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合并肝炎(精选8篇)
精神障碍合并肝炎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一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95例妊娠晚期合并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研究组年龄21—34岁,平均(27.63±1.18)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6例,孕周17—34w,平均(25.47±2.28)w;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8.14±1.16)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14例,孕周16-33w,平均(24.68±2.15)w。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心理状态,分析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并充分表现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为其保密;讲解临床成功案例告知其乙肝可治愈,以减少患者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2)开展乙型肝炎的知识讲座:讲解乙肝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的孕期预防知识,告知其通过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乙肝疫苗接种,可有效避免母婴垂直传播,减轻其对胎儿健康的担忧。(3)家庭支持:患者心理压力较大,鼓励家属多做探视,通过家属抚慰以增强其对乙肝治愈和顺利妊娠的信心。
1.3 疗效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情绪障碍改善情况,均采取1-4分四级评分,前者<50分无焦虑,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后者<53分无抑郁,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1]。记录血清病毒学指标情况,包括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注:与护理前组内比较,#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P<0.05。2.2两组血清病毒学指标情况
研究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有研究发现,孕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妊娠期合并乙肝、糖尿病等病症等尤为突出,因此应予以专业护理干预,以减轻负性情绪对孕产妇的不良影响,保障治疗顺利进行[2]。常规护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但该方法未从患者实际出发,只采用适用于大部分妊娠合并症的固定护理模式,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而心理护理干预从患者实际病情、心理状态、家庭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就其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其对疾病治愈的信心。
经研究分析表1可知,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超等研究结果一致[3]。心理护理一方面通过以患者易于接受的语气和语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放松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乙肝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心理防卫方法的教授,并鼓励家属参与,使患者对乙肝的惧怕和对胎儿的担忧得以减轻,对治疗的信心提高,从而增强治疗、用药等依从性。分析表2可知,研究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乙肝病毒转阴率,加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作为疾病治疗的有力辅助手段,可显著缓解妊娠晚期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情绪障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雪英,陈建华,林小清.心理护理对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01):101-102.
[2]孙秋兰,潘琳,周志慧,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焦虑患者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34-135.
4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妊娠合并重症肝炎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76-02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起病急,病情凶险,常常危机母婴生命,是产科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妇产科自2000年---2010年共收治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均为初孕妇,其中剖宫产2例,自然分娩1例,水囊引产1例。预后:孕妇好转治愈3例(其中1例转院治疗),胎儿成活3例。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黄疸急骤升高,其诊断标准:(1)1周内血清胆红素≥171umol/L,或每日上升>17.4 umol/L;(2)凝血酶元时间明显延长,为正常值的1.5倍以上,并有出血倾向。(3)可有不同程度肝昏迷。(4)可有腹水出现及肝浊音缩小。
2 护理体会
2.1 对患者神志、精神及病情的观察: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病人如果出现昏迷首先要鉴别是肝性昏迷还是子痫引起的昏迷。如病人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欣快多语,定向力障碍等性格行为异常的症状,而病人的血压正常或偏低,则应考虑为肝性脑病。如病人出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继而昏睡,并且血压高伴随出现蛋白尿,则应考虑为子痫。肝性昏迷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神志、病情变化,给予降黄护肝,减少肠内毒物生成与吸收,应用食醋灌肠等抗昏迷治疗,防止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孕妇与胎儿的安全,助产士密切观察产科方面的变化,并做好随时分娩的准备工作,必要时派专护。如经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加重,应尽早考虑随时终止妊娠。
