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教师的语言意识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教师的语言意识(精选12篇)

教师的语言意识 第1篇

有专家这么认为, 理解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 也是掌握阅读技能的前提。读一篇文章, 首先感知的当然是文字, 经过一步步读懂字、词、句、段、篇, 形成意义联系, 才能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章情感。一句话, “理解”是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 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运用”的认识则是: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重在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 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 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

由此可以知道,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没有“理解”, “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 “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 离开了“运用”, “理解”就可能浅表化, 甚至误入歧途。一句话, 理解是为了运用, 运用是最好的理解。

但是, “理解”了就一定能“运用”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 理解、掌握了不少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却写不出好文章的大有人在, 更不用说是刚刚学习语言的小学生了。教师如何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的方法教给学生, 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语文意识

何为语文意识?例如《将相和》中的一段话:“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蔺相如如果和廉颇闹不和, 国力削弱了, 秦国就会攻打赵国, 所以蔺相如避着廉颇, 说明蔺相如是个顾全大局的人。

生2:可以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不斤斤计较。

生3: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蔺相如之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赵国啊, 我觉得蔺相如是个心胸宽广、顾全大局的人。

通常没有语文意识的教师在让学生说完后就戛然而止, 作为一个有语文意识的教师, 在这个环节上会怎么处理呢?又该怎么评价学生的回答呢?有的教师听完回答后, 说学生都说得不错;有的教师听完回答后, 就做出相应的评价, 着重分析孰好孰坏。

何为语文意识, 结论是:语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关注语言表达, 关注语言形式, 关注作者怎么言说, 关注学生如何言说的意识。

有“语文意识”的教师, 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 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 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 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三、教师必须学会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应学会品词析句, 做到“文”“质”“道”兼得。语文意识下的文本解读, 解读什么?

文本之“文”: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文本之“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文本之“道”:文本自身的篇章结构、写作方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 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任何一篇课文, 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好的教学方法的。但当读了若干遍之后, 读出了味, 就会豁然开朗, 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

在教学案例《盘古开天地》———“盘古倒下后, 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 变成大地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 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 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一段话, 我首先让学生发现文中用排比句式来表达的好处, 先理解遣词造句的好处。接着, 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习:他的 () , 变成了 () 的 () 。

意识形态广告的语言魅力刍议论文 第2篇

一、意识形态广告概述

(一)意识形态广告的概念。意识形态广告的重点和特点都是因为“意识形态”这四个字,那么什么又是意识形态呢,它又具有哪些特点。首先,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之上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它为整个国家或者团体的行为进行指导,同时又代表着国家或者团体的利益[1]。所谓的意识形态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因为意识形态是以整个国家以及团体为基础的,所以它很容易被整个社会还有人们所接受,并且不具备特殊性,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因此,如果将意识形态运用到传媒技术中,就会使意识形态广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造就了意识形态广告的产生。

所谓的意识形态广告就是指那些不直接对进行宣传的`产品进行描述,突出产品功效,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影响而间接对广告产品的功效进行推广,从而达到产品的销售目的[2]。意识形态广告在进行产品的宣传时,并无对产品的详细描述,并且没有产品的完整信息,而是通过让消费者认为广告中的影像就是产品,使观众对产品进行想象和联系。

(二)意识形态广告中的后现代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高,人们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因此广告在人与产品的互动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广告刺激着消费的提高,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促进产品的经济收益。随着社会达到后现代时期,消费中的产品、品牌、商标等符号加强了消费的体验,进而产生了一种混乱的消费风格和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意识形态广告利用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风格以及民族和西方的特色等这些内容都加入到广告中,这些广告将要给消费者灌输一种思想,一种将消费和时尚变为生活态度的思想。

二、意识形态广告的局限性

由于意识形态广告所主张的消费观念是“实现自我”,崇尚消费和时尚,颇有一种要为消费建立法则的意味,这种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开始拥有应该进行享受的意识,而广告又将这种意识进行了加强,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购物欲望全部反映在了生产出的产品当中。意识形态广告宣扬的是对消费进行赞美的价值观,这使得消费者开始出现对物质的崇拜。在后现代社会中,消费中的许多界限已经被打破,关于消费以及时尚的观念更多的来自于普罗大众。

三、意识形态广告的魅力

(一)广告中的后现代主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倾向,它拥有自己的价值模式,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不按即有的特定规律行事,不被陈旧的观念所束缚,渴望创新、发展以及改变[3]。例如在台湾中兴百货运用意识形态广告,在广告文案中所设计出的广告词,比如“服装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广告内容将各种服饰所带来的鲜明和特点,以及所要起到的作用都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如“当ARMANI套装最后一颗扣子扣上时,最专业而令人敬畏的强势形象于是完成”、“仅一件最弱不禁风的丝质细肩带衬衣,就会是他怀里最具攻击力的绵羊”,这些广告词以及内容,都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服装的认知,过去人们认为服装除了御寒,就是为自身增添魅力,但是该意识形态广告却告诉人们,并不是这样,不同的衣服能塑造出不同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的行为增添吸引力,甚至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评判性语言意识的自觉 第3篇

英语Linguistic profiling(语言轮廓)一词来源于 racial profiling (种族轮廓),是指通过某人的谈吐来推断其社会经济地位、人种和社会等级等特征。例如斯坦福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刚搬到帕洛阿尔托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他用高等教育专业人士的声调打电话租房时,对方表示十分愿意出租,但是当房东们见到他本人时却总是改变主意,因为他是个非洲裔美国人。正是这个经历促使这位教授从事了一项“以‘言’取人”的研究。研究表明,房东等人通常仅仅依据打电话人的口音便能推知其人种和社会等级,并据此以不同态度对待。所幸的是,这位教授恰好从事的是语言学研究,他对语言特有的敏感使他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如果换上另外一个普通人,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他不会像教授那样马上意识到是他的语言给他打下了一个种族烙印。

对语言表达形式产生敏感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某日在一电梯里,笔者与一群年轻的女教师正在用武汉话愉快地进行交谈,突然旁边一位中文系的教授说道:“女士们,请说普通话!”大家愕然,一时无语。事后笔者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觉得这位教授的提议确实有他的道理:首先,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在公共场所推广普通话应该是责无旁贷;其次,方言在公共场合的应用,经常会引起周边人的反感并造成隔阂。

这正如Van Lier[1]所说:语言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当我们不缺乏它的时候便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好比我们在正常的母语交流中很少意识到语言的形式一样,“我们的知觉意识似乎跨越了语言的载体(即语言形式),而着重于意义及我们想表达的思想”。语言的这种性质被称作为语言的透明性。通常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几乎不会意识到语言形式的存在。正如电梯里的我与我的武汉同事,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形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就是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和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的区别。当我们运用语言顺利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注意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意识。而当我们的交流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注意则成为一种焦点意识。本文着重讨论后一种语言意识,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语言意识的自觉。提出通过外语教育提高人们的评判性语言意识,为日后的终身语言学习打下基础。

二、评判性语言意识

从语言教育的观点来看,语言意识被解释为“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敏感和清醒知觉的作用”[2]。

语言意识有三个层次:认知层次:对语言形式的知觉;情感层次:对语言采取的态度;社交层次:社会交际成效的提高。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外语学习者语言评判性的思考起着促进作用:一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更加理解交际的复杂性;二是提供一条探索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让探索者受益;三是让语言使用者思考如何把第一语言的技能转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上;四是对外语产生更广义、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外语教育的一个目标,提高语言意识意味着提高对语言评判性的思考。理由有两条:评判性的语言意识能帮助人们处理语言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评判性语言意识的自觉对社会语言应用的现状形成一种挑战。

对语言评判性的思考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在遇到交流障碍时审视语言的载体和注意语言的用法,达到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母语学习的语言意识和技巧也可能迁移到外语学习中,起到沟通及促进母语与外语教育的作用。评判性语言意识让学生对语言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产生兴趣。包括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观察语言的地域差异和变迁,帮助学生建立语域的概念(不仅要学会日常会话,还要学会用于学术交流中的英语),这种意识还能促进第二种或第三种语言的学习,有利于终身语言学习。

培养评判性语言意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评判性的分析框架,让他们有能力来反思自己以及他人的语言经验和实践。这种经验往往是在受到他们所归属的文化习俗与他们生活的社会影响之下而形成的,这种评判性思考会改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和态度,个人对语言和学习的认识从而转变成非常具体的信念和态度。换句话说,学习者会把对语言的认识带到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他认为语言是一大堆严格的规则的积累,他会对交际教学法持否定态度,也不能容忍语言上的模糊现象。如果他认为语言学习应该是由教师来控制的,他会抵制自主学习的概念,没有信心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习者的信念和态度可能因个人学习经历的不同而异,因个人的自信心不同而异。但是意识可以改变人们的信念和态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的原因。

三、提高评判性语言意识的自觉

1.通过反思提高语言意识的自觉

“语言意识运动”教师必须先行。因此,英语教师培训课程中除了开设应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反思活动。例如通过撰写个人回忆录反省读写能力发展过程,通过记日记对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正如Brenton Doecke所说:“对于第二语言教师来说,通过写作培养出来的评判性语言意识将贯穿到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对此我们有理由抱乐观态度。”[3]

教师评判性语言意识的自觉必然导致教学思想的更新,自然就不会把语言仅仅当作一种工具来教学了,自然从强调impli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转向对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的重视。语言意识强烈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达到提高评判性语言意识的目的。例如:当教师或学生在作课堂陈述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观察其陈述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口误(人称,时态,语气等)、重复、借助母语加以解释、体态语言等等。鼓励学生分析这些语言表达形式背后的社会原因或心理原因,并且反思自己在用英语交流中的行为,从而提高使用过程中的语言意识。

