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工程范文(精选12篇)
技术与工程 第1篇
第三届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tim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MARTECH2016)于2016年7月4日至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该会议由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中心(CEN-TEC)主办,国际权威学术期刊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主编、船舶与安全领域权威专家Carlos Guedes Soares教授担任会议主席。该会议源于1987年,由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IST)和葡萄牙工程师协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分会联合举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全国性会议。为进一步扩大会议影响,2011年该会议成为国际会议,并已成功举办三届。
本届会议共分为船舶结构、船舶水动力、船舶设计、海洋运输、海洋环境、安全与可靠性、再生能源、能效管理、船舶机械等16个主题,43场分会场报告,共有来自全世界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通过总结第三届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发表的与船舶设计、建造、运输和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了未来海事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1 大会报告与分组交流
MARTECH 2016国际会议共收到230多份投稿论文,共有144篇论文收入由英国Taylor&Fancis出版集团的CRC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海事技术与工程》。会议共邀请了5个大会报告,分别为巴西Rio de Janeiro联邦大学海洋工程学院水下技术实验室Segen Estefen教授的“深海-海岸生产系统的比较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严新平教授的“长江海事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经济学院H.Haralambides教授的“欧洲港口:全球供应链的设施还是阻碍?”,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O.El.Moctar教授的“计算流体和结构动力学方法评估波浪载荷和水弹性效应”以及美国麻省工学院海洋学院无人船项目组Stefano Brizzolara助理主任的“无人水面船研究进展”。
会议按照主题安排了论文宣读和交流。论文按照主题分类的情况如表1,论文按照作者国别和单位分类情况见表2和表3。从表中可知,本届会议主题分布广泛,涵盖内容较多。其中,船舶结构及设计等常用的应用技术、船舶水动力学等基础理论方法以及安全与可靠性仍然是本次会议的研究热点;船舶设计与水路运输亦是重要研究内容;能效管理、船舶机械、海洋环境、再生能源领域也有所涉及。参会交流论文来源于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其中大多来自高等院校。
2 海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动态分析
海事技术与工程是海事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其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海事技术与工程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节从水下和深海资源开发、安全与可靠性、智能船舶的研发、仿真模拟、数值计算的开发等方面对本届会议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对相关领域内研究学者的类似工作进行补充介绍,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2.1 水下和深海资源开发
海事技术与工程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提高船舶的各项性能指标和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随着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从内陆投向大海,水下和深海资源的开发就成为了海事技术与工程的扩展,同时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2个方向:(1)海洋油气田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开发;(2)以风能、波浪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内容则涉及到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本届会议上,这方面共有3个分会场和3个Workshop供学者讨论交流,收录相关论文13篇。
在海洋油气开发与储运方面,本次会议有5篇相关的论文发表,其中移动式海上钻井装置(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units,MODU)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如挪威的A.Martin Moe和M.Laranijnha[1]提出了一种用于MODU的浮式生产装置,并给出了可行性的评估。荷兰的J.Mendon9a Santos和C.Alves[2]提出了在MODU的早期设计阶段利用风横倾力矩曲线评估钻井船稳定性的方法。此外,关于生产中的调度优化也是一个热点,里斯本大学的L.M.R.Silva和A.M.P.Santos等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利用混合整数优化来解决海洋中的钻机调度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程序验证[3];对出口原油的管道运输系统进行了破裂及污染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4];应用鲁棒分析方法对原油的库存和运输路线问题进行优化分析[5]等。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萎缩,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本届会议也专门设置了2个分会场讨论相关问题,共收录了8篇论文。其中海上风电场从设备装置到效益评估都引起了业界的关注,L.Castro-Santos和L.CarralCouce[6]从电价制定的角度讨论了深海浮动风电场运营的成本和盈利问题。F.Onea与A.Raileanu[7]通过一套波浪能评价方法评价了欧洲适合建设离岸风电场的的地方。K.Raed与D.Karmakar[8]提出了半潜式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的长期波浪载荷的评估方法。而在波浪能作为另一个可再生能源,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巴西的R.L.Espindola和P.V.F.Andrade[9]针对波浪能,提出了一种波浪发电装置的能量转换理论。J.F.Gaspar和A.Sinha[10]等提出了用液压变压器将存储波浪能转化为动能存储的装置,然后使用它来执行波浪能转换器的无功控制。A.Sinha与D.Karmakar等[11]提出了一种圆形阵列的波浪能装置转换器(WEC),并通过仿真与传统的线性WEC的性能进行了比对。