2.2 患者产前的监护
妊娠期合并重症肝炎,胎盘的各种生理功能降低,胎儿供血减少,会造成妊娠期胎儿慢性缺氧,常可导致早产甚至死胎。对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孕妇,常规行2小时听胎心一次,必要时增加次数或进行胎心监护仪监护或B超检查,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日常可通过测腹围、宫高,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同时指导病人进行胎动自我监测。
2.3 出血的护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孕妇,最易发生产后大出血,导致产妇死亡。分娩前先做好配血备血工作,备齐各种止血药物,及各种急救器材,如有异常出血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全身症状,并严密注意观察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大于500毫升时,应及早补充血容量,给予补血药物,及时纠正循环衰竭。
2.4 预防和控制感染
因肝细胞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紊乱,病人易发生感染。因此,在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时,除了应用抗生素外,还要注意保持手术切口及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观察手术切口情况,发现有渗出物及时处理,并进行每日4次会阴部碘伏消毒护理。病室要经常通风,每日2次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30分种,照射时注意保护病人双眼,用清洁棉布覆盖。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檫拭2次,限制探视人员的人数与次数。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5 饮食的护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孕妇甜味、苦味阈值降低,食欲兴奋减弱,导致食欲退减,还可出现顽固性频繁呕吐。此时应给病人食用清淡、新鲜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病人的热卡每日不低于2000卡,不足时应静脉补给。对急性肝衰的病人应限制蛋白質的摄入,对合并腹水的病人要限制水钠的摄入给予低盐饮食。
2.6 病人休息的护理
为病人创造清洁安静的修养环境,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消耗,有利于病情的缓解。一般要求卧床休息至症状消退,血清胆红素小于17umol/L以下,方可下床适量活动,如为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可用侧切和胎头吸引术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因分娩中病人疲劳过度加重肝脏的病变。
3 讨论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在我地区临床上虽然不是很多见,但是一旦发生即起病急,病情重,同时病情凶险,要求医护人员认真果敢及时治疗护理,不能有一丝懈怠,稍有犹豫可能就会危及母婴生命,尤其在护理方面,更应全面观察,孕期需对孕妇进行缜密的精神、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胎心音、宫高、腹围、胎动、阴道出血、宫缩、早产先兆等的监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孕妇特别容易发生大出血,所以产时及产后要特别注意出血量,在生产或手术前应提前配血、备血、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产后要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除了抗生素的使用外,还应注意手术切口及会阴部护理,同时做好病室环境的清洁消毒与日常管理适当限制陪探视人员。另外饮食与休息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如有急性肝衰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如病人合并腹水要限制水钠的摄入。同时一定瞩病人卧床休息不能使病人疲劳否则会加重肝损害。做到以上认真细致的治疗和护理对其预后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胰腺癌合并甲型肝炎1例 第3篇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 一般预后极差。临床表现多以腹痛、恶心、呕吐等为主。临床中该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极高, 尤其与消化系统疾病同时出现时极易被忽视, 这对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78岁, 以身黄、目黄、尿黄7 d入院, 伴有胃胀, 恶心, 厌油腻, 大便色白, 无发热, 无呕吐, 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平素健康, 冠心病10年, 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糖尿病、胰腺炎等疾病病史, 否认手术史。查体:皮肤黏膜黄染, 巩膜黄染, 腹部外形正常, 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 墨菲氏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常规、血脂、肾功、离子正常, HBV抗体、HCV抗体、HEV抗体、HGV抗体、HIV抗体均阴性, HAV抗体阳性, 肝自免五项及抗核抗体系列阴性, CEA、AFP、CA125正常, CA199 57.89 U/m L, 血糖6.16 mmol/L, 肝功TBIL106.3µmol/L, DBIL76.1µmol/L, IBIL30.2µmol/L, ALT404 IU/L, AST267 IU/L, ALP300 IU/L, GGT838 IU/L, TBA18.9µmol/L。脂肪酶119.0 U/L。胸部正位片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自带消化系统超声示胆总管内径0.7 cm, 脾脏、胰腺形态正常, 轮廓光滑整齐, 内部回声均匀, 胰腺主胰管无扩张, 提示胆囊略大, 透声不良。
