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精选8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1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被广大示范校所采用.本文以武汉职业技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作 者:杨旭东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420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2篇
张亚玲,田辉鹏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文章根据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基于工作过程就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理念及思路、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的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及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促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3篇
1 构建适合于基于工作过程的乳品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与实际工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及时切入当下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就乳制品工艺课程而言, 国内最好的课堂是在蒙牛和伊利的生产车间。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际工作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流程所对照。既能加深教学印象, 也能拓展学生课外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过程, 与学生实际课堂学习相互融合。将学习知识和工作过程任务紧密结合,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构建新的乳品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2 构建适合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乳品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乳品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应该遵循以过程知识为主, 理论性知识为辅, 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 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架, 而是根据乳品企业加工的终端产品作为专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展教学, 共分为发酵乳、冰淇淋和干酪三个具体教学内容。每个工作任务, 都是由不同的工序顺序串行起来的。在每一个工作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一整套工作任务结束后, 都会有相应的产品产出,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很好的完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构建适合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 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 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本专业有生产发酵乳、冰淇淋和干酪三大类产品的乳品实验训车间,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在学做一体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培养兴趣、锻炼技能、修炼素养;做中教, 做中学, 学中做;以任务驱动、现场讲授、分组讨论、实验演示、实践操作等教学过程完成具体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实施工学结合, 进入乳品企业车间实战性操作, 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4 构建适合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
将课程考核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考核 (占30%) 、专业技能考核 (占30%) 、学习过程考核 (占40%) 三部分, 由于增加学习过程考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考核, 使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养成落到了实处。在理论知识考核中, 除采用闭卷笔答方式, 还可采用学生自主出题、自主制定评分标准、自主判卷等多种形式, 以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判断等多方面的能力。专业技能考试中, 学生可在教师规定的2-3个固定的题目进行操作。
5 结语
本研究以典型乳制品的生产为课程内容的核心, 学生进入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演练的实训场所, 通过专业培养和学习, 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强化, 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具有创新精神, 从而全方位地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5) :6-8.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4篇
关键词:高职;信息管理;双证融合;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3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nWork process of Dual-card integration
Xiao Fei1,2
(1.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Computer and Software Institute,Wuhan430205,China;2.Wu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Wuhan4302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wo-card integr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work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job requirements will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develop an ability to meet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jobs for the typical tasks of the support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wo-course system permits the integration,the country'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thods combin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omputer for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words:Vocational;Information management;Dual card integration;Work process;Course system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本文按照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现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解构,力求创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全新课程系统。
