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8
1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3.054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 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 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 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 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 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 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 结 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6]王德怀.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中国市场,2014(51).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制度逻辑,探讨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规模经济、克服风险、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解决好道德问题、技术问题、规制问题、生产问题和市场问题。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制度逻辑;实践路径

一、引 言

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粗放式的增长也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据原环保部和国土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比重达16%,其中农用耕地污染面积占比达19.4%。 [1] 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污染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代农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农业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这既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更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不仅影响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同时也会影响绿色农产品及农业生态的价值实现。

当前,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内部化对策(严立冬等,2009;郑冬梅,2006) [2-3] 。二是从农业生产者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行为以及绿色技术采纳问题(候晓康等,2019;潘世磊等,2018) [4-5] 。三是从技术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石化投入品的减量问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等问题(孙若梅,2019;吕娜和朱立志,2019;崔和瑞和赵天,2018) [6-7] 。四是从产业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等(张永华,2019;薛蕾等,2019;陆杉和李丹,2018) [8-10] 。五是从区域农业发展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涂正革和甘天琦,2019;金赛美,2019) [11-12] 。六是有关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分析,包括对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研究(叶初升和惠利,2016;胡雪萍和董红涛,2015;罗向明等,2016) [13-15] 。本文将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视作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及实践路径选择问题,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制度变迁视角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更替,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实行的 [16] 。本文将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诱致性驱动因素

农业绿色发展首先源于需求变化带来的获利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食品的消费结构、消费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到了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 [17] 。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从过去以粮食为主转向對蔬菜、水果、肉、禽、鱼、蛋、奶的更多需求。在对农产品数量满足、种类多元化要求的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前,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已经是质量而不是价格;部分消费者已经通过参与社区支持农业,甚至购买进口农产品等方式规避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部分农业从业者顺应了这种农产品需求和消费价值观的改变,看到了农业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潜在获利机会,早已开始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众筹和定制、生态休闲农业等。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二)强制性驱动因素

强制性驱动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即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由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驱动是渐进性的,一般是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面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已经是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时,由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来推动解决。当前,政府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之频繁、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力,推动我国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并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动力,到2017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也连续两年减少,同时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18] 。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长期粗放式增长所积累的农业生态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依靠农业领域单独发力,而应统筹全局、协调行动。制度创新理论更接近于现实,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

诺恩和戴维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动因及过程。他们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制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贴现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体或者集团才有动力去实施制度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根据诺恩等人的观点,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制度变迁过程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驱动:一是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这种新的潜在收益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新技术应用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外部性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克服风险带来的利润、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二是组织或者群体(个人)操作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发生改变。三是政治法律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进而影响利润获取及分配。 [1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以下五方面,即通过以下改进可以使农业绿色发展实现预期收益。

(一)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在签订契约中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付出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改变契约条款及退出契约所付出的费用。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然而,农产品本身具有信任品属性,公众即使在消费之后也无法判断农产品的质量优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对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掌握的信息要远多于消费者。因此,农产品市场具有典型的“柠檬市场”特征,在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行为,即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卖出与其品质相符合的价格,造成农产品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存在较大的交易费用,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防卖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消费者不敢轻率地在农产品卖方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做购买决策,不得不为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花费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为了使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所生产的高质量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使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市场溢价和相应的收益,应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产品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如建立农产品分级制度、绿色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优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等。

(二)外部性内部化

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带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市场性的,市场机制难以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进行惩罚,同时正外部性也不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农业部门的活动会给非农业部门带来额外收益,而非农业部门对源于农业部门的收益却不需要做出对等的给付。农业除为公众提供农产品之外,还会为工业提供原料,无偿提供生态景观,同时对空气质量改善、保护植被、防止水流失等均可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本内部化。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此需要在农业生产投入和技术选择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主要表现为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化学投入品,更多地使用与环境相容的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甚至是产量损失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获得应有的补偿。三是农业被动地接受其他行业的成本外部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日益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早期工业的粗放式增长带来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直接给农业农村带来了负面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环境由于被动接受了工商业转嫁的污染而日趋恶化,如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水质不达标等。为了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而这些成本理应由来自于其他行业的污染者来承担 [2] 。

