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技术范文(精选11篇)
跨平台技术 第1篇
关键词:ASP,Linux,跨平台技术
0 引言
ASP (Active Server Page) 由Microsoft开发, 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 使用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 通过Microsoft提供的COM/DCOM可以拓宽ASP的应用范围, 使用ODBC通过ADO连接数据库, ASP+COM+SQL Server是非常好的搭配。ASP技术可以产生和执行动态、互动、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 而且简单、易学, 在国内非常流行[1], 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基于ASP的数字学习资源。为了防止Microsoft在我国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 政府正大力倡导使用Linux操作系统。然而, ASP只能运行于Microsoft的服务器产品IIS (Windows NT) 和PWS (Windows 98) 上, 跨平台性不佳。为了使已有的ASP资源继续得到利用, 可以运行在Linux平台上, 关于ASP的跨平台技术早已开始, 并且不断在发展, 取得的成果也较丰富,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改变ASP代码, 通过虚拟机或第三方软件, 在Linux平台上创建ASP的运行环境;另一类是ASP代码重构, 即将ASP转换成能够运行在Linux平台上的语言。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介绍ASP的跨平台技术。
1 运行环境创建
在Linux平台上创建ASP的运行环境, 可以利用虚拟机 (Virtual Machine, VM) 或第三方软件。虚拟机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可以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2]。一般地, 物理存在的计算机称为主机, 安装虚拟机软件的计算机称为宿主机, 物理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称为宿主操作系统, 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称为客户操作系统。要使ASP运行在Linux上, 必须以Linux为宿主机, 在虚拟机上安装客户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 并在客户操作系统上配置ASP的运行环境。虚拟机可以采用VirtualBox for Linux (下载地址:https://www.virtualbox.org/wiki/Downloads) 、VMware Workstation for Linux hosts (下载地址:https://my.vmware.com/web/vmware/downloads) 等。VM VirtualBox是一款免费的开源虚拟机, 简单易用, 支持Windows、Linux和Mac宿主操作系统, 可虚拟的系统包括所有的Windows系统、Mac OS X (32bit和64bit都支持) 、Linux (2.4和2.6) 、OpenBSD、Solaris等。VMware Workstation支持Windows、Linux宿主操作系统, 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同时运行两个或多个Windows、DOS、Linux系统。使用虚拟机技术可以使依赖Windows平台的很多产品能够在Linux上运行, 具有普遍使用性。
除了虚拟机, 还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创建中间环境, 使ASP直接运行在Linux平台上。Linux系统的Web服务器软件较多, 包括Apache、Netscape Enterprise Fasttrack、Netscape iPlanet Web Server、Xitami等, 其中A-pache应用较为广泛[3]。Apache是模块化的服务器, 核心只包含实现最基本功能的模块, 但扩展功能可以作为模块动态加载。Apache本身没有内置ASP功能, 因此, 要使Apache服务器能支持ASP, 需要在Apache环境中支持ASP的模块。目前, 已经存在一些具有此功能的模块, 例如:Instant ASP (简称iASP) 、Apache::ASP、Sun one ASP、Chili!soft ASP、OpenASP等。其中, 关于iASP和Apache::ASP的应用和研究较多。
(1) iASP。用Java语言写成, 需要系统预先安装JDK1.1.X或以上版本, iASP原则上可运行在所有的Java平台上, 可自动配置服务器软件, 使之能使用iASP解释和转换ASP页面。iASP使ASP不仅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使用, 还可以在其它操作系统如Unix、Linux、Netware平台上使用。iASP与ASP相比, 不仅在支持的操作系统平台上具有优势, 而且在使用第三方组件构建ASP应用系统上也具有明显优势。iASP支持流行的ActiveX组件、Enterprise JavaBeans组件和CORBA兼容组件, 从而使ASP应用系统更为强大[4]。
(2) Apache::ASP。为Apache提供了一个基于Perl语言的ASP接口, 可以使用交互式管理和嵌入Perl代码的方式开发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还提供了许多强大的扩展功能, 包括XML标记语言、XSLT的解释和对ASP接口非原始部分新事件的解析。在安装Apache::ASP组件前, 需要先安装mod_perl模块, 为Apache提供支持Perl语言的功能[5]。
这种实现ASP跨平台的方法与虚拟机相比对ASP来说更有针对性, 而且摆脱了对Windows平台的依赖性, 真正实现了ASP的跨平台。但是, 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代码重构
代码重构就是把该软件的代码转换为能在目标平台上运行的语言。要使ASP所制作的网页能够在Linux平台上运行, 就要把ASP转换为能在Linux上运行的语言。PHP、JSP与ASP都是比较常用的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面向Web服务器, 客户端浏览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软件支持, 但是PHP、JSP比ASP具有更好的性能、安全性和跨平台性, 如果能将ASP语言转换成PHP语言或JSP语言, 实现跨平台, 就能彻底摆脱Microsoft平台的束缚。
2.1 ASP转PHP
PHP (HypertextPreprocessor) 是完全免费的开源产品, 所有应用程序都是通过Web服务器和PHP引擎程序解释执行完成, 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 大量地借用C, 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 用类的概念; (2) 面向对象编程; (3) PHP支持的数据库极其广泛, 可直接与Infomix、Oracle、Sybase、Solid、PostgreSQL、MySQL、Access等连接, 完全支持ODBC接口的数据库, 但PHP提供的数据库接口支持彼此不统一, 这也是PHP的一个弱点; (4) PHP3可在Windows、Unix、Linux的Web服务器上正常运行。由于Linux Web服务器软件、Apache和数据库MySQL都是开源的, 所以它们与PHP开源的特性能够很好地结合, Linux+Apache+PHP+MYSQL被很多开发人员认为是最佳组合[6]。如果能将ASP转换成PHP, 就可以利用PHP的相关特性使ASP资源在Linux上得到很好的运用。目前, 已存在一些ASP转PHP的软件。
(1) 软件ASPToPHP是一个将ASP语言转换成PHP语言的工具, 可运行在Win2000、WinXP、Win2003、WindowsVista、Win7系统上, 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首先选择需要转换的ASP文件, 然后点击“开始”按钮开始转换, 转换后的PHP文件将出现在软件窗口中, 文件名与ASP文件名相同。该工具能把简单的ASP代码转换成PHP代码, 但对于较为复杂的ASP文件, 如含有数据库的操作语句, 转换时间较长, 而且不能完美转换, 若存在没有转换或转换错误的语句, 需要后期手动修改。
(2) 软件ASP2PHP能将asp/vbscrip快速地转换为PHP。该软件有WINDOWS 95/98/2000/XP、MacOSX、Linux几个版本, 下载地址:http://asp2php.naken.cc/。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ASP2PHP转换一个asp文件的方法如下:设testfile.asp为要转换的asp文件。首先下载Windows版本的ASP2PHP, 然后将下载的文件解压缩, 得到一个文件夹, 命名为asp2php, 将testfile.asp文件放在asp2php文件夹下, 与asp2php.exe同一级目录, 打开Windows命令提示符, 进入asp2php文件夹, 使用asp2php testfile.asp命令即可实现转换, 在asp2php文件夹下产生testfile.php文件。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Linux版本的ASP2PHP安装方法是在Linux系统中, 首先使用命令tar xvzf asp2php.tgz解压缩, 然后用命令进行编译、安装[7]。
2.2 ASP转JSP
JSP (Java ServerPages) 是Sun公司推出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 JSP本身虽然也是脚本语言, 但和PHP、ASP有着本质区别。PHP和ASP都是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程序代码, 而JSP代码却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 这种编译操作仅在对JSP页面的第一次请求时发生。因此普遍认为JSP的执行效率比PHP和ASP都高。JSP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 使用Java语言作为其脚本语言; (2) 实现了生成和显示的相互分离, 即使用JSP实现显示功能, 而将应用的逻辑封装在Java Bean中; (3) 生成可重用的组件, JSP页面依赖于可重用的跨平台组件 (Java Bean) 来执行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复杂处理; (4) 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JSP可以和任何与JDBC兼容的数据库相连, 访问数据库, 而且还可以使用JDBC-ODBC Bridge访问基于ODBC的数据库; (5) 跨平台性能好[8]。JSP可应用在Windows、Linux、Unix等诸多操作系统上。
JSP与ASP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 例如:在结构上都是以“<%”和“%>”作为标记符;ASP使用Application对象, JSP使用ServletContext对象;ASP使用Session对象管理用户的状态信息, JSP使用HttpSession对象等[9]。正是由于JSP与ASP的这些相似性以及JSP自身的平台无关性, 使得ASP转JSP成为研究热点。
J-ASP是一个转换ASP到JSP/Servlet的工具, 使用方便, 可批量转换, 转换错误较少, 生成的代码可读性好、易维护。该软件可以运行在WinXP、Vista、Win7、Win8等Windows平台上, 界面如图3所示。
以上这些转换软件目前的功能还不完善, 对于简单的ASP网页可以很好的转换, 但对于比较复杂的ASP网页转换效果不理想, 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 所以转换后还需要测试, 如存在错误, 需要人工修正。这些转换软件可以作为Web页面开发的辅助工具, 为程序员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而且这种转换思想是研究ASP跨平台技术的一个重要思路, 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
3 结语
本文对目前的ASP跨平台技术进行了总结, 并将其分为两类分别进行了介绍。虽然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非常完美地使ASP正常运行在Linux上, 但为今后深入研究ASP跨平台技术及其它Windows应用软件跨平台技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随着技术的发展, 能研究出既能摆脱Windows平台的束缚, 效率和准确率又高的ASP跨平台技术。
参考文献
[1]董风鸾.浅析JSP、ASP与PHP技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1 (7) :120-121.
[2]张凯龙, 谷建华, 盖玲兴, 等.Win32应用到Linux的跨平台移植技术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4, 21 (11) :102-106.
[3]李禹生, 严华.Linux Apache Web服务器上的ASP实现方案[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6 (1) :62-65.
[4]王发军.让ASP应用系统成为跨平台的应用系统[J].电子与电脑, 1999 (12) :125-127.
[5]黄成泉.基于Asianux的Apache+Asp的服务器的构建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17) :81, 104.
[6]李程.JSP技术及其在动态网页制作中的优势[J].青年文学家, 2011 (24) :327.
[7]asp2php转换步骤[EB/OL].http://wenku.baidu.com.
