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1篇
一、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名称:**乡**村大党山农业综合开发
2、项目承担单位:**县**乡**村委会
3、项目负责人:电话:13328287038
4、项目地址:**县**乡**村
5、项目内容:种植
反季节蔬菜1200亩,种植200亩晚熟油柰。
6、项目进展情况:在**乡**村反季节银耳生产已形成规模,是全县最大的反季节银耳生产基地,已建造反季节银耳专用房200多间,完成了项目预可行性论证。
7、项目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带动第
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实现,以“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项目建设理由和必要性:
**县**乡**村大力发展银耳生产,今年以来全村共栽种银耳1200万袋,获利450多万元,人均增收1900元左右,银耳生产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由于多年来食用菌的发展,食用菌已成为**乡的支柱产业,90%以上的种植户都栽培有各类食用菌,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几年来,食用菌生产已由过去人菌合用房状态转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散地,进行专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是因为专用房具有保温好,感染率低,产量高等特点。
**村总人口2400多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特别适宜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近两年来,该村积极引导农民向银耳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利用村落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新建银耳生产专用房200多间,并对旧菇棚进行彻底翻新改造。由于银耳房比较连片、集中、易于管理,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产量。与此同时,该村还制订了村规民约,加强对银耳生产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降低银耳的感染率。该村还成立了护村队,保护外来商贩和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该村积极帮助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大力进行新品格的尝试种植和推广。
据了解,仅开春至今,**乡信用社在**村就发放了150多万元的食用菌专项贷款,全村有90%的农民从事银耳生产。目前,该村已开通**至**的村道,解决食用菌生产的交通问题,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油柰优质高产,规模大,但由于**油柰成熟期一致,果品上市过份集中,常常造成油柰季节性的过剩,引起市场价格的下降,经常出现卖果难,严重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为了叉开油柰上市时间调节和延长油柰市场的供应期,通过我县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终于培育出晚熟油柰的新品种,比普通油柰延迟15-20天成熟,而且保持了原有普通油柰优质、高产的特性,同时克服了油柰成熟期裂果严重这一长期以来不能解决的缺陷,使裂果率从普通油柰30%降至10%以下,促进了柰园产量和柰果的品质,同时提高油柰的销售价格,延长柰果市场供应期,增加果农的经济效益,晚熟油柰的培育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为**油柰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极大促进我县油柰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①**村是我乡第二大行政村,总人口2400多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海拔800多米,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为2200mm,特别是大党山海拔高达1020米,坡度1025度,该村每年栽培白木耳1200万袋,获利450多万元。大党山土壤肥沃,植物生长繁茂,空气清新,交通便利,邻近无妨碍果树和蔬菜的污染源。去年5月中旬,县农业专家一行到过该地实行实地考察,据专家们考察后分析,泥炭土在大党山土壤中的含量相当高,十分有利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建造食用菌标准房,并处于无污染地带,具有独特的南国北原气候,气温低气质低,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3.9℃;昼夜温差大,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且受高海拔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夏凉气候,很适合甘蓝类及夏阳大白菜等品种反季节蔬菜的生产和百合康乃馨等花卉的种植。②高山区8万亩耕地的土壤主要是渗育型水稻土,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3%以上。蓄肥保肥能力强,同时有1.2万亩耕地,通过近5年来长期种植马铃薯,蔬菜等作物,不断增施有机肥的改良,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进一步提高。土壤中六六六ddt和种金属含量均低于无公害蔬菜地的土壤卫生标准。③高山区灌溉用水,全部来源山涧小溪水,和境内水库蓄水,无工业废水,废液污染。灌溉用水各项指标均低于无公害灌溉用水标准。特别是含盐量大大低于无公害标准。④境内远离工业,无工业废气,境内原始生态林多,阔叶林面积大。大气中总悬浮微粒,飘尘,so2,co,氮氧化物浓度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
2、交通条件:对外联接三级柏油公路,村内道路四通八达,交
通方便。
3、水电充足,通讯便捷,人力资源丰富,全村2500多人口,由于食用菌生产比较多,没有外出劳工人口,有劳动力2000多人,农民文化素质高,对学习科学技术、接受新鲜事物强,种植食用菌经验丰富。地势平坦,是兴办工业企业的理想之地。
四、项目方案设计:种植反季节蔬菜1200亩,种植200亩晚熟油柰。
五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反季节蔬菜:总投资180万元。
1、开垦梯田1200亩计120万元;
2、购基肥计18万元;
3、建蓄水池30个计2万元;
4、建管理房8座计20万元;
5、排水沟及道路建设计20万元。
(二)种植200亩晚熟油柰:总投资35.55万元。
1、开垦梯田200亩计7.6万元;
2、挖定植穴计3.6万元;
3、购基肥计10.8万元;
4、购种苗计3.6万元;
5、建蓄水池14个计0.7万元;
6、建管理房4座计5.2万元;
7、排水沟及道路建设计4.05万元。
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30万元,**村自筹13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用地,向省、市、县有关单位争取项目补助资金55.55万元。
六、财务分析:
1、项目投资估算:215.55万元。
2、年收入及税收附加估算:600亩反季节蔬菜可提供100万公斤的蔬菜,每公斤0.3元计,每年产值30万元,4年后收回成本,200间食用菌专用房投入生产,平均年产量200万吨,产值40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利息300万元,年利润100多万元。盛产期每亩油柰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200亩柰园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晚熟油柰果20万公斤以上,按最低价每公斤售价3元人民币,计算共产值60万元,扣除管理费24万元,200亩柰园每年纯利润可达30万元。
3、社会效益:该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价值,带动第
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实现,以“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七、市场分析和结论
此项目建成后,**村经济得到发展,剩余劳动力得到解决。600亩反季节蔬菜可提供100万公斤的蔬菜,每公斤0.3元计,每年产值30万元,4年后收回成本,200间食用菌专用房投入生产,平均年产量200万吨,产值40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利息300万元,年利润100多万元。盛产期每亩油柰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200亩柰园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晚熟油柰果20万公斤以上,按最低价每公斤售价3元人民币,计算共产值60万元,扣除管理费24万元,200亩柰园每年纯利润可达30万元。
