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型技巧范文(精选9篇)
解题型技巧 第1篇
一、新考纲对听力部分的变化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发展性和时效性, 教育部对原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 (简称《大纲》) 进行修改。在2002年成立考试大纲修订小组并于2004年审议并通过考试大纲, 使得新《大纲》在2005年得以顺利实施。新《大纲》保留原有听写和听力理解部分。为适应考试要求和答题便捷, 以长对话为题材的Section A代替原有听力考试中单句理解。与此同时, 听力考试中还增加了短文理解作为Section B部分, 另外, 保留了原有新闻理解部分但缩短了整体答题时间, 由此可见, 新《大纲》在听力考试部分增加了难度。通过上述修改, 新《大纲》在听力考试部分更侧重考察了学生对整体段落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基础知识, 同时利用对话篇幅的增加, 对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基本交际的能力进行考察。
二、短文理解题型
根据新《大纲》要求, 短文理解部分要求为篇幅在200词左右, 语速为120词/分钟, 阅读一遍。在短文选题上, 采用了多样性的特点, 其内容涵盖了涉及经济, 文化, 政治, 风俗, 历史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从2005年至2009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 可将题型分为如下几类:
(一) 细节题:在此类题型中, 考察点集中在短文细节信息的描述上,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习惯, 摒弃练习时只抓结构和中心思想的错误思想, 要在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的同时, 不丢掉相关细节信息, 扎扎实实, 广为收纳。针对此类细节问题不需要过多分析的特点, 只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关信息, 积累记录下来的信息点并对照试题选项就能容易的正确作答。针对这个特点, 学生在听力练习时, 要注意听写统一, 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录下短文中所有涉及到的信息点。考察点常围绕着短文中出现的数字、位置、时间和相关数据信息等。例:
20.All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have strict roles about naming children EXCEPT (2009年真题)
A.Algeria B.Germany C.Japan D.Argentina
(二) 判断题:此类型题是现阶段各考试中常见题型, 通过对所听材料涉及到得信息进行比对, 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在出题的方式中通常可分为“正选”和“反选”两个方式, 其询问方式分别为: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ne is TRUE? (正选)
Somebody does all the followings EXCEPT (反选) 例如:
19.Throughout his life, Leonardo worked as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2007年真题)
A.a painter B.an engineer C.an architect D.abuilder
(三) 词义理解题:指根据考试要求, 在听力或阅读材料中会按一定比例出现较为生僻的单词, 通常在单词之前/后会出现考察词所表示的含义或动作。听者根据短文中表述的行为或特点, 通过分析和鉴别来解释考察词在段落中的含义。例:What does the word“contribution”mean in the context?
(四) 主旨题:要求考生在听完一段短文后, 对所听材料中所涉及到得信息量加以综合, 分析出短文中心主旨及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 通常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例: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Beehives B.Bee C.The queen bees D.The work bees
三、应试技巧
(一) “宏观”意识:
指的是对考生外界敏感性的培养, 对世界的了解, 在学好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开阔眼界, 了解世界人文, 地理, 科教, 卫生等方面。培养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度, 了解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利用所掌握的热点问题应用到文章的分析中去, 不但会加深对材料的深度了解, 甚至可凭借已掌握的时事热点直接在试题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宏观”意识还体现在社会背景及思维方式上来。通过不同社会的国体, 政体的分析, 可了解到不同国家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内因, 但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通过对环境的了解可直观的判断出考察材料中某一国家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在对现象分析过程中, 学生要结合英美人的思维方式, 利用英美人惯用的思维和逻辑方式去记录信息, 会对细节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二) “微观”意识:
指的是考生对考试的形式和相关变化要有足够的了解, 通过对试题和大纲的分析, 了解历年试题的细微变化, 通过对变化的分析, 能够抓住考察的趋势, 这样, 学生对专业英语四级考试的复习会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 “微观”还应该体现在对试题题干的分析上, 在历年的试题中常出现反向判断等干扰性很强的试题, 如不仔细审阅题干, 常常会出现所做答案非所问的现象。
(三) 技能训练:
在英语听力的训练过程中, 学生要了解英语自身逻辑性的特点, 在意群衔接处常常会出现表示递进或转折的连词, 例如“besides, moreover, but, despite, even though, however, yet”等, 通过对连词的了解可推断出文章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英语短文中, 抓住关键句也是技能训练的重点之一, 在英语段落中, 常常会出现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示本段的主旨, 通过对英语文章听力的训练, 培养对关键句/词的敏感度, 了解关键句/词常出现的位置, 对提升阅读和听力速度会有所帮助。手脑结合是学习英语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听力训练中尤为如此。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 要提炼并快速记录相关信息点, 边听边记, 达到手脑的高度统一, 从而达到对有效信息全面而完整的记录。
(四) 心态调整:
心理素质可以影响考生的现场发挥。在听力考试中, 由于其时间短, 速度快, 重复性低的特点, 此类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容易使考生产生畏惧心理, 在考试开始之前由于只考虑听的阶段如何认真而忽略了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就会造成在听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同的小事故, 继而越发紧张, 导致精神不能集中, 甚至慌乱。在听力考试某一节结束时, 由于漏听、混听导致信息采集不够, 绞尽脑汁回想听过的内容, 影响了下一节内容的摄取。这就要求学生放松心态, 以客观认真的态度去看待此类考试, 保持平稳的心情, 集中精力, 细致的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在答题过程中做到有舍有得, 快速的进入到下一题中的角色。多练习, 多模拟, 营造真实的考试环境, 深入了解考试流程, 做到心中有数, 处事不惊。
参考文献
[1]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 (2004年新版) ·前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民伦等.英语听力入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东昌等.英语听力技巧与训练[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6.