2结果
入院后对症给予禁食水, 保肝、降酶、退黄、抑酸、抑制胰酶分泌、补液等支持及对症治疗3 d后复查肝功示TBIL128.5µmol/L, DBIL96.8µmol/L, IBIL31.7µmol/L, ALT274 IU/L, AST165 IU/L, ALP245 IU/L, GGT840 IU/L, TBA20.2µmol/L。脂肪酶正常。随后查上腹部MRI示肝内管状结构略扩张, 以左右肝管为著, 胆总管无扩张, 胰腺表面欠光滑, 主胰管扩张, 未见肿大淋巴结, 考虑慢性胰腺炎。再次继续上述治疗7 d后查肝功示TBIL180.2µmol/L, DBIL139.8µmol/L, IBIL40.4µmol/L, ALT248 IU/L, AST160 IU/L, ALP294 IU/L, GGT887 IU/L, TBA54.3µmol/L。黄疸持续升高, 故检胰腺MRI+MRCP示胆囊管及胆总管上端扩张, 中下段狭窄, 胰头部模糊, 信号不均, 胰管扩张, MRCP示胆总管下端可见圆形充盈缺损, 胰管扩张, 提示胆道系统级遗管扩张考虑胰头部占位或炎症, 进一步查胰腺增强MRI示胰头颈部似可见局限不均匀负强化区, 大小约1.03 cm×0.99 cm, 余同前, 提示低位胆道梗阻, 考虑胰头颈部癌。最终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 胰腺炎, 胰腺癌。确诊后出院。
本病例患者以身黄、目黄、尿黄7 d为主要表现, 肝功胆红素、酶学指标、ALP、GGT等有所改变, 常考虑的原因为梗阻性黄疸 (包括占位、结石梗阻、癌症等) 、急性黄疸型肝炎等。胰酶指标的改变符合胰腺炎的诊断, 且入院后经查HAV抗体阳性 (Ig M阳性) , 故最初拟定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合并胰腺炎。入院时自带超声未见胰腺、胰管等形态学上的改变, 总胆管内径为7 mm, 处于高值, 结合患者当时的各项检查, 考虑可能为胰腺炎所致。在给予对症治疗后经多次复查肝功发现胆红素、ALP、GGT逐渐加重, 同时入院时CA199示57.89 U/m L, 此时考虑患者有胰腺癌的可能, 故经查上腹部MRI、胰腺MRI+MRCP、胰腺MRI增强后确诊为胰腺癌。
3讨论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 早期诊断率低, 病死率接近100%, 总体5年生存率<5%[1,2]。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治愈胰腺癌的手段, 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 我国胰腺癌的发生率呈增长态势, 已经严重危险人民的生活健康。
胰腺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当出现典型症状时, 往往已处于晚期, 不仅失去手术时机, 且治疗效果较差。胰腺癌临床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 随病情发展多数可见腹胀痛、食欲差、乏力和体质量下降等, 这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症状相重叠, 本着遵循“一元论”原则, 往往极易造成遗漏。尤其经过内科对症治疗后, 暂时的症状缓解, 加之胃肠肝胆病迁延难愈, 反复治疗, 病情亦时轻时重, 并且胰腺处于人体深处, 其疼痛的体表反射往往范围广泛, 难以定位, 对诊断造成较大困难。黄疸这一临床表现, 并非胰腺癌的特异性表现, 这取决于肿瘤是否有压迫胆管, 当黄疸呈进行性进展时, 即应怀疑该病。梗阻性黄疸的产生是由胆道内压超过肝分泌压, 可大致分为较大胆管病变和小胆管病变, 较大胆管病变多由梗阻引起, 包括结石、肿瘤等, 小胆管病变则多由炎症等所致, 同样造成直接胆红素的显著升高。病毒性肝炎是造成黄疸升高的常见疾病之一, 时有因肝脏炎症后对小胆管造成破坏, 形成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所以, 胰腺癌常被其他消化系疾病所掩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虽然B超的普及提高了疾病的筛查率, 但胰腺处于身体深处, B超受气体、组织和脂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并且胰腺体积较小, 加之操作医师技术限制, 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 不可过于依赖B超的检查结果, 反而忽略了临床表现。急性甲型肝炎中约有89.4%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3], 而胰腺癌以黄疸为次要表现, 二者均有很高概率出现黄疸, 故此临床症状亦很难区别。有研究报道, 急性瘀疸型肝炎尤其需要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误诊组 (非病毒) 与正常组 (病毒) 比较, 其超声显示胆总管内径明显增宽 (P<0.01) [4]。但这并非绝对, 比如本例患者, 入院前超声总胆管内径处于正常上限值, 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极易造成漏诊。陈孝等[5]研究发现B超、CT、MRI诊断率分别为84.4%、91.5%、85.7%, 漏诊率分别为12.7%、5.1%、8.2%, 误诊率分别为3.0%、3.0%、6.1%。387例患者 (43.4%) 被误诊, 平均误诊时间为 (4±3.2) 个月;常见的误诊疾病为胃病、胆系疾病、胰腺炎等, 占84.8%。故此, 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与胰腺癌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 一方面其临床症状、体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在相关辅助检查上多有重叠表现, 并且胰腺癌在影像学上亦有较高的漏诊率, 其中尤以超声为著。所以, 在临床工作中有疑似胰腺癌等情况时, 宜尽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如胰腺MRI+MRCP等以排除诊断, 避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Jemal A, Siegel R, Ward E, Hao Y, et al.Cancer statistics, 2009[J].CA Cancer J Clin, 2009, 59 (4) :225-249.
[2]Hidalgo M.Pancreatic cancer[J].N Engl J Med, 2010, 362 (17) :1605-1617.
[3]赵宁, 李智伟.成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9) :1537-1538.
[4]郝志洲, 代金荣, 张秋民.肝外肿瘤误诊为急性瘀胆型肝炎45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01, 19 (3) :213-214.