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自身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进行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基于产权思想的自愿协商(科斯定理)、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赵晓兵,1999) [19] 。政府直接管制是指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对外部性的直接干预,主要包括命令和控制。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政府直接管制主要针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加强对农药、兽药生产和使用的控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是指从影响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利用价格机制,通过采取激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手段调整比价,改变市场信号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转型成本及消费中的绿色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直接补偿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绿色转型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进行补偿,或者是将农业视作其他部门污染的受损者而进行补偿。

(三)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指在既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其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情况,即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实现平均成本降低及利润增加。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其中,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企业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建立在合理分工、合理区域布局基础之上的联合。农业的经营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技术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调整经营规模实现最佳的技术效率;二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规模调整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及最佳经济效率。农业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经营主体来实践,而决定他们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积极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还是农业绿色发展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收益,而经营规模是影響经营主体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是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克服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是指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表现。与其他经济社会部门一样,农业生产经营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即风险。Hardaker等(1997)将农业风险分为以下七类:一是生产风险,即来自于自然环境或者作物及牲畜生长的不确定性,如天气、虫灾或疾病,或者来自于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农业投入品的属性或机械使用效率;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中汇率浮动对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四是制度风险,主要源自于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经营利润影响的不确定性,如食品安全政策等;五是融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渠道的可得性、融资成本的上升等;六是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的履行情况,如环境安全责任、食品安全责任等;七是源于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的不确定性风险 [20] 。相比传统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方面,绿色农业的投入成本更高,自然灾害会给其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绿色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可信任程度、支付意愿以及跟随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会造成更大影响,进而影响其继续进行绿色发展转型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水平,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

(五)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

前四方面改进的目的在于促进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的目的在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及优化现有利润分配。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在于从根本上影响利润的分配,如改变原有的农业投入分配结构,对农业绿色发展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补偿及转移支付有利于增加绿色农业经营者的利润,进而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二是技术。任何制度都离不开技术因素,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提升制度创新的效率和效果。技术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很多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同步改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政府、公众共同努力。基于前文所分析的制度逻辑即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规模经济、降低风险、优化制度环境,本文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道德问题

对公众进行正确的社会准则教育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所谓社会准则就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确的社会准则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流通方式,同时需要绿色消费方式。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是发展绿色农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其他部门的污染的负外部性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农业自身对石化产品的过量使用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这有相关主体无意为之的因素,也有主观故意的情况,如部分工业企业在耕地周边的恶意排放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部分农户主观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化肥,或者违规过量使用催熟剂、生长剂、保鲜剂。因为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或者是激素可以明显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增加利润。由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识别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等质量安全因素,使得农产品市场逆向选择盛行,农户没有动机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由于大量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过高,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一家两制”的特殊情况,即向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或添加剂,对自己食用的农产品少用或者不用激素或化肥农药,如此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1]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主观故意行为的方式,为此应在农民培训中加大有关社会公德的思想教育,同时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

(二)技术问题

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均会下降。技术进步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技术进步虽然不能消除收益递减规律,但却可以抵消收益递减规律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支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绿色转型的成本,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当前,相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农业技术供给是不足的。一方面,绿色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能够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以农业投入品为例,据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高能耗生产的农药大多成为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之源,直接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2]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问题、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本问题、绿色农业的产量问题、生物有机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及产出效率问题、无农药化肥残留的种植技术大众化利用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同时,农业技术的转化率不高,很多新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中,真正大规模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推广中应充分考虑农户的需求、认知水平、应用成本及产出收益,将合适的技术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成本推广到农户手中,实现绿色技术的大众化利用 。

(三)规制问题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规制来破解。政府规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负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主要方式为征税,如对农田周边的污染企业征收更多的税。二是对农业正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主要方式是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补偿。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如生态环境的修复、景观的无偿提供等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补偿,应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弥补农业绿色生产经营者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农产品生产而额外付出的成本,激励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选择绿色发展行为。三是通过直接的行政管制约束主体行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行业的准入管理,设立绿色技术标准的负面清单;对农田周边区域划定工业发展的生态红线,设立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指导和约束,设立绿色生产行为负面清单,特别是严懲部分农户违规滥用化肥农药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生产经营者信用管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设立黑名单制度 。