一、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范畴是必须而且是必要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这种思想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它是通过对现实的职业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由于课程的开发是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而开发的,这种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点看,它的目标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在内容上紧紧围绕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重组,其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的出发点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规格和主要要求,是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依据,也是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的过程。因此,构建这种课程需要通过广泛细致的调研为基础,从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调研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描述。
学习领域转换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评价方法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进行验证,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整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部署、维护、使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区域信息化服务和信息系统开发行业,并辐射全国相关行业密集地区。
(二)职业描述
基于上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华中地区特别是“武汉•中国光谷”及武汉“1+8”城市圈内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主要有四类:信息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实施部署、软件公司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管理维护。职业岗位(群)描述如图2所示。
(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参照国家对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四)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构建要求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下面以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岗位为例,针对该工作岗位进行学习领域设计。如表2所示。
下面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如表3所示。
(五)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
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如表4所示。课程的进行是使用具体的.net项目贯穿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设计、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文档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使用具体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最后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
2.课程实施
(1)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2)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需要“双师结构”教师,教师要具备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及相关行业的经验,能够按照课程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并控制项目的进程。
(3)课程实施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需在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上,构造虚拟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情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的要求。
3.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来分析学生能力发展的状况。《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按照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标准衡量和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以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为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贯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数年来,学院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环境、课程考核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的合作,构建了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构建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1-43
[4]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2008,(28):50-52
[5]贾勤,刘雪飞,孙岩岩,张毅,张英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4-77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2009B238)
武汉市属高校2009年度科研课题(2009K153)
[作者简介]肖菲(1977-),女,湖北武汉人,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数据库开发方面的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5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
摘 要: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对现在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以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为例,根据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分析网页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实训项目。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情况良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并积极参与项目锻炼,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网页制作;教学改革;能力培养;项目教学
1教学改革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新时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这是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摆在首位的问题。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但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的课程必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网页制作技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都较明显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怎么把学生的兴趣培养成网页设计师需要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上岗后的能力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是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教师工作切入点[2]。
2课程改革实践
2.1职业岗位群定位
面向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如图1所示。本课程面向岗位群是网页设计师:具备规划、设计、制作网站的能力;网站维护管理人员:具备网站维护与更新的能力。
2.2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分析
1)网页设计师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如图2所示。
