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1篇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 Sinclair Lewis 辛克莱刘易斯 (1885--1951) ---- the first Amrican Nobel Laureate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0年,刘易斯成了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的颁奖词是“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2. Eugene O’Neill 尤金奥尼尔 (1888--1953) ---- Father of American Drama, Shakespeare of America被誉为美国喜剧之父,美国的莎士比亚
1936年,尤金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3. Pearl Buck 赛珍珠 (1892--1973) ---- the First to introduce Water Margin to the world 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8年,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4.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 ---- one of the Big Three of American Modern Novel,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American Southern writers 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之
一、南方文学代表人
1949年,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5. Ernest Hemingway 欧内斯特海明威 (1899--1961) ---- His Tough Man Spirit is the American spiritual monument 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1954年,欧内斯特 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 “For his 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 most recently demonstra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for the influence that he has exerted on contemporary style”。(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6. John Steinbeck 约翰斯坦贝克 (1902--1968) ---- Defend the Poor and the Oppressed 替穷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For his 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 writings, combining as they do sympathetic humour and keen social perception”.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7. Tony Morrison托尼莫里森 (1931--)
第 1 页 共 2 页 ---- the only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of Nobel Laureate in literature 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 “Who in novel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m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其作品思想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2篇
201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瑞典,《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2010,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世界末日之战
2009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代表作品:《心兽》、《狐狸那时已是猎人》、《低地》、《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呼吸秋千》(2009年获奖作品)等。
2008年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 ),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 《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金色笔记》(2007年获奖作品) 、《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
三、
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 《我的名字叫红》(2006年获奖作品) 、《伊斯坦布尔》等。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 《生日派对*看门人*回乡》(2005年获奖作品) 、《看门人》(The Caretaker,1960)、《生日派对》(TheBirthdayParty,1958)、《回乡》(TheHome coming,1965)等。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 、《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2003年获奖作品) 、《钢铁时代》、《凶年纪事》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苦役日记》(2002年获奖作品) 、《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大河弯》(2001年获奖作品)、《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3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1、 其一,莫言的获奖,使当代中国文坛增强了自信与信心。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的关注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关注诸如挣钱、购房、买车等现实的物质生活层面,在精神上仅仅满足于“快餐文化”。而在文坛,长期以来也充斥着迎合商业炒作、忽视创作质量的浮躁之风。加之百年来,缺乏“诺贝尔文学奖”这类国际性重量级大奖“垫底”,一些国内作家、读者颇感底气不足,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莫言的获奖,提振了国人的精气神,使得文学在人们精神生活的天平上,权重骤然增加。可以预见,今后国家对文化建设、文艺创作会由此更加重视,人们也会由此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文学上来,广大作家也会更自信地投入创作之中。一个文学创作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文学界“百花齐放”的局面必将形成。
2、 其二,莫言的文学观念、创作态度值得学习。长期以来,莫言一直扎根故土,保持低调,不骄不躁,默默耕耘。及至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也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份心态难能可贵,展现了一位大师的胸襟和风度。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广大青年作家好好学习。古人云,文如其人。做文先做人。莫言在这方面,堪称师表。同时,我们也看到,莫言的成功,固然有天分所在,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淡定。勤奋使得他最终成为“天才作家”、高产作家;而淡定,则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使他在艺术天地中心无旁骛、自由驰骋。
3、 其三,莫言的创作,扎根乡土,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对广大青年作家具有深刻启示。莫言笔下反映的,始终是家乡高密那一小片土地的风云变幻、爱恨情仇。这与很多文学大师的创作道路不谋而合。如以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就是靠在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探索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而取得成功的。可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域的才是全球的。扎根故土,耐心耕耘,是获得重大成就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青年作家,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自己的文学笔触,把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来,在广大世界、广大读者中树立起文化的丰碑。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民族的骄傲
4、 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文学意义上的莫言,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文学,思考什么是“作家”。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知名汉学家马悦然一再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文学。既没有必要将其获奖过度拔高,也无须上纲上线。莫言的文学成就建立在他的卓越文学语言、结构和表现能力,以及他的丰沛人性关怀上。
5、 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6、 另一方面,拉近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文学界的距离。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群、读者群、最大的文学作品产量,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数千部,网络小说更是数不胜数,还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等。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实体不应该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我们希望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
7、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
8、 莫言的得奖暂时唤起了国人的读书热情,相信有了好的开始,中国的文艺复兴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的
9、 产生大量的翻译家来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让更多的中国本土作家能够崭露头角走向全世界。 问题:
1、 既然对方辩友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弊大于利,是不是说以后中国都不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呢?