通常中国学生在用外语交流的时候,多会注意到不同人种语音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忽略不同语言情景下语体之间的区别。例如,中国学生喜欢模仿美国人的发音,却很少模仿美国人在各种场合语言的得体性。因此我们在视听课上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入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对视听材料中所使用中的语言形式,语体进行讨论。这些评判性的思考不仅对英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语言学习者反思自己的语体,对语言的得体性更加自觉。

2.通过数字文化和趣味活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

当今社会随着数字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例如,通过电子邮件(E-mail)实现非实时交流成为在线语言教学有效的方式之一。E-mail可以允许学习者与目的语本土人建立e-mail对子(E-mail tandem)进行真实的交流与学习。它能够向学习者提供极其充足且高质量的真实交互的机会,交际的对象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彼此的信息空缺与文化差别,本身就为他们的交互提供了现成的真实交际所需的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与物理空间。为了实现成功的交际,学生主体必须主动去参与交流活动,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揣摩交互伙伴的目的与实际意图,并且考虑语言交际中附带的文化因素与非言语因素,形成自己的意见,实施相应的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开始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在完全没有面部表情、身势语言或者外表干涉的交际环境中,大部分有经验的在线外语学习者已经学会斟酌词句,他们仔细选择用来表达他们意思的词,以免造成误解。数字文化的成员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和他人语言的力量,他们非常清楚一串简单的词有可能伤人或冒犯人,也可能提供幽默、帮助、支持和鼓励。

除了网上活动以外,外语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语言活动来提高语言意识。例如游戏,猜谜,唱歌等。通常我们展开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其实这些活动还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例如:通过歌曲提高学习者对语言音素的敏感;通过双关语让学习者了解“语音”“语意”“语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外语教育提高母语的“语言意识”

“多语言才能多视角,多文化才能多色彩,多包容才能多理解。”[4]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在2004年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发言提出来的。这番话不仅强调了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而且也唤醒了人们的语言意识。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语言知觉运动的兴起源于教育界对小学毕业生母语写作能力的不满。教育学家们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上的不足源于母语教学中缺乏对语法学习的重视而过于偏重纯粹沉浸式的方式,即缺乏高一层次的语言意识”[5]。因此,Hawkins[6]提出母语—“语言意识”—外语的三位一体教学,即只有当人们用外语进行交流时才会对母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外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它对提高母语的“语言意识”应产生重大贡献。

语言知觉运动对我国外语教学也开始产生影响。“提倡发展这一方面的语言知觉成为语言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其主旨是鼓励学习者思考语言使用,注意语言载体、语言变迁和语言区别。”[5]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例如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Tongue-tied》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审视自己语言意识的一个极好机会。文中的一位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女士在为一位外国英语学习者的执着精神而感动的同时,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懦夫,因为她不敢坦白地向这位外国人承认:“我对自己的母语并不真正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深有感触:我们同样对自己的母语并不真正懂。

这种语言意识的觉醒不论是对于外语教育者还是母语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外语教育审视母语,能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约定俗成”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例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unkempt(蓬乱的),unruly(难控制的), disconsolate(哀伤的),uncouth(粗鲁的)这几个词的特点。我们发现:a)它们都是表示否定意思的词; b)如果把这些词里表示否定意思的前缀去掉,我们却不能像以往一样得到一个与之相反表示肯定意义的词,如kempt,ruly,consolate,couth等等。在达到这一共识之后,笔者让学生举出汉语中类似的例子。很快就有人举出:无孔不入,无事生非,无恶不作,无法无天,无中生有等等。这个活动让学生看到不同语言中的共性,更清晰地理解到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语法规则也不能。

四、结语

评判性语言意识的自觉意味着改变,不仅学生要改变,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这种改变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自己的语言意识,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有所改变,从而给外语教育带来根本的改变。

第二,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要有所改变,这些任务要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第三,外语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谈论语言”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应该采取以学习者为主的途径让学生思索语言形式这一载体,从而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只有学习者对使用中的语言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判,语言意识的培养才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光.人类文明的目标与状态:语言文化的平等与多样化.http://www.china.org.cn/chinese/ 2004/ Jul/ 618903.htm.

[2]杨瑛,蒋静仪.语言知觉与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1(4).

[3]Brenton Doecke, Alex Kostogriz, Claire Charles. Heteroglossia: A space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J].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December, 2004, Volume 3, Number(3).

[4]Donmall B G. Old problems and new solutions: LA work in GCS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A]. James C , Garret P. Language Awareness in the Classroom [C]. Longman. 1991.

[5]Hawkins E. Awareness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 第4篇

关键词:语言,意识,后语言哲学

有关意识这个“世界之结”的考量, 几千年来便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灵魂崇拜, 到现代科学中开始对意识这一词语进行新的还原和考究, 意识这个现象显现得愈加神秘。我们无法否认的是, 在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当中, 意识发挥的就是其中主导的作用。而人身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主体, 抛开主体来谈意识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但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 语言就是其开启沟通桥梁、打开世界认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语言是人类开启意识的启动前提, 有了语言, 才有了人类特殊意识的开启方式, 两者之间为因果关系。[1]故而, 只有在意识的研究中加入语言的构成因素, 才能真正地解答意识的问题。

一、意识的哲学起源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 意识就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意识。意识随人类主体衍生, 从人类出现开始就一直存在, 也正是因为人有了意识, 所以才会进一步使得思维拓展形成。故而, 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也就由此而始。但是, 随着世界、社会进程的发展, 人们慢慢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客观地认识到了世界, 而且随着世界的发展, 许多人们以为原本熟知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以, 人们就开始把最初的世界这一客观存在体的研究慢慢转移到了身为主体的人的身上。[2]对于“人”这个主体而言, 意识是沟通其与社会进行研究的一个纽带, 故而, 意识就成为了哲学研究中的首要对象, 本体哲学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向心智哲学的研究而渐渐进化。

(一) 意识

意识的形态如何?其实质又是什么?其实在我们研究意识的时候, 首先需要弄懂的就是什么是意识?它是否是个有形的物体?是概念抑或是实质?如果是实质, 其是否存在着本体形态?如果它是一种概念, 那么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如此种种, 对于意识的研究而言,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时至今日, 学界也没有就此作出任何明确的推论, 这也就使得意识的研究虽然已经进展多年, 但它能取得的真正实质性的进展却是愈加寥寥。

学界认为, 区分意识的问题, 首先要对它的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清晰的定义。意识到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思维的起点, 这也就决定了没有问题的意识, 本质上就是一种肤浅的意识。而所谓容易问题, 就是对人的感知、学习等现象的认知过程, 但研究意识的真正困难之处是因为要进行经验的解释过程。即人类的主体感觉过程与物理系统之间的区别。[3]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再无经验和意识的物理系统, 都无法在没有主体感知的情况下得以进行, 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意识的问题能够通过物理的还原方法来进行认知, 得到一个具体的结论, 但经验的问题却是明显无法得出的。如果想要回答有关意识的困难问题, 还需要我们将目光重新着眼于哲学上。在心智哲学中, 我们可以将物理系统和主体感知融合在一起, 得到一个新的心理物理原则, 进而将经验与物理过程进行关联。

但有关困难问题的观点在学界有很多不同说法。著名哲学家Churchland对意识困难问题的观点就颇不赞同, 她略带讽刺地将困难问题称为欺瞒问题, 她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困难问题的观点存在, 那么它本身就是主体所产生的直觉错误上的产物, 因为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实在难以界定或分割, 在界定什么属于困难问题而什么属于容易问题的时候, 本身就会掺杂了主体本身的既定判断, 而这实质就是将意识剥离于认知的现象。这种质疑在哲学界也获得了许多的赞同, 甚至有许多国内学者也纷纷认为, 这样区别容易和困难问题的方法, 本身就是缺少实践依据的。[4]

(二) 一元论和二元论问题的争议

意识的本质争论冲突其实质在于学界对其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问题无法形成一个鲜明的统一。哲学家Chalmers率先提出了意识的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 故而他的立场毫无疑问是支持二元论的。他继承了笛卡尔的身心两分的主要思想, 强调自然主义的二元论。他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进而获得了经验, 由于其主体经验所限, 生存的世界有时无法直观地通往人的内在世界, 此时便又衍生了一个世界, 即一个名为心理的世界。但是, 感受却无法脱离于物质而存在, 这些感受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另外一个物理世界。“我”作为一个本体, “我”的感受来源于另一个世界, 却不见得我也同样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样一个物理世界,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怀疑这个世界的存在。这也就是笛卡尔“身体交感论”的初步雏形。身体交感论思想的实质是:身体和心灵可以区分而存在, 身体是具有延展性的实体, 而心灵也是实体, 区别只在于物理也就是身体相比, 心灵不具有延展性, 故而, 身体交感论认为, 身体和心灵是同时存在的, 二者之间互为依托, 并且可以同时存在。

身心的二元论其实是符合很多人观点的。佛教认为, 宇宙中的诸事说到底只是一个“心”字而已, 有心方而有识, 心与物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 反而是一个统一的关系。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宗教的教义也可以说是二元论思想的一种体现, 两者虽有所不同, 但却都有着一元或二元论的认知。即便是无宗教信仰的人, 大多也支持着身心两分的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上, 二元论的思想于生活中也有着诸多体现, 如人们会说“我的身体”或者“我的悲伤”, 这本来就意味着人们已经觉得“我”这个主体是可以与“身体”或者“悲伤”进行区分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二元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慢慢无法解决身体和心灵的关系, 因为按照二元论的观点:身体本身是一种实体, 而意识则是另一种不具备延展性的实体, 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进行转换的?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人能得到答案。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二元论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出现分歧, 许多哲学家开始向一元论的方向进行转移, 有关一元论的诸多观点,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观点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真正的主体, 物质优先于心灵而存在, 但唯心论却正好相反,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心灵所主导的, 心灵活动引导本体对外界的环境作出反应, 心理活动要优于物质而存在。