[8]郭泽民.动态网页技术PHP、ASP与JSP的比较分析[J].煤炭技术, 2007, 26 (6) :30.
开放平台技术合作合同 第2篇
V1.0编号: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签署:
甲方: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
联系人:
联系方式:
乙方: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
联系人:
联系方式:
本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签订此合同,以兹共同遵守。
一、定义及解释
1.XXXXX开放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或者“开放平台”):基于甲方各类业务的开放,由甲方提供技术文档、应用程序及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商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文档、应用程序及技术支持开发应用及软件以便服务于自身或服务于平台其他用户。服务商可以通过平台应用编程接口调用指定的功能服务,访问由甲方提供的或用户授权的与用户相关的数据和/或来自甲方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信息,或者由乙方/开发者应用向甲方提供、回流数据。平台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技术文档和应用程序。
2.服务商:指通过有效申请并通过审核验证的可基于平台进行应用开发的单位(即本合同中“乙方”)。
3.甲方商家(或称“商家”):指通过甲方运营/管理的网络服务平台(包括但不限于xx网、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运营/管理的网络服务平台及未来可能新设或合作的网络平台等)发布商品/服务信息、向用户提供商品/服务并向服务商采购应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用户:指通过访问和使用甲方运营/管理的网络服务平台,与甲方商家达成订单或有意向达成订单的消费者。
5.应用:指服务商基于平台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或软件服务,包括自用型应用和他用型应用两种类型。
6.Open API:指对所有申请并审批通过后的应用开放的遵照甲方接口协议即可调用的数据接口。
7.SDK:指对所有申请并审批通过后的应用开发的遵照甲方接口协议即可调用的编程接口。
8.UI SDK:指对所有申请并审批通过后的应用开发的遵照甲方接口协议即可调用并嵌套的界面应用。
9.开发者:服务商接入平台需要进行系统开发,开发者是服务商中的系统开发人员(即本合同中“乙方开发人员”)。
二、甲方的服务内容
本合同生效后,乙方将开发者资质、公司资质、需要的接口服务等内容提交甲方审核,甲方审核通过后,将提供以下服务:
1.甲方向乙方提供服务商平台,并为乙方提供应用开发的技术文档、应用程序及技术支持,包括应用数据接口的开发、封装以及与此有关的互联网技术服务。
2.乙方基于和甲方的合作,就相关合作问题要求甲方提供的其他技术服务/支持。
3.乙方通过平台和接口开发以便服务于乙方自身或平台其他商家。乙方可通过平台指定的方式,访问由甲方提供的或用户授权的与用户相关的数据和/或来自甲方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信息,或者由乙方向甲方提供、回流数据。
4.具体合作方式: open API,SDK,UI SDK
三、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负责应用开发的网络环境、接口的维护,以及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2.甲方有权对乙方提交的信息及线上应用/软件服务进行审核,甲方的审核流程如下:
(1)入驻审核:乙方自助申请并按照甲方“开放平台申请加入页面”中的要求提交相关资质、乙方产品信息等其他甲方需要乙方提交的信息。甲方审核人员会对乙方自助申请入驻时提交的资质及产品信息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乙方有权参与平台的测试环境开发;在乙方资质缺失、拒不提供、信息造假、不符合甲方《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等情况下,甲方有权不予以审核通过。
(2)上线审核:乙方开发完成后,可在平台的“开放平台开发者中心”提交上线申请,甲方审核人员将根据《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对乙方待上线产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乙方开发之应用或者软件服务正式上线平台。上线后如甲方发现乙方在上线审核环节出现信息造假、故意欺瞒,不符合甲方《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等情况,甲方有权随时对乙方进行下线操作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3.乙方未能通过甲方入驻审核,无权进入上线审核;甲方入驻审核完成后,若乙方未通过上线审核或未按照甲方要求修正相关内容,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4.乙方理解并认可,甲方仅能以普通或非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标准对乙方在入驻环节填写或提交的入驻资料(如有)、入驻信息进行形式审核、表面识别,且甲方保留抽查、要求乙方补充提交、及时更新入驻材料及入驻信息的权利。乙方应对入驻材料、入驻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有效性独立承担全部责任;如甲方发现乙方的入驻资料、信息造假或失效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并根据相关规则追究乙方责任。
5.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如乙方变更经营范围或变更已提交甲方审核的开发应用/软件服务类型,应及时书面通知甲方,否则甲方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的合作事宜,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6.甲方商家使用乙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的任何纠纷应由甲方商家和乙方自行协商解决,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如甲方商家向甲方投诉乙方的,甲方有权引导甲方商家与乙方自行解决纠纷;如任何公权力机关(如法院、工商局等)认定乙方须对甲方商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且有权追究乙方相应的法律责任。甲方商家与乙方之纠纷对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有不良影响的,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有权(但无义务)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介入纠纷解决过程,由此给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支出,由乙方全额承担。公权力机关、社会媒体因此类纠纷对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作出不利裁决或者报道的,乙方应当全额赔偿甲方所受到之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或声誉损失。
7.乙方许可甲方为本合同之合作目的合理使用乙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乙方名称、LOGO、产品图片等信息),但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本合同约定之外的用途。
8.如甲方认为乙方提供的信息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违反本合同的任何约定,甲方有权拒绝提供接入服务或终止服务,且不承担违约或其他任何责任。如存在下列情况,甲方以普通或非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标准对相关内容进行判别,可以认为这些内容或行为具有违法或不当性质的,甲方有权停止对乙方提供服务,并追究乙方相应法律责任:
(1)第三方通知甲方,认为乙方或某个具体应用事项可能存在重大问题。
(2)用户或第三方向甲方告知平台上有违法或不当行为,例如乙方非法获取、使用或泄露商家/用户数据等。
(3)甲方有权对乙方和用户的注册数据及交易行为进行查阅,发现注册数据或交易行为中存在任何问题或怀疑,均有权向乙方发出询问或要求改正的通知,或直接作出删除等处理。
9.甲方应根据乙方的要求向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甲方不可避免地会解析、保存乙方提供的相应数据、信息、文本等其他资料,以便于相应技术服务的稳定及相应问题(BUG)等的排查、解决。乙方对此知悉并承诺:乙方对其提供的前述数据、信息、文本等其他资料均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且有权给予甲方充分授权,但甲方对此类数据具有保密义务,且不可向甲方相关技术服务领域合作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披露(国家公权力机关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向甲方提出要求的除外)。
10.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有权随时检查、抽查乙方提交上线的应用/软件服务,如发现如下情形,则甲方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合作事项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1)主体名称、对接人信息、应用信息、软件信息、订单推送地址、回调地址等经甲方审核过的信息与甲方审核通过的不符;或乙方单方变更前述信息且未在本合同约定的时间内主动告知甲方并经其确认的。
(2)其他违反本合同及甲方《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的情形/行为。
11.为扶持服务商发展,甲方暂时不收取服务费用,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甲方有权保留收费的权利。甲方实施收费前将公布有关收费政策及或规则。届时乙方若不同意付费的,则乙方应立刻停止使用开放平台相关业务功能。
四、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知悉并确认:本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正文、合作期内的补充协议以及所有甲方平台已经发布的或将来可能发布的各类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业务规范等)、通知、公告等(以下合称“规则”)。所有规则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方有权根据需要不时地制定、修改本合同和/或各类规则,如有任何变更,甲方将以网站公示的方式进行公告,而不再单独通知乙方。变更后的合同和规则一经公布即自动生效,成为本合同的一部分。如乙方不同意相关变更,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甲方平台服务,如乙方继续使用甲方平台服务的,则视为乙方对修改后的合同和规则不持异议并同意遵守。
2.乙方应遵守本合同之约定及平台公告发布的与乙方履行本合同项下义务相关的各项规则。乙方保证其为依据中国法律合法成立并有效存续的法人或其它民事、商事主体,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并具有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一切权利及能力。同时,乙方应当提供甲方要求的资质证明材料。若乙方变更前述资料,应在变更之日起 3 日内书面通知甲方并经甲方确认。乙方因资质问题而致使本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由此产生的一切结果由乙方负责,乙方还需赔偿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3.乙方承诺,乙方、乙方的供应商/商家提供的产品、服务或信息已获得开展本合同项下合作所需的必要的合格管理、授权、许可权限。若乙方的供应商/商家服务不符合本合同约定而造成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或甲方商家经济损失的,乙方将对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或甲方商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乙方应确保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或信息与乙方经营信息一致,同时保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乙方信息中不得含有包括但不限于危害国家安全、淫秽色情、虚假、侮辱、诽谤、恐吓或骚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人身权或其他合法权益以及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或指向这些内容的链接。
5.如因乙方行为或乙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或信息造成甲方商家或用户损失的,与甲方无关,由乙方承担相应的全部赔偿责任。如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基于前述情况向甲方商家或用户先行赔付或遭受其他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进行追偿(包括但不限于支付罚款、给付赔偿金或律师费等)。
6.乙方承诺并保证乙方对其使用的商品、商标、品牌、图片等享有合法权利或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企业名称权等权益;且乙方承诺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不会因展示乙方上述信息而遭受来自第三方的任何投诉、抗辩及争议,否则相应责任均由乙方承担。
7.乙方知晓,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及其网站、应用、系统的所有非公知信息均为商业秘密,未经甲方明确同意,乙方不得获取、使用、透露该等商业秘密。对于经甲方明确同意或者甲方因本合同合作之目的向乙方提供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甲方信息、甲方商家信息、用户信息、甲方商家/用户针对乙方应用的使用数据及其他平台数据,下同),乙方应承担严格保密义务。乙方应采取足够的管理措施和技术等手段,妥善保管其通过本合同项下合作而获取的所有信息,并不得将前述信息用于交易、披露、泄露、共享、提供给第三方或其他本合同约定之外的用途。
8.乙方对其通过本合同项下合作而获取的信息进行存储、传输时,应采取有效手段防止不法人员利用上述信息开展任何不法活动,并向甲方提供有效手段证明且经甲方确认。
9.乙方导出其通过本合同项下合作而获取的信息时,应存储log,并将 log 统一发至甲方的日志中心。如甲方对乙方相关导出信息行为发出询问,乙方应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解释和说明。
10.鉴于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乙方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用户个人信息(下称“用户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严格保护用户信息,乙方应严格遵守如下承诺:
1)乙方使用用户信息应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仅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范围内采集、接触和使用用户信息。
2)除非因提供服务所必需的情形,乙方不会以任何形式采集用户信息,不会将用户信息用于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接触、使用的用户信息,乙方承诺严格保密,并不泄露、篡改、复制、非法存储、交换、对外提供或出售。
