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家庭心理干预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家庭心理干预范文(精选12篇)

家庭心理干预 第1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约为16%—25.4%, 并且有上升趋势。据可掌握的资料显示, 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生总数的23%, 增长到了90年代学生总数的25%, 近来更是上升到了学生总数的30%以上。此外, 李荔 (2012) 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研究整理中发现:2007年至2011年期间, 网络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共167例, 涉及169人, 其中伤人或杀人事件15例, 自杀事件152例。

(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近况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最具活力的代表, 既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又是国家民族的希望。然而在高校中, 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的突发恶性事件却呈多发态势。从近两年的甘肃大学生频发情杀、跳楼、出走等不良事件, 华东政法大学的“考研女热水泼老师”以及南京某高校女大学生跳楼自杀, 其父母起诉女儿同学等事件可以看出,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与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呈同步增长趋势。

(二)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与主要危机来源

1954年, 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卡普兰 (G.coplan) 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指在大学不同的阶段, 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变化, 个体心理应对机制未能及时起效, 从而产生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困扰, 最终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失衡或反常的状态。如:大一阶段, 面临的是适应大学新生活带来的危机;大二、大三阶段, 面临的是情感、交往、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危机;大四阶段, 面临的是就业、择业以及适应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危机。由此可知,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自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恋爱情感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

(三) 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 不仅对其自身、家庭很重要, 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四) 心理危机的严重后果

或许某个大学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说比例较小, 但是其带给其他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在高压下, 许多学生因无法正确排解或释放压抑情绪, 从而引发打架斗殴、酗酒、伤人、自杀等危机事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调节, 极易成为高校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导火索, 不但会严重伤害大学生的家庭, 而且会扰乱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 同时也会造成国家人才资源的损失。另外, 心理状态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的学生易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功能失调。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误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我国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大部分都具有预防危机、处理危机两大职能和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心理危机后期跟踪四大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误区。

(一) 主要依赖高校的力量来肩负危机干预的重任

当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 大家普遍的错误反应是, 学校应全权负起危机干预的责任, 而与其他资源无关。殊不知, 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他们还停留在尝试、完善的阶段。由于高校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与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完善, 想单单依靠少数的在校咨询师和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来开展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

(二) 轻视了家庭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 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 (包括心理咨询师) 在学生们遇到适应、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时, 并不能及时得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力量的配合。他们只看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表象, 却忽视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方面造成的心理问题。而且, 往往是在学生发生重大的意外情况后家庭因素才被重视或被动参与进来, 等问题一旦解决,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又被抛之脑后。

三、家庭、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分析

安少华、陈道明等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家庭教育环境与后天社会成长环境存在不和谐, 甚至冲突而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 来自学生家庭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的干预, 都能很好地对危机起到缓解甚至化解作用。

(一) 家庭的角色分析

众多调查显示,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即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与他们原生家庭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 家庭因素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一, 家庭是学生心理状况最真实的反馈者。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和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 家长成为最了解和熟知学生的群体。从实践中可以知道,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 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 这些问题可以从他们的家庭里找到根源。所以, 大学生在入学前以及假期在家的表现, 都可以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参考。

其二, 家庭是心理危机干预者中最有效的缓解者。家庭是个体心理归属的地方, 即使是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 家庭也会带来心理的安定感, 可以有心理上的缓冲。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为学生不良心理情绪提供一个合适的发泄口, 并给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动力源泉。这对心理危机的化解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其三, 家庭是学生心理和情感上最坚实的支持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而言,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坚强后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为身陷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帮助其树立信心去面对危机, 并最终战胜危机。

其四, 家庭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支持者和辅助者。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的。当孩子有异常行为和心理时, 家长与学校双方应尽早取得联系, 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以便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此外,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 一旦出现危机事件, 在危机干预的很多环节如转介、愈后陪护等方面, 都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分析

相对于高校其他工作者而言, 心理咨询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的投入程度、思维方式、权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作为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己任的专职人员, 高校心理咨询师在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担当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其一,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主导者。高校的心理危机体系多是以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师为核心的, 他们在融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心理委员、辅导员等心理咨询小助手模式。在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上, 咨询师开展了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等工作。在处理危机方面, 咨询师开通了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如此, 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全方位的联动, 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其二,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家庭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干预的指导者。当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 校方在采取相应解决策略的同时会调动学生的家庭社会支持资源, 即将学生转交给家长监护。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经验, 高校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建议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咨询师们在结合相关信息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初步解决方案后, 便可从专业的角度来指导家长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预后工作。

其三,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加强高校与家长沟通的促进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是高校的主体而且又是家长的心头肉。因此, 来自高校与学生家长双方的有效沟通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特殊优势, 会比家长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绪状态以及生活困扰。一旦察觉学生有心理异常趋势时, 咨询师便可通过辅导员或校领导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家校双方的沟通,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家校合作开展工作作好铺垫。

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 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误区, 并分析高校、家庭和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嘉洋.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案例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柏祝玲, 刘梅, 钟小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力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7) .

[3]安少华.试论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4]余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家庭心理干预 第2篇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作 者:杨长虹 贾金鼎 张艳丽 Yang Changhong Jia Jingding Zhang Yanli 作者单位:杨长虹,贾金鼎,Yang Changhong,Jia Jingding(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463000)

张艳丽,Zhang Yanli(驻马店市第三人民医院)

家庭心理干预 第3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

一、个案陈述

王某,男,16岁,中专一年级,父母离异。其父无业,爱玩牌、打麻将,酗酒,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其父偶尔被老师请到学校,回家后对王某拳打脚踢、或伤心难过,唉声叹息。王某长期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对王某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但是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王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时常无故旷课,且爱与老师顶撞。孤僻不合群,敌视他人,和同学常为小事打架。受到教师教育、家长批评和学校处分但仍无悔改。对王某的心理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心理干预方法和辅导策略,在其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良行为有所改善。

二、分析评点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性格情绪方面。由于父母离异,单亲子女心灵受创,觉得遭人离弃,自卑感强,性格孤僻,对人易产生敌对情绪,戒备心强,情绪不稳定,常常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方面。原本成绩好的单亲子女,由于父母离异,难过焦虑,情绪没有及时疏导,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成绩会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原来成绩差的单亲子女,甚至会逃学和自暴自弃,以便引起父母的关注。

3、品行方面。单亲子女由于缺少双亲的协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极有可能到社会上寻找安慰,或离家出走,或结交“大哥大”、“大姐大”,故意采取抽烟、打架、赌博、偷窃等方式来报复和惩罚父母。