(三) 有关意识的研究途径

真正关于意识研究所需要争论的点在于:意识究竟是如何存在的, 它是人类在感知思维能力中所附加的一个成分还是和思维存在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意识是一个附加条件, 那么意识本体论的问题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因为我们必须对意识的进化过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从而对意识的起源过程有完整的研究。因为意识的进化过程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但其他生物是否和人类一样也进行了意识的进化过程却无从知晓, 如果我们承认了意识进化的思想, 那么也就必须对其他生物由意识进化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一个完整的分析。如果意识和思维是一体存在且不可分割的, 那么关于意识的所有问题就都变成了徒劳的研究, 因为如果意识和思维绑定存在, 那么任何一个具有记忆和思维的生物, 它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也经历伴随着意识的进化, 当然, 由于其是绑定存在的,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单独的意识是并不存在的, 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意识研究可言。

事实上, 在意识研究的过程中, 二元论的思想已经开始逐步被主流所淘汰, 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但二元论的问题在于:它们都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两者都是物化的、独立自主的实体。但是由于二元论的思想并无法就意识和身体的统一得出一个相关的可靠结论, 所以它被社会的淘汰也就成了正常的现象。

由于二元论发展的诸多滞后性, 一元论的发展于是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在于, 一元论只承认身体或者是心灵中的其中一个占据主导位置, 一元论虽然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但这两者的实质却是完全相同的。它强调身体或心灵的独立性。但相较于现行的唯心主义, 强调唯物主义的其实更占据主导地位。唯物主义更认同于身体上的物质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 唯物主义无疑更加被社会所接受, 同时, 这也是物理事件所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语言哲学到后语言哲学的转换过程

语言和意识的作用是不可分离的, 20世纪初由于语言性转向的影响, 语言哲学开始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个转向是因为分析哲学的发展而造成的。分析哲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误用是导致哲学开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而在此基础上, 将语言作为一种方法对现代哲学进行清理, 无疑也是一种现代哲学的整合方法。在分析哲学中, 虽然分析哲学的流派非常复杂, 其中所持有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但是, 它们的原则却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将语言对哲学的建设性作用放在首位, 把语言分析作为哲学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语言性转向的发生时期, 许多哲学家如Frege、Wittgenstein等人都是以分析哲学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以逻辑性的思维尤其是数理的逻辑为分析的工具, 通过形式语言来进行哲学分析, 其目的就是为了简洁抽象的逻辑性系统, 从而来明确界定出语言对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家Chomsky曾说:语法的生成其实就是由逻辑系统所形成的, 他以语言作为基本的哲学假设, 从生成规则的转换出发, 对新生成的句子进行研究。同时, 他明确表示反对形式主义的流俗, 试图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以构建新的逻辑秩序, 并且将此作为分析工具, 从而将日常的语言作为语言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如此, 才能在语言的构建过程中得到语言的真正意义。20世纪60年代后, 语言哲学开始逐步进入顶峰的研究状态。因为研究的意义所在, 研究过程中对心灵研究的重视作用开始进一步增加。语言知识、社会现象及它们的合理性等诸多方面, 都需要通过对心灵现象进行研究才能达成。故而, 语言哲学的作用开始下降, 而心智哲学的地位慢慢提高, 并且取代了语言哲学的第一哲学地位。

所谓心智哲学, 它的研究过程包括了心智的本质、特征、活动和功能等许多方面。同时, 它们与大脑的关系也是心智和语言两种哲学间互为依存的有关证据。在社会中, 大脑对于意识有依存性。意识是思维的本质, 而思维又是表征的本质。所谓表征, 指的就是人大脑中信息的呈现方式, 也是外在事物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并在心理活动中进行内部再现的过程。

在社会活动中, 大脑可以起到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 语言将人类从外界环境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抽象化, 由此来进行表征。

虽然表征的方式在目前仍未有一个明显的定义, 但语言在表征中的作用却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故而, 语言活动也大体可以算做是心智活动的基础反映。哲学家Searle曾说:“语言可以作为心灵哲学的分支之一而存在”。目前, 心智哲学的研究方法大概能够分为两个蓝本, 其中一个是形而上学为取向的语言研究, 而另一个则是以科学为取向的语言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两个蓝本都是以语言分析为研究工具, 从而对心智哲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而在语言学的角度看来, 心智哲学中的各类心理现象, 其实也可以大体看作是语言问题的概称。它们通过对已知的语言研究对象和未来的研究对象间进行对比, 由类比移植等方式进而虚构成了词语的命名方式。Jaynes认为:主观的心灵实际上是由词汇经过多方构建进而所得出来的一种结论。故而, 意识起源于人类语言能力这种说法无疑是更加增加了可信度。对心智哲学的发展来讲, 形而上学哲学虽然中心地位得到了恢复, 但是语言哲学的分析却一直都是存在的, 心智哲学脱胎于语言哲学并且由于它的进化, 对语言哲学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 同时, 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也为心智哲学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在心智哲学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哲学在这一哲学中开始占据着比以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后语言哲学与经典哲学的区别就在于:首先它吸收并借鉴了西方哲学的特点, 但却并不局限于陈词滥调, 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研究理论。其次, 从日常的社会生活下手, 寻找具体语言问题, 同时结合汉语的语境, 将西方的语言哲学和本土的趋势相结合, 使语言风格转为多样化。在21世纪, 语言哲学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益于揭示语言和人本体间的相关联系, 同时也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而本文就是从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 着重探求语言和意识的联系, 从而进一步考证语言哲学在心智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结语

有关意识的相关研究, 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停止, 相反, 正是因着社会的发展, 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愈加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上, 有关意识的研究, 无论是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 还是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的关系, 目前的理论都不会是意识研究的最终结果, 新的理论研究一定会陆续得出。但是, 如果希望人类的意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那么从语言的角度着手, 也就显得是一种必然。语言的力量对人类而言意义巨大, 同时, 语言也是后现代语言哲学得以出现和发展的精髓。可以说没有语言, 意识的发展究竟会走向何方我们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但是, 语言的研究说到底就是意识的研究, 语言的问题就是人类的问题。研究意识的视角并不缺乏, 而语言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只有了解了语言的奥秘, 我们才能真正对意识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评判。

参考文献

[1]成晓光.语言与意识——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解析[J].外语学刊, 2012 (04) :9-17.

[2]刘兆林.语言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卢梭和赫尔德语言起源论之争的实质与意义[J].外语学刊, 2013 (01) :98-102.

[3]刘瑾.语言学视域中的哲学问题——谈后语言哲学方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117-120.

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 第5篇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状态。恪守语言的工具性,是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自律性问题;突破语言牢笼,将语言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即他律性,是诸如詹明信之类的文学/文化批评家的兴趣所在。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⑹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中的重要典籍。他在批判英美经验主义语言观和欧陆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将上述这两种语言观融合起来,提出了辩证主义语言观,力图彰显语言的“辩证性”。语言并非中性的“零度写作”,它无法脱离言者所处的社会上下文,并充满了意识形态因素,因此,从语言内部批判到语言外部的意识形态批判是语言本身的逻辑发展之必然,这也顺应了各种后学思想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向。詹明信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其思路因而是从索绪尔语言学起步,然后考察语言学理论在文学中的运用,即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对詹明信而言,语言所构成的文本总是包含乔姆斯基所言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deep structure)或弗洛伊德的显义/隐义(manifest meaning/latent meaning)。表层结构就是由语言构成的文本,而深层结构则是历史句法(the syntax of history),即政治无意识,语言的深层内涵是意识形态⑺。这样,语言本身就突破了自身的牢笼而进入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

一、建构主义语言模式及其局限性

回到问题本身,语言、思想、世界之间的三维运关系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中介,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状态。我们通过语言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外部世界也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丰富我们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至于我们的思维问题,康德已经作了回答,我们的知识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即经验部分;有一部分来自向先天因素,即先验部分,先天和后天的知识部分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知识,只不过是康德将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我们先天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上而已,并没有否认经验部分。我们的思想就是如此这般的,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习得因素。只有先天因素,就不会有狼孩的产生;只有后天因素,就不会有失语症。关键的问题在于先天/后天因素产生的机制以及语境问题。关注先天因素是乔姆斯基关心的生成语法问题;关注后天语境问题是北美语用学的兴趣所在,将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化简为前者或后者都无法回应对立面所提出的挑战,也无法形成自圆其说的超理论。学术界的这种“超级理论”理应成为批判的另一种压制性的总体性霸权话语,这是学术上的假大空现象,是虚无主义。语言和人类的知识运作呈相同的取向,对于由语言构成的文学现象也是如此。当然,遮蔽某种视角可以更好地研究另一视角,这是另一问题,否则便是学术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了。

