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静态评价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静态评价范文(精选8篇)

静态评价 第1篇

1.1 汽车座椅的构成

现代的汽车座椅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头枕、靠背海绵、靠背骨架、腰部支撑、调角器、升降机构、滑轨、坐垫、座椅安全扣、座椅面套、坐垫海绵、坐垫骨架等。汽车座椅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对汽车座椅的舒适度产生印象。因此在对于汽车座椅的舒适度评价中,应当考虑到汽车座椅每个部分设计的整合程度,这对于汽车舒适度评价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汽车座椅的主要类型

汽车座椅有不同的分类和类型,不同的类型应用在不同功用的汽车上面。汽车座椅按照功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儿童安全座椅、乘员座椅、驾驶员座椅等;汽车座椅按照汽车座椅的形状可以分为:分离式座椅、半分离式座椅、长凳式座椅;汽车座椅按照汽车座椅的乘坐人数主要可以分为:单人座椅、双人座椅、多人座椅;汽车座椅按照性能和功用可以分为:可调节式、固定式、可拆卸式。同时随着人们对于座椅舒适要求的提升,近年来汽车座椅设计企业设计出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和个性化的汽车座椅,如:带按摩功能的座椅、空气悬挂式座椅、可调节冷热的座椅等等。不同类型和个性化汽车座椅的设计与研发,使得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度大幅度提升,也使得汽车座椅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对汽车座椅进行静态舒适度评价时,应当考虑到不同类型汽车座椅的不同应用方式和汽车类型。

2 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及人体舒适度分析

2.1 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度分析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是整个汽车舒适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座椅的舒适性评价主要包括: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以及操作舒适性等三方面内容。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性主要是指汽车座椅是否能够为人体的舒适坐姿提供条件,以及能够提供何种等级的舒适程度。汽车座椅的舒适程度主要依靠汽车座椅的实际尺寸、表面的舒适程度、座椅的调节功能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而汽车座椅舒适度的评价主要是依据人体的舒适坐姿,人体测量的优化设计数据以及座椅设计的实际尺寸以及座椅的表面柔软度和舒适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机工程学和H点在汽车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者与整个汽车内的布置内容,如:汽车变速箱的操纵杆、油门以及离合踏板、汽车仪表等。这方面的设计要求汽车座椅的设计者要充分的考虑人机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交通心理学知识。这样的设计才能够保证驾驶员操作的简便性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以缓解驾驶者和乘客的疲劳感。

汽车座椅而设计中的H点如是指人体身体与大腿的连接点,即跨点,它是与操作方便性及坐姿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针对这样的特点,汽车静态舒适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汽车座椅的尺度必须参照人体测量学数据确定;座椅可适当调节,以满足坐姿变换;座椅的位置要与其作业空间相协调,便于人员作业。

2.2 人体舒适模型分析

最能够满足人体坐姿舒适度的姿势是使人体的腰部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不能够有受压迫到这腰背疼痛的状况。根据人体工程学知识来看,人体最为舒适的姿势的特点及模型是人体的臀部离开座椅的靠背稍往前,要保持人体上身与大腿部呈108°左右的夹角。这样的标准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需要,能够使乘客在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减少疲劳感,同时能够给乘客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防止肢体的僵硬。人体工程学中的这一研究数据可以当做汽车座椅静态舒适的考察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对于人体舒适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对汽车座椅舒适度的考察标准。

3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静态舒适度相关分析

静态舒适度是以人的主观态度和人体感受程度为标准,主要由人体的生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构成。静态的舒适度主要受到汽车座椅的材质、设计结构等影响。静态舒适度的标准是人体能够在多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够拥有最舒适的坐姿,同时人体的体重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汽车座椅的整体,并且能够提供给人体最为良好的触感。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如:调整座椅的高低、倾斜的程度、座椅的角度等,满足使用者姿势未定、舒适的需要。

3.2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论述,该文将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评价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体压力分布测量。人体的体压分布是指当人体坐在汽车座椅上且处于静止状态时,汽车座椅对于人体的各个部分所产生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压力的分布状态和所承受压力的大小。不合适的汽车座椅会导致人体腰部、腿部、臀部的疲劳,增加乘坐汽车的人体整体疲劳程度。具体的测量评价方法是,用体压分布测试仪器获得人椅界面的体压分布图形及其大小,并以此作为座椅舒适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可以建构成为人体舒适度模型对人体的舒适度评价考察进一步地量化。体压分布指标的测量主要是使用物理学常用的测量数据如:体压分布指标主要有最大压力Pm,均压力Pv,最大压力梯度Gm,平均压力梯度Gv,不对称系数Cu,纵向压力分布曲线Pcl和纵向力矩分布曲线ML等。物理学指标的引入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测量和评价汽车座椅的惊天舒适度。体压分布的状态是指,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物理学原理和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根据长时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最舒适的体压分布状态应当是将人体的大部分重量在坐垫和靠背上以较大的支撑面积和较小的单位压力合理分布,压力分布应无突变,实现从小到大平滑过渡。