(二)对该类学生心理问题实施干预的方法

根据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子女的一般表现和原因分析,结合上述个案,对王某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实施辅导和干预。

1、加强家校联系,及时进行“家庭辅导”。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针对王某的现状,及时家访,将其在校表现和原因告之家长,提醒家长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同家长认真仔细讨论如何真正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恳请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工作。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育孩子不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青年来往。

2、用爱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对于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教师倾诉。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非常脆弱。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尊重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书法、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运用一些简单心理治疗方法。

如“理性—情绪疗法”。首先让他接受该疗法中的A-B-C的观念;其次,告诉他“用打架、与不良社会青年交往甚至逃学出走来惩罚家人、引起家人及教师的注意”这种想法实际上对自己不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长期让这种不合理想法支配自己,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帮助他建立起新的认知系统,肯定自我改变的责任和能力并付诸实践。这就有效改善了王某与家人关系,从思想上防止不良习惯的复发。

现实治疗法和行为契约法。首先,让其明白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他是必须负责任的,不许为自己找借口,任何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与其约定每周会谈次数。会谈内容包括:描述自己近期的行为表现;要求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不接受任何借口辩护,坚持自己负责;引导其作出承诺,制定改变不良行为的计划或契约;对行动计划加以评估。经过跟踪回访,效果显著。

6、进行心理咨询。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并不是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的,它有一个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当内心有困扰时,及时去找心理辅导,寻求心理帮助,这样就可以早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

三、经验借鉴

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心与孩子交朋友,进行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但是方式生硬、方法不当,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

父母离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这也导致了单亲子女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也要对其特征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方设法指导好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必要技巧。同时,也要了解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家庭心理干预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病情处于恢复期, 精神状态部分消失, 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30分[2]; (2) 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上, 年龄17-56岁; (3)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 无酒精及药物依赖; (4) 至少有1名亲属同住并愿意接受干预。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康复出院的分裂症患者80例, 均符合CCMD-Ⅲ分裂症诊断标准[3],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实验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17-53岁, 平均 (30.1±6.8) 岁, 病程3个月-5年, 平均 (15.2±3.4) 个月;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 年龄18-56岁, 平均 (30.8±6.4) 岁, 病程3个月-5年。平均 (13.8±4.5) 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间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实验组服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100-300mg/d, 平均 (180±50) mg/d, 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心理干预。家庭心理干预均由有经验的家庭病房的精神科医师担任。对技术操作方法和量表评定进行统一培训, 精神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干预组由专人负责, 共分3个阶段: (1) 第1阶段, 出院后1周内建立出院联系卡, 记有咨询电话, 每周到患者家中一次, 连续2次, 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精神卫生知识及家庭护理知识, 发放《精神病防治手册》, 向患者及家属宣讲分裂症的病因、发病和发展过程以及药物治疗情况和如何预防复发等。同时纠正患者对病情的歪曲认识。每周1到2次, 每次40min; (2)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感以及应对措施, 针对这一时期患者对治疗易出现麻痹现象和盲目乐观情绪, 刊物心理康复指导, 让其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结合家庭实际, 重点进行家庭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指导。调整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每2周1次每次1h; (3) 在上述基础上, 组织家庭联谊会, 让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 鼓励其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 有助于社会功能的保持和恢复, 减少复发。对照组只是半年一次家访, 单纯服氯氮平, 剂量100-350mg/d, 平均 (150±60) mg/d, 两组每半年1次的随访中评定各种量表, 研究时间共12个月。

1.3 评定工具

采用BPRS, 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 (SDSS) [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4], 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评定两组患者。

1.4 复发标准

(1) 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 (2) BPRS≥28分[5]。

1.5 统计分析

计量资量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 干预后6个月两组BPRS、ADL评分间差异显著 (P<0.05) ;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附表) 。

2.2 复发情况经过干预后, 实验组4例复发, 复发率10%;

对照组15例, 复发率37.5%。两组复发率间差异显著 (P<0.01) 。

3 讨论

资料表明, 长期住院的分裂症患者, 由于脱离了社会生活, 往往进一步导致精神衰退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以至无法重返社会, 造成“住院综合症”[6]。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心理干预对分裂症康复的重要意义[6]。由于恢复期分裂症患者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担心被别人讥笑, 怕得不到亲属、朋友、同事的信任, 不能胜任工作, 害怕再次复发, 易出现自卑、焦虑情绪;又由于维持治疗时间长, 多次复发者需长期服药, 而抗精神病药物又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过度镇静、粒细胞缺乏、肥胖等, 影响工作、社交、恋爱和婚姻, 造成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甚至延误治疗;再之, 患者对疾病病因、治疗、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导致患者以为病好了不需继续服药或再服药也治不好, 对治疗失去信心或求助巫医, 从而使正规治疗失败。再由于家庭支持不够, 导致病情复发等。

本研究发现, 家庭心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干预, 使他们了解有关精神病防治知识, 认识到坚持服药, 与社会多接触, 与家人多沟通的重要性, 掌握了一些缓冲心理压力的基本方法, 使患者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心理干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社会功能的恢复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 (P<0.02或P<0.01) 。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得到了更多家庭支持。对维持治疗、促进康复信心增强。对恢复社会功能, 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在医疗护理更加人性化的今天, 我们要大力推广家庭心理干预, 为患者全面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秋萍, 邓施.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1) :115-116.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81, 163.

[3]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Ⅲ) [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4]张作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特刊) , 2001, 10:172.

[5]陈景清, 朱海燕, 李秀英.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与复发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74.

