌握。
3.2 文化重叠
由于人们地生存环境大体相同,也受到相同地自然规律地制约和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有相同之处,这在隐喻地表达方式上体现为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的本体和喻体。例如,在关于自然现象的隐喻表达中,不论英语还是汉语,“cloud”一词都具有“疑惑,不愉快,恐怖,不好的征兆”等隐喻含义。在动物隐喻中,“dove”不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具有“和平”的隐喻含义。“ass”都具有“倔犟,蠢”等隐喻含义。“fox”都具有“狡猾”的隐喻含义。英语有“the foot of the mountain,the eye of a needle,bottle neck”等,汉语也有对应的相同的表达“山脚,针眼,瓶颈”。关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的英汉表达也有相同之处:英语有“Don’t waste your time”,汉语有“不要浪费时间”。虽然这样的表达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它确实是常规化的或习惯化的(conventionalized)隐喻表达。所以,如果两种文化在隐喻的表达方面发生重叠,即具有相同的隐喻含义的话,对于外语的某种隐喻表达一般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也不易发生误解。
3.3 文化差异
文化的相同之处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基础,但是由于生存的具体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的经历,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关于隐喻的表达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dog”和“cat”的表达,如果按照汉语的文化价值角度来理解就会产生误理解或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为在汉语中,“狗”基本上都是贬义的文化含义,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奴才”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狗是非常忠诚的动物,关于狗的各种表达大多都是褒义的。比如,上面提到的“He works like a dog”,还有“Every dog has its day.You are a lucky dog.”等等。再比如前面提到的“猫”的表达:“She is really a cat.”实际含义就是“She is a malicious woman.”“The nose of a boat.”不是“船的鼻子”而是“船头”的意思。英汉都存在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但是具体到“花钱奢侈”这一意思的语言表达就不同了: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为“挥金如土”。由于汉语重形象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所以表达方面就有很多差异。例如英语有“perfect harmony,disintegration”普通的抽象表达,而汉语则有“水乳交融,土崩瓦解”的隐喻式的具体表达[9]。
3.4 文化空缺
文化在语义方面的空缺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与特定文化相关的事物中。这种事物属于一种文化所独有的。比如宗教,历史,文学作品等。比如宗教方面,中国历史上一直是“Buddhism”所以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表达象“您真是个活菩萨啊”就属于汉语所独有的隐喻表达。而西方崇尚基督教文化,因此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英语表达,这些英语表达在汉语中就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再比如,汉语中有“东施效颦,狗咬吕洞宾”等与汉语文学历史神话密切相关的特定的隐喻表达,而英语中有“Shylock”等具有其特定文化内涵的隐喻表达。可见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空缺对隐喻理解的影响作用。
4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隐喻的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英汉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体现了基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掌握了这种隐喻概念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和使用英语中的隐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隐喻就自然成了外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教师应了解隐喻研究的成果,分析隐喻表达现象背后的文化理据,揭示隐喻中所涵盖的文化意蕴。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比较母语与目标语的隐喻背后体现的文化的差异,这无疑对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目标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5 结语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们思维和认识事物的工具。那么,人们是如何理解隐喻的?隐喻的理解到底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隐喻的基本概念,传统的两种隐喻理解方式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指出,文化因素是影响隐喻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指出从文化角度理解隐喻对外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4-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4]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1-58.
[6]束定芳.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53-259.
[7]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育,2003(1),48-52.
[8]张静,樊葳葳.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J].外语教育,2003(3),30-33.