索绪尔语言学模式之所以在英语世界如此富有魅力,答案很简单,因其简单性和灵活性⑽。索绪尔语言学本身框架系统及其问题系列本身是十分复杂的,而其基本理念被理解得非常简单和图式化,核心在于其任意性理论,即相关的三个命题:语言不是世界中事物名称的罗列,而是形式差异系统;差异系统为人们使用语言赋予了逻辑先在的必要条件;语言系统尽管经历历史变化,但是,语言系统能够进行共时研究。尽管这三条原则并非不可分割,但文学/文化理论家们总是按照自身的目的而各取所需。所以,一些理论家将这三条原则合而为一成为理论上强有力的形式主义,凸显文学/文化文本乃共时、约定俗成的系统之产物,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有的强调语言的任意性和差异性性质,凸显漂浮的能指(the floating of signifiers),使得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而有的则根据语言的任意性提出系统的压制性本质,因此,“索绪尔的理论可以任意解释,历史的或非历史的、系统的或非系统的、个人的或社会的、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依靠你所认同或拒斥的方面,或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其展开的特定之扭曲”⑾。所有这些依据的是符号的任意性和系统约束个体即个体成为系统之函项两个概念。任意性概念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使用,从文学作为完全不同的自治的语言体系到将文学的虚假性拓展到所有语言,现实本身因而成为语言诗学的产品。而系统原则促成了欧洲自二战后盛行的反人道主义(anti-humanism)。在此理论之下,我们同世界集体关系以及我们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都是超个人(suprapersonal)系统的效果。在表征和社会生产结构中,任意性关系为权力游戏提供了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答案,即索绪尔语言学模式为解读后现代语境中各种压制性话语提供了理论支撑。

将索绪尔语言学模式用于当下的文学/文化批评无可厚非,关键的问题是注意其限度问题,詹明信在将语言模式运用在文学/文化批评中并没有充分考量其语言模式的局限性。这是詹明信留下的盲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索绪尔本人警告不要将其理论任意引伸和发挥,他说道,“人类的这样一种习俗,如果我们相信除文字以外向一切人类的其它习俗的类推的话,那么这些其它习俗只能使我们对这种类推的真正本质产生错觉和感到失望”⑿。施特劳斯将语言学系统用于亲族和经济分析,都不是合适的对象,因为那是有意识的活动。经济关系同样经不起检验,经济根植于物品及其自然关系,例如,一小块土地的价值与其生产能力有关。亲族关系和词语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交谈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词语而不受约束,而婚姻则不同于对话,结了婚的妇女不能由其父复原到“女儿身”。再者,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成为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也颇成问题。语言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发展相对缓慢,而政治、经济和宗教结构变动的速度要快于语言结构,语言结构相对稳定,而社会结构则相对不稳定。言语不受物质约束,是自由的,而其它社会实践则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影响,人、商品、劳动力等等都不能随心所欲地产生。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言模式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二者甚至不能同日而语,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运用语言模式来分析文学/文化文本时,要充分考量语言模式的限度性。詹明信的尝试值得借鉴,但也留下了诸多悖论。比如,关于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问题,语言到底是否能够建构外部世界?詹明信语焉不详。作为一个文学/文化批评家,詹明信并不具备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分析的严密性,对语言问题的探讨也略显简陋,对于语言模式的局限性也没有给出充足的说明。所以,詹明信的立场含糊,很难清理出其线索分明的思路,其模棱两可、文字晦涩的行文风格从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其理论立场的莫衷一是及其折衷主义。

二、主体与结构

三、总体性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及其意识形态的叙事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詹明信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一主导话语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的话语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对有些社会现象有其适存性,但是它并非对任何社会任何特定的问题都具有普遍有效性。语境不同,分析批判的工具也应该相应转变。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是否有效,应该具体文本具体分析。过于总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毕竟无法解释后现代众说纷纭的精神分裂症式的多元异质话语。在有些语境中,精神分析话语、女性主义话语、权力谱系学也许更有针对性和具体性。马克思主义过于总体化的主导话语遭到女性主义等话语批判也绝非偶然现象。话语分析具备自身的层次性和适存性。詹明信应该为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厘定其有效性的范围。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导话语的同时,又赞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微观叙事。詹明信所提倡的文学/文化批评是一种辩证式的文学/文化批评,这就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吸收迥然不同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从而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批判。詹明信一方面要坚持总体性立场,另一方面又要吸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悖论不可避免。詹明信的理论话语主要集中在由语言构成的文本层面,因而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批判力量从现实回归到文本层面,最终也无法起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总是诠释世界,而关键的在于改变世界。所以,詹明信的辩证批评理论有意无意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锋芒和改造现实的巨大作用。詹明信没有在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划定边界线,削弱了其理论锋芒。语言模式对于外部的社会历史语境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语言本身也具备意识形态,詹明信因而冲破语言的牢笼,展开对话语意识形态的分析,实现了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变。意识形态是阶级对话的产物,通过意识形态素(ideologem)体现。意识形态素是社会之间基本上是敌对的集体话语中最小的意义单位。任何意识形态无法自行显示出来,需要通过文本叙事表现出来,而叙事文本将意识形态素作为表现对象,意识形态就成了“意识形态素”和叙事文本之间的中介。任何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文本都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体现了敌对阶级在文本深处的对抗和斗争。对于詹明信而言,意识形态理论只能作为阶级话语冲突的符码而存在,这种象征性既为真实决定,又消解了真实。这和他的历史观如出一辙,历史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无法把握,我们只能通过历史事先的文本化来把握,所以,无论是历史观也好,还是意识形态也罢,都只是限定在文本的框架内进行把握。这和詹明信本人批判的形式主义有何区别呢?也正是因为如此,詹明信只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模式,将文本和现实拉开了距离,将现实看成无法把握的实体,仅仅在文本之内才能解决,但是,文本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文本实践有助于实现人们的审美活动,通过社会活动改变和改造现实,但其作用的大小应该受到质疑。詹明信认为阶级概念越来越模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阶级界限的模糊不能否认阶级存在的客观性,尽管其存在方式越来越隐蔽,也不能否认其规律,更不能否认阶级存在的理由。这是詹明信意识形态理论的困境所在。

结束语

浅谈二维视角下的语言意识 第6篇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语言文化学  语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55-01

1 概念界定

意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语言意识作为语言心智活动或语言心智体系的概括,是一个续体。意识就是一种非物质化的特殊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不能按空间特征来测量,没有时间定位,无法用视觉、听觉等器官直接获得;语言是一种可以发音和书写的物质化现象,是一种构成词语内部语言联系的生理过程——话语可以通过物理仪器记录下来,可以听到发音,可以记录发声肌的肌动图,也可以记载词汇问关系的形成和消失(杜桂枝2006:4)。“语言意识(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反映了人的内在世界、意识、思想同其外部世界表达形式语言/言语的交叉、相互渗透。莫斯科心理语言学派把语言意识理解为借助语言手段——词、自由或固定搭配的词组、句子、篇章以及联想域等形成的意识形式的总和”(赵秋野 2003:70)。较早提出“语言意识”这一术语的可能要首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他曾提出“内部语言意识”“指与语言的构造和使用有关的全部精神能力,也即一种倾向”。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意识?“我们认为,语言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使用语言时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模式、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是内化为心理机制的文化习惯”(彭丽君 2008:187)。因此,人们往往把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联系起来讨论,但是,一个确切的语言意识概念的界定则见仁见智,各种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研究语言意识概念,不仅可以增加我们有关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增加有关心理现象和意识中各种关系的知识。本文的“语言意识”首先,它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纽带,其研究也必须依赖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其次,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意识能构成该社会的民族文化共性。

2 概念内涵

2.1 语言意识在心理语言学中的阐释

“‘语言意识’成为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分析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特点的工具。其理论基础是阿,列昂节夫的‘意识形式观’和‘世界映射观’”(赵秋野 2012:7)。这涉及到民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列昂季耶夫(А.А.Леонтьев)在1997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基础》一书中做了比较系统的阐释和补充。他认为,虽然言语交际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许多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但就民族心理语言学而言,其研究的领域可归纳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活动的言语程序、言语行动和完整的言语行为的研究;二是语言意识的研究,即认知视角的语言使用和与该语言在功能上相对应的其他符号系统的使用研究;三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研究。

2.2 语言意识在语言文化学中的阐释

语言意识的形态近似于一种世界模式,都是现实的外部世界在人的思维意识中的反映,因此,语言意识必定有文化的印迹。换言之,语言意识既包含现实世界反映在脑海中的图像,也包括由语言建构起来的那部分文化映射。例如汉语中与蛇相关的成语、俗语大多数都有贬义色彩,蛇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冷血的动物。如:“地头蛇”、“佛口蛇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在俄语中蛇的象征意义虽然有贬义色彩,但更常用的熟语是мудрый как змея(像蛇一样睿智)。由于俄罗斯民族深受宗教文化的感染,虽说蛇在圣经中是恶魔撒旦的化身,但它的机智和敏锐却一直影响着俄罗斯民族文化,并在俄罗斯人的思维中形成映像,借助语言把这种文化思维表现出来。

由于语言、心理和文化密不可分,并作为统一的整体作用于世界。不管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还是从语言文化学视角出发,依据我们语言意识的理解,语言意识就是一种受民族文化制约而形成的感知定式,它与文化紧密相连。人的认知活动要依靠语言的中介,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语言意识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传播媒介,它是民族集体意识的体现。无论就心理语言学而言,还是就语言文化学而言,语言和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联接在一起,不可分离,语言的精密化、完善化过程也就是意识的精密化、完善化的过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反映隐藏在社会心理中的思维映像。

3 结语

把语言与文化看作一种社会意识存在形式,而语言意识既是个体映射的存在也是社会映射的表现。造成俄汉跨文化交际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交际中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意识。既然民族文化被看作人类交际活动方式,那么可以推断,所有文化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成为人类活动的手段。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针对该文化承载者意识中存在映像进行的,这种映象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本因素。语言目前还未能成为固定系统,语言的功能是普遍相同的,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隐性的等式关系,因此语言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角度同时出发,语言意识问题的研究意义才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Леонтьев А.А.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М.Смысл,1997.