3)如发生乙方或与乙方相关的人员非法收集、使用、出售或泄露用户信息等违法情形,乙方应立即并积极配合监管机构或甲方调查,并由乙方负责承担因此产生的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乙方因此给甲方或者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造成损失的,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且甲方有权停止向乙方提供服务。
11.乙方不得通过任何手段、以任何方式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如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拟交易、虚拟验证、自买自卖、伪造网络用户真实消费、体验等违反平台规则、损害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利益的行为;或伪造、仿冒等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或其它违反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与商业道德的行为。否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终止合作,并向乙方追偿给甲方/甲方关联方/甲方合作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12.乙方对甲方平台数据的安全性负全部责任,并对以其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部责任,乙方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服务”管理账号或存在数据泄露等安全漏洞或风险的情况,应立即通知甲方。乙方不得将服务账号及甲方在本合同下承诺向乙方提供的服务及相关资源转卖、出租、出借给任何第三方。若乙方违反该规定,甲方将保留关闭服务接口及终止继续提供服务的权利。同时,甲方有权追究乙方相应的法律责任。
13.无论本合同因任何原因终止,乙方承诺立即停止以任何方式使用甲方/开放平台相关的商标、标识、网站名称、网站内容等,且必须立即删除通过本合同项下合作而获取的所有信息。
14.乙方应保证其要求甲方提供的其他技术服务/支持,为其在法律法规允许或经过第三方合法授权向甲方提出的要求。乙方确认并承诺:
(1)乙方向甲方提出的此类技术服务/支持等需求,不存在任何违反法律、法规或侵犯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的事由/瑕疵。如因此导致任何第三方向甲方提出侵权、索赔、诉讼、纠纷或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处罚等,甲方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乙方负责解决并保证甲方 免责。
(2)对于甲方应乙方要求向其提供的其他技术服务/支持的相关技术文档、数据、接口、应用程序等,乙方应妥善保管且仅能在与甲方合作范围内使用,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转让、出售,否则因此导致甲方遭受直接或间接损失,由乙方负责解决、赔偿并保证甲方免责。
(3)如乙方怠于履行上述义务,则甲方为解决此类侵权、索赔、诉讼、纠纷或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处罚事项或为消除上述事项对甲方造成不利影响所产生的一切支出(包括但不限于:赔偿、罚款、合理律师费等)均由乙方承担。
五、知识产权
1.甲方平台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著作、图片、档案、资讯、资料、网站架构、网站画面的安排、网页设计等),均由甲方或其他权利人依法拥有其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非经甲方或其他权利人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使用、修改、复制、公开传播、改变、散布、发行或公开发表甲方网站程序或内容。
2.甲方平台运营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商户/用户注册信息、商户/用户针对乙方应用的使用数据等)的全部权利,均归属甲方。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以任何目的擅自保存、使用或授权其他人使用前述运营数据。
3.根据本合同的条款和条件,甲方授予乙方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可随时终止的和不可再分发的许可,仅限于乙方在自己访问和使用甲方平台开发、测试、显示其应用时,允许乙方、开发者访问甲方提供的或用户自身授权的用户信息,并允许其他甲方平台用户访问乙方/开发者应用;但甲方有权随时在提前通知或不通知的情况下自行限制、约束或禁止乙方或开发者或其他甲方平台用户访问乙方的应用。
4.乙方保留其创建的应用内容以及其中包括的所有权利、权属或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归属于乙方的知识产权(但甲方知识产权除外)。开发者通过甲方平台提交或发布应用,即表明乙方授予甲方服务期内的、非排他性的、完全给付并免费的全球性许可,允许甲方使用、复制、再许可、重设格式、修改、删除、添加、公开显示、重现、分发和执行乙方应用,以及将其存储或缓存在甲方指定服务器上。
六、保密
双方保密义务详见附件一《保密协议》。
七、违约责任
1.如乙方违反本合同的任一条款或违反其在本合同的履行中做出的任何承诺和保证,甲方有权拒绝向乙方提供服务;同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纠正违约行为,如乙方在甲方要求的期限内拒绝纠正或纠正后仍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甲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并终止合作,同时甲方有进一步追究乙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2.因甲方未能按照本合同履行义务,乙方有权要求甲方纠正违约行为。如甲方在乙方要求的期限内拒绝纠正或经两次纠正后仍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乙方有权立即解除本合同。
八、免责声明
1.乙方理解甲方为了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平台进行停机维护,如因此类情况而造成的本合同项下相应服务的暂停或终止,乙方承诺对此不追究甲方法律责任。
2.基于市场整体利益考虑及经营需要,甲方可能不定期对平台的服务内容、版面布局、页面设计等有关方面进行调整,如因上述调整而影响本合同项下约定的服务或导致合作事项终止,则乙方将给予充分的谅解,并承诺对此不追究甲方法律责任。
3.甲方不对平台服务效果或乙方可能使用的与应用开发服务有关的工具、软件等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陈述、保证和条件,甲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间接损失(包括丧失交易机会或可得利益的损失等)的赔偿责任或惩罚性赔偿责任。
4.乙方通过开发的应用进行商务活动所引起的一切法律纠纷均与甲方无关,应由乙方自行解决并承担相应责任。
5.乙方明确理解和同意,甲方的平台服务将按“现状”和按“可得到”的状态提供。甲方将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服务安全和正常运行。但由于可能存在的计算机病毒、网络通讯故障、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甲方在此声明对服务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包括但不限于对服务的可适用性、没有错误或疏漏、持续性、准确性、可靠性、适用于某一特定用途。甲方不对因下述任一情况而导致的任何损害赔偿承担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利润、商誉、使用、数据等方面的损失和其他无形损失的损害(无论甲方是否已被告知该损害赔偿的可能性):
(1)第三方未经批准的接入或第三方更改用户的传输数据或数据。
(2)可能存在计算机病毒、网络通讯故障、系统停机维护。
(3)使用或未能使用服务。
九、合同终止
1.甲乙双方均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的合作事项,但应提前【15】日通知对方。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立刻终止本合同,且按有关规则对乙方进行处罚:
(1)乙方违反本合同中的任何约定、承诺和保证时;
(2)乙方违反甲方平台规则,而被甲方平台终止提供服务时;
(3)乙方存在损害甲方商业利益的情况时;
(4)乙方未按照《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的规定时间上线或者活跃程度不符合《开放平台运营管理规则》的规定时;
(5)乙方丧失支付能力、出现支票或汇票拒付现象、或处于停止银行交易状态时;
(6)乙方主要财产被冻结、查封、强制执行或拍卖等,或受到行政部门的行政处分时;
(7)乙方自己或受到他人提出破产、公司整顿、清算、公司重组等申请,或出现公司变更、合并、解散、停业等情况时;
(8)乙方发生公司注册资金减少、主要财产或经营业务的全部或重要部分转让以及甲方认为重大的资产、信用或经营上的变化时;
(9)乙方主要股东发生重大变更时;
(10)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本合同其他条款约定,甲方有权立即终止本合同的其他情形。
3.本合同终止后,双方约定如下:
(1)甲方有权停止平台相关接口和信息服务。
(2)本合同终止前乙方已与甲方商家达成约定但尚未履行完毕的义务,乙方应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相关义务。
4.如乙方、开发者在本合同终止后再一次直接或间接以他人名义注册并登陆甲方开放平台的,甲方有权直接单方面终止向该乙方、开发者提供服务。5.如甲方通过乙方提供的信息与乙方联系时,发现乙方注册时填写的联系方式已经不存在或无法接收电子邮件的,经甲方以其他联系方式通知乙方更改而乙方在三个工作日内仍未能提供新的联系方式的,甲方有权终止向该乙方提供服务。
十、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条款
1.本合同的成立、有效性、解释、履行、签署、修订和终止以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法律。
2.双方同意将本着诚信原则尝试对任何与本合同相关的争议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则任何一方均可提交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法院诉讼解决。
十一、其他
1.本合同的签订不代表甲方、乙方之间产生任何代理、合伙或合营关系。
2.本合同具有可分割性,本合同任何条款无效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效力,其他条款仍然有效。
3.本合同正文不得涂改修订,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盖章之日起一年内有效。本合同到期后,是否续约由双方另行协商,如甲方通过已有信息无法与乙方取得联系,则视为乙方不续约,甲方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中约定的甲方服务内容且不承担任何责任。
5.本合同壹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附件
附件一《保密协议》
(以下无正文)
甲方(章):xxxxxxxxxx有限公司
乙方(签字/签章):
联系人:
联系人:
****年**月**日
信息安全实验平台技术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 平台技术; 网络平台; 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09;G642.4
文献标志码:A
Experiment platform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JIANG Zhihua
(Info. Eng.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techn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experiment platform are discusse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is described by comparison OSI reference model with security service and security mechanism. The service func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about the experiment platform are analyzed, and the reference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xperiment platform is presented, which can provide a saf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with rich content and stable functions.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platform technology; network platform; experiment platform
0 引 言
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在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国家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各高校的信息安全教育水平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信息安全实验室,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
我国的高等院校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教学实验开展较晚,信息安全实验条件处于较低水平.为了提高信息安全实验水平,对现有的信息安全实验机制、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信息安全所培养的是面向工程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信息安全教学需要实验环境.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平台,使工程类学生能在该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实验和实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深化其对理论技术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1]
1 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设计见图1,其横向可分为基础理论、子系统级和平台级层面;纵向又可分为功能演示和教学实验层面.功能演示和教学实验贯穿3个横向层面,即可以针对基础理论知识、子系统级和平台级层面设计不同复杂度的系统功能演示和教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子系统可依照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层面进行教学实验的设计.[2]
图 1 实验平台
第1层面:基础理论层面,主要是指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础理论、原型、实验原理以及测试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基础型演示与实验:主要是针对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设计的原理性演示与实验.
第2层面:子系统级层面,主要是指在第1层面基础理论指导之下,针对不同安全目的采用集成或研发方式设计的单机版或网络版的实验系统.
子系统级功能演示:子系统级层面上实验系统的完整功能演示.
子系统级实验:基于子系统功能设计的教学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功能,并通过教学实验对这些功能进行验证.
第3层面:平台级层面,主要是指多个实验系统集成后形成的完整平台.平台级功能演示或者教学实验规模更大,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的协作和联动.