精解小升初语文成语题型 第2篇
百般无奈( ) 不可计数( ) 千钧一发( ) 分秒必争( )
想方设法( ) 不由自主( ) 欢天喜地( ) 哑口无言( )
横行霸道( ) 真相大白( ) 一心一意( ) 垂头丧气( )
单枪匹马( ) 倾盆大雨( ) 胸有成竹( ) 惊涛骇浪( )
千里迢迢( ) 盛气凌人( ) 别具一格( ) 怡然自得( )
连绵不断( ) 万古长青( ) 粉骨碎身( ) 五颜六色( )
自作自受( ) 狐假虎威( ) 应接不暇( ) 引人注目( )
山穷水尽( ) 国泰民安( ) 栩栩如生( ) 满腔怒火( )
迫不及待( ) 举世闻名( ) 随心所欲( ) 波澜壮阔( )
一五一十( ) 心惊肉跳( ) 花言巧语( ) 五光十色( )
调兵遣将( ) 奋不顾身( ) 丰功伟绩( ) 风平浪静( )
各抒己见( ) 画蛇添足( ) 恍然大悟( ) 绘声绘色( )
滥竽充数( ) 神通广大( ) 心悦诚服( ) 意味深长( )
一尘不染( ) 斩钉截铁( ) 孤峰突起( ) 将信将疑( )
忐忑不安( ) 欣欣向荣( ) 有气无力( ) 连绵不断( )
形态万千( ) 云雾迷蒙( ) 盛气凌人( ) 稀世珍宝( )
自作自受( ) 完璧归赵(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一心一意( ) 单枪匹马( ) 胸有成竹( ) 腰缠万贯( )
千钧一发( ) 喜不自胜( ) 一丝不苟( ) 心惊肉跳( )
津津有味( ) 煞有介事( ) 垂头丧气( ) 倾盆大雨( )
千里迢迢( ) 富甲一方( ) 大公无私( ) 人声鼎沸( ) 忘恩负义( ) 不计其数( ) 视死如归( ) 崇山峻岭( )
贪生怕死( ) 一成不变( ) 喜笑颜开( ) 安居乐业( )
毫不犹豫( ) 欢声笑语( ) 炯炯有神( ) 连绵不断( )
漫不经心( ) 省吃俭用( ) 斩钉截铁( ) 自相矛盾( )
全神贯注( ) 手忙脚乱( ) 大惊失色( ) 风调雨顺( )
光彩夺目( ) 囫囵吞枣( ) 目不转睛( ) 怒气冲冲( )
一本正经( ) 欣欣向荣( ) 气势汹汹( ) 半信半疑( )
斗志昂扬( ) 高瞻远瞩( ) 口若悬河( ) 有气无力( )
无价之宝( ) 水平如镜( ) 盛气凌人()万古长青()
同心协力()
三、填写成语
1、填反义词
忽( )忽( ) 忽( )忽( ) 若( )若( ) 自( )自( )
自( )自( ) 活( )活( ) 能( )能( ) 善( )善( )
)离( )别 ( )罗( )网 ( )将( )报 损人( )( )
)头( )颈 舍( )求( ) 舍( )忘( ) 去( )取( )
弃( )图( ) 七( )八( ) ( )七( )八 ( )入( )出
出( )入( ) 惊( )动( ) ( )辕( )辙 三( )两( ) 半( )半( ) 蹑( )蹑( ) 口( )心( ) 反( )为( ) 弄( )成( ) 弄( )成( ) 喜( )厌( ) 顶( )立( ) 居( )思( ) 改( )归( ) 虎( )蛇( ) 惩( )毙( ) ( )胜( )汰 大( )小( ) 转( )为( ) 人( )人( ) ( )才( )用 ( )应( )合 尊( )卑( ) ( )尽( )来 同( )共( ) 化( )为( ) 化( )为( ) 取( )补( ) 积( )成( ) ( )智( )愚 ( )高( )厚 ( )赴( )继 道( )论( ) ( )往( )来 ( )争( )斗 弃( )投( ) 扬( )避( ) 逢( )化( ) ( )察( )访 承( )启( ) 前( )仰( ) 顾( )失( ) ( )口( )心 ( )口( )声 好( )恶( ) 损公( )( ) 深入( )( ) 冷嘲( )( )
博( )通( ) ( )吁( )叹
2、填近义词
)心( )意 ( )兵( )政 ( )忧( )难 ( )花( )草 ( )家( )业 旁( )侧( ) 狼( )虎( ) 左( )右( ) 左( )右( ) ( )天( )地 南( )北( ) 南( )北( )( )盔( )甲 自( )自( ) ( )三( )四 日( )月( )
)心( )胆 ( )规( )矩 ( )文( )字 尔( )我( )
穷( )极( ) 龙( )虎( ) ( )井( )乡 众( )亲( )
轻( )淡( ) ( )喻( )晓 花()巧() 眼( )手( )
兴( )安( ) 奇( )异( ) 语( )心( ) 心( )肉( )
风( )雨( ) 冥( )苦 ( ) ( )牙( )爪 眼( )手( )
惊( )骇( ) ( )方( )法 ( )天( )地 ( )天( )地
无( )无( ) 心( )神( ) 五( )四( ) 千( )万( )
)山( )海 如( )似( ) 千( )百( ) 无( )无( )
) 头( )气 ( )兵( )将 无( )无( ) 深( )厚( )
)居( )业 千( )百( ) 聚( )会( ) 弄( )作( )
穷( )极( ) 谨( )慎( ) ( )天( )人 ( )科( )律 ( )言( )语 光( )磊( ) ( )田( )下 街( )巷( )
3、把成语补充完整
狐( )虎威 画蛇( )足 锦上( )( ) ( )死( )伤 ( )头( )气
气势( )不()余力()心()运 身()其境( )居( )业
含( )欲放 ( )其谈 一丝不( ) ( )堂大笑 ( )然一新
)发图强 ( )充数 金榜( ) ( )可亲 别出新( )
出人( )地 千( )一发 按( )就班 不( )思索 ( )流不息
)计多端 金( )辉煌 全神( )注 赞不( )口 兴高采( )
礼( )往来 直( )了当 再接再( ) 三年五( ) 一暴十( )
永垂不( ) ( )虎作伥 万象( )新 亲密无( ) 前( )后继
弄巧成( ) 神机( )算 废( )忘食 同心( )力 ( )苗助长
盛气( )人 爱不( )手 居高( )下 变化多( ) 舍己为( )
)井观天 ( )自尊大 ( )中生智 斗志( )扬 摇摇欲( )
口若( )河 心( )诚服 好高( )远 倾( )大雨 高瞻远( )
惊涛( )浪 理( )气壮 守( )待兔 风( )雨顺 死的其( )
刚( )自用 风驰电( ) ( )炙人口 草( )人命 垂( )三尺
春意( )然 买( )还( ) 张( )李( ) ( )满目 ( )不堪