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2篇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功果桥镇万亩灯盏花种植
(二)承办单位概况:
龙腾合作社位于云龙县功果桥镇下坞村委会,成立于2010年4月5日,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共有社员3120户,管理人员34名。合作社现有资产 110万元,每年创收1000多万元,合作社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创新产业品牌、服务农民、带动农民致富为目标,树立诚信品牌。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发展为以育苗、种植、收购、销售、加工灯盏花为主的产业结构形式,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拟建地点:功果桥镇5个村(下坞、旧州、汤邓、汤涧新山)。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1、灯盏花育苗基地建设;
2、10吨级烤房;
3、灯盏花茶及灯盏花酒加工厂;
4、灯盏素提取厂。
(五)建设年限:5年。
(六)概算投资:总投资1764万元。其中:
1、灯盏花育苗基地300万元。
2、10吨级烤房14万
3、灯盏花茶及灯盏花酒加工厂250万元。
4、、灯盏素提取厂1200万元.
(七)效益分析:
1、育苗基地年收入50万元。
2、灯盏花酒及灯盏花茶每年可创收20万元。
3、灯盏素提取厂年利润280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灯盏细辛适用性强,海拔1300米-2200米都可以较好的生长,耐旱,耐霜,耐肥,采取轮作产量高,收益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所带来的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类疾病日渐增多,灯盏细辛的效用决定了它将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种植灯盏细辛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二)建设条件分析:
1、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镇境72公里,1月份平均气温11.4℃,4月份平均气温18℃,霜期约30~40天,无霜冻,全年日照约235天,年降雨量在847.9~1000毫米之间,比较适宜灯盏花生长条件。
2、功果桥镇位于云龙县西南部,澜沧江河谷。东连宝丰乡,南靠保山市瓦窑乡,西邻漕涧镇,北与苗尾乡接壤,区位优势明显。
3、灯盏花种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4、灯盏花种植使农民增收明显,种植积极性高涨。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五个村共种植9000亩,沟渠旁向阳旱地种植1000亩。
(二)年加工灯盏花茶5吨,灯盏花酒10吨。
(三)年提纯灯盏素75吨,其他提取物物质25吨,废料制作生物肥250吨。
四、工程方案
(一)充分利用云龙县龙腾合作社成熟的农业运作机制,实行由合作社育苗基地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收购。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社员入股建设灯盏花茶厂及灯盏花酒厂。
(三)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制药企业介入,建设灯盏花原料综合处理项目。
五、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种植户经济效益:利用小春季种植,亩产值4000元x10000亩=4000万元。
2、合作社经济效益(合作社公积金与公益金收入):灯盏花茶5吨x5000元=25000元,灯盏花酒10吨x5000元=5万元,共收入7.5万元。
3、灯盏花原料综合处理厂收益:10000亩x150公斤/亩x1%=1.5万公斤(灯盏素)x3000元/公斤=4500万-收购原料4000万=500万。
(二)社会效益
1、我镇农户小春季种传统作物亩产值1000元左右,对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调整很有意义。
2、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实现产、供、销的有效连接,开创政府扶持,农业、科技部门指导,合作社运作的新模式。
六、总结
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3篇
一、项目背景
黄山区地处黄山北麓,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每年游客量达150多万人次。仙源镇距离黄山区城区6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古迹纵多,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仙源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是黄山区蔬菜花卉主产区。
随着全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更加提倡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产生了很多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园区。观光农业就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仙源镇龙山千亩蔬菜基地位于103省道边,拥有500亩钢管大棚蔬菜基地、5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30亩大棚葡萄园,非常适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黄山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黄山区旅游项目的需要。黄山区的旅游项目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很少有参与体验性项目,特别是农业体验性项目没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游客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增加了黄山区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3、是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的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水平、示范辐射联动,达到一流的生产水平、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生产效益,使龙山蔬菜基地成为我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区。通过展示农业成果、普及农业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传播农业文明,成为我区教育实践的科普区。
4、是仙源镇旅游兴镇的需要。“旅游兴镇”是仙源镇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开发高质量的体验性、参与性、多样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产品和独特性卖点,推动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区的现有基础条件
1、龙山千亩蔬菜基地地位于103省道旁,麻川河沿岸,
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2、基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水、电、机耕路、生产用房基本配套;大棚设施齐全,拥有550多亩钢管大棚设施和5亩连栋温室。
3、基地现有蔬菜、花卉、苗木、果木等产业,品种较为丰富,一年四季产品不断,可满足游客周年观光、体验生活的需要。
4、基地从09年开始摸索发展农业旅游模式,近二年到基地采摘或体验农业生产的游客约有2000多人,且多为铜陵、芜湖等外地游客。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是在龙山千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个集生产、示范、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农产品采摘、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基地的布局:
