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精选6篇)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1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的例,第44~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简单的函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他们却吵起来了,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7的算式多。”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小朋友,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出示课题:和是6、7的加法)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操作学具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填在下表里。再比一比,到底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1

电脑演示学生植树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动画的意思。

提问: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教师左手拿2支笔站在学生中,分别叫前后的学生列算式,得到不同的算式。(2+5=7,5+2=7)

提问:从这两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例2

电脑出示例2图:3个青辣椒,4个红辣椒,再出示括线和问号,告诉学生:这是括线和问号。

让学生猜括线和问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整个图的意思,再指名说。

4、“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

让同桌学生说一说图画的意思,再指名说,然后把算式写在书上。

5、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提问: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来整理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叙述: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带你们到动物世界去轻松一下,好不好?(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四、小结与质疑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吗?

一、教学后:1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 学会通过数的分合来学习新知识。

3 对于利用加法求减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利用。

4 计算的时间太长,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快的反应出来。

6、7减几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2篇

练习十三(教材第96页第1-4题)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计算6、5、4、3、2加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选其中的一两道说说计算的想法。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8+(   )=10

(  )+2=7

5+(   )=8

7+(   )=9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

(1)课件出示第1题三组题,学生在书上算出每组题的得数。

(2)比较每组中两道加法算式,看看有什么联系。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情境图。

(2)请两个学生进行示范,介绍游戏方法。

(2)组织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按顺序报题,一人说得数。

注意点:练习前,要让两个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想法。

3、完成第3题。

(1)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汇报答案,统计做对做错的情况。

(3)请做错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订正做错的题目。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小朋友在干什么,分别有几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3)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4)出示第二个问题:拍球的和打乒乓的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填空后组织汇报交流。

(6)让学生思考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7)汇报交流,指名进行列式计算。

三、总结评价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3篇

一、探究知识小品文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知识小品文时,教师经常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如在教学《春联》一课时,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向学生传递关于春联的知识,从网上搜集大量关于春联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还美其名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笔者以为,知识小品文的教学基础,在于教师对其教学价值的探究。

其一,关注知识小品文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在《春联》一课中,开篇即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学生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和这样的感觉是很熟悉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因为这种感觉过于自然,而不太重视这一句描述的教学价值。在笔者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知晓春节与春联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为什么过春节时,人们总是要张贴春联,这里除了“年”的故事之外,还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笔者结合自己当地的风俗,让学生知道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总要营造一种吉祥的气氛,而这显然与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有关。因此“大红春联”的价值不仅在于“春联”,更在于“大红”。再如笔者所在地区的人家,如果有亲人去世,则会将春联的颜色换成白绿黄三色,各贴一年,以示纪念,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而这种学生身边的文化,往往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二,关注知识小品文带给学生的文化价值。春联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春联上的内容往往代表着一户人家的新年期望。除了传统的“四方来财,八方进宝”的经济向往之外,也有“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平安期待,当然也有“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的家国情怀。从文化的形式来说,春联的对仗需要精通文化知识基础上的精巧构思;从文化的载体来说,春联向邻居亲友无声地传递着内心的美好愿望。需要说明的是,当下并不是一个关注春联文化的时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常出现春联贴在门上而视若无睹的情形,也有以瓷砖等固定物件呈现且多年不换的情形。视若无睹背后是对文化的一种漠视,这种现象其实也可以引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探讨。

当然,知识小品文的内容指向常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探究其教学价值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忽视了这个基础,知识小品文的教学极有可能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

二、引导学生走入小品文的情境

多年的教学让笔者感觉到知识小品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学生只有入境,才会认识到知识小品文中知识的含义,而知识小品文本身就给出了引导学生入境的最佳方式,即带有小品味道的教学方式。

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然后结合自己内心的愿望去选择春联内容。春联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搜索,当然也可在家人的帮助下获得。笔者建议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选择春联,并且期待学生最好能够与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再去选择。

这样的教学思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生延伸到家庭,这对于促进小品文知识的渗透其实是很有好处的,而这种形式也是学生甚至是家长喜闻乐见的。一位成绩中等(语文尚可,其他学科较弱)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与家长沟通之后,了解了父亲赚钱养家的不易,了解了母亲对自己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了解了爷爷奶奶对自己成长的期待。用这位学生自己的话说,“以前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后来他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写下来,并去认真阅读《春联》这一课文,从中了解到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知道春联必须上下联字数相等且词类相当。因为语文基本功不错,他后来自己编制了一副对联:“家人望子成龙我心自知,他日金榜题名再报恩情。”还让一个书法好的学生书写之后贴在自己房间内的书桌旁边。这副对联虽然不是很工整,也没有贴在大门上以示他人,但在笔者看来,学生已经领略了《春联》一课的真味,是真正走入了春联情境之后的反刍。从这个角度讲,课本所编辑的《春联》这一知识小品文,尚有很充裕的智慧指向教学空间。