津津( ) ( )攘攘 张牙( ) ( )尽瘁 日( )月( )
同仇敌( ) 一( )千里 ( )激昂 心乱如( ) ( )不绝
水流( )急 ( )如流 万马齐( ) 奇花( )草 无微不( )
惊慌失( ) ( )死如归 ( )丝不动 诲人不( ) 目不转( )
破( )百出 ( )经风霜 ( )目结舌 随意而( ) 不( )而合
宾至( ) 雪中送( )
解“阴影”类题型的策略与方法 第3篇
一、图形变换法
1. 折叠法。
例1如图1, 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中, AD是BC边上的高, 点E、F是AD上的两点,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较为分散, 不便于直接计算, 感觉无从下手。经过观察图形, 利用对称性, 把等边三角形ABC沿高AD所在直线翻折, 可以发现, 阴影部分可以集中在一起, 整个阴影部分面积就等于ABC面积的一半。
解:因为AD是正ABC边上的高,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特征及其对称性可知, 将等边三角形ABC沿AD所在直线翻折后, CEF恰好与BEF完全重合。于是三部分“阴影”面积集中在一起恰好为ABD的面积。所以
故答案为
2. 旋转法。
例2如图2, 已知面积为1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过点O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于AD、BC于点E、F,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
分析:根据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图中的部分阴影如果绕对称中心O旋转即可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这样可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使灵活解决问题。
解:将OCF绕点O旋转180°后, 恰好与OAE重合, 于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就相当于OAD的面积, 即是正方形面积的.故阴影部分面积为.
3. 平移法。
例3如图3所示, 在反比例函数 (x>0) 的图像上, 有点P1、P2、P3、P4, 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 图中所构成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 则S1+S2+S3=____。
分析平移是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之一平移的图形沿一定的方向运动一定的距离后, 形状大小不会改变, 正因为如此, 本题可采用平移法轻松解答。
解:把S2、S3向左平移, 阴影部分面积就能转化成矩形P1Q1Q4A的面积 (如图4) , 很显然这个矩形的宽为1, 只要求出长就可以了, 可以先求得点P1的纵坐标为2, 再求出点P4的纵坐标, 相减得矩形P1Q1Q4A的长为.
4. 相似法。
例4如图5所示, 在矩形ABCD中, E、F分别是边AD、BC的中点, 点G、H在边DC上, 且GHC.若AB=8, BC=12,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
解析:如图6所示, 连接EF, 可知EF∥GH, , 且相似比为.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比等于相似比, 可知;由于MN=6, 所以ON=2、OM=4, 于是的面积为;EOF的面积为:,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矩形EFCD面积-22=48-22=26.
二、估算法
例5如图7所示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在x轴上方的一部分, 对于这段图像与x轴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你认为与其最接近的值是 () 。
分析:此问题采用估算的办法解决, 估算思想在统计与概率、方程等中都可能遇到, 往往一个问题结果无法精确或不必要精确时, 需要近似结果就可以了, 采用估算方法解决较为奏效。
解:如图8所示, 因为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于A、B两点, 所以
即得:A (-2, 0) , B (2, 0) .
所以AB=4.抛物线与y轴交于C点, 根据C点坐标为 (0, 2) , OC=2.
抛物线与x轴之间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大于的面积同时又小于以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由即有:所以与其最接近的值是8, 故选择D答案。
三、规律探求法
例6如图9, ∠AOB=45°, 过OA上到点O的距离分别为1、3、5、7、9、11、1 3、15、的点作OA的垂线与OB相交, 得到图中的一组梯形 (阴影部分) , 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1、S2、S3、观察图中的规律, 则第10个阴影梯形的面积为____。
分析:此题属于面积规律探索题, 这类问题要经过认真观察、分析, 抓住题目的已知条件, 由具体 (或特殊) 推理到一般,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办法。
解:因为∠AOB=45°, 阴影部分为直角梯形,
可以大胆猜想, Sn=4 (2n-1) .
于是, 当n=10, S10=4 (210-1) =76.
所以第10个阴影梯形的面积为76.
