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就是力量范文(精选4篇)
宽容就是力量 第1篇
刚进办公室, 同事便翻出他的作业本, 朝他扔了过去:“订正去!”孩子顺从地捡起作业本, 很熟悉地朝办公室闲置着的那张桌子走去。那是同事特意为他准备的。孩子去订正作业, 同事便继续批改作业。
过了约莫十来分钟, 孩子仍然趴在桌子旁。同事放下笔, 朝孩子叫道:“过来!”孩子又顺从地捧着本子走了过来。同事夺过孩子的作业本一看, 勃然大怒道:“怎么到现在一个题目都没订正?你怎么一天到晚像做梦一样?”顺手又将孩子的作业本扔了过去:“再给你五分钟, 订正不好让你好看!”
五分钟过去, 孩子依然是一题都没订正出来。同事又将孩子叫了过来:“你想不想念书了?要不要念书了?”孩子直点头。“想念书就这样?”同事顺手又将作业本扔了过去, “将本子捡好, 到班上去!我马上打电话, 让你家长来一趟, 我要好好与他聊聊你是怎么念书的!”
听同事这么一说, 孩子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不过, 什么也没说, 捡起作业本, 抹着眼泪就出去了。但不到五分钟, 就有其他的孩子跑来报告, 说这个孩子已经“跑了”。
同事一听就傻眼了。作为班主任的他, 一直以来以管理严格而出名, 现在, 却出现了孩子逃学的现象, 不能不说这是个巨大的打击。
好在经过一上午的寻找, 同事在众人的帮助下, 终于在中午放学前将孩子找了回来。孩子没发生任何意外, 这应该算是大幸吧。但这件事, 带给目睹整个过程的我, 很大的震撼。也不由让我想到, 对于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 该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同事问孩子想不想继续读书, 孩子直点头, 但我想, 这并不是孩子真的想读书, 而是孩子没能分清读书与留在学校之间的区别而已。听课无趣, 也跟不上趟, 还时时遭遇羞辱, 遭遇“叫家长”的威胁, 学习对孩子还真得有吸引力吗?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其实并不是读书, 而是想继续留在学校。对于孩子来说, 不到学校能到哪儿去呢?回家?父母会一顿暴打的。农村很多家长, 更多的时候不是考虑孩子的心里想什么, 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孩子心里想什么, 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重要是自己的孩子必须不让自己“丢人现眼”。如果不是抱着与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这个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 而是出于威胁孩子的目的叫家长到学校来, 实在算不上是什么高明的教育方法, 也必然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就是这个孩子, 后来干脆就不做作业了。至于上课, 爱听就听, 不听就睡觉。而同事, 再也没叫他到办公室来过。孩子上次的逃学经历, 让他心惊胆战, 他已经不敢想象孩子如果再一次跑出校园, 他该如何去面对。对这个孩子的教育, 他已经陷入了欲罢不能又无计可施的地步。
我总在想孩子逃学前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每天, 同事都会将他叫到办公室, 说是辅导他, 让他补做作业或订正作业, 但实际, 更多的是惩罚。不是吗?一遍遍地扔本子, 一遍遍地训斥, 一遍遍地威胁。真的辅导, 会在孩子不理解时这样对待孩子吗?孩子的逃离, 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是现在也必将会在未来!而如果当时同事能将气氛缓和一点, 将言行控制一点, 情况又会是如何呢?
因而, 我想,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得宽容点。有时, 对孩子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最少, 我们不会因孩子的过度叛逆而陷于困境处于被动, 也不会因此而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只是我们需要注意, 宽容不是放纵, 更不是放弃, 给予孩子最为适当的帮助, 担负起教师本应担负的责任, 在宽容孩子的同时, 给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第2篇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魔术”,魔术师把钢针一根根穿插入一个吹胀了的气球里而不弄破气球。 钢针和气球的接触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老是针尖对麦芒,那结果只能两败俱伤。你若是“钢针”,就要宽容他人的不足,他人所犯的错误;你若是“气球”,即使是他人犯错在先,也要试着去包容他人。
每年11月16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宽容日” 。尽管大多数人对“国际宽容日”还感到陌生,但对于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一种坦荡,一种豁达。宽容是人类的美德。荷兰的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的。宽容一如阳光,亲切,明亮。温暖的宽容也确实让人难忘。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酒会上,一女政敌高举酒杯走向邱吉尔,并指了指邱吉尔的酒杯,说:“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会在您的酒杯里投毒!”显然,这是一种满怀仇恨的挑衅,但邱吉尔笑了笑,挺友好地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饮而尽!”这样从容不迫的回答也就给了对方一个极其宽容的印象。宽容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聪明!