三、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关注人文性

知识小品文并不排斥人文,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认识。很多时候,《春联》只被当作介绍春联知识的小品文,这固然符合传统小品文的教学认知,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并不具有思维指向的建构意义,也不具备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笔者呼吁知识小品文的教学要重视其人文性。

春联本身就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春联》一文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春联所具有的人文性在于这样的几个方面:第一,春联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第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春联因子;第三,春联是如何表达人的内心向往的;第四,春联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这四种人文性最终如何体现出来?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教学的设计。

一般来说,知识小品文的教学是陈述性的,但考虑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尤其是考虑到学生对春联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像《春联》这样的知识小品文的教学,还是要通过教师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春联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渗透到学生的内心。笔者近日读到一则课例,执教教师在授课之初,即很有创意地将文中的“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竖着呈现在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尝试着去读。由于学生看不到书写顺序,因此读的时候有的是从左向右读,有的是从右向左读。在学生争论不休的基础上,教师趁机展开讨论:“对联应当怎么读?”有的学生给出遵照现代文从左向右的理由,有的学生接触过对联从右向左读的例子,认为应当从右向左读。在学生的认知处于失衡的情况下,教师给予恰当的讲解,强调有横披时看横披,没有横披时看对联的韵律。于是学生在获得对联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对联的读法,兴趣自然很高,而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显著。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4篇

复习(二)(教材第98-99页第6-11题)

课时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看图写算式和简单的口述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

计算。

2、加深学生对生活里数学问题的认识,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数学意识。

3、用开放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产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巩固看图写算式和简单的口述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2、出示

你知道这张图什么意思吗?怎样列算式呢?

这张图告诉我们什么?你会列算式吗?

小组相互说说图意,再写出算式,反馈: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二、进行练习

1、第6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信息的?

(2)在书上列式计算。

(3)说说解题的思考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7+5=12

2、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写的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6=14

(3)追问:加的6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看的?

这题你这什么要用加法算?

3、第8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理解题意。

(2)提问:“我们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你是怎样理解的?

怎样算“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呢?

(3)独立看图思考图意,在小组中讨论怎样算“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

(4)集体交流。

4、第9题。

(1)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图中的意思?

(2)指名汇报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名列式口答。

如学生提不全问题,可引导思考还能提什么问题。

5、第10题。

(1)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汇报交流: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6、第11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理解题意。数一数每盒中各有几枝?

(2)讨论:有两盒是小明的是什么意思?

(3)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你是怎样算的?

(4)小明最多有多少枝蜡笔,你是怎样算的?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5篇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学内容,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  明 3  本 18  元

小  军 ? 本 42  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小明的两个条件),所以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起来。

课件演示表格合并的过程。

师:所以在以后,我们要利用同一组信息来解决两个不同问题时,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整理。

如果不考虑人,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请生说说每一栏表示的意思。(课件在每一栏的后面相应的写上表示的意思)。

观察每一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买的本数在变化,用的钱数也在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也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么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我们还发现解决两个问题都要先求出第本笔记本的价钱,两个问题都跟“3本18元”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整理,这样就更简便了。

(5)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一种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你知道是用了什么策略吗?(列表)

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便于我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师:我们刚才帮助小明小华和小军解决了他们的难题,下面这些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来看看吧。

1、做“想想做做”1

老师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知道什么信息?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列一张表格,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两张表格。这两张表格能合并在一起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注意问题要用问号来代替。学生汇报填写方法,然后,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答过程,说出解题思路。

2、做“想想做做”2

师:最近,学校体育室缺少一些球,老师带了两个小朋友到商店去购买。

课件演示情景,还能知道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理解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这里的信息很多,数量关系也不很明显,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并简要地说一下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3、简要地比较这两道题目在运用策略上的相同点(列表整理信息)以及解法上的不同点?第一题,因为要先求出一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要用除法,第二题要求出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所以它要先算乘法。

四、回顾总结,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我们知道用列表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加简洁清楚的整理出信息,还更加利于我们分析题中的解题思路,其实,我们在以前早已经接触过表格,并利用表格来解决问题了。(课件出示以前出现的利用表格解决问题的题目)。其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列表只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很多种策略,只要我们的小朋友认真发现,勤于思考就会找到。

五、布置作业。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第67页,想想做做3和4。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       分析列式解答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加法运算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6篇

教科书第55页的例题、“试一试”,第56~56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正确计算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具有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3、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 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个数多。

二、复习铺垫

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

三、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究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提问:球场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讲述: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

提问: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请把书翻到第55页,试着填一填。并任意选一题,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总结: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来算等等。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这类加、减法还有很多题目,你们想自己学习吗?(板书: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

2、通过“玩玩想想”,探索和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全部算式的计算方法。

(1) 独立操作,写算式。

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2) 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

(3) 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4) 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及时记忆。

四、轻松一刻

师生共同表演“凑十”歌。

五、巩固深化

1、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1) 师生同做。(2)同桌互做。

2、10减几

讲述: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也要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六、课外延伸

一座小木屋前有2个男孩,1个女孩。问:如果一共有10个小朋友,那么小木屋里可能有几个女孩?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