4 结语

汽车座椅的静态舒适度已经成为评价汽车整体舒适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汽车静态舒适度的评价方法是保证市场上汽车座椅舒适度能够满足乘客和驾驶员舒适度的重要手段。该文从汽车静态舒适度的评价和测量方法出发,设计了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评价分析方法。面对人们对于舒适度要求的日益提升,测量的方法还要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对于汽车座椅静态舒适的评价体系与行业标准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汽车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和身份象征,人们对汽车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汽车的舒适度,除汽车的内部空间、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密闭性外,人们对于汽车舒适度最直接的印象是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汽车座椅的舒适度主要包括汽车座椅的整体柔软程度、包覆功能,除此之外还要与汽车的内部空间有较好的搭配。该文在对汽车座椅的舒适度与不舒适度的概念分析上,介绍了汽车座椅舒适度与不舒适度的模型,总结国内外有关汽车座椅舒适度的研究现状。论述有关汽车座椅的具体影响因素和总体评价方法,为国内外的汽车座椅行业提供系统的舒适度评价方法。

关键词: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庆谭.材料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3-125.

静态评价 第2篇

最典型的路由选择策略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所谓的静态是说明路由器不是通过彼此之间动态交换路由信息建立和更新路由表,而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手动配置。

动态路由是通过网络中路由器之间的相互通信来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接收到的路由信息自动更新路由表。

2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最简单的路由形式。它由管理员负责完成发现路由和通过网络传播路由的任务。在已经配置了静态路由的路由器上把报文直接转发至预定的端口。

静态路由可以使网络更安全,因为在路由器中,它只定义了一条流进和流出网络的路由。此外,静态路由可以节省网络传输带宽。无需路由器的CPU来计算路由,并且需要更少的内存。当然静态路由选择也有些缺点,如网络发生问题或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网络管理员就必须手工调整这些改变。因此,静态路由比较适用于小型网络。CISCO2500路由器举例说明:先配置路由器名称,各个接口IP及其掩码,然后再手工配置静态路由:

配置静态路由的格式为:

Router(config)#ip route [destination_network] [mask] [next_hop_hop_address or exitinterface] [administrative_distance] [permanent], 在命令格式中,

1) destination_network 是指所要到达的目的网络

2) mask 为目的网络的子网掩码。www.dnzg.cn

3) next_hop_address是指下一跳的IP地址,所谓下一跳是指数据包向目的地址前进的下一个路由器的端口,当然必须保证这个端口的IP地址可以PING通。有时候在next_hop_address 这个位置上用 exitinterface,就是数据包离开路由器的接口,但是这种配置方式只可以用于端到端的连接,比如说广域网,在以太网中就不可以使用这种配置方式。

4) Administative_distance 管理距离(可选),静态路由默认的管理距离是1,可以通过这个参数修改这个权值。

5) Permanent, 指定此路由即使端口关掉也不被一移掉。在上面拓扑图中,计算机A如果打算向计算机 B发送数据包,必须通过Router1转发,Router1转发计算机A的数据包到计算机B,必须通过Router2和Router3,必须配置一条关于192.168.0.0的路由条目

3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动态路由是指按照一定的算法,发现、选择和更新路由的过程。动态路由协议是网络设备学习网络中路由信息的方法之一,动态路由协议可以动态地随着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并在较短时间内自动更新路由表,使网络达到收敛状态。

动态路由协议按照区域划分,可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和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按照执行的算法分类,又可分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3.1按照路由算法分:距离-矢量路由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3.1.1距离-矢量路由:RIP

基于距离-矢量算法将周期性地将路由表发送给与其直连的网络邻居,

每个接收者加上一个距离矢量,或它自己的距离“值”到表中,并将其转发给直接邻居。这个过程发生在直接相连的路由器之间,并使得每个路由器得到了其他路由器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网络“距离”的汇集视图。

几十年来大量的路由选择协议都采用了距离矢量这一算法来计算路由。下面介绍一下距离矢量算法。距离向量算法是基于下面的计算公式:

D(i,j)=0

D(i,j)=min[d(i,k)+D(k,j)]

其中:

D(i,j)表示从节点(节点为网络或路由器)i到节点J的最短路径,

d(i,k)表示从节点i到k的直接路径,也就是说节点i和k之间没有中介节点。

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1) 所有的路由器建有一个路由表,使系统中的所有目的地址都出现在表中。每一表项内容包括目的地址和下一站地址,记为元组(N,G)。

2)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邻居发送更新分组,更新分组的内容为路由表中的所有信息。

3) 邻居路由器接收处理更新分组。设更新分组来自G‘,根据更新分组计算到目的地址N的路由开销为D’,如果D‘<D,采用新的路由(N,G’)。如果当前路由表中所存放的相应下一站地址为G’,也就是G‘=G,采用新的路由,不管D’是大或小。

在距离矢量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

3.2.2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也称为最短路径优先协议SPF(Shortest Path First),是另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动态路由协议。采用这种协议的路由器都要维护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反映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一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Link State)是指它与哪些网络或路由器相邻,以及到这些网络或路由器的度量。路由器通过与网络中其他路由器交换链路状态的通告(LSA,Link-State Advertisment)来建立和更新网络拓扑数据库,随后使用SPF算法计算出连接网络目标的信息,并用这个信息更新路由表。