[2] Маслова В.А.Лингво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удентов высших уч 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М].М: Академия, 2004.

[3] 杜桂芝.论语言意识[J].外语学刊,2006(4):1-5.

[4]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8(3).

[5] 彭文钊,赵亮.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杨敏.再论语言意识[J].外语界,2008(6).

[7] 赵爱国.20世界俄罗斯语言学遗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赵爱国.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J].语言与文化,2004(2).

[9] 赵秋野.试论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点[J].外语学刊,2003(3):69-72.

俄语翻译中的语言意识问题 第7篇

一、俄语语言意识发展特点

语音意识产生属于人类社会之中循环意识不断进步的重要结果。因此,人们对语言的应用与发展不断进行总结,结合人们思维形式以及思维能力等的深入探讨,从而能够获得从整个劳动体系上升成为一种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形式。

世界上语言种类多样,不同语言结构之间彼此存在差异性,但是仍然表现出一种盘根错节的复杂结构关系。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语言与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语言中的精髓,才能够为未来语言学习提供方便,因此,就需要把握好俄语语言意识发展中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一种语言意识之中拥有三个层面,第一,主观意识通过创造性活动的实践;第二,创造性活动客观环境的需要;第三,思维以及创造性活动的主体的综合体现。

二、俄语语言意识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充分展现民族历史发展历程,这一点集中表现在词汇层面。语言与词汇的发展与演变都在面向人们展现具有民族性的发展路径。语言意识主要是指通过借助词汇、固化语素以及篇章等语言手段,形成于外化的意识形象的统称。语言意识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意识以语言国情文化。

1. 语音意识

语音意识主要是从字母的角度出发,通过学习字母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探究俄语、汉语发音之间存在的异同。同时,关注俄语发音以及词语含义之间的关系。例如人名THM以及TOM,其中的O以及H就是相同的元音,同时,在发出O的时候,嘴型则大于H,又因为各个要比弟弟大,所以,TOM为哥哥。

2. 词汇意识

语言必须在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应用的功能,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发挥作用。基于语言意识角度出发,分析劳动主体在具体劳动行为中的不同思维意识的流程,语言意识在劳动之中也就是一个思维主体需要表现的主体形式,通常情况下,语言意识之中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主观思维的创造性应用,劳动改造过程中对客观环境的需要以及思维与劳动主体综合性过程。

在俄语语言意识发展的过程中,词汇意识同样十分重要,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词汇彼此之间形成的关联,并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之中形成词汇联想场,这种方式有助于词汇进行存储与提取。例如:Больницы(医院)、сестра(护士)、профессор(教授)等放在一起的同时,也能够对这个词的含义进行准确的判断,由此可以发现语义的重要性。

3. 语法意识

语法意义需要我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对比俄语语法以及汉语语法之间的差异性。俄语语法之中存在的部分结构属于汉语并不具有的,例如无人称句以及不定式句。

例如:Снежныйпокровполныйпуть意为:雪盖满道路。上述为俄语人称动词,主要应用在无人称用法之上,但是汉语译文之中的“雪”就是主语。

4. 修辞意识

修辞意识则能够促使俄语翻译更加地道。与汉语相一致,俄语之中的一个意思也能够同时使用几个词来表示。例如:глаза(眼睛)、OKO(眼睛),修辞学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具体包括了修辞手段方面的综合运用,有别于语体词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

5. 语言国情文化知识意识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与民族思维之间也是彼此相连。中国社会之中具有贬义含义的词汇,在俄语之中则可以是善意和乐观的。

总之,翻译属于转换的过程,具体是指通过准确与通顺的翻译,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其他语言的过程。在此阶段,我们需要知道转换之中的要点,更加应当了解艺术性需要。开展翻译时,本身更加应当具有一定翻译技巧。

三、翻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意识与能力

翻译本身是一门艺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掌握翻译的各类技巧,例如可以做“加减法”等。追求意似,修辞求似。除此之外,也应当充分了解语言的间接性特征、主义句式以及外来词等各项翻译工作。将一门语言之中的词汇与含义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之中词汇意义相同的对应词,就被称为意译。直译则强调的是根据一个词以及语素进行的翻译。但是,因为不同民族以及国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势必会存在无法翻译的事物,此时就需要采取音译法进行翻译。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更加应当注意词语方面的搭配与色彩,分析搭配能力以及使用习惯,尽可能避免硬译与曲译。

当前,俄语语言意识研究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应用在文化知识方面成功交流的空间。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两国文化理解与沟通方面的水平提升。俄语教师需要在常规教学中,关注对语言、词汇的文化背景的传递,帮助学生理解俄文之中的差异性与隔阂。语言意识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翻译工作将会更加有效与精准,忠实于原文且应当确保原作之中的风格保留。与此同时,通过翻译学习,掌握不同翻译理论类型与技巧同样十分必要。

翻译教学之中拥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并与语言意识之间尚未产生紧密的联系,如果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语翻译的问题。因此,应当从几个方面提高翻译能力。首先,翻译意识集中体现在了民族思维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上,属于民族思维之中的精华,更加体现在了民族语言世界图景方面。语音意识同时也能够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词汇意识是不造成理解歧义的保障。通过语法意识则能够确保翻译出正确句子。语言国情文化知识意识也十分必要,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表达更加不同。翻译需要与语言意识之间密切关联,两者则能够彼此影响。其次,语言意识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翻译才能够更加准确。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并应用到俄语翻译之中。通过借助语言意识理论进一步指导翻译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俄语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意识相关问题,具体陈述了关于语言意识方面的内容,另外也包括了翻译问题,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翻译作为俄语教学活动之中的重要形式,语言意识问题指导着俄语教学以及学习内容。俄语翻译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直接输入与输出外语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兴趣,才能够形成语感。总之,探究俄语翻译过程中语言意识问题对发展俄语教学十分重要。

摘要:语言意识充分表现出了民族思维与表现手段的差异性,可以说是民族思维呈现的核心与精华。本研究从俄语语言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并对语言意识在俄语翻译方面的关系为分析,探究其重要性。翻译教学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俄语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在俄语方面具有十分优秀的基本功。最后,需要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形成语言意识能力。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俄语翻译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俄语翻译,语言意识,学生

参考文献

[1]姚佳.论《围城》俄译本中熟语文化信息的等效传达与翻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杨超.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俄语口译文化意象的传达[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许高渝,赵秋野,贾旭杰,杜桂枝.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黄忠廉,白文昌.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J].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1A).

俄语翻译中的语言意识问题 第8篇

所谓语言意识, 是指借助于词汇、自由及固定词组、句子、篇章及联想场等语言手段形成及外化的意识形象之总和 (Е.Ф.Тарасов2000) 。语言意识包括五个方面:语音意识、词汇意识、语法意识、修辞意识以及语言国情文化知识意识。

语音意识是指从字母的学习开始就有意识地发现并注意俄、汉语发音方面的差异及相同之处, 并且注意发音与词语意义之间的联系。如人名Тим和Том, о和и同是元音, 但是о发音时嘴型要大于и, 而哥哥又比弟弟大, 故Том是哥哥。

词汇意识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词汇的时候, 要注意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 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个词汇联想场, 这样有利于词汇的存储和提取。如больница (医院) 、медсестра (护士) 、доктор (医生, 教授) 。доктор有两个意思:医生和教授, 当其与больница (医院) 、медсестра (护士) 放在一起的时候, 可以比较轻松地判断该词的意思为医生, 可见语义启动词是很重要的。

语法意识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对比俄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不同。俄语语法中一些结构是汉语不具备的, 如无人称句, 不定式句, Снегомзанеслодорогу. (雪盖满了道路) , 这是一个俄语人称动词用于无人称用法的无人称句, 而汉语译文中“雪”是主语。

修辞意识可以让我们的俄语更加地道。同汉语一样, 俄语中的一个意思也可以同时用几个词来表示。如око (眼睛) 、глаза (眼睛) , око是崇高语体, 而глаза是通用语体。修辞学是一门提高修养的重要科目, 包括修辞手段的运用 (拟人, 精警, 隐喻等) , 不同语体词语的运用等。

最后是语言国情文化知识意识, 语言的形成与民族的思维习惯及性格息息相关。如медведь (熊) 在中国人心中带有贬义色彩, 如“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而在俄罗斯人心中熊是可爱的, 是善良和力量的象征, 如видетьмедведявосне-значитбытьсвадьбе (梦见熊就意味着快要举行婚礼了) ;而克雷洛夫寓言中“медвежьяуслуга”意为帮倒忙。

二、俄语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 在翻译的时候, 需要我们掌握许多必要的翻译技巧, 如做“加减法”;追求意似、形似或是风格似;语音求似, 词汇求似, 语法求似, 修辞求似, 还有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注意句式和外来词的翻译等。如Ктомудр, тотидобр. (智者亦善) (黄忠廉、白文昌, 2010) 。

把一种语言中的词按其词汇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词汇意义相同的对应词叫作意译 (齐光先, 1991) 。所谓直译, 指的是按一个个词, 一个个语素翻译下去 (赵元任, 1983) 。当然, 由于各民族的国情文化知识不同, 存在一些不可译的事物, 这时则需要采用音译法。音译法即是按照拼音规则, 把汉语表示特有事物词汇的标准读音用俄语拼写出来 (周允、王承时, 1982) 。在进行翻译时, 应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注意词语的色彩, 搭配能力及使用习惯等问题, 切忌硬译、曲译。

