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对维护稳定情报信息实行分级管理,按照涉事性质和轻重缓急,具体分为4个等级。
1、可能发生到乡镇(街道)或到县市区的较大规模集访,在单位内部进行的规划性聚集,以及其他可以由有关责任地区、部门、单位自行解决问题的信息,列为四级。
2、可能发生到县市区、赴市或在单位内部的较大规模聚集,或存在较大聚集闹事的隐患需要县市区以上党委、政府指定有关地区、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疏导化解工作的信息,列为三级。
3、可能发生到市、赴省或跨地区、跨行业的串联聚集,或出现轻微违法情形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市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措施予以化解,并做好随时启动现场处置预案准备的信息,列为二级。
4、可能发生赴省、进京或跨地区、跨行业的较大规模串联集集,或出现严重违法情形的群体性事件,或发生暴力恐怖活动,或到重点、敏感部位制造恶劣影响事件,需要市维护稳定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工作预案,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信息,列为一级。
以上情况已经发生的,比照上述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二、情报信息收集上报。
1、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信息联络员,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落实情报信息预警工作责任和措施。
2、各部门各单位掌握的情报信息,应及时报告当地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维稳办和上级主管部门,不得迟报、漏报、压报、误报、瞒报、谎报。属于四级管理的预警信息应报市维稳办、市公安局,其中四级信息应在12小时以内上报,三级信息应在8小时内上报,二级信息应在2小时以内上报,一级信息应在1小时以内上报。维护稳定工作特别防护期,实行情报信息日报告制度,重大信息即时报告。
3、一般情况下应采用书面形式报告,特别紧急的可先用电话报告,随后书面报告。涉密信息不得通过非保密渠道报送。
4、上级部门掌握的重要情报信息,应及时通报给涉及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报告情报信息应准确、全面,尽可能把主体、规模、时间、诱因、动向、涉事单位、骨干人物等要素报告具体、完备。报告预警信息的同时,应报告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及时续报事态发展和后续工作情况。
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
1、市、县市区两级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应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武警、人事、民政、劳动保障、国土资源、环保、教育、工商、建设、房产、企改、法制等部门,聘请熟悉政策法律和其它相关专业人知识的人员,组建一支维稳形势分析研判专门队伍,为维稳工作决策服务。
2、由维稳办牵头,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排查发现的带全局性、倾向性的苗头隐患,收集掌握的重要情报信息,适时组织维稳形势分析研判专门队伍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判,预测事态发展走势,研究应对处置策略和化解工作措施,并形成分析研判意见,向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对迟报、漏报、压报、误报、瞒报、谎报情报信息,造成较大影响的,启动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制。 (1)矛盾纠纷排查
1、排查主体。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负责排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矛盾纠纷。各部门负责排查本部门、本系统以及与本部门、本系统职能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企事业单位负责排查本单位所属人员及相关人员中存在的矛盾纠纷。
2、排查方式。排查工作坚持日常排查、专项排查、集中排查相结合。日常排查指结合日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了解、发现、收集、掌握各类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指不定期针对一个或几个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排查。集中排查指每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
3、排查内容。排查存在不稳定问题的隐患和苗头,以及发生过的群体性事件可能出现反复的问题。重点排查可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引发不稳定事件的问题,可能形成跨地区、跨行业串联的问题,可能引发越级集访的问题,可能引发大规模治安械斗的问题,可能引发暴力恐怖活动的问题,可能出现敌对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的问题。
4、排查台帐。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排查,对排查的矛盾纠纷,
应逐起将问题诱因、人员规模、牵头人物、事态变化、事发地区、涉事部门、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化解时限、稳控措施等记录在案,纳入台帐管理。排查台帐应由管领导签字审核把关,并逐级上报上级维稳办。 (2)矛盾纠纷调处
1、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矛盾纠纷,由该地区、部门、单位自行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调处化解;对突出的矛盾纠纷和重大的不稳定隐患,应明确责任领导包案,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进驻事发地集中开展调处化解和疏导稳控工作。对难以化解消除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隐患,应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和维稳办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上级对下级报告、请示的问题,应及时研究、答复,必要时,可直接协调处理或下派工作组帮助指导处理。责任不明确的,由本级党委、政府或下级有关部门指定责任地区、部门、单位和责任领导。
2、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协调会议,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单位应根据需要及时召开,分析维稳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3、建立健全调处机制,整合调解资源,提高调处能力,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对接和联动。
五、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交办督办机制
(1)交办。重大不稳定问题和领导批办事项,由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或维稳办直接向事发地党委、政府或涉事主管部门下发《重大不稳定问题交办通知书》,并以《重大不稳定问题报告单》的形式,向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报告。
(2)承办。承办单位和责任领导应按照交办的要求,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限期办理,消除隐患。对限期内难以办结的,应提出延长工作期限的申请并说明原因。 (3)督办。维稳办对交办事项进行跟踪督办。对在限期内未办结,且隐患突出的,下发《重大不稳定问题督办卡》。对仍未按要求办结的,责令包案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维稳办书面报告工作情况,说明理由。
(4)销号。交办或督办事项处理终结,隐患消除的,责任单位要向维稳办写出专题报告,申请销号。维稳办审核后,已处理到位的,予以销号。
(5)查办。对经督办后工作仍未落实,也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维稳办书面报告工作情况、说明理由,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或引发新的事端的,启动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制。
六、建立维护稳定工作会议制度。 (1)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由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召集并主持,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任务主要是传达学习党委、政府有关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审议制定维护稳定工作相关工作制度;研判阶段性的维稳工作形势,作出工作部署;研究讨论带全局性、倾向性的不稳定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对成员单位履行维稳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讲评等。 (2)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碰头会议。
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碰头会议由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委托副组长(或维稳办主任)召集并主持,维护稳定工作;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碰头会;委托副组长(或维稳办主任)召集并主持,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任务主要是安排部署重大节会等特别防护期间的维护稳定工作,听取重大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和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面或个案的处置情况汇报,研究突出不稳定因素的交办、督办事宜,研究重大不稳定事件的现场调查和责任查究事宜等。 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碰头会议由维稳办承办,议定事项由维稳办负责整理并形成会议纪要。
社区维护社区稳定和治安情报信息收集、分析报送制度
一、发动和组织群众维护社区稳定,积极收集辖区内有关治安情况的报告,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综合办、洪山派出所汇报。
二、协助公安机关,与物业公司共同努力搞好治安联防暂住人口管理工作。
三、协助公安机关,搞好违法人员帮教工作。
四、协助公安机关,劝阻和制止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
五、发现反革命和其它刑事犯罪活动应及时报告,对在逃犯、现行犯应立即扭送公安机关,发现群众因民事纠纷可能引起危害治安后果的,应及时向有关单位、组织反映,并协助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六、发生案件,及时报案,协助公安机关,保护好现场,积极为查破提供线索。
七、协助公安机关依照法律,对管制、假释、缓刑和监外执行罪犯进行监改。
八、宣传和教育群众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尊重社会公德,增强法制观念。
九、反映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并对公安机关工作提供建议。
(鼓楼区洪山镇锦江社区)
桃镇委2013‟76号
关于设立镇涉稳信息会商中心和 建立涉稳信息会商研判会议制度的通知 各办事处、行政村、镇属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工作,规范涉稳信息会商形势研判制度,提高驾驭社会稳定动态局势的能力,经研究,决定设立镇涉稳信息会商中心和建立涉稳信息会商研判会议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镇涉稳信息会商中心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搜集工作,提高涉稳信息的掌控力,构建协调配合、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内幕性、行动性、预警性信息。加强信息研判工作,提高涉稳信息的研判力,及时汇总梳理、分析比对、研判甄别各类信息。加强信息运用工作,提高涉稳信息的报送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料和意见建议,落实办理责任,推动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涉稳信息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各类可能影响现实社会稳定或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的动态性信息。
二、镇涉稳信息会商中心组织体系
镇涉稳信息会商中心以镇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为牵头负责单位,根据阶段性社会稳定形势和网络舆情特点另行确定相关单位参加。
涉稳信息会商中心设在综治办,许建国(党委副书记)任涉稳信息会商中心主任,王正忠(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沈樑(边防派出所所长)、尹瑞超(综治办常务副主任)任涉稳信息会商中心副主任。
具体责任分工:综治办传达各级领导指示或批示精神,通报面上其他领域社会稳定形势,指导、协调全镇社会稳定工作;落实会议形成的各项维稳工作措施。与会单位针对涉稳信息进行集中会商,分析研判事态发展趋势,提出防范、处置等应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综治办负责完成会商纪要撰写工作,并报送市维稳办。
三、涉稳信息会商研判会议制度
涉稳信息会商形势研判会议由镇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召集;组长因事不能亲自牵头的,可委托副组长或办公室主任牵头召集。
涉稳信息会商形势研判会议实行常态化例会制度,每周一次定期会商;重点时段、敏感节点,实行每日一次会商;重大、突发、敏感案事件,实行专题(案)会商。
会议将根据涉稳信息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黄、橙、红“三色预警”,建立健全分类预警、分级处置和交办督办工作机制,促进涉稳突出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四、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办事处、行政村、镇属单位部门要把涉稳信息会商研判会议制度建设作为推动涉稳问题解决的一项重要举措,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必要时,单位责任领导和业务负责人共同参与信息会商形势研判。
二要严肃工作纪律。要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做到急事急报、特事特报、要事快报,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发生。要坚持内外有别,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严防发生泄密案(事)件。
中共桃渚镇委员会 2013年9月26日
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融合;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8
〔
The Research of Tra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
A Case of Shanxi Fi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Zhang Yuzhu1Wu Sanlin2
(1.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2.Library,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
〔Key words〕knowledge fusion;university libraries;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training mode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积极开展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情报学人才需求量猛增,情报学硕士授权单位也随之不断增多[3]。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其中设在985高校图书馆的有5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空大学;设在211高校图书馆的为5个,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扬州大学与江苏大学;设在普通高校的为7所,分别是山东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新乡医学院。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周期短,但从培养过程看,各馆情报学硕士点积极挖掘本馆教学科研潜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程序。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有幸于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为了能保证财经类院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模式的概念
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模式”进行了解释。《辞海》解释“模式”亦译“范型”[4]。《现代汉语词典》称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为模式[5]。西方学术界理解模式概括起来有4:(1)模式是一种模型和计划;(2)能在短期为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的科研成果为模式;(3)模式是一种简化、理论性的形式;(4)模式是可表达结果和过程的主要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6]。在《新英汉词典》中,模式相应的单词有:Model(模式)、Paradigm(范式)、Patteru(模型)[7]。从上述的解释看,相关工具书与学者对模式概念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但就内涵来讲,认同是一致的。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Oct,2015Vol35No1012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方面,我国存在有结构论与过程论两种。简单来说,结构论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将若干个有关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而过程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8]。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1995年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中的诸因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要素、教育理论及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推广、实践价值大。