事实上,LSA的变化是由网络中的事件触发的,而不是周期进行的,在路由器开始汇聚前,也不需要等待一系列定时器的工作。因此LSA的事件触发可以大大加快汇聚过程

3.2按照区域划分分: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

路由器上的路由表是用来告诉数据报文该如何转发,由于Internet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网络,如果路由器上所存在的路由表太多,处理起来将使得开销太大,需要太多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nternet被划分为许多较小的单元,这些较小的单元被称为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简称AS)。一个自治系统内的所有网络都属于一个单位来管辖,所以按照自治系统的范围,路由选择协议可以分为两类:

IGP: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EGP:外部网关协议(Extenal Gateway Protocol)

静态评价 第3篇

关键词:静态电压稳定,概率区间,可信度,线性规划,电力系统

0 引言

负荷裕度是电压稳定性评价的常用指标。该指标的求解通常基于2类假设:①假定负荷增长方式完全确定[1,2,3,4],用指定方向下的负荷裕度作为电压稳定水平的评价指标,由于负荷变化具有随机性,该方法所得指标偏于乐观;②假定负荷增长方式完全不确定[5,6,7,8,9],用最危险方向下的负荷裕度来衡量系统的稳定水平,由于最小负荷裕度对应的负荷增长方式未必在实际系统运行中出现,所得指标过于保守。文献[10,11]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负荷增长方式在区间范围内可变的超圆锥或棱锥模型,相比于前2类假设,该指标更具有实用性。

由于预测、测量和估计误差的存在,实际电力系统不仅在负荷增长方式上存在不确定性,负荷本身也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由负荷注入功率决定的运行状态将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点,而是一个可能的n维复空间(n为节点数)。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无穷多个可能的运行点。稳定裕度的求解就需要在此可能的空间中找一个最危险的运行点,在负荷增长方式可变区间范围内该点离电压崩溃曲面的负荷距离最短。为求解此双端都不固定的最短距离问题,文献[12]利用区间内最危险的负荷必定分布在其取值边界上的性质提出了一种求解最小负荷裕度的几何方法。但该方法无法考虑负荷增长方式变化的区间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不能根据负荷在取值区间上的可信度提供相应的裕度指标。如果负荷分布在区间边界上的概率很小,或几乎不可能取到边界值时,那么将可信度取满整个区间,结果将过于保守。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可信度区间的电压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负荷及其增长方向的不确定程度给出其在区间中的可信度,然后根据概率密度函数求出各变量的取值区间;最后以各节点负荷及其增长方式为控制变量,以最小传输功率极限为目标,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本文提出的方法快速、有效,为负荷不确定方式下的电压稳定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 负荷特性的概率分析

对于只有居民用户的电力系统,其用户的用电行为是大量微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扰动,因此各节点负荷的概率函数属于正态分布N(x,θ),其中,x为随机变量;θ为分布参数。

对于某个节点负荷yi,假设其样本空间(ys1, ys2, , ysl)已知,则可通过矩法估计其概率函数中的参数θ。其中,l为样本数。

如果节点负荷yi没有历史记录,可先估计其可能的取值上下限(ci,di),并将其区间均值作为期望Ey,i:

Ey,i=ci+di2(1)

标准差σ可采用3σ法则估计,即对于正态系统,P(|x|>3σ)很小,在工程上认为它不会发生,可设3σ值等于其边界。yi的标准差σy,i为:

σy,i=di-Ey,i3(2)

各节点负荷与总负荷的期望、方差以及各变量在设定可信度下的取值区间计算详见附录A。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假设负荷增长方式分量bi是以Eb,i为期望,在可信度kb,i确定区间δb,i范围内变化,且Eb,iδb,i都是该节点实际负荷yi的函数;发电机有功出力方式B给定,并通过1-范数规范化。那么,求解基于可信度区间的最小传输功率极限模型为:

minF=λi=1n-1bi=λbpz(3)s.t.G-y+λ(Bbpz-b)-f(x)=0(4)wΤfx=0(5)wΤw=1(6){-δpz(kpz)ypz-Epzδpz(kpz)-δqz(kqz)yqz-Eqzδqz(kqz)-δy,i(ky,i)yi-Ey,iδy,i(ky,i)(7)-δb,i(yi,kb,i)bi-Eb,i(yi)δb,i(yi,kb,i)(8)

式中:λ为当前运行点的负荷变化因子;y,b∈Rn-1+m,分别为当前运行点的负荷及其增长方式向量,前n-1维为除去平衡节点以外的有功分量,后m维为PQ节点的无功分量;bpz为有功负荷增长分量之和;G,B∈Rn-1+m,分别为当前运行点的发电机功率注入及其有功出力方式向量;函数 f为潮流表达式;x为电压崩溃点处的状态变量; fx为其雅可比矩阵;wfx中零特征值对应的左特征向量;ypz=i=1n-1yiyqz=i=nn-1+myi分别为有功和无功总负荷;Epz,δpz,kpz和Eqz,δqz,kqz分别为有功和无功总负荷的数学期望、取值区间与可信度; Ey,i,δy,i,ky,i分别为负荷分量yi对应的数学期望、取值区间和可信度。