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如数字的翻译Семьразотмерь-одинразотрежь. (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量三次, 裁一次, 这里运用的是意译法;如各国特有事物的翻译:“二乔”俄译为двеЦяо (сёстры, знаменитыекрасавицы) , 此处为音译法加解释, матрёшка (套娃) 这是一种创造新词进行翻译的方法;如术语的翻译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心理语言学) 直译法等。翻译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学识, 听说、读写译样样精通应是我们学习俄语的最终目的。

三、翻译教学中学生俄语语言意识的培养

翻译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与语言意识尚未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不能很好地发现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俄语翻译是不可能做好的。如сестра (姐姐, 妹妹) 、брат (哥哥, 弟弟) , 俄语中一个词语表示汉语中的两个词语。对于中国人来说, 应该明确区分亲属的地位, 长幼有序;而对于俄罗斯人来说, “哥哥、弟弟”都是亲属, 地位是平等的。翻译是一个整体的活动, 其中的各个环节把握得好, 翻译才能学得好。要想学好翻译, 首先汉语基础要好;其次俄语的基本功要扎实;再次要伴随着俄语的学习, 一点一滴建立起来语言意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翻译中具体体现的语言意识问题:如сделатьошибку (犯错误) , 这里为什么用了一个“犯”字, 就是语言意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做错了”、“犯错误”, 这就是潜意识中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是无形的, 贯穿于本族人的思维当中。语言意识与语言个性密不可分, 二者均为本族语言携带者所特有的属性, 在学习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发现语言个性, 培养语言意识, 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学习俄语才会学得更加出色。例如外国有的, 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 我们也要有。 (То, чтоестьзаграницей, мыдолжныиметь, ито, чегонеттам, мытожедолжныиметь.) (黄忠廉、白文昌, 2010) 。这句话中的“有”, 分别用两个不同词汇表达есть ( (1) 在静词性合成谓语中充当不变系词, 意思同является,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собой; (2) 存在, 遇见; (3) 位于, 具有, 在场) ;иметь ( (1) 有; (2) 具有, 拥有, 享有; (3) 与某人发生性关系) 其中蕴涵着词汇的选择问题, 也是一种语言意识问题。

语言意识反映了民族思维及其表达方式的差异, 是民族思维的精华, 也体现出了该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语音意识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词汇意识是不造成理解歧义的保证;语法意识是确保翻译出正确句子的关键;修辞意识可以监督规范使用不同修辞色彩的同义词, 如лицо (脸, 层中性) , рожа (嘴脸, 层贬义) ;语言国情文化知识意识很必要, 各民族对于同一形象的语言表达不同, 如ехатьзайцем (直译为:兔子乘车, 意译为:无票乘车的人) , немыйкакрыба (像鱼一样沉默) , 而中国人说一个人沉默, 说他是“闷葫芦”。

翻译是一种外语学习活动, 而外语学习活动离不开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支持, 而心理语言学中关于语言意识的理论恰恰在翻译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如институт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 (俄语学院) , 为什么“俄语”要在后面修饰“学院”呢?又如大眼睛 (сбольшимиглазами) , 大眼睛前加上前置词с, 而不是纯粹的большиеглаза。中国人说他有一双大眼睛;俄罗斯人说Онсбольшимиглазами。

翻译与语言意识密不可分, 二者可以相互影响。语言意识达到一定程度, 翻译就会准确, 忠实原文并且保留原作的风格。与此同时, 翻译学习的好, 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掌握的好, 我们就可以从中发掘俄、汉语的异同, 并且对它们进行自觉的对比分析, 从而具备良好的语言意识。

通过对俄语翻译中语言意识的研究, 我们发现在进行俄语教学的时候, 应注意课程的设置, 使学生的学习有侧重点, 又相互贯通, 尽早形成语言意识, 并应用于俄语翻译中。用语言意识理论来指导翻译教学, 让学生接触大量正确的原文材料, 使学生增加对俄语的兴趣, 形成“语感”, 在进行俄汉、汉俄翻译时, 自觉将语言意识理论应用于其中。

本文以俄语翻译中的语言意识问题为题, 简单叙述了语言意识问题, 翻译问题及二者之间关系问题。翻译是俄语教学活动的一种, 语言意识问题指导着俄语的教学与学习。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不通过翻译这个中介直接输入和输出外语, 而是要形成两种语言意识并存。总而言之, 研究俄语翻译中的语言意识问题对于俄语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忠廉, 白文昌.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齐光先.实践汉俄音译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1.

[3]许高渝, 赵秋野, 贾旭杰, 杜桂枝.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言特征 第9篇

1 意识流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这一术语源于心理学,它是由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倡导者威廉詹姆斯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的。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的部分机械地组成,而是一股包含各种感觉的连续不断的意识流,这就为作家们以全新的方式描述人物内心世界提供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意识流小说家还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启迪,走上研究人物精神世界的道路。此外,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想更是为意识流小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在小说创作中,意识流指作家摒弃逻辑论证与传统的叙述顺序而记录人物繁复多变的思维与感觉的创作技巧,巧妙地运用这一技巧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感性生活并揭示深化主题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作家们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蒙太奇等手段联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内心飘忽不定却连绵不断如流水般的思绪与感觉跃然纸上。在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中,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马尔塞普鲁斯特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在小说里成功运用了意识流写作技巧,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大师。

2《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体特征

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而言,现代主义小说的意义只存在于其能够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头脑中的重要时刻,因此,描述人物的思想就是描述客观世界,揭示生命的本质。在《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着重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时刻变化的精神世界,而不像传统小说家那样着墨于外部的场景和情节,通过身心健全的克拉丽莎和患有精神疾病的赛普蒂莫斯这两个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在一天之中的物理和心理活动,生动地描述出两人跨越时空的人生经历。

意识流小说家们一致强调真实地描述人物的主观感受,表现其精神世界,由此折射出人的意识领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他们运用全新的时空观,淡化故事情节,始终将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小说中一切事物发展的中心。而作为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伍尔夫不论在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还是行文表达上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达罗卫夫人》。

2.1 表达形式的随意性

伍尔夫认为作家的使命就是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完成这一特殊任务的关键就在于运用与人物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相适应的语言形式,一种异于传统写作的表现形式。人的思维有时断断续续,有时却连绵不绝,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因而其表现语言也令人捉摸不定。因此,结构松散的单句乃至单词句,句法结构不合理,甚至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构成了意识流语体的重要部分。

"In peoples'eyes,in the swing,tramp,and trudge;in the bellow and the uproar;the carriage,motor cars,omnibuses,vans,sandwich men shuffling and swinging;brass bands;barrel organs;in the triumph and the jingle and the strange high singing of some aeroplane overhead was what she loved;life;London;this moment of June."1

这段文字仿佛就是人物内心的写照,目之所及,思之所以,奔放自由,肆无忌惮。它主要由并列的介词短语组成,从传统语法观点看成分残缺,语序颠倒,句法错乱,但却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矛盾与不确定。伍尔夫反复运用简短形象的单词句描述物理环境以及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人的步伐,繁忙的交通,飞机在空中嗡嗡作响的情形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伦敦街头紧张忙碌的氛围以及人们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战后伦敦一隅。

2.2 修辞手法的多样化

意识流作家虽然打着改革的旗号,与传统文学背道而驰,但他们认为语言只要运用得当,能够传递信息,寄情表意,作家就应该重点把握。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修辞能够有效地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情,应该不遗余力地加以运用。

2.2.1 比喻

顾名思义,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一事物描绘另一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意识流小说家常常借助比喻将内心主观世界的事物用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表现出来,将抽象具体形象化,生动鲜明,仿佛使人亲自走入作家的精神世界。

“the air was in the early morning;like the flap of a wave;the kiss of a wave”

这句话出现在整部小说的开头,达罗卫夫人上街买花的途中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仿佛回到18岁时一个相似的早晨。伍尔夫将清晨的空气比喻成浪花,沐浴在空气中,仿佛浪花亲吻般轻柔,生动地表现她出年少时的清新羞涩以及当下畅快的心情,一种对于生命的热爱,生活的满足。

2.2.2 排比

排比是一种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和更透彻的理解。在《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频繁地运用排比句式表现人物的观察以及漫游的思绪,通过极强的节奏感自然地表现出小说中人物以及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For Heaven only knows why one loves it so,how one sees it so,making it up,building it round one,tumbling it,creating it every moment afresh;”

“This late age of the world’s experience had bred in them all,all men and women,a well of tears.Tears and sorrows;courage and endurance;a perfectly upright and stoical bearing.”

两句话都是飘荡在人物内心的思绪。伍尔夫在第一句中运用非限定性词组组成的排比句式,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创造生活,然后摧毁生活,最后又在一片废墟中建造新的世界。重复的结构烙入我们心中,正如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一般。第二段话的后半部分也运用排比结构揭示了战争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除了痛苦与眼泪,战争没有带来任何东西,但它磨砺了人们更坚定的意志,决心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回归平静生活的信念。

2.2.3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此时此景对此事此物的真挚感情。伍尔夫在《达罗卫夫人》中多次采用拟人修辞,给物体注入生命力,使人的想象无所不能。

"The world wavered and quivered and threatened to burst into flames."

这是精神失常的赛普蒂莫斯内心的真实写照,他觉得这个世界在摇晃,在颤抖,即将化作熊熊火焰,灼烧所有的人。伍尔夫将物质的世界拟人化,发出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动作,使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赛普蒂莫斯的恐惧与煎熬,斥责罪恶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

2.2.4 拟声

拟声将语言的音韵与作品的意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带来听觉上的冲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将人物内心回荡的反映外部世界的声音用拟声词表现出来,唤起他们各种印象与感觉。

"There!Out it boomed.First a warning,musical;then the hour,irrevocable."