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的护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2008年共收治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55例, 其中男51例, 女4例, 年龄21岁~76岁, 平均年龄42.5岁。根据肝损害的国际标准:血清ALT>2 U/L正常上限 (ULN) , 视为肝功能损害[1]。
1.2 治疗方法
抗结核治疗采用短程联合化疗方案, 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为主, 疗程长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用3种以上抗结核药物治疗, 剂量为常规剂量。治疗过程中, 严密监测肝功能。轻中度肝功能损害者停用部分抗结核药, 出现黄疸患者停用全部抗结核药, 及时予积极护肝治疗。当肝功能恢复正常后, 继续抗结核治疗。
1.3 转归
本组55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 均好转出院。出院后定期复查, 疗效比较满意。
2 临床特点
2.1 中年男性患者居多
本组患者, 男性多于女性, 平均年龄42.5岁, 90%的患者都是家中主要劳动力。而老年人、营养不良、嗜酒、播散型肺结核及血清HBV-DNA (+) 者, 是抗结核药物损害肝脏的高危人群[2]。
2.2 胆红素高, 病情重
本组转氨酶升高达100.0%, 转氨酶升高伴胆红素升高占22.0%.黄疸是由于血胆红素升高所致, 黄疸的消长是肝脏功能障碍程度的标志, 所以观察巩膜、皮肤及尿色对判断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肝损害多为中毒性
肝脏有疾患时, 肝血流灌注障碍, 肝血流量减少, 使药物清除率下降;肝病时因使药酶活性下降, 肝固有清除率减少, 也损害了药物的清除;肝病者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 使其结合部位性质发生改变, 降低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这些改变均导致多种药物消除变慢, 生物半衰期 (T1/2) 延长, 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从而增加了药物毒性[2]。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HBV阳性合并肺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时间多在抗结核治疗的1个月以内, 肝损害出现时间早, 复常时间较长[3]。因此, 在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 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及尿黄等症状。同时合并有结核病中毒症状, 如发热、盗汗、消瘦等。呼吸系统症状有咳嗽、咳痰、胸痛、不同程度的咯血等。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因此, 患者表现的症状要从多方面分析,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病情呈正相关。如午后潮热是肺结核的毒性症状之一, 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播散时, 可出现高热。肝损害后, 患者仍有持续低热, 提示有持续肝细胞坏死。此外, 发热也往往提示有感染的存在。 (2) 黄疸:胆红素的高低与病情呈正相关。若黄疸出现后消化道症状无好转且黄疸迅速加深, 则要考虑重型肝炎可能。如果在胆红素持续进行性增高的同时, 转氨酶却逐渐下降, 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提示预后不良。 (3) 肝性脑病:主要表现在性格和行为改变, 如烦躁不安、嗜睡、扑翼样震颤、肝臭等表现。一旦发现肝昏迷前驱症状,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用药监护
目前,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联合化疗是抗结核的有效短程化疗方案。同一种药物可以以不同机制诱导肝损害, 不同药物又可因相同机制而造成肝损害。异烟肼在治疗过程中, 可使10%的患者发生无症状肝损害, 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 1%可发生明显肝损害, 由代谢物乙酰肼和异丙肼所致。利福平是抗结核药中引起黄疸最多的, 若与异烟肼合用可致黄疸发生率增高, 其毒性至少4倍于单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引起的肝损害与剂量及药物排泄缓慢并在肝内蓄积有关, 每日剂量1.5 g, 对肝毒性影响小, 但并用吡嗪酰胺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 预后差[2]。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处理对预后是重要的。用药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肝炎史及其他易影响肝功能的因素, 如饮酒史、营养条件、妊娠、某些寄生虫感染等。抗结核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最初2个月每周1次, 以后每2周1次。除了注意有无肝损害的症状外, 还应观察有无其他副作用, 如异烟肼可致末梢神经炎, 乙胺丁醇可致视力障碍, 利福平可致听力障碍等。一旦出现与原有疾病不符的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在调整或停用抗结核药期间, 注意观察保肝治疗转归情况。
3.3 饮食管理
合理的饮食, 既能保证肺结核患者康复的需要, 又可避免因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入, 增加肝脏负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家属及营养师商量, 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出适合患者的食谱, 认真做好饮食指导, 使患者真正明白饮食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应进食易消化、清淡、适合口味的饮食, 保证足够的热量, 并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戒烟禁酒, 适当限制脂肪, 以保护肝脏。经常更换食物品种, 注意食物色、香、味和添加调味品等方法以增加患者食欲。进食少者, 按医嘱予静脉补充营养。进入恢复期食欲好转, 食量增加, 应注意防止营养过剩。鼓励患者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 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3.4 心理干预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4]。由于肺结核与乙型肝炎是我国的两大传染病, 均具有“慢性”和“传染性”的特点, 且治疗期长, 费用高, 导致患者思想负担重, 易产生心理障碍, 甚至悲观绝望, 拒绝治疗。因此,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 从机体、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本组90%的患者都是家中主要劳动力, 他们会感到自己给家庭、经济及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易产生消极自卑心理, 甚至有厌世情绪。而老年患者认为自己成为家庭的累赘, 往往会拒绝治疗。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原因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1) 重视患者用药心理,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由于经济困难或种种原因而中断复查和治疗者, 尽可能用疗效高、副作用小、廉价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让患者了解只有坚持服药, 完成预定疗程, 随时复查, 配合治疗, 才能彻底治愈。若中途终止治疗易使病情恶化, 使治疗较前更加困难, 甚至给自己及家属在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带来更大的痛苦。 (2)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患者重建自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自尊心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患者在社会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使自我价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患者实行结核菌隔离, 探视受到限制, 使患者感到自卑、孤独。所以对患者要热情耐心, 生活上多关心照顾, 精神上多安慰鼓励, 言行上注意尊重对方;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 讲解肺结核和乙型肝炎的一般知识、消毒隔离的重要性等, 同时积极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心理社会问题。 (3) 建立病友沟通制度。在病情允许情况下, 定期组织患者与病情相同而治疗效果好的病友相互交流, 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 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3.5 健康教育