(四)生产问题

选择合适的生产规模是农业绿色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获得更多潜在利润,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与生产经营规模直接相关的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革确定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下,家庭经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特别是在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以后,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自然风险的冲击,滞销现象时常出现。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可获得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刺激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造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实。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制约依然严峻,合适的规模化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传统承包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六种。根据职能和属性,可以将上述六种归纳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三大类经营制度(周应恒,2016) [23]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条件的差异、物流条件的差异、农产品品种的差异,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度规模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从现实实践看,规范化养殖可能更适合企业经营,粮食种植更适合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果蔬种植更适合合作经营。为此,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种类、农产品销售渠道、规模化成本、生产者能力及积极性、机械化作业效率、技术应用效率、自然条件等因素,最大限度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选择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五)市场问题

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潜在利润的产生,这就需要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在传统农业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收益。为此,应建立具有溢价功能的绿色消费市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认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的消费理念是物美价廉。然而,高品质的农产品一般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必然要高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农产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属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高质量农产品无法售出应有的价格而被低质量的农产品挤出市场。以上两个问题是建立绿色消费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支持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同时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年轻的消费者群体也具有强烈地消费更高品质农产品的意愿。这里要说明的是培育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并不是鼓励所有消费者均购买高品质、高价格的农产品,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农产品的分级消费市场。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可以购买高品质的农产品(营养成分更高);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费者可以购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底线),尽管这个价格可能高于传统的农产品,特别是高于部分农户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单位成本而生产出的劣质价低的农产品。但这个价格应该是既要满足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又能满足农产品生产者对成本和利润的要求。为此,应培养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质优价优的消费认知。另一方面,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信号传递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即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者向市场传递一种代表其质量水平的信号,这个信号形式可以是价格、广告、品牌、信誉、质量保证金等。但是由于农产品的信任品属性,其质量信息应由政府向公众提供 [24]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分级制度、农产品生产者信用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具有政府背书性质的质量信号解决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环 保部.全国农用耕地被污染面积占比19.4%,如何应对农用耕地土壤污染?环保部农业部答记者问![BF][EB/OL].(2017- 12-01).https://www.sohu.com/a/207982722_712505.

[2]严 立冬,邓远建,蔡运涛,等.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9(8):11-14.

[3]郑 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04(5):71-75.

[4]候 晓康,刘天军,黄腾,等.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收入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21-131.

[5]潘 世磊,严立冬,屈志光,等.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农户意愿及其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丽水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16(2):79-89.

[6]孙 若梅.绿色农业生产: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进展评价[J].重慶社会科学,2019,295(6):33-43.

[7]吕 娜,朱立志.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4):95-103.

[8]张 永华.基于乡村绿色发展理念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27-32.

[9]薛 蕾,徐承红,申云.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度及协同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9,533(17):125-128.

[10]陆 杉,李丹.基于利益博弈的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发展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129-136,159.

[11]涂 正革,甘天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力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65-178.

[12]金 赛美.中国省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评价[J].求索,2019,312(2):91-97.

[13]叶 初升,惠利.农业财政支出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3):48-55.

[14]胡 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15]罗 向明,张伟,谭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与绿色补贴模式[J].农村经济,2016(11):15-23.

[16]卢 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75-176,184.

[17]中 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EB/OL].(2018-08-2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27/t20180827_30135220.shtml.

[18]科 技日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EB/OL].(2018-07-27).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8-07/27/c_1123184431.htm.

[19]赵 晓兵.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1999(4):13-17.

[20]HA RDAKER J B,HUIRNE R B M,ANDERSON J R.Coping with risk in agriculture[M].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UK,1997.

[21]倪 国华,郑风田.“一家两制”、纵向整合与农产品安全—— 基于三个自然村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5):1-9.

