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1篇
女人花
开满我的庭院
我的文字
在百花之中行走
抚慰一路芳香
关不住的春天
总是在我的围墙之上
露出笑脸
而女人花
默默无语
生长在我的沃土
时光的手
开始剪下一段
女人花
绿色的年华
飘落尘埃的落叶
舞一曲春天里冰冷的故事
女人花
红红的花
香香的花
女人花
冰冷的花
妩玫的花
女人花
与我同在的芬芳
醉了我的情节
女人花
萍水相逢的文字
夸一路溢秀的文章
女人花
万年青的花
润心和气的花
女人花
英姿萍水中灿烂
文英盛情中相缝
女人花
寒冷冬天里的梅梅
温暖春夭里的珍珍
女人花
广阔的莲子
六月里的荷花
非非的世界
本是爱情的荣光
啊,女人花
日日开在我心中
夜夜香在我梦里
女人花
与阳光争晖
与小云同丽
女人花
在我的诗歌之上
永不凋零
以风的形状
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2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6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7 中式菜名的英译
8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9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10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12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3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14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
15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
16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7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18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9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2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2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22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
23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4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25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26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27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28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29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30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31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32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34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35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36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37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38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9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40 An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 4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2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43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44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45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46 苔丝悲剧的解读
4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48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49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50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51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5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53
54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55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56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5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58 英源外来词的翻译方法 59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
6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61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62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63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64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65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66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67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68 翻译腔成因浅探
69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70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71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72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73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74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75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76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77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78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7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80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8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82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8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4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85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86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87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8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89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90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91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9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93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94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95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96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97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9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99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00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1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 102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103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04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05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10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07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108 论英汉成语翻译
109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10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111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12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13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14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15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11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117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18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119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20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2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 123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124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 125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126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127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28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2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130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31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132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
133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134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135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形象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136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37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38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39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40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41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42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43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44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14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46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47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48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149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5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51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52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153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童话 154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55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5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7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158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59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160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16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62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
163 英语商务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16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65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166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167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16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 169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170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Gray 171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172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173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7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7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77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7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179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80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2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183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184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85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
186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187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88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189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90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 191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92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193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 194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195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96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197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198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199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士大夫,平民
从《诗经》开始,经过汉乐府和六朝爱情诗歌的发展,到了唐代,爱情诗到达了鼎盛时期,初唐时期诗人提出注重诗歌“风骨”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盛唐时期,士大夫文人热情高涨,唐诗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百花齐放。
根据爱情诗歌所写对象,唐代爱情诗中最为优美的应当是士大夫之间的爱情和平民之间的爱情。
写士大夫一类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此类代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的今天,这扇门里,一个姑娘的脸跟一棵树上的桃花,互相辉映,光辉相照。到了第二年,不见姑娘,人面不见了,桃花依然怒放。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也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年,崔护赶考,进士落榜,比较失落。清明这一天,他去踏青,不知不觉来到长安南郊的一个村庄。这里花木葱茏,桃花怒放,忽觉口渴,想喝点水。来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闭,他就敲门,一个姑娘出来答应:谁啊?崔护说,是我,路过此地有点口渴,想讨一碗水解渴。姑娘打开门,然后进去端了一杯水出来,又拿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下来喝水。姑娘把水杯递给他以后,就站到桃树边看着崔护。崔护看姑娘长得很美,想跟她交谈几句,姑娘却不回答。喝完水,崔护道了谢就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去了,一看这家人门上挂了一把锁,家里没人。看看园子里桃花依旧怒放,还是那样鲜艳,于是就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过了几天,他放心不下,想去看看。正好门里出来一个白发老头。老头问,你是谁?我是崔护。老头一把将他揪住,你还我女儿!原来崔护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以后,姑娘回来看见了,难过得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昨天下午就断气了。崔护知道后,大惊失色,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姑娘耽误死了。他就进门去哭,痛哭流涕。忽然,这个姑娘又睁开了眼睛,人又活了。老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后人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明朝人改的剧本名叫《桃花人面》,清朝人改后的剧本名叫《人面桃花》。足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平民爱情诗歌在爱情诗是重要的一部分,大多写的是平凡却真切动人的爱情。
崔颢写过一首五言绝句《长干行》,“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您家住在哪里?古代女子称呼自己是妾,小女子我住在横塘,横塘是南京西南郊的一个小镇,也在秦淮河边上。我把船停下来,靠在岸边,问您一句,说不定咱们还是同乡呢!