在国内,王宴滨[12]等建立了深水钻井隔水管在平台升沉运动作用下的参激振动控制方程,并就隔水管外径、壁厚、顶张力的变化对隔水管Mises应力的影响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王海平[13]等提出一种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预测海底及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对海上钻井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验证。水下和深海资源开发是海事技术与工程的拓展,安全是资源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在提高水下资源开采的效率,优化钻井装置的运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油气开发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如原油泄露污染、钻井平台整体及各部分的安全可靠性等。
2.2 海事安全与可靠性
安全与可靠性的研究对象是人-海事设备-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研究海事活动的参与者、设备、环境、救援措施等的因素的风险性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控制或改善的措施,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或减轻事故的危害。这方面的研究多依赖于历史数据或经验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某一个海事活动的因素进行风险及可靠性的估计,进一步给出改善建议,如宏观方面对船舶航行风险的研究和微观层面对船舶某一部件可靠性的评估。作为海事技术与工程的永恒主题,本届会议共有4个和安全与可靠性相关的分会场,共收录了18篇论文。
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仍然利用历史事故数据来分析船舶航行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其中,挪威科技大学的Haugen教授[14]介绍了用于挪威水域的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贝叶斯网络进行建模,能够分析不同类型事故的影响因素,并用搁浅事故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巴西的Saito[15]分析了在铁特河-巴拉那河水域发生的事故的主要因素,并比较了不同事故分析方法(包括贝叶斯网络、概率风险评估、综合安全评估)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土耳其的Taylan[16]分析了繁忙水域(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的海事事故,主要是利用2001至2013年间的统计事故从事故致因的角度(包括船舶类型、船旗国等)进行了分析,并与世界上的事故致因进行了比较。葡萄牙的Silveira[17]和Rong[18]则是采用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数据分析了碰撞或者接近碰撞事故的特征、船舶操纵行为等;武汉理工大学的吴兵[19]从事故失效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方法的FMECA分析方法来评价不同类型事故的失效风险;土耳其的Mentes[20]则从安全屏障的角度,通过综合考虑技术、组织和人因等方面的因素来开展事故分析与预防的研究。
此外,船舶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和安全保障也是2个热门方向。船舶结构安全与可靠性方面,Guia[21]从综合安全评估的角度,分析了船体梁的最优安全等级;Sobral[22]从船舶火灾风险的角度,根据火灾探测系统、灭火系统、船员胜任力等方面划分了船舶舱室的不同风险等级。
贵恒[23]等提出基于工作流模型的水上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效能评价量化建模方法,以优化水上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胡志武[24]等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海事网格风险预警模型,为海事部门提供风险控制的信息支撑。安全与可靠性是海事技术与工程的永恒主题,海事安全与可靠性分析多基于历史事故的分析,然而随着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海事运输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海事组织对海事事故的实时应对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基于历史事故的风险分析,针对于海事安全领域的柔性工程研究越发必要。
2.3 智能船舶的研发
以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船舶作为未来船舶的发展方向,其研发既是海事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难点。不同于传统的船舶工程技术,智能船舶更多的应用了信息化手段将船舶的感知、决策和控制都实现了智能化。智能船舶作为船舶业最近几年的研究焦点,其既有深刻的科学研究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市场经济价值,因此引起了世界各海洋强国、研究机构和船舶厂商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智能船舶指船舶的自动驾驶技术,如本次会议中V.Ferrari,S.Sutulo等[25]提出的喷水推进双体船的非线性控制自动靠泊技术,经过各国航海领域研究者的探讨,目前船舶的智能化发展主要有宏观和微观2个方向。
在宏观层面主要指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海事监控设备获得各在航船舶、船队的各类信息,通过优化调度和资源配置等管理手段,充分挖掘运力、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这方面希腊爱琴海大学的I.Dagkinis和N.Nikitakos[26]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从减轻温室气体排放、船期延误、港口装卸效率和慢速航行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慢速航行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使燃料效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K.Ramesh和D.Konovessis等[27]提出了集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的油耗检测系统数据的船舶优化航行策略,以减少船舶油耗。
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对于单船甚至船上的某一台设备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控,从而实现燃油效率提升、航迹优化、极端天气预警、设备实时管控等目标,以此来实现船舶的智能化决策、监管和控制。R.Vettor等[28]介绍了一种可以降低油耗的沿海渔船多目标路径优化算法,另一篇论文中[29],他则分析了不同参数在节省油耗的船舶路径多目标决策中的敏感性,并给出了个人建议。挪威的Lokukaluge P.Perera与B.Mo[30]利用E-航海的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燃料效率的智能船舶概念,并从数据的获取、筛选、平滑处理、压缩和扩展等多方面介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船舶动力优化方法。R.Zaccone、M.Figari等[31]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气象预报数据的的3D动态规划的航线优化程序用于提高燃油效率。
吴笑风[32]等基于信息流视角提出了一种针对船岸信息采集、处理、交互等问题的智能船舶系统。蒋仲廉[33]等分析和梳理了内河航道智能化建设,展望智能船舶、信息传输网络技术和船联网在未来水路交通智能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智能船舶的研发是海事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热点,水路交通的智能化是海事技术与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要从宏观及微观上,即从我国水路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单个智能船舶的功能研发运行上都实现智能化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规范以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实现等瓶颈还需突破。
