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折论文范文(精选8篇)
脊椎骨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脊椎爆裂骨折,螺旋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
Holdsworth于1963年首先提出爆裂骨折一词, 用于形容纵向压力导致椎体粉碎性骨折。Denis、Mcafee后来于1983年、1984年提出三柱学说和Wolter分类法, 并强调三柱概念, 指出爆裂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 最常发生于胸腰段[1], 累及脊柱二、三柱,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韧带损伤及椎管狭窄和神经损伤, 大多为不稳定骨折, 可导致局部后突畸形, 严重的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2]。本文对2009-2011年58例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评价螺旋CT检查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37岁, 其中青壮年43例 (74.1%) 。部位:累及颈段6例, T12~L2 42例, T10~ 11及L3~4共10 例, 23例同时累及两节椎体。车祸伤34例, 高空坠落伤18例, 重物砸伤6例。临床表现为受伤部位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不能坐立及翻身。伴有脊髓损伤者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 或感觉障碍、内脏麻痹、肠道及膀胱功能障碍等。
1.2 方法
外伤后全部摄取X线正侧位片;53例行CT平扫, 其中34例行CT多平面重建。用64排螺旋 CT扫描, 患者采用仰卧位, 以损伤部位为中心, 扫描范围至少包括损伤水平的上下各1个椎体。 扫描平面与椎管垂直, CT扫描参数: 电压120kV, 电流120~180mA, 层厚4mm, 部分患者行层厚2mm, 间距1~2mm薄层扫描, 34 例行CT多平面重建、三维立体成像, 分别观察骨窗和软组织窗。矢状位重建观察椎体有无脱位及脱位程度、序列改变、后突畸形;了解受损椎体与相邻椎体的关系及骨折碎片突入椎管的情况;结合横断面图像评估椎管狭窄程度。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显示骨折部位、椎体横径及高度、椎管狭窄、附件骨折、小关节脱位及脊髓受压情况进行评价。
2结果
2.1 爆裂骨折的分布
本组58例中共累及椎体78节, 累及C1~C7 6例, T12~L2 42例, T10~ 11及L3~4共10 例, 23例同时累及两节以上椎体。
2.2 脊柱爆裂骨折的平片及CT影像对比
X线平片显示椎体横径增宽、高度缩小、密度不均。CT主要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楔形变;终板骨折移位突入椎管内、椎板骨折、椎体成角后移、椎管狭窄、小关节脱位, 棘突或椎弓根间距增大、脊髓受压改变、椎间盘突出及椎旁软组织改变。
2.3 脊柱爆裂骨折椎管狭窄程度
椎管前后径狭窄分3度:椎管狭窄小于1/3为轻度, 1/3~2/3为中度, 狭窄大于2/3为重度。矢状面CT重组显示椎管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6例。
3讨论
脊柱损伤多为间接外力致伤, 分为过屈和过伸损伤、联合旋转、压迫和剪式复合损伤, 脊柱损伤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根据Denis、Mcafee提出的三柱学说和Wolter分类法, 张氏将脊柱损伤分为四型: (1) 单纯屈曲压缩型; (2) 爆裂型; (3) 骨折脱位型; (4) 安全带型。三柱学说是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条柱状结构, 前柱由前纵韧带和椎体椎间盘的前中2/3组成, 中柱为椎体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 后柱由椎管、附件构成。诊断不稳定性骨折的标准: (1) 损伤累及三柱中的两柱或两柱以上; (2) 骨性椎管变形狭窄; (3) 骨折脱位或较严重的后突畸形; (4) 椎弓根骨折[3]。
脊椎爆裂骨折好发于胸腰段, 因躯干活动应力和肩背部负重应力都集中于此, 容易遭受旋转屈曲负载的破坏[4]。爆裂骨折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粉碎性骨折, 占脊柱骨折的20%, 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其创伤机制为脊柱在受到轴向压力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和 (或) 旋转, 使椎间盘的髓核疝入椎体, 导致椎体内压力骤然升高, 使椎体由内向外爆裂。此种骨折累及两柱及以上, 累及椎体后壁及椎板, 骨折碎片突入椎管, 导致椎管狭窄, 引起脊髓受压及神经根受损。脊椎爆裂骨折多见于男性, 多见于车祸及坠落伤, 89%为屈曲性损伤, 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
X线脊椎正位可显示椎体增宽、高度变扁或形态不规则、椎弓根间距增大、棘突分离等;侧位片可确定损伤节段及显示椎体变扁或楔形变程度, 显示椎体上下缘骨质断裂, 显示椎体后缘线 (PVBL) 的后移、旋转或消失。X线平片简单快捷、直观、价廉, 但对骨折细节的显示尤其对脊柱后部骨性结构的骨折及椎管狭窄的评估有局限性, 难以确定骨折的实际程度与范围, 区分单纯屈曲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有时很困难, 而两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因此平片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应进一步行CT检查。
螺旋CT检查对脊椎爆裂骨折有重要诊断价值, 螺旋CT多平面重组图像可清楚显示骨折部位、类型、骨折线的走向、观察中柱的损伤情况及观察椎管形态, 判断有无受压、梗阻等改变, 尤其可清楚显示椎管变形、骨碎片突入椎管、骨折移位的方向、范围及严重的后突畸形造成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 CT扫描的这些优点也为确定脊柱骨折稳定性提供可靠依据, 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脊椎爆裂骨折大多为复杂的不稳定性骨折, 需要手术治疗。平片虽能显示损伤部位、椎体高度、脱位及后突畸形, 但不能显示中后柱骨折及判断椎管狭窄程度, 不能准确分型, 不能指导治疗。CT检查能准确判断骨折分型、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程度。Fontijne认为损伤平面与椎管的狭窄程度存在强烈的相关性, 而且与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高度相关[5]。椎管受压60%伴有神经损伤, 本文显示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 狭窄越重, 其神经功能受损越重。因此, CT检查对椎体爆裂骨折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改善预后。一般伤后6h内为最佳治疗时间, 这样可以阻止脊髓损伤病理改变的发展, 有效纠正畸形, 维持脊椎稳定, 恢复脊椎解剖关系, 减少和防止脊髓充血、水肿, 进而防止严重瘫痪及死亡。
综上所述, 平片可作为初检手段, 定位损伤平面并大致显示损伤范围及程度。螺旋CT能弥补平片的不足, 对疾病诊断、分型及稳定性的判断有重要诊断价值, 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双虎, 蒋晋华.螺旋CT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8 (4) :245-247.