显然,这是一个年轻姑娘,在寻问一个年轻男子。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九江是指长江下游这一段,这里有很多支流,古人说多就是九,有很多江水。我们都是长干里一带的人,但从小不认识。 姑娘和小伙子,一问一答,非常朴素。短小通俗的诗篇中写出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对爱情的追求和冲动,还带有几分羞涩,这就是平民之间爱情的真实表达。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宛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4篇
摆在爱情面前的现实,更多的时候,让爱情不知所措
相爱很容易,一天,一面,甚至是一分钟
相处很容易,一年,一个月,或者仅仅就一天
可是爱情,不仅仅是一分钟,一面,一天的相爱就结束;不仅仅是一天,一个月,一年的相处就告一段落。
爱情,如果很短,就一阵子的,那只是爱情
爱情,如果很长,要一辈子的,那就不仅仅是爱情。
当爱情面对现实
如果你面前的现实让你的爱情有危机感的时候
当爱情面对现实
如果你面前的现实让你的爱情面临困难的时候
或许你该温柔的留住你的爱情
或许你该耐心的呵护你的爱情
爱情太脆弱,脆弱的不堪一击
爱情太脆弱,脆弱的经不起现实的摧残
当爱情面对现实
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桥意象在唐代的很多诗歌中出现,它表现了很多的主题,本文仅论述桥意象表现爱情之一主题。本文从写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的三个方面: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最后写了唐诗七夕诗中的鹊桥意象。桥意象见证了爱情的悲欢离合与坚贞执著并对其进行了真诚歌颂。
关键词:唐诗 爱情 桥意象 鹊桥
一、桥是唐代诗歌爱情主题的真实见证
“桥”,首先映入我们脑海中的当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早有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天河鹊桥相会。原本担负着交通运载使命的桥已超越了它现实态的意义,幻化成横跨天宇、遥接星辰的鹊桥,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恋人的良好祝愿,成为爱情之河上最光华的彩带。因此,“桥”的第一个意象应该是男女之情,爱情的象征。唐诗中以桥意象为中心的爱情诗篇非常多,如李白《相和歌辞陌上桑》中“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思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温庭筠《常林欢歌》“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上述这些唐诗中,借用乐府古体,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借景抒情,从交游、送别、相思等方面来描写普通男女、夫妻、仙道等群体之间爱情的美好、真挚。唐诗中桥意象表现爱情主题的情感韵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夫妻爱情的浓情眷恋
从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夫妻之间爱情的诗歌,如《诗·郑风·女曰鸡鸣》、《诗·郑风·风雨》、《诗·卫风·氓》、秦嘉的《赠妇》等。夫妻之间的爱情有甜蜜的,也有悲伤的,有苦苦的守候的,也有义无反顾的离去的。唐诗中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的诗歌也很多,大多都是表现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如“片心因卜解,残梦过桥惊”(郑准《代寄边人》);“扬州桥边少妇,长安城里商人”(王建《江南三台词四首》其一);“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施肩吾《望夫词》);“夜夜思君辽海北,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叔《妾薄命》)。
夫妻原本应该是同林鸟,应该是在一起的,但是古代很多时候是丈夫出门在外,少妇独守空闺,每天思念着在远方的丈夫,有的是去经商,有的是去边塞作战,少妇一边思念丈夫,一边又担心他们,情深意切,诗人们抓住了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寥寥几笔,便将夫妇浓郁的眷恋真情,思念之苦书写的令人刻骨铭心。从李贺的《有所思》中,可以更加深刻的变现夫妻的这种深情。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在他方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哀怨凄厉,担心与爱恋,矛盾并存,情真意切,令人生怜,深切的表现出了思妇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夫妻之间的浓厚深情。
(二) 情人悲欢离合的艺术载体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不管在什么时代。桥虽然作为连接的工具,但往往分别也是在桥上,所以成为情人之间离别的场所,看到桥就会想起不在身边的情人。
唐代诗歌中表达这一种情感的诗词很多,例如刘禹锡《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作者这首诗从春水,杨柳两个意象入手,引出二十年前的旧石板桥上与美人相别,望眼欲穿,可是到今朝还是没有美人的消息。意象唯美,带着淡淡的有感伤和凄美。还有白居易的《板桥路》,同样是写出了情人离别的伤怀。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非常相似的,选用的意象也一样,表现遇到佳人然后分别后再没见到的伤感。
(三)恋人相思等待的情感纽带
情人间的离别是感伤了,但是恋人之间的相思、等待、守候则是有着淡淡的哀怨的。相爱了,却不得相守,注定要一个人在原地苦苦的等待另一个人归来,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特别是在古代,那个等待的人往往都是女子,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刻画的也都是带着哀怨的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桥就成了女子思念故人的情感纽带。女子的痴情,在白居易的《长相思》中表现的很透彻: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此诗实为闺中人抒写相思情,真挚意。诗以北风兴,月光冷,霜华凝,夜不能寐比喻相思之苦;以东风吹,百花开,春日暖,愁肠百结比喻相思情深;更是以桥南桥北的地理位置指出二人相距之近,相识之长,爱恋之情绝非空穴来风。