2.4 高精度仿真模拟与数值计算
实验是海事技术与工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反复实验是发现问题、修改方案最终达到预定目标的基础。但是由于船舶巨大的体量,实船的整体实验是困难而昂贵的,部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因此局部实验和仿真实验就成了很好的取代方法,特别是计算机仿真实验。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船舶结构、运动、材料等机理的研究深入,计算机仿真模拟得以从各个方面开展并能够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结果。
纵观整个会议,大部分的论文都包含了计算机仿真验证和数值模拟验证的环节。如在港船舶的运动研究方面,A.Figuero,E.Pe1a等[34]对于拉科鲁尼亚港内外靠离泊船只的运动和操作极限进行了分析。L.Pinheiro和C.J.Fortes等[35]对在雷克索斯港口停泊船只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船体结构设计方面,实验和数值方法的应用最为成熟,例如Francisco C.Salvado[36]对某型号海军铝合金方板在爆炸载荷下的响应情况的研究;Kun Liu等[37]对方形钢板在横向冲击下的研究。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方面,与会专家也有涉及,如A.Ariffin和J.M.Laurens等[38]开发了嵌入第二代完整可靠性标准的可靠性评估软件。
除了本次会议中所提及的研究成果,近2年发表的论文在仿真模拟方面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刘超[39]等利用有限元对船舶碰撞事故进行模拟仿真,再现了船舶碰撞过程及事故损伤结果。潘德位[40]等利用GHS软件对沉船打捞过程中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以保证打捞过程船体的稳定。Jrgen Amdahl等人[41]在平面三自由度船舶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六自由度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方便做出应对船舶碰撞与搁浅事故更为合适的处理。Jialong Jiao,Huilong Ren等人[42]利用一组分段自推进模型探究船体振动和水的冲击作用来验证波浪对于大型船舶船体结构的影响。
仿真模拟、数值计算和实验是海事技术与工程的开发前沿,其中仿真模拟和数值计算是海事研究重要工具,而仿真验证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环节,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高昂的实验或重复条件,同时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及真实性也应确保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推动海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
3 结束语
滑坡工程治理技术探讨与工程应用 第2篇
滑坡工程治理技术探讨与工程应用
分析了产生滑坡的各种原因,并且列出了目前边坡治理的一般技术,得出滑坡治理的.整套方案.结舍具体的工程实践,合理的制定和应用了边坡治理的具体方案,通过监测表明最终得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作 者:张西林 作者单位:广西安科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23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边坡治理滥测 工程应用
岩土工程技术方法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施工技术
一、引言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中的关键组成,社会各界也提升了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关注程度。只有对岩土工程施工特征做到充分了解,采用合理的施工措施,才能够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并且能够节省施工成本,充分发挥出施工技术的重要价值。
二、岩土施工技术的要点
2.1重视锁扣管固定工作的质量
(1)当锁扣管出现不稳定或不固定问题,是导致锁扣管发生倾斜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锁扣管的稳定和固定工作要加强。(2)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可采用吊机将锁扣管吊起让其自由掉落插进土里,确保锁扣管的下段固定工作。(3)放入一根导枕在锁扣管与导墙之间,并利用槽钢的倾斜完成锁扣管的上端固定工作来完成支撑工作。
2.2沉井施工技术的应用的提升
(1)对岩土工程的地基应事先进行科学化的处理;(2)开挖合适的基坑按照岩土工程的施工要求;(3)应由基坑的大小决定沉井的大小;(4)保证沉井下沉;(5)完成对沉井的封底工作必须使用混凝土封底技术;(6)选择合适的措施完成沉井的封顶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
2.3对喷射混凝土技术的使用要重视
喷射混凝土技术是将已经搅拌好的拌合料通过一条特殊的管道,通过接触式喷射机压缩空气快速的将混凝土喷射到需要喷射的部位表面,待其自然凝固后,才可以起到对该部位的加固目的。施工人员在此之前,要做好所需喷射部位的养护工作,应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施工工序并严格进行,对喷射原材料的选择与配比的正确要保证。
2.4岩溶区域的桩基施工问题要正确处理
(1)当出现漏浆后利用泥浆使其低垂慢击,在塌孔的位置堆放粘土与偏食并在成孔捞渣之后浇灌混凝土即可;(2)如施工的区域可以使用低锤快打的办法,为软土地表压实孔壁;(3)确定埋护筒的深度,根据施工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尽量将孔壁与筒外壁之间的距离用土填实;(4)如果溶洞的厚度较小,可以使用优质的泥浆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护壁任务,回填粘土与片石。
三、建筑工程岩土施工技术
3.1边坡支护技术
(1)开挖。在建筑工程基础开挖中可结合工程特点降低开挖深度,当变形很小时其施工应分步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在粒状土中,开挖深度一般为0.5—2.0米。在对黏性土质岩土工程,进行开挖时应对其深度进行计算。公式如下:考虑到施工设备要求,在土钉施工过程中一般采取分步开挖的方法。对其开挖宽度要求至少在6米左右,开挖长度有一定的限制,由坡面面积的大小决定。当施工对变形要求较高时各段施工长度一般控制为10米左右,可采取分段开挖的方法进行施工。
(2)制作面层。第一层面层的主要作用是制作面层在设置土钉前后都可进行施工。在对临时工程避免土体松弛,进行制作面层时只需要做一层即可,其面层厚度要控制在50—150毫米,而对永久性工程制作面层时将其层面的厚度控制在100—300毫米。在两次喷射作业过程中,需要制作两层或三层,应该留出一些间隔,选择相应的模式进行混凝土喷射,依据施工规模以及材料和相关的设备性能来,在喷射混凝土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湿式”或“干式”两种喷射混凝土最大颗粒径是在10—15毫米,加入适量的外加剂有利于加速它的固结。
(3)排水。在施工过程中在坡顶的一定范围内用砂浆或者混凝土,提前做好沿坡坡顶挖设排水沟的准备做好排除地表水的准备,选择相应的排水管依据排水的深度。
(4)土钉施工。按施工方法以打入型为例。目前主要有钻孔注浆型土钉和打入型土钉两种,打入型土钉将钢杆件直接打入土中,其长度一般不超过6m,用气动土钉机每小时可施工15根。
3.2基础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流程如下:立管→对准桩位套入桩靴、压入土中→检查→低锤轻击→检查有无偏移→正常施打至设计标高→第一次浇灌砼→边拔管、边锤击、继续浇灌砼→安放钢筋笼、继续浇灌砼至桩顶设计标高。
1)就位。用桩架吊起桩管套入桩靴。关闭桩尖活瓣或对准预设在桩位处的预制砼桩靴,然后缓缓放下套管压进土中。