对米德“前象征文化”的理解 第8篇
玛格丽特·米德是一位人类学家, 她根据不同时期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 将全人类的文化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前辈人将文化传给晚辈人的过程;互象征文化是一种同辈间文化传递的一种方式;前象征文化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前辈不得不向晚辈学习新经验的文化传递类型。在米德看来这三种文化也同时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 是文化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传递形态。然而她并不认为这三种文化是独立存在的, 在前象征文化中, 可能存在着后象征文化和互象征文化。
前象征文化, 是长辈需要向年轻人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的文化类型, 很多学者将此文化也称为“青年文化”。关于这种文化类型, 米德引用了迈克斯·勒纳的观点:“每一个青少年都必须经历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时期是他认为有一种模式 (父亲的、兄长的、老师的) 作为自己的榜样, 第二个时期就是他摆脱了自己的榜样, 与榜样作对, 再次坚持自己的人格。”如果说后象征文化的社会化对象是无知的未成年人, 那么前象征文化就是“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正处在知识不断更新与创造的新时代, 年轻一代不断革新知识的传递方式与创造方式。
二、前象征时代的文化冲突
在米德的前象征时代中, 年轻人不仅是新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新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借助当今社会发达的传播媒介将知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分享给大众。本文着重点在于分析这种新的文化传递可能存在的隐忧。青年与老年、传统与现代在交融与碰撞中必然产生冲突。米德认为前象征文化与互象征文化不同, 正如在有秩序 (或无秩序) 的变化中已经制度化的互象征文化与后象征文化, 前象征文化代表着未来, 甚至认为年轻人凭着自己的首创精神和自由行动胜任在未知的方向引领老一辈的重任。但是米德同时对前象征文化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认为二战结束后发生了1964年的美国各大学的第一次学生暴乱, 相继而来的青年“反文化”运动, 1968年的巴黎暴乱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越南战争, 伴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出现的毒品泛滥、物欲膨胀、理性泯灭、感觉的判断、肉欲的快乐成为文化的主题, 个人虚无主义笼罩一切, 孤寂、享乐主义代替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艺作品也在沦为“娱乐”大众的工具, 这就是二战后富裕社会的年轻人在摆脱传统束缚后所创造的文化冲突。在当下文明时代, 这些问题又何尝得到了解决?
(一) 前象征式的狂欢
狂欢的观点最初来源于俄国评论家巴赫金, 狂欢理论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狂欢是一种生活在“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 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 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另一种世界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种生活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的区分与界限, 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 尽情狂欢, 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1]巴赫金的这两个世界, 似乎第一个世界更容易发生在后象征文化里, 长辈代表着那种官方的、严肃的文化, 晚辈要对长辈传播的文化绝对地认同和接受, 后象征文化世界塑造的就是相对保守和封闭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模式。而前象征文化中, 面临新的时代环境, 年轻人很容易进入那种“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 年轻人有意推翻老一辈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与等级制度。与此同时, 狂欢又代表着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一种文化状态, 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蓬勃朝气。
(二) 前象征文化的技术隐忧
技术是前象征文化产生的助推器, 这里的技术因素并不是唯一的推动因素, 当然前象征文化的产生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技术在前象征文化世界里产生的影响。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写道:“始生代技术时期人们对着镜子自省, 写传记或自传。而在新生代技术时期人们对着相机摆姿势, 甚至对着电影摄影机表演。变化是由内省的心理变成行为主义者的心理, 由过度烦恼的少年维特变为冷漠的海明威般的公共人物。”在前象征文化时代, 我们不敢说一定是冷漠的海明威, 但是我们确实是刘易斯·芒福德口中的公共人物。技术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影响, 不单单是本雅明笔下的机械复制, 使得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便捷, 然而技术也使得人们陷入了自己创造的怪圈里不能自拔。在《社交媒体的文化症候》一文中作者针对社交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炮制’一个虚拟的自己?新媒体时代如何充斥着感性的表象的‘亢奋’?电子媒介怎样避免文化工业的同质化?”米德说“二次大战前出生和长大的人是时间上的移民, 就像他们开疆扩土的祖先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 他们挣扎着与新时代陌生的生活环境搏斗着, 像所有的移民与开拓者一样, 这些时间上的移民也是旧文化的携带者”[2]由于技术的发展, 信息也开始膨胀, 那作为新时代的原住民是否也有沦为时间移民的恐慌?我们愿意在社交媒体上“炮制”虚拟的自己、喜欢消费感性的表象, 媒介文化同质化又何尝不是前象征文化面临的问题与隐忧?