平台级功能演示:在第2个层面基础上,利用各子系统自身特点,实现多个子系统功能的有机结合和联动.
平台级实验:基于平台上多个子系统设计的面向联动的综合性实验.通过这类实验,可以让实验参与者理解多个实验系统之间协作的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
2 平台技术
(1) 考虑到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实验大平台,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考虑,系统的体系结构最为关键,它将决定系统性能的高低以及是否具有可扩展性.因此,首先对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及技术框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确定平台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层次化结构打下基础.具体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OSI与TCP/IP模型的安全体系结构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行,给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及技术框架.
(2) 将系统的安全要求(包括机密性、完整性、访问控制、鉴别、审计、追踪、可用性、抗抵赖等几方面)在OSI或者TCP/IP模型的各个层次予以考虑,并且结合安全管理策略在网络安全方案中予以保障,以此为基础,确定信息安全实验平台的安全体系 结构及层次化方案.
(3) 以实验平台的安全体系结构为基础,结合实验项目目标,研究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对于各支撑系统,研究方法把握以下原则:① 以平台带动相关的技术研究;② 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抓住核心技术,利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③ 以相关的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应用程序的形式加到相应的实验平台中,对应用的效果进行实验和验证.
(4) 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系统结构等知识,结合实验平台的各支撑系统的分布及层次特性,研究并给出平台的组网拓扑结构及其完整解决方案,为其网络运行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5) 根据上一步确定的平台组网拓扑结构及其完整解决方案,着手搭建平台的网络运行环境.对于宽带IP局域网方案,拟将采用的组网方式是“以千兆以太网为骨干网,百兆到桌面”;对于远程实验系统方案,拟采用VPN技术构造远程实验平台.
(6) 拟将实验平台搭建成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学习、实验及实践平台,又是具有较高集成度和较好可扩展性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研究平台.此外,平台系统本身还具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建议软件设计应体现两种理念:一是学习、实验、实践及科研平台;二是一个完整的安全软件系统.此外,各支撑系统的软件实现时,首先要考虑与主平台软件系统的接口简单易行,同时还得考虑可扩展性.
在研究实验平台的体系结构时,首先将系统安全的各项要求考虑进去,构建一个能体现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架构和理念的多功能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各子系统的集成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的集成,整体上能够支持面向工程实践的多种信息安全实验项目,使实验平台成为可观演示度的教学实验系统.[3]
3 参考框架
信息安全实验平台框架是全面提供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技术保障结构.可以将各种安全技术机制和安全服务分别或者同时对应到OSI参考模型的一层或者多层上.多层安全作为一个整体,为通信实体、通信连接、通信进程提供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审计和抗抵赖保护等,从而达到数据、信息内容、通信连接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安全目标.表1给出OSI参考模型与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对照表.
平台的保障和运行安全体系不能与OSI参考模 型完全进行映射,因为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前者重在安全,后者解决开放系统互连问题.平台技术体系框架可参考美国DISSP计划提出的三维安全体系设计[4](见图2),将协议层次、信息系统构成单元和安全服务(安全机制)作为三维坐标表示.按照表1可以找到各信息系统构成单元在相应协议层上可用的安全服务.图2给出安全技术的体系,其中X维代表安全服务(安全机制).考虑到该三维图不涉及定量上的数值表达式,在X维中,由于安全机制并不直接配置在协议层(Z维)上,也不直接作用在系统单元(Y维)上,而是必须通过提供安全服务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全面地概览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应将安全机制作为安全服务的底层支撑考虑.在安全机制中,将OSI安全体系中的8种机制与物理安全中的电磁辐射安全机制放在一起,可使安全服务中的数据保密性和可靠性、可用性功能赋予更为广泛的意义.同时,也为物理环境的安全提供重要的安全机制和服务;协议层以OSI 7层模型为参考,选取可适宜配置安全服务的5个层次;每个维中的安全管理是指基于标准(或协议)的各种技术管理.
图 2 安全技术体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应该从安全基础支撑、安全网络隔离、安全检测防护、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内容监控以及安全综合管理等6个方面的典型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信息安全实验系统,为师生创造内容丰富、功能稳定、安全真实的研究和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其荣,钱建平,陈晓,等.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 366-369.
[2] 罗森林.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蒋建春,杨凡,文伟平,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实践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KENNETH D R.协议分析[M].孙坦,张学峰,杨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跨平台技术 第4篇
某燃气设备公司的ERP系统自2001年建立已近9年, 当前的ERP系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 技术平台落后, 影响系统安全性和效率:当前ERP是ASP技术开发的, 该技术在2000年前后正是B/S模式开发的主流技术。但随着近几年.NET技术推出, ASP技术在系统安全性和开发技术的规范化方面显然明显落后。并且ASP技术是边解释边执行, 运行速度慢;而.NET技术是先编译后运行, 运行速度快;2) 多年修改、补钉叠加, 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由于这些年的业务不断调整、系统一些深层BUG暴露的修补, 已使目前的系统存在补钉叠加, 有些功能运行效率非常低下, 严重影响用户使用;3) 随着当前经济大环境恶化, 企业对ERP需要进行一些重大调整: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全球市场影响, 我国也将对国内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对企业管理、生产成本、售后服务等一些关键环节作重大调整。基于这些主要原因, 急需对当前的ERP系统进行升级。
系统升级项目建设非同一般新建系统, 要求:1) 原系统数据无缝继承;2) 尽量保持新老系统操作界面一致;3) 保持与其它相关系统的功能衔接、信息传递、数据交换等平稳正常。
ASP转换ASP.NET的主要内容是:ASP转换ASP.NET项目, 前台JS脚本、HTML等客户端部分可以保持不变, 主要修改服务器端的程序, 该系统里需要修改的部分主要分为三块语言差异的修改、数据库ADO转换ADO.NET、服务器端控件由以前的ASP控件转换成为ASP.NET控件。实施中, 先搭建.NET平台, 在该平台上从当前ERP系统抽取一些具代表性的ASP程序进行.NET转换, 从中归纳出本次ASP转换为.NET作业指导“方法”, 然后根据该“方法”进行转换处理。
2 转换流程
2.1 操作步骤
将要修改的页面由扩展名“.asp”改成“.aspx”, 将页面里所有的“.asp”替换成为“.aspx”, 搜索并删除所有include中包含_ScriptLibrary的代码。如“”, 需要全部删除。
2.2 控件修改
2.2.1 Recordset
1) 调用函数
Sub CreateRecordset (ByVal connName As String, ByVal initMethod As String, ByVal param As Object)
注:此方法主要为了减少修改量及兼容以前的ASP函数, 并把结果集绑定到lable和datagrid控件上。
参数说明:
connName连接名称, 由于ERP系统的每个页面只会出现一个连接, 连接名称各个页面不一, 过于混乱, 所以在升级后的系统中, 所有的连接名称统一为db2conn。
initMethod初始化函数名, 如果此函数存在, 则直接调用此方法, 如果不存在, 则调用函数名为connName+”_onbeforeopen”的方法。
param无实际意义, 仅仅是为了和以前asp保持接口一致, 传入nothing即可。
2) 修改步骤
将原有的CreateRecordset函数加入InitCtrls方法中, 注意此函数需要放在所有的控件初始化函数之前。修改方法中语法与VB NET语法不符的地方, 修改参数connName, ERP系统绝大部分的名称都是db2conn, 但是有一部分使用了其它名称, 统一起见, 如果页面里只包含了一个连接, 全部替换成db2conn。如果还有其他的连接, 在需要在函数外面申明一个成员变量。示例如下:
初始化函数, 如果页面里面存在connName+”_onbeforeopen”的函数, 则将此参数设为””, 升级后的ERP系统会忽略此参数自动调用_onbeforeopen的方法。
2.2.2 Button
1) 调用函数
2) 修改步骤
将原有的CreateButton函数加入InitCtrls方法中, 将第二个参数加上””变成字符串, 最后一个参数由null改成nothing, 代码块中的display改成display () , 注意, 不要改变asp页面中display的位置。示例如下:
2.2.3 Label
1) 调用函数
注:该方法需要配合CreateRecordset绑定显示的内容。
参数说明:和button函数类似。
2) 修改步骤
将原有的CreateRecordset和CreateLabel函数加入InitCtrls方法中, 注意recordset创建要放在最上面, 给第二个参数加上””, 使之成为字符串, 第三个参数改为nothing, 注意原有的转换函数, 改成在init函数里直接调用, 参见下面的_initdelfalg函数, 代码块中的display改成display () , 作用等同于button的display。
示例如下:
2.2.4 DataGrid
1) 调用函数
注:该方法需要配合CreateRecordset绑定显示的内容。
参数说明:
grdName:Grid名称
connName:由于目前每个页面只会出现一个连接, 每个页面的名称定死为db2conn, 所以此参数没有实际意义, 只是为了兼容以前接口
colNum:列数
rowNumPerPage:翻页时的最大行数
2) 修改步骤
将原有的CreateRecordset和CreateVSCGrid函数加入InitCtrls方法中, 注意recordset创建要放在最上面, AddCol函数的第二个参数, 原系统会在这里拼HTML, 语法规则为:“[]”间为绑定数据源对应的字段, “ () ”为函数。即下例中的ITEMID为数据源绑定的字段名称, jtrim为函数。一般来说, “+”做为字符串连接符号可以直接删除, 但是此处注意'+', 这个“+”是作为字符串出现的, 所以修改后需要保留。