四、整体思想法
例7如图10所示, 在RtABC中, ∠C=90°, AC=8, BC=6, 两等圆⊙A、⊙B相外切, 那么图中两个扇形 (阴影部分) 的面积之和是 () 。
分析:整体思想方法可以把图形中分散的图形 (阴影) 按照一定的情形集中在一起, 这种“化零为整”思想在阴影面积计算中广泛应用。本题中正式利用整体思想方法把两个扇形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即可解决问题。
解:因为⊙A、⊙B是两等圆, 所以两个圆的半径相等。
在RtABC中, ∠C=90°, AC=8, BC=6, 所以AB=10.
所以两个扇形的半径都是5.
又因为∠C=90°, 所以两个扇形的圆心角之和为90°.所以两个扇形的面积之和为
五、数形结合法
例8如图11所示, 在矩形ABCD中, 动点P从B点出发, 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 ABP的面积为y, 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像如图12所示, 则ABC的面积为 () 。
A.10;B.16;C.18;D.20.
分析:本题是一道动态型问题, 以动点P在矩形的边上的形成路程x与面积y为变量, 运动变化过程中刻画出了变量关系间的图形象, 这样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可以灵活解决本问题。
解:由于点P在图11所示的矩形边上运动, 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 ABP的面积y逐渐增大, 点P运动的路程为x变长;从C点到D点的过程中, ABP的面积为y不变, 点P运动的路程为x变长;从D点到A点运动的过程中, ABP的面积为y逐渐减少乃至为0, 点P运动的路程为x变长;根据上述运动情形, 再结合图12进行分析可知BC=AD=4, CD=AB=5.所以
六、等积变换法
例9如图13, 将四个全等的矩形分别等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矩形, 其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的是 () 。
A.只有 (1) 和 (2) 相等;B.只有 (3) 和 (4) 相等;
C.只有 (1) 和 (4) 相等;D. (1) 和 (2) , (3) 和 (4) 分别相等。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第4篇
和差倍总分问题:较大量=较小量+多余量,总量=倍数×倍量产品配套问题:加工总量成比例
速度问题:速度×时间=路程
航速问题:此类问题分为水中航速和风中航速两类
顺流(风):航速=静水(无风)中的速度+水(风)速逆流(风):航速=静水(无风)中的速度--水(风)速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工程问题;另一种是工作总量是单位一的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原量×(1+增长率)=增长后的量
原量×(1+减少率)=减少后的量
浓度问题:溶液×浓度=溶质
银行利率问题:免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本金×利率×时间×税率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100% 盈亏问题:关键从盈(过剩)、亏(不足)两个角度把握事物的总量
数字问题:首先要正确掌握自然数、奇数偶数等有关的概念、特征及其表示 几何问题:必须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
解题型技巧 第5篇
在高考的文本类阅读中, 对文本“标题”的考查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 (笔者称之为“标题题型”) 。就天津卷而言, 在2011 年至2015 年的五年高考中, 对文本“标题”的考查是每年都涉及的。如:
2011 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 题“根据文本内容,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 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 请拟出新的题目”。 (2分)
2012 年考题《掐辫子》第21 题, 选择题E项“以‘掐辫子’为题, 点明了全文的线索, 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答案是“正确”。 (2 分)
2013 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 题, 选择题A项“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 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质。”答案是“正确”。 (2 分)
2014 年考题《枣香醉人》第19 题,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 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 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 分)
2015 年考题《云和梯田》第18 题, “文章最后一段, ‘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6 分) (虽然没有直指标题, 但直接牵连标题)
就设题的角度而言, 这类题型各有侧重;就分值而言, 这类题型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就考察程度而言, 这类题型有逐步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引起任课教师的注意:一是关注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二是在理清这类题型解题思路的基础上, 把解读这类题型的方法指导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
天津近五年来对“标题”题的考查, 命题的方式不同、考查的角度也不同。综合来看, 可以归结为“标题含义题”和“标题作用题”两类。
“标题含义题”, 即“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题, 如天津2013 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 题, 选择题A项可归于这一类。
“标题作用题”, 即“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题, 天津2011 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 题和天津2012 年考题《掐辫子》第21 题, 选择题E项等属于这一类。
2015 年四川卷《太湖碎棉》的17 题“结合全文, 分析标题‘太湖碎棉’的内涵和作用”, 在一个题中, 同时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把“标题题型”推向了考察的极致。
二、解题方法, 教学指导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 是文章内容乃至主旨的明确指向。抓住标题, 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命脉所在。高考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无外乎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 归结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 即文章写了什么 (基本内容) 、为什么写 (内在主旨) 和怎么写的 (表现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与能力提升, 是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的。就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五本教材, 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的文学类文本课文, 这就是对“标题题型”做解读指导的依据。
(一) “标题含义题”。这类题型较为简单, 它只需要回答清楚标题的“字面意 (写了什么) ”和“深层意 (为什么写) ”即可。例如: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三单元《短新闻两篇》之一的《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在进行常规课文分析之后, 就可以依据高考的题型, 设置一道对“标题含义解读”的练习题, 既可以把高考考点有意识地分散到高中相应的时段加以解决, 以分解高三的复习压力, 又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关注高考题型, 时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设题:结合全文内容, 分析标题《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这是一道典型的“标题含义题”。回答这道题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主旨, 即标题的字面义和深层意。其字面义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其深层意是: 它载走了英国查尔斯王子与离任总督彭定康, 也载走了英国对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那么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就是:标题既写了英国查尔斯王子与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 告别了维多利亚港湾;也写了英国告别了对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并辅以适当的课外题进行强化, “标题含义题”就能够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接触并学会解答。这样, 既可以解除学生对高考题的神秘感, 也能够给文学类文本的常规教学开创一个新的角度。