1、以连栋温室为核心的新奇特生产区:主要生产新奇特蔬菜;
2、以葡萄园为核心果蔬采摘区:主要体验采摘樱桃番茄、葡萄为主;
3、花卉区:以观赏花卉为主。
4、生产区: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区。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引进新的园艺设施装备。改造连栋温室,新增加温、通风设备,基地配套全部喷、滴灌设备。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沿主干道建设拱型科普文化长廊,制作相关的农业知识及黄山区和仙源镇的文化历史知识展板。沿途建设一些石椅、石桌。
4、农产品销售店。主要以销售本基地生产的蔬菜花卉水果为主,兼营其他旅游商品。
5、附属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门、停车场、厕所、管理房、休息亭等建设。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估算
1、基础设施建设:30万元;
2、园艺设施装备:20万元;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30万元;
4、农产品销售店:20万元;
5、附属设施建设:30万元;
1-5项合计共130万元;
(二)资金筹措
镇、村自筹80万元,申请贵单位资金扶持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1、黄山区每年平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保守估计园区每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每人在园区消费50元计算(包括特色产品和休闲娱乐),一年旅游收入将达到500万元。
2、园区通过农业产业化升级,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农产花卉、水果、蔬菜品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00万。
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4篇
从规模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是以户、村、乡和县为发展单位。一直以来,中国的生态建设多集中于户、村的层次发展,例如,由小型的桑基鱼塘到大型的生态农场,都是强调个别的农户或乡村在这些系统上担当的角色。无可否认,任何生态建设最终都是在户的层次去推动。因此,若没有农户的支持,任何生态建设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农户式的生态农业建设很难达到经济规模,例如:若要一个约 10M3 的沼气发生桶正常运作,所需的有机物投入量实非单一的个别农户可供应。因此,为每个农户建设自己的生物气发生桶是不实际的。相反,按农民的数目去建设生物气发生桶才是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方法。
以村、乡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建设虽较农户式生态农业建设为佳,因为在村的范围内,决策者可以对土地利用作出规划,也可以对某些资源作出优化分配。例如:在山坡地上,将顶部划定为森林区和草地区,山腰栽种果树,山脚则划定梯田种植作
物 [7]。然而,因为规划地区的范围始终有限,容易造成土地割裂的问题。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优质土地的数目往往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部分农民分配得一些较劣的土地,只得无奈地接受。此外,村、乡式的生态农业建设也难经得起较大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和影响,相对比较脆弱。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应该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4]。
“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4]。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问题二:农民接受程度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8]。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3]。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后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10]。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
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4]。
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
3 问题三: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全面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现今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仍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那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者来生产。然而,他们没有市场的观念,并不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者,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更严重者,他们都抱着同一想法去生产,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或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山楂价格高,每公斤达 3.8~4.0 元,于是各地大力发展种植山楂,有些地方甚至无限制地扩大山楂林面积。90 年代,山楂树进入丰果期,山楂产量大增。因为供过于求,结果价格暴跌,每公斤仅 0.4~0.5 元,山楂农损失惨重。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
其次,中国大部分的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难以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中国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 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 5% 或以上。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中国在这两方面宜多努力。
4 问题四:资金
资金短缺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2]。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有关资金的开源节流问题,外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是
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鉴参考[
11、12]。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在过去时有出现,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
农业[13];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手工艺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5篇
财政补助项目建议书
(编制大纲格式)
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建设地点: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扩建):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投资万元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万元
项目申报单位
单位名称:(公章)单位性质:单位负责人:(签章)
县级开发部门(公章)县级财政部门(公章)负责人 (签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一、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如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2.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