参考文献
[1]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 2006 (1) .
[2]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
[3]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跨文化理解 第9篇
一、精神文化———自己的才是有文化的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 应该至少包含三项内容, 即:有自己的校歌、校徽、校训。
校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学校品牌和学校个性的直接展示。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不仅能激起广大师生的激情, 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 还能唤起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忆,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达到“不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效果。一首校歌, 少则几十年, 多则上百年, 学校文化的积淀使校歌的曲调越发显得古老厚重。可以想象, 当一个文昌中学的学子在离校多年以后突然在某种场合听到熟悉的文中校歌“文昌河畔, 紫贝山阳, 文昌中学桃李芬芳”时, 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触!或是有对母校的回忆, 或是有对同窗的思念, 或是有对青春岁月的回望, 甚至会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这样的场景下, 不管是回忆还是怀念, 不管是回望还是思考, 熟悉的旋律真正地触动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灵魂。这样的一种触动, 我认为就是文化所在, 是学校文化传承的体现与意义所在。我是非常希望学校有校歌的 (我们学校的校歌也在创作当中) , 因为它就相当于学校的一张名片, 它可以以一种非常优雅的姿态、形式来展示学校的人文气息和学校风采。在每周咏唱、耳濡目染的氛围之中, 每个学生都懂得了歌词的含义, 增强了学生的爱校意识, 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建设, 阐释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校歌就是能这样把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
校徽, 是最具有视觉性的品牌标识。校徽作为学校形象, 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首先它是具体的一个形象, 是客观的可以描述的;其次它是通过师生的感受表现出来的校徽是一个符号、一个形象, 它能够让全体师生感受到它的存在。校徽是学校的表情之一, 表情是外在的, 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也可透露出内在的性格。校徽作为学校文化的主要元素是可以通过学校外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每当我在街上看到学生穿校服的时候, 我总注意校服上有没有标上校徽, 标上校徽的校服让人感到亲切, 因为学校的形象可以通过校服向社会展示, 这也是对自己学校精神文化的一种自信。我们学校的校徽设计方案在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定型如下:
校徽释义:
学校标志以字母DY (第一) 形状为基础变形而成, 整体形象以文昌常见的“燕子”为外部造型。燕子, 春暖花开之时回归南方。燕子也被文昌人认作吉祥之物。用燕子作为整体形象, 暗喻我们的学校春暖花开, 我们的师生如沐春风, 吉祥之气一年四季充满校园。
“DY”明指“第一小学”, 暗喻“追求进步, 勇争第一”之一小品质。
应用设想:学校标志可用于学生校服、学生胸卡、教师胸卡、教室门牌、办公室门牌, 等等。
校训, 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能够对师生的行为产生规范和引导作用, 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校训还是一种文化, 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体现着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面貌, 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市一小校训:崇文、尚德、健体、善思。总体意思为:有文化讲文明, 学品德有道德, 勤锻炼强体魄, 会思考有思想。
应用设想:周一升旗仪式上设唱校歌、诵校训等内容, 还可将校训作为学校建筑的名称, 如:崇文楼 (主教学楼) 、尚德楼 (后教学楼) 、善思楼 (西教学楼) 、健体楼 (体育馆, 待建) 。
二、环境文化———合适的才是有文化的
环境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所创造所使用的, 能够体现出创造者自身某种价值、信仰并且能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受的客观存在物, 它既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 也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能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 校园环境文化包含了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及其他社会寓意, 这种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 不仅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而且具有持久抗蚀的特点。一座寓意深刻、与四周环境相得益彰的雕塑, 一幢别具艺术风格的建筑物, 一块布局合理优雅别致的花坛, 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 而且还能以其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 起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的作用。
我认为, 环境文化建设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构建“适度”而“精致”的校园文化。
市一小环境文化设计思路:
1. 教学楼前广场布置。以广场风格为主, 在确保师生休闲活动的基础上种植适量数目的树木和设置一些小的花圃。
2. 教室布置。
(1) 班务栏: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委机构 (队委机构) 。
(2) 展示栏:作业展示、特色展示 (美术书法等) 。
(3) 光荣榜:进步奖、优秀奖、劳动奖、助人为乐奖、拾金不昧奖。
(4) 图书角:每个班都有统一的图书角。
(5) 学习园地:每个班都有统一的学习园地, 并且学校有统一的布置要求。
3. 楼道走廊文化布置。
以新教学楼为主设置楼道走廊文化, 可分三部分:第一为新教学楼一楼大厅以“崇尚文化, 崇尚文明”为主题进行布置和宣传;第二为教学楼两侧楼梯以“德育为先, 道德立世”为主题进行布置和宣传;第三为走廊文化以“学识渊博, 思想广博”为主题进行布置和宣传。
4. 操场体育文化布置。
操场周围部分以“积极锻炼, 强身健体, 幸福生活”为主题进行布置和宣传。以上楼道走廊与操场体育文化设置与校训保持一致, 体现学校文化的系统性。