2)沉管。桩管上端扣上桩帽,桩管偏斜不大于0.5%时,检查桩管与桩锤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即可起锤沉管。先低锤轻击直至符合设计要求的贯入度或标高,观察如无偏移方可正常施打。
3)砼浇灌。检查桩管内有无泥浆或水进入就是可灌注砼。拔管过程中应向桩管内继续浇灌砼,第一次浇灌砼时桩管内应尽量灌满并使桩管内砼保持略高于地面。
(2)钻孔桩施工技术。第一,埋设护筒。埋设护筒时调整护筒又可确保护筒下口与土层的密贴,能确保护筒中心与钻孔中心重合;护筒保持稳定,在上提、下放钻头时对钻进过程中有利,又避免了钻头与护筒刮蹭、碰撞。第二,钻孔施工。在钻孔过程中水位要高出筒外1—1.5米的水位差和护壁泥浆的要求等等,在钻孔过程中始终要保持钻孔护筒内,应根据土质等情况钻进技术参数适当合理,控制钻进速度、调整泥浆的稠度。
结束语:深基坑施工技术不但可以满足工程的施工需要更可以增强工程建设整体的稳定性,主要应用于建筑岩土工程当中,在实际应用中,因为该技术本身的难度性以及建筑的差异性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元.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J].城市建筑,2012,(15):56-58.
[2]石连礼.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研究[J].广东科技,2014,(Z1):117—118.
[3]张艺援.建筑工程岩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5(6):83-83.
[4]王林。巖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J].价值工程,2015,(02):125-126.
技术与工程 第4篇
1.1 内涵
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 岩土工程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力学、地质学以及工程的密切结合。岩土工程是基于传统力学理论发展而来的, 比如极限平衡、应力应变关系、渗透理论等等, 并产生了土力学与岩石力学两门学科。不过大量工程实践证明仅靠单纯的力学计算可靠性并不高, 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是由于岩石材料、结构与其它材料相比存在差异, 比如钢筋、混凝土的材质比较均匀, 材料与结构均是工程师设计确定好的, 有明确的计算条件, 所以计算时基于力学基础所得的结果是可信的。但是岩土材料是复杂地质经过漫长历史作用的产物, 无法随意选择, 不具备可控性。所以要查明条件与测定相关参数, 则要依靠地质科学对这些条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1.2 技术支撑
岩土工程的技术支撑包括探测、软件以及施工技术。其中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工程物探测、室内试验、质量检验、工程监测、原位测试以及钻探取样等等, 不仅有繁多的种类, 而且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提高。从某种意义讲, 探测技术是岩土工程的眼睛, 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也是进行岩土工程分析的基础。而现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岩土工程的分析越来越需要计算机软件的辅助, 一些稳定分析、渗流分析以及变形分析等, 因为参数多变且条件复杂, 简单的代数公式无法描述, 所以要采用可以将岩土特性的本构关系反映出来的计算模型, 把岩土与结构的协同作用同时考虑进来。最后, 岩土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建造工程, 因此施工技术也非常重要, 比如排水与止水、挖土与钻井、制桩与注浆、锚固及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等等。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而且可以促进设计水平的提升。比如一些地基处理工法、桩基工程的创新等, 均是先有施工技术, 设计计算后续才跟进。
1.3 岩土工程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处理问题时如果只凭借直观的经验而未深刻理解科学原理, 可能会导致原则性或者概念性的错误, 反之如果对科学原理有深刻理解则可以举一反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岩土工程而言, 常用的科学原理包括力学原理、岩土性质的基础概念、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岩土与结构的共同作用、地质演化规律、工程与环境的互相作用等等。比如有效应力原理, 从材料力学中分离出一门土力学, 其中有效应力原理功不可没。工程中很多地方都会应用到有效应力原理, 比如强度计算、稳定计算的总应力法、有效应力法、地基土的固结沉降、桩的挤土效应等等。
2. 岩土工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2.1 调查
所有的科学研究均始于数据的收集, 岩土工程同样要先进行勘察。调查是一种科学方法, 不仅要求其真实性, 而且要强调其目的性, 即调查活动要出于工程设计施工的需要。通常设计人员要亲自进行调查工作, 设计、勘察是一体的, 这样才能保证设计人员对现场条件的充分掌握, 保证勘察工作与设计需求相符。不过我国由于体制问题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是互相分离的, 这也是制约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发展的原因之一。此外, 前期的勘察固然重要, 后期检验与监测也属于数据收集、分析的范围, 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工作。
2.2 实验
此处提出的实验并非普通的水工试验或者水质分析等, 此处所谈的是更深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科学原理强调可重复性, 即如果科学原理得到证明,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条件相同均可发完全重复。科学工作的基本手段即为科学实验, 而鉴别科学、伪科学的重要条件就是可重复性。比如一些地基处理技术在正式施工前要进行现场试验,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数据, 并证实技术的适用性与可重复性。
2.3 推理
科学推理包括两大类别, 即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其中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它开始于几条最基本的公理, 却推导出一系列的定理。力学计算的思维模式通常都是演绎推量, 其以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 再结合具体条件, 构建出对应的模型后进行求解, 其所强调的是基于设定条件的定量计算。这一过程由于推导严密, 因此只要条件相符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就可以得出可信的结论。而归纳推理恰恰相反, 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典型的例子就是地质学的创立。地质学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获取大量的信息, 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总结出科学规律, 推断地层的次序、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岩浆活动等等内容, 其是一个从粗到细、不断完善的过程。比较而言, 两种推理方法各有优缺点, 利用演绎推理要注意实际条件与计算条件的差异以及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岩土工程有着条件不确知性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的特点, 无法完全查清地质条件, 而且岩土参数有一定的离散性, 再加上岩土体与结构复杂的互相作用, 所以导致测试条件与工程实际的差异较大。尽管力学计算的发展很迅速, 再辅助一些计算软件, 但是计算结果和工程实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甚至会有很大差别。而以归纳推理为基础进行分析判断, 则强调宏观把握, 其对于数据的与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且定量化较差, 甚至会受到地质、人为因素的局限。因此在实际岩土工程设计中要采用综合判断的方法, 即将两种推理方法结合应用, 辅以必要的工作, 提高判断的合理性。