家庭心理干预 第5篇

毕业论文题目: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

学生姓名:

X

X

X

学号:

201148041221

系别:政法系

专业班级:

2011级法学(1)班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X X X

讲师 起止时间:2014年 12 月—2015年 5月

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文献综述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本来应是充满温馨和睦的空间,但是当家庭暴力袭来时,这里就不再是平静的港湾。家庭暴力就像社会有机体上的毒瘤,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健康。2000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将一直被视作极为私人化的“家庭暴力”问题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曝光于众人面前,对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揭示,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应。家庭暴力不仅在中国极为严重,其实也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每年的离婚案件中超过25%的是由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况且上面的资料还没有统计对未成年人和老人的家庭暴力,如果再加上二者,恐怕统计数字更令人吃惊。正是出于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决定将家庭暴力作为选题,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

因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经与指导老师多次讨论,以“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为我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以期能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2.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暴力在世界上是一个热点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没有无家庭暴力的净土,而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截至目前,全球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肯尼亚等44个国家与地区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明确地规定了处罚措施、干预对策和救助办法。而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的研究才陆续开展,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内研究现状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方面

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浅析。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暴力产生的现实原因的探讨非常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欧竹青、席春玲在《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和毕金仪在《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及对策》等人分析了形成家庭暴力的心理因素,施暴者多是缺少自尊、不成熟、精神分裂、嫉妒心强、有强烈的占有欲;而受害者多是精神压抑、独立性差,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不安全感。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林玉美的《家庭暴力下的女性心理及成因探析》,伍小东等的《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认知机制研究》等。谈到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文化因素,孟广宇认为崇尚强权文化,相信强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一般情况下男子因为拥有良好的身体力量而居于统治地位,相应的拥有更大的权利,女子则居于依附地位,是被统治者,另外,封建残余思想对家庭暴力的纵容和漠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

影响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刘国奎论述了家庭暴力存在的社会原因:一是多数人长期以来没把家庭暴力“当回事”,二是法律方面的原因包括立法不完善,呼吁尽早颁布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执法不及时和打击力度小,要改变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识,摒弃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幼。

严静认为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漠视也间接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珍。持大致相同的观点的研究成果还有郑碧强的《关于反“家庭暴力”援助难的社会学思考》,雷金星的《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因》,黄宇的《关于家庭暴力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控制建议》,高殉的《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等。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咚新认为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已深入到每个男女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中,是家庭暴力得以延续、维持和再生产的最根本原因刃。

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因素。家庭暴力的存在与发生,与社会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片,一般而言,丈夫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是基础,所以丈夫也掌握着家庭的统治权利,妻子和子女、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于他,而一旦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受害者。据杨青松和邓克平的调查,有23%的妻子和13.1%的丈夫都承认,他们夫妻间的“拳脚相向”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二)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方面

1、法律保障

一些学者从法律保障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梁伟的《关于中国建立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探讨》,陈阳忠的《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付冬梅的《论家庭暴力及遏制对策》,武志坚的《试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周天枢的《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家庭暴力机制的探索》等。这类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的提出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机制与构想。研究者提出以宪法为基础,以刑法、婚姻法、民法为手段,包括国家各种单行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打击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其中,重点强调了要借鉴外国反家庭暴力的经验,制定我国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另外,加强执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法律规定家庭暴力是“自诉”案件,受害人不报案,公安机关是不受理的,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暴力应该是“公诉”案件,不管受害人报不报案,公安机关都应受理并处理。同时,司法人员要摒弃“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遇到求助及时主动介入和干预。

2、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体系

另一些学者则从社区的角度提出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社会干预的重心是促进社区提升反家庭暴力的公民意识,整合社区反家庭暴力资源,使社区反家庭暴力工作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亡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做了重要的探索。该项目首先建立社区项目的工作网络,由社区党委牵头,妇联l办调,有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工商所、法律援助站等单位参加的社区干预工作网络。接着调查了社区居民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状况,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反家庭暴力的意识。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工作进展情况,无论哪个网络机构遇到求助,整个干预机制联动,快速反应,创造出入户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2国内研究现状

(一)社会倡导与法律保护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发起从2008年到2015年实施“共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行动,呼吁各国、各界和整个联合国共同努力,应对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问题。美国在州一级进行了家庭暴力立法改革,在国家、州及市设立了有关家庭暴力的组织,设立庇护所,并通过各种方式,对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及非专业辩护人进行专业培训。2000年欧洲理事会议会大会通过了《对妇女和少女暴力的零忍耐宣言》,在整体上为区域的家庭暴力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保障。口本专门创立了针对妇女暴力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颁布了第一部《配偶暴力防治及受害者保护法》,设立了配偶暴力咨询及支持中心。加拿大社会服务和司法制度的改革、最早把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可采证据应用于司法实践。中国政府199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2001-2010年),新婚姻法也明确表明反对家庭暴力,截至2009年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人大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法规,有20个省市自治区约60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建立了家庭暴力庇护中心。

(二)白丝带运动

1991年,加拿大兴起白丝带运动。发起者认为有责任敦促男性就对妇女的暴力出来发言,并决定以佩戴白丝带作为男性反对男性对妇女的暴力的象征。全加拿大有10万男性佩戴白丝带,表宣誓绝不施暴,面对妇女的暴力不宽容、不沉默。1993年,加拿大实行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容忍度为零。只要是家庭暴力,无论轻重,一经发现,必须立案。公民有报案的义务,警察有权入室制止。1999年,中国开始了白丝带活动,此项活动鼓励男性加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的行列中。2002年,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反对家庭暴力的男性志愿小组正式宣告成立,倡议“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决不参与对妇女施暴,决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保持缄默”。3.总结

宝宝厌食症的家庭合理干预等 第6篇

一、创造轻松愉悦的进食氛围。宝宝应同家长一同进餐,以便营造一种全家和睦、其乐融融的进食氛围,让宝宝在欢愉、轻松的情绪下进食,感到进食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因为良性情绪有助于调节就餐者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摄食中枢的功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宝宝的食欲。但有些家长喜用玩具等逗宝宝进食的方法却不足为取。这类不良习惯会使宝宝形成一些不良的进食条件反射。

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是造成宝宝厌食的一个原因。如经常让宝宝摄入巧克力、奶糖、果奶、蜜饯等高蛋白、高糖及高脂肪的浓缩饮食,会使宝宝食欲下降,而多食梅子、果冻和虾条等零食也会损伤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胃口,减低宝宝对正常主食的食欲。偏食、饥饱失常和进餐不定时也会影响宝宝食欲,因此应减少宝宝的零食,纠正其偏食、挑食的习惯,尽量保证主食的定时定量,做到饮食有节,饥饱有度,防止暴饮暴食,防止过食生冷油炸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

三、对宝宝应鼓励关心,切忌责骂或强迫进食。对宝宝的厌食,家长应给予热情的关心与爱护,鼓励其进食,不要显得焦虑不安、忧心忡忡,也不必反复劝导宝宝进食。以免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和负性精神影响,更不能责骂孩子,强迫其进食或像“填鸭子”式地勉强喂食。这样不但会抑制孩子摄食中枢的兴奋,使其食欲无法启动,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进食,加重其厌食症,久而久之还会形成神经性厌食,即孩子一到就餐时就情绪低落,精神压抑,表情淡漠,或紧张焦虑,产生抵触情绪,仿佛要过关考试一般心事重重。这种厌食相当顽固,难以在短期内矫治成功。