5. 校园宣传栏布置。结合学校实际不定时张贴宣传画或光荣榜。
6. 教师备课室布置。
统一悬挂学校的校徽;每个办公室都要张贴自己科组的集体照并附有简单介绍;每个科组的办公室都要有自己的一句贴近教育教学的主题口号。
三、活动文化———有传统才会有文化
学校文化的确立需要思想, 而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却需要载体。学校文化的载体除了学校形象标识和校园环境的布置以外,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校传统教学教研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名小学生, 当他上了中学或大学了以后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读小学时学校组织过怎样的活动, 并且参加这些活动甚至可能是与中学大学参加的活动感受有所不同时, 就能让人感受到校园文化的一种影响力所在。一般讲, 学校的教师教研培训活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要相对固定的。如果学校各个年度的活动都是五花八门大不相同的话, 我认为这样的学校在文化的确定和传承发展方面是有欠缺的。只有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学校活动, 才能形成学校传统的项目, 只有是传统的才会是有文化的。
市一小传统活动设置:
1. 每两年一届中青年教师课堂;
2. 每年一次教师团队协作竞赛活动;
3. 每年一次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4. 每年一次学生美文诵读 (或是讲故事) 比赛;
5. 每学期一次学生计算能力比赛;
6. 每年一次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7. 每年元旦前举行一届“迎新杯”乒乓球比赛;
8. 每年一届“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比赛。
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中学外语教育 第10篇
一、文化与外语教育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发展背景不同,其文化内涵差异巨大。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们在这里引入加拿大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盖·瑞驰的文化冰山模型。瑞驰把人类的文化分为几个部分,其中水面可见部分主要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外在表面的行为方式、仪式、语言文字等,这些只占人类文化的10%。水下隐藏部分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和人类内在的情感、态度、气质和价值观等,占人类文化的90%。而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主体部分。在这种文化模式中,人们的行事方式、语言、仪式等文化表象的内容是这座冰山下的思想、价值观、态度、气质等的外在表现。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故其具有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样,教育对文化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因为教育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甚至文化的形态也因为教育而发生改变。本文要研究的外语教育是指通过各类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的基本语言功能,如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外语学习,理解外语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同时,与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发现本民族文化之优势,吸收外民族文化的优点,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自己能成长为一个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
外语教育与各民族的文化内涵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深刻理解外语所对应的文化模式的特点,对外语教育效益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定位文化理解
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巨大,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民族的语言同样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学好对方的语言只有基于对对方文化的理解才有意义。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不同,不同的人类文化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的东方文化模式,也有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文化模式。但是,不同的文化需要融合,这就需要一个文化理解的过程。
文化理解最终还是落实于人。其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只有当此人到达彼人的文化视域,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流,达到“彼此视界的融合”,彼此的个体理解才可能达成,也就有可能达成文化理解。其二,文化理解需要语言交流,但更需要我们交流彼此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模式。对文化理解而言,不是此文化对彼文化的同化,而是不同文化模式的融合。
三、梳理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中学外语教育模式
达到文化理解的人一定是在理解本民族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理解他民族文化模式,并通过文化融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达到文化理解,必须要进行交流,显然语言交流是最为直接、便利的,因为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外显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学会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一定表示理解了对方的文化吗?语言不是文化的全部,而且语言有时只是文化的一个表征符号,不同的文化情境,语言的解释又是不同的。所以,只知文化表象的语言,而不知语言的文化内涵并不算完成真正的外语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出了文化理解视域下的中学外语教育。