必修每一册的文学类文本, 都可以本着这样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必修二的《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必修五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都是可以这样设题进行训练的。
按照这个思路与方法, 就可以判定天津2013 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 题, 选择题A项“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 (写了什么) , 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质 (为什么写) ”, 答案是正确的。
由于“标题含义题”较为简单, 所以它只可以算作是“标题题型”的入门级程度。把握了解答这一题型的方法, 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对这种题型的解读, 也可以为解读“标题作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标题作用题”。这类题型就比较复杂。
1. 这类题型的设问方式各有不同
天津2011 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 题“根据文本内容,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 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 请拟出新的题目”。
天津2014 年考题《枣香醉人》第19 题, “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 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 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天津2011 卷和2014 卷, 其设问方式看似一样, 但又不尽相同。其相同之处在“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一点上。这是一道开放题, 学生可以在“是”与“否”两个方面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加以选择。而在回答问题时, 学生无论站在“是”还是站在“否”的角度上, 都得遵循解答“标题作用题”的原则规范作答。两卷的不同点在于设题难度上, 2014 卷明显难于2011 卷。2011 卷中答题者若认为有必要更换标题的话, 简单拟一个标题即可。而2014 卷中答题者若认可以“根”为标题的话, 就得从“根”的角度出发, 对文章的内容重新梳理, 规范作答。难度增加了, 其分值也随之增长。
这里一直在强调“解答‘标题作用题’的规范”, 即强调解答“标题作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2.这类题型作答的角度更复杂一些
既然谈到作用, 答题时就不能只考虑到所涉及的“文章内容 (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 ”的因素, 还要顾及到“文章结构与表达效果 (怎样写的) ”的因素。因此, 就天津近五年高考试卷的情况来看, 这类题型的分数重量也更大一些, 往往会占到4 至6 分。
既然谈到标题作用, 这类题的分值又较高, 那么其赋分层次也就颇为讲究了, 解题时也就不能像解“标题含义题”那样较为轻松了。一般而言, 解答“标题作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即“解答‘标题作用题’的规范”, 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达效果、结构作用、内容含义。
例如: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第一单元课文《祝福》, 可直接从解决标题入手来进行教学, 解读课文。
设题:结合全文, 谈谈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
(1) 从表达效果上来说, 以“祝福”为标题, 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祝福”是江浙一带的民俗, 读者可以通过这一民俗了解诸如“祝福”对鲁镇人而言的重要意义、鲁四老爷对“祝福”程序的特别看重等基本内容, 也能够感受到鲁迅以此来揭示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对当时人们的统治, 预感到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 从文章结构上来说, 作者是以“祝福”贯穿整个故事的, 即是以“祝福”为文章线索的。文章开头写年底“祝福”来临时鲁镇的节日氛围, 却得知了祥林嫂的死讯;行文中写到祥林嫂初次守寡来到鲁镇, 于“祝福”时节, 满足于虽辛苦却愉快的制作福礼的日子;进而写到她再次守寡后来到鲁镇, 于“祝福”时节, 惊异于虽轻松却无聊的看别人忙活的日子;接着写到她捐了门槛之后, 于“祝福”时节, 坦然愉快地参与布置“祝福”而被呵斥驱逐所遭受的打击, 而这打击彻底毁灭了其生存的希望;结尾又写“祝福”的雪花淹没了祥林嫂的生命。
(3) 从内容含义上来看, 就可以归结到对“标题含义题”的解读方法上来。那么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就是:以《祝福》为标题, 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了解围绕“祝福”所发生的故事;“祝福”也是文章的线索, 以鲁镇的“祝福”牵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氛围中, 在结构布局上做到了首尾圆合;作者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目的在于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揭露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罪恶。
无论是“标题含义题”还是“标题作用题”, 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与训练方法, 就能够据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把握这类题型的能力。在高考题中, “标题题型”设问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换, 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摘要: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察, 有一类很重要的题型是对文章标题解读的考查, 亦称之为“标题题型”。为提升学生应对这一题型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 充分利用必修教材的丰富资源,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悉该题型的两种类型, 即“标题含义题”和“标题作用题”, 并掌握该题型的规律, 最终规范地解答问题。
解题型技巧 第6篇
题型一:相同浓度或相同p H的强酸、弱酸稀释到相同p H时加水的体积多少比较。
理论依据:浓度相同的强酸、弱酸加水稀释时, p H值变化大的为弱酸, 变化小的为强酸;p H相同的强酸、弱酸加水稀释时, p H值变化大的为强酸, 变化小的为弱酸。
1) 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 (体积相同) , 分别加水m、n升进行稀释, 使溶液的p H都变为4, 比较m与n的大小?
查阅资料得知:0.1mol/L醋酸的p H=2.88;0.1mol/L盐酸的p H=1。
两种酸溶液p H随水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强酸、弱酸加水稀释到相同p H值时, 所需水的体积强酸大于弱酸, 即m>n。
2) p H值均为1的盐酸与醋酸, 分别加水m、n升进行稀释, 使溶液的p H都变为4, 则m与n的大小?
两种酸溶液p H随水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相同体积、相同p H值得强酸、弱酸加水稀释到相同p H值时, 所需水的体积弱酸大于强酸, 即n>m。
题型二:相同浓度或相同p H的强碱、弱碱稀释到相同PH时加水的体积大小比较。
理论依据:浓度相同的强碱、弱碱加水稀释时, p H值变化大的为弱碱, 变化小的为强酸;p H相同的强碱、弱碱加水稀释时, p H值变化大的为强碱, 变化小的为弱碱。
1) 浓度均为0.1mol/L的Na OH溶液和氨水 (体积相同) , 分别加水m、n升进行稀释, 使溶液的p H都变为9, 比较m与n的大小?