四、有针对性地变换食物种类与品质。有些家长因工作忙、时间紧,就图省事,常买些速冻的肉食品、快餐面或油炸食物供宝宝就餐用,这类食品不但不新鲜。难以消化吸收,营养价值不高。且味道不可口。难以诱发宝宝的进食兴致和欲望。故家长可常包些应时新鲜蔬菜和鲜肉的馄饨、饺子与包子等面食,并适当增加宝宝食谱中玉米、红薯等粗、杂食的比例,因为这些粗、杂食不仅可促进肠蠕动和正常排便,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食欲,促进其消化功能的发育与健全。所以。经常变换食物种类与品质,改进与提高烹调方法,注意菜肴的色、香、味,是激发宝宝食欲。增加其食量的有效和科学的方法。

五、仔细观察宝宝有无其他病症。少部分宝宝的厌食症状是体内某些内脏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对此家长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而应做个“有心人”,留神宝宝有无其他病状。如孩子除长期较顽固的厌食外,还伴有经常低热、消瘦、没精打采和易于疲劳、多汗,或常常腹泻、小便发黄、腹胀、恶心、乏力等,则可能是宝宝患有结核病和传染性肝炎的征兆,此时则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误事。

警惕小儿急性肾炎并发症

张怀中

急性肾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大部分患儿经过治疗,愈后较好,但小部分患儿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对此要引起重视。

1、急性心衰:因急性肾炎时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及肾小管阻塞,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大量的水、钠潴留体内,使细胞外容量增加,全身循环充血,心脏负担加重。此时,患儿表现为严重浮肿、气急、心率加快,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可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听诊有湿罗音,肝脏可增大。

2、高血压脑病:这与肾炎时的体液潴留,肾实质缺血,肾素活性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有关。严重高血压患儿的脑血管持续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患儿此时有剧烈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烦躁或嗜睡之症,如不及时控制血压,还可能发生惊厥、抽搐及癫痫持续状态。

3、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炎时由于肾实质损伤严重,可发生少尿、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及酸中毒、高血钾的急性肾功能受损症状,此时若处理不当,可引起死亡。

4、严重电解质紊乱:因患儿肾炎时浮肿、少尿,此时如果过量控制进盐、进食,加之利尿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缺乏的状态,患儿表现为恶心、精神萎靡、嗜睡、四肢肌肉无力及心律失常的现象。

家庭心理干预 第7篇

1 家庭暴力危害性小

中国人常说:“床头吵架床尾和。”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警察认为, 家庭暴力发生在私人领域, 只是夫妻间的纠纷, 是“打打闹闹”, 没什么危害性。从表面看, 同吸毒、赌博等治安案件和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相比,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似乎要小得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家庭暴力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性, 如不及时介入, 任由其升级, 将会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恶劣的后果。警察轻视家庭暴力危害, 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 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潜伏性。家庭暴力危害的潜伏性体现在了“暴力循环”这个概念上。暴力循环是由美国学者在沃克采访大量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后提出的。他认为家庭暴力存在一种“冲突—和好—冲突”的循环模式。当施暴者忏悔自己的暴力时, 家庭暴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随着某个事件的激发, 暴力会再次出现, 并且愈演愈烈。

因此, 当警察干预家庭暴力案件时, 切勿因为暴力行为轻微而忽视其危害。暴力行为轻微可能是由于暴力行为正处于早期的暴力循环当中, 如果此时警察不及时介入, 这种危害可能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 (精神失常、殴打致死、自杀等) 。

其次, 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多样性。家庭暴力的危害具有多样性, 但部分警察只关注到了家庭暴力对受害者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 却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其他恶劣后果。实际上, 除受害者之外, 家庭暴力还会对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外, 家庭暴力案件也可能会危害到警察的人身安全。正是由于对家庭暴力案件的轻视, 部分警察在干预家庭暴力案件时未严格执行110 接出警规范, 思想上又过于放松警惕, 导致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处理不当, 造成自身伤亡。

2 劝和不劝离

在暴力行为较轻微尚不足以构成犯罪的情况下, 调解是警察经常使用的一项干预手段。在调解过程中, 警察一般都持着“劝和不劝离”的立场。即使受害者要求严惩施暴者, 警察也会希望双方都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以维持家庭的稳定。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 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 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家”这个概念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 为了家庭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 在被殴打后受害者处于情绪激动状态, 她由于一时冲动做出某些决定, 事后却很可能后悔。

但是, 调解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这点值得我们怀疑。国外研究告诉我们家庭暴力是不会自动终止的, 如果施暴者未受到严厉的处罚, 情况很可能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 单纯的调解很难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因为它难以对施暴者起到威慑作用。另一方面, 对受暴妇女而言, 她们本就处于弱势地位, 接受调解很可能是一种被逼无奈, 并非她自己的意愿, 不能真正帮助她改变境况。

“家庭暴力不适用调解”在国外已经渐成共识, 这对于我国警察反家暴工作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至少警察在运用调解时应保持高度谨慎, 切勿高估调解的作用。

警察应该坚持以受害者为中心。如果双方愿意接受调解, 作为公权力的代表, 警察应该对施暴者予以批评、训诫, 告知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相应的后果, 防范和制止事态扩大;如果受害者坚决要求处罚施暴者甚至是离婚, 警察也应该尊重受害者的意见并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建议。

3 不告不理

当家庭暴力情节较严重, 涉及犯罪时, 警察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在现阶段, 根据《刑事诉讼法》, 除非涉及杀人和重伤害, 警察一般都将其视为自诉案件, 所做的只是简单的案件登记, 并告知受害者自己去法院起诉, “不告不理”。

之所以会这样, 一方面是部分警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能推脱的就推脱掉;另一方面是我国反家暴立法还不够完善, 没有专门的反家暴法。尽管我国《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禁止暴力虐待、残害妇女, 却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明确的认定、具体的救助措施和制裁标准。这导致警察在面对家暴案件时无法可依, 无规可循。

这种“不告不理”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受害妇女的权益, 并对家庭暴力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助长作用。首先,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妇女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 责任就是“相夫教子”。她们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面对家庭暴力时只是默默忍受。其次, 大部分妇女在经济上都处于劣势地位, 如果将丈夫绳之以法, 她们的生计问题可能受到威胁。还有妇女考虑到自己孩子的未来, 即使她们愿意举报自己的丈夫, 也不敢付诸行动。再次, 即使受害妇女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她们在收集证据上存在着极大困难, 伤情可能没有及时鉴定, 证据也可能缺乏良好保存。