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交往,宽容就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与集体交往,宽容就是光武帝刘秀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宽容之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当然,要学会宽容,就离不开共赢观与换位观的树立。共赢观简单来讲就像一句广告语中所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对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我们需要宽容同学,宽容自己在竞争中的对手。林肯总统对竞争对手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了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是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总统的话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而换位观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换。与同学的交往若产生了磨擦,应当把自己和对方所处的位置关系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当你本来想发怒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的情绪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通过换位思考,你会真切地理解他此时此地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你也会变得宽容。
人是社会的人,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佛家有云:“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多一些宽容,也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爱。愿你我的胸怀像大海,无所不容;心宽如天空,无所不包!
宽容的力量 第3篇
同住在一个偌大的家属院里,我们自己买房住,晓勇一家三口和我公公婆婆住在一起。
昊昊3岁时曾睁着他那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问我:“妈妈,为什么奶奶买糖果、面包时分给我的很少,分给妹妹的很多?”
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大人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我得保护孩子纯洁无邪的心灵不被污染。想了想,告诉他:“昊昊是小男子汉啊!小男子汉当然得处处让着妹妹了!”昊昊点了点头,然后很自然地到一边玩去了。
昊昊4岁时又问我:“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很喜欢妹妹?不喜欢我?”“爷爷奶奶很喜欢昊昊的。”“为什么妹妹打我时,他们装着没看见?我还手时,他们就立即吼我。”此时儿子的眼里已噙满泪水,像受了莫大的委屈。
我的心里一阵阵酸楚!儿子小小年纪就已开始承受世间人情冷暖,小小年級就已感受到生活的不公平!这对他心灵的成长不利!我该如何抚慰他幼小的心灵呢?
我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反问他:“可能昊昊平时调皮捣蛋了?惹爷爷奶奶生气了?”
“我没有!在他们面前我很乖、很听话!是妹妹先欺负我,先动手打我,我才还手的!”这时儿子的泪水哗哗的流了下来。“为什么咱院子里别的老奶奶老爷爷都很喜欢我,见到我总喜欢摸摸我的头,抱我一下,给我塞好吃的?咱家的爷爷奶奶为何不这么喜欢我?”
昊昊从小我就要求他做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见到院子里老人他总是爷爷奶奶叫个不停,老人们当然很喜欢他了。
我该怎么告诉他呢?难道我说奶奶不是你的亲奶奶,她是你爸爸的后妈?她对你爸爸就不怎么样,能对你好吗?难道能告诉他爷爷不当家、不做主,很怕你奶奶?不能!绝对不能!我不能让组合家庭里的“一地鸡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任何阴影!我要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播下宽容、孝心的种子!
想了一会儿,我问他:“有的小孩喜欢吃甜味饼干,有的小孩却不喜欢甜味饼干,反而喜欢咸味饼干。你能说甜味饼干做错事吗?”
“甜味饼干没做错事!”儿子回答道。
听了我的解释,儿子的心情平静了下来。我继续解释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那是他们的自由,咱们管不了。咱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别人的伤害。人活在这个世上也如此,不可能让周围所有的人都喜欢你,只要爸爸妈妈外婆姑姑很爱昊昊就够了。你说呢?”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小家伙破涕笑了。
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儿子并没有受到组合家庭缺情少爱的困扰,他一直温暖、阳光、懂事、有礼貌。
昊昊升入小学后,问的问题也多起来:“妈妈,为什么婶婶在家闲着不用出去工作?你却需要天天出去工作?不能经常陪我?”