备课查阅资料得知:0.1mol/L的氨水p H=11.13;0.1mol/LNa OH溶液的p H=13。
两种碱溶液p H随水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强碱、弱碱加水稀释到相同p H值时, 所需水的体积强碱大于弱碱, 即m>n。
(2) p H值均为13的Na OH溶液和氨水, 分别加水m、n升进行稀释, 使溶液的p H都变为9, 则m与n的大小?
两种碱溶液p H随水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相同体积、相同PH值的强碱、弱碱加水稀释到相同p H值时, 所需水的体积弱碱大于强碱, 即n>m。
题型三:强碱弱酸或强酸弱碱中和滴定时溶液p H值取值范围与酸碱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理论依据:强酸弱碱或强碱弱酸之间的中和滴定, 一定要分清滴定终点与中性点的区别。若恰好中和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 溶液显酸性, p H<7;若恰好中和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 溶液显碱性, p H>7;当然, 中性点p H=7, 但此时n (酸) ≠n (碱) , 若起始浓度相等, 则V (酸) ≠V (碱) 。
(1) 用0.1mol/LNa OH溶液滴定20.00m L0.1mol/LCH3COOH溶液, V (CH3COOH) 与V (Na OH) 的大小关系引起p H值取值范围如何变化?
滴定时溶液p H随Na OH溶液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V (Na OH) =20m L, n (酸) =n (碱) 此时恰好完全中和, b点为中和点, 恰好生成强碱弱酸盐, 溶液呈碱性, p H>7。V (Na OH) <20m L, 有三种情况:a~b之间, p H>7;a点为中性点:p H=7;a点右边:p H<7;V (Na OH) >20m L, p H>7。
(2) 用0.1mol/L盐酸溶液滴定20.00m L0.1mol/L氨水溶液, V (HCl) 与V (NH3H2O) 的大小关系引起PH值取值范围如何变化?
滴定时溶液PH随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图形为:
根据题意并结合理论依据, 由图可知:V (HCl) =20m L, n (酸) =n (碱) 此时恰好完全中和, b点为中和点, 恰好生成强酸弱碱盐, 溶液呈酸性, p H<7;V (HCl) <20m L, 有三种情况:a~b之间, p H<7;a点为中性点:p H=7;a点右边, p H>7;V (HCl) >20m L, p H>7。
归纳各类题型解法提高学生答题技巧 第7篇
一、选择题
对选择题的解答应该注意三点:
(一) 要注意审好题
因为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审好题。进行审题的三个方面:
1.审要求。对于单选题, 一般的要求则是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要求的应选项必须准确、客观, 表述不能有歧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选的项不一定都有错误。对于多选题, 它通常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选项, 不选的那个一定不正确, 或者答案本身正确, 但是与材料没有联系。
2.审题干, 它要求一定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题干的内容, 一定要全部明白题干的规定性, 一定把握“关键词语”这一题目的主要内容。
3.审问题。在问题中常常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比如单选题中的“前提”“中心内容”“关键”“说到底”“基本特点”“显著特点”“本质”“根本点”等等。多选题中的“表明”“说明”“原因”“结果”“理解正确”“启示”“启迪”等。
在解答选择题时, 只要把这些问题的问法做到准确无误地把握, 那么, 选择的目的就会十分明确。
(二) 要注意分析好选项
要做好选择题, 至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把选项分析好、分析到位。分析选项要抓住两个方面:
1. 把选项的全部内涵做到认真、完整地把握, 这一点十分重要, 稍有不慎, 就会出现片面。
2. 其二是把题肢与题干的关系进行严密细致地分析:
(1)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否必然, 如果有, 就必须选择, 如若没有, 就干脆放弃。
(2) 分析题肢在条件、范围等方面与题干要求是否符合, 如果符合, 就必须选择, 如若不符, 就干脆放弃。
(3) 分析题肢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是否直接, 如果直接就必须选择, 如果是间接, 就干脆放弃。
(三) 要注意分析不选项
要剔除不选项, 必须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这时运用排除法就最适合, 因为运用此法最为关键的就是确定不选项的情况。常见的不选情况有两个方面:
1.错误的选项不选, 比如关键的字词错误、句子的一半错误、关系颠倒等。
2.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不选, 比如供选的题肢过宽、供选的题肢过窄、与所给材料无关、所答非所问等。
二、简答题
对简答题的解答要求做到三点:
(一) 认真审题
审题必须做到对所给材料进行认真阅读, 通过阅读, 完整地把握题目的中心内容和要求, 这里强调的是完整。假如简答题是直言式的, 审题时一定要牢牢把握问题的关键。假如简答题是材料式、图表式或者漫画式的, 在审题时, 我们必须学会在提炼中, 不仅对其问题的中心内容和层次能牢牢把握, 而且还要对命题的真实意图进行细细揣摩。另外在审题时, 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有无结合材料、分别说明等字眼。
(二) 构思答案
答案的构思, 离不开构建知识体系这一基础, 更需要把问题的要求和课标的要求作为依据。要做到问什么, 就回答什么, 因为是简答题, 所以没有必要对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论述。答案的构思, 还需要运用自己头脑中既有的课文中的观点, 对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 因为局限于某一方面, 特容易走向片面。
(三) 规范答题
解答问题千万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1. 内容要尽可能完整;
2. 表述要尽可能准确;
3. 条理必须清清楚楚;
4. 回答一定要简明扼要;
5. 书写规范;
6. 不乱写乱画;
7. 有多少个观点就分多少个自然段;
8. 有多少个问题就要分多少个自然段。
三、辨析题
对辨析题的解答要求做到三点:
(一) 弄清要求
对辨析题的解答要求有两点, 即“辨”和“析”, 就是说, 对辨析题的中的观点, 要辨别出是否正确, 并分析出为什么正确, 如果是错误的, 要分析出其原因所在, 并加以改正;要辨别出是否全面, 并分析出为什么不全面, 如果不全面, 要怎样加以补充。这类题其实就是将“辨”与“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 在答题时, 教师要多提醒学生, 不要只辨别不分析, 也不要只分析正确的原因, 不分析错误的原因。