总之, 这种“不告不理”的做法无助于反家暴工作的开展。在美国, 一旦妇女报警遭遇家庭暴力, 警察会立刻进行伤情鉴定, 只要在现场验出她身上有伤痕, 就会将施暴者带走, 并根据伤情提起公诉。当然, 这种做法在中国有一定难度。有专家提倡自诉与公诉相结合, 对于涉及犯罪却又未造成杀人和重伤害的家暴案件, 受害者可以自诉, 相关部门保留追诉的权利。当受害人缺乏自诉能力时, 公安机关应该及时介入, 自诉转公诉, 立案侦查, 调查取证。

4 有些家庭暴力是可以理解的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过程中还有一点很常见的误区, 那就是部分人认为如果女性确实存在过错, 家庭暴力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些由于女性出轨造成家庭暴力的案件中, 这种想法尤其普遍, 有些警察甚至认为:“换做是我我也会打她。”这种想法对于反家暴工作有极大危害, 一方面会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让他们认为自己打得对、打得好, 最后导致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警察的不支持会使受害者处于更孤立无援的地位, 最终很可能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

家庭暴力真的是可以理解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家庭暴力零容忍”在国外早已达成共识, 在中国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男性也好, 女性也好, 大家都是相互平等的,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 不管关系如何亲近, 我们都没有权利伤害别人。即使一方真的犯了错, 这也不能成为她被殴打的理由。

部分警察之所以觉得家庭暴力可以理解, 其主要根源是来自于对警察角色的认知不清。严格地讲, 警察不是道德的维护者, 而是法律的执行者, 不是是非的判断者, 而是秩序的捍卫者。以女性出轨的家庭暴力案件为例, 警察要关注重点不应该是女性是否出轨, 而是家庭暴力行为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女性的确出轨, 警察首先要做的也绝不是支持和助长施暴者, 而是应该立刻向施暴者阐明“家庭暴力零容忍”的立场, 并根据受害者意愿严格按照法律来处理, 接着才应告知施暴者面对妻子出轨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施暴者要么进行沟通达成谅解, 要么起诉离婚, 但绝不应该是诉诸暴力。

5 只有躯体暴力才算暴力

虽然家庭暴力的定义明确地规定了暴力的范围, 包括躯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等, 但是部分警察在处理案件时仍然只将躯体暴力认定为判断标准。在他们看来, 只有双方发生了躯体冲突, 家庭暴力行为才算发生。

实际上, 相比于躯体暴力, 精神暴力在某种程度上要更为可怕。这些暴力又被称为“冷暴力”, 一般表现为夫妻之间有矛盾时, 虽不诉诸武力, 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 在精神上、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 在一般的躯体性家庭暴力案件中, 施暴者多为男性, 而在家庭冷暴力事件中, 夫妻双方都有可能成为施暴的一方。双方在精神上相互折磨和摧残, 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有心理学家指出, 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女性大多感情脆弱、孤单、敏感、易激动。而且, 同躯体性家庭暴力一样, 家庭冷暴力也会对小孩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造成无法估算的影响。

家庭冷暴力在中国十分普遍, 中国法学会跨越浙江、湖南、甘肃三省, 在对3500 多个家庭进行调查后指出, 存在矛盾的家庭中, 60%以上出现过冷暴力。著名学者刘吉吉博士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的2000 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 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当然, 从客观上, 警察在家庭冷暴力的认定上的确存在困难。首先, 法律上缺乏对家庭冷暴力明确的界定和维权流程, 导致警察无法可依;其次, 家庭冷暴力发生在家庭内部, 又不像躯体暴力那样具有实体的证据, 在认定上面临举证的困难, 而且一旦认定, 也容易激化夫妻矛盾, 使原本平静且可能好转的夫妻关系, 走向彻底的崩溃。

在家庭暴力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社会各界对家庭暴力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相应的举措和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作为公权力的代表, 警察理应站在反家暴战线的最前端, 克服以上错误的认知, 真正从执法者的角度为人民维权。相信通过警察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 家庭暴力必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热点问题。作为公权力的代表, 警察在反家暴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警察仍然存在不少心理误区。警察应该努力克服这些错误认知, 真正捍卫弱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家庭暴力,警察,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林少菊.以人为本:现代家庭伦理体系的重构[J].船山学刊, 2006 (1) :140.

[2]欧阳艳文, 林少菊.传统“家文化”与家庭暴力[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12) :184.

[3]欧阳艳文.警察处理家庭暴力案件询问技巧浅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 (2) :138.

家庭心理干预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3酒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 均为男性, 随机分为两组, 干预组30例, 平均年龄 (42.3±12.9) 岁, 大专及以上文化2例, 高中18例, 初中10例, 已婚27例, 离婚1例, 未婚2例。对照组35例, 平均年龄 (40.5±11.6) 岁, 高中19例, 初中12例, 小学4例, 已婚28例, 离婚7例, 未婚1例。

1.2 方法

65例患者均在住院后立即断酒, 并给予脱瘾治疗及对症治疗, 从戒断症状基本缓解开始, 干预组在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家庭心理方面干预。对于此类患者, 家庭心理干预一般采取如下步骤进行: (1)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与他们讲明酒依赖的主要病因、发病情况及相关发展过程, 使患者认识到酒依赖是一种疾病, 不存在过失问题。 (2) 帮助患者了解酒中毒的危害性, 使患者认识到饮酒给自己的身体、心理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3) 针对存在的不同个性心理问题进行认知治疗, 纠正错误认识, 使患者学会使用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 克服对酒的精神依赖。 (4) 教育家庭成员要理解酒依赖是一种疾病, 只靠一般治疗是不能治愈的,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是重要的一环, 教会家属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使家庭成为具有治疗作用的环境。 (5) 向家属提供心理教育, 家庭支持及危机干预的知识和应对措施。

2 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6个月后随访, 干预组30例, 8例复饮, 对照组35例, 26例复饮, 两组患者的复饮率以干预组显著较好,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酒依赖者患者戒酒后复饮率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原因除患者本人精神依赖长期存在外, 因此, 其家庭成员对其治疗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家庭成员对患者进行责难, 或是敌意情感过重, 那么常会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 导致疾病复发。因此, 首先要对家属进行相关心理方面教育, 使得他们懂得如果向患者表达过多的伤害性情感则容易导致疾病复发, 和谐的、平和的家庭气氛将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合适的家庭心理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和家属的应对能力, 这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使患者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在行为上起到示范作用, 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对患者的精神康复十分有利, 可有效防止复饮。