二、唐代的七夕诗和鹊桥
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七夕鹊桥相遇,牛郎织女已将桥的形象推向了想象力的极致。在唐以前,就有很多关于七夕和鹊桥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这两首诗以不同的形式共述着七夕鹊桥渡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写二者的离隔:虽只在“盈盈一水间”,却无人能为他们搭上一座相逢的小桥。《鹊桥仙》则巧设了久别的重逢:“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不尽的依恋与怅惘。从“脉脉不得语”的凝望,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慰勉,心灵的距离被一次次拉近。直到《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才终于不再与泪眼相伴,曾被视为无情的天河也成为连接自由、通达理想生活的纽带。
桥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上面讲到的板桥,还有现在要介绍的鹊桥,都已经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唐诗中描写七夕的诗歌很多,很多诗人对于鹊桥和七夕都有留下过诗篇。
鹊桥,亦称乌鹊桥、星桥、织女桥等,它们都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系列神话故事桥梁。鹊桥作为玉成美事,成人姻缘,传递爱情的吉祥联结点在唐诗人笔下极受欢迎,而且鹊桥一般都是和七夕诗一起出现,因此,在这我把两者放在一起来阐述。在唐诗中的七夕诗,表现为悲伤情感的有:张文恭的《七夕》“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绮衣。
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馀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忆两心违。” 唐诗中的七夕诗也有很多是表现高兴愉快的心情的。如: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鹊桥还象征了喜悦,代表了幸福,还有爱恋的美好。如李商隐《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的这首诗虽然没有上首那么明了的表现喜悦的心情,但是还是可以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理解的。虽然一年只可以相见一次,但是这一次的相遇却是很唯美的,更应该珍惜。
通过以上的分析,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可以是温馨动人,也可以是曲折哀婉。唐代诗人桥意象时吧于爱情的描写哀婉动人,夫妻情人间的悲欢离合,相思的渴望,有对爱情的惋惜,也有对爱情的赞美,乐观的感情,积极的追求,希望总会实现的乐观心态令人相信爱情的美好。我们知道了“桥”这个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爱情烙印,桥意象是唐代爱情题材诗歌的重要载体。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刻的解读唐代爱情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爱情中的盲目范文第6篇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部分,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以及祭祀颂词。《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所以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总是能够丰富生动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同时诗歌语言精炼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多种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也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通过诗歌这种或优美细腻或豪迈宏伟的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爱情绝唱。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呢?异性的吸引以及彼此生理上的欲望和追求吗?这只是情欲,是爱情的基础但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把性的欲求繁衍后代本能的巨大力量以及’低级’感情的疯狂审美化的产物,也就是说生理的追求使自己在自己的感情对象中看到了美。人对这种美的审视驾驭内心的原始冲动,又使他感受到了精神的享受。1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通过诗歌的形式把爱情提升到一定的精神高度,感人至深颇具文学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爱情观。古典诗歌中对于爱情的表达与现代人和西方人都是截然不同的,是含蓄内敛的。诗之所以成为诗,固然依赖很多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凭借于语言的。诗歌的语言是一种不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的特殊语言。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普通语言表达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中国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的含蓄与中 1 《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描写》 杨新民 文科教学 1995年1月 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念性。这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的思维以其直觉顿悟和启示性见长,他不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而且融会贯通的全面,尽管模棱两可,但是有极强的可塑性、伸张性和丰富的联想余地。