2、 假设对方辩友宿舍有个学霸,你是希望他拿奖学金还是不拿奖学金呢?
是不是按照对方辩友的理解,最好是不拿奖学金啊,因为对方辩友不是说了吗,拿了奖学金弊大于利啊!
请对方辩友思考一下,如果连学霸都拿不到奖学金,那么宿舍里面不是学霸的人就会觉得“哎呀,他这么努力都拿不到,我就更不行了”这事不就是证明了拿了奖学金才能对宿舍舍友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对他们也学习学霸这种学习态度是一种促进。
3、 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对莫言文学上的贡献和极高的文学素养做出的奖励?
既然对方辩友承认了莫言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极深的文学造诣那么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对中国作家的一种鼓励吗?
当得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既然对方辩友为莫言感到高兴,就是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肯定。而这种对莫言的肯定一定是根植于莫言其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写作素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4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1、 其一,莫言的获奖,使当代中国文坛增强了自信与信心。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的关注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关注诸如挣钱、购房、买车等现实的物质生活层面,在精神上仅仅满足于“快餐文化”。而在文坛,长期以来也充斥着迎合商业炒作、忽视创作质量的浮躁之风。加之百年来,缺乏“诺贝尔文学奖”这类国际性重量级大奖“垫底”,一些国内作家、读者颇感底气不足,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莫言的获奖,提振了国人的精气神,使得文学在人们精神生活的天平上,权重骤然增加。可以预见,今后国家对文化建设、文艺创作会由此更加重视,人们也会由此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文学上来,广大作家也会更自信地投入创作之中。一个文学创作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文学界“百花齐放”的局面必将形成。
2、 其二,莫言的文学观念、创作态度值得学习。长期以来,莫言一直扎根故土,保持低调,不骄不躁,默默耕耘。及至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也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份心态难能可贵,展现了一位大师的胸襟和风度。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广大青年作家好好学习。古人云,文如其人。做文先做人。莫言在这方面,堪称师表。同时,我们也看到,莫言的成功,固然有天分所在,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淡定。勤奋使得他最终成为“天才作家”、高产作家;而淡定,则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使他在艺术天地中心无旁骛、自由驰骋。
3、 其三,莫言的创作,扎根乡土,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对广大青年作家具有深刻启示。莫言笔下反映的,始终是家乡高密那一小片土地的风云变幻、爱恨情仇。这与很多文学大师的创作道路不谋而合。如以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就是靠在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探索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而取得成功的。可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域的才是全球的。扎根故土,耐心耕耘,是获得重大成就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青年作家,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自己的文学笔触,把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来,在广大世界、广大读者中树立起文化的丰碑。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民族的骄傲
4、 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文学意义上的莫言,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文学,思考什么是“作家”。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知名汉学家马悦然一再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文学。既没有必要将其获奖过度拔高,也无须上纲上线。莫言的文学成就建立在他的卓越文学语言、结构和表现能力,以及他的丰沛人性关怀上。
5、 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6、 另一方面,拉近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文学界的距离。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群、读者群、最大的文学作品产量,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数千部,网络小说更是数不胜数,还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等。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实体不应该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我们希望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
7、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
8、 莫言的得奖暂时唤起了国人的读书热情,相信有了好的开始,中国的文艺复兴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的
9、 产生大量的翻译家来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让更多的中国本土作家能够崭露头角走向全世界。 问题:
1、 既然对方辩友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弊大于利,是不是说以后中国都不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呢?
2、 假设对方辩友宿舍有个学霸,你是希望他拿奖学金还是不拿奖学金呢?
是不是按照对方辩友的理解,最好是不拿奖学金啊,因为对方辩友不是说了吗,拿了奖学金弊大于利啊!
请对方辩友思考一下,如果连学霸都拿不到奖学金,那么宿舍里面不是学霸的人就会觉得“哎呀,他这么努力都拿不到,我就更不行了”这事不就是证明了拿了奖学金才能对宿舍舍友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对他们也学习学霸这种学习态度是一种促进。
3、 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对莫言文学上的贡献和极高的文学素养做出的奖励?
既然对方辩友承认了莫言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极深的文学造诣那么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对中国作家的一种鼓励吗?