1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样式[9]。(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绩效评价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培养目标是系统的核心。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行性主要从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21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学科财经大学。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培养,这种管理体制有利用提高管理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图2)。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培养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能为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2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框架图
22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点属管理学科,管理学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硕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是依托其开展的,教学已有8年。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讲,图书馆负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指导学位论文撰写等。(见图3)图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来看,目前教学团队共有25人,其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为8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的为10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见表1)表1情报学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名称数量(人)百分比(%)合计25100教授936副教授1248讲师416博士学位832硕士学位1662其他14
从实践教学和科研来看,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有13个,学校配有专业实验室12个,教学软件5套。情报学硕士生培养注重与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近五年情报学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著作7部,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6项,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也正是需要通过知识融合的情报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导师组开设的专题讨论,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研究生实际技能;通过参加导师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专门人才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23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培养质量[10]。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践基础上,为了改善教育培养环境,促进知识融合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思考的路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因此开展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3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31基本思想
知识融合包含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提出,多学科横向联合和纵向集成已成为必然趋势[11]。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它超越了情报学科本位的思想,适应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国家学位条例要求,在对情报学硕士生研究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科学与情报学、技术与管理、应用与创新的融合,强调财经类院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情报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实践,要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领域与情报学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情报学界和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信息分析能力强,能组织协调情报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模式构建的原则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概括,是对培养实践规律性的揭示,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因此,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社会需求原则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颇为紧密、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情报学大量人才,需要硕士研究生来补充,因此需建立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至于核心的地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知识融合原则
知识融合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与知识共享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伴随着新知识融合、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与发展逐渐探索而建立的,它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是专业所属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是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融合与共享就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就成为无米之炊。新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的融合,通过培养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科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323研究生主体原则
研究生主体原则主要强调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强调研究生独立性、整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化、同步化的教育观念,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兴趣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培养阶段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学校与图书馆要为研究生提供最佳的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实践方式。因此,在基于知识融合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有利于研究生在情报学学科的前沿与交叉领域探究问题,使研究生能在学习、实践、研究中受益与创新,使终生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因此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等因素构建的。构建新的模式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依据原有的模式,通过分析与探索,进行的完善和发展,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
41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对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构建培养模式原则的确立,作者应用本体论的思想,构建其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共分4个核心系统模块,即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系统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这4个系统各自承担着知识融合中相应的角色与功能,形成了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整体(详见图4)。
42培养模式分析
从培养模式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理论,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1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是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具体是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与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业外语、情报学理论研究、管理学方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为情报学学科前沿专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策划与安全技术等。分析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信息分析与案例研究、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统计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市场分析与预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专题等。专业方向知识课程主要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信息管理研究专题、网络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竞争情报专题、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题、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
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讲授由团队完成。我校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加强专题讨论,加大研究生的选修课比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研究图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干中学”、“项目中学”的培养目标。
422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分析
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情报学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处理、知识传播,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节的知识流程。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将情报学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情报学知识资源以资源平台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知识元数据库。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1)建立情报学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情报学教、学、研互动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包括课件、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试题、实验数据库,它还是一个教、学、研心得交流平台。(3)建立情报学动态知识库。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收集新知识,使教师和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能及时利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
423教学实践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紧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多样,适合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实践系统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实践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系统一方面构建了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能积极探索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力强,效果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安排有实践的内容,并将先进的软件开发、系统仿真工具、定量分析软件及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想活跃,教与学相长,促进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教学实践系统模块有利于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强调了知识融合下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424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正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注重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系统模块中有社会调研、参与项目、参加各类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专业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模块主要要求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专业教师与导师引导或指导下完成。教师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研究生的兴趣,指导或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研、参与项目、撰写报告和发表论文等。研究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收集查阅资料文献,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拓展情报学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这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开拓性地工作。
总的来讲,从知识融合的角度分析,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是使研究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系统是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方法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是培养研究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将知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系统是为上述3个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能使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使知识融合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创新。
5措施与建议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资源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但就目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现。
51进一步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与学科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讲座,增加专题讨论,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逐步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理论课资源共享平台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资源丰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他们有著名教授与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逐步把这些作为精品课程,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增强了师资团队合力,保证了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3实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控制
尽快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实践与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采用引进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知律,徐芳.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五个导向[J].图书情报研究,2008,(1):6-8.