[22]人 民网评: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EB/OL].(2018-05-24).https://www.sohu.com/a/232741107_119778.

[23]周 应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度与路径[BF][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9):74-85.

[24]CA SWELL JULIE A,MOJDUSZKA,ELIZA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5):1248-1253.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u 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a systematic project.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more importan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nd also promote co-ordination from top-level desig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probes into the key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top-down 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bottom-up demand promo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clude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internalizing externalities,realizing economies of scale,overcoming risks,and changing the cost-benefit structure of the system;to promot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ity,technology,regulation,production and market.

Key words: agriculture;green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李 萌)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文章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创新性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可持续 发展思路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解决的重点,不仅有减少碳排放量的国际压力,也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压力。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减缓内外部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1、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将受到资源、环境等要素“瓶颈”的制约,面临土地、能源、环保指标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约束。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实现,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我国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土地“小、碎、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只能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经济。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国特殊的生产条件。其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经济;是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消耗的“节约型”经济;是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收益的“效益型”经济。从低碳农业“三低、节约、高效”的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再次,发展低碳农业符合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提倡具有低碳农业特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改造中己经开始实践低碳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方面

最近几年,农业部注重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一是禁止焚烧作物秸秆,鼓励资源再利用。秸秆可以“一料变五料”,即秸秆变为肥料、燃料、饲料、培养料、原料,减少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制成养殖饲料,作为食用菌栽培料和建筑材料等。再利用不仅减少碳排放,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广立体高效的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农渔结合、农林结合、渔牧结合等,这些方式可以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光和热。建设防渗渠道和施行管道输水,利用滴灌、喷灌和污染循环利用灌溉的技术,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能源节约方面

一是改变土地耕作制度。由传统耕作方式向采用免耕、少耕、轮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加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降低柴油等石化资源的消耗,降低农业成本。二是开发新型生物质能源。发展以秸秆与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直燃发电技术变废为宝的绿色电力;研究推广生物燃气、生物柴油燃料和乙醇开发技术,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基产品产业;推广节能炉灶炕,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能源清洁方面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利用现有的农业体系,建设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运用低碳农业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改变传统的散户养殖,使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对畜禽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或资源化利用。二是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将生产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统一处理放置,实现废弃资源有效循环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绿色清洁庭院。如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开发清洁能源,既可以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还能提供生产能源和有机肥料用来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殖业的畜禽粪便得到生态转化和利用。

三、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在科技基础、发展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

1、农业科技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实践尚处于新生阶段,与发达国家拥有的国际低碳技术相比,我国低碳技术急需提高,且低碳技术应用的实践较少。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导致了在技术创新、实践与新技术推广指导的能力上落后于低碳农业的需求,无法对低碳农业所需要的各项指标要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虽然对于秸秆免耕覆盖、秸秆还田及资源化技术、秸秆和人畜粪便和沼气技术及堆肥技术、农业节水节能技術、生物及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制利用、化肥的高效利用技术、稻田生态种养、农作物的改良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实现循环高效的农田生产模式,攻克关键性低碳技术,增强农村资源低消耗、低碳排放的科技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另外,农业生产依然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单一,缺乏体系化的使用。

2、低碳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还可以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在我国,低碳农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缺少财政支持,低碳技术缺乏推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壮劳力缺乏,老弱妇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等农业边缘化现状的存在,使得农户缺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更倾向于简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改造阻力很大。所以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试点推行中,低碳农业“只见试点,难见推广”。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只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少数几个区域试点推行,大都以建立生态园为主,农户大都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多样的低碳模式。

3、宏观引导机制非常缺乏

在石油、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而农业领域虽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却缺少结合实际的实行细则,没有跟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环境不够理想,缺少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形成适合发展低碳农业的战略规划,低碳农业缺少发展的宏观环境,低碳农业得不到推广和发展。另外,发展低碳农业需要依赖农业本身的固碳减排实现低碳目的,生产符合低碳要求的再生性新能源,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然而我国缺乏资金投入运营机制,在体制创新、技术研发、科技人员培训、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中缺少资金投入。同时,由于低碳农业的推广缺少市场引导机制,政策支持不足,频繁出现“搭便车”现象,缺乏科学、有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

