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篇
【课题 】认识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音叉、光具座、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尺、玻璃杯、水、纸片、盖和底钻小孔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有怎样的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控究?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物理学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
科学精神的科学。(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2、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还对提高科学素质有特殊作用。(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学好物理。)
(二)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要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三)、参观实验室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四)、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
(六)、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知道了物理学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门科学,知道了学习物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静电小实验、三原色陀螺
【板书设计】
认识物理
一、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二、学习物理: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式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2篇
A、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会正确使用表测时间
3.能读懂说明书,并能参照说明书进行简单的操作。
B、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例子学习物理知识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 法】讲解、实验、讨论
【课 型】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长度有哪些单位?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3篇
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我是追星族》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小品《我是追星族》剧本
A: (银幕上周杰伦图片刚一出现, 就在座位上高呼:) 哇噻, 周杰伦!这可是我的偶像! (走上讲台, 边走边说) 你们瞧, 我这手链怎么样?它可是周杰伦上次演唱会戴的那一款。
B、C: (和A同时走上讲台) 我看看, 我看看!
A:小心点, 小心点, 我找遍了整个张掖城都没找到, 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朋友从兰州买的, 小心点!
B:周杰伦真是帅呆了。我做梦都想见到他。
C:他也是我的偶像, 我是超级FANS, 我有他所有的碟片, 我会唱他的所有的歌 (迫不及待地哼歌: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B:你这算什么?你看我走路的样子像不像他?我琢磨很长时间才学会的。 (表演)
A:如果我有钱, 我一定到韩国整容, 变成周杰伦的模样, 那该有多好呀!
B:你真是我的知己呀, 我也日思夜想呢! (鞠躬, 谢谢大家!退场)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表演这种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
二、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 理解“追星”的原因, 掌握“追星”的利与弊。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追星”现象, 能够深刻剖析“追星”利与弊, 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走出“追星”的误区, 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从深层次去认识明星与偶像, 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设计意图]将教学目标重新叙写成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达到的要求等。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为“星”迷 (明理)
1.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后, 指定同学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问卷调查:今天, 你追星了吗?
(1) 你有偶像吗?有□没有□
(2) 你追的是哪个领域的“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作家□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其他□
(3) 偶像的哪个方面吸引了你?外貌□才华□成就□品质□
(4) 你“追星”主要采取何种方式?收集信息□谈论偶像□购买商品□刻意模仿□参加活动□职业“粉丝”□
2.自主探究“追星”的原因, 以及如何看待追星 (课本第65页) 。
3.公布第一题“你有偶像吗”调查结果, 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在我们同学中“追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原因:向往成功、发现理想中的未来自我、精神寄托情感共鸣、寻求刺激、追求时尚、追求浪漫、引领潮流
[设计意图]按照课文线索, 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四个调查问卷题, 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存在的现象, 进而探究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我“秀”我“星” (展示)
1.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偶像 (多媒体展示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视频) 。
2.学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介绍自己的偶像, 并说明自己喜欢、崇拜他的理由。
[设计意图]老师带头“秀”自己的偶像, 既可以打消同学们“秀星”的顾虑, 又为追星该“追谁”起到引导作用。
活动三:群“星”闪烁 (明理)
1.公布第二题“你追的是哪个领域的星’”调查结果, 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不同的人所追的“星”不同。每个领域的“星”都有人追。
2.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 出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追星”应该“追谁”: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追的“星”, 都有我们学习的榜样。
[设计意图]活动有意避开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 起导向作用。
活动四:“星”光夺目 (立志)
1.公布第三题“偶像的哪个方面吸引了你”调查结果, 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不同的明星被人喜欢的原因不同, 对于同一个明星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也不相同。
2.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追星”我们应该“追什么”: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毅执著的品质、乐观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实现由表及里、由外表到品质的转变, 为“怎样追星”做好铺垫。
活动五:心随“星”动 (导行)
1.公布第四题“你追星’主要采取何种方式”调查结果, 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崇拜偶像的方式有多种, 但许多人停留在较浅层次。
2.多媒体展示《如此追星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 使学生明白如果盲目追星、疯狂迷恋明星, 就会迷失自我, 付出惨痛的代价。
3.组织“追星’利与弊”辩论会, 让学生懂得“追星”既有利又有弊。
正方主要观点:“追星”有利树立远大的理想;向自己的偶像学习、有动力;培养自身的兴趣。
反方主要观点:“追星”有害盲目追星, 疯狂迷恋, 迷失自我;浪费金钱;妨碍学习, 影响生活。
4.引导学生从中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的“追星”方式、程度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明白“追星”我们应该“怎么追”:理性看待明星、理智对待崇拜、掌握分寸、把握程度、让“追星”成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杨丽娟盲目“追星”导致亲人反目、家破人亡, 具有震撼力;接着进行辩论, 使“追星”的利与弊更加明晰, 从而让学生明白“追星”应该“怎么追”, 使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
活动六:明日之“星” (导行)
(播放背景音乐《我是明星》) 学生描述自己的“星梦”, 说明会为之做何努力, 并在同组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使认识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讨, 我们透视“追星”, 探究了“为什么追”, 明确了“追什么”, 更是懂得了“怎么追”。我深信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理智对待“追星”, 在“追星”中成长, 在成长中成熟, 在成熟中成就自我, 使自己早日成为一颗明日之“星”。
五、教师寄语
(多媒体出示教师照片、文字)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 只要你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 你就是成功的, 你就是一颗闪亮的星。
参考文献
[1]朱小曼, 魏贤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7.
[2]张子成.谈中小学生追星现象[J].教育艺术, 2004, (7) .