(1)网站规划能力:能够准确分析、理解项目要求;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评价;并撰写网站建设方案[3]。
(2)素材收集能力:能够通过有效渠道获取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处理,成为需要的素材;熟悉使用并积累网页设计师常用的网页设计第三方工具。
(3)网页设计与实现能力:教学重点,解决问题能力重点体现。需要熟悉主要工具工作环境,能应用编程语言实现设计方案,熟悉网页布局和设计,熟悉网页元素使用。
(4)网站维护和更新处理能力:能按照专业规范操作,作品规范可维护。
2)网页设计师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图3所示。
(1)与人沟通能力。
网页设计项目属于技术服务性项目,能否和客户顺畅沟通,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与人沟通能力,畅通的沟通渠道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学生锻炼自己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在计算机公共机房开设,存在三方关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机房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积极地互动、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网页设计项目属于团队合作性质,需要各方良好的沟通及团队合作精神。课程通过学生组队合作开发项目,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荣誉感。
(3)信息处理能力。
网页设计是一个有活力的领域,新颖性强,需要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有效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收集课程项目所需要的信息,网页设计课程逐渐引领学生熟悉网页设计常用的方法和工具,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
(4)解决问题能力。
使用所掌握的技术,并结合获得的信息,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是网页设计师职业能力的重点。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作为基本素质,能够获取并处理信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消费心理学,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这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再生资源,是网页设计师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作为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和熟悉学习渠道,能利用获得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那么毕业后,就能从容面对职业中所遇到的问题。面对问题,要充满好奇、好学,能主动求知,这是课程需要引导学生的。适当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
(6)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作为一个新颖性的职业,网页设计师同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了解创新,关注创新,尝试创新!引导学生做有用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国内行业内的创新新闻,如李开复先生所创立的创新梦工厂等。培养创新精神,这是网页设计师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2.3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总体目标
总体能力目标:规划、设计和制作B2C网趣电子商务网站。能够规划、设计和制作门户网站或电子商务等网站;能够对网站项目理解、分析、规划、评价;能够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操作,作品规范可维护;熟悉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工作环境及主要工具;具备文本、图片、动画素材处理能力;熟悉使用并积累网页设计师开发常用第三方工具;具备网站维护和更新处理能力。教学以B2C网趣电子商务网站项目作为主要能力训练载体,以“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为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参加网页设计大赛为促进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清晰逻辑思维、良好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2.4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
2.5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及认知设计
项目教学的关键在于项目的选取。一个项目的选取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教学法实施后是否能取得较好的结果。好的项目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能获得成就感[4]。因此,要选择切实可行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本课程以实际项目——B2C网趣电子商务网站作为驱动,项目贯穿整个学期教学工作,每次课程完成其中部分小项目,最后整合成一个大项目;并以学生参加网页设计大赛为促进,使学生系统、完整掌握网页制作技术。教学开展思路为:初级阶段以逆向开发分析、模仿为主,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走向正向开发过程。授课以基础能力训练为主,将制作网趣商城电子商务网站项目所需要能力进行分析,详细设置能力训练项目,让学生跟随教师模仿完成,及时考核,完成该部分内容,考核为及格或中等。提高篇:对学生进行创作引导,抛砖引玉,培养学生成就感、信心,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参与网页设计大赛,进行正向开发。辅导学生参与比赛,给予项目实际支持。至此,学生可以参与学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并以此作为课程后续学习。
认知过程设计[5]:
1)课程基于真实产品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符合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
2)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实践“项目化”、课程资源“系列化”、技能训练“层次化”,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生物学习模式”认知规律。
3)构建了以“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结构,课程分为9个教学模块、16个教学单元。课程模块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网页制作技术发展持续更新。
2.6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具体方式:根据能力培养要求,结合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多种沟通工具,形成特色教学过程。教学开展分三步走,分别为课前、课中、课后,如图4所示。
教学方法——学中做,做中学。
模式一:初级阶段,逆向开发,如图5所示。
模式二:中级阶段,逆向开发。如图6所示。
模式三:高级阶段,正向开发。如图7所示。
2.7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探讨
考核方式是课程的指挥棒,应注重过程考核。
1)基本思路。
本课程实操性强,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最终报告,具体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实践报告(10%)、每阶段上交作品质量(10%)。
(2)课程设计占60%:包括课程中制作的页面(30%)、后期完善及丰富的页面或自主项目(20%)、最终报告(10%)。
2)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共100分)。
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学期,每次课完成部分页面,最终完成一个网站,如表2所示。
3)最终报告的评分标准(共100分),如表3所示。
3课程改革效果
课程出勤率较高,课堂上学生自觉专注于项目训练,讨论热烈,学习精神状态饱满,兴趣较高,氛围浓郁。
课程项目完成效果良好,学生有一定成就感。
课程按行业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操作习惯。
通过佛山电子协会友情链接,部分学生已在关注佛山地区电子产品公司网站平台。
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肯定,学生评价教学优秀,并获得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学生参加学院网页设计大赛兴趣浓郁,并有11位同学获奖,产生一批优秀作品。
4结语