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建构起如下的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模式:让中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融入到这种外语背后的文化中去,通过充分交流、了解,理解这种外语背后的文化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外在的交流功能及内在的文化意义,从而使他们今后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中外不同文化之间,成长为高素质的世界公民,并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优秀使者。对于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祖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首先,第一语言的优势对外语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先学好母语,并深入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模式,再去从文化的角度学习外语。其次,从教育目标来说,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外国公民,而是为了培养民族振兴、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未来人才。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是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所以,在这种外语教育模式中,我们应要求学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并具有较高的本民族语言修养。
2. 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
首先,语言本身是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也是人类情感、生活、思想、信仰等外在的表现方式。学好语言,本身就是对代表这种语言的文化的一种理解。同时,通过语言学习可以对这种文化模式有一个表象的认识。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语言的意义也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同时,语言对所对应的文化发展也会起促进作用。第三,由于语言的上述两种性质,学好语言对了解、理解其对应的文化内涵可以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所以,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既重视外语的语言功能教学,又重视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对一种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不仅是自己努力融入对方的文化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实现相互了解而非单向了解,实现相互尊重条件下的价值认同。在进行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在开展这种方式的教育实践时,让学生进行不同文化模式间的充分交流是必须的。此外,对外民族文化的理解会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一步理解,会让学生融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跨文化理解 第11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跨文化理解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概述
在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今天,国际化是任何领域、任何国家与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除了肩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先进教育与管理理念,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神圣使命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人才。
2 理论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和适当运用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1],是跨文化交际的总验收。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认知层面,即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情感层面,即跨文化敏觉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以及行为层面,即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跨文化理解力(ICA),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改变对环境的个人观的过程[2]。跨文化理解力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文化动态性的机会,并借此降低了跨文化沟通所产生的情境模糊和不确定性[3]。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方式对研究对象的跨文化理解力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问卷采用陈国明编制、融合了Kluckhohn & Strodbeck以及Condon & Yousef模式的《跨文化理解力量表》(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strument)[4]。该量表是五级linkert量表,共20题,总分为100,是目前较新且可靠的跨文化理解力测量工具。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以下称为“受试方”)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校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作为参照对象(以下称为“参照方”),通过网络及微信等形式发放并收集问卷,受试方共回收完整有效问卷73份,参照方共回收完整有效问卷70份。
3.3 分析手段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普遍采用的SPSS 19.0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及参照系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4 调查结果
4.1 基础数据分析
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情况(表1)来看,受试方的跨文化理解力平均得分为53.7534,比参照方得分(51.4286)高出了2.3248。如表2所示,受试方中值为54而参照方为53,同样高于参照方。但从众数上来看,受试方为50而参照方为53,明显低于参照方。
从调查数据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来看,如表1所示,受试方得分极小值为41.00,极大值为63.00,标准差为4.87562,高低分差距相对较小;而参照方得分极小值为20.00,极大值为80.00,标准差为10.07446,高低分间差距明显更大。
表1 描述统计量1
■
