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精选5篇)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 第1篇
y=a(x-h)²+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²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
解:设y=a(x-1)²+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²+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²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²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²+k的图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 第2篇
结苏教版 一、二次函数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²+bx+c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
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三、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待定系数法只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固定程序,并不是什么公式。就比如说二次函数,有一种一般表达式y=ax²+bx+c,那么a、b、c叫做系数,它们未知,有待确定所以叫“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就是要想办法找出这个二次函数过的三个已知点,把
它
们
代
入
表
达
式ax1²+by1+c=0ax2²+by2+c=0ax3²+by3+c=0解这三个方程可以求出a、b、c就算出了二次函数表达式。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把这三个数都求出来,只是要它们之间的某些关系。四、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五、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题中存在的公式、内含的规律等相等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再利用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去研究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具有实际意义.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把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数据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
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
九年级《数学》上册的五个缺陷 第3篇
笔者在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2009年3月第2版,2011年6月第三次印刷)的过程中,发现该书有五个缺陷,简介如下,与同行商榷,供使用该册教科书的老师们教学过程中参考。一、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要引导学生理解此题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很难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且有牵强附会之嫌,只为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已,应该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引入更好。二、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对初中阶段列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概括和总结。该册课本的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先后以问题和探究的形式,展示了五个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在分析过程中浓墨重彩,每个题目几乎用了一个版面,边分析边填空,探究结束;在解题过程中惜墨如金,没有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虽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补充了解题过程,强调了必要的解题格式和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遗忘的,想复习一下解题过程,到哪里去找? 由于初中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数学课本不光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启迪智慧的引路者,而且是初中學生学习巩固“旧”知识的备忘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范例。建议该书再版时在《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探究1、探究2、探究3的分析结束之后,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列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典范例,便于学生构建列方程(组)解方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为初中阶段的构建方程(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画上圆满的句号。 类似的缺陷,也存在于九年级《数学》下册《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中,只有占一个多版面的分析过程可供参考,缺少经典的解题过程范例。三、学生易犯的错误出现在教科书中该书第86页推导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的过程中,角的记法有错,对照“同理”分析,以点B和点D为顶点的角各有三个”。类似的错误使粗心大意的学生易犯的,出现在教科书中,实在是不应该。四、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习题答案出错该书第114页练习中的2题的正确答案是62.8㎡,而该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给的答案是628㎡,出错原因有多种可能,教师要是按照这个答案批改,肯定会错杀一大片,教师的脸面何在?五、习题中的关键词用错,为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制造了麻烦。无误。习题的匹配应该以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来独立完成为佳。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浅见,与人教社的编辑和同行进行商榷,愿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不断修改中完美无瑕。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 第4篇
这节课我是采用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预习课本,受到课本所给出的分析过程的思维限制,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但没有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建立坐标系,体会各种情况下所建立的坐标系是否有利于点的表示,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给予学生以启迪。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点,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该如何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这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解题方法的讲授至关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判断、分析、归类。为此我在另一个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观察——抽象——概括——发现新知——解决新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发现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同时我特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数学的自主学习,不能千遍一律,应针对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计算的课堂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独立进行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发现规律;然后小组共同归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学习例题,解决问题。一些需要思维的课堂活需要探讨的课堂,我认为应该利用学案,不让学生看课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规律。总之数学的自主学习课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 第5篇
学习目标
1. 掌握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
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尝试
1.图(1)是一个横断面为抛物线形状的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拱桥洞的最高点)离水面2m,水面宽4m.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抛物线的关系式是( )
a. b. c. d.
2.九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线路为抛物线,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篮球出手后离地的水平距离为xm,高度为ym,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二、互动探究
例1 如图,某喷灌设备的喷头b高出地面1.2m,如果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流的水平距离x(m)与高度y(m)之间的关系为二次函数y=a(x-4)2+2.
求:(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水流落地点d与喷头底部a的距离(精确到0.1)
例2:某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m,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m.
(1)建立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
(2)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在甲前面1m处跳起盖帽拦截,已知乙的最大摸高为3.1m,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
练习:
1. 小明是学校田径队的运动员,根据测试资料分析,他掷铅球的出手高度为2米,如果出手后铅球在空中飞行的水平距离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式为,那么小明掷铅球的出手点与铅球落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多少?
2.如图,某公路隧道横截面为抛物线,其最大高度为6米,底部宽度om为12米. 现以o点为原点,om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1)直接写出点m及抛物线顶点p的坐标; (2)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要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ad- dc- cb,使c、d点在抛物线上,a、b点在地面om上,则这个“支撑架”总长的最大值是多少?
三、反馈检测:评价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