(二) 总结类型
只要将近年的中考政治辨析题稍作归纳与总结, 就不给发现辨析题有如下四种类型:1.观点是正确的。2.观点是错误的。3.观点正误交杂在一起的。4.观点只有部分是正确的 (或前对后错的, 或前错后对的) 。
我们再归纳总结一下它们的展示形式, 也会发现大约能够分为三类:1.直言式的。2.材料式的。3.漫画式的。从这些辨析题揣测一下其发展的方向, 大抵都不能跳出四种类型和三种形式的巧妙结合。
(三) 掌握方法
在解答辨析题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给题分层次, 然后再对其做逐层的分析。分析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 切忌单向思维。比如, 对正确的观点, 分析的角度是“为什么”;对错误的观点, 分析的角度是“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对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交杂在一起的分析角度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才是正确的”“在怎样的情况下就是不正确的”“如何补充才能够完整”等等。
四、观察与思考题
对观察与思考题的解答方法要分三步:
(一) 审题必须做到全方位
审题时, 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即审材料、审问题、审要求。所谓审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层次、关键词语和主要内容。所谓审问题就是为了避免答非所问, 而紧紧把握问题的条件、范围、以及其他方面规定性的要求。所谓审要求就是根据近几年的观察思考题比较灵活、形式多样、要求各异的特点, 为了避免答错方向, 把题目的要求审清。
(二) 组织和构思答案一定做到多角度
在组织和构思答案时, 一定要准确切入, 找全要点, 可以围绕知识体系一层一层地分析材料, 从多个方面对答案进行组织和构思。
(三) 问题类型不同, 要求解法各异
观察与思考题的类型比较多, 且每类题型都各具特点, 但最为常见的有三类, 即文字类、图表类、漫画类。所以在答题时, 一定要在把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法。
五、图表题
江苏高考任务型阅读题型解题技巧 第8篇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类型设计,考试说明
任务型阅读是08年江苏高考的新增题型。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卷) 说明》中, 对任务型阅读, 有着明确的表述和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所读, 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作要词词语转换。该项要求也是建立在阅读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的, 即学生需要理解语篇主旨大意, 文中具体信息,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 理解作者的观点, 意图和态度。任务型阅读既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篇章布局的理解和掌握, 又考察学生对细节信息的筛选。
从具体的空格设计来看, 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四大种类型:
一、使用原文中词汇。学生需要阅读文章, 利用好设题句的关键词, 从文中找到设题处考察的具体细节信息。
2013年江苏卷第80题:
原文:When conscientiousness takes the form of living up to expectations, it can creativity.可以清楚地找到原文的词汇。
在使用原文词汇填空时, 要注意设考词汇在文中空间的转移。例如:
2008年江苏卷第72题
原文:What comes first is to keep an open mind, because everyone's ideas deserve consideration and each group member can make his or her own contribution.
原文并没有直接出现Keep an open mind to everyone's ideas.而是在从句中用解释原因的方式提到了每个人ideas的重要性。
二、词形变化。
在任务型阅读中, 词形变化是设题的又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它往往结合一些语法知识和其他词汇的用法搭配来设置题目。例如:
2012年江苏卷76题:
原文: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people work with a mind-set (思维模式) , performance on nearly every level—productivity, creativity, involvement—improves.
文中positive是形容词, 但是置于76空, 放在了动词think的后面, 因此要改为副词positively。
三、转换词汇。
学生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 结合设题句中的上下文情景, 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提炼信息然后转换成题目中需要的词汇。我们可以发现有三种转换词汇的题型。
1. 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 理解含义, 转换成一个目标词汇。例如:
2010年江苏卷第72题
原文:Our earth itself is a big magnet (磁体) .So a little magnetic needle that swings freely lines itself with the big earth magnet to point north and south.When peopleabout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it allowed sailors to navigate (航海) on ocean voyages, even under cloudy skies.
从原文信息来看, compass的发明, 是base on人们对于地球磁场的认识基础上的。
2. 单词转换成短语。
即考察学生对于词组基本功的掌握。学生需要搜索与单词相近的短语, 同时也是对短语积累的考察。例如:
2013江苏高考第71题
原文:71.being punctual, careful in doing work, and scrupulous (一丝不苟的) in attending to responsibilities—ar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organizational citizen.
Self-discipline转换成短语即为be with themselves.
3.近义短语之间的转换
2013江苏高考第72题
原文:They follow the rules, and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 they work with.
help out与be helpful to others为近义短语, 故填helpful.