发电机无功出力限制在潮流方程求解中考虑,未列出其不等式约束。式(3)~式(8)建立了以总有功负荷裕度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其中:式(3)为目标函数;式(4)为潮流等式约束,由n-1个有功和m个无功方程组成;式(5)和式(6)为功率传输极限点的必要条件;式(7)为各节点负荷和总负荷的取值区间约束;式(8)为负荷增长方式的取值区间约束。

3 模型的求解

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由于崩溃点处不同分岔类型对应的求解方程有所不同,本文中此处只对鞍结分岔的求解方法进行推导,极限诱导分岔的求解方法见附录B。

确定一个初始负荷向量y0及其增长方式b0。求解负荷y0沿b0方向下的电压崩溃点,可得该崩溃点处的状态变量x0、负荷裕度λ0及其法向量w0。将模型目标函数在此崩溃点处线性化,有

minΔF=Δλi=1n-1b0,i+λ0i=1n-1Δbi=Δλbpz0+λ0Δbpz(9)

将式(4)在崩溃点处线性化,有

Δyλ(Bbpz0-b0)-λ0(BΔbpz-Δb)+

fx|x=xx=0 (10)

两端左乘w0Τ,整理后有:

Δλ=w0ΤΔy-λw0Τ(BΔbpz-Δb)w0Τ(Bbpz0-b0)(11)

将式(11)代入式(9),消去Δλ后目标函数为:

minΔF=w0ΤΔy-λ0w0Τ(BΔbpz-Δb)w0Τ(Bbpz0-b0)bpz0+λ0Δbpz(12)

将不等式约束(7)线性化,有

{-δpz+Epz-ypz0Δypzδpz+Epz-ypz0-δqz+Eqz-yqz0Δyqzδqz+Eqz-yqz0-δy,i+Ey,i-y0,iΔyiδy,i+Ey,i-y0,i(13)

式中:

ypz0=i=1n-1y0,iyqz0=i=nn-1+my0,iΔypz0=i=1n-1Δy0,iΔyqz0=i=nn-1+mΔy0,i

对于可信度kb,i确定的负荷增长方式bi,取值区间δb,i是其期望Eb,i的一次函数,可写为δb,i=aiEb,i。将式(8)线性化后为:

{Δbi-(1+ai)Eb,iyiΔyi(1+ai)Eb,i-b0,i-Δbi+(1-ai)Eb,iyiΔyi-(1-ai)Eb,i+b0,i(14)

模型(12)~(14)已转换成线性规划法的规范形式,用单纯形法进行求解。

4 算例仿真

4.1 数据处理

用修改后的IEEE 30节点系统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数据处理方式为:

1)将有功负荷大于0且无功负荷不小于0的节点作为有效节点,其余节点的负荷取值区间及其对应的增长方式分量均为0。

2)所有有效节点的负荷变量均属于正态分布,其期望为标准算例中数值;负荷取值区间为其期望值的±20%。

3) 所有有效节点的有功负荷增长方式变量均属于正态分布,其期望为实际节点负荷的大小;无功负荷增长方式为按功率因数等比例增长;取值区间为其期望值的±20%,即Eb,i(yi)=yi,bq,i=φibp,i,0.8yibp,i1.2yi。其中,bq,ibp,i分别为节点i的无功和有功增长分量,φi为标准算例下的功率因数值。

4)在期望值±20%以外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近似为0;通过3σ法则确定得各变量的标准差。

5)可控发电机的出力方式为按有功备用大小分摊有功负荷增长方式的1-范数。为保证系统有足够的有功以平衡负荷的增长,各发电机有功出力上限增大2倍。

6)为更好地模拟实际运行条件,总负荷、节点负荷和各节点负荷增长分量可选取不同的可信度。此处为描述方便,采用统一值,即ky,i=kqz=kpz=kb,i=k

4.2 数值仿真

以各变量的期望作为迭代初值,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计算不同可信度k下的负荷裕度指标。

取不同的可信度k,对应的最小可传输极限也随之不同。图1显示了k按步长0.1从0变化到1时的最小传输功率极限值。

由图1可知,随着可信度的增加,最小传输功率极限单调减小。尤其在可信度为1时,取值空间的大幅放大使可传输的功率极限急剧下降,达到266.03 MW。

附录C给出了k=0.5时各节点的负荷分布及其最危险的增长方式。为精确求解系统的可传输极限,可信度k的取值较为关键。当负荷较明确时,可信度k可取较小的值;当节点负荷值较为模糊,则需选取较大的可信度,以保证负荷的真实值落在所取的区间内,但可信度的增加是以允许可传输功率极限的减小为代价。

5 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可信度区间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考虑负荷及其增长方式的区间特性,还能计及各分量在区间中的可信度水平,对实际电网,特别是规划电网的电压稳定性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参考文献

[1]程浩忠.一种计算静态电压崩溃裕度的简化实用方法.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2(11):5-9.CHENG Haozhong.A si mplified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calculating static voltage collapse margins.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1998,22(11):5-9.

