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得》读书心得(精选8篇)
《教有所得》读书心得 第1篇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教有所得》读书心得 第2篇
《教有妙招》告诉我6个道理。1、上课的艺术。授课要讲究艺术,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讲究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博大的爱心、雄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用艺术手法处理问题的境界。2、身教胜于言教。行胜于言。老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小学生最容易崇拜自己的老师。老师要崇德明志,慎思笃行,不仅要用语言教育学生,更要用行动去影响学生。3、因材施教。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是有差别的,老师不能按统一模式培养人才,社会也不是只需要一类人才。所以,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然后,因材施教,促其成才。4、育人技巧。育人讲究艺术与技巧。实践证明: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能迸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厚德博学,研究探讨最好的育人方法,在教与学中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关注心灵。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限的。教师在育人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健全人格。6、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不会作出伤害学生言行的事儿。但是,有的教师却经常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学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难以改正的失误。
《教有妙招》通过一个个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现身的说法,育人技巧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当教师难,当一个好老师更难,当一个备受学生喜欢的名师难乎其难。
读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危机感,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关注的;坏学生不是一棍子打死的,他们也是有好的一面,闪光的一面;弱小者、调皮之人,通过爱心、耐心,巧妙的方法是可以教育的;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需求,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位置上,感受他们的心理。
看来原来的单纯教是不够的,教好学生也是不够的,性格扭曲了又有什么用,就像马加爵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是需要心灵关注。教师是培养祖国的花朵,我们要呵护幼小的心灵,使之健全茁壮成长。
《教有所思》读书笔记 第3篇
带着问题:教,我们要思什么?或者说,我们要在教育的同时思考些什么?第一次打开了这本书,从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开始读这本书,感觉文笔清新,没有多数老师写的教学论文的腐朽之气,倒是有几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以不知不觉地吸引了我。
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大写的人。开始时我对李老师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特别感兴趣,渐渐地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自己提醒自己所说的:“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李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我觉得教师队伍中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因为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抨击假教育,敢于向官僚主义开炮,他有爱有恨,爱憎分明,他对“民主”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我觉得他是可以像魏书生老师一样,是可以做好教育局长的优秀教师。从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我同时也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在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写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行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带着期待,我再一次的翻阅了这本书,这次我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一页一页的翻看这本书,细细的去品位这本书,感觉内容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像是说故事一样,把李老师所经历的、所想的描述的彻彻底底、发人深思。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得是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想正是因为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记得李老师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我深深感悟到: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关于李老师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李老师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像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李老师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教有所思心得体会 第4篇
从去年9月开始,我的床头柜边就放着这本书,每晚我都认真地阅读,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有次看完书中《姨妈》一文,竟然感动地落下了眼泪。李老师的文章就是这样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渐渐地,一个立体的李镇西矗立在我面前,他那么善良,富有童心;他那么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多么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啊。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里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想正是因为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关于李老师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李老师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李老师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
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李镇西说,不要把一切都推给体制,作为一个基层的普通老师而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我显然无法直接改革教育体制,但我并不因此而觉得无所作为。他时时提醒自己:在现有的体制下,我能够做哪些事?我能够把这些事做到怎样的完美程度?于是,他每接一个班,便确立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和学生一起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他主动要求学校将全年级考试成绩名次最靠后的几十名学生编成一个班,和科任老师一起进行后进生的教改试验;每带一个新班,他都把学生生日抄贴在书房最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送上一个小礼物;每次放假他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穿过林海、登上雪山??李镇西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做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研究方式,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乐趣,在这种乐趣下,在硬性的体制与良知之间会形成一种弹性,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读《教有所思》心得体会 第5篇
喜欢开篇第一辑《边教边想》中的《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永葆童心,可以使人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在这方面,身为“孩子王”的老师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老师可以天天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打交道。
先闭上眼睛,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他们是不是有童心的人呢?喜欢小学那个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的老师,她,直率而不虚伪;喜欢初中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喜欢高中那个敢于伸张正义、敢于向邪恶说不的老师,他,正直而不世故;喜欢大学那个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的老师,他,率性而不做作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可以和他开玩笑;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秘密,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学生;意味着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甚至有些叛逆的邪说,而他一定会耐心倾听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长久的魅力。”据调查,学生喜欢开玩笑的教师,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误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看老师在球场上与他们一起打比赛,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跑调原来学生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的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这样的老师充满魅力,因为你本色,你个性。你是普通的,你是善意的,你是真实的,因而你也是最美的。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学问的勇气和策略,那么就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个被人供奉的神灵。尽管你也许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是最美的。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师的文章让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爱的。
《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第6篇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我没有换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相处,这是错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时刻准备好奉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进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读教有所思的心得体会 第7篇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得》读书心得 第8篇
读到“也说语言的华丽与朴实”这一章节时,李镇西老师谈到判定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写作兴趣,三是写作创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
细品这四个方面,若都能达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炉了。而这四方面当中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激情去创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电子化的时代,可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真的是太多了。要让他静下心来去主动创作,几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激发学生动力方面去考量呢?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施压,每学期必写的八篇作文是远远达不到学生的练笔要求的,那么平常的日记,我们作为教者是不是应该好好的利用起来呢?
上学期开始,我校的日记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评别人文章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小组的共同荣誉,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循环日记,认真写,认真评,认真改。在写、评、改的过程当中,好学生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出彩,后进生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太糟糕。这样,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的提高。
再说写作内容吧,教了这么多年书,批阅了那么多学生作文和日记,在极度疲倦的情况下,能让你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要我说,只有一条说真话,表真情,言为心声。
但是,许多学生的文章都是以华丽的语言粉墨登场的,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式的应用,各种成语的大量堆砌。充斥在眼前的是垃圾似的“锦绣”,唯独没有真情与意境。你要说这是技巧,我想说这是技拙。就像我不喜欢听歌手炫技般的运用一些所谓技巧的东西演唱一样。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这不是“炫”,而是仿。初学时,仿是必要的,但不能总仿,要学会独创。这就说到了“写作创新”的方面,我所教的这届学生中不乏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的,我发现获奖的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去参加作文班的。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作文班中流水式作业,程式化的东西太多。没有创新,只有雷同,大同小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要达到如此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非用心揣摩不能。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课改,对于家庭条件均不太好的我校学生来说,海量阅读有了实现的可能,相信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