[2]韩晓红,刘文云.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31-1035.
[3]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9-72.
[4]夏征农.辞海(普及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5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4.
[6]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0.
[7]新英汉词典编辑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8]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5-16.
[9]祝培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20-25.
[10]孙全军,左文革.高校图书馆独立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与挑战[J].情报杂志,2011,(11):247-248,237.
[11]张文德,赵需要,陈秀莹.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色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9,(6):92-95,10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信息可视化可以让我们直观地观察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段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对2000-2009年情报服务研究论文640个关键词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33个高频词作为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对象。利用可视化工具Ucinet和PASW绘制了关键词网络的多维尺度分布图,并从定量的角度判断了情报服务10年来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情报服务研究的4点思考。
〔关键词〕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报服务;可视化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9.008
〔
Visual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Based on Co-word Network in ChinaTian Dafang
(Library,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Benbu 233030,China)
〔
〔
1957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全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和全国科学技术情报网[1]。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地方、基层的三级国家情报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情报服务机构,为各级政府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着情报服务。伴随着21世纪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情报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情报服务目前的研究热点有哪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文将以期刊论文的关键词为分析对象,通过疏理2000-2009年我国情报服务研究内容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1 数据收集
为了比较全面地收集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期刊论文,本文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是:题名或关键词中包括“情报服务”,时间范围是2000-2009年,剔除会议通知等少量文献后,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94篇。这些论文发表在206种学术期刊上,期刊发文数的分布(见图1)是一个幂指数分布(Y=34.62X-0.7318)。其中,发文较多的是传统图书情报学期刊、专业(农业、医学类)情报类期刊。这表明情报服务是一个学科属性很强的研究主题。
尽管“情报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它们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在文献中存在两者混用的现象。从图2看,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成果数量,2000-2004年检索结果的数量呈现一个小幅下降的态势。这与研究者在论文中更多选择“信息服务”有较大关系。另外,从检索结果分析,“竞争情报服务”作为一个术语在2004年之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的题名当中或被用做关键词。这是图2中2004年以后检索结果数量上升的重要原因。总之,从题名和关键词这个角度看,国内情报服务研究成果的期刊论文数量在10年期间呈现出一个先抑后扬的局面。
2 研究的数据整理
2.1 数据清洗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而从学术论文中选择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和术语,是未规范的自然语词。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的集合,可以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2]。笔者检索得到的494篇期刊论文共有1 705个关键词,篇均3.5个,初次去重后为711个。
由于关键词存在一些不太规范的现象,笔者利用3种方式对数据进行清洗。
(1)合并。这种方式主要是把表达内容一致的词用其中一个较常用的词来代替。如大学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统计时汇总为“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汇总为“中小学图书馆”。
(2)集中。这种方式是为了把一些出现频次较少,但反映特定内容的词,集中起来用上位词代替。如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技术在统计时用“数据库”代替。
(3)舍弃。这种方式主要是对于太宽泛或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发展、方向、要求、现状、问题、研究等,最后不计入统计分析的范围。
通过上面3种方式,最后得到609个关键词。
期国内情报服务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Sep.,2010Vol.30 No.92.2 高频关键词的选择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统计发现,在609个关键词当中存在着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本文选取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次为高频关键词(见表1),33个高频词虽然只占总体的5%,但出现频次却占总体的54%。它们基本可以反映国内情报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表1 高频关键词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情报服务21812服务2123服务模式92高校图书馆9313图书情报1724航行情报93竞争情报8614医院图书馆1725情报服务工作94信息服务5515企业1626数字图书馆95图书馆4516信息资源1527情报工作86网络环境3917知识服务1428数据库87书目情报服务3818科技查新1329文献情报服务88竞争情报服务2919情报1330资料室89科技情报2720医学情报1131公共图书馆710书目情报2721专业图书馆1132知识经济711定题服务2322情报用户1033资源建设7
2.3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可视化
本文首先将33个关键词的共现次数统计之后,构建了一个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利用可视化软件Uninet将构建的关键词共现矩阵数据转换为一个网络图(见图3)。
如果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当中,则这两个词间产生一条连线。从图3看,这些节点可以分为3类。一是情报服务、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等节点,它们与其它节点的连线较多。这反映出它们与其它节点代表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次较多。其次是情报、服务模式、文献情报服务、资料室等节点与网络中其它节点连线较少。这反映了它们与其它词共现的机会较少,其代表的研究内容只是少数研究人员的关注。第三类是服务、公共图书馆和航行情报3个独立的点,这反映出与其它节点相比,这部分研究内容相对独立。另外,从整个网络来看,显得比较松散,这表明国内情报服务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非常集中的研究内容。 3 数据分析
3.1 节点中心性分析
W.H.Lee研究发现[3],在一个共词网络中,网络中心性的点中心度、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指标不但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还能够用于识别未来发展趋势。在某个学科领域,节点中心度较高的节点通常代表着当前的研究热点;节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性两项指标较低,而中间中心性指标较高的节点代表着新兴的发展趋势。笔者利用Uncinet得到33个关键词3个指标的数值,并将数据归一化之后转换为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以下3点。
(1)节点点度中心性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它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表示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越频繁。“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这4个词的点度中心度都较高。这反映了图书馆的情报服务、竞争情报是当前情报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竞争情报服务、企业”这4个词处于第二个层次。相对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应该更加丰富,但目前的研究还较薄弱。
(2)节点的中间中心性表示关键词在网络中“中介能力”的大小,反映了网络中某些关键词通过某个关键词建立联系。从图4看,“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文献情报服务”这四个词的节点中心度较低,但是其中间中心性较高。它们可能会成为国内情报服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
(3)接近中心性大小反映的是节点在网络中不受其它节点控制的能力。在图3中则表示某个关键词与其它词共现能力的大小。从图4看,除3个独立的点之外,其它词的接近中心性差别不大。这表明单纯从这个角度很难判断某个关键词代表的内容是否是情报服务研究的热点或潜在的研究内容。
3.2 多维尺度分析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揭示情报服务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为了对国内情报研究内容进行分析,下面利用PASW的多维尺度分析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可视化(图5)。图5 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布
根据关键词共现的情况,可以将国内情报研究的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
(1)信息资源与情报用户。信息资源是情报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资源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情报需求。情报用户是情报服务的对象,只有对用户的情报需求、情报利用习惯、用户对情报服务的反馈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情报服务。
(2)网络环境下的情报服务工作。这部分主要是探讨书目情报服务、文献情报服务、科技查新等传统的情报服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存在机遇,尤其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提升情报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创造一些新的服务模式。