家庭心理干预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家庭干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软件系统,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A D H D) 又称儿童多动症, 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动、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有攻击行为及参与事件能力差, 但智力基本正常[1]。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 国内发病率为1.3%~8.6%, 易发年龄为6~14岁, 男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2]。近年来,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本院采用家庭心理干预配合口服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儿童多动症, 获得较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诊断为儿童多动症患儿130例, 其中男85例, 女45例, 年龄4~15岁, 平均 (8.3±2.2) 岁, 病程0.5~5.0年。所有患儿均排除心、肝、脾、肺等重大疾病, 家族遗传病及癫痫等严重精神疾病。根据入院时间的单双号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5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口服盐酸哌甲酯控释片, 起始剂量18mg/d, 随后每周向上调18mg, 一直调至最高剂量54mg/d, 每日1次, 每周最多服用5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3个疗程。服用时须整片吞服, 不可咀嚼、掰开或压碎服用。对照组患儿配合健康教育, 即将有相同问题的患儿集中, 训练患儿的人际沟通技巧, 教会其交际能力与礼貌用语, 指导患儿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观察组患儿配合家庭心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支持疗法、家庭行为训练疗法、家庭环境干预疗法和饮食疗法四种, 具体介绍如下:

1.2.1心理支持疗法

减少患儿的挫折感, 维护其自尊心。鼓励家长要有耐心, 当患儿出现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小动作减少等现象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奖励等正面心理支持诱导。

1.2.2 家庭行为训练疗法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使患儿在头脑中形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节奏的方式, 即做任何事情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 经长期控制训练这些命令会内化、定型, 成为儿童的条件反射之一。

1.2.3 家庭环境干预疗法

给患儿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使其在愉快的环境中生活, 并指导患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督促其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按时起床、吃饭、游戏、学习、睡觉, 但不要过分干涉, 让他们自己形成一种自制力。患儿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时, 家长不要去打扰, 以防分散其注意力[3]。

1.2.4 饮食疗法

儿童体内铅过多、食物过敏、铁或维生素缺乏等会引起多动症。日常饮食中要避免食用受铅污染的食物和贝类、莴苣等含铅量较高的食物, 以及含铝、酪氨酸、辛辣的食物 (如糕点、油条、胡椒等) , 多食用富含锌、铁的食物 (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等) [4]。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临床疗效标准

采用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软件系统对儿童注意力进行测试, 包括3种注意力测试模式:视觉、听觉、视觉加听觉, 共100分。测试结果可以分为注意力无障碍、轻度障碍、中度障碍和重度障碍4种情况, 其中90~100分为注意力无障碍, 80~89分为轻度障碍, 70~79分为中度障碍, 70分以下为重度障碍[5]。总有效=注意力无障碍+轻度障碍。

1.3.2 儿童行为评价标准

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PSQ) 来评价儿童行为状况, 共包含48个条目, 按照0~3级来评分:0级为没有问题, 1级为问题表现轻微, 2级为问题经常出现或较严重, 3级为问题很常见或十分严重[6], 计算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的因子分, 依此分数来判断儿童的行为, 分数越高代表患儿行为异常的问题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持续性注意力测试结果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患儿注意力无障碍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6.79、37.01, P<0.01)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2.2 两组患儿PSQ评分结果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 观察组患儿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焦虑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童多动症的产生除遗传因素、铅中毒、脑组织损伤等原因外, 还存在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 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切病因[7]。在实际生活中, 家长往往忽视儿童多动症的早期症状, 没有意识到该病的严重性, 直到症状非常明显且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时才予以重视, 却发现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以致病情危害患儿终身。因此, 对儿童多动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早发现, 早治疗。

目前, 治疗儿童多动症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常用哌甲酯 (利他林) 、苯丙胺、阿米替林、匹莫林、氯丙嗪、硫利达嗪等, 但通常有副作用, 如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皮肤苍白、瞳孔放大、头晕、腹痛、睡眠困扰、血压升高等。因此, 一般6岁以下患儿及青春期以后患者服药要慎重[8]。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注意力无障碍率、总有效率、焦虑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虽焦虑因子评分较高, 但属于轻度焦虑, 这可能是由于儿童学习压力较大, 家长期望值过高等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所致。

综上所述,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效果优于配合常规健康宣教。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过程, 应引起父母的早期关注, 予以重视, 对患儿要因材施教。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 给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注意合理营养,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当的运动, 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复发, 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燕.35例儿童多动症心理行为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22) :3768.

[2]刘颖, 陈亚杰.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6) :949.

[3]郎桂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分析及综合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1) :42-43.

[4]贾洁红.综合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2) :308-309.

[5]王伟红, 刘薇, 邸向愉, 等.整合视听连续性测试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 2008, 3 (61) :35-37.

[6]杜巧新, 陈溪, 王段霞, 等.Conners父母、教师问卷在3~7岁听障儿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12) :1138-1140.

[7]周艳荣, 王玉华.41例儿童多动症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73.

家庭心理干预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家庭关怀,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心理状态

急性心肌梗死本身属于临床心内科中多见病症, 该病的发病率、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具体表现为冠状动脉突然出现持久性、完全闭塞的情况, 进而导致机体血流的中断及局部心肌的坏死和损伤, 不仅会危及到患者身心健康, 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1]。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非常突出, 其实践效果也已经取得临床认可。为了客观评价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笔者选择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本研究重点观察对象, 同期选择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作对比, 分别选择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和单纯护理干预。通过对所有入选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客观对比, 重点分析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救治水平及预后效果的临床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方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9 月-2015 年9 月接收的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试验组。男76 例, 女24 例;年龄最大77 岁, 最小57 岁, 平均 (65.00±1.12) 岁。同时选取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80 例, 女20 例;年龄最大78 岁, 最小60 岁, 平均 (66.00±2.05)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救治程序中, 对照组选择单纯护理干预, 试验组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 (1) 给予患者发放健康教育专业手册, 并予以一对一康复指导, 以举办讲座、小课题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将干预时长控制在0.5 h左右。 (2) 鼓励患者主动咨询疾病专业知识, 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诊, 复诊频率是1 次/2 周。 (3) 给予患者健康宣教, 宣教内容涉及到自我管理正确方式、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疾病预防方法、心理指导的正确方法及合理的生活模式等。 (4) 家属要长时间陪伴患者, 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 予以合理劝导, 并鼓励患者接受治疗, 通过缓解其不良情绪, 促使养成治愈信念, 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生活及工作, 有助于患者康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以SAQ方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客观评定, SAQ表中涉及到19 个条目, 共有5 个维度, 分别是躯体活动的受限度、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等, 得分0~100 分, 得分和患者机体功能、生活水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躯体活动的受限度、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率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9%, 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尤为重要[2]。一般而言,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但是恢复期患者大多会存在着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 这是由于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严重不足, 加之不了解接受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因此会对自身疾病失去信心[3]。不仅如此,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大多都会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 不仅会对其健康恢复带来影响, 而且同样会影响其正常生活, 而配合家庭关怀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及家庭关怀, 在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控制抑郁及焦虑心理[4]。本研究入选的所有患者中, 试验组救治程序中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 对照组选择护理干预, 发现试验组患者SA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李伟等[5]的观点极为相似。由此可见, 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起着积极影响, 除了能够控制心绞痛症状发病概率, 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 而且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意义重大。