3 结束语
当前有很多的应用系统都是早期用ASP技术开发的, 而ASP技术与.NET技术比较有严重的不足。但要采用.NET技术重新对这些系统再开发不但投入成本大周期长, 而且也难以保证新开发系统的可靠性达到原系统。
浙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 第5篇
浙江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
学员用户使用手册
一、操作流程
二、用户登录
1.登录网站首页
用户登陆平台地址为:http://jyjs.zjedu.org 2.输入用户名及用户密码进行登录
1)在平台登录界面输入自己的帐号、密码和验证码,点击“登录”按钮登录平台(请统一使用省管理员下发的帐号)。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登录成功后,进入我的工作室,显示当前用户的姓名、管理中心、已报名参加的培训班等信息。进入工作室中的培训班最多只显示四个最新已经报名成功的培训班,查看其它培训班点击“更多”按钮。
3)点击相应的培训班标题,即可进入当前培训班对应的工作室,参加培训。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三、我的工作室
1.学习活动
1)课程学习
点击“课程学习”,进入课程学习页面,显示当前培训班所有课程列表,点击“开始学习”即可开始学习当前模块。
2)我的作业
点击“我的作业”,显示当前培训班所有作业列表,包括作业标题,作业建议完成日期,成绩,是否推优,是否优秀,点击次数,回复次数和开始提交作业按钮,也可以选择相应日期,按日期检索作业。如果作业成绩没有审核或者不合格,学员可以重复提交,覆盖上一次提交的作业,但作业合格或推优或优秀后,则无法再次提交。
点击“提交”按钮后,进入作业提交页面,输入作业标题和内容,如果有附件,则可以在附加文件中上传附件,如果没有输入标题,则默认为作业原来标题。提交后可以在作业列表中点击标题进行浏览,查看其他用户对自己作业的评论。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3)主题研讨
点击“主题研讨”,显示当前培训班所有列表,包括主题研讨标题,建议完成日期,成绩,是否精华,点击次数,回复次数和开始研讨按钮,也可以选择相应日期,按日期检索作业。如果提交的研讨成绩没有审核或者不合格,学员可以重复提交,覆盖上一次提交的内容,但成绩合格或精华后,则无法再次提交。
点击“开始研讨”按钮后,进入主题研讨提交页面,输入研讨标题和内容,如果没有输入标题,则默认为原来标题。提交后可以在主题研讨列表中点击标题进行浏览,查看其他用户对自己作业的评论。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4)发表文章
点击“发表文章”,显示当前培训班中发表的文章列表,点击“新增”按钮,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经验交流等。
5)课程简报
点击“课程简报”,可以查看当前培训班中发布的所有的课程简报列表,点击标题后浏览详细内容。
6)专家答疑
点击“专家答疑”,可以查看专家对当前培训班中辅导教师在“问题汇总”中提交的问题进行问题解答的情况。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班级活动
1)学习简报
点击“学习简报”,可以查看当前虚拟组中发布的所有的学习简报列表,点击标题后浏览详细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创建人、虚拟组、角色等相关信息进行检索。
2)班级成员
点击“班级成员”,可以查看到在当前用户所在培训班内当前虚拟组下所有成员信息,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成员详情等。同时可以按用户名、虚拟组进行检索查询。
3)班级主页
点击“班级主页”,进入班级主页界面,可以查看本班级所有用户信息和班级内的学习活动,包括班级公告、作业、主题研讨、班级互动等。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4)班级互动
点击“班级互动”按钮,可以查看当前培训班中本班级的互动内容。班级互动主要由辅导老师为主,自行组织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主题,本班级学员参与讨论,调动本班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班主任、其它学员也可以提出主题,引导大家参与互动讨论。用户只能对自己提交的主题进行修改,可以添加新的互动主题。拥有班级互动管理权限的用户能够对班级互动中的话题进行管理。
点击“新增”按钮,可以添加新的互动主题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3.评价活动
1)我的成绩
点击“我的成绩”,能够查看当前用户作业完成详细情况和总成绩。点击“查看详情”能够分别查看作业或主题研讨中所有作业或主题研讨的详细完成情况和单项成绩。
查看详情: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4.公共服务
1)查看公告
点击“查看公告”,能够查看当前培训班中发布的允许当前用户查看的所有公告。
2)调查问卷
点击“调查问卷”,进入调查问卷列表,可以查看所有调查问卷,并可参与调查和查看调查结果,只可参与一次调查(第一次进入为参与调查),第二次进入为查看结果。
参与调查:
点击“参与调查”,进入调查问卷列面,根据页面提示,参与调查,点击“提交”进行保存。
查询调查结果:
点击“查询调查结果”,可以查看当前用户参与调查的详细内容。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查看统计:
点击“查看统计”,能够查看当前调查问卷已经提交数量的统计信息。
3)查看培训指南
点击“查看培训指南”,能够查看当前培训班中发布的所有培训指南,点击标题可以浏览培训指南详细内容。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4)技术支持
点击“技术支持”,能够查看所有用户在技术支持中所创建的留言和管理员是否回复及回复的内容,但用户不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管理。
点击“留言”,进入添加技术支持留言页面,输入标题和问题内容,点击“保存”按钮即可。
5)公共论坛
点击“公共论坛”,能够看到公共版和学员版。
a)“公共版”是为所有正式用户提供服务的版块,用户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以在技术支持栏目中进行提问,由管理员或其他用户进行相互解答。b)其它版块,是为所有参加培训的用户分别提供交流的空间,各版块的栏目是按培训班进行区分,用户可以选择进入自己当前参加培训的培训班栏目,参加讨论,同时也可以进入其它版块,参与讨论。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发帖与回帖功能
发帖:点击‘新帖子’按钮,进入发表新帖子页面。
输入您所发新帖子的标题,然后输入帖子的内容,类似word中的编辑工具,可以通过工具栏调节字体、加入链接等,发布新帖之前,您还可以点击预览话题,进行发布前的预览;或点击“发表新帖子”按钮即可。如若放弃当前操作,点击‘重设’按钮即可。
回帖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点击‘回复’按钮或在页面左下角的‘快速回复’中输入要回复的内容,都可对帖子进行回复。
6)我的博客
点击“我的博客”,进入我的博客页面。
平台中所有注册用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用户在平台中的所有学习记录都可以在博客的培训班栏目中查看,包括培训班中的课程学习、我的作业、主题研讨和专家答疑等,同时用户可以发表日志、留言,上传自己的照片、音乐,并对其进行管理。用户可以进入其他用户的博客,查看该用户的作业、主题研讨、文章、日志、照片等,并可对其进行留言。用户可以将自己浏览博客的用户加为好友,通过好友列表直接访问好友的博客。用户能够对自己博客中的所有评论进行删除操作。
点击“培训班”,左侧“我的培训班”中显示当前用户已经参加的培训班列表,选择相应的培训班名称,右侧显示当前培训班的课程、当前用户提交的作业情况、当前用户提交的 13
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主题研讨情况、浏览当前培训班中的课程简报、专家提交的答疑和当前用户发表的所有文章以及栏目内容的评论,同时可以对当前内容中的所有评论进行删除管理。
四、管理中心
1)个人信息管理
进入“管理中心”的“个人信息管理”中:能够修改当前用户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包括修改单位名称、虚拟组、所属角色、帐号状态、用户ID等信息)。
制造技术快速响应服务平台 第6篇
1.设计
设计的范畴较广,制造领域的设计主要包括概念设计和CAD技术,CAD技术是先进制造技 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速工程和产品开发、缩短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 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 发展和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反求工程(RE)
反求工程是将已有零件(模型)的几何形状信息通过扫描测量方式获得点云数据,再进行 产品几何特征等数据的重构,得到零件的数据模型。主要应用在复杂曲面产品的设计中,如 汽车、工艺礼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其曲面造型非常复杂,二维数据难以表达其物理特征, 此时概念设计转化成数学模型的最佳途径是首先制作实体模型(油泥型、石膏型),再通过反 求工程建立其三维CAD模型。反求工程的另一个用途是在产品的改型设计中,即产品原型对 其整体或局部进行结构或几何形状上的修改,以便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外型更加美观的新 一代改型产品。另外,反求工程还被一些厂家用于生产验证,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模 具制造完成或产品加工完成后,通过反求工程对模具或产品进行检测,分析最终产品精度是 否达到质量要求。
3.RPM
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它集激光、数 控、精密机械、计算机、CAD/CAM、新料、新工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于一身,能够按照设计 要求快速、准确地利用分层叠加的方法制造出产品的原型。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经历 了技术消化、吸收、跟进、发展等阶段,也经历了技术推广、市场培育、应用普及等过程, 目前已被生产厂家、科研机构和贸易行业广为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 了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降低了新产品的开发风险和费用,也为医疗、科研等行业的特殊用 途提供了一种事半功倍的途径和敏捷的服务。
4.CNC手板制造
CNC手板制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的样品加工技术。主要利用加工中心加工模 具的方式,用工程塑料加工产品的正反面,再通过表面处理后,进行喷漆及丝网印刷,可以 较快地得到一个尺寸精度很高、材质较好、外观甚至优于真实产品的样品。所以,CNC手板 制造技术很快地被广大厂家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
5.RT
作为柔性制造技术,快速模具(RT)是一种快速、小批量的零件加工方式。结合CNC、RP 成型技术、RT技术可以急快地以较高精度复制出产品的样品或替代品,用于指导新产品开发 、模具制造、产品审样及实用零件替代品的制造等。
6.虚拟制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新产品开发阶段的各个环节必将更多地应用到信息技术。虚 拟制造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计算机网络对产品制造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以便验证设 计中存在的不足、实际生产过程将会出现的困难或产品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其二,是由出 在核心地位的中间机构,承接市场委托,再向制造厂家发出生产指令。其优势就是充分利用 核心地位的信息资源,将市场与生产厂家有效地结合起来。
7.网络制造