(3)专业情报服务内容与机构。专业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的多次出现,既表明情报服务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同时也反映了这些领域的情报服务工作得到研究人员较多的关注。同时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知识经济、知识服务、资源建设又是专业情报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手段、背景、方式和基础。
(4)图书馆和企业。图书馆是情报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其中定题服务是传统也是时间最长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如何为其提供科技情报成为研究人员长期关注的一个方面。
(5)情报服务的模式。尽管情报服务机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情报服务的具体模式,但随着情报服务环境的不断变化,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等背景,如何用更加有效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成为研究者值得关注的一个主题。
4 几点思考
4.1 情报服务理论有待进一步丰富
情报服务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依赖于情报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从实践工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信息与情报之间的模糊界定也直接影响着情报服务研究的深入。情报服务与信息服务从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方法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人员应该明确加以区别,这样才有利于两种工作按各自的规律展开。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沈固朝教授在其多篇文章[4-5]中对国内外两种情报观进行了论述,他关于情报的介绍和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情报服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情报服务的方法和技术应该不断创新
从笔者对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分析看,除定题服务、定题情报服务、书目情报服务等少量词语外,反映情报服务方法的内容较少,这表明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方法是情报机构实现情报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博客、维基、即时通讯等web2.0平台为情报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这方面的探讨还较少。从情报的收集、整理,加工,到情报在决策链中每个环节的准确使用等环节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4.3 情报服务研究的内容应该更加广泛
目前情报服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图书馆这样的信息服务机构,它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比较有限。情报服务是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需要为各种各样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李刚等人[6]探讨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将情报服务导入突发事件的管理决策及救治运作中,紧紧围绕伤员救治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快捷、及时的优势和特点,全方位积极开展信息情报服务,为领导和机关科学决策,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科学开展救、治、防,最大限度地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伤残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吴健和武丽真[7]介绍了北京军区查新站——医院的医学情报服务机构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战斗中,凭借先进的网络条件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前线医务人员提供了内容丰富、层次更深、方法灵活的多样化医学情报服务。现代社会,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发生的领域也非常广泛,情报服务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研究人员应注意关注国计民生,为决策者在解决一些社会性问题提供针对性更强,质量更高的情报服务,扮演好“耳目、尖兵、参谋”的角色。
4.4 情报服务研究人员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学科的学者和情报工作人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历史学派。政治学家、部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深情报人员形成的认知学派和政治学派。研究情报部门对社会和公众的“监视”或“监督”(surveillance)成为这个领域的社会学派[5]。研究文献提供和利用的图书情报学派。研究情报服务技术与系统的技术学派等。学派之间要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来丰富和拓展情报服务的内涵,提升情报服务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297.
[2]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的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9):1400-1404,1434.
[3]LEE.W.H.How to identif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using scientometrics: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J].Scientometrics,2008,57(3):359-377.
[4]沈固朝.两种情报观:Information还是——Intelligence在情报学和情报工作中引入Intelligence的思考[J].情报学报,2005,24(3):259-266.
[5]沈固朝.“耳目、尖兵、参谋——在情报服务和情报研究中引入intelligence studies的一些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1-5.
[6]李刚,张新颜,王梅,等.5·12汶川大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信息情报服务[J].西南国防医药,2009,(7):740-741.
[7]吴健,武丽真.抗震救灾时期医院医学情报服务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8,(8):10-11.
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从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等方面对2016—2020年CNKI中情报学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出近五年国内情报学的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相较于此前情报学的研究发现,与医学相关的研究出现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现象,希望可以为情报学与医学研究者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报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
Visualization Research and New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in Recent Five Years
LIANG Maoyun1,ZHANG Fan2,3,LI Menglei1,SUN Jingjing1
(1.Management Institut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3.Research Center for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0 前 言
情報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情报学的发展动态必将成为情报学学者们的关注重点。随着数据价值的日益凸显,大量免费文献计量制图软件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应用,诸多学者认为软件具有一定的学术贡献[1]。目前,国内有许多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制图软件对情报学领域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研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挖掘和分析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肖明等[2]通过收集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利用自编Java程序进行数据预处理,对1998—2007年间的论文进行了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讨论了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宗乾进等[3]基于CSSCI数据库,利用多种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间国内情报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研究前沿领域、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赵蓉英等[4]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2010—2015年间国内外情报学发展的现状。国内研究者多以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对国内情报学的发展进行研究,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不利于发现情报学研究的新发展、新变化。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16—2020年间收录在CNKI上以情报学为主题的所有中文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探索近几年国内情报学的发展变化。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及时更新的CNKI数据库成为本研究数据来源的首选。以“情报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4 108篇中文期刊论文,剔除杂志投稿指南等无关条目后获得3 801篇文献题录信息,以Refworks格式下载供学者分析之用。
CiteSpace是由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开发、可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应用程序,是信息分析领域影响力大且普遍应用的信息可视化制图软件[5]。本文以CiteSpace5.6.r5版本作为研究工具,转换中文期刊文献数据格式后方可进行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可视化分析。
2 情报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2.1 文献年度分布
2016—2020年间国内情报学领域相关文献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年均发文760篇。随后笔者在CNKI数据库以同样的检索方式查询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文献,共计8 539篇,年均发文533篇。相比较而言,近五年的年均发文量较高,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足以证明国内情报学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2.2 文献作者分析
作者是学术研究的核心要素,高影响力作者是科研机构产出的生力军、团队的中坚力量,引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可通过高发文量和高被引频次得以体现。笔者对CiteSpace进行参数设置时,将“Time Slicing”设置为2016—2020年,“#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年,“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Top N阈值设置为N=50,“Pruning”设置为空,其他项均为默认,运行软件生成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越大发文越多,连线越粗合作关系越紧密。由图2可以看出,李秀霞、赵蓉英、徐蕴、梁繁荣、杨建林、邱均平等为近五年情报学领域的高发文量作者,并且发现了由梁繁荣、任玉兰、王旭等组成的密集合作网络,显示出他们在学术上的合作和交流颇多。其他作者合作较少,多为高校师生合著发文。