[2]胡泽春,王锡凡.基于最优乘子潮流确定静态电压稳定临界点.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6):6-11.HU Zechun,WANG Xifan.Determination of static voltagecollapse critical point based on load flow method with opti malmultiplier.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6):6-11.

[3]郭瑞鹏,韩祯祥.电压分析的改进连续潮流法.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14):13-16.GUO Ruipeng,HAN Zhenxiang.An i mproved continuationpower flow method for voltage stability analysis.Automation ofElectric Power Systems,1999,23(14):13-16.

[4]江伟,王成山.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研究中PV曲线的求取.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2):9-12.JI ANG Wei,WANG Chengshan.PVcurve tracing in powersystem transfer capability analysis.Automation of ElectricPower Systems,2001,25(2):9-12.

[5]ALVANADO F,DOBSONI,HU Yi.Computation of closestbifurcations in power system.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4,9(2):918-924.

[6]周双喜,周远,冯治鸿.电力系统最临近静态电压失稳点的确定.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7(S1):88-90.ZHOUShuangxi,ZHOU Yuan,FENGZhihong.Determinationof closest bifurcations for voltage stability analysis in powersystems.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1997,37(S1):88-90.

[7]郭瑞鹏,韩祯祥.计算最近电压崩溃点的实用算法.电网技术,2006,30(3):13-17.GUO Ruipeng,HAN Zhenxiang.A practical algorithm forcalculating closest point collapse.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6,30(3):13-17.

[8]何宇,彭志炜,张靖.电力系统最近电压崩溃点的确定.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6):26-29.HE Yu,PENG Zhi wei,ZHANG Jing.Computation of closestvoltage collapse point in power system.Journal of Guizhou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e Science Edition,2004,33(6):26-29.

[9]常乃超,何光宇,梅生伟,等.注入空间中电压安全域最短半径的估计.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3):1-3.CHANG Naichao,HE Guangyu,MEI Shengwei,et al.Esti mation of the shortest radius of power system voltagesecurity region in node injection space.Automation of ElectricPower Systems,2008,32(3):1-3.

[10]KATAOKA Y.Aprobabilistic nodal loading model and worstcase solu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voltage stabilityassessment.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2003,18(4):1507-1514.

[11]胡泽春,王锡凡,程浩忠.最近电压稳定临界点的两层规划模型和信赖域算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6-11.HU Zechun,WANG Xifan,CHENG Haozhong.A bilevelprogramming formulation and trust region approach for closestcritical point of voltage stability.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8,28(1):6-11.

静态评价 第4篇

1 文献综述

自1992年由Cook[3]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已围绕区域创新效率的测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孙凯[4]基于传统DEA模型进行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认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不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比较和排序。韩颖等[5]、陈伟等[6]、李泽霞等[7]、宇文晶等[8]采用两阶段DEA法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各区域两阶段DEA效率值存在较大的差异。郭磊等[9]在区域效率评价研究中提出了DEA交叉效率模型,成功克服了传统C2R模型中只进行单纯自评和有效单元过多的问题。石风光等[10]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我国地区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进行了随机收敛性检验。颜莉[11]提出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DEA的组合方法测量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李美娟[12]基于理想解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刘明广[13]则基于Malmquist-DEA方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尚存在以下3点不足:一是区域创新效率评价绝大多数是以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区域特征,缺乏对省级区域(省属直辖市范围)创新效率更深层次的考量;二是评价方法以DEA为主,但传统的DEA模型评价结果往往存在效率值区分度不大的问题(当多个决策单元达到DEA有效时),这一点并未得到有效地解决;三是评价视角一般局限在静态研究,对于区域创新效率动态变化的考察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对各区域创新效率后期提升稳态的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江苏省为例,结合区域科技发展特征,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采用理想点DEA分析、Malmquist-DEA分析及绝对β-收敛检验等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论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评价模型选择

2.1 理想点-DEA模型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基于相对效率的评价方法,属于非参数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有效的统计方法。自1978年由Charnes等[14]提出DEA的第一个模型C2R以来,在30多年的发展中,DEA理论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Charnes等[15]后续提出的改进DEA模型———C2GS2模型为评价基本模型,以各地区作为评价决策单元,进一步构建DEA理想点评价模型:

式(1)中,若σ*=1,且S-*=0,S+*=0均成立,则DMUk达到DEA有效;若σ*=1,且S-*=0,S+*=0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则DMUk达到弱DEA有效;若σ*<1,则DMUk非DEA有效。

根据DEA模型的评价原理可知,当决策单元投入量相同时,产出量越大,DEA效率越高;当决策单元产出量相同时,投入量越小,DEA效率越高。据此,本研究将在固有决策单元之外,额外增加一个决策单元作为理想点,该理想点具有所有决策单元中各投入变量的最小值及各产出变量的最大值。采用该理想点-DEA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决策单元效率值区分度问题,并可实现决策单元按效率值高低的充分排序。

2.2 Malmquist-DEA模型

1994年,Fare等[16]运用DEA方法计算距离函数,接着计算Malmquist总要素生产力变化指数(简称MPI)。这两种理论方法的融合不仅可以衡量同一个决策单元在不同期间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同时也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问题。据此,本研究将采用Malmquist-DEA模型来分析区域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