[2]孙步健.螺旋CT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 (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7) :617.
[3]李果珍.骨关节影像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63-264.
[4]陈晓晖, 靳激扬, 何仕诚.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评估 (J) .现代医学, 2008, 36 (5) :349-351.
脊椎骨折论文 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平片与CI对脊椎骨折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采取放射平片与CT对72例患者的椎体骨折、骨折片移位、脊柱曲度等改变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探讨放射平片与CT对脊柱骨折诊断效果。结果:选取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中,采取放射平片诊断,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采取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可见,放射平片与CT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两组准确率相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经过放射平片与CT诊断,患者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两组之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放射平片与CT诊断脊椎骨折,CT有着更为显著疗效,可将患者损伤情况更加全面显示处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椎骨折;放射平片;CT
脊椎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在脊椎骨折诊断治疗中,由于脊柱脊髓解剖结构具备着复杂的特点,并且受伤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导致在分类脊柱脊髓损伤时,无法做出统一分类。在检查脊柱损伤时,基本是采用放射平片,但缺乏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放射平片可以很容易检查骨折,可无法有效检查出骨折的情况。随着CT的出现和发展,CT成为诊断脊椎骨折的重要方法。笔者具体分析了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脊椎骨折患者,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皆为脊椎骨折。45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5.5岁,患者脊椎骨折是由于车祸撞伤、重物压伤、砸伤,高处坠落以及摔跤受伤等因素造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其中部分感觉消失。严重者的双下肢及运动感觉完全丧失。
1.2 方法 72例患者均采用放射平片与CT进行诊断。采用放射平片,患者侧位,以腰椎体上缘为基线进行诊断。采取CT,患者需仰卧,对所需检测位置进行诊断,选用螺旋方式,层厚为5毫米,螺距为1毫米,探测器为0.5毫米。患者在经过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减薄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层厚为1毫米,螺距为0.7毫米[3]。
1.3 判断标准 骨折线有无显示、椎体是否压缩、骨折片有无突入椎管等。
1.4 疗效判定 3个观察指标,每个指标有3个等级,没有为1分,可疑为2分,可见为3分,共有9分。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采取SPSS17.0软件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两种诊断方法采用x2检验其准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平片与CT诊断准确率 72例患者中,通过放射平片诊断,有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线错位;采取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片突入椎管。可见,采取CT诊断准确率与放射平片诊断相似,差异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诊断评分 经过观察、计算和检验,患者经过诊断,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两组之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放射平片与CT诊断表现 患者经放射平片诊断,椎体骨折90个,骨折线在侧位片显示,15例骨折片移位,共18个椎体,漏诊6例。25例脊柱曲度改变,8例椎旁软组织肿胀。CT诊断,椎体骨折95个,25例骨折片移位,28个椎体。漏诊4例。15例脊柱曲度改变等。
3 讨论
通常脊椎骨折的出现,高发人群是男性青壮年,大部分是由外力间接造成的,比如是从高处跌落时,由臀部或脚尖着地,导致外冲击性传到胸腰段,出现脊椎骨折,会伴有基本瘫痪和完全瘫痪的症状。脊椎骨折在由于解剖和结构的复杂性,骨折后,会造成脊柱曲度改变、骨折片移位,会改变椎管容积、脊髓损伤、椎间盘损伤等,在了解脊椎骨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症状后,对脊椎骨折的治疗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初期检查脊椎骨折时,放射平片可对损伤进行有效定位,并可以将损伤范围和程度显示出来。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诊断爆裂性骨折时,有18%左右的骨折被误诊为单纯楔状压缩性骨折,这时就需要CT进一步检查。采用CT诊断,对脊椎骨折进行扫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脊椎骨折的检出率,有关资料表明CT诊断率明显高于放射平片[2]。CT检查,可对脊柱前柱、中柱及后柱进行清楚的显示,同时可以对骨性椎骨的解剖结构、骨折的部位、程度及骨折线走向等进行显示,对骨折脊柱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明确椎管的狭窄的程度、形态等。但CT很难对水平走向的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及脱位进行確定,很容易出现遗漏现象[4]。
在本组研究中表明,72例患者,放射平片诊断66例成功,准确率为92%;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线错位;CT诊断68例成功,准确率为94%。未诊断出来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片突入椎管。可见,采取CT诊断准确率高于放射平片诊断,差异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放射平片与CT诊断评分中,放射平片平均评分为(4.23±1.12),CT平均评分为(7.52±1.34),放射平片评分明显低于CT,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放射平片与CT均可有效诊断脊椎骨折,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两种诊断方法有各自优缺点,若是两种结合有着更高的准确率。放射平片与CT在诊断脊椎骨折时,CT有着更为显著疗效,可将患者损伤情况更加全面显示处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林海,肖承江,陈延,何忠利,陈秀萍,王忠信,吴政光.X线、CT及MRI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2008,46(12):556-559.
[2]莫永峰.放射平片与CT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分析[J]. 吉林医学,2012,34(06):113-115.
[3]马德智,李文强,李保生. X线平片、CT、MRI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J].右江医学,2005,37(18):109-112.