表1统计了发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李秀霞、赵蓉英、徐蕴、梁繁荣、杨建林、邱均平等作者为情报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了情报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参与发表论文最多的是李秀霞(30篇),根据普莱斯公式[6] ,发文量不低于5篇的作者为情报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66位,合计发文522篇,占总发文数的14.52%。基于此前宗乾进等的研究,李秀霞首次成为阶段性高产作者,注重期刊耦合分析,发文质量较高,多见于中文核心期刊,是近五年情报学研究领域的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通过对高产作者背景的调查发现,发文量排名第三的徐蕴来自医学院校,钻研于医学教育、医院管理等医学相关方面,将情报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医学研究,推动了情报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2.3 发文机构分析
“NodeTypes”选择机构“Institution”,“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设置保持不变,运行软件生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表2列出了发文量≥20篇的高发文量的18所机构,这些机构共发文643篇,占总发文数的16.92%。
结合图表分析,按发文量多少大致可将这些机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发文量≥80)包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两所机构;第二层次(80>发文量≥30)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六所机构;第三层次(30>发文量≥20)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等10所机构。此结果与李文娟[7]、宗乾进、赵蓉英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主要机构仍旧扮演着国内情报学领域研究的领头羊角色,进一步证明了情报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在高校院系。除此之外,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代表的信息研究所在情报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此前的研究相比,值得注意的是情报学研究与医学相关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交叉融合现象。表2中列出的18所机构中包含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5所医学研究机构,合计发文146篇,占表中总发文量的22.71%。情报学研究与医学相关研究的融合趋势进一步解释了近五年来情报学研究年均发文量較高的原因,后文将继续探索、验证发文量增长的原因。
3 研究热点分析
“Node Types”选择“
结合表3中的高频关键词及知识图谱找到其共现关键词,由此得出2016—2020年间我国情报学研究聚焦四个领域:
(1)情报学理论探索(共现关键词为图书情报学、情报工作)。情报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本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解答,也为解决情报学学科发展中的问题予以理论支持[8]。包昌火等[9]对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加以概述、理顺了我国情报学发展史、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王芳等[10]对我国情报学学科理论的来源、应用和专属度开展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应用理论来源广泛,借用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来解决诸多问题,反而对情报学原创理论应用较少,其对其他学科发展作用甚微。吴晨生等[11]在以网络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情报3.0时代下对情报定义提出新的思考。
(2)文献计量学(共现关键词为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共现分析)。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文献计量学研究在图书情报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大量免费文献计量软件工具的应用和普及,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如邱均平等[12]以中外多个数据库中管理学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外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李韵婷等[13]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工具对国内外智库影响力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展开分析。医疗科学和教育业已成为国外智库影响力研究的前沿,国内2015年前关注智库影响力的内涵和影响程度,2015年后相关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3)大数据(共现关键词为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五年许多情报学者从大数据对情报学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如彭知辉[14]认为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巨大,作为情报学研究对象,情报学与大数据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拓宽情报学研究范围。苏新宁[15]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研究上要向网络复杂数据拓展、向复杂结构数据扩展以及加速情报信息分析工具的研制等。马费成[16]认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得以创新,增加了数据获取的方法、途径,同时促进了研究工具的更新换代。
(4)学科交叉融合(共现关键词为护理、中医药、肿瘤)。学科交叉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满足学科自身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科学活动,体现为两门及以上学科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横向联系而形成的具有独立性质的一门学科或一个学科群体,以及据此而组织建立起来的结构和体系[17]。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5所医学高校机构发文数在20篇以上,合计发文146篇,占表中所有机构总发文数的22.71%,足以证明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普遍适用于医学及医学相关研究。如徐蕴[18]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2006—2015年间CNKI数据库中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得出其文献发文数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影响力作者研究群体逐渐形成,基金资助和核心期刊的文献占比高等结论。表4列出了出现频次较高的医学相关类关键词,年度合计频次逐渐增多,且2019年和2020年增长幅度较大,进一步证实了近五年年均发文量相较以前整体增多且在2019—2020年显著增多的原因。情报学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紧跟时代步伐,随着2020年疫情的爆发,相关学者运用情报学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展开研究,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扩展情报学的发展领域,推动情报学研究的高速发展。
4 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是科学探索中最有发展潜力以及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是潜在的、未来的科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关键词共现分析设置一样,点击“burst terms”选择“plain text”,运行软件进入可视化界面,依据算法检测到突现度最高的前15个关键词,如表5所示,其中黑条代表热点出现的年度。引文分析、用户教育、图书情报、定量分析、ischool、情报分析、h指数等15个主题成为近五年国内情报学领域研究兴趣增长较为明显的主题,即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前沿。
5 结 论
本文以CNKI中情报学研究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为工具,从年度发文量、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几年年均发文量较高,2019—2020年增长明显;高产作者发生变化,并出现其他学科高产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仍旧是情报学领域主要发文机构,出现发文量较高的医学高校;研究热点主要有图书情报学理论探索、文献计量学应用、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四个方面;引文分析、用户教育、图书情报、定量分析、ischool、情报分析、h指数等15个研究主题为近几年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前沿。
高产、高影响力医学作者、医学机构和高频医学相关关键词的出现,足以证明情报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已应用于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不排除在此前的研究中已出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只是在近几年表现得格外突出。情报学方法和理论运用于其他学科无疑是近几年发文量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仅从CNK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文献数据不够全面,结果不尽完美,笔者以后会从多个数据库收集数据,综合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对CNKI中数据集进行复查时发现与之前数据稍有差池,不排除是论文撤稿等原因所造成,所幸差别很小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PAN X L,YAN E J,CUI M,et al. Examining the usage,citation,and diffusion patterns of bibliometric mapping softwa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tools [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8,12(2):481-493.
[2] 肖明,李国俊,杨楠.基于词频分析的国内情报学研究热点(1998~2007)[J].情报杂志,2009,28(8):21-25.
[3] 宗乾进,袁勤俭,沈洪洲,等.2001—2010年国内情报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的当代学科发展动向研究 [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15.
[4] 赵蓉英,魏明坤.2010—2015年国内外情报学研究热点可视化比较 [J].图书馆杂志,2016,35(8):15-22.
[5] 陳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 胡利勇.基于普赖斯定律的图书情报领域高被引论文核心要素测评 [J].图书馆研究,2016,46(4):113-117.
[7] 李文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J].情报科学,2014,32(1):104-109.
[8] 刘兹恒.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现状 [J].中国医院,2008(2):10-13.
[9] 包昌火,金学慧,张婧,等.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J].情报杂志,2018,37(10):1-11+41.
[10] 王芳,陈锋,祝娜,等.我国情报学理论的来源、应用及学科专属度研究 [J].情报学报,2016,35(11):1148-1164.