假设有2个时期,为了便于研究分析,则取T与T+1两个相邻时期,从T期到T+1期,Malmquist总要素生产力变化指数可以表示为:

式(2)中,和分别表示决策单元在T+1和T这2个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和分别表示2个不同时期以相应技术为参照的距离函数。若,则表示该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有所改善;若,则表示该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出现衰退。

由于MPI是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的指数,因此可将其细分为技术效率变动指数(ECH)和技术进步变动指数(TCH),则有:

因此,本研究可据此建立如下评判标准:若ECH>1,则表示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改善速度优于所有决策单元的整体改善效率;若ECH=1,则表示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改善速度与所有决策单元的整体改善效率相当;若ECH<1,则表示该决策单元的效率改善速度不及所有决策单元的整体改善效率。另外,MPI指数的另一分解指数TCH则代表着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改进程度。若TCH>1,则表示区域整体技术进步;反之,则出现区域整体技术衰退。

2.3 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各地区创新效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长期来看,如果创新效率较低的地区能够从创新效率较高的地区汲取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可能形成赶超优势。那么,后进地区对先进地区的模仿、赶超或先进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成为后进地区的技术后发优势[17]。由此可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创新效率之间的差距是否会逐渐缩小,并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呢?据此,本研究将通过区域创新效率的绝对β-收敛检验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理论上,β-收敛检验方程为:

式(3)中,λit,t+T是从t年到t+T年变量X的年均增长率,如果参数β小于零,即称n个区域创新效率呈现β-收敛,且β绝对值越大,收敛越强。此外,β-收敛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之分,当方程回归结果不受是否加入其他有关附加变量的影响,均表现为λit,t+T与X之间呈负相关,那么就是绝对β收敛;如果只有在加入其他有关附加变量之后,方程回归结果才能得到负相关关系,就认为是条件β收敛。据此,由于本研究并不考虑其他附加变量的影响,采用绝对β-收敛是适宜的。

3 指标体系构建

一般而言,在DEA效率评价中,决策单元数量越多,模型估计的效率值越接近真实效率值;而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越多,模型估计的效率值偏误越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决策单元数量和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两方面因素。根据Golany等[18]的建议,决策单元的数量要至少是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2倍。本研究中,江苏省所属省辖市有13个,再加上额外增加的“理想点”,共14个决策单元,因此,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与效率评价的可行性,评价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之和应当控制在6个左右。

在区域创新效率评价中,投入指标的选取往往从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2个维度来进行,颜莉[11]在研究中首次提出在投入指标中引入环境因素,据此,本研究将从人力、财力、环境3方面来选取投入变量;同时,在产出指标的选取方面,本研究主要考虑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区域竞争力3个方面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江苏各省辖市统计年鉴

4 实证分析

4.1 静态分析———理想点-DEA模型评价结果

本研究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式,采用DEAP2.1软件,分别计算2013年、2014年江苏省各省辖市的基本DEA模型效率值和理想点DEA模型效率值,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基本DEA模型评价中,2013年和2014年江苏省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分别有7个和8个,占比分别约为53.85%和61.54%,省级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这一点也符合刘明广[13]、廖娟等[19]、王学军等[20]学者针对全国各省市的创新效率评价结果。同时,在理想点-DEA模型评价中,由于理想点决策单元的存在,2013年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仅有1个,2014年则没有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然而,在基本DEA模型评价中,DEA效率值为1的省辖市在理想点-DEA模型评价中得到进一步效率区分,可以实现省辖市按效率值进行充分排序的目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基本DEA模型评价中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在理想点-DEA模型评价中的效率值也相对较高、排序靠前,两种评价模型中决策单元效率值存在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

从效率均值来看,2013年江苏省各省辖市的DEA效率均值为0.967,2014年的效率均值为0.968,同比提高了0.001,两年总体效率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此外,在纯技术效率方面,2013年和2014年的效率均值分别是0.974和0.979,同比提高了0.005;在规模效率方面,2013年和2014年的效率均值分别是0.993和0.987,同比下降了0.006。可见,2013—2014年江苏省总体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引起的,表明区域内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地区分布来看,2013年江苏省达到DEA有效的7个省辖市中,3个属于苏南地区,2个属于苏中地区,2个属于苏北地区;2014年江苏省达到DEA有效的8个省辖市中,2个属于苏南地区,2个属于苏中地区,4个属于苏北地区。可见,2013—2014年江苏省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在区域创新效率方面体现出较明显的追赶趋势。进一步按照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进行划分,可得2013—2014年3个区域的DEA效率均值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13—2014年间,苏南地区的DEA效率均值有所下降,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DEA效率均值有所上升,其中苏中地区的DEA效率均值的上升幅度高于苏北地区的DEA效率均值的上升幅度。总体上看,2013—2014年间,江苏省各省辖市之间的DEA效率值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