3.5.1 保证休息
休息是治疗肺结核和肝炎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根据肝损害的不同程度指导患者休息。肝功能轻中度受损者, 可适当活动, 以患者不感疲乏为度;重度受损者, 必须严格卧床休息, 以减轻肝脏负担。因为安静卧位时可使肝脏血流量增加30%, 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
3.5.2 戒烟禁酒
吸烟伤肺, 饮酒伤肝。吸烟、酗酒导致营养不良、空气污染、抵抗力下降是结核病家庭传染的重要因素, 并且是抗结核药物损害肝脏的高危因素。应耐心教育患者不吸烟、不饮酒, 讲解其危害性, 使他们能乐意自愿戒烟禁酒, 积极配合治疗。
3.5.3 随访观察
随访观察对于恢复期的肺结核合并肝炎患者非常必要。因为肝炎有不同的转归, 出院后的随访可以及时发现一部分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症状, 及早采取措施, 延缓病情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使患者尽可能完全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55例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 提出重点制订好病情观察、用药监护、饮食管理、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55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 均好转出院。出院后定期复查, 疗效比较满意。结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使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护肝疗程, 促进疾病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结核,乙型肝炎,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Turktas H, Unsal M, Tulek N, et al.Hepatotoxicity of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rifampicin, isoniazid and pyrazinamide) or rviral hepatitis[J].Tuberc Lung Dis, 1994, 7 (1) :58.
[2]张培元.应重视肝脏疾患时抗结核药物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11) :643-644.
[3]潘越峻, 张春兰, 范慧敏, 等.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对抗痨治疗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 (3) :171-173.
精神障碍合并肝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 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 将其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97例, 女69例, 年龄在4~87岁之间, 平均年龄 (54.1±4.8) 岁;对照组中男202例, 女200例, 年龄在3~9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5.7±4.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 在试剂有效期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表面抗原抗体抗-HBs、核心抗原抗体抗-HBc、E抗原HBe Ag、E抗原抗体抗-HBe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当表面抗原HBs Ag阳性、E抗原HBe Ag阳性及核心抗原抗体抗-HBc阳性时俗称为“大三阳”;当表面抗原HBs Ag阳性、E抗原抗体抗-HBe阳性及核心抗原抗体抗-HBc阳性时俗称为“小三阳”。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后乙肝病毒的携带情况及两组中HBs 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1)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后乙肝病毒的携带情况, 观察组中59例HBs Ag阳性, 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对照组中72例HBs Ag阳性, 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 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 观察两组中HBs 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两组患者中占多数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 观察组“大三阳”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小三阳”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结论
梅毒患者作为梅毒唯一的传染源, 梅毒螺旋体广泛存在于患者血液、精液、唾液及乳汁中, 约有95%患者是在皮肤黏膜微小破损处通过性接触被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乙肝病毒除了可通过血源性传播经过血液、尿液、精液等多种体液排出体外的乙肝病毒外, 还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其病原传播方式与梅毒传播方式基本相同[3,4]。有调查研究显示[5], 梅毒患者中有约60%患者的具有性行为不洁的不良生活习惯。由于乙肝病毒也可经过性接触传播, 因此不良的性生活习惯与乙肝病毒的传播也密切相关。有研究报告显示[6], 大多数梅毒患者阴道分泌物和精液中都存在表面抗原HBs Ag。该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后乙肝病毒的携带情况, 显示观察组中59例HBs Ag阳性, 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对照组中72例HB-s Ag阳性, 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 观察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此结果与郭满盈[7]等研究结果相符。导致梅毒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高于正常患者的原因是患者的皮肤和黏膜是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内易侵及的组织, 皮肤和黏膜被侵及后发生破损而导致溃疡和糜烂, 组织的正常保护屏障遭到了破坏, 大多数梅毒患者又具有性行为不洁的不良生活习惯, 使得在性接触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溃疡糜烂处极易被乙肝病毒感染, 患者通过黏膜的溃疡糜烂处使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体液进入人体内, 最终引起梅毒患者乙肝感染乙肝病毒[8]。该研究通过观察两组中HBs 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显示观察组“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 “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 “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 说明两组患者中占多数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 观察组“大三阳”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小三阳”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结果与陈少平[9]和林小远[10]的研究结果相符。由此可见梅毒患者可作为乙肝病毒的传染源, 对梅毒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减少患者不洁性行为的发生, 可以有效减少梅毒螺旋体和乙肝病毒的感染率。综上所述, 相对于健康患者, 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 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1-227.