脊椎骨折90例护理措施与体会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我院骨科救治的90例脊椎骨折患者资料, 男63例, 女27例。年龄22~69岁, 平均42岁。经CT检查确诊, 腰椎骨折56例, 下胸椎脊椎骨折34例。
1.2 治疗措施
先挽救患者生命, 然后处理骨折。对稳定性骨折, 脊髓无损伤或无受压者, 采用卧床休息, 持续牵引, 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对不稳定性骨折及脱位严重, 伴脊髓受压及损伤者, 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2 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
在给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前应严密和、观察患者病情, 测定基础的生命体征。在患者从门送入病房时, 都要用平车转运, 以免对患者造成二度伤害。转运前要患者说明移位的方法, 求得患者的配合。转运是, 可由两三个人一起搬运患者, 将患者移至硬板床上, 移位前后, 要询问患者双下肢感觉如何, 并检查患者的肌力变化情况。将患者转移至硬板床上后, 可在患者腰下垫一个薄枕, 这样做不但可以实现治疗的目的, 又可使患者感觉舒适, 减轻患者的疼痛。
2.2 心理护理
患者受伤截瘫后, 生活自理能力丧失, 长年卧床, 行动不便, 终日需被动生活料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常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的心理, 其心理矛盾突出、情绪波动, 表现为焦虑、紧张、烦躁、不愿正视现实, 甚至有轻生之念。因此, 护士在护理时, 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主动关怀患者,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向患者和家属做好有关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的家属, 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以帮助, 协助患者提高身体和心理的适应能力, 学会照顾自己的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伤口护理
患者术后伤口置引流管, 外接负压引流球, 并进行妥善固定, 防止引流球折叠, 受压, 对患者进行翻身时, 不要过度牵拉, 以免引流管脱出。要注意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 定时进行挤管, 防止管道的堵塞, 避免引流不畅的情况出现。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和数量, 同时观察患者的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 如渗出量大时, 要及时告知医师, 随时更换敷料。
2.4 体温异常的护理
颈脊髓损伤时, 体温调节中枢丧失正常的调节能力, 患者常产生高热 (达40℃以上) 或低温 (35℃以下) 。应加强护理。高热: (1) 动态观察体温的变化; (2) 物理降温, 如酒精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盐水灌肠; (3) 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 如应用安乃近等; (4)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定时开窗通风, 在夏季应使用降温设备; (5) 加强口腔护理 (每日2~3次) :饮食前后漱口; (6)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7) 保证能量的摄入, 鼓励多吃水果、多饮水, 每日至少摄入液体2000mL, 保持大便通畅; (8) 注意患者心理变化, 及时疏导, 使之保持心情愉快, 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低温:注意保暖, 适当调高室温, 必要时采用物理升温, 但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设施时, 应严格控制温度, 以防烫伤。
2.5 饮食护理
患者于受伤之初大多有腹胀, 胃口不开, 可采取腹部按揉或肛管排气以减轻腹胀, 增进食欲, 注意营养搭配,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 进食顺序为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 避免过度进食牛奶、糖等产酸、产气食物, 合理搭配, 提高机体抵抗力, 防止并发症以促进康复。
2.6 预防压疮护理
截瘫患者因长期卧床、截瘫平面以下的皮肤感觉丧失, 容易发生压疮, 尤以骨突处为甚。间歇性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 在护理上要特别重视, 每隔2~3h, 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 有条件的患者, 可使用特制的翻身床, 或者波纹气垫等, 以减轻对患者身体的局部压迫。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干燥、无皱褶、无碎屑, 保持皮肤干燥, 用气圈或棉垫保护骨突处, 骨突处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促进血循环, 每个部位5~10min。保持皮肤干燥并定期按摩;定期翻身, 用气圈或棉垫使骨突处悬空, 并于翻身时按摩骨突部位。
3 结果
90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和护理, 无损伤加重, 无并发症发生, 无压疮出现。
4 体会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 其内有脊髓, 倘若治疗和护理不当, 易使损伤加重, 同时, 脊柱骨折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如护理不当, 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脊柱骨折的患者, 由于卧床时间长, 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临床上, 我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 每天的晨晚间进行压疮护理等基础护理, 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脊椎骨折的护理措施与体会。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骨科救治的90例脊椎骨折患者资料, 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 经过住院治疗和护理, 无损伤加重, 无并发症发生, 无压疮出现。结论 脊椎骨折护理的重点, 在于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脊椎骨折,护理措施,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汪美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调护[J].中医正骨, 2003, 11 (15) :56.
[2]黄永禧, 王宁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66-77.
[3]梁欣, 胡广华, 李会川, 等.胸腰椎单纯压缩骨折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医正骨, 2001, 13 (3) :62.
[4]吴军发, 吴毅, 胡永善, 等.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5) :358.
[5]方俊喜.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118例术后护理体会[J].淮海医学, 2001, 19 (2) :152.
[6]王谊, 傅声帆, 黄孔阳, 等.47例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59-660.