4.2 动态分析———Malmquist-DEA模型评价结果

本研究给出的江苏省各省辖市在2013—2014年间的创新效率指数变化及其分解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区域创新效率指数TFP(表中tfpch的简写)可以被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指数ECH(表中effch的简写)和技术进步变动指数TCH(表中techch的简写)。ECH代表某一决策单元在2个时期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反映的是技术效率的改善,被称为追赶效应;TCH代表2个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反映的是技术进步的程度,被称为增长效应。此外,技术效率变动指数ECH又可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PCH(表中pech的简写)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SCH(表中sech的简写)。

由表3可知,2013—2014年间,江苏省各省辖市中ECH>1的有10个,TCH>1的有9个,占比分别为76.92%和69.23%。从平均值来看,2013—2014年间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指数呈现年均17.2%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17.2%的技术进步变动指数是引致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同时,年均增长0.1%的技术效率变动指数也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中发挥推动作用。可以看出,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不仅源于区域内产业科技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

进一步来看,2013—2014年间,江苏省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呈现年均0.6%的增长趋势,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则呈现年均0.5%的下降趋势。可见,若要保持区域技术效率指数的持续增长,江苏省各省辖市需要在产业规模上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由图2可知,2013—2014年间,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指数呈现出年均7.7%的衰减趋势;而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指数则分别呈现年均29.3%和40.4%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超过20%的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则是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体现出的增长效应非常明显;同时,技术效率变动指数的稳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地区的追赶效应。然而,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指数却呈现出衰减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对苏中、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各省辖市科技资源投入体量较大,存在资源投入冗余的状况;同时,在面临新技术的冲击时,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地区规模较大的产业在技术引进、吸收、转化等方面的速度相对较慢,缺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苏南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此外,诸如南京、苏州等省辖市,城市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相对深厚,安逸闲适的城市氛围也可能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4.3 动态分析———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分析结果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且区域内相对落后的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在创新效率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赶超优势和追赶效应,这是否会表明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较好的收敛趋势,在创新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到达稳定状态?据此,本研究将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来进行分析,模型公式如下:

上式中,Teit、Pteit、Seit分别表示i省辖市从第0期到第t期的区域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年均增长率;ln Tei0、ln Pte0、ln Sei0为i省辖市在第0期(基期)的区域创新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α1、α2和α3为常数项;β1、β2和β3为收敛系数,其值为负表示收敛,反之表示发散。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β1、β2和β3的估计值分别为-0.5 8 1、-0.779和-0.297,其中β1和β2均在5%水平上显著,β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综合来看,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主要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收敛方面;同时,规模效率虽然体现出一定的收敛趋势,但收敛效果并不显著。可见,2013—2014年间,江苏省各省辖市间的创新效率表现出不断收敛的特征,即各省辖市创新效率的提升存在明显的追赶现象,这也印证了理想点-DEA模型和Malmquist-DEA模型的分析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出发,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科技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模效率下降的牵制,应加强对区域内产业规模的合理控制与发展规划,同时,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应更需充分利用好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和机遇,持续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析C中的静态变量及静态函数 第5篇

1、Static变量

静态变量的类型说明符是static。静态变量当然是属于静态存储方式,但是属于静态存储方式的量不一定就是静态变量。例如外部变量虽属于静态存储方式,但不一定是静态变量,必须由static加以定义后才能成为静态外部变量,或称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变量是一种生存期为整个源程序的量。虽然离开定义它的函数后不能使用,但如再次调用定义它的函数时,它又可继续使用,而且保存了前次被调用后留下的值。

2、静态局部变量

静态局部变量属于静态存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静态局部变量在函数内定义它的生存期为整个源程序,但是其作用域仍与自动变量相同,只能在定义该变量的函数内使用该变量。退出该函数后,尽管该变量还继续存在,但不能使用它。

(2)允许对构造类静态局部量赋初值例如数组,若未赋以初值,则由系统自动赋以0值。

(3)对基本类型的静态局部变量若在说明时未赋以初值,则系统自动赋予0值。而对自动变量不赋初值,则其值是不定的。

根据静态局部变量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生存期为整个源程序的量。虽然离开定义它的函数后不能使用,但如果再次调用定义它的函数时,它又可继续使用,而且保存了前次被调用后留下的值。因此,当多次调用一个函数且要求在调用之间保留某些变量的值时,可考虑采用静态局部变量。虽然用全局变量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但全局变量有时会造成意外的副作用,因此仍以采用局部静态变量为宜。

3、静态全局变量

全局变量(外部变量)的说明之前再冠以static就构成了静态的全局变量。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的区别虽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在同一源程序的其它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因此可以避免在其它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static声明的变量在C语言中有两方面的特征:

(1)变量会被放在程序的全局存储区中,这样可以在下一次调用的时候还可以保持原来的赋值。这一点是它与堆栈变量和堆变量的区别。

(2)变量用static告知编译器,自己仅仅在变量的作用范围内可见。这一点是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

二、Static函数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C语言根据函数能否被其它源文件中的函数调用,将函数分为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1、内部函数(又称静态函数)

如果在一个源文件中定义的函数,只能被本文件中的函数调用,而不能被同一程序其它文件中的函数调用,这种函数称为内部函数。

定义一个内部函数,只需在函数类型前再加一个“static”关键字即可,如下所示:

static函数类型函数名(函数参数表)