[2]梁万年, 常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2-254.
[3]韩志娟.梅毒患者246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8) :118-119.
[4]刘宗业, 朱磊.梅毒患者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5) :101-102.
[5]吕荣.68例梅毒孕妇肝炎及艾滋病标志物检测与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7 (2) :62.
[6]于笑难, 侯晓娜, 郑威, 等.梅毒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3) :327.
[7]郭满盈, 陈扬, 杨海燕.梅毒患者肝炎及艾滋病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7 (12) :1139.
[8]赵迎春.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检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20) :73.
[9]陈少平.梅毒与乙肝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2) :130-131.
肝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探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肝炎合并糖尿病病人71例, 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最大71岁,年龄最小35岁,平均53岁。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33例,全部伴有2型糖尿病。
1.2护理体会
1.2.1病情观察按照肝炎的不同类型安置患者 ,观察呼吸、精神状态等有无问题,监测血糖、血压、尿糖和心跳,避免糖尿病症状被肝炎掩盖,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避免误诊或漏诊的出现,如患者出现乏力情况,应考虑低血糖、肝炎及低血钾的情况。
1.2.2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多需要服用降糖药物 , 但是有些口服降糖药物会加重肝功能的损害[2],所以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 ,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要求剂量注射,观察患者有无心悸、头晕以及出冷汗等症状,胰岛素注射位置最好选择大腿外侧、腹部两侧及臀部,注射时应严格消毒,预防感染。
1.2.3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饭前、饭后监测血糖 ,特别是肝炎严重者需要在清晨及睡前加测血糖,应控制好血糖的变化,预防低血糖发生,低血糖常发生在夜间和禁食期间,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此期间特别注意,如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应进食15 g含糖饮料。
1.2.4预防感染肝炎合并糖尿病病人抵抗力低 ,容易发生感染 ,所以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应该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消毒病房并开窗通风,保证床铺整洁,对于黄疽及腹腔积液患者应给予治疗。
1.2.5休息运动护理要求病情严重的患者卧床休息 ,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应选择适当的运动,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和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是需避免过度劳累,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即可,观测患者运动后表现,调整运动计划。
1.2.6皮肤护理肝炎患者多会出现皮肤瘙痒 , 应禁止使用对皮肤有刺激的外用药,应该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勤更换衣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每2 h帮助翻身一次并进行适当按摩,擦拭皮肤,防止褥疮及皮肤破溃。
1.2.7心理护理肝炎合并糖尿病属于慢性病 , 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 给患者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患者多出现焦虑、自卑、烦躁等心情,影响治疗的顺利实施,所以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热情对待并关心患者,加强沟通,传播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提高信心,减少负面情绪。
2 结果
该组肝炎合并糖尿病病人71例,经过该院病情观察、药物治疗、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预防感染、休息运动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实施,显效43例(60.56%),有效21例(29.58%),无效7例(9.86%),总有效率90.14%
3 讨论
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会出现皮肤瘙痒和“三多一少”[3]的症状,必须对其进行护理,防止感染及其他合并症发生,应以肝炎治疗为主, 糖尿病为辅, 按照肝炎的不同类型及程度安排病房,观察临床表现,监测病情变化,在药物治疗中,注意药物的保存、应用与不良反应,尤其是胰岛素的使用,每日清晨及饭前、饭后测量血糖[4],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保持病房清洁 ,注意患者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感染。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病情较轻的应该进行适当的锻炼,减轻体重,增强抵抗力。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积极和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减少焦躁不安的情绪,提高自信,确保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护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加总有效率,减少死亡率,所以该院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划,争取挽救更多的患者, 减轻因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患者心理压力。经过该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有效的控制了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保证了其血压、血糖的正常,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的医疗费用,实践证明,经过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可以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讨论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将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71例,实施病情观察、药物治疗、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预防感染、休息运动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 经过护理措施的实施,显效43例(60.56%),总有效率90.14%。结论 加强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明,此类护理措施有效,应该临床推广。