我院实施的课程改革面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面向工作过程,经调查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该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整体目标,具体分解能力目标。以项目为驱动,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能力训练项目表,进行认知过程探讨,符合生物认知模型。教学开展思路为逆向开发分析、模仿、正向开发过程,灵活采用3种教学模式。重视考核方案设计,强调过程考核。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15.[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7-65.[3] 杨晓明.“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
报,2008(22):1012-1013.[4] 于晓霞.基于“工作过程”面向“职业岗位定位”的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6):212-213.[5] 史瑞芳.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引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15-117.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第6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作者:蒋红枫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满足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维护;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所选内容的组织方面都凸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够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达成一致。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论开发汽车维护课程,能够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理论基础
1.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
(1)职教对象的个体差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由此呈现的智能类型是不同的。智能类型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另一类是形象思维。智能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可成为技能型人才,而抽象思维者则可成为学术型人才。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都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课程教学,来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空间映像、动作语感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该类学生属于形象思维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人才。这是影响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职教课程的知识差异
课程内容有两大类知识: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主要涉及事实、概念、理解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另一类是过程性知识,主要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知识。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好地获得经验性和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课程内容,应该以实践情境中实际应用的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这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课程内容的排序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并不是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两类知识有机融合。
(1)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2)基于工作过程的排序
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排序,课程内容的结构是串行结构。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是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工作过程也是自然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内容排序是一致的,有效的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职业岗位上主动构建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对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到序化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工作任务,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为具备此能力所必需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实践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知识。
1.分析职业岗位构建工作过程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开发团队,在充分调研汽车服务行业和企业市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的能力需求,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从而构建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汽车维修机工”岗位为例分析,此岗位是汽车维修专业重要的一个培养方向,汽车维修机工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汽车的拆装、维护、修理和检测诊断等。维护是汽车维修企业中频率最高的作业项目,维护与修理的比例从原来的7:3上升到8:2,目前甚至达到了9:1,汽车维护课程就是针对汽车维修机工这一职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所呈现的工作过程明确了“做什么”,如表1所示。
2.按照工作过程提炼职业能力
确定了工作过程后,对每个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以汽车维护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拆卸车轮进行分析,针对此任务的工作过程,总结出此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了“谁会做”,如表2所示。
3.根据职业能力设计实践知识
总结了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后,根据能力的形成,设计出相关的实践知识,明确“怎么做”。要达到拆装车轮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其实践知识如表3所示。
4.依据实践知识选择理论知识
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实践知识,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选择解决此问题的理论知识,明确“为什么做”。这样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解决了两类知识的整合问题,符合企业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检查车轮为例,其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如表4所示。拓展知识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外延,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5.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是按工作过程展开的,而连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纽带是教学情境,专业教学的教学情境是一种职业情境。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想吻合的原则,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于一体,建立一批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场所,内部划分为工具、量具准备区,工作计划、资讯区,任务实施区和成果展示区,明确“何处做”。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汽车维护课程,其教学实施仍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性学习。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共同制定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展开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发适合教学项目的能力,能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