脊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第4篇
1 X线平片
X线平片是诊断脊柱压缩性骨折最基本的方法, 表现为:椎体被压缩变形, 好发于T 和L , 可单独一个或同时多个椎体受累, 椎体前缘骨皮质发生皱褶、中断、嵌入, 椎体内出现横行致密带, 位于椎体面下0.1~1cm处或在椎体中部, 边缘模糊;同时还可发现椎体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退行性改变。根据侧位片上椎体的形态, 变形椎体分为4种类型: (1) 楔状变形:椎体前缘骨皮质骨折, 上方骨终板向前倾斜, 使椎体呈前低后高状, 一般累及1~2个椎体, 骨质疏松以骨皮质为主, 中胸椎和腰椎最为多见。 (2) 鱼椎样变形:椎体上、下方的骨终板均在中央部住发生骨折并向松质骨凹陷, 同时椎间盘软骨板也向内陷入, 并常有schmorl结节形成, 多同时累及几个椎体, 骨量减少以松质骨最为明显。 (3) 混合型:即楔状变形与鱼椎样变形共存。 (4) 骨折脱位:为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常有明显的下肢症状。X线检查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 费用低, 适合做较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脊柱的结构复杂, 在平片上其结构相互重叠, 并且平片密度分辨率低, 因而对细微的病变常不被发现。同时X线检查仅仅反映了椎体形态学的改变,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陈旧性骨折包括在内而无法与新鲜骨折区分开来, 特别是当骨折的椎体外形改变不是很明显并且椎体骨折为多发时[1]。故其对椎体早期骨质疏松改变并不敏感, 其特异性较差, 难于发现早期的骨质疏松改变。另外, X线平片对原发性和病理性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限度, X线平片上一般两者都表现为椎体压缩呈楔形改变, 如合并明显附件骨质破坏或周围软组织肿块, 则有助于病理性骨折的诊断。
2 CT
脊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CT特征有: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所呈现的楔形和鱼椎样变形等形态学改变, 其高度减低以椎体中部明显, 且多伴有变形椎体邻近椎间盘的膨出或突出。常可见骨折线, 多同时累及皮质骨和松质骨, 甚至可累及附件, 也可有骨折片移位突入椎管内, 亦可呈现椎体后方皮质弧形突出, 有时骨折部位似为骨质破坏, 一方面可能是骨折本身的原因所致, 另一方面可能是骨的吸收所引起[2]。在部分楔形及凹陷形椎体中, 椎体后上角翘起, 突向椎管, 这在其他病因所致的椎体骨折变形中较为少见。另一个特征性的CT表现是骨松质密度减低, 这在椎体压缩变形初期即可发生, 常表现为整个椎体或中央区域的均匀低密度, 也可呈斑点状、蜂窝状、栅栏状或不规则小条片状低密度改变。椎体骨皮质普遍变薄, 椎体后角及周边可因增生性骨赘而呈高密度突起, 两侧常不对称, 这可能与不均匀应力或显微骨折的修复有关。若伴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则可在椎间盘层面见到环形或突起的软组织密度灶向椎管内突入;有时还可能见到压缩性骨折或椎体滑脱所显示的椎缘双边征[3]。CT可清楚显示椎体骨折及椎管受累的情况, 对椎体的矢状及斜行骨折多能直接显示, 而对于椎体水平骨折线的显示在常规横断CT图像上有一定困难,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CT 的横断面成像避免了X线平片结构重叠的缺点, 且密度分辨率高, 能发现X线平片不易发现的细微改变, 检测椎体、椎弓根及附件破坏明显比X线平片灵敏。在骨质疏松性和病理性脊柱骨折的鉴别上CT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前者椎体的骨皮质只会骨折, 不会破坏, 而在绝大多数病理性骨折中椎体前外方或后方的皮质有破坏, 同时部分单纯椎体压缩时其周围的软组织影一般都较薄 (≤ 7.8 mm) , 而病理性骨折者伴有软组织肿块较厚且呈结节状[1]。
3 ECT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ECT) 采用放射性核素Tc, 一般情况下在损伤后6~72h内便可见到放射性浓聚区, 如果是多发性损伤和骨重塑, 它们的无症状区域也可显示异常征象, 骨扫描检测骨异常的敏感性接近100%, 但特异性较X线低, 因为骨肿瘤及炎症等疾病都会导致阳性的检查结果。核素骨扫描的敏感性高, 但不适于随访观察, 因为放射性浓聚区持续时间不定, 有的几周至几个月, 甚至超过1年, 直至骨折愈合后, 异常浓聚才趋于消退。1~2年的陈旧骨折也可引起相似的核素浓聚, 与同一部位的再发骨折难以鉴别 。
4 MRI
脊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形态学改变以鱼椎形颇具特征, 相邻椎间盘增厚膨大呈双凸透镜状膨突至凹陷椎体内[4]。AdamE认为此种表现是由于椎间盘扩大导致强度减弱的椎体上缘和下缘弓样凹陷, 而王荣仁认为这是由于椎体经过压缩、修复、塑形, 椎体压缩内凹使相邻的椎间盘代偿性增厚所致, 而且椎体压缩越趋于慢性, 椎间盘增厚的程度越明显[5]。压缩椎体后上角上翘, 突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 是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较有特征性的表现 , 对于该征象的发生有多种解释, 王荣仁等认为, 这是压缩椎体的骨增生和骨修复所致, 且越是陈旧性压缩, 这种表现越明显[6];而马德智等发现在非骨质疏松的急性创伤性脊椎楔形压缩骨折中也时有这种表现, 他推测这种现象可能还与脊柱承重的力学关系及椎体压缩时产生一个向后分力有关;沈比先等认为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的椎体脆性大、易于碎裂移位有关。麦春华等认为这是由于陷入椎体内的椎间盘压迫椎体从而使椎体后上角上翘[7]。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多重复发生, 多节椎体发病、多种压缩形态和不同时期MRI异常信号同时并存为本病的特征之一[8]。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椎体信号强度随骨折发生后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急性期表现为骨折处长T 异常信号, 常可见“后角逃避现象”, 即TwI显示椎体上部或大部分出现低信号, 而后角信号不变, 并有后角抬高, 对此征象多解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改变在骨小梁而其骨髓信号多无异常[9]。随着骨折的修复及渗出和水肿的吸收, 压缩椎体趋于慢性 (多在骨折2月以后) , 在MRI检查各序列上信号均与正常椎体相似, 表示骨折椎体已被脂肪组织所替代, 但其形态改变可持续存在。增强扫描对于判断骨折是否愈合具有一定意义。骨折早期血管破裂, 造影剂外溢, 以及椎静脉受压, 造影剂滞留, 使骨折处明显强化;骨折修复期血管扩张充血, 侧支血管和新生血管增多, 肉芽组织增生, 血供丰富, 使骨折处保持强化;随着时间推移, 钙质沉积增多, 血供趋于正常, 强化程度逐渐减弱, 骨折完全愈合后骨折区不再强化。慢性压缩性骨折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信号相似, 但可以出现以下几种征象:一是椎间盘内真空现象, 在MRI各序列上均表现为横行无信号区, 其解释为椎体终板骨折塌陷, 使相邻椎间隙增大并压力下降, 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在这个低压区聚集而成[10]。二是椎体内真空现象, MRI矢状面扫描表现为压缩椎体内的气体影, 多邻近终板, 呈线状, 对此征象有多种解释:多数人认为是椎体缺血坏死的特征性表现, 椎体缺血坏死形成椎体内裂隙, 其内压力下降, 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在这个低压区聚集形成椎体内真空现象;也有人认为是椎体骨折后形成假关节, 假关节内压力下降形成椎体内真空现象;还有人认为是椎体骨折后导致椎间盘积气, 气体通过骨折的终板进入椎体内所致[11]。三是“积液征” (fluid sign) -Dg, MRI表现为骨折椎体内邻近终板部位的线状、三角形或局灶病变, 信号强度同脑脊液, 这种现象表明骨折愈合不全而发生骨坏死。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轴位成像能力, 不仅能发现压缩椎体的形态学改变, 而且能根据压缩椎体的信号改变大致区分椎体压缩的急慢性以及愈合程度, 有助于新鲜骨折与陈旧性骨折的鉴别及骨折愈合过程的动态检测, 这一点是其他影像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12]。但MRI对骨质疏松的显示远不如X线和CT, 普通MRI不能直接评价骨质疏松, 不能显示骨密度的改变。