[11] 吴晨生,陈雪飞,李佳娱,等.情报3.0环境下的情报生产要素特征与情报生产方式变革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4.
[12] 邱均平,沈莹,宋艳辉.近十年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 [J].现代情报,2019,39(2):17-25+37.
[13] 李韵婷,郑纪刚,张日新.国内外智库影响力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 Ⅴ的可视化计量 [J].情报杂志,2018,37(12):78-85.
[14] 彭知辉.数据: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 [J].情报学报,2017,36(2):123-131.
[15] 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回归 [J].情报学报,2017,36(4):331-337.
[16] 马费成,张瑞,李志元.大数据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J].图书情报知识,2018(5):4-9.
[17] 许海云,尹春晓,郭婷,等.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5):119-127.
[18] 徐蕴,魏琦,汤大朋,等.2006—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J].中医杂志,2017,58(5):418-422.
作者简介:梁茂云(1997—),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卫生信息化;通讯作者:张帆(1968—),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卫生信息化。
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对比分析了2010—202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脉络,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部分数据库2010—2020年科技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和Excel绘图功能,实现国内外成果转化领域的知识图谱比较分析。文章研究发现,2010—2020年国外平台更集中在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研究预测,围绕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是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7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2010—2020)
Gan Tian1 Ju Bangqing1 Li Ying2
(1.Hun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Hunan,Changsha,410001;2.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ngsu,Xuzhou,221018)
Key words: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Visualization analysis;Knowledge map
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1],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明确表示,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日益成熟,逐步完善的政策法规催生了更加活跃的成果转化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和成交的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屡攀新高。[3]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核心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还处于深水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
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以来,我国学界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蔡跃洲[4]辨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全面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環节;储蓉月[5]剖析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并对转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策略;刘宇等人[6]以SWOT-QSPM模型制定了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竞争战略及实施方案。为借鉴吸收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不少学者对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分析。陈俐等人[7]总结了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路径及重大举措;李玲娟等人[8]梳理了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发展历程、构成体系和典型制度;董洁等人[9]介绍了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中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近年来,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文本的挖掘分析逐渐增多,杜宝贵等人[10]对我国各地区、各部门1978—2018年颁布的311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与定量统计;赵睿等人[11]采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2007—2019年颁布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展开研究;司晓悦等人[12]绘制了2000—2018年间CSSCI成果转化中文文献的知识图谱;许琦[13]对2015—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从国内平台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文本挖掘多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该领域整体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较少,尚没有涉及对国内外研究态势的对比分析。笔者强调基于国内外知识平台的文献信息,运用定量统计、聚类分析、突发关键词探测等方法,结合多种信息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近10年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脉络,找准差距、判别热点、辨析前沿,希望为我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重视程度及科技领域成果转化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明显突破,结合国内外科技创新竞争形势,笔者选择检索年限为2010—2020年。国际文献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achievements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fer”“technology transaction”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5053篇外文文献;国内文献选择CNKI的EI、北大核心、CSSCI、CSCD数据库,以“成果转移”“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1560篇中文文献。
(二)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借助Python命令进行数据清洗,包括过滤筛选重复记录、空记录等无效数据,拆分预处理部分字段。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概念(TOP N统计、数量分布统计、关联统计等),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4]、VOSviewer和Excel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形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用于国内外对比分析,展现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程中较为重要、关键的有效信息,以识别研究趋势。
二、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年度发文量对比分析
2010—2020年,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国际平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平台发文量波动较小,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中文、外文文献差距的不断拉大,并不代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展缓慢,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国际平台文献的国别分析发现是部分国内学者倾向于使用外文在国际平台发声。
表1所示为2010—2020年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从数量上看,中国发文量约占全球发文量的10%,仅次于美国,与英国相当,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大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创新型国家。但从合作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中介中心性仅为0.03。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合作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发文量较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度不高,英国和美国的中介中心性均超过0.1,体现出两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处于先进水平,并受到全球的认可。俄罗斯虽然发文量仅91篇,数量上不属于前列,但其2017—2020年间突变权重最高(8.87),可能与俄罗斯政府在《2020前俄罗斯联邦创新发展战略》中列出的鼓励措施有关。[15]
(二)期刊分布统计
国内外平台发表科技成果转化文章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发文量如图2所示。这排名前十的期刊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载文量占所有外文期刊的15%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RESEARCH POLIC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中文排名前十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期刊载文量占所有中文期刊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48%左右,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科技进步与对策》。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章的投稿刊物均以科技服务管理、创新发展及公共政策研究等管理类学术刊物为主。
(三)科学合作现状对比分析
利用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有助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国际平台作者合作网络的核心人物有:Mike Wright(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ames A. Cunningham(愛尔兰,爱尔兰国立大学)、Mirjam Knockaert(比利时,根特大学)、David B. Audretsch(美国,印第安纳大学)、Maribel Guerrero(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国际研究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不同国家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尚未在国际合作研究中进入核心圈。国内平台作者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仅可判断出两个早期的合作子网络,即以南昌大学喻登科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与意大利圣安娜大学Andrea Piccaluga有合作的国内高校研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
(四)研究机构现状对比分析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得出表2。结合内容分析,以国内外机构综合对比来看,欧美高校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关注度普遍较高,权威交流研究广泛且有一定深度。我国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在国际平台发文较多,二者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统计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居前三位,均设有独立机构从事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工作,开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清华大学积极构建“四类专员”技术转移队伍,倡导开展科技成果处置尽职调查,并规范兼职兼薪与离岗创业等要求。中科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源头设计,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大幅提升了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动力。