当得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既然对方辩友为莫言感到高兴,就是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肯定。而这种对莫言的肯定一定是根植于莫言其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写作素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5篇
毫无疑问,此次获奖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甚至可以说比连续20多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毫不逊色。
但是,仔细深刻地想一想,瓜藤枝蔓串联起来想一想,事情也许没我们想得那么顺遂。
首先就事论事。莫言的作品无需赘述,就像一个评论家说的深刻而富有张力,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很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正面说就是他的风格为西方人所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迎合了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思维定式落后、野性以及淳朴的人性认知。
其实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始终未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将来恐怕还是。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只是他们调侃、观赏用来打发无聊时光的思想没深度、视界没宽度、行动没下数的轻度智障患者抑或一群另类。穷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瘪三,现在口袋有钱了,你仍然只是沉迷声色犬马、借LV支撑身份的暴发户一个。一些低素质国人在国外衣冠不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随地便溺以致飞机上斗殴等等的表现提供了现实的佐证,现在又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根源性的依据,他们怎不欢欣鼓舞而大声喝采呢。也许这就是获奖的真正原因。 获奖才是硬道理,这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范文第6篇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明确规则。市场是否有效率,就取决于这些规则是否符合激励相容的约束,能否有效地诱导自利的参与者主动说出他们真正愿意支付的价格。
根据维克里的观点,标准的拍卖分为四类:(1)英式拍卖:低价宣布后,任何递价一旦为拍卖商认可就成为立定递价,新的报价只有高于立定递价方被认可,递价终止后,拍卖物就以等于递价金额的价格拍板成交给最后与最高的递价竞买者。(2)荷式拍卖:初始价格确定后,拍卖商递减喊价,直到有某位买者喊“我的”而接受这一价格为止。(3)第一价格拍卖:即维克里所谓的“密封”或书面投票拍卖,其中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全额投标出价的价格得到拍卖物。(4)第二价格拍卖物: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第二高竞买价的价格获得拍卖物。
1976年,维克里又把英式拍卖推进为累式拍卖,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拍卖与投标理论,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一,首次研究了密封投标拍卖问题,分析了拍卖中的共谋现象,指出在公开递价英式拍卖中容易产生买者共谋现象,而在密封投标拍卖中,拍卖商与竞买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
第二,对市场激励机制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强调市场规则(拍卖和密封投标竞争的规则等)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激励一致性的约束,其中市场激励是从交易者的私人信息和交易者参加或不参加交易的选择自由中诱导出来的。
维克里对于投标的研究,其重要性不只局限于投标方面,因为投标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在信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先河。维克里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带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诸如保险市场、信用市场、厂商的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租税制度、社会保险、政治机构等等问题。
(景普文)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 米尔利斯(1936~)
生平简介
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AMirrlees),英国人,1936年7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是同乡。14岁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自学微积分。1954年考入爱丁堡大学,1957年,获爱丁堡大学的数学和理学硕士学位,于1963年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33岁的米尔利斯就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1993年与他感情甚笃的夫人去世,为换个环境,1995年起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6
8、1970、1976年,他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82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学会的外籍荣誉会员,于1989~1992年荣任英国皇家经济学学会会长。米尔利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为中国学子介绍“通往诺贝尔之路”。米尔利斯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在10至15年内将持续维持在10%左右。
米尔利斯的主要论著有:《最优所得税探讨》、《人口政策与税收的家庭规模》、《最优税理论》、《贫困危险与公众行为:福利国家的经济》等。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尔利斯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主要学术思想
1、“道德风险”与最优激励契约
“道德风险”最早是在保险业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降低了他防范风险发生的努力行动。保险单实质上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它本身就可能改变对投保人的激励,从而改变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概率。承保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一种精巧的保险契约,以诱使投保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选择实际上也最有利于承保人的行动。当然,道德风险问题不限于保险业。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他经济领域也存在本质上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激励相容约束的分析技术问题。米尔利斯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使这一领域的分析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米尔利斯认为,在经济生活中,经济决策人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也是非对称的。并且,获得信息是要付成本的。信息不完全会使经济均衡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市场均衡的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完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决策人对经济现实中存在着的事实缺乏了解。第二,经济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当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一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经济行为人信息不足时,就会导致信息非对称现象。在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的经济环境中,如何解决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就成为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米尔利斯的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无法观察代理人的行为,如努力程度的大小、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无,以及条件禀赋,如能力、风险大小、风险态度等。代理人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降低努力水平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达到自我效用的最大满足,甚至不惜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于是,道德风险问题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代理人不会采取委托人希望的行动。为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投入更多的努力,一定的补偿机制是必须的;或为了诱使代理人透露更多的私人信息,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米尔利斯给出了一个激励机制模型。为了避免代理人选择实际的低努力水平或机会主义行为,必须在代理人得到关于状况的信息之前采取行动,即事前提出警告或鼓励:如果产生低于某一限度将受到严惩;相反,如果产出达到某一限度会受到一定的奖赏。事后委托人实践诺言。这样,最优结果可以简单地通过对那些任务完成低于给定限度的代理人施加处罚来达到。米尔利斯据此得出结论:一是若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给他以某种稳定的货币报酬将提供有效的激励;二是如果代理人确信自己的偷懒行为将受到委托人的重罚,代理人就会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以避免惩罚。