{……}

关键字“static”,译成中文就是“静态的”,所以内部函数又称静态函数。但此处“static”的含义不是指存储方式,而是指对函数的作用域仅局限于本文件。

使用内部函数的好处是:不同的人编写不同的函数时,不用担心自己定义的函数,是否会与其它文件中的函数同名,因为同名也没有关系。

2、外部函数

外部函数的定义:在定义函数时,如果没有加关键字“static”,或冠以关键字“extern”,表示此函数是外部函数:

[extern]函数类型函数名(函数参数表)

{……}

调用外部函数时,需要对其进行说明:

[extern]函数类型函数名(参数类型表)[,函数名2(参数类型表2)……];

三、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因此static这个说明符在不同的地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静态函数会被自动分配在一个一直使用的存储区,直到退出应用程序实例,避免了调用函数时压栈出栈,速度快很多。关键字“static”,译成中文就是“静态的”,所以内部函数又称静态函数。但此处“static”的含义不是指存储方式,而是指对函数的作用域仅局限于本文件。使用内部函数的好处是:不同的人编写不同的函数时,不用担心自己定义的函数,是否会与其它文件中的函数同名,因为同名也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白帆,王隆.C语言开发实例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

[3]徐士良.C常用算法程序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张磊.C语言程序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静态评价 第6篇

一、孝感市城区交通现状

静态交通是各种车辆在交通出行中的短暂停车, 以及在停车场的长时间停车所组成的一个总的概念。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一样需要空间 (即停车场) 、各种设备和管理措施。

孝感城区在交通方面随着近几年的建设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绩, 如主次干道的建设和拉通工程不断向前推进, 对新建项目的停车位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等。但也存在老城内现有主次干道间距过大, 支路网不完善, 丁字路较多的问题, 同时, 过往规划对近年来私家汽车发展速度预估不足, 原有的停车位少, 预留停车空间不足, 老城区出现严重的停车难问题, 过多停放在路边的车辆, 对本就狭窄的道路的车辆通行, 更是造成雪上加霜的巨大压力, 堵车常有发生。

二、孝感市主城区静态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停车场严重缺乏

孝感主城区现有停车泊位无法满足更多的车辆停车, 一些车辆侵占机动车道, 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停车, 造成交通拥挤, 车速下降, 同时妨碍了行人, 非机动车通行。园北路等很多地段, 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 加上路边无序停车, 通行困难。因此缺乏停车位及无序停车成为城区静态交通的严重问题。

(二) 部分小区停车位不足

孝感市区近年新修的小区, 停车位的设置都较高, 一般可以满足每户0.4个的标准, 一些品位高的小区甚至更高。而一些建设时间稍长的小区普遍停车位少, 由于小区内没有足够的车库, 露天停车位也不多, 很多车辆停在小区内的道路上, 影响其它车辆通行。

(三) 公交发展滞后

孝感主城区目前公交发展十分滞后, 虽然规划了几十条线路, 但是目前仅仅开通了9条线路, 这与目前孝感主城区近40万的城区人口是极其不相称的, 承担主要城区客运交通的是出租车, 由于出租车一般只能乘坐1~4人, 却需要占用大量的道路空间及静态交通。一辆公交车可以载客40人左右, 相当于出租车的10~40倍, 优先发展公交车可以节约大量的道路资源及静态交通资源, 但是目前公交车的发展远远不能承担主城区乘客运输的重任。而孝感汽车客运站位于繁华的中心城区槐荫大道, 导致大量城际班车进入市区中心, 使得本就狭窄且缺乏停车位的汽车站前显得更拥挤, 严重影响槐荫大道车辆正常通行。

三、孝感主城区静态交通问题对策构想

站在规划的角度分析孝感当前静态交通存在的问题, 总结为两点, 一是缺乏规划上的宏观指导, 二是缺乏实际建设中的详细控制。因此我们针对这两点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静态交通问题提出对策与构想。

(一) 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a.旧城疏散

从总规划层面可以把旧城的一些功能区迁往新城区, 缓解旧城区的静态交通压力, 根据孝感市总体规划, 主城区的很多功能区在向新区迁移, 孝感很多行政单位将迁往新区, 而很多的小区也在东城新区兴建, 比如乾坤阳光, 乾坤豪府等。随着这些设施的逐步迁移, 人流、车流将逐渐在老城区减少, 将缓解老城区的停车压力。市民渐渐进入道路宽敞、环境优美、停车位充裕的新城区, 而渐渐远离拥挤的老城区。

b.静态交通专项规划

由于路网容量有限, 尽管近年来, 孝感主城区新修建了很多道路, 但增加的道路主要集中在新城区, 老城区的道路并没有增加, 而停车场增加的速度也难以跟上车辆增加的速度。政府要据此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有指导性的规划。静态交通的总体发展专项规划应合理确定停车场设施结构, 合理布局停车场。以发展配建停车场为主, 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 路面停车场为补充, 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的停车设施和管理体系;只有尽快制定静态交通专项规划, 才能尽早对未来的城市发展起到先导作用。

c.功能布局

对孝感主城区的功能布局上, 规划应考虑设置沿街商业的形式, 从而减少路边停车;对于用地布局而言, 