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

面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技术基础、发展模式、引导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夯实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科技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最大的不足就是基础设施薄弱,这己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产品流通体系等进行重建和完善,加大科研、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气象等项目的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节水灌溉、交通运输、商品流转等外部环境;同时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营造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强化低碳农业的科技攻关。面对低碳农业技术水平欠缺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应以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关键点为切入口,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攻关:第一,选取具有高产、优质、安全、高抗逆性的动植物品种进行集约化生产,在降低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率的同时,确保单产水平的稳定提高;第二,加大力度积极研发新型肥料、农药、兽药等添加剂。加快研制以天然物质为原料,而效果与化学合成品相同甚至更好的新型肥料、农药等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第三,加大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的技术研发。如何建立有效的研发激励机制,以促进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努力,是实现低碳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2、构建多类型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树立资源节约观念,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能模式。首先,在节地模式上,立体种植、养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优选择,能够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纵向拓展生物空间,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其次,在节水模式上,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措施进行科学规划,以减少和避免渗漏与蒸发;同时,对传统机电排灌设施进行更新,运用水稻节水灌溉、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再次,在节能模式上,推广免耕少耕、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种模式,积极采用耐旱作物品种及多旱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等;同时,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煤炉升级换代的速度,实现生活节能。二是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首先,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为指导,节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确保水、土、植被等资源自然恢复更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其次,充分利用农林牧、种养、储运销等产业的协同性,结合生产链延长增值、加环增效减耗、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来实现产品的多次利用化,使之最大限度实现绿色安全,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确保生产预期的稳定性。最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方式,有机利用主副产品与资源、废弃物与资源的关联属性,构建经济性、节约性、高效性的循环链条,促进农林牧、种养加的良性循环,以期实现废弃物再循环化和零污染排放的目标。三是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根据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农户与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重新安排组合,实现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一家生产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可以有效地成为具有耦合关系的另一家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投入使用。通常,可以把园内的大型企业作为农业生产园区的核心,上下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因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资源交易市场充分处理后,作为原材料进行循环生产,减少园区内废弃物,并解决处理成本,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最好的配置,循环生产能够有序进行,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机制。农业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节能减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國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3、发展全方位的低碳农业引导机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生产的资金消耗数量十分可观。我国又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需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和完善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系统协同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融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首先,需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性政策,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手段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循环农业的资金供给体系。其次,在低碳农业的重点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金融机构及相关的农业保险偿付基金,从而有效规避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低碳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三,针对农民来说,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网店广泛、客户关系紧密的特点,加大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从资金面支持农民、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4、完善多渠道的低碳农业配套举措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提高低碳农业推广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多个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要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多渠道多点多面地传播低碳农业发展的观念,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实践低碳农业获得的经验教训,宣传低碳农业的优势,在众多的农村与农民中营造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的氛围。二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科技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改造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有助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低碳农业科技的推广程度,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三是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是低碳农业的执行者,尤其是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和青壮年是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工业和城市的作用,以工业加强、支持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农村劳动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业企业,保证农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要转变剩余劳动力就业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补贴,避免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减少农村现有土地被商业用地挤占,防止财政资金投入过分向工业倾斜,积极引导舆论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农业边缘化问题,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及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2]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3] 傅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8).

[4] 张彩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工作论坛,2009(4).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在低碳农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了低碳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发展,并建构了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分析了此模式各要素的内外联系,提出了基于衡阳低碳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对策。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碳交易市场 外部性 政策建议

一、低碳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发展

低碳农业,是指在保障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投入、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实现生产全过程直接、间接排放温室气体最小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新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与清洁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低碳农业具有经济性、技术性与目标性三大特征。有机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消费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联系为主要发展方式,把高效农业与生态(有机)农业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