网络制造是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响应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需求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公司已经在其企业经营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地好 处,不用出差、无须见面,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要制作产品的图纸、数据、产品的开发生产的 意向及要求传给下家,下家将会按照要求尽快地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这样将会有效的节 省开发费用、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人员的精力,使开发过程处在事半功倍的良好状态。
跨平台技术 第7篇
关键词:移动开发,HTML5,jQuery Mobile
1. 引言
随着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 移动应用开发炙手可热。移动操作系统呈现多个系统共存的局面, 开发者如果要迅速地开发某种应用, 就需要一种高效且通用的开发技术。HTML5技术的多种新特性和跨平台特点正迎合了移动平台多样性的需要。
2. HTML5和移动开发
2.1 移动解决方案
目前主流移动方案主要有原生客户端应用、网络应用和移动网络应用[1]。原生客户端应用是指位于平台层上方, 基于各平台系统使用相应的语言开发的应用。网络应用是一种主要使用HTML、CSS和Java Scrip编写并能够在浏览器中直接运行的应用。移动网络应用的实现方式一般是先在开发框架上用HTML5技术编写代码, 然后利用开发框架的封装器打包成各个平台的原生应用。
2.2 HTML5新特性
HTML5具有为移动开发定制的新特性。新增的Email、URL、Search表单元素为网络应用提供方便, 新增的Range表单元素为触摸屏常用的滑动条。新的Canvas API为开发者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动态产出与渲染图形、图表、图像和动画的API, 不再依赖flash技术。HTML5里新增了视频和音频的元素, 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通用的、集成的、脚本式的处理音频与视频的API, 而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地理定位能够指出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 这将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特点, 满足基于位置服务应用的需要。本地存储解决了移动信号不好时可以进行离线应用的问题。
3. j Query Mobile简介
基于HTML5的移动开发平台j Query Mobile是一款开源的Java Script类库框架, 是j Query的移动版。开发者利用它能以较低成本开发出适应各种主流移动操作平台、兼容大多数移动浏览器的移动网站。j Query Mobile框架提供可触摸的用户界面部件和A-JAX导航系统, 以页面中的元素标记为事件驱动对象, 当触摸或单击时进行触发, 最后在移动终端浏览器实现应用程序效果。j Query Mobile文件容量较小, 兼容所有主要的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台和各种移动浏览器, 支持触摸和鼠标事件, 易于构建统一的移动网站风格, 具有AJAX驱动的导航系统。
只要使用如下网页代码引入j Query Mobile的样式和框架文件, 就可以制作移动风格的网站或应用程序。另外也可以从其官网上下载了框架文件再安装在本地服务器上。
之后页面中加入的导航列表、按钮、滑动条等内容, 将以统一的风格显示, 并且可以使用data-theme属性选择显示风格。图1是导航列表在Chrome浏览器中的默认显示效果
网页代码如下
data-role属性值确定容器对应的身份;data-filter属性为true时, 该导航列表能对英文选项进行自动筛选, 即输入a, 列表将筛选出所有a开始的选项。
利用j Query Mobile开发应用程序, 可以通过JSON服务访问数据库, 实现多层级的主从导航列表, 在不同视图之间传递参数等。可以使用Phone Gap来打包应用程序, 使之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移动平台之上。
4. j Query Mobile的优缺点
初学者利用j Query Mobile开始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开发, 开发过程相对简单, 制作的页面外观很漂亮。开发出来的网站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 不需要通过应用程序商店来发布或升级。支持跨平台和跨设备, 开发者不需要为各平台的应用程序进行单独维护的工作。
但是j Query Mobile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框架, 它的应用程序有不少缺点。比如运行速度比原生应用程序慢, 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不同, 有不少漏洞, 运行在浏览器上的Java Script不能完全地访问设备的很多特性。可以将应用程序通过类似Phone Gap这样的工具将几个版本部署到不同的操作系统上, 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5. 小结
JQuery Mobile以及HTML5都还在发展中, 发展前景大家拭目以待。使用JQuery Mobile和HTML5作为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具有开发简单, 发布周期短、跨平台跨设备的优点。虽然HTML5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应用程序, 而对于简单的内容显示和数据输入类型的应用程序, 它能作为原生程序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黄永慧, 陈程凯.HTML5在移动应用开发上的应用前景[J/OL].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0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450.TP.20130408.1607.036.html
[2]HTML5教程[DB/OL].http://www.w3school.com.cn/html5/index.asp, 2013.8
[3]jQuery Mobile官网[DB/OL].http://jquerymobile.com/, 2013.8
[4]潘晓梦, 邓建华, 苏厚勤.一种跨平台移动应用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3, 30 (1)
佳能色彩技术平台介绍 第8篇
1、DIGIC 5 (Digital Imaging Core 5) :不断进化的佳能数码相机的大脑
佳能数码相机使用的DIGIC影像处理器作为采用专有架构的高性能系统LS, 能够高速减少伪彩色、莫尔条纹和噪点。DIGIC 5可实现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图像画质, 除了场景检测技术等增强功能外, 显著提高的降噪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噪点, 并校正阴暗区域, 从而避免从亮到暗的非自然过渡。
2、大型CMOS传感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低噪点图像感应器
能利用专有技术开发、生产的CMOS传感器是数码单反相机的重要部件之一。除了提供出色的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外, 佳能的CMOS传感器还具备大尺寸和高分辨率的特性, 其中35 mm全画幅CMOS图像感应器的像素高达2110万。这些大尺寸感应器还可实现每秒10张左右的高速连拍, 以及拍摄全高清短片, 并将静止图像和短片表现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远远超越了胶片相机的水平。
3、AISYS (Aspectual Illumination System) 光学系统:实现LCOS摄影机小巧外形和卓越画质
佳能借助图像显示设备中使用的LCOS (硅基液晶) 反射型液晶面板功能, 开发出了AISYS光学系统。通过AISYS, 光线在垂直方向以小角度聚合, 在避免漏光的同时提高对比度;而在水平方向, 光线以大角度聚合, 可以提高亮度。AISYS不断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例如蝇眼透镜, 利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镜头, 使系统更加紧凑。
4、SWC (亚波长结构镀膜) /DO (衍射光学) 镜头: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先进镜片
佳能开发的具有革命性的全新镜头技术。SWC (亚波长结构镀膜) 在镜片表面使用纳米结构阵列, 不断改变折射率, 可以成功减少各个角度的反射光, 从而解决眩光和重影问题。此外, DO (衍射光学) 镜片是由位于镜片表面的精确衍射光栅形成的, 通过合并衍射和折射在相反方向发生的色差来控制色差, 实现了长焦镜头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输出技术
1、FINE (Full-photolithography Inkjet Nozzle Engineering) 打印技术:高速度与高品质的打印体验
FINE技术的全称为全程光刻喷墨喷嘴技术。佳能利用其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 通过使微小墨滴精确打印到介质表面, 形成了拥有优秀打印品质和超凡打印速度的FINE打印技术。该技术能够更真实地再现色彩, 提高对比度, 丰富画面层次, 减弱颗粒感, 并表现出更优秀的锐度。
2、LUCIA/LUCIA EX:高品质的12色颜料墨水系统, 满足专业需求
佳能开发的12色LUCIA颜料墨水具有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及耐久性特点。LUCIA颜料墨水系统提供了更出色的整体色彩平衡度, 能够在不同介质上产生鲜艳的色彩。此外, LUCIA EX还通过使用鲜艳的颜料和颗粒直径不同的颜料, 进一步扩大了色彩再现范围。同时, 佳能还运用先进的墨水设计技术成功配制出深黑色, 满足了专业人士对图像质量的更高要求。
色彩管理技术
1、先进i R控制器:实现彩色数据高速同步处理
数码复合机具有并行处理多项任务的特性, 可轻松处理海量数据。佳能开发的“先进i R控制器”作为图像处理器, 采用高级图像处理技术, 大幅提升了打印和扫描速度。信息处理器具有出色的网络环境兼容性, 可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
2、L-COA:从图像处理到打印机控制均可高速完成
作为佳能大幅面打印机的核心元件, L-COA是采用佳能系统LSI集成设计环境技术开发的影像处理器, 可处理大容量的图像数据并编译打印数据, 提供出色的打印机控制能力。L-COA将多个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中, 包括协议处理、图像处理和打印机控制功能, 而这些功能以前一直由多个芯片进行处理。此外, L-COA还集成了可实现高速、高分辨率打印的系统处理功能。
3、色彩管理系统 (CMS) 技术:生成一致的高质量佳能色彩
佳能在图像测量、仿真、设计和评估平台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佳能将这些经验推广应用到精确再现忠实于原物的色彩, 将定量值指定给首选颜色并创建目标颜色。
这些统一的高品质色彩已经实施到具有不同色彩再现范围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中;此外, 佳能还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创建高精度色彩管理系统 (CMS) Kyuanos。
跨平台技术 第9篇
随着信息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存储下来, 导致数据库的规模不断增加, 单个表保存几十亿条数据的情况越来越多, 数据库的大小达到上TB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随着信息系统环境的变化, 有时会将现有的数据库从一种操作系统上迁移到另一种操作系统上, 以实现硬件的升级, 或者在其他操作系统上搭建测试环境, 以满足开发、测试分离的需要, 这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实现大数据库的跨平台迁移?