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项目区概况。
2.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情况介绍(如:县级以上政府规划、集中区名称、地点、建设时间、土地使用性质、加工消耗农产品带动的主导产业,入驻企业的数量、名称和规模等)。
3.有利条件及其利用方式。
4.制约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三、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建设单位概况。发展历程、现有产品类型、商标品牌知名度,主型业务,研发能力,企业制度,管理模式,人员结构等。
2.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及近两年损益情况,银行信用等级等。
3.配套生产基地情况。
4.市场销售情况。
四、产品市场预测及营销策略
1.市场分析。包括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分析,市场前景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等。
2.产品生产及销售策略。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生产规模、预期
目标,销售策略、营销模式、销售队伍及网络等。
五、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任务与规模。
2.主要生产技术方案的选择。
3.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包括土建、设备、种畜、种苗、公益性基础设施、科技措施及其它等。
4.项目实施进度等。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及估算依据。
2.资金来源渠道与筹措方法。
3.资金使用与管理。
七、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1.环境影响分析,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八、项目组织与管理
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模式、运行管护等。
九、项目效益分析(估算)
1.经济效益分析。包括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盈利能力分析。
2.银行贷款归还能力分析。
3.产业化经营及农民增收评价。壮大农业优势产业情况,产、加、销、服各个环节的利益联结情况。带动农户数,安排劳动力就业人数,
生产基地规模,农民增收等情况。
4.其它影响评价。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环境优美农村等。
附件:
1.营业执照副本及税务登记证
2.由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200
9、2010财务审计报告
3.项目建设用地权证或租赁合同
4.环保部门审批意见
5.自筹资金来源证明
6.企业信用等级证明(若项目涉及银行贷款)
7.科技措施证明材料(如新技术认定证书、技术鉴定与推广意见、技术依托协议等)
8.龙头企业级别认定材料
9.与农户签订的种植养殖合同或协议(即带动农民增收佐证材料)
农业加工项目建议书范文第6篇
项目名称: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
建设单位: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开发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建设内容:神农园综合乡村游。包括千亩土地整理;万亩森林公园建设;采摘,种植资源开发。
地址: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井沟村
二、立项依据和背景
(一)、神农园农业生态观光游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观光游是时尚的旅游发展方向。它可以为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高效的发展途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仅注重土地本身的农业生产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高度开放性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向。由于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游要求美化和保护环境,因而合理经营的乡村生态观光旅游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神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是风险性较小的旅游投资项目。
平山县具有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等自然优势。发展神农园古月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原有传统农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农业效益通过观光旅游得到提高,所以,投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比常规旅游项目具有更小的风险性。
三、优势及有利条件
(一)以大旅游理念整合周边景区,构建平山大旅游板块。
发挥本景区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与天桂山,沕沕水,瑜伽山,紫云山整合互相推介,互相补充,市场共享,共同打造大西柏坡旅游板块。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神农园光照充足,降雨集中,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农园周边没有污染工业;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高,沟、渠、路、林、桥、涵配套,森林一万多亩。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白云深处有人家”。良好的植被覆盖,清新幽静的深山腹地,山乡特色鲜明的农家小院,天、地、人完美结合、相补成趣。可谓,古有“桃花源”今有“神农园”。
(四)绝对的区位优势。神农园距平山县城3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0多公里。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认为,在大城市周围50公里范围内为母城吸引范围,50-100公里地带可成为疏散极成长的地区。旅游关系上具有先天优势,更有条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接受大城市辐射的独特优势。
四、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为进一步挖掘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加强基础实施建设,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包括“神农园千亩土地整理”、“ 神农园森林公园”、“神农园采摘种植开发”等项目,发挥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三位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作用。
五、实施计划
总面积30000余亩。共分为旅游区、采摘区、百果园区、花卉区、高效养殖区等,建有较高观赏价值的 “百果园”、“生态效益林”等景点景区。
六、开发前景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经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现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我们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投入不多在加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为了发展的前提是很大很好的,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旅游经营与农业产业等方面的关系,构建和谐旅游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宗旨在于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神农园生态农业旅游带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