5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有时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体骨折相鉴别: (1) 外伤性脊柱骨折可见于各种年龄, 有明显的外伤史, 骨折椎体呈楔形或不规则形, 碎片较多, 有时合并椎间盘破裂。 (2) 转移瘤所致者, 压缩椎体前后径拉长, 椎体前后缘较大而圆隆, 中央小类似于哑铃状为特征性表现, 受累椎体异常信号分布及强度不均匀, 椎旁常见软组织肿块影, 椎弓根受累常呈膨胀性改变, 椎管内、硬膜外及椎旁软组织肿块。 (3) 多发性骨髓瘤所致者, 压缩椎体可为鱼尾状或哑铃状, 但单凭椎体的形态改变难以鉴别, Gd-DTPA增强多为均匀强化, 一般无椎弓根破坏, 无硬膜外和椎旁软组织肿块是鉴别转移瘤的重要征象。 (4) 脊椎结核所致的椎体压缩, 椎体破坏易累及终板, 还伴有椎间盘破坏及椎旁脓肿。
脊椎骨折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8月随机选择我院临床CT诊断为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0~89岁,平均65.5岁。受伤原因主要为车祸、高处坠落、摔跌、压砸等。35例有腰部疼痛,10例伴有腰骶疼痛,10例腰臀疼痛,3例股后疼痛,2例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分为轻、中、重度损伤组,每组各20例,轻度组:脊椎活动受限,疼痛、麻木、不适,而无感觉运动障碍,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中度组:不完全瘫痪,表现为肌力不同程度减低,部分感觉丧失,部分生理反射消失;重度组:完全瘫痪,表现为双下肢或受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完全丧失,肌力0级,相应生理反射消失,二便失禁[3]。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全数字化拍片系统(DR),X线管旋转速度0.4 s/r,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控制。患者侧位,以腰椎体上缘为基线,周边连续轴进行拍摄。同时所有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作为阳性判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有椎体压缩、骨折线错位、骨折片突入椎管、椎体旋转脱位、附件骨折等。每个指标分为3个等级,取1~3分,每个病例最高分为15分,分数越高,疾病程度越重[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成功率
在本文60例患者中,腰椎骨折40例,胸腰椎联合骨折20例,X线平片诊断48例,诊断成功率为80.0%。漏诊12例,漏诊率为20.0%,包括骨折线错位6例,附件骨折4例,骨折片突入椎管2例。对椎体压缩和椎体旋转脱位诊断成功率为100%。见表1。
2.2 诊断评分比较
轻、中、重度组X线检查与确诊CT检查的评分比较。结果轻度组脊椎骨折X线与CT检查的评分结果显示,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与重度的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生物学上分析,椎体呈短圆柱状,是椎骨受力的主体,椎体的背部呈凹形[5]。椎体的抗压强度极限为5~7 MPa。在负载情况下所有椎体的终板都会向椎体内移位,易发生骨折或变形[6]。
注:与CT检查比较,*P<0.05
近年来,CT检查已成为评价椎体骨折程度的确诊标准,但是临床应用受到价格等限制,推广不太顺利。X线片检查图像直观全面、成本低廉,对椎体骨折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7,8]。本研究中损伤轻度组均为单纯屈曲型骨折,无椎管狭窄及脱位,均属稳定性骨折。而中、重度组多为复杂型骨折,也存在大量的椎管狭窄及脱位情况。有研究显示,X线检查方法能区分轻度损伤与中、重度损伤,但尚不能区分中度与重度损伤,原因可能在于中、重度组的评分未能对骨碎片进入椎管的程度及椎体旋转脱位的程度进行细化评分所致,而临床表现的轻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椎管的受压狭窄程度,这也决定着脊髓损伤的程度[9]。
本组结果显示,X线片诊断脊椎骨折成功率为80.0%,漏诊12例,漏诊率20.0%。同时在关联性方面,轻度组脊椎骨折X线与CT检查的评分结果显示,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与重度的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X线片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比较高,尤其使对椎体压缩和椎体旋转脱位的诊断效果,但是损伤程度的关联性还存在不足,为此对损伤程度不同的患者,还需要加强联合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脊椎骨折患者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CT诊断为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采用X线平片进行再次观察,主要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脊椎骨折患者诊断征象与评分。结果:X线平片诊断48例,诊断成功率为80.0%。漏诊12例,漏诊率20.0%。轻度组脊椎骨折X线与CT检查的评分结果显示[(6.82±1.32)分vs(7.82±1.92)分],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组[(8.26±1.01)分vs(11.32±1.26)分]与重度组[(8.36±1.62)分vs(12.36±1.06)分]的不同检查之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线平片对脊椎骨折诊断价值比较高,尤其使对椎体压缩和椎体旋转脱位的诊断效果,但是损伤程度的关联性还存在不足,因此对损伤程度不同的患者,还需要加强联合诊断。
关键词:脊椎骨折,X线平片,损伤程度,关联性
参考文献
[1]Rhyne A,Banit D,Laxer E,et al.Kyphoplasty:report of eight two tho-racolunbar osteoporosis vertebral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4,18(5):294-299.