为了解决跨平台迁移的问题, 应用ORACLE数据库, 可以采用导入导出工具 (exp/imp) 、数据泵 (expdp、impdp) 、CTAS (create table as select) 、GOLDENGATE等方式可以实现, 但这些方法对于小规模数据库来说比较合适, 但对于数据量较大或数据库对象较多的情况下, 就不适用。针对大规模数据库, ORACLE提供了另一种简便方法, 在操作系统的字节序一致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RMAN的convert database命令简化迁移步骤, 提高迁移速度, 缩短生产服务器停机时间, 提供高效的运维方法。
1 技术简介
RMAN是ORACLE数据库提供的一个备份恢复管理工具, 不仅可以用于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或恢复等用途, 同时为了满足跨平台迁移的需求, 可以将数据文件内容进行转换, 以适应不同操作系统。尤其在字节序相同的前提下, 可以对整个数据库进行转换, 即convert database命令来实现跨平台迁移。执行此命令需要将源数据库置于read only状态, 然后通过RMAN的convert database命令将整个数据库的数据文件复制一份, 同时生成一个脚本文件和初始化参数文件, 然后将这些文件复制到目标数据库上 (通常是另一种操作系统) , 最后执行此脚本文件完成整个转换过程, 将数据库启动起来。
2 Convert database命令特性
RMAN的convert database命令特性有5个方面的特性:1) 只传输数据表空间的数据文件, 而临时表空间将不会被传输, 如果临时表空间是本地管理的话, 那么传输数据库完成后将会自动在目标数据库创建临时表空间;2) 如源数据库使用PFILE, 那么PFILE也会被传输。如源数据库使用的是SPFILE, 将会自动产生一个PFILE进行传输, 并在目标数据库生SPFILE;3) 控制文件和联机日志文件将不会被传输。在目标数据库open resetlogs的过程中, 将会自动创建控制文件和联机日志文件;4) BFILE、外部表和directory将不会被传输。RMAN检查的时候将会把这些对象列出, 用户可以手工创建这些对象;5) 密码文件将不会被传输, 用户必须在目标数据库手工创建密码文件。
3 跨平台迁移实施
跨平台整个迁移过程基本上分为:备份、恢复、转换、重建控制文件四个阶段。在做数据迁移之前, 首先要进行迁移环境检查, 需要检查操作系统类型, 源库和目标库的版本及源库和目标库的字节序是否一致, 以及传输通道是否通畅, 这些条件都具备后就可以进行数据迁移。
3.1 执行数据库全库备份
在rman下进行备份:
备份完成后, 将备份片通过ftp或其他方式传输到目标数据库服务器。
3.2 恢复控制文件和参数文件
将备份片注册后开始恢复控制文件和数据文件。恢复控制文件:
恢复数据文件:
3.3 在目标端数据库进行数据文件转换
3.4 重建控制文件
通过修改备份出来的控制文件重建新的目标数据库控制文件:
通过以上步骤实施后, 就可以在目标服务器上, 创建参数文件中使用到的目录, 然后执行trans.sql可以将数据库打开。
4 结论
跨平台迁移的实现可以在字节序一致的前提下, 通过ORACLE的RMAN工具可以简便快捷的实现大规模数据库在不同平台间进行迁移, oracle目标端数据库转换数据文件方式不仅有效缩短了生产服务器的停机时间, 同时提高转换效率, 为提高运维水平提供较为便捷的方法。
摘要:为了实现不同平台上的ORACLE数据库迁移, 可以采用导入导出工具、数据泵、CTAS、GOLDENGATE等方式。但对于数据量较大或数据库对象较多的情况下, 就不适用。针对大规模数据库, ORACLE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在操作系统的字节序一致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RMAN的convert database命令简化迁移步骤, 不仅提高迁移速度, 同时缩短生产服务器停机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为增强运维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跨平台迁移,RMAN,实施
参考文献
跨平台技术 第10篇
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通过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构建以专业技术设备采购为业务核心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对SMG专业技术设备采购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平台采用工作流引擎、流程监控等关键技术,实现采购流程中的电子化流转、节点监控和管理的信息透明化,并且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适用于辅助采购决策的数学模型,为集团采购主管部门提供了基于现实采购数据的报表及图表分析,为集团专业技术设备的采购规模预测,采购方针的制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对于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总体设计,我们通过把整个技术设备采购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细分,促进采购管理的精细化,以便实现与集团整体管理策略相匹配的采购流程,进而实现通过系统加强采购策略的正确引导。
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1)展现层
SMG技术设备采购系统的业务门户,用户使用本系统的入口。用户登录时使用SMG统一认证单点登录接口。
(2)应用层
●采购项目管理:本系统主要包括了项目的申请审批、项目档案的建立、项目的执行过程管理、项目的计划安排、项目变更及重大事项、项目稽查等子模块;
●预算管理:对采购的预算管理,从财务系统的预算模块获取和反馈预算数据,在申请流程中进行预算控制;
●采购管理:采购申请从项目管理子系统中发起,采购子系统主要包括了询价管理、谈判摘要管理、会签管理、信息透明化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子模块;
●合同管理:新建合同管理子系统,根据采购会签结果信息起草合同并管理合同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合同信息管理、法务管理、合同付款计划、合同付款登记、合同变更等子模块。合同管理可以和财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打通,合同管理提交采购付款凭证到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付款成功后反馈到合同管理,实现业务流程与财务一体化,最终实现人、财、物及项目核算精细化;
●资产管理:改造当前的资产管理子系统,资产管理子系统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资产档案的建立、资产迁移、资产金额调整、资产折损、资产盘点等功能;
●维修管理:对资产的日常维修进行管理。维修管理可以和财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打通,提供维修费用的报销入账等功能;
●数据交换:所有的数据交换都通过ESB企业服务总线来统一管理。
(3)平台层
平台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ezWeb开发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以下平台组成:
●统一用户平台:用于实现统一的用户、权限、资源管理以及统一身份认证;
●自动工作流平台:用于实现图形化定义流程和监控功能和前端的任务管理功能以及工作流执行服务;
●智能表单平台:用于实现基于XFORM标准的表单的图形化定义、展现与解释;
●智能报表平台:用于创建各种报表,未来可以考虑进行扩展,提供在线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统一消息平台:用于进行统一消息的管理,包括:短信、在线聊天、EMAIL通知以及客户端提醒等;
●统一数据交换接口:提供可配置的,统一描述的数据接口。可通过XML格式的配置描述,配置从系统中获取和更新数据的接口,由ESB企业服务总线统一管理;
●ESB企业服务总线:ESB企业服务总线各业务系统之间的统一数据接口管理及数据交换。
(4)数据层
业务管理所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统一存放在数据层,数据层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的存取,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
2.工作流平台
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采用的工作流引擎是以BPEL2.0为规范标准,集工作流定义工具、工作流引擎、管理及监控、任务表管理、调用接口为一体的流程管控平台。
工作流平台引擎包括图形化定义流程和监控功能和前端的任务管理功能。业务过程集成与业务过程自动化的集成机制是通过定义不同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工作流模型来实现。工作流模型包含了描述一个能够由工作流执行服务系统执行的过程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是工作流执行服务的依据。
图2为工作流管理引擎的工作机制框图。
3.智能报表平台
采购系统作为一个专门业务型平台,除应当具备各项日常管理功能外,需要对系统中的记录的各类采购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和利用,因此报表在采购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中所采用的智能报表平台,由报表设计器、报表引擎及报表浏览器三部分组成,一方面可以自行定义和修改报表统计字段并采用各类作图方式进行展现,另一方面平台兼容多种格式的报表输出,为报表的利用以及与外部数据处理平台的接口提供了便利。图3为智能报表平台的工作原理图。
(1)报表设计器
报表设计器是一个独立的桌面版程序,它的功能主要是根据报表要求设计出报表模板,然后把模板文件部署到Web服务器上。
(2)报表引擎
报表引擎是运行在服务器端的程序,报表引擎实现了与现有Web应用程序实现紧密集成,提供报表操作相关的API,主要功能是加载报表模板、获取报表数据、输出静态报表文件、报表缓存处理和设置报表显示参数等等。
(3)报表浏览器
报表浏览器是一个ActiveX插件,实现在网页中浏览和打印、输出报表,当然如果设置成DHTML方式输出报表,则无需安装插件。我们还是建议客户选用插件的方式来输出、浏览报表,因为插件提供了套打、缩放打印、打印偏移等高级功能,而DHTML方式只是调用网页浏览器的打印功能,不具备插件的这些高级功能。
4.与外部系统数据交互
在目前阶段,与采购系统有数据交换的系统有固定资产系统,交换的数据包括:采购申请数据、设备资产数据等。今后,随着业务平台系统的延伸,将与财务系统之间有数据交换,交换的数据包括:预算数据、合同付款数据、资产折扣数据、维护付款数据等。
鉴于接口数据的多样性以及接口系统的不确定性,系统在设计时主要考虑采用业务系统之间松耦合,所有的同步操作都以异步方式进行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采用基于消息系统JMS (Java Message Service)的数据交换模式。
对于存在同步需求的业务系统,系统以XML格式进行封装作为消息主体,接收同步系统唯一标识作为消息报头,提交到JMS系统。接收同步系统定时访问JMS系统,接收属于自己的消息,并将XML格式封装的数据同步到本系统的数据库内,完成一个同步操作。
在大部分时候,一个业务系统既是JMS生产者也是JMS消费者。
图4为与外部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交换结构图。
二关键技术与创新
1. 基于ezWeb统一框架的业务融合平台
由于采购系统并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它与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按照单一系统的开发模式去实现采购系统的框架设计对于今后的扩展性以及流程的连续性将会带去严重制约。在SMG技术设备采购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ezWeb的统一框架,实现项目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维修管理和财务系统等多个平台的系统级和数据级的关联,将技术设备采购工作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完整的管理对象进行管理。由于平台中整合了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的业务和流程,我们将此整合平台模式称为业务融合协同平台模式。
在业务融合协同平台的具体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了ezWeb开发框架,即以开源技术为基础,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采用“微框架”结构具有横向可分性,每个框架元素满足单一的架构需求,尽量保持互相独立,降低耦合度,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框架元素的组合。例如:缓存引擎,数据库访问封装,报表等部分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框架元素,可以独立部署和使用。ezWeb框架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
通过ezWeb开发框架所构建的业务融合协同平台将同时提供多种可自定义的工作门户,供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并且可以通过平台数据层、公共服务层等的共享,实现多系统之间的应用、数据及流程的有效融合。
图6详细介绍了以技术设备采购系统为核心的业务融合协同平台集成模式。
2. 采购监控与决策辅助
采购跟踪与过程监控向来是采购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合理的采购监控和采购数据分析模块可以为企业的采购决策层提供优秀的决策辅助。在系统设计中,我们通过综合运用电子日志审计、工作流监控、智能报表分析等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实现了对采购各节点的监控和提醒,同时通过对采购数据不同维度的分析和处理,形成各类分析报表,为集团采购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与决策辅助。
(1)监控与预警工具
●采购提醒:在采购各个流转节点加入了状态指示灯,通过红、黄、绿不同的状态对采购流转情况进行及时提醒;
●采购监控:在系统中,向管理员提供列表图、顺序图和流程图三种方式的流程监控图表和采购查询,以便采购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各节点的办理状态、办理单位、办理情况,是否超期、领导批示等详细内容;
●采购预警:在采购提醒的基础上,对于即将到期的文件、合同以及采购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异常状态等提前发出不同类别的预警。
(2)决策辅助工具
●采购数据分析与重组:通过对历次采购的采购时间、金额、各环节处理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一系列专业报表,一方面用于流程优化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反映采购的实际过程与结果,进而为采购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化报表:用户可以在几分钟内创建用于在企业中分发的智能化报表。所有报表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通过B/S架构创建,决策人员可以在报表页面上找到这一系列报表,进行其他结果分析工作。平台中可以建立复合报表,通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交叉表、图表、表格或以上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分析结果;
●图形化分析:图形化分析通过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表,相比智能报表能给用户更为直接的数据感受。平台通过数据层资源的组合,根据用户需要生成大量不同类型的动态图形化视图,提供强壮的图形化OLAP分析。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排序、分组数据并改变图表的类型(如:直方图、饼形图、线图、堆积图、离散点图等)。图表中的元素可以被“钻取”到其他的细节层次,并可以返回来恢复一个概要性的视图。
三实际效益
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于2012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集团技术设备采购的电子化,网络化办公。平台建成后,所有的采购流程和审批流程都在信息化系统中流转,从2012年6月上线以来,累计处理采购申请书169次,询价单156次,谈判摘要146次,会签单145次,合同清单144次,总计处理技术设备采购816项,实现了采购流程的跨多部门电子化流转,从而加强对集团技术设备采购的时间节点的控制,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对集团技术设备采购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了集团专业技术设备的采购流程,并且客观真实地记录跨多部门,跨多系统和跨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采购流转的全过程,增加采购管理的透明度,从而降低运行风险。
此外,SMG技术设备的日常采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申请单数据、采购数量、资金利用率、资金节约率数据等。但是,在系统建成之前,大部分用户对现有数据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查询外,缺少对业务数据进行全面、历史和多角度的分析,数据被有效利用的还不足7%。SMG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从多维度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关键因素,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信度高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内部运作效率。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SMG专业技术设备采购软件平台的总体架构、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平台实际效益的大量分析,对技术设备采购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总体方案与实施建议。在采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统一的框架平台、工作流引擎、智能报表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完整广播电视技术设备采购的电子化管理及监控平台,并基于系统中大量采购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形成智能报表和可视化图形分析,为采购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辅助。
摘要:本文以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专业技术设备采购平台建设为例,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技术设备采购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技本实现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广播电视技本行业实践,针对其中中的关键技术、创新点、难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采购平台,信息化平台,工作流,智能报表,广播电视,数据分析,决策辅助
参考文献
[1]赵嘉贤,唐康.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与影响[期刊论文]-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
[2]方少红,陈传波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行业信息系统问题域对象建模[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05)
[3]张巨俭.甘仞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01)
构筑技术标准平台推动武钢技术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战略,国际标准,企业试点
前言