时,对经济、材料、环保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以应对动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很难很好地单独完成各个项目任务,应对的措施是: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组织方式由专业教学和教研组织向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从而完成个体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组织。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开发项目的设计者,转变成为为学生提供与完成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建议的指导者,由指导者转变为实施计划和评价阶段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教学评价
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有反思才能提高。确立工作评价,既要着眼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又不能过细。否则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过细了不好操作。要突出职业院校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以便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发现,鼓励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动手能力。以检查车轮轴承为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完成本工作过程的反思,如表5所示。
四、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颠覆性的开发理念,相对学科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培养职业竞争力,符合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院校和企业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7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作 者:骆卫青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5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G71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开发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第8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自1996年起, 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实质, 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 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1]在我国,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近10年间致力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在结构、方法、理论、哲学等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开发体系。
在微观方面, 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应由职业学校教师以团队工作形式完成。这一过程既是对学习领域在教学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校本性处理, 又是对学习领域课程在内容层面的具体化处理, 通过这一转换进一步设计范例性学习情境, 可采用项目、任务、案例等具体方案来实现[2]。近年来, 全国很多知名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 但在公开的资料中很难找到课程体系开发成果;而普通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意识淡薄。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还没有真正打开局面, 要形成课程、教材、教学及企业用人的一体化,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多年从事课程研究, 在课程构架、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方面有一些突破, 提出了“以过程带理论、以实践带理论”的教学理念, 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 在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方面有了一些作为。现就文秘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过程及课程构架等作如下表述。
1 秘书工作过程分析
秘书工作过程分析以秘书一日工作流程为基准, 因为秘书的日常工作涵盖其全部工作。
秘书一般要提前10~30分钟到达办公室, 清洁、整理并维护上司、个人办公区及公共办公区;之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如听取上司安排工作, 接打电话, 迎送来客, 安排会议车辆, 拟定稿件, 发文验印, 收发文件, 立卷归档, 维护办公设备, 发放办公用品等;此外如有会议要进行会议管理, 下班前要检查并排除办公区安全隐患。
2 秘书工作岗位分析
秘书工作岗位在小公司是不用细分的, 在大型公司和政府部门则有细致的划分, 如相关办公室、秘书处等。按行政职责可分为办公室主任 (秘书长) 、办公室副主任 (副秘书长) 以及生活秘书、文案秘书、安全秘书、行政助理;按工作范畴, 则分为项目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会议管理、差旅管理、通信管理、信息管理 (文档管理) 、办公区管理等。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以工作范畴分析秘书工作岗位较为适合, 行政岗位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发展岗位目标提出。
3 秘书工作能力分析
秘书工作能力分析主要基于《秘书国家职业标准》, 适当增加现代秘书必备的技能, 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不断提高的秘书岗位要求。
(1) 把握时间能力。秘书工作要有时间观念, 按计划、按要求准时或提前完成工作, 否则会延误工作, 造成损失。
(2) 维护办公区能力。如开窗换气、调控室温, 清扫、布置办公室, 照料花草、盆景;整理、归类文件, 发现安全隐患等。
(3) 接打电话能力。接打电话时语言要准确规范, 能设计、填写电话记录, 草拟电话要点等。
(4) 迎送来客。要注重着装、礼仪, 设计、填写接待记录, 能够确认来访人员的身份、目的, 能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处理相关事务, 能迎送来访团体等。
(5) 印章管理能力。能妥善保管公司印章, 能正确使用各类印章。
(6) 日常事务管理能力。能安排会议室、车辆, 能处理邮件、包裹等。
(7) 办公用品管理能力。
(8) 办公设备安装、使用与维护能力。
(9) 各类文书拟写能力。
(10) 文书处理能力。
(11) 会议管理能力。
(12) 检查和排除安全隐患能力。
(13) 文字处理与语言沟通能力。
(14) 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
(15) 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16) 信息收集与写作能力。
(17) 具备基础财务知识能力。
4 秘书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关键, 它既要保持行动领域的真实与完整, 又要符合职业教育要求而成为真正的课程[3]。实现秘书工作过程向文秘专业课程的转换, 首先要找到其对应关系。秘书日常工作包涵其所有工作内容, 因此可以从秘书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分析。如办公区维护的内容有哪些?维护过程有无清晰的逻辑顺序?维护办公区需要哪些理论知识 (陈述性知识) ?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手段?怎样安排教学活动?怎样建设教学环境?怎样评价教学效果等。
分析秘书工作中“维护办公区”行动领域, 设计出办公区的维护与管理课程。推而广之, 接打电话的礼仪与技巧、访客迎送等文秘专业课程也可由行动领域转换。