2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诗经》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汉魏六朝的乐府诗以及诗歌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中爱情主题都占有一席之地,古典爱情诗歌中用含蓄的手法表现爱情的题材丰富多样、表达的爱恋感情细腻入微。当姑娘遇到自己喜欢的小伙时不会直白的对他说“我爱你”而是把女子见到心爱的男子时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爱情中夸奖女子美丽可人时不会说“你真漂亮”而会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我们试想一个女人只要对守卫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弃械、墙垣失守,倘若她再对驾临天下的人君在看一眼,亡国灭宗的灾祸,就要降临其身。为了表现佳人的顾盼之美,竟然发为令人生畏的“倾城”、“倾国”之语,这样夸张足以以显出这位佳人惊世骇俗的美好风姿。古代诗人不会直呼长相姣好女孩“美女”而会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比兴的手法本意是关鸠鸟在河岛上鸣叫,寓意为求爱。雎鸠为一种水鸟,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描写了男子在对异性的渴求中发现了女子的美,表达了男女之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古代诗人接受爱人的表白时诗人不会说“我愿意”而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纯洁的爱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在表达勇敢追求爱情的决心时古人不会说“我一定要和你在一起”而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热恋中的女子连 2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性》
徐延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12月1日 用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对老天爷发誓自己与恋人永不分离,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想象离奇气势豪放,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中国古代女子在爱情上却往往表现得比男子更主动,更大胆,也更富反抗精神。尤其是她们对心仪男子的信誓旦旦,九死未悔,更今人感动。在表达对爱情长长久久的愿望时,诗人不会说“我要和你过一辈子”而是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送丈夫上战场的女子,面对生死离别聚散悲欢,许下山盟海誓:“今生拉着你的手永结美好,与你永不分离白头到老!,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如果这一场战争失败,爱人的一别竟会成为永恒,那曾经的誓言又要如何兑现?此情此感,不言而喻。在表达爱情的想念,思念情郎的时候诗人不会说“我想你了”而会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自己比菊花还消瘦,以奇妙的设想,精彩的比喻,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亦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会让我们联想到相同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甜蜜美好的,古人的感情生活中也会有欺骗也会有背叛也会有伤心绝望。在中国古典诗歌表达爱情的不完美的另一面时,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失恋的哀怨,而是或表现出一种东方爱情哲学,或展现男女两性爱情观的差异,亦或道出了爱情强求不得的道理。“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描写的是一个妙龄少女与大龄男子的爱情故事,感叹两人相爱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辛酸,无奈的原因是由于年龄的差距。这其实表现了中国古典的爱情观与婚恋观。传统的婚恋观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所以家世、年龄、才华都会成为制约男女恋爱的因素,与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老少恋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古代也会出现现代社会的类似的婚外恋情况,“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在喜欢上了一个已经结婚的人时,会更加的注重伦理纲常,对其忍痛加以拒绝,恪守自己不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遵守礼仪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的忠诚的观点。古人早就知道了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源自内心强扭的瓜不甜——不能强求,“若有情,天涯也咫尺,若无情,咫尺也天涯”短短数语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如果两个人相爱,即使相离很远也好比就在身边,因为他们相爱; 相反,如果两个人不相爱,即使经常在身边,也好比如隔天涯那般陌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表现了诗人对精神恋爱的追求,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爱情理解已经超越了生理,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很特别的弃妇诗歌,“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脱也”表达女子被抛弃了的愁苦情感,但是在怨恨男人的用情不专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对后世人(女人)的警示的意义。男人沉浸在爱情中,还是可以脱身的,女人沉浸在爱情中啊,就不能脱身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爱情情感中的男女差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女子和男子比较起来,地位更低,所受的束缚和痛苦也就更多些,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