从调查数据的分布来看,如表2 所示,受试方的偏度为-0.210,峰度为-0.551,而参照方为偏度为-0.911,峰度为2.529。由此可见,受试方的跨文化理解力得分结果更接近于正态分布,曲线顶部相对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峰态更平缓。而参照方相对与正态分布差距更大,曲线顶部相比标准正态分布偏高。这一点从受试与参照双方的频率直方图(图1,图2)上也明显反映出来。
表2 描述统计量2
■
从图1,图2的频率直方图还可以发现,两组数据在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都存在部分分数段空缺,即被调查对象中没有获得该分数者,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总人数有限相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4.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总体状况
4.2.1 从总体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高于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但以百分制考量,绝对得分仍然较低,反映出在其在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的动态性认知不够,对沟通中产生的情境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理解仍远远不足。
4.2.2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水平整体比较趋于集中,个体之间水平差异不大,而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则显得更加参差不齐,个体之间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更加原始的水平状态。这表明通过合作办学相关课程的培养,学生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总体效果还未达到理想状态。
5 结语
调查结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中所涉及的国际化课程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使他们整体的理解力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但从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人才角度来看,总体效果还很不理想,无论是中外合作还是非中外合作的学生,其跨文化理解力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工作也有待从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过渡到对对立性文化特征的理解,最终实现从对方角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Chen,G.M.&W.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Triandis,H.C.Subjective 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cross Cultures.[J].Annu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85,418-434.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231.
[4]Chen,G.M.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50,81-96.
从“破窗理论”理解学校文化建设 第12篇
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破窗理论”首先向我们揭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当我们走在铺着光洁、高雅地板的地面上, 很少有人能把痰液吐下, 而步入垃圾遍地尘土飞扬的场所, 很多人会随意地扔掉手中的废物;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 出现单个脚印或球印后, 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在校园一角的垃圾点上, 垃圾堆一点一点向外扩散, 离教室越来越近……“破窗原理”形象地揭示了学校物质文化对进入其中的人们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等方面的功能, 这也为加强学校物质文化的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方面要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 绿化、净化、美化校园, 优化校园环境, 使其上档次、上品味, 营造出文雅、文明、文化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文化设施的初始化管理, 保护它的完整性完善性。严防学校物质文化管理中的第一个“破窗物”出现。任何东西都有使用寿命, 所以对于学校物质环境的管理来说, 更重要的是及时地修补这些环境设施出现的最初的损坏, 对出现的小小的损坏不能熟视无睹, 要给予重视, 不能拖沓, 应记住, 早解决是最经济的解决。
二、防微杜渐、除疾于萌芽
在一些学校的管理实践中, 总有上班、开会、集会迟到的现象, 上交各种材料也很难按时完成, 这些现象大都是一点点形成的, 开始时是一个人或两三个人拖沓, 由于没有及时有力的纠正措施, 逐渐形成一股风气, 很多人就都这样了。还有许多制度的贯彻上、活动的开展中都存在类似的“破窗理论”现象。这就是提醒我们, 在学校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上, 要纠偏于当初。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每项制度、所组织的每项活动都应有详细的落实规范, 每名成员都要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 杜绝轻易出现第一个非规范现象, 即不能轻易出现“破窗人”和“破窗事”。一旦出现, 一定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处罚非规范现象一定要及时、公正、公开, 以警示全体成员, 从而避免产生“破窗理论”现象, 避免积重难返, 成疾成患。
三、“志正则众邪不生”
“破窗理论”还告诉我们, 不同素质的群体产生问题行为的过程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群体的文化道德素质低易于产生无序状态。所以以打造一个组织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是学校管理的“百年大计”。学校精神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工的思维方式等, 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必然受到影响和熏陶, 从而使个体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主流价值观的要求, 规范自己的行为, 克服不良习惯, 纠正错误的思想、思维方式, 逐步养成良好的素养。很多名校常盛不衰, 不因人事变化而受到大的影响, 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见“破窗理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