从国内平台主要发文研究机构可以看出,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两所国家权威智库机构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高校。高校是创新主力军,也是科技成果产生的聚集地。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通报了11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典型经验,而这11所高校中仅有2所进入国内平台发文量前十。该结果表明,我国要进一步鼓励有关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展和成效进行总结凝练后的开放性研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充满热情和活力,多所院校、科研机构都在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深刻探讨并提出不少宝贵建议。
(五)基于内容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比较研究热点有利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而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VOSViewer 工具实现对国内外平台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得到图5和图6所示的研究热点图谱。由图5可知,国际平台研究热点有:1.基于高校、企业层面技术创新后延伸的技术转移、产业化或商业化的模式与影响研究;2.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转移效应的影响等;3.针对技术转移的政策研讨与技术转移生态体系的建设研究等。从国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图谱(图6)可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关注面较广、思维较开放。研究热点有:1.针对特殊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研究,如产业角度、创新主体角度和创新产出成果角度等;2.探讨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3.围绕技术转移的创新中心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4.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等。
对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进行统计,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排名前十五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总体上看国内外研究方向大体一致,都围绕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影响因素、绩效表现等方向及其辐射角度如自主创新、知识产权、高校转化模式等进行研究。当然,由于国内外创新基础条件、研发实力差距和开展技术转移的时差等因素,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差异也十分明显。国外较早就开始重视科技产业化体系的建设,多举措构建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科技产业园区生态完善、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国际平台与产业化相关的关键词出现较多,如industry(产业)、firm(企业)、commercialization(商业化)、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和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等,已经跨越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范围。我国更偏向于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表3中国内平台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也体现出,当前我国研究热点仍然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展开的。反观国际平台,technology transfer(技术转移)虽然出现频次最多,但其中介中心性比关键词innovation(创新)低0.02,此外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还有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最终还是要支撑和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从源头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突现关键词的研究前沿对比分析
突现关键词是指一段时间内增速突然加快或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利用CiteSpace可以将突现词从海量关键词中探测出来,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和前沿方向。[16]
国内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突现关键词按照突现起始时间先后排列的演进序列如表4和表5所示,其中突现权重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在突现的起止时间段内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的突现时间段越靠近现在且权重越大,越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研究方向。
从突现时间段对比分析来看,我国的研究前沿点比国际平台出现较晚,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如职务科技成果和协同创新,分别对应国际平台2010—2013年突现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open innovation。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2015年前主要是借鉴国际技术转移的经验并探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建设。2016年,国家完全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随之出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的研究热潮。当前,各地方、各部门仍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模式和绩效等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參考国际平台突现关键词演进图谱可以预测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有:1.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于2017年开始实施,对时间序列上20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已然可以着手研究。2.技术市场的设计。近年来,我国以技术合同成交额衡量的市场增速和规模持续呈现高增长态势[17],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技术市场体系建设还有提升空间。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维度研究,如大学科技园规划与运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等。
国际平台2017—2020年突现的关键词分别是market(市场)和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结合世界各国政府、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在创新发展的新政策、新模式的探索,判断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趋势主要有围绕高校为主体的实践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技术转移公司的设计与运作模式研究。
从突现权重对比分析看,国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达13.526 5且普遍都在[5,9]区间内,而国内平台上突现词权重最高仅4.139 9,其他均在3左右徘徊。这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上研究力量不足,可能与国内平台的年文献数量不多有一定关系,应该鼓励研究学者在该领域多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供决策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
笔者对2010—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领域的中外文文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知识图谱展现,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0年之后国际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大体呈上升趋势,以欧美研究学者为核心已形成了较广泛的合作网络;而国内部分学者首选外文平台发表,国内平台该领域研究保持稳定,与国际平台的研究差距逐渐拉大,合作交流程度明显较弱。目前,国内创新形势良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相关研究将掀起高潮。
第二,由于国内外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起步时间的差异,国内外平台的研究热点有明显特征。国际平台更集中在对成果转化链条的末端研究,国内平台更偏向于对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研究和经验模式的探索。
第三,研究前沿方面,相似的研究前沿点国内平台出现均晚于国际平台,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围绕以高校为主体的成果转化多维度研究将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在政策工具、职务科技成果、“三权”创新改革、转化绩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有明显突破,正逐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链上各个环节面临的难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支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要再往细处、往深处进行研究和构建,如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人才的培育机制、考核评价体系、转化模式与路径等很多方面,都值得学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11):1-7.
[2]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6-9-03)[2021-4-20].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29268346.htm.
[3] 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4] 蔡跃洲.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科学学研究,2015,33(01):37-44.
[5] 储蓉月.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84-85.
[6] 刘宇,方曙,陆颖,等.基于SWOT-QSPM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竞争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8):224-230.
[7] 陈俐,冯楚健,陈荣,等.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借鉴——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9-14.
[8] 李玲娟,蒋能倬,张波.美国技术转移政策的要点及借鉴[J].科技导报,2020,38(24):53-61.
[9] 董洁,孟潇,张素娟,等.以色列科技创新体系对中国创新发展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2.
[10] 杜宝贵,张焕涛.基于“三维”视角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09):36-49.
[11] 赵睿,李波,陈星星.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S1):155-163.
[12] 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97-203.
[13] 许琦.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05):26-32.
[14] Chaomei Chen. Cite 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03):359-377.
[15] 張秋,岳萍.俄罗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及对新疆的启示[J].科技与创新,2020(19):136-137,143.
[16] 李杰,李慧杰,陈伟炯,等.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中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9,12(01):74-81.
[17] 朱雪忠,胡锴.中国技术市场的政策过程、政策工具与设计理念[J].中国软科学,2020(04):1-16.
农业情报管理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中原腹地,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进入白热化阶段,在陆、海、空、二炮等各参演部队的中军帐中,一批佩戴军校校徽的人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一场场信息化背景下的重大军事演习现场。
他们就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广大教员。在短短5年间,由一个培养图书档案通用人才的学历教育系,一跃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10多项成果开创了全军第一:创立首个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完成首部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通用标准体系,研制首个军队政治工作信息也作战指挥教学模拟系统、编写首部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专著、编制首个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术语标准。
转型:开创政工信息化新领域
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前身是图书档案系。学科建设在全国百余所大学同类专业领域里享有盛誉,情报语言学、信息组织与检索、档案管理与保护等专业是学院的特色品牌。从创立到现在,共获得国家级、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多项;拥有戴维民、张琪玉、谈正信、王兰成、张正强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档案标准化领域、文献机构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直与辉煌同行的团队,却在近年来接二连三地遭遇尴尬。