在经济现实中,激励机制的设计成为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的难题之一。一个经济社会的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设计一套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诱导经济个体的正确行为,包括真实地透露其私人信息、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等。如果设计某种机制或规则能够完成所希望的目标,导致一种资源分配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或某种意义上的公开,就称之为激励相容。
米尔利斯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明:如何设计出一种制度或契约,使之能产生出一种激励机制,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能主动地吐露“真情”,从而实现有效率的交换。正是他的贡献(当然也包括其他学者的一些贡献)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市场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对保险市场、信贷市场、拍卖市场、企业的内部组织、税收制度、社会保险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理解。从而构成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教训
2009年11月15日下午,米尔利斯在南京大学作了一场题为《此次经济萧条及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演讲,在演讲中,米尔利斯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四点原因:一是房价虚高和股市神话的破灭;二是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被高估,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三是政府政策鼓励银行过度信贷;四是银行的投资组合产品的失败。
鉴于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重大伤痛,米尔利斯总结了四条教训:一是目前的金融系统过于复杂,应该逐渐简单化,金融衍生品太多是不合适的;二是在挽救金融危机方面,不要过多期待银行利率所起的作用;三是政府应对失业率升降反应要更加快捷,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四是一旦出现危机,与其投资长期的、低回报率的项目,不如迅速在提高民众收入方面做出反应。
(景普文)
1996
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AMIRRLEES)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因在非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奠基性贡献而获奖。
http:///tjlj/zls/page/96.htm
传略
詹姆斯米尔利斯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6年7月5日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 米尔利斯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3-1968年在剑桥大学任教,其间曾任卡拉奇巴基斯坦经济开发研究所顾问。196
8、1970、1976年出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76-1978年任英国财政部政策最优化委员会委员。1980年出任经济计量学会副会长、后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利斯自60年代便活跃于西方经济学界,以激励经济理论的研究见长;70年代开始了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效卓著。米尔利斯在研究最优税制结构、非对称信息结构下最优契约设计、不确定性下的福利经济理论联系等方面造诣很深,成为这些领域的代表人物。
1996年获奖者、激励理论的奠基者
詹姆士•莫里斯(James Mirrlees)
莫里斯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最优所得税机制涉及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对每个人是否有能力是不太清楚的,当能力不可观察时,只能根据收入征税。但如果对高收入的征高税,有能力的人就会假装能力很低,使自己得到好处。因此,由于信息不完全,政府的最优税收行为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莫里斯探讨了政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一种激励性相容的最优税收机制。提出了显示机制原则:解决激励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种与个人利益相容的方式,引导所有人如实表露自己的信息。通过运用此原则,为动机问题设计最优契约或解决方案变得极为简单。
“道德风险”最早是与保险业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减少了他防范风险的努力。道德风险问题还存在于涉及契约关系的其他经济领域。莫里斯以委托一代理人方法对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他的结论是,为了使代理人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合同的设计中让代理人也承担起一份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威廉维克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14年出生于英属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市,1996年在美国纽约去世。
维克里在欧洲和美国接受了初级教育,1935年在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35-193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37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开始在华盛顿的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和财政部税收研究处工作。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从1946年起维克里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并于1958年成为教授。维克里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擅长税制改革研究。维克里在1992年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担任美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到1994年为止,他共出版了8本著作,发表了139篇论文、27篇评论,此外还有61篇未发表的论文。
1996年获奖者、在诺贝尔奖光环中倒下的经济学家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莫里斯教授和维克里教授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公告
维克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强调累进税制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指出设计税收制度将会面临两个方面的动机问题:一方面,政府不能确切地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能力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二是税收制度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和激励相容问题,以便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维克里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拍卖法即维克里拍卖法维克里在公共部门定价理论方面的成就反映在他就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定价体系。他在其研究纽约地铁客运定价问题的经典论文中试图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公共产品的定价体系,希望改进边际成本定价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