2.4 验证
真理总是可以经得起检验的, 而工程相关的科学理论更是要确凿无疑, 其质量与安全才能得到保证。有些推断因为没有十足把握, 所以更加需要验证。比如物探是根据仪器所检测的岩土体物性差异, 来推断岩土体的分布, 其属于间接勘探, 因为多解性普遍存在, 所以出现推断差错也不可避免, 所以要进行验证。
3. 岩土工程的新科技
3.1 变形
岩土工程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即为变形, 传统的变形问题是岩土的应力应变, 其理论已经相当成熟, 且总结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 岩土工程也会涉及到一些新领域, 产生一些新技术。比如垃圾填埋, 其变形通常分为两部分, 一是基于自重压力的压缩变形, 其机理和岩土的应力应变大概相同;另一部分是垃圾中有机物降解导致的变形, 其属于生物化学的范畴, 这对于岩土工程师而言就是一个新问题。细菌作用于有机物后会把固体物质分解为气体与液体, 再利用收集系统导出, 填本就会发生沉降。填埋工艺决定了沉降的速度, 比如好氧填埋的稳定速度比较快, 而厌氧填埋的稳定时间就比较长。因为填埋体成分、压实程度、氧气供应、填埋厚度与次序等均有所不同, 所以差异沉降无可避免, 严重的话会破坏防渗膜以及封盖层。这种沉降分析存在较大难度, 目前主要采用反分析法。
3.2 渗透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第5篇
学科:工学
门类:武器类
专业名称: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弹药战斗部与爆炸技术以及在民用机械工程和工程爆破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弹药工程、爆炸与安全技术以及民用机械工程与工程爆破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试验检测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机械学、力学、弹药学、爆炸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产品研制技术;
3.具有利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法规及重要的专业技术标准;
5.了解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领域的理论前沿、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爆炸物理、弹道学、终点效应、动态检测技术、冲击动力学、爆炸技术、安全工程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上机操作、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28周。
修业年限:四年或五年
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维修工程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管理;维修工程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7-2
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农机维修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降低农业机械生产成本的功能和作用,切实的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最终的目标是将农业机械的寿命周期费用最大程度的经济化,以促进农业的稳定生产。农机维修工程的研究不只在于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同时还要了解农业机械设备技术发展的情况,熟练掌握新的维修管理技术,将农机设备技术与农机维修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协调发展。引进和发展农机装备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
1 简述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高新科学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农业机械的使用将融自动型、自動化、舒适和方便性为一体,同时与农业环境及农业资源的新技术、新装备也将得到更广泛的高校综合利用。信息科学技术、高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和更为精确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将会带动现代农业设备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其中主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提高农业作业性能及操作性能而使用的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比如在农用拖拉机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调整机器速度,提高其作业的效率,很多技术设备上已经普遍使用电子油压式三点连接控制系统替代原来的机械油压式三点连接的力调节装置与位调节装置,采用水平和耕深自动控制系统体改耕田机作业的精准度,拖拉机中采用的速度控制系统在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有效地调节机器的速度,使得作业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作物收割在联合收割机上设置高度自动控制的割茬系统,在脱粒机上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等。
(2)一些建立在软件控制的基础上,能够在各种作业,能够感觉到作物种类的变化,能够自动适应农作物环境的变化,甚至具有自动检测识别功能和演算功能的高智能人工科技,比如说现代化的农业机器人。国外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已经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比如说蔬菜的采收、筛选,农药的喷洒及土壤样本的采集等等都开始使用软件控制的人工智能科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GPS和GIS计算机网络为典型代表的科学化信息技术让农业机械化已经从传统的粗犷型作业方式转换为知识性、管理生产作物及多种学科知识集为一体的集成技术系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及工农业生产结构也不断地随之发生调整和改变。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得很多的大型农机装备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发展。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和北方的农业产业区域等都使用合适的农机设备进行蔬菜生产机械化及水稻生产机械化。
2 农业机械维修工程具体分析
2.1 故障性维修管理
设备的管理最为关键的在于维修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尽管和工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不尽相同,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甚至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把其他工业较为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维修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逐步引入,使得自身的维修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工业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机械装备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在当时普遍采用故障维修方法。