通过“boom”一词,伍尔夫让大本钟也在我们耳中鸣响。作为表层线索,大本钟的多次出现不仅串联起整个小说的结构,更提醒着时间的易逝,带来无限遐思。这一拟声的出现更将读者带入小说中,同主人公一起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本质。

"For so it had always seemed to her when,with a little squeak of the hinges,which she could hear now,"

"Squeak"形象地表现出门被缓缓打开时铰链吱吱作响的声音;同时它也被沾染上岁月的痕迹,把主人公和读者同时带入克拉丽莎18岁时在布尔顿的那个清晨,我们仿佛都听到了门链窸窣作响,体会到青葱的克拉丽莎懵懂的少女情怀。

2.3 叙述笔法的诗歌化

受早期对诗歌探索研究的影响,又因为作为女性作家思考缜密心思细腻的缘故,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在叙述笔法上有着明显的诗歌化倾向。句子结构简单,词汇句法颠倒错乱,行文之间充满了音韵与节奏之美,强调形象的暗示作用并将语言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这些诗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说理性和表现力,也符合了读者对于美的追求。

"And then,opening her eyes,how fresh,like frilled linen clean from a laundry laid in wicker trays the roses looked;and dark and prim the red carnations,holding their heads up;and all the sweet peas spreading in their bowls,and roses after the superb summer's day,with its almost blue-black sky,its delphiniums,its carnation,its arum lilies was over;"

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花店美轮美奂的场景,带给我们视觉,嗅觉以及触觉的三重享受。看看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它们的形状,颜色,香味,恰似一缕缕优美的旋律,萦绕在心间,也让我们感受到达罗卫夫人对于即将举行的宴会充满信心,欢欣无比。这些诗化的句子闪耀在眼前,飘荡在脑际,沁人心脾。

3 结束语

伍尔夫在小说中大胆地试验意识流写作技巧,重主观轻客观,重思想内容轻形式,使《达罗卫夫人》中的意识流表现形式随意而灵活,不拘泥于传统的小说表达模式,不仅符合人意识无常,难以捉摸的特性,更表现出意识流作家们“革新”的决心。伍尔夫自然地运用诸如比喻、排比、拟人、拟声等修辞手法,描述生动形象;她将语言诗歌化,行文流畅,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音韵和谐之美,使人读后余韵犹存。正是在《达罗卫夫人》中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伍尔夫将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成为现代主义小说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作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达罗卫夫人》一经问世便受到世界的瞩目。该文致力于对《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言特征做出全方位的解析。全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介绍意识流的发展历史,后半部分从表现形式、修辞手法和语言诗歌化三个方面展现该小说中意识流的风格和特征。结尾总结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以个性化的语言为载体,通过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试验与创作的同时为现代主义小说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意识流,达罗卫夫人,弗吉尼亚伍尔夫

参考文献

[1]Bloom,Harold.Virginia Woolf's'Mrs Dalloway'[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8.

[2]Woolf,Virginia.Mrs Dalloway[M].Wa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6.

[3]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秦明利.英美现当代经典小说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翟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语言意识与语法教学 第10篇

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当属语法—翻译教学法, 从一千多年前诞生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 这种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始终占据着外语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位置。语法—翻译教学法强调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 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语法都为世界各国外语学习者所重视。然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 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法即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出现打破了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 并且迅速地取而代之成为最流行的外语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以“交际”为语言教学的核心, 主张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 即语法上, 而应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传统语言教学的重心由语法过渡到交际, 最能够反映语言属性的语法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和测试中。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语法—翻译教学法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导方法, 语法教学也一直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英语测试中也能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 不管是中考和高考还是大学阶段的英语四、六级考试, 语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考查的重点。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 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 我国的英语教学和考查策略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外语教材上涉及的语法内容逐渐缩减, 外语测试中语法相关的考查也越来越少。教材和测试内容重点的转移直接导致了英语教学内容的改变。英语教师逐渐地把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都进行相当程度的压缩, 转而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即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调查表明应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培养的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水平并不能让人满意, 因此, 语法学习的重要性再一次被提出来。因此,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探索新的语法教学模式。

二、语法的概念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语法的定义是“关于语言的系统和结构的总和, 通常包括句法和词法, 有时也包括语音和语义”。[3]这个定义虽然过于笼统和抽象,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即语法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可以说, 语法是整个语言的骨架, 支撑着整个的语言系统。语法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做规定语法。规定语法是指语法学家主观地制定出一系列规则作为语言的标准, 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好”的语言, 不符合的便被认定为“坏”的语言, 并且所运用的语言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这些规定也成为评判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规定语法形成于18世纪中叶, 由于最初这类语法是对拉丁语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的, 因此, 规定语法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与英语的习惯用法是格格不入的。并且规定语法一经制定就极少改动, 几百年来英语语言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变化, 但规定语法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形态。第二种叫做描写语法。描写语法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并且不同的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 不能把由一种语言总结出来的规律应用到所有的语言中去。描写语法主张客观地和具体地描述语言的实际应用, 并依据其结构和功能对其加以分析。第三种语法被称为教学语法。这类语法就是各类学校中教师着重教授, 学生着重学习的语法内容。这类语法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普遍性以便于学习者进行学习, 其内容主要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可的语法规则。传统的教学语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语音学、词法学和句法学。

三、语法的作用

正如在之前所叙述的关于语法—翻译教学法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差异中所看到的, 对于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同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有三种倾向。首先是完全否定语法作用的“反语法派”, 他们认为语法教学对于学习者不仅没有任何正面作用, 反而会妨碍他们对语言的自由运用, 因此, 他们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第二种观点是折中派, 他们一方面承认语言习得的某些方面与语法没有任何关联, 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语法的作用。最后一种观点是肯定派, 他们认为对语法规则掌握得越多越熟练, 学习者就越能掌控所学习的语言并能更好地把它作为翻译和表达的媒介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四、语言意识与语法教学

美国语言学家范·里尔指出:“语言意识可以被定义为对于人类语言能力及其在思维、认知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它包含一种人们通过语言对权力和控制能力的认识, 也包含人们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微妙关系的认识。”[4]更为明确地来说, 语言意识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具备关于语言的明确而详尽的知识, 同时具备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自觉性。语言意识是实现更好的语言学习的桥梁和更有效率的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 能够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所习得的语言知识来实现交流和学习的目的。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是发掘其对于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认知能力的最好途径。语言意识培养的目标包括发展学习者的如下能力:对语言的本质及其系统性的认知能力;语言实际运用技巧和能力;语言观察和分析能力,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理解能力, 不同情境下的语言选择能力等。因此, 越早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就越能够发挥其促进作用。

依据语言意识所着力培养的学习者的能力, 针对语法教学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语法教学不仅应当教给学习者语法的具体规定、形式和用法, 更应当树立学习者的语法意识, 即让学习者真正明白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做什么用的, 而不能使他们简单地认为语法就是需要背记的条条框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能够开辟语法教学的新的途径, 那么, 在语法教学中究竟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呢?

由于语法规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语法规则都一次性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不太可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积累来掌握所有的语法规则, 因此, 语法教学应当采取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传统的语法教学包括三个过程:呈现、练习和运用, 即首先由教师讲解某一语法规则或结构, 然后由学生反复地练习, 最终现实由学生自己创造出类似的结构的目标。这样一种语法学习过程使得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且使所学的语法规则成为一种僵化的知识, 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应变能力较差。而根据语言意识培养的要求, 语法应当被放置到适当的语境中去讲授和学习, 学生也不再被当作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语法教学中学生语言意识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语法更加敏感, 对语法学习更加积极主动。那么, 语法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培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过程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下三个阶段:展示语言材料、学生参与互动和归纳总结。在第一个阶段,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数据, 这包括关于语言的信息, 例如词典和语法书之类的工具书;语言实例, 包括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广告文稿等。第二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设计把学生分组或搭档或者是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设计的任务, 包括发现语言特点、对比、分类、类比等。最后一个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把由语言数据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语法规则组织成系统的语言通过写或者说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通过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来达到教授语法的目的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语言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教学途径。尽管传统的呈现—练习—应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大量的和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在语法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有的乐趣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违背了终生教育的理念,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 不仅是在语法教学方面, 在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试图应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Van Lier, L.Introducing Language Awareness.London:Penguin, 1995.

[2]Carter, R.Language Awareness and Language Learning.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

[3]《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郝兴跃, 再论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5.