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强调以患者个性化差异及疾病特征为出发点, 通过给予患者合理用药, 给予患者详细介绍科学生活方式以及疾病危险因素, 从而提升患者整体的依从性[6]。与此同时, 通过发放宣传书籍、宣传海报以及举办讲座等方式, 用以丰富其各种专业知识, 有助于患者接受院外康复护理, 有助于提升其自理能力, 在改善其精神状态的基础上, 加快疾病恢复。不仅如此, 通过给予患者家庭关怀, 还能保证患者的各项康复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再配合患者家属的督促及鼓舞, 确保患者按量按时完成各项康复运动, 保证康复计划的有序展开[7]。除此以外, 开展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后, 患者及其家属都可以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各项专业知识, 在积极参加专业讲座的基础上, 及时吸收各种新型防护知识与康复方案, 再引导患者调整自身运动疗法方案, 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躯体活动的受限度、治疗满意率, 而且还能够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 是改善其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的重要保证[8]。

综上所述, 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 其救治程序中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意义重大, 除了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外, 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 是提升患者预后水平的重要保证,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莹, 张学萍, 马小艳, 等.以病因分型定义对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3) :227-229.

[2]曹松梅, 赵阳, 严金川, 等.院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18) :1350-1353.

[3]李姝颖.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9) :777-779.

[4]徐翠荣, 李国宏, 陈泳, 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12) :1046-1048.

[5]李伟, 卢明瑜, 王伟民, 等.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 2010, 25 (5) :332-335.

[6]牛和平, 张军, 袁琛, 等.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介入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12 (12) :3335-3337.

[7]周莲, 江敏, 文玲, 等.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5) :1376-1378.

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 糖尿病;家庭;护理;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43-02

Intervention study of diabetes by family number

ZHANG Yu'ai

Chenji Health Center of Funi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Funing 2244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study in diabetes by family. Methods 52 diabetes patients were chosen in our hospital, and family care interventions were taken in them. Relevant knowledge training was carried out in family numbers,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s were made. Then the effect was found after one year. Results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diabetes in diabetic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ifestyle was improved and the bi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family intervention model had a great effect to improve diabetes level.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Family;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y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在全球糖尿病患者已有1.9亿,预计在2025年将会超过3亿[1],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以每年0.1%的速度在增长。而且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生很难治愈,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糖尿病的护理模式已经有了很多的探讨,其中包括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糖尿病的社区管理[2-3]等。本研究主要侧重于糖尿病的家庭护理干预,探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护理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来笔者所在医院看病的患者中选取已经能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52例进行糖尿病的家庭护理。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52~65岁。入选标准:①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较好;③家庭住所在医院附近,确保能够来院参加培训。④身体调节较好,能够完成糖尿病干预培训的工作。⑤能够确保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同时参加知识培训。选出研究对象后签订健康干预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糖尿病健康知识培训 为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在一年内组织6次知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为糖尿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饮食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及家属应该如何督促糖尿病患者等。

1.2.2 及时沟通 与患者家属互留联系方式,每月定期进行电话或短信互动,了解最新的状况,并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

1.2.3 调查工具 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1部分为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饮食习惯等;第2部分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等。

1.2.4 体格检查 1年内对患者进行2次体格检查,在家庭护理干预项目开始之前为第1次,在1年之后家庭护理干预项目完成是进行第2次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的内容有: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家庭护理干预入选52例患者,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失访2人,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7.0±3.2)岁。

2.2 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之前的人群中,对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仅为42%,而干预之后却高达92%(x2=28.32,P<0.05);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知识,干预前为38%,而干预后为90%(x2 =29.29,P<0.05);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干预前为28%,在干预后为86%(x2 =33.95,P<0.05),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1  干预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时间nBMI指数(kg/m2)FPG(mmol/L)2hPG(mmol/L)HbA1c(%)TC(mmol/L)TG(mmol/L)

干预前5224.42±2.138.75±2.5810.16±3.388.54±3.127.21±1.643.27±0.59

干预后5023.56±1.986.22±3.14 8.87±2.926.19±3.355.19±2.062.18±0.72

t0.852.962.713.142.822.29

P>0.05<0.05<0.05<0.05<0.05<0.05

2.3 生活方式的改变

家庭护理干预前后在生活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干预前,高脂肪饮食者占62%,干预后为24%(x2=14.64,P<0.05);干预前高盐饮食占70%,干预后为18%(x2=27.14,

P<0.05);在干预前,很少运动的人占64%,干预后为16%(x2=23.89,P<0.05)。生活方式的改善在干预前后发生明显的改变。

2.4 生理生化指标改变

干预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BMI指数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FPG、2 hPG、HbA1c、TC和TG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Girod等人的研究表明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足患者每月的治疗花费为697欧元,住院患者为34 176欧元,唐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全国有并发症的2型糖尿患者每年的成本为23 318亿元。这些都表明加强对糖尿病的护理干预,探索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对防止糖尿病的继续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模式,促使家庭成员对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督促和改进,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健康教育方式,是糖尿病护理干预的一大突破。同时还具有针对性的对每个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的个性化培训,对生活中遇到的健康知识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这对基层甚至是农村地区的农民是一种很好的健康指导。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的因素很难改变,本研究重要是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角度出发,促进患者形成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血糖等指标的改进具有明显的效果,说明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护理干预的模式是有效的,这也与张桂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总之,探讨糖尿病的护理干预模式将是以后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Jane C, Caridad A, Inmaculada 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mong adults in Luzon Philippines[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04, 64(2):107-115.