5文秘课程体系构架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 旨在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格廷根大学普莱斯 (Preiss) 博士对系统与序化的关系有精辟的阐述:“系统是一系列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并指向目标的集合, 或者是物质、概念或知识按照一定规则、原理或原则序化的集合”, 排序的主要问题之一, 是其“是否具有‘事实逻辑’或‘事实结构’, 并能据此对其予以界定和排序”[2]。
秘书工作行动领域向文秘专业学习领域转换完成后, 文秘专业课程基本确定。要完成文秘专业的课程构架, 需要把握两个规律, 即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2]。
将秘书的工作过程序化为一日工作流程, 以该流程为逻辑顺序进行文秘专业课程构架,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把握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及认知规律, 形成文秘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见表1) 。
以上课程是文秘专业的必修课, 其中没有实践课程是因为该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而非学科系统化, 其授课形式以情境化任务导向为主, 理论知识是在实际操作中渗透的, 体现了“以过程带理论、以实践带理论”的课程理念。
6文秘专业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在确立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后, 就要对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情境 (主题单元) 设计, 以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文秘专业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 即必须具备典型的工作过程, 并能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 可以是递进的, 也可以是包容的。学习情境的数量在3个及以上, 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相对独立的, 学生完成了任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应该是完成了这门课程学习, 因此要求同一课程的所有情境都应该是同一范畴的事物[4]。文秘专业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
7文秘专业课程载体设计
课程载体的设计内涵就是通过“做”来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载体来形成学习情境, 构成课程, 同一门课程的载体可出现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试验表明, 载体的数量越多,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当然这不可能是无止境的, 而是根据课程需要来设计的[4]。文秘专业办公区的维护与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载体的初步设计如下。
《办公区的维护与管理过程》
———以国家四、五级秘书资格为准
学习情境1
接待室、会议室的维护与管理
任务一:维护接待室和会议室 (五级秘书要求) 。载体, 场地 (任务) 。
一、任务目标:正常接待来客, 完成来访者和公司相关人员的座谈。
二、资讯:省内某单位业务领导带领中层业务骨干共6人来访, 调研产品开发事宜;本公司业务经理负责接待, 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来客进行座谈。
来客为本系统兄弟单位, 以前每年都有来访, 是较为熟悉的客人。
来访时间:1天。
三、决策:整理、维护接待室和会议室
四、计划:
(一) 整理、维护接待室。要求主客领导居正位, 其他人员搭配混坐;接待室正面两单人沙发, 中间单人茶几, 对面和两边可用多人沙发, 中间大茶几;室内整洁, 可更换装饰画, 有饮品、花草盆景搭配。
(二) 整理、维护会议室。要求客人居尊位, 主人坐主位, 对面分坐;室内整洁, 可挂会标、摆桌签, 桌面装饰、窗帘台布搭配整洁;空调、仪器随时可用, 投影、话筒安装到位。
五、实施:
(一) 设备:平拖、旋转拖、可升降拖、擦玻璃器、吸尘器、洗涤剂、抹布等。
(二) 顺序:从上到下。一般清扫可按窗台、桌面和地面顺序清扫;彻底清洁可按天花板、墙面、窗户、桌面、椅子、地面和门的顺序清洁。
六、检查:维护结束后即进行检查。
七、评价:
(一) 即时进行。维护结束后即进行评价。
(二) 接待结束。接待完成后按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八、制作:
(一) 实施计划。学生可以5~6人为一组, 制订计划并实施。
(二) 检查评价表。学生每人制作一份检查评价表, 以待检查、评价时使用。
(三) 物品登记表。学生每人制作一份物品登记表, 来登记接待室和会议室物品。
知识要点:
1、逻辑顺序。
2、会议室和接待室物品登记与核对。
3、消毒液的成分与选用。
4、吸尘器的选择、安装与使用。
5、擦玻璃器的选择、安装与使用。
6、洗涤剂的选择与使用。
7、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理论应用:要求以过程带理论, 以实践带理论。
学习时间:4学时
任务二:会议室、接待室设备维护 (五级秘书要求) 。载体, 设备 (对象) 。
任务三:布置会议室和接待室 (四级秘书要求) 。载体, 场地 (任务) 。
任务四:美化会议室和接待室 (三级秘书要求) 载体, 场地 (任务) 。
学习情境2:秘书个人办公区的维护与管理
学习情境3:上司办公区的维护与管理
学习情境4:设计办公区布置图
8 文秘专业课程设计
文秘专业课程学习情境和载体设计完成之后, 就要对该专业的每一门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依据文秘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定位, 分析课程性质、表述课程作用、确定课程顺序、阐述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注重学生过程性知识的掌握, 因此每一门课程目标都要紧贴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理论知识由岗位需要来确定, 体现“必需、够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守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 一要针对职业教育特点, 针对职业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和知识需要;二要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特征及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特征, 以“做”导入、以“做”施教、以“做”促学, 以实践带理论、以过程带理论, 实施情境设计、任务引领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注重情境法、任务趋动法、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学生自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定要体现工作过程,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技能、知识。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任务完成评价、柔性评价等适合职业教育的评价方法。
课程特色为以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体、以实践带理论、以过程带理论, 淡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形成了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和系统化。
9 课程标准设计
课程标准主要规范课程教学行为, 传统的课程标准只规定某一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完全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来设计[5]。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紧贴教学实际, 因此要求课程标准思路清晰, 表述明确, 内容具体, 操作可行, 这样在指导教师教学方面才能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
1 0 课程教材编写
教材可遵循课程标准来编写。当教材编写组成员从职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 一直参与课程开发, 他们会非常清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与要求, 并且积累大量素材, 丰富教材内容。
编写教材首先要编写讲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修改、充实, 经过一两轮的教学实践后形成教材雏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1) :7-9.
[2]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47-54.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1-6.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