低碳农业注重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更注重生产过程的环境节约与保护;有机农业涉及食品安全的范畴,低碳农业则未涉及相关内容;有机农业在相关产品方面有一定的质量检验标准,低碳农业的低碳产品则无固定检验标准;有机农业相比于低碳农业更依赖政府的支持。其相同点主要在于都提及能源节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农业生产的高效率,生产环节的某些具体做法类似,都需要较高的农业科技支持。从以上可以看出,低碳农业相比于有机农业其定义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政府在这其中干预更少,对科技发展水平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在金融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社会福利水平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提高,在实际可操作方面低碳农业更强,因此低碳农业在现实中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机制构建

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低碳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改变组织方式、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进而削弱农业自给性,加强商品性与市场性的发展过程。低碳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低碳农业。以产业化形式来实现低碳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有利于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化中实现低碳化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新的农业引致的需求将会促进地区经济部门升级换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地方吸纳人才,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基层空心化的局面;有利于改善地方财政状况,活跃当地经济。

另一方面,农业低碳化也需要农业产业化相配套。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规模经济,才能大规模应用先进技术;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开拓出低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相对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在减排方面取得更大成效,避免不必要的无谓损失。

因此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低碳化,农业低碳化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二者辩证统一。只有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低碳农业。

2、农业低碳化模式

低碳农业产业化要实现最快最好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方面因素的支持,而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在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因素在不损害任何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还存在优化的可能,就还存在着帕累托改进。而这里的改进主要是指政府履行其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职能,用法律、政策、信息公布和引导的手段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假定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一个竞争性很强且不同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参与者数量众多,每个参与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产品基本无差异,但进出市场是有门槛的,市场信息也是不完全的。该模式可概括为政府—要素—市场模式,即以生产者为市场主体,政府通过改善要素与市场条件来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并最终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结果的模式。政府—要素—市场模式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与要素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要素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均揭示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看待,但政府政策会影响着市场与要素的配置状况。

3、农业低碳化模式的构建要素

(1)低碳金融和碳税的内外联系。在该模式中,低碳金融是低碳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行为主体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损失,即负外部性,个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另一方面给社会带来该行为主体享受不到的福利,即正外部性,个人边际收益低于社会边际收益。第一种情况会使社会总福利减少,第二种情况由于该行为主体得不到额外的补偿,所以其实际发生的行为低于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社会总福利也未实现最大化。在低碳经济中,有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碳数量较多,为此使全球温室气体量过多,让全球人的福利状况变坏,但并未为之付出排碳的代价;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改良生产环节,使排碳量低于平均水平,为社会带来额外的福利,但社会并未因其减排而给出额外的补偿。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庇古认为,通过征税和补贴来解决,科斯则认为可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农业碳排放限额和征收碳税等办法把这些成本内部化,借此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实施影响。通过征税,提高高碳产品价格,加重高碳生产者和高碳消费者的负担,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保证物品质量高的情况下,迫使市场优势向低碳化生产和低碳消费转移。通过制定碳排放限额,鼓励农民以团体的形式加入碳交易,规范碳交易程序,依靠碳交易市场这个平台,使交易成本减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农业科技与经营人才的内外联系。低碳农业产业化具有高技术含量、专业性和集约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低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懂技术、善策划、会经营并熟悉本地情况的农业技术人才的加盟。而现实中,由于农业技术工作收入低、工作辛苦、生活质量不高、工作地点偏僻等原因,导致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的普及难度大,低碳经济难以发展。农业技术人才带来的不仅是低碳减排技术,更带来了经营理念、经济市场信息和社会关注的目光。唯有拥有较高的技术和众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产业化上跨出从理论到现实的重要一步。

(3)小城镇建设的内外联系。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镇建设的问题,它还涉及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资源集聚、经济产业布局、政治资源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小城镇建设化自然村为建制镇,促使人口集中与土地流转,避免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情况。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唯有资源集中才能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

(4)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低碳农业的产业化离不开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通过这一组织可以有效保护农民和农业工人的利益,促进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小农经济不再是世界的主流,低碳农业产业化追逐的就是规模经济和更高的经济效益,单个生产者在市场中未免势单力薄,由农村合作组织来提供信息与服务,是必要的。