台湾语言文字政策的意识形态之争 第11篇

厉行“国语教育”去“日本化”

甲午战败,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置于日本的奴役下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在台推行“语言同化”政策,企图通过强制推行日语教育泯灭中华文化,改变民族心理,实现其“皇民化”目的。在日本的高压政策下,台湾民众被剥夺了语言自由,日语的普及率迅速飙升。从1920年到1944年短短20余年时间,日语普及率从2.86%上升到71%,很多日治时代成长的台湾年轻人被隔离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不同程度“日本化”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心向祖国的台湾同胞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掀起学习国语的热潮,国民党当局为消除日语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开始实施“去日本化”的语言政策,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并制定《台湾省国语运动纲领》,限制、禁用日语,大力推动“国语教育”。时任台湾行政长官的陈仪认为,“对于国文,我们要刚性的推行,不能稍有柔性”。台湾光复一年后,台湾长官公署颁布法令废除报纸及杂志的日文版,并禁止日文写作。但国民党当局这种“刚性”推进策略,既没有考虑民众语言习惯转换必要的过渡期,又使一些“国语”不佳的民众遭受歧视,遭到一些台籍知识分子的反对。这一时期尽管“国语教育”对普及国语确有助益,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岛内民众学习国语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省籍矛盾冲突。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大批军政人员迁台,为消除语言交流障碍,亦出于巩固在台政权考虑,国民党当局又先后颁布一系列推动国语教育的政策。如:1952年出台的《国民学校课程标准》规定学校教学一律使用国语,1956年台当局又发起“说国语运动”,规定机关、学校及公共场所一律使用国语,不讲国语的学生,甚至会遭到校方的罚款乃至体罚,举办各种类型的国语培训班,为不会讲国语的民众“扫盲”;严格限制电视台的方言节目,1963年10月颁布《广播及电视无线电台节目辅导准则》规定:广播及电视台播音以国语为主,方言不得超过50%;1972年台“文化局”又制定措施,进一步减少方言节目时间,规定闽南语节目每天每台不得超过一小时。国民党当局严厉的“独尊国语”政策使国语在岛内短期内得到普及,但却限制了闽南语、客家话的发展,甚至使岛内的原住民方言濒临灭绝,严重影响了岛内语言文化生态,直到1987年戒严后限制乡土语言文化的法令逐步废止,这种情况才渐有改观。

“绿化”语言政策去“中国化”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开始推行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大搞“文化台独”,不断“绿化”语言文字政策。

上台后不久,陈水扁当局便改组“国语推行委员会”,并以14票对6票否决了1999年国民党当局提出的与大陆通用的汉语拼音系统,以“通用拼音”取而代之。由于所谓的“通用拼音”设计不合理、国际通用性差,此案一出即惹来各界炮轰,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表示不会跟进,文化界人士也纷纷反对,但民进党辩称“通用拼音”是“汉语拼音”的改良版,能够体现台湾“本土母语”。“教育部长”曾志郎也因坚持使用“汉语拼音”在民进党的淫威下被迫下台。2002年民进党把持的“国语推行委员会”以10票对0票通过“通用拼音”提案,一意孤行不顾语言文字发展科学规律,将语言文字泛意识形态化,刻意与大陆区隔,强推“通用拼音”,使拼音标注在岛内混乱不堪,引发民众的认知障碍,造成“通用拼音”不通用的怪现象,外界批评声不绝于耳,海外华人痛批民进党当局“为了政治诉求”竟然“挖了一个又一个井,跳下去观天”。

2003年在民进党又鼓噪通过了“语言平等法”草案,将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及11种原住民语言列为“平等”语言,并将“国语”改为“华语”以消弭国语的地位。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该草案后被修改并异名为“语言发展法”草案,但仍是换汤不换药,未改其“文化台独”的本质,该草案规定台湾地区所有语言都是“国家语言”,“各级政府”都可以规定“通用语”,但“中央政府”的“通用语”“地方政府”可以不用,这种做法事实上导致了台湾社会“通用语”的真空。没过多久,陈水扁当局又通令岛内各学校废止已实施30余年的“国语推行办法”,进一步降低国语的位阶。

此外,陈水扁当局还大力推行“乡土语言教育”。2000年9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出台,将本土语言列为小学阶段必修课。国中生可自愿学习,但“学校亦得依地区特性及学校自愿开始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以外乡土语言供学生学习”。为推动乡土语言教育,陈水扁当局投入大量资源,培养乡土语言“种子教师”、编纂方言教材、鼓励成立方言媒体、不断缩减学校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2004年修订《高中国文课程暂行纲要》,不但将国文授课时数缩短一小时,而且还把文言文比重降了两成,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选修。民进党执政八年大肆鼓噪语言文字领域的“去中国化”,严重影响了岛内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

“去中国化”逆流的拨乱反正

2008年5月,民进党“台独”政权终结,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国民党重回执政舞台。马英九当局开始对陈水扁主政期间的“去中国化”“台独”路线进行一定程度的拨乱反正。如:暂缓实施扁任内制定的“去中国化”新教育大纲,通过以“汉语拼音”取代“通用拼音”的提案,台当局所有官方网站涉及中文译音的部分都已开始改用汉语拼音。2009年6月马英九在会见“驻美中华总会馆暨北加州中华会馆负责人访问团”时,提出“识正(繁)书简”、“合编中华文化大辞典”的建议,希望两岸既能够认识繁体字,又能写简体字。该建议甫一提出,绿营就掀起“打马”的又一波狂潮,亲绿的《自由时报》称“识繁书简”是“弃守文化主权”使台湾“失去主体性”,“中华文化大辞典”是要将台湾人“中国化”。

事实上简、繁体字同文、同种、同源,都属汉字体系,根植中华文明,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简、繁体字虽然有别,但并非如“独派”舆论宣扬的存在文化上的本质不同。而且台湾并非没有简体字,只是与大陆相比简化程度不同而已。早在1980年台“教育部”颁布的《标准行书范本》中就收录了600多个简化字。岛内著名学者余光中认为现实决定了民进党必须“捍卫”繁体字,因为台湾若没有汉字就没字可用,“现造来不及,民众也不答应”。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民进党认为坚守繁体字就是坚持了台湾“主权”,殊不知繁体字是“最中国的文化元素”,“‘台独’势力极力去‘中国化’,却要坚持最中国的东西”。显而易见,民进党之所以视简体字为洪水猛兽,挑唆统“独”之争,是假文化之名行“台独”之实。且其所谓简、繁体字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之由,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其实两岸根本不存在什么文化不同源的争议,只是民进党企图通过自外于中华文化,达到凸显台湾主体性的“台独”目的而已。

教师的语言意识 第12篇

一、幼儿早期问题意识概述

问题意识对于早期幼儿来说, 是指其对于事物新异特征的探究偏好。一般它结合了警惕与好奇的心理状态, 对事物从认识到思考的心理过程。其不仅可以是客体单一特征, 同时还可以是不同客体特征之间的内部关系。好奇和问题意识的区别在于:好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是问题意识的起点, 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向问题意识进步。问题意识与创造性人格在特征上存在交集, 从一定角度来看, 可以把它当作创造性人格的特征的一种。

二、问题意识在培养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 人终其一生语言进步与适用最为关键的是幼儿期。幼儿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素质后, 才可以正确运用。另一方面, 问题意识推动了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更主动地思考问题。问题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问题的提出需要语言的描述, 问题的解决更需要语言的表述。近代英国的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够从问问题开始”。宋代陆九渊也认为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 只有存在疑问才会有进步, 小的疑问带来小的进步, 而疑问越大进步也就越大。在提出疑问的同时既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又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三、培养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问题意识策略

1. 营造适合幼儿提问的语言氛围。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和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因此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的语言环境的创建, 让幼儿能够在普通的语言活动中掌握如何质疑与提问。引导幼儿提问的语言环境的创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最大可能对幼儿所在的外部环境进行改善和健全, 要赋予外部环境启发性。二是设计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的场景。

【教学案例】给幼儿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前, 我预先准备了与故事相关的图片, 如乌鸦找到了一瓶水后显得十分高兴等。故事后讲完后, 还提出让幼儿给乌鸦帮帮忙, 想想还有没有其它能够喝到水的办法。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 有的提出把瓶子推倒, 有的则提出找吸管。虽然方法很天真, 但孩子们确实认真思考, 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2. 用合适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提问。

考虑到幼儿无论是心理还是智能都尚未发育成熟, 教师在幼儿语言活动中要通过合适方法, 来鼓励其思考, 最终提出属于其自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提问, 反问法和设问法等是作为幼儿教师所一定要掌握的。

【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孩子提出问题, 诸如:“老师, 人为什么要睡觉?”对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直接给予答案, 更要能够反问, 为孩子的思考留下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反问:“想想看, 是什么时候你想睡觉的?”孩子通常会回答“是晚上”。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那个时候你为什么想睡觉呢?”孩子会回答“因为困了。”这样在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3. 积极分析反思幼儿的提问。

如果要对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就不能忽视幼儿的提出的问题, 作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 给予幼儿的思考必要的重视,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帮助和引导。由于受限于未完全发育的心智, 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而不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在回答问题时, 我们要对幼儿提出这类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给予回答的同时还不忘引导幼儿去思考, 并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案例】一次带孩子外出活动, 孩子指着马路上的红绿灯问:“老师, 那是什么灯?”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他, 而是问:“你先告诉老师, 这灯有几种颜色?”孩子看了看以后说:“有红、黄、绿三种。”我又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三种颜色吗?”孩子自然没有办法回答我。我就让他观察, 让他了解红灯亮了行人停, 绿灯亮了才能行, 黄灯亮了停一停。这之后, 我才回答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样孩子不仅记住了灯的名字同时也了解了它的作用。就幼儿老师而言, 及时分析和判断幼儿提出的问题, 依据这些问题再引导幼儿自行思考, 孩子才会对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 而问题的答案也会更为他们所理解。

参考文献

[1]姜新生.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03)

[2]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06)

相关文章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

婚礼安排表范文(精选7篇)婚礼安排表 第1篇婚礼准备及婚礼日程安排表■婚礼筹备计划1.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2.确定婚礼预算...

1
2025-09-22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

昙花静静开随笔(精选3篇)昙花静静开随笔 第1篇小学生作文:昙花开了正文:国庆节的晚上,我照例去看昙花是否开了.这次惊奇地发现昙花开...

1
2025-09-22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第7周周练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迫不...

1
2025-09-22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精选14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 第1篇患者写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一名来重庆...

1
2025-09-22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欢度新年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第1篇晚会主题:待定( 备选:old if not wild we are young fear...

1
2025-09-22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精选14篇)河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第1篇河北立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经河北省十...

1
2025-09-22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精选14篇)合并同类项参考例题 第1篇合并同类项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3x23x2x2...

1
2025-09-22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话题作文指导专题(精选8篇)话题作文指导专题 第1篇无愧我心 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池还要澄明清澈...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