2003年7月,王兰成、黄海鹰、郑晨阳、范韫4名教员到成都军区某部调研。这个部队正在组织一场以信息对抗为主要内容的实兵演练,站惯了讲台的他们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演习活动,都异常兴奋,主动向部队提出观摩演习的请求。当部队领导了解到他们是从事图书档案专业教学的教员后,委婉地拒绝了。军校教员进不了部队的演习场!调研归来,该系全体教员干部大会上,这件尴尬事成为大家痛苦反思的焦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年的秋季,全军停止了图书档案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以此为教学任务主体的该系,顿时陷入了头顶光环却“没饭吃”的窘境。两个月后,全军第15次院校工作会议作出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通用学科向军事学科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久,该系被列入了裁撤的名单。
就在该系苦闷、徘徊、思考的同时,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潮袭来。该系党委在一次次学习讨论中形成共识:要紧紧抓住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积极做好军事斗争政治工作准备,依托原有学科和人才队伍的优势,在信息化战场续写新的辉煌。转型!该系全体教员干部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士兵突击”。
在总结近20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撰写了5万多字的“军事信息管理学科构建”研究报告,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军事信息管理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融合,推进图书馆学、档案学向军事信息管理、军队政工信息化等军事新学科转型,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2005年,“军事信息管理”学科被正式列入军队院校第二轮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以政工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被总部批准为重点建设方向,标志着我军首个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正式确立。由“政工信息技术”、“政工信息管理”、“政工信息系统”等多个研究方向构成的学科框架体系,得到全军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的高度认可,称他们“开辟了政工信息化新领域,开创了一个新学科,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接着,该系成立了全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中心、全军干部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全军档案信息业务系统论证中心。同时,按照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和政治工作3个知识模块的集成要求,重新设置了信息资源管理、保密档案、计算机模拟与信息安全等新的教研室。综合优化配置了师资队伍,调整10多名教员向军事学科交叉,引进11名具有部队经历和信息专业技术的人才,并为所有教员逐个量身定制专业方向、教学课程、科研课题。分设若干教学小组,组织跨教研室甚至跨专业系开展政工信息化研究和教学。
研发:拓展政治工作作战功能
没有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就无法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这件事让该系领导深深感到,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必须加快政工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而基本术语的标准化则是政工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
2007年上半年,该系紧密结合军事斗争准备,着眼政治工作信息化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围绕政工信息化基本术语的编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联合攻关,收入了涵盖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等方面的相关术语,共250多条。他们组织专家对入选词条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述方式进行阐释,撰写释义条目及英文对应词。
今年1月,这项成果顺利通过全军专家组的评审,并被批准为国家军用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规范了军队政工信息化基本用语,填补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中军队信息化术语的空白。
2007年5月,他们在部队调研时发现,一些部队苦于没有专门的模拟系统,以致政治工作作战网上模拟演练难以真正对抗起来。
部队的需求就是使命,战斗力生成一天也不能等。调研归来,由2名专家教授领衔,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课题小组马不停蹄地投入研发。经过两个多月的研究攻关,他们成功研制出一套“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教学模拟系统”。
研究课题必须对接部队实际,贴近战场需求,对这一条“钢规铁矩”,该系博士生王玉媛深有同感。2006年,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王玉媛,考取了王松林教授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向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王玉媛将选题定在了自己熟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上,选题因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贴的不紧,被王松林当即否决。王玉媛担心转换到新的研究领域,难以按时毕业。王松林看出她的畏难情绪,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就论文本身来说,我也可以让你通过,但我今天让你通过了,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你却通不过。”
在王松林的指导下,王玉媛将论文题目聚焦于《基于语义网构想的军队政工网站建设研究》。课题好改,但研究过程却充满艰辛。因为语义网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军队政工语义网”更是军队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不仅对王玉媛是个极大的挑战,对王松林本人也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王松林指导王玉媛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还针对她的这篇论文专门开设了课程。由于课题研究难度很大,眼看毕业在即,论文撰写进度却一直很缓慢。早已完成论文的同学对王玉媛说:“你如果选择当初的课题,不但能按时戴上博士帽,也不会这么费心劳神了。”王玉媛回答:“能为我军下一代政工网的建设闯出一条路子,晚点毕业也值得!”
破解:着眼政工信息化难题
2004年暑假,黄海鹰副教授等到驻云南某边防团调研。这个边防团所属分队分
散在近千公里的边防线上,最远的一个分队离团部有300多公里。为提高部队信息化执勤能力,团里在两年前就建起了局域网,连通各分队。他们调研时,却发现了一桩怪事。当时,正值这个部队开展主题教育。半年时间里,该团宣传股的一名干事带着宣讲提纲,翻山越岭,足迹遍布所有执勤点,行程累计达上千公里。
手段已逐步迈向信息化,思维依然习惯机械化,怎么能行。第二天,黄海鹰等与该团领导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让团领导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政治工作,如果还是“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就会落后时代发展要求,陷于被动、掉队落伍,甚至丢掉阵地。黄海鹰等结合该团的实际情况,连夜起草了一份利用网络加强政治工作的方案。针对官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缺乏的问题,他们回院后还专门寄去一批教材。该团根据他们的建议,很快对网络进行了优化改造,网络阵地终于“活”起来,“火”起来了。
近年来,该系先后组织150多人次,深入全军部队和总部机关调研,及时解决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推进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
空军某部是上级表彰的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这个单位2002年就建成了局域网,并实现了网上办公。2008年3月,郑晨阳副教授到该部代职政治部副主任。一天。她发现机关各办公室电脑的网线都被拔了下来,连局域网也关闭了。经了解,原来是过几天上级要来总结他们连续20多年安全无事故的管理工作经验,为担心网络安全在这个节骨眼上“冒泡”,所以就将网络暂时停掉了。
“怎能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拒绝信息化,怎能为了怕出事就不干事。”次日,郑晨阳特意讲了一堂信息安全专题课,讲授了开展网络安全防范的技术和措施。课后,郑晨阳又分片逐个单位对每台电脑和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帮助整改。很快,网线重新插上了电脑,官兵们又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冲浪了。
随着部队“网民”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如何在纷繁的网络信息中掌握涉网官兵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为进行正确思想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王兰成教授将目光瞄准了政工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撰写了《关于自主研发军队网络舆情分析决策系统的建议》研究报告,写进了国家军事学课题“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专著,获得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除了为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外,该系还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研制了一系列开展政治工作的实用软件。
2004年,该系参与研发了“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这项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课题,构建了国内第一个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数字化平台,制作了一个功能完备、使用便捷的应用软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军人个体和群体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生成、机上调查,数据存取与查询、统计分析等研究功能和手段,使军队政治工作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得到实现,既能测试军人的基本素质,又能反映军队的现实思想动态。他们对部队2000余名官兵进行实验性调查和数据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提升:锻造政工信息化英才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拥有一批先进的美式“霍克”防空导弹。美军闻讯后十分惊慌,专门制定了对付该导弹的作战计划。但实战中这些“霍克”防空导弹始终没有露面。事后才得知,伊军中竟无人懂得这种先进武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中这个常用的案例,让该系领导认识到,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对打赢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为此,他们创立了一套从博士、硕士到政治干部任职教育多层面教学的政工信息化教学体系。
——针对政工信息化人才信息素质差异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传授信息化知识、增强信息化能力、提高信息化品质”的“三位一体”人才素质模型。
——针对政工信息化人才岗位多元的问题,他们制定了“决策型、领导型、管理型、技术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教学内容多重复合、内容更新快的问题,他们建立了“精选基础、突出应用、注重创新、追踪前沿”的动态型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训练与应用脱节、理论与实际脱钩的问题,他们建立了“实战需要-课题研究-专题教学-反馈分析-服务部队”的一体化教学运行机制。
此外,该系编写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军事信息素质基础教程》等一批政工信息化教材和讲义。开设了《军队政工信息化概论》、《军事信息安全》、《军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与政工信息化建设相同步、反映学科发展最前沿的课程和系列专题。
该系着眼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培养,在全军师旅团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军以上机关干事等任职教育各班次课程中,普遍开设了《军队信息化建设》、《政工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政工信息化专题课。
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广泛参与政工信息化重大课题研究,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迅速成长为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岗位的骨干。
[手记]
置身于新军事变革浪潮和信息化时代,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化严峻挑战为发展良机,实现了华美转身,再创新的事业。
作为当代革命军人,要牢固树立使命重于泰山、使命高于生命的强烈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勇于担当使命、敢于献身使命、矢志不辱使命的顽强意志和坚强决心,内化为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转化为应对危机,谋划打赢,提高履行使命能力的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 罗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