三、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1、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衡阳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公司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势头不错,但与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其大多农业产业化企业没有体现出低碳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农药喷洒与化肥施用不科学,基本上以经验为主;传统锄草等低碳农业方式逐渐被喷洒锄草剂取代;山塘、水库年久失修继而逐渐被灌溉取代;薄膜大量使用改变了植物的自然生长周期。总而言之,衡阳低碳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2、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1)破除体制障碍以促进衡阳涉农学校规范有序发展。对现有农业技术学校和涉农专业进行规范,使其发展更为有序,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将地方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技站和农经委的资源合五为一,使其在扶持低碳农业产业化方面技术力量更雄厚,科研水平更高。

(2)规划并逐步推进衡阳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各方主体长期投资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努力。政府应该对全国农业资源、农业人口分布、地区农业技术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的条件和农业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普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资源与发展信息系统,进而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是衡阳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衡阳是一个农业与人口大市,小城镇建设涉及多边利益,唯有谨慎规划才能维护农业、农村的稳定。

(3)规范衡阳碳交易市场。衡阳当前需要对农业生产方式碳排量进行调研、规范与标准界定,根据农业资源所有与使用情况,在将来条件成熟时发放可交易的排碳许可证,依靠碳交易市场来调控农业碳排量水平,使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生产的农业生产者获得额外的补偿,使高碳生产者与消费者受到惩罚,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设置低碳交易专项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增加低碳农业投资,帮助低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扩张。

(4)加强对衡阳低碳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引导。衡阳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制定低碳农业产业规划,对低碳农业产业化实现方向引导,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谓损失;通过碳税实现价格调控,价格作为市场信息也会反馈给消费者;通过公布市场价格水平、其他地区低碳农业产业扩张水平、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预期,帮助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对消费者在消费方向上实现全方位影响,教育、公益广告、标语、讲座、报纸、网络都是有效方式。

(注: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编号:CX1114)及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1B(F)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琼瑶:低碳农业——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 柳翠菊: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探析[J].中国产业经济,2010(7).

[3] 邓子基:低碳经济与公共财政[J].当代财经,2010(4).

[4]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7).

[5] 马晓春、宋莉莉、李先德:韩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0(7).

[6]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政科学,2010(5).

(责任编辑:张琼芳)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 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滞后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普遍处于落后状态,务农的收入水平偏低使得大部分农民都只得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维持生活,再加上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也远远不及城市地区,以至于许多本身便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农民,不仅不愿意去主动学习新的农业耕作方式,更遑论去主动接触新型的农业科技。这便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加之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因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不仅科技含量角度,就连农业生产的效率与产品质量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1.2 农业产能偏低

近年来,我国虽也持续加大了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并逐步实施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策略。但鉴于农村的辽阔地域,因而一时之间也很难让农村地区整体得到有效的改善。当前,我国许多农村虽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环境与条件也较之早前有了极大改观,但问题却已然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相对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生产能力不高仍是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因。此外,众所周知,水利设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辅助“工具”,然而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世纪中期所修建,时至今日。这些水利设施不仅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其灌溉能力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而极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能。

2 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2.1 建立低碳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我国之前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以至于大批的林木资源遭到人们肆意的毁坏,基恩导致我国的草地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我国更需积极建立低碳结果,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与此同时,在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各地区都应致力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并尽可能减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简言之,即一切发展方式均应秉持优先保护环境资源的原则,做到有节制的开发农业经济,唯有如此,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2.2 确立低碳理念,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

人们对自然环境疏于保护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低碳理念的有效认知。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便需务必加强人们对低碳理念的贯彻,尤其是针对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农民,更应充分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如此方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当然,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若仅是依靠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富国富民的目标,便需在发展科技经济的同时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仅是停留在现代化的机械方面,而是要向广大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灌输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并积极宣传新型的种植方法,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 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当前,低碳环保理念虽已在工业产业领域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与宣扬。却针对农业领域却尚处于宣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农民普遍对低碳经济的认知与理解不足,从而给宣传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秉持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何时,都应致力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扬与推广,让广大农民均能认识到低碳生产的重要性,如此放有助于低碳理念的进一步推广。