[2]Duan Y,Seeman E,Turner CH.The biomechanical basis of vertebralbody fragility in men and women[J].J Bone Miner Res,2010,16(12):2276.
[3]Kothari P,Freeman B,Grevitt M,et al.Injury to the spinal cord withoutradiological abnormality(SCIWORA)in adults[J].J Bone Joim Surg Br,2009,82(7):1034-1037.
[4]Crawford S,Bleetman T.Adult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alabnormality[J].J Accid Emerg Med,2000,17(5):374-375.
[5]Phillips FM.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s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compression fractures[J].Spine,2003,28:45-53.
[6]赵红卫,方煌,陈安民,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形态改变与脊髓损伤的关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8):511.
[7]郑金龙,史河水,韩萍,等.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2):223-225.
[8]励建安.脊柱运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5(26):308-310.
脊椎骨折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4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男43 例, 女17 例, 年龄30~73 岁, 平均 (56±4) 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12 例, 重物砸伤18 例, 车祸30 例;骨折部位:腰椎25 例, 胸椎15 例, 胸腰椎12 例, 颈椎8 例。
1.2 方法
1.2.1 X线片检查利用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 (DR) 设备 ( 德国西门子Ysio AXIOM Aristos FX Plusi) 分别对患者椎体骨折部位的正侧位进行拍摄[3]。
1.2.2 多层螺旋CT检查选用日本东芝asteision4 四排螺旋CT扫描患者骨折部位, 扫描层厚均在3~5 mm, 所有患者均采用软组织与骨窗观察, 且部分病例进行多层面重建与表面遮盖法重建, 而重建距离均在1.5~2 mm[4]。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 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加以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字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诊断结果
经术后诊断证实, 60 例脊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有90 个椎体骨折, 其中, 单椎体骨折52 例, 双椎体骨折5 例, 三椎体骨折3 例;而在90 个骨折椎体中, 爆裂骨折突入椎骨的有60 个, 造成椎管狭窄54 个;单柱骨折40 个, 二柱骨折30 个, 三柱骨折20 个;合并棘突骨折有18 例, 合并横突骨折有12 例。
2.2 影像学诊断结果
经X线片诊断, 90 个椎体骨折均被检出, 检出率为100%, 但仅有63 个被诊断为脊椎爆裂性骨折, 符合率为70.00%, 且影像学多表现为椎体前后径与横径的增加, 而椎体高度有所减小, 且两侧的椎弓根距离也明显加宽, 椎体后缘连线不是很光滑;而经多层螺旋CT诊断, 90 个骨折椎体有85 个被检出, 检出率为94.44%, 且检出骨折椎体均证实为脊椎爆裂性骨折, 符合率为100%, 且在影像学上不仅同X射线有相同表现, 且还可间椎体呈现出粉碎性的骨折, 而椎骨块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位移, 且部分骨块突入到椎管迫使椎管狭窄, 两者诊断符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在椎管狭窄、椎体横突增加等影像学相关细节上,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X线片相比, P<0.05
3 讨论
3.1 X射线诊断优劣势分析
在常规X线平片中, 主要涵盖了传统X线平片、CR与DR几种, 其中DR作为X线穿透人体后从平板探测器模拟信号影像转换而来的数字影像, 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是现阶段X线检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5]。就DR技术而言, 它有着空间分辨率高、定位容易、辐射剂量小与整体性好、性价比较高以及实时成像、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势, 可借助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实现对图像边缘的强化与噪声的控制, 从而形成边缘增强效应, 让骨质皮边缘显得更加锐利, 层次分明, 最终更好的实现软组织对比[6,7]。同时, 它还可借助大范围拍摄, 更加直观的把握患者骨折整体情况, 并清晰的显示出患者骨折脱位、位移与成角情况, 从而为骨折诊断与复位治疗提供更有利的依据。但是, 在诊断过程中, 假如患者受伤位置软组织比较厚, 存在石膏伪影, 且解剖位置比较复杂, 或是患者无法配合体位, 这时, DR对骨折病症的检出率会受到较显著的影响[8]。本次研究中, DR对脊椎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100%, 而符合率也有70%, 说明DR诊断应用价值还是比较高, 可被应用于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
3.2 多层螺旋CT (MSCT) 诊断优劣势分析
螺旋CT的快速容积扫描与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不仅可解除X线片中因前后重叠与体位因素而造成的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能相对缩短检查时间, 最大限度避免运动伪影, 特别适合于合并多种脏器损伤的危重患者, 加之MSCT还具备了多排探测器系统, 明显提升了X线利用率, 降低了患者所受辐射剂量[9]。同时, MSCT还具备三维重建功能, 并主要包括了MPR、MIP与VR等几种三维重建方式。其中, MPR可通过重建矢状面、曲面与冠状面、斜面来说对患者骨折线具体走向、长度与位置、骨折碎片移动情况进行多方位、多平面的观察, 从而更好的明确骨折椎体的实际高度、压缩情况与骨折碎片突入椎骨的情况, 尤其是能很好的观察那些移动不甚显著的附件骨折[10,11];MIP则可重建出同X线片效果等同的三维图像, 并实现三维任意角度的观察;而VR图像则可更好的察看出骨折在空间上的关系, 从而更好的诊断出脊椎是否出现脱位或后突畸形情况, 有效确诊脊柱的稳定性, 而且还能对图像实施任一角度的切割, 通过将目标区域之外的遮挡物全部去除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多角度观察[12,13]。总的来说, MSCT三维成像可更加直观立体的呈现出患者骨折情况。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MSCT诊断脊椎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为94.44%, 符合率更是高达100%, 显著高于X射线诊断的70.00%, 而且在椎管狭窄、椎体横突增加等细节方面的影像学诊断效果, 也显著优于X线片诊断。但是, 在实际诊断中也需注意到三维成像多为协助诊断, 而当前真正意义上具有一定影像学诊断价值征象的仍然是轴位CT, 故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 就需基于横断位诊断, 联合多种后处理技术来进行有效诊断, 以此来提升诊断效果, 而且为更好了解患者脊髓与神经受损情况, 可适当增加MR检查[14]。