2.2 预防性维修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生产力的逐步解放和提高,机械的维修管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得到提高,同时生产力也对机械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粗放型的等待式 的故障维修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需要。西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一种新的维修管理方式——预防性维修管理。预防性管理维修相比较于故障性管理维修,能够在机械设备出现问题被动停止工作之间就能发现问题的存在而采取有效地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因为故障维修而导致的各方面的损失。预防性维修能够在最小程度中断生产的状态下,利用灵活的工作进行维修,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太对单个机器的状态进行考虑,容易在维修的过程中出现维修过度或者是维修不到位的情况。
2.3 预知维修管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科技技术和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技术可以进行在线故障检测。在美国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已经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设备预知性维修管理。预知性维修管理在设备的性能测试方面根据生产环境和作物种类进行较为精准的动态模型。这从根本上使得机械维修率得到提高,让生产综合成本达到最低化。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农业机械的技术管理在机械使用的过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吸收汲取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理论和技术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加强农用机械设备管理,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万章,刘仁鑫,洪英.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农机维修工程[J].中国农机化, 2005,(02).
[2] 张晓燕.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
[3] 关盛富.新时期农机维修工作的探讨[J].湖南农机,
《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与市场》 第7篇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48元
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是易新乾教授近20年在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与维修市场领域研究成果的选编。内容分4大部分,共收录文章28篇,总计148页。
第一部分为工程机械维修市场,主要内容包括:近50年工程机械维修市场模式的变迁及现状;工程机械维修服务经济的现状及服务外包;工程机械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对策。第二部分为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TBM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柴油机光谱分析技术;门式起重机技术状态综合评价系统。第三部分为工程机械维修教学参考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零件的修复方法及性能;机械维修中的生产组织、清洗、拆装及检测方法; 机械零件变形和断裂分析。第四部分为工程机械维修策划及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再制造的发展状况、途径;发动机曲轴再制造的企业策划分析;设备老化和老化程度的数量指标;配件管理和延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的方法等。
本书部分内容曾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部分内容选自教材,还有些内容从未公开发表,属于个人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生产。本书可作为从事工程机械维修的院校用于教学,也可为从事工程机械维修的企业家、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作者简历
1935年出生
1951-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械学校学员、教员
1955年唐山铁道学院工程机械专业读书
1960年唐山铁道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留校
1960-1982年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工程机械修理课程教学
1982-1998年石家庄铁道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工程机械修理课程教学和研究
1979年至今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维修工程分会副秘书长、副理事长、特邀顾问
2000-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著作
《工程机械修理基础知识》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年主编《工程机械修理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79年参编
《工程机械修理手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年主编《现代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主编
《工程机械维修研究文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主编
《绿色机械维修工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主编《进口工程机械使用维修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主审
《工程机械维修》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主审
《工程机械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主审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第8篇
ELECTRONIC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的权威科技类半月刊, 国内刊号:CN10-1103/TP;国际刊号:ISSN209556M, 旨在全方位推广电子各专业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成果。本刊创刊伊始, 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杂志社要倾力打造一本服务于电子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设行业动态、院校巡礼.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等栏目, 旨在打造一个本领域内的核心杂志及高端学术平台, 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技术与软件信息事业的发展。本刊还将聘请全国各地高校电子系、软件系、计算机应用系以及相关学院的系主任.院长, 各级相关研究院 (所) 领导、资深研究员、教授担任编委, 阵容庞大的编委班子, 为期刊审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囊团的作用。m w次“十一五”阁東重大网洛出权工栈子项《奈庆首届中国出权政舟矣网洛出权杨典中国学木期刊同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证书经《中W知资》总痄》编树费M会帘核14赵.:屯子技术与软件丄g»"中W孕术屻PJ W铬出版总冲“::义收珙.《发此il C紘.?tffi时射t 2012年纖絕灘:I电话:010-8858 4136传真:010-6846 2122投稿邮箱:dzyxrjtg@126.com网址:www.eg-soft.com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第9篇