四、总结概括段落主旨或提炼文章标题。
这种类型题目的设置, 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例如:
2010年江苏卷第78题
第78题右侧表格中列出两点。一是提到了发现某些细菌能产生磁场;二是还有一些动物在大脑附近有产生磁场的微粒出现。正是这两个现象的发现 (discovery) , 才为解释方向的“第六感”提供了证据。
以上是我们在训练任务型阅读时常见的各种设题类型。熟悉题型, 是学生解决好这个题目的必要条件。当然我们在完成任务型阅读时, 还有许多细节上需要注意的地方。根据今年高考阅卷工作的经历和平时教学中阅卷的经历来看, 学生常有以下容易出现的错误。
第一, 单词大小写的错误。第二, 时态。第三, 名词的单复数。第四, 动词的形式变化。第五, 单词拼写。
在对任务型试题类型分析之后, 我们便能发现词汇学习和语篇输入才是我们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最需要注重和积累的东西。有了词汇做基础, 它是解决所有题型的先决条件。词汇的积累又会进一步提高语篇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文中捕捉信息、转换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二者合一, 才是解决任务型阅读, 乃至其他考题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需要最终又会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词汇和语篇的教学的意识和教学改革的创新精神, 从而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得以深入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鲁子问, 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沈正南, 黄晓勇.英语高考任务型阅读试题解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解题型技巧 第9篇
关键词: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是一种综合题型, 通常是在一段难度适中的短文中, 留出20~25个空白, 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 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 结构完整。它集词语辨析、词的用法及搭配、语法、单句理解、语篇理解的考查于一体, 既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 又检测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 它不仅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得具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相互融合的分析能力。由此可见, 该题型难度大, 区分度高, 是考生们容易拉开差距的题型。
完形填空题材广泛, 它涉及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知识、科技小品、政治经济、人物、社会故事。体裁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它的命题原则是“以实词为主, 虚词为辅, 突出词汇语境化。”近几年高考英语完形填空试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文章短小精悍, 填空多
一般来说, 文章越短, 填空密度越大, 失去的语言信息就越多, 理解文章的难度就会越大, 解答时难度就会加大。
二、单词填空为主, 短语或词组的整体填空为辅;实词填空为主, 虚词为辅
短语或词组相比单词容易辨别, 虚词通过句意或上下文容易联想。完形填空却以实词考查为主, 四个选择项又常常设置同一词类, 这就大大增加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度和题目的选择难度, 因为考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是通过实词提供的信息来完成的。
三、情景意义选择为主, 语法填空较少
完形填空是一篇形式上残缺而意义上完整的文章。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层次结构和内容的逻辑关系, 去选择符合文章情节的答案, 也就是说“完形”须“完意”, 因此这就决定了试题考查须以情景意义选择为主。几乎每一个小题的四个选择项放在单个句中去理解, 从词法上说都是正确的, 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情景意义发展, 仅有一个答案能恰如其分地把这个情景体现出来。
四、短文内容逻辑性强, 文章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近些年高考的完形填空不论是叙事文体还是说明文或议论文, 都思路明确, 结构完整衔接紧密, 逻辑性强, 语言丰富, 可读性强。
五、备选答案干扰性强, 区分度小
一般说来, 试题四个备选答案中, 有两个较容易排除, 其余的两个答案在意义上和用法上十分接近, 干扰性强, 迷惑性大。要在这两个选项中加以取舍, 需要考虑到词语意义和用法细微辨析的内容。
例如:When the papers were_______she discovered that twelve boys had made exactly.
A.examined B.completed C.marked D.answered
从后半句老师发现试卷中出现完全相同的错误, 可以很容易排除B和D选项, 而examined和marked两个词词义非常接近。examine意思为“检查, 查看”, mark是“批分数, 评成绩”, 因此, 应选C, 句子意思是“当给试卷评分的时候, ”。
又如:He________his head and pointed to the two fingers he was hammering.
A.nodded B.raised C.shook D.turned
四个选项填入空中, 分别表示“点头”“抬头”“摇头”“扭头”。但联系上下文“他一边摇头一边指着正在敲击的两个手指”。应选C。
六、保留提示句
完形填空一般文章的开头不设空, 目的是开篇明意, 点出文章的主题。不过也有把提示放在文章的后面或中间的。
针对以上完形填空的特点。在做完形填空题时, 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浏览全文, 抓主旨。完形填空通常没有标题, 但第一句一般不会设置空格。因此, 它往往是了解全文的窗口, 尾句往往是对文章的总结或结论, 也有的提示句位于短文中间, 承上启下来概括全文。做题时, 首先用两三分钟时间快速阅读通读全文, 弄清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其中上下文在整体上的逻辑关系, 找出关键词, 抓住主题句。要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全神贯注, 跳过空格, 理清故事的线索, 理解全文。
二是逐题斟酌, 初选答案。在基本抓住短文的主旨大意后, 应逐句分析, 细心选择。这时, 可以采取选优法或排除法这两种方法之一。选优法是凭借语感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而不必考虑其他的选项, 而排除法是指选择时遇到不太有把握的题目, 这时可将各项内容一一代入空格处, 从词义语法、逻辑关系、固定搭配等各个方面去考虑, 逐一排除, 筛选出正确答案。最佳方法是将两种选择方式相结合, 达到既省时间正确率又高的效果。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吃透大意, 理解到位, 不要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要知道上下文是环环相连的, 不同的词汇说明事物不同的发展方向, 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物的动作表情说明人物不同的性格心理和结果等;不同的文化习俗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只有不断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选择, 去伪存真, 才能使文章的故事得到正常发展。如果遇到一时难以选择的题目, 也要冷静分析, 克服急躁和恐惧心理, 试从多角度来综合考虑, 最终还是可以找出线索来的。
三是代入答案, 复查全文。在做完一篇完型填空后, 再从头至尾读一遍, 根据复读时的词感、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感, 再将个体答案加以推敲, 必要时再作些调整, 切记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