[2] 李玫,许瑞珍,孙涛,等. 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的建立及运行[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49 (8):703-704.

[3] 宋建华,梁彤,孙晨.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 17 (2):193-194.

[4]张桂娟,马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9):2827-2828.

农村家庭口腔健康干预调查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某农村社区以家庭为单位, 对符合条件 (家庭成员>3, 家中有1名15岁以下或65岁以上成员, 一起生活半年以上) 的家庭进行随机抽样, 家庭成员为调查者, 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 加上失访, 按每户平均3人计, 则至少调查170户。实际调查200户家庭共729名居民, 其中小学及以下儿童290名、初中及以上儿童 (18岁以下) 51名及388名成人。

1.2 方法

采用国家卫计委制定的量表对调查者 (小学及以下儿童、初中及以上儿童、成人) 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健康体检。问卷内容包括:行为生活习惯、对口腔健康的认知等。对完成问卷的居民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记录检查结果。

对调查对象进行为期一年共4次的口腔健康干预, 干预方式包括讲座与交流、家庭人员自我管理、家庭口腔健康指导、同伴干预等, 对干预前、后问卷调查内容、口腔检查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 Data 3.0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干预前居民有效人数是729人, 其中小学及以下儿童290人, 初中及以上儿童51人, 成人388人, 男343人, 女386人;干预后居民有效人数是658人, 其中小学及以下儿童261人, 初中及以上儿童48人, 成人349人, 男311人, 女347人, 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干预前后患龋率、龋齿填充率比较干预后各年龄组患者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前人群龋齿填充率较低, 干预后填充率明显升高, 其中小学及以下儿童组和成人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初中及以上儿童组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

2.3 进食饮料或甜品情况比较

调查的大多数人群进食甜品或饮料的次数每天都少于1次, 所以干预前后也无明显改变,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2.4 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人数比较

干预前早晚刷牙人仅10.56%, 通过干预, 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人明显增多, 达40.43%, 且各年龄组都显著增多,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含氟牙膏的使用情况变化不大,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4。

%

%

2.5 家长帮助或提醒孩子 (小学及以下儿童) 刷牙情况比较

通过干预, 家长经常提醒或帮助孩子刷牙的人数明显升高 (由26.90%升至51.34%)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8.26, P<0.05) , 见表5。

%

2.6 主动进行口腔常规检查情况比较

干预后, 居民主动 (或家长主动带小孩) 进行口腔常规检查才人明显增多, 由干预前的1.23%增至到16.2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6。

%

2.7 干预前后口腔健康认知情况比较

成人组在干预后, 认同保护孩子“六龄齿”很重要、乳牙坏了需及时治疗、经常吃甜食或零食易患龋齿、窝沟封闭能预防儿童龋齿、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升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初中及以上儿童在干预后, 对“窝沟封闭能预防儿童龋齿”及“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这两方面的认知有较大改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 见表7、8。

3 讨论

3.1 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居民行为习惯、口腔认知等方面知识亟待提高。居民龋患率50.89%;早晚刷牙率10.56%, 小学及以下儿童早晚刷牙率仅2.41%, 初中生早晚刷牙比例也不容乐观, 9.80%。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预防保健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1], 刷牙是保持口腔洁净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每天坚持刷牙2次以上, 能有效清除牙菌斑, 预防龋齿[2]。

农村居民主动去做口腔常规检查的比例是1.23%, 口腔疾病重在预防, 等到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可能已到了疾病的中晚期, 治疗起来很复杂, 进行主动、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能及时发现口腔疾病。但居民很少有条件进行健康检查, 大部分医疗机构热衷于某些医疗性收费服务, 某些需求较高的非收费性服务项目却无法开展[3], 如口腔健康检查。

%

%

调查中还发现, 居民 (成人和初中组) 对“窝沟封闭能预防儿童龋齿”知晓率不到20%。目前, 本市正在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 政府拟通过“四位一体”的基本项目建设, 逐渐覆盖城乡居民, 最终实现医疗卫生的筹资公平[4]。

3.2 干预效果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 西方学者就提出“知信行”的行为理论模式[5]。麦泳仪等[6]学者,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回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 证实健康教育与疾病各指标控制呈正相关。本次调查显示干预后, 除居民龋患率、进食甜品、使用含氟牙膏及部分人群口腔健康知识方面变化不大外, 其他方面人群口腔健康知、信、行均显著提高。龋齿填充率提高明显, 尤以初中组显著。早晚刷牙的人数普遍增多, 初中组增多最明显。在成人组, 干预后能帮助小孩刷牙的情况大有改善。国外有研究显示, 成人帮助或提醒刷牙的儿童比自己随意刷牙的儿童更不易患龋[7]。

在农村, 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相对匮乏, 而家长对待儿童刷牙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相关行为[8]。建议政府、宣传部门通过卫生宣教, 进一步提高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水平, 帮助儿童养成健康行为。

通过本调查, 在农村家庭中进行口腔健康干预, 能发挥家庭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 控制口腔健康危险因素。同时, 亟待在农村普及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人们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 尤其青年人的口腔健康, 家庭、学校及社区的有效协作, 对于控制青少年口腔健康危险因素是十分必要的[10]。小学生更是被认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11]。学校应与家长及时配合、沟通, 督促孩子从小注意口腔清洁, 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12]。

鉴于本干预时期仅1年, 居民龋患率变化不明显, 但研究显示, 口腔健康教育是可显著减少龋病发生的, 需持续[13]。另外, 家庭中幼儿的母亲, “对于孩子刷牙, 家长采取措施方面”在干预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指标有显著差异[14]。广大家长要积极参加儿童口腔健康宣传、座谈会与讲座, 增长口腔健康知识, 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习惯[15]。

今后笔者将继续关注农村居民口腔健康状况, 如居民“口腔疾病流行情况”、“家庭口腔健康档案建立对家庭成员口腔健康的影响”等后续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家庭口腔健康状况, 评估口腔健康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用国家卫计委制定的量表分别在口腔干预前后对200户共计729人进行口腔健康调查。结果:干预前, 龋齿填充率、早晚刷牙率、家长经常帮助儿童刷牙率分别1.68%、10.56%和26.90%;干预后, 龋齿填充率显著性提高, 口腔健康知、信、行显著性改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农村社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有利提高农村居民口腔健康知、信和行, 改善农村居民口腔健康。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