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就是探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能实现市场需求与内部制度无缝连接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科研开发与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跟踪和研究国际标准动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主持一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培养一支具备高专业水平和国际沟通能力的技术标准专家队伍;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钢铁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集生产铁、钢产量均超3 00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长期以来武钢始终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将技术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具有武钢特色的技术标准化工作机制,为提高武钢核心竞争能力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近5年来,武钢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共71项,其中,国家标准58项,冶金行业标准13项。武钢作为第一起草人41项,其他为30项。另外,武钢还负责24项国家标准样品研制项目。2005年武钢被国家选定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企业试点单位。2006年,由武钢负责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189-2003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08年,武钢承担了全国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此外,武钢还积极参加了国际标准化活动。2009年经投票和ISO中央秘书处批准,ISO 7800《金属材料线材单向扭转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由武钢专家作为召集人之一,组织制修订国际标准,实现了武钢负责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1 制定技术标准战略
2005年,武钢在制定2006~2020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武钢标准化战略目标:“15年内,武钢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应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加快制定武钢企业系列标准。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严格的内控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主导硅钢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制定5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参加制修订20项国际标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打造“标准武钢”。其内涵是:
第一,武钢未来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应该全面地、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
第二,武钢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尤其要积极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反映武钢技术的企业标准推广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通过标准化战略,提升武钢的品牌知名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武钢标准化工作的使命和目标,应是重点发展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现有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根据上述战略,武钢在分析产品实物质量,了解用户需求和对照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了12种产品,4大类别标准战略选择,即“超前型战略”,“追赶+超前型战略”,“合作型战略”,“跟随+合作型战略”。
2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保证了客户的质量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钢就逐渐建立起了内部标准体系,即在国家、行业、国外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了企业标准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了具有武钢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武钢已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目前,武钢主要钢铁产品有热轧、冷轧、硅钢、中厚板、型材、线材等800多个品种,以及焦炭、耐火材料、化工、稀有气体等副产品。从标准管理范围上来看:钢铁主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涉及从原料、焦化、烧结到炼铁、炼钢、轧钢等30多个单位。非钢铁主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涉及化工、建筑、材料、电气、日用品等产业。从标准管理层次上来看:建立了可采用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产品标准以满足用户订货需要,建立了内部的工艺技术规程(A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B标准)以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为实现技术一流和产品一流,建立了工序控制及产品放行的内控标准。为使技术标准体系发挥作用,武钢建立了“一网一库”的技术标准管理基础,即以专职技术标准管理人员为“纲”,以各子公司、各生产厂专兼职技术标准管理人员为“目”的技术标准管理网;以具有技术标准研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或制修订标准经验的各专业技术专家为对象的技术标准专家库。
市场竞争对企业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满足客户的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标准作为衔接客户要求和企业生产的桥梁作用尤为突出。武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准确、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
信息化是技术标准化管理实现跨越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武钢先后投入了4亿多元的巨资,用于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的开发建设,标准管理人员用两年多的时间,设计了产品规范和冶金规范,对钢铁产品标准、工艺、检验、检查标准进行了整合、编码,并输入到大型管理计算机中,在线实时指导订货、生产、检验和发货。这一举措使生产中需要的技术指令更加及时、准确地传输到各生产岗位,实现了从市场需求到公司内部生产制造的无缝连接,使技术标准化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3 标准化工作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几十年来,武钢技术标准化工作始终围绕市场和用户展开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将标准化工作提升到适应国际化发展和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高度。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武钢的技术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 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武钢钢铁主业产品执行国家标准260项(含强制性国标8项)、冶金行业标准79项、企业标准234项、国外标准37项、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规范7项以及技术条件636项,全公司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武钢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了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钢铁产品“采标率”达到了86%。
3.2 标准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钢就代表国家研究制定了“电镀锡钢板和钢带”、“热镀锌钢板和钢带”、“硅钢片”的化验检验等一系列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面对国际国内钢材市场群雄逐鹿的局面,武钢大力推进了新产品开发和标准的研究开发。自1993年以来共研制开发新产品85个系列、301个品种。其中,获国家、省、部优产品100多个,33个产品获国家“金杯奖”,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达70%,“双高”产品已达总产量的80%左右。初步形成了以“桥、管、箱、容、军、电、车、线”钢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产品。重点开发新型硅钢、汽车用钢、建筑用钢、石油用钢、水电用钢、铁路用钢、电子用钢、高速线材、涂层钢板、压力容器钢、桥梁用钢、机械工程结构用钢、船舶及集装箱用钢等13大系列产品,上述产品的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应标准在技术指标方面基本相当,某些技术指标的要求已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德国蒂森等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水平相一致。同时,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国际招标中,武钢充分利用产品开发优势和技术标准优势,屡屡战胜了国内外竞争对手中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在芜湖长江大桥的竞标中,战胜国外多家著名企业,为国家降低成本一个多亿,并获得了黄河长东大桥、润杨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20多座大桥的供货权。在燕山石化、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用钢招标中夺标。不仅如此,彩色电视机系列用钢的开发打破了国际上的垄断,极大地降低了彩电的制造成本,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3 标准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对标准化管理的专业人员,武钢始终坚持按照专业化、复合型的原则进行选拔配置。目前,生产技术部专职标准化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占50%以上,并且已成为既懂工艺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及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在产品研究开发人员中具有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能力和资格的人员达到了90%以上,为实施科研开发与技术标准研制一体化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企业试点的做法
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是国家科技部的一个项目,目的是应对中国加入WT0后标准化工作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找到最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最大程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化工作方法与思路。2005年科技部确定了18个城市与22家企业进行标准化试点,武钢是国家选中的参加企业试点的唯一冶金行业代表。2006年武钢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试点验收,为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模式。
4.1 组织管理
武钢成立以总工程师牵头,各试点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和全面协调武钢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标准推进办公室。
领导小组负责有关政策性文件、重要研究方向、重要课题立项审核批准;重要技术文件的推广;试点工作的总结推进与组织。
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试点工作,负责组织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指导子公司试点工作、进行高级标准化人才培训工作、组织新的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和建立、组织专项攻关项目的开展。
4.2 运行机制
武钢技术标准试点工作按照“市场导向、集团驱动、主业优先、辅业试行”的原则,采取“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操作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技术标准运行体系。
4.3 保障措施
4.3.1 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三个层次的技术标准管理网络,即武钢生产技术部管理归口武钢标准化工作;各公司、生产厂技术归口管理单位均有专职或兼职标准化人员。从而形成完善的武钢标准化组织保障体系。
4.3.2 政策、制度保障
公司制定有利于推动技术标准管理创新的相关政策,如标准课题立项、审批等制度。在公司科技计划中增设“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优先支持技术标准项目的实施。
4.3.3 经费保障
为保障技术标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公司在科技计划中增设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重点支持技术标准研究和项目制定,公司的科研经费向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倾斜。二是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标准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
4.3.4 人才保障
一是组织标准化人员参加相关标准化培训,提高标准化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从而保障技术标准试点工作的开展。二是组织高级标准化人员的英语培训。同时,公司还将从国际国内人才市场招聘2~3名高水平的技术标准人才,为武钢技术标准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证。
5 承担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2008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武钢成为第一届“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分委会成立以来,武钢作为新成立的秘书处承担单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严格要求,大大推动了热浸镀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5.1 加强分委会秘书处的自身建设
武钢注重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业务能力的提高,曾多次派人参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相关单位组织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及热浸镀行业技术交流,为充分发挥好秘书处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 完善分委会的制度建设
2008年12月,在上级标委会和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武钢成功召开了热浸镀分委会成立大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所负责制修订国家标准领域内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及国家标准清单以及本届标委会工作计划等重要内容。可以说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为分委会及热浸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5.3 强化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作为新成立的标委会,帮助企业了解和参与标准化工作,满足广大企业的要求是一项重要工作。秘书处通过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和企业进行重要标准宣贯和标准技术知识培训,使标准化工作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5.4 积极做好本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武钢充分联合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着眼于全球市场,掌握、收集本领域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和技术法规最新动态,按计划完成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目前拟开展的项目有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复审、GB/T 1859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品热浸镀铝技术条件》的修订。
热浸镀分委会的成立,有利于我国材料表面热浸镀技术及设备方面标准体系的规划和完善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首届秘书处承担单位落户武钢,为武钢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广大标准化管理人员创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6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5年来,武钢已先后派送36人次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连续跟踪连轧板、盘条钢丝、力学试验等领域国际标准发展动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使武钢重点品种、优势领域技术骨干与ISO各相关秘书处建立了业务联络、工作研究的关系;通过ISO会议交流,使武钢充分了解相关专业和领域最新动向、前沿技术等关键信息,获得了一些其他场合难以获得的资料,对武钢标准走向国际,武钢技术与国际接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武钢品牌也逐渐为国际各相关机构与企业所熟知。通过近年来的深入参与,武钢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武钢已成为ISO/TC 17/SC 17盘条钢丝秘书处副主席单位;另外,2009年经投票和ISO中央秘书处批准,ISO 7800《金属材料线材单向扭转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由武钢专家作为召集人之一,组织制修订国际标准,实现了武钢负责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7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