我把他搂到怀里反问道:“不工作挣钱,咱们怎么生活?又怎么能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
“为什么婶婶不工作却有吃的有喝的?”“你爷爷奶奶有很高的退休金,他们管你婶婶一家的生活。”
“那爷爷为什么不管咱们?我爸爸也是他的儿子啊!”“咱们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
“为什么妹妹一家能住爷爷的房子,咱们不能?”“房子容不下这么多人。”“为什么能容下他们一家三口却容不下咱们……”我告诉他,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爸爸妈妈不能当啃老族,家里的一切生活开支都得靠爸爸妈妈努力工作去挣。等你慢慢长大了,爸爸妈妈也就老了,你也不能当啃老族,未来的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拼搏去奋斗。你作为男子汉,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咱们家没权没势,你作为一枚草根家庭的孩子,要想将来生活得好,你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要想将来活得体面有尊严,你只能平时比别人付出更多!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奔跑!
因我适时地给孩子心中播下努力奋斗的种子!孩子进入小学六年级后,星期天别的小朋友在楼下嬉笑玩耍时,他却独自在家里看书学习,希望考上他梦寐以求的名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录取!
昊昊进入交大附中后,为了方便他上学,我们在交大家属院租房子进行陪读。尽管交大附中的学习很紧张,作业很多,可我还是督促他抽时间回去看望爷爷奶奶。
习惯成自然。星期天,他匆匆写完作业,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孙子能常回来看望他们,很出乎老人的意料,老人对孙子的态度也明显好起来,还常常給他塞零花钱,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宽容也有力量 第4篇
——习近平
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荡然无存,内心的棱角也已渐见光滑,简单粗暴的教育早就失去了它的功效,面对眼中的学生多了一份怜惜,少了一份责备,少了一份责罚,多了一份宽容,我深感对学生的教育该从“严”向“理解和宽容”转变,因为宽容也有力量。
偶然读到一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故事。陶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男生拿起砖头欲砸另一个同学,就急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听候处理。等他回到办公室时,那位男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这位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于是,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他十分内疚地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用砖砸他。”陶先生高兴地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读了上面的这段故事,感触颇深。班上有几个学生很调皮,经常会因他们违纪在班务日记上榜上有名,特别是有个中途转来的孩子,如果哪天值日生没记到他的名字,他还会故意到值日生跟前去犯个小错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刚开始,看到那些反复出现的名字,我总是火冒三丈,狠狠地批评他一顿,软硬兼施,甚至叫来了家长,但收效甚微,他依旧我行我素,真是令人头疼。
痛定思痛,我开始认识到,爱的形式有很多种,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犯错误,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与纠错的过程。学生所犯的错误有理由得到老师的谅解,更有权力得到老师的宽容。对待“问题学生”,宽容是一副治愈他们身心创伤的良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是的,严厉的批评没有效果,换换方法,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孩子的顽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有意识地夸奖几句:“你真聪明!”“今天作业进步很大”;课下拍拍肩膀鼓励鼓励:“小伙子今天表现不错,能坚持一天吗?”有时对他的一个小小的错误装着视而不见……慢慢地,小调皮变了,虽然还会经常出现犯错误和违纪现象,经常有学生告状,但次数明显减少。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一向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开始关注班级里的事了,擦黑板、换水,看似边玩边干,却坚持天天去做。不得不承认,宽容这种爱的力量之伟大。我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感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背后孩子们叫我“知心姐姐”,蹲下来与他们交流,听他们说知心话,与他们做朋友。
我认为对待现在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深切的期待。因为这种期待是一种发自教师内心的真正的宽容,是教师给孩子触及心灵的爱的教育。它没有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没有对学生“揠苗助长”的虚伪,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过失耿耿于怀的刻薄,也没有粉饰美化学生的矫情,而是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用各种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进行爱的教育。同时,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日后一定是最优秀的。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他人的错误,宽容往往比苛责与批评更让做错事的人悔悟。正如泰戈尔的那句诗:“不是锤的打击,那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
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任,而是严格要求下的理解和尊重。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和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是以心对心的去包容,去沟通,去理解,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宽容是一种爱,没有了宽容就没有了爱。它如一缕清风,让人们感觉到凉爽。它如一条小溪,清洗着人们内心的污垢。它如一跟绳带,让你和朋友的友谊加深。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是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