ELECTRONIC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的权威科技类半月刊, 国内刊号:CN101108/TP;国际刊号:ISSN2095-5650, 旨在全方位推广电子各专业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成果。本刊创刊伊始, 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杂志社要倾力打造一本服务于电子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设行业动态、院校巡:?L�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等栏目, 旨在打造一个本领域内的核心杂志及高端学术平台, 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技术与软件信息事业的发展。本刊还将聘请全国各地高校电子系、软件系、计算机应用系以及相关学院的系主任、院长, 各级相关研究院 (所) 领导、资深研究员、教授担任编委, 阵容庞大的编委班子, 为期刊审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囊团的作用。k糾, jtt L細Wi WMj 201?“十一五”m农重大网洛出敕工戏子项《杀获甘屈中《由从政淹其网洛出权物其, 中国学木期刊网络出版思库全文收录证书m&t¥»m树&扱公帘抽i«J]念»«_中M肀水明M M饬出皈总蚱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第10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的权威科技类半月刊, 国内刊号:匸川0-1108/0^;国际刊号:ISSN2095_5650�旨在全方位推广电子各专业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成果。本刊创刊伊始, 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杂志社要倾力打造一本服务于电子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设行业动态、院校巡礼、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等栏目, 旨在打造一个本领域内的核心杂志及高端学术平台, 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技术与软件信息事业的发展。本刊还将聘请全国各地高校电子系、软件系、计算机应用系以及相关学院的系主任、院长, 各级相关研究院 (所) 领导、资深研究员、教授担任编委, 阵容庞大的编委班子, 为期刊审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囊团的作用。m“十一五”国象重大问洛出权工桂子項目条获甘届中国出肷政脣矣网珞出敕抽其中国学木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证书*屯子技术与牧件:LB令义收戌.符发此sr.海总库》编《s a会市《M&.»抟“'I'W^术明刊W格出坂边%«t W»i号t frl>3) if WW�2012年TO麟爾齡C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1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深基坑支护;钻孔;灌注桩基础
当前国内土木工程现状,无论从施工的设计阶段、施工图纸设计阶段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验收标准与规范不一、理论研究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等多重问题频繁,导致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缓慢,而施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环节众多,操作繁杂,需要在每个步骤中严格的执行标准,如,施工图纸虽然只是重要环节中的一部分,但如何将施工成果同设计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图纸含义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需要考虑图纸的完整性、正确实施性、而图纸也是设计人员本身意识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准确的在施工中灌溉设计者得思想成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得工程顺利的完成。
1 现金国内土木工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1.1 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繁杂。
工程管理体制中,主要的问题是领导的多层,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施工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大型工程的前期研究不足,工程解剖粗矿,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实现设计、施工以及总管理的思想的统一化,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到实处,并要求施工方主动积极的进行控制,将责任、权责、利益进行系统化的统一。
1.2 验收标准与规范缺乏。
土木工程中,某些领域的施工控制依然缺乏概念、思维模式,标准更是从未实行,部分领域存在一般性标准,但是追求效益又小的工程却没有充足的财力进行科研准备,施工控制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力不从心,而这工程标准的制定,显然是需要考虑长远发展,以及它的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对待每一经验借鉴的工程需要展开全面的施工控制,避免重大失误。
1.3 理论研究难以配合工程建设需求,
施工控制关系着多个学科领域,尤其包括一些类似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选择、系统识别、线性分析等逻辑性强的学科,当前虽有人已经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理论展开研究,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有价值的学科
2 深基坑支护设计论
当前,国内建筑业内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的研究,多都处于施工图合同以外,各级设计单位必须以设计总平面图中标注出的该建筑相连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得详细情况,以及基坑侧壁土质、高度情况,针对设计提出相关的支护规则提出一定的意见、建议;而实施的细节则根据当地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解决的办法,可以自行解决或者另行委托其他专项支护设计,但是目前大多数设计院均没有配备,当然此中依然存在各种技术风险和经济收益难以匹配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深基坑护技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背离了城市施工现场条件,严重的制约了支护技术的革新,因此,各领导阶层需要严密的注视,并尽快解决。