浅析妊娠合并肝炎60例的临床分析 第7篇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了2013年—2015年的妊娠合并肝炎病患者60例,平均年龄大致为34.4岁,有50例为初产妇,另外10例患者为经产妇。另外按血清病毒性标志物可以将医院的样本分为:戊型病毒性肝炎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5例,甲型病毒性肝炎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6例。按临床分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21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丙型病毒性肝炎3例,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且无合并症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也为34.4岁。两组孕妇年龄、孕周相仿,具有可比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h失血量500ml。失血量的测定方法均采用面积换算和称重法。
1.2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产后出血、孕妇早产、孕妇死亡的死亡率,而统计学方法是用的是X2的方法。
2临床结果分析
2.1孕产妇并发症的比较低蛋白血症14例,肝炎组大量腹水26例,消化道出血8例,电解质紊乱12例;对照组无一例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比例差异有显著意义。
2.2孕妇早产及产后出血的比较两组早产的比较,肝炎组早产20例,对照组早产1例,两组比较显然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产后出血的比较,肝炎组产后出血30例,对照组产后出血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比较两组孕产妇死亡率比较:肝炎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10.00%,均为重症肝炎患者,其中2例死于产后,4例死于产前,。死亡原因为产后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对照组无一例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围生儿死亡率比较:肝炎组围生儿死亡者10例,其中死胎6例,死产3例,新生儿死亡1例,均为重症肝炎患者。对照组无一例围生儿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妊娠病毒肝炎的治疗分析
3.1妊娠病毒型肝炎的治疗
3.1.1急性肝炎期应保证绝对休息,并保证营养,足量碳水化合物,饮食适宜低脂肪、高蛋白。
3.1.2保肝治疗护肝药物可选择如肝宁、益肝灵、肌苷等,这些药物有去脂的作用,可辅助减轻肝胆的负担。另外多种维生素可改善肝功能,如维生素k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的合成,维生素k10mg,每天1次肌注;维生素6参与脂肪和氨基酸代谢,并可减轻肝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每天200mg口服;维生素c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增生,每天2g口服。
3.1.3抗病毒治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乙肝患者可使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注射液4ml,每天1次肌注,一月后隔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有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功能。
3.1.4重症肝炎的治疗
dic的防治
由于dic是重症肝炎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出现dic需用肝素治疗,因肝脏灭活功能已下降,故肝素用量从低剂量开始,首次给予25mg静脉滴注,以后动态观察酌情调整用量。关于临产期间及产后24小时内不宜使用肝素,否则可引起子宫创面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发生dic应及时补充新鲜血和凝血因子。
3.2妊娠合并肝炎的急救处理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死亡率高,临床救治宜采用综合性治疗。
3.2.1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置重症监护室,专人护理,持续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出现肝性脑病者留置长期导尿管;可给予低脂、低蛋白(≤20g/d或每天<0.5g/kg)、高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防大量蛋白质分解产氨过多,引起或加重肝昏迷。静脉输入10%~25%葡萄糖溶液,使每日摄入热量达7431.2kj,可酌情加少量胰岛素和高血糖素加强对糖的利用,并能抗细胞坏死。同时应补充维生素b、c、k和辅酶a及微量元素等。
3.2肝性脑病的处理其发病原因有3种学说,即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及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临床上常按这些学说指导治疗。
3.2.1降血氨既往应用谷氨酸钠,此药为碱性,对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的肝性脑病患者不利,且大量应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原则上早期不用。根据患者的情况,偏碱中毒时,选用精氨酸每日15~20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偏酸中毒时,选用醋谷胺每日0.6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能促进氨和二氧化碳代谢,并补充钾、镁离子,有利于肝细胞功能恢复,可用20ml+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但肾功能不全或高血钾者禁用。
4预防
(1)甲肝为良性自限性疾病,甲肝病毒由粪便污染,经口传染,特别是对毛蚶类食品更应注意。
(2)加强饮食卫生宣传教育,注意餐具消毒,特别对生拌凉菜要注意卫生。