[3]孙妍.中学生追星现象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2011, (3) .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4篇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5篇
学科教学计划
八年级1.2班 学科:物理 教室:鄢贵兵
校名:简阳市华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责任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6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7篇
1.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启示我们( )
①不要盲目从众 ②自己选择的道路,无论对错都要走下去
③独立思考,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我行我素,不要在乎他人的评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 小华喜欢成龙,喜欢他的英俊潇洒,演戏真实。另外成龙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是个慈善家。他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缩小和明星之间的距离。这之后,小华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表明( )
①不追星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②“追星”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③“追星”可以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④“追星”就要效仿明星的各个方面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李连杰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独立承担了抚养家中5个孩子的.重任。由于家境贫寒,李连杰4岁时就发誓不花母亲的一分钱,11岁时就开始用自己学武挣到的5元钱贴补家用。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李连杰做到了。这则材料启示我们( )
①既要看到偶像成功的辉煌,也要看到成功背后的奋斗和艰辛
②成功的明星家境都是贫寒的 ③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④我们要学习李连杰内在的优秀品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B.导致从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C.从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D.盲目从众会带来不利影响
5. 小华喜欢成龙,喜欢他的英俊潇洒,演戏真实。另外成龙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是个慈善家。他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缩小和明星之间的距离。这之后,小华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表明
①不追星不会有前进的动力 ②“追星”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③“追星”可以是一种成长的动力 ④“追星”就要效仿明星的各个方面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有些学生三五成群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看明星演出,甚至衣着、发型、说话地口吻都模仿明星。对此“追星现象”的正确认识是
①明星都有俊美的外表和高超的技能,是学习的榜样
②要认识到明星的优点和缺点,择善而从 ③要提高鉴别能力,克服盲目崇拜
④明星都是媒体“包装”和“炒作”的结果,不值得学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漫画中的未成年人虽然知道抽烟不好,但为了不得罪“哥们儿”,也因为他们说“抽烟感觉很好”,便也开始抽烟。这是一种盲目从众行为。
假如当时你在他身边,请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8分)
8.6月25日,美国流行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0岁。他的歌迷都非常伤心,其中:
①俄罗斯版杰克逊:30岁的塔拉拉耶夫,得知此消息后,毅然割脉自杀,幸而被家人所救,自杀不遂的他说:“我不明白医生为何要救我,我想跟迈克尔一起,无论如何我都会自杀。”
②中国版杰克逊:10月24日,在“联合国65周年暨千年发展目标1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中, 王杰应邀参加了表演,并获得了“和谐之星”称号。对于获得这个奖项,王杰表示在以后的演艺生涯中将会继续传承国际巨星迈克?杰克逊的精神,做的更好。
(1)你对“两个版本的杰克逊”的行为有什么看法?(8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8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9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第10篇
1、如图所示,在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中,将微小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水中,下列做法能够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在原位置转动180°
D.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样深度的食盐水中
2、如图所示,杯子中装满水,现向杯中轻轻放入一个小木块,小木块漂浮在水面,则放入木块后
A.水对杯底的压强增大 B.水对杯底的压强不变
C.水对杯底的压力增大 D.水对杯底的压力减小
3酒精(ρ水>ρ酒精),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4、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p甲和p乙的关系是(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
5、如图3所示,装满水的密闭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上下底面积之比为4:1,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压强为p。当把容器倒置后放到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A.F,P B.4F,P C.1/4F,P D.F,4p
6、如图所示,桌面上放有甲、乙两个鱼缸,同学们观察、比较后提出下列说法,其中
正确的是( )
A.鱼缸甲对桌面的压力小,缸中鱼受到水的压强大
B.鱼缸甲对桌面的压力大,缸中鱼受到水的压强小
C.鱼缸乙对桌面的压力小,缸中鱼受到水的压强小
D.鱼缸乙对桌面的压力大.缸中鱼受到水的压强大
7、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 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A和FB,则
( )
A. pA>pB FA>FB B. pA
C. pA=pB FAFB
8、如图5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若在三个容器中装入质量相等的水,三个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 )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第11篇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 .测出:
( 1 )体重 G ;
( 2 )楼层高 h ;
( 3 )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 1 ,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 2 。
2 .计算:
( 1 )上楼所做的功;
( 2 )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 板书 】
第一节 功
1 .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 符号: J
3 .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 P 表示。
公式: P = W /t
单位: W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2篇
巴彦港镇中学 赵雪莹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掌握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
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
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重点是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引入
(一)、大气压强及产生的原因:
1.教师:我们的地球被几百千米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教师:大气为什么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呢?
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比分析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重力的作用, 重力把大气束缚在地球周围,使得大气层内各处的空气相互挤压,而且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从而产生了大气压强,并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又称作“大气压”。)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覆杯实验”的结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确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2.教师:刚才的这个实验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实验或者生活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并且举例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肯定并补充。(吸盘挂钩、吸管、注射器、抽钢笔水)
3.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我们同学可以设计好多实验用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历史上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费了些周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告诉学生历史上首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和学生一道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即可求出大气压的值为101300帕,即为标准大气压强值。
接下来联系实际做些练习,体现物理联系生活
水银有毒为什么不用水来做这个实验呢?同学们计算一下101300帕的压强约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利用公式P=ρgh,计算出h=10.1米
(四)、大气压强的变化
1.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
2.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变化。
三、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自我小结,后由老师以幻灯片样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总体小结。便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锻炼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4、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受到重力的作用;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大气压强的测定
2、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强=760mm水银柱=101300帕
三、大气压的变化:
1.高度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天气变化:晴天大气压大于阴天大气压 3.季节变化:冬天大气压大于夏天大气压
四、大气压与费沸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