2.4 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为推动农业低碳化生产,其关键便在于如何促进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对此,作为担负社会管理重则的政府,需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同时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并规范农业生产行为,进而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如政府可推出低碳环保税,将环境污染的成本亦融入到农业的生产成本中心,如此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行为的遏制作用,进而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5 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不管任何时候,人都是生产及推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低碳化目标的有效实现,便需务必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以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各地也应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低碳农业。并谴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予以现场指导,如此不仅有助于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且同时还能促使农民理解并接受,从而切实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发展进程,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6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规划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便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想确保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合理性,便需深入实地展开调研,如此方能确保法律与制度满足农业发展实际,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木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2.7 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低碳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因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务必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与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并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有利于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小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生产方式,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维护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为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国家便必须重视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并将之视作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如此方能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从而稳定我国的发展基础。

摘要:低碳经济,即讲求“低能耗”、“低污染”以及“少排放”。而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要想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便需要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如此方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更加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赵玉兰.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农家科技.2017(4):45-46.

[2] 何开红.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J].南方农业,2016,10(21):134-134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一、探究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就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呈现出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并且总体的产量也在逐年稳定的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也明显提升,那么随之农业经济水平自然也会持续提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前些年的农药以及化肥等虽然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对土壤以及周围的水资源造成污染。综合以上情况,在如今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由传统的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既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种模式的实施必然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并促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从我国的农业分布布局来看,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也很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对各种科学技术以及行业信息的关心程度不够,所以在进行农业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手段。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区域的应用和推广,也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就会特别的不理想。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此种环境之下农村经济的政策也就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很多地区仍旧沿用传统的生产手段,对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追求积极性也比较低。尤其是关于某些新型的经济理念,例如环保、节能以及低碳等,既不了解也不知如何践行,而伴随着近年来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污染企业也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该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探究

(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

从根本上讲,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才能顺利完成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时代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具体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各种农业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并且要格外注重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资源优化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各种资源的无端浪费,以及一系列环境污染的产生,当然还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帮助。上文中叙述的农业资源实施合理应用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路径,该种模式的实施具体的需要综合的统筹利用各种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最终确保农业经济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能对农业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应借助多种政策方针尽量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

在我国土地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另外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以上内容,为了将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和利用,使其能够取得最优的成果,那么就必须要在结合现阶段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经济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尽量实现一种新型的循环性经济模式。该种农业经济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尽量实现资源的地循环再利用,其二就是尽量推动各种环保节约型能源的使用,最后就是尽量采用清洁卫生的种植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和矛盾之处,其中涉及农业科技应用、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在上述复杂的形势之下,低碳经济模式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该种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必将为我国农业开启新的时代。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日益凸显。在如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农业经济在此种复杂的形势之下,也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使得农业经济必须依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否则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依据低碳经济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的必须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路径和策略,希望这些建议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改革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璐.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商论,2016(21):135-136.

[2] 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20):81-82.

[3] 秦军.低碳农业发展的障碍、模式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6):70-75.

相关文章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

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第1篇公关部活动策划书范文第2篇一、情况仰恩大学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

1
2025-09-23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广告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一、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1、认真完成办公常规工作,做好公司、上级部门、各服务中心的文件、报告的接收、呈送、...

1
2025-09-23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

高级财务会计答案范文第1篇1.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对象是(B.企业特殊的交易和事项)。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

1
2025-09-23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

各地风味小吃做法范文第1篇北京西城区广外街道把党支部建在民生项目上2012年腊月廿三,北京又是一个寒冷的日子。在市场上置办年货的广外街...

4
2025-09-22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范文第1篇一、学院概况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

1
2025-09-22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

规范公文格式通知范文第1篇目录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2 公...

1
2025-09-22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

感恩生命高中作文范文第1篇感恩教师作文800字高中一:你是一名老师,但在学的心目中,你是我们最铁的朋友。初次见面,你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1
2025-09-22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

公共服务平台方案范文第1篇【关键词】物流;虚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科研项目(编号:SHUCX092098) 《基于...

2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