3 钻孔灌注桩基础
现今的高层建筑多选择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但设计人员往往在施工图上难以找到施工机具的使用选择说明,直接由建设单位自行选择,但建设单位以利益为导向,选择涡锥钻作为工程桩成孔机具,实际运用时则是选择个体单机进行。往往致使施工图中标注要求的工艺指标难以进行严格控制,容易导致问题桩数量的增多,桩的承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而工作台面的整洁性更是难以做到,污水、淤泥遍地都是,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旋挖,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已经开始投入到工程中,对某些新兴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多数是选择先进的进口设备旋挖机具,设备上、施工工艺上都是相对先进的,影响工程进度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少,较好的控制了成孔质量,保障了桩孔的垂直度、孔底清渣程度指标进行考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同相同桩孔径、桩长的涡锥成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有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提高,能够抵消由于机具费用过高导致的单桩造价的增高,若换算成单位极限承载力价格,此两种均是持平的。同两个相近似面积的基坑作业工地,两台旋挖机具的日成桩数,同最大密度放置的涡锥成桩数量相差不大,都在18根左右,并且,前者提出的泥土能够及时的装车,并运出工地,就效率而言,较高于后者。从施工现场的整洁度来看,地面淤泥较少,仅仅只有少量的清水,能容易的排出场地,就上几项的对比,旋挖成桩工艺具有相对的先进性,而旋挖成桩单桩成本高,需要注意全面数据比较,以此劝说建设单位接受。
4 发展展望
4.1 工程项目施工技术,重要性既体现在设计阶段也体现在施工阶段,设计者创意的实现,多取决于施工技术,所以,在相对条件下,施工技术作为是否跟上设计者思维的关键技术,就施工来谈论,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过程容易受到地質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更是制约着工程的进行,并且在理想和实际状态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施工控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工作的严谨,必须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4.2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使用结构健康检测,并实现可持续运行、发展,土木工程中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损害以及性能衰退,这成为影响承载能力、耐久性的关键因素,造成严重工程事故,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害,造成严重的社会效益。在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号传导技术、处理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人们可提出结构的健康检测概论,引起土木工程的革命性变化,结构健康检测系统能安装各种传感设备,对环境、载荷、响应等信号进行实时的检测,同时评估健康状况,提出有效的科学依据,确保结构的安全运行,并延长系统寿命。
4.3 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注重土木工程设备的重复利用,实现战略可持续性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既是在不牺牲后代利益前提下、尽当代人能力满足当前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系统维护过程中,要做到设计的节能环保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土木工程设施的工程,如,选择充分的利用建筑的绿化,夏季时,大力降低灰砖墙的表温,进而降低空调使用量;还可以选择具有节能功能的多孔砖复合墙体作为建筑材料,起到冬季的隔热效果,或者选择太阳能、地下热等绿色能源。
4.4 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
就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是工程的关键步骤,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加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努力的学习,并掌握先进技术,同时结合个体的工作经验对现实设计进行改良、创新,并结合国外先进的设计,同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互相讨论,以做出了更有效率的设计方案。
5 结语:
土木建设工程,需要做好施工技术和设计配合、管理、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后,才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水平提高,所以需要采取一定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取得良好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教富英.试论工民建施工的工序质量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
[2]薛剑锋,林建华.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协作[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贾瑞庆,龚靖.工民建质量事故分析之一[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1(3).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第12篇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杂志, 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的权威科技类半月刊, 国内刊号:Cm0-1108/TP;国际刊号:ISSN2095-5650�旨在全方位推广电子各专业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新技术、新成果。本刊创刊伊始, 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电子学会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求杂志社要倾力打造一本服务于电子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设行业动态、院校巡礼、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电力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等栏目, 旨在打造一个本领域内的核心杂志及高端学术平台, 共同推进中国电子技术与软件信息事业的发展。本刊还将聘请全国各地高校电子系、软件系、计算机应用系以及相关学院的系主任、院长, 各级相关研究院 (所) 领导、资深研究员、教授担任编委, 阵容庞大的编委班子, 为期刊审稿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囊团的作用。sr“十一五‘’国农重大网洛出板工裎子項U杀徒首届中国出版政凊奖网珞出权抽中国学木期刊网络出版, 电库全文收录证书拎《屮W知LK4电子技术1-i铁件工程全文收杀.特发此Br, 编to'Hif Mfui:2012海总庳》编埘娄W会Hi l»J is.»被“屮W学水期M M络出版总蜱_遍%€r<电话:010-8858 4136传真:010-6846 2122投稿邮箱:dzyxrjtg@126.com网址:www.eg-sof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