X线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收集治疗脊椎骨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岁。从高处跌落者25例,在生活中摔伤、碰伤者15例,出意外车祸者60例。临床治疗过程中表现症状是:腰部、背部疼痛,身体无法进行正常协调,在敲击身体相关部位时疼痛感明显,严重者截瘫,甚至有生命危险。
1.2 扫描方法
采用最新科研技术成果,新型扫描机进行扫描,对脊椎骨整体部位进行X线诊断,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扫描一次,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把X线和CT诊断这两种方法对脊椎骨折的检查结果运用SPSS 18.0软件检测,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X线和CT诊断这两种方法对患者脊椎骨部位的诊断结果有明显不同。X线对脊椎前柱、中柱以及后柱的诊断率分别是93%、21%、5%;CT的诊断率分别是99%、50%、13%。见附表。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附表数据可以看出,CT对脊椎骨折诊断优于X线,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通常联合使用多种方法,对患者诊断,进一步更准确对脊椎骨折确定位置和性质,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3 讨论
3.1 脊椎骨折在男性青壮年中频发
脊椎骨折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在研究中病例在19~36岁者73例,占总人数的73%。最常见的脊椎骨折是从高处跌落所致,以体力劳动者男青年较多,在伤势痊愈后也常常因为每个人身体的不同特征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骨折类型的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有的脊椎骨折原本可以恢复的很好,但因为诊断不及时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治疗结果也不是很好。在现阶段骨科医生主要根据可靠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判断出骨折块的数目、骨折位移方向、粉碎程度等方面的症状,从而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手术方案[1]。
3.2 详细了解患者脊椎的受伤情况
CT扫描的目的是发现在X线检查下不能发现的小骨折区域、明确骨折的位置和身体周围器官的关系,详细了解脊椎的受伤情况。在CT轴位图像上面,锥管内的脊髓受到严重压迫,椎体的后部骨质层受到破坏,身体溃烂部位能够迅速延伸至锥管内部的脊髓。锥管内分布着坏死的骨块。锥管内新增生的纤维肉芽组织或者其他部位受到严重压迫。椎体的小关节的严重破坏导致了椎体和身体其他部位脱节,椎间盘组织突出明显。CT扫描出的影像分辨率较高,可以显示出常规X线难以检查出的某些症状。在进行常规的X线检查中不能确诊的需要明确诊断或者病变的累及范围,不能确定症状的,要进行进一步检查[3]。
3.3 脊椎骨折受伤后全面科学护理
通过X线的检查可以发现,诊断容易和骨折、影像之间相互重叠,而造成漏诊、误诊的现象。采用CT虽然可以直观地看到骨折情况,但也不能为医生提供全面、科学的清晰的骨折全部情况以及伴随的病变情况。一般发病比较慢、带有低热、虚汗、乏力,迅速变瘦的身体机理变化。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在夜间可以保持很好的睡眠质量。在检查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受伤方式以及受伤时的姿势,在受伤后有没有进行运动障碍,注意多发伤的身体部位,多发伤病例往往由胸、腹身体器官,要事先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检查脊柱时要很全面,必须用手指从上到下逐个仔细按压,如果发现中部有局部的肿胀或者是明显的刺痛感觉,说明后背后柱部位也有损伤,胸腰段在脊椎骨折可以用手摸到后突变形。最常见的椎体压缩骨折,多发于人体的胸11、12锥,受损伤的身体部位大多数都在椎体的上部,尤其是前方次数较多。明显的压缩骨折表现就是椎体上部位置的塌陷,骨松质因为压缩而变得异常紧密,骨小梁部位排列较紊乱[2]。
3.4 CT检查
X线是首选的检查方法,通常拍摄身体正侧需要两张片子,必要时要加拍斜位片。在片子上我们可以看到脊椎的骨折情况,此外,普通的X线拍片检查很容易忽视到一些细微的情况从而难以进行诊断。如果仔细地阅读片子,我们可以发现X线细微表现,首先棘突间间隙增宽,脊椎间脱位等临床症状,但是X线的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显示出锥管内部的受压情况。如果有中柱损伤或者身体的神经部位发生不良症状者都要进行CT检查。通过CT检查可以显示出椎体的骨折情况,显示出在锥管内部有没有碎片,并计算出锥管的前后径和横径损失了多少[4]。
通过上述X线对患者脊椎骨折诊断分析,我们得出,在进行临床工作时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情况,对患者进行X线的诊断,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操作。X线对患者的脊椎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相信X线技术也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从而为临床诊断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选取100例脊椎骨折患者分别进行X线和CT诊断,根据患者不同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体征均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对脊椎前柱、中柱以及后柱的诊断率分别是93%、21%、5%;CT的诊断率分别是99%。50%、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脊椎骨折过程中,采用X线是比较有用的方法,但用X线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X线,脊椎骨折,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尚进,毛艳,周汉东.等.11种中草药对8种常见脊椎骨诊断试验[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3(5):466-468.
[2]周书成,阎恩兰.浅淡X射线的医学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24(21):11-12.
[3]陈正超.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药学服务对策[J].齐鲁药事,2009,9(2):96-98.