(3)如孕妇曾接触甲肝患者,力争能于2周内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一般为0.02~0.05mg/kg。lerman等1993年指出应用免疫血清球蛋白(isg)0.02ml/kg,可获得2个月的保护期;若剂量为0.06ml/kg,则可延长保护期至6个月。他认为如欲短期内预防甲肝感染,注射2ml免疫血清球蛋白即可。若注射5ml免疫血清球蛋白,则能维持5~12个月的被动免疫力。
5结语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5例患者中, 年龄20~30岁210例, 31~38岁315例;初产妇367例, 经产妇158例;孕前已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157例, 孕期产检发现368例;肝功能正常者485例, 肝功能异常者40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方案。
1.2 方法
1.2.1
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 补充多种维生素重症者限制蛋白质入量, 蛋白质≤20g/d, 以防大量蛋白质分解过多, 引起或加重肝昏迷。
1.2.2 保肝, 降酶 (ALT) :
甘草酸二苷, 150mg加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或复方甘草酸苷60mL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有抑制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1.2.3 防治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再生:
包括:1)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80~12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疗程视病情而定, 一般为1个月。HGF促进肝细胞再生, 增强吞噬细胞、T细胞和NK细胞功能, 减轻肝细胞坏死。2) 门冬氨酸钾镁有促进肝细胞代谢, 改善肝功能, 降低胆红素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作用, 用法:20mg溶于10%葡萄糖液中, 每日1次静脉滴注。
1.2.4 纠正各种代谢紊乱的方法:
(1)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每日补液量一般在1~2L, 如输液过多, 极易诱发肺水肿、脑水肿, 加重腹水。注意纠正低钾、低镁、低钠; (2) 纠正酸碱平衡, 动态监测动脉血氨及酸碱水平; (3) 纠正低蛋白:输注人血白蛋白, 有利于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低蛋白血症, 促进肝细胞再生; (4) 纠正低血糖:重症肝炎常伴发低血糖, 按需补充10%~20%葡萄糖液至血糖正常为止。
1.2.5 防治肝性脑病的方法:
(1) 脱氨药物, 偏于碱中毒时可选用精氨酶, 每日10~20mg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偏于酸中毒时, 可用乙酰谷酰胺, 每日1g静脉滴注, 此药易通过血脑屏障有神经传递体和载体作用, 无水钠潴留的副作用; (2) 纠正氨基酸失衡, 六合氨基酸每日250~500mL静脉滴注, 7d为1个疗程, 疗效较好, 有肝醒灵之称; (3) 高压氧:以改善肝脑缺氧情况, 有助于肝昏迷的缓解。
1.2.6 产科处理:
(1) 剖宫产不能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 不应把感染作为剖宫产的指征; (2) 如发病在妊娠早期, 应积极治疗, 病情稳定后行人工流产; (3) 对妊娠晚期发病者, 不主张人工终止妊娠, 应行积极保守治疗, 待足月时引产或等待自然分娩, 目前倾向于剖宫引产方式, 治疗中病情恶化应立即终止妊娠。因引产或阴道分娩时间长, 体力消耗大, 必将加重肝脏负担。合并DIC者适当纠正后方可手术可选用硬膜外麻醉, 术中术后避免使用镇静剂。
1.2.7 新生儿处理:
(1)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沐浴, 防止产伤和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的发生, HBsAg阳性的产妇产后可以哺乳, 对HBeAg阳性产妇应予回奶, 停止以母乳喂养; (2)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100IU, HBeAg阳性者于1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HBIG100IU。3) 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各肌内注射30μg的乙肝疫苗。
2 结果
足月生产464例, 占88.38%, 早产49例, 占9.33%, 孕中、晚期终止妊娠12例, 占2.28%, 全部孕妇均正常出院。
3 讨论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 慢性HBV感染者高达1.7亿, 妊娠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0.8%~17.8%。因为HBV感染后有5%~10%的感染者转变为慢性携带者, 25%~30%的携带者死于HBV相关的远期后遗症, 所以该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焦点问题。在亚洲地区 (中国台湾省) 的一项普查中研究人员发现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的阳性率为15%。在HBV携带者中原发肝细胞癌 (PHC) 和肝硬化死亡率为54%, 而非HBV携带者仅为1.5%。现已证实全球约62%的原发性肝癌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1]。
本研究资料统计妊娠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1.43%, 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本研究中DIC的治疗抢救分析提示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正确使用肝素是非常重要的, 可使病情迅速逆转。本研究4例使用少量肝素治疗, 在妊娠晚期、分娩前并发DIC高凝期及消耗低凝期取得满意效果[2]。本研究介绍的乙型肝炎患者能够度过分娩期及手术关, 且恢复好, 与积极应用白蛋白的辅助支持疗法有关, 故认为在没有好条件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层医院, 积极补充人血白蛋白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方法我科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153例, 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 补充多种维生素重症者限制蛋白质入量, 保肝, 降酶, 防治肝细胞坏死, 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综合诊治;结果全部孕妇均正常出院;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能够度过分娩期及手术关, 与积极应用白蛋白的辅助支持疗法有关。
关键词:妊娠,乙型病毒性肝炎,高蛋白
参考文献
[1]陈颖.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