脊椎骨折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门诊体检的50岁以上、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诊断为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 男357例, 女465例。纳入标准:均为居住本地, 具有长住户口的男女人群, 排除骨密度正常, 病理性或外伤性脊椎压缩骨折等情况。上述患者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 共分为4组。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的对象均采用X射线机机摄胸椎和腰椎侧位片, 焦距为100 cm。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饮食生活习惯等资料。
1.3 椎体压缩的测量方法
测量椎体的前高 (AH) 、中高 (MH) 和后高 (PH) 。椎体压缩楔形指数用百分数计算法, 压缩%=[PH-AH (或MH) ]/PH100%。椎体被压缩的楔形指数≥20%分即可诊断为压缩性骨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进行统计分析, 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输入数据,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人群脊椎压缩性骨折患病率
来该院门诊的822例患者的X线胸、腰椎侧位片中, 有148例发生椎体压缩骨折, 总患病率为18.0%, 脊椎压缩骨折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P<0.05) , 从50岁组的8.9%, 到≥80岁组的38.5, 每增大10岁平均患病率增加10% (表1) 。其中男性总患病率16.0%, 女性总患病率19.6%, 女性患者患病率与男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分布
所调查的148例脊椎压缩骨折中有262个椎体发生压缩骨折, 平为每个患者有1.77个椎体发生骨折, 椎体压缩分布最多在胸腰交界部, 发生骨折最多的5个椎体依次是L1、T12、L2、T11、T10, 见表2。
注:*P<0.05, 与低年龄段比较。
3 讨论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相比国外而言, 长期以来我国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 一方面因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不需要多少外力, 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有的患者感觉腰背痛, 而有的患者甚至疼痛不明显, 只是身高逐渐变矮, 逐渐驼背, 在拍片时才发现椎体楔形变, 而另一方面进行放射摄片法普查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难以进行多地区、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普调[1]。
在欧洲, 西班牙瓦伦西亚20062007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 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的总发病率是21.4%, 重度椎体骨折发生率是9.7%。而75岁以上妇女椎体骨折的总发病率是46.3%, 重度骨折发生率是23.9%。在这些人群中, 仅仅1.5%的椎体骨折妇女自觉有症状。2004年针对克罗地亚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3], 在50岁以上人群中,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是9.6%, 椎体骨折的总发病率是11.8%, 其中男15.8%, 女9.7%。
在美洲, 波多黎各50岁以上人群椎体骨折的总发病率是11.2%, 其中50~59岁年龄区间占5.4%, 60~69岁年龄区间占8.3%, 70~79岁年龄区间占16.2%, 80岁以上占22.4%, 将近94%的妇女无任何症状[4]。而在美国65岁以上妇女中, 黑种人的椎体骨折总发病率是10.6%, 白种人的椎体骨折总发病率是19.1%[5]。在亚洲, 日本人在65~74岁和75岁以上2个年龄段, 椎体骨折发生率男性分别是36.6%和37.6%, 女性分别是18.8%和28.7%, 远远高于香港、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区[6]。
在我国, 徐苓等[7]1995年在国内首次进行关于脊椎骨折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在北京四个城区随机抽样选出402名50岁以上妇女, 应用胸腰椎侧位X片形态计量法研究显示, 椎体骨折总患病率为15%, 呈增龄性增高, 80岁以上为36.6%, 经年龄标准化后相比美国白人妇女低5.5%。2002年针对武汉1 081例50岁以中老年人调查显示, 总患病率为16.19%, 男女患病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其中城市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患病率为13.3%, 明显低于农村的19.0%, 可能与城市平均个人收入高, 营养较农村好, 进行体力劳动少, 椎体负荷低于农村有关[8]。对泉州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 脊柱骨折总患病率14.16%, 男性发病率为7.10%, 女性发病率为19.15%, 80岁以上总发病率为25%~54%[9]。
在该研究中, 该院对贵阳地区822名骨质疏松性患者进行胸、腰椎侧位片检查, 发现有148例发生椎体压缩骨折, 总患病率为18.0%, 较高于北京、武汉和泉州地区[7,8,9], 这可能跟贵阳地区日照较少, 人群骨密度较其他地区较低, 更容易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该研究中脊椎压缩骨折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50岁组患病率为8.9%, 而≥80岁组患病率为38.5%, 增加了将近30%。椎体压缩以分布在胸腰段为主, T11~L2水平段椎体压缩骨折占总数的66.8%, 这可能与胸腰段处于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过度地带, 脊椎活动较多, 椎体受力较大, 当发生骨质疏松时容易导致椎体压缩。
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 据我国的调查资料,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37.18%, 住院费和直接经济负担最高的是80~岁年龄段, 可能是由于年龄增大, 病情恢复较慢, 住院时间延长所致[10]。因此, 积极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将具有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编委会.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 (3) :148-154.
[2]Sanfélix-Genovés J, Reig-Molla B, Sanfélix-Gimeno G, et al.The pop-ulation-based prevalence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 and densito-metric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over50in Valencia, Spain (the FRAVO study) [J].Bone, 2010, 47 (3) :610-616.
[3]Grazio S, Korsi M, Jaji I.Preval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in Croatia aged fifty and older[J].Wien Klin Wochenschr, 2005, 117 (1-2) :42-47.
[4]Haddock L, Pérez CM, Marrero E, et al.The preval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s in San Juan, Puerto Rico: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fe-males aged50years and over[J].P R Health Sci J, 2010, 29 (4) :377-384.
[5]Cauley JA, Palermo L, Vogt M, et al.Prevalent vertebral fractures in black women and white women[J].J Bone Miner Res, 2008, 23 (9) :1458-1467.
[6]Kwok AW, Leung JC, Chan AY, et al.Preval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Asian men and women: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Thailand, In-donesia and Japan[J].Public Health, 2012, 126 (6) :523-31.
[7]徐苓, Curmmings SR, 秦明伟, 等.北京老年妇女脊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5 (1) :81-84.
[8]安珍, 杨定焯, 张祖君, 等.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 :82-83.
[9]张建新, 王和鸣, 张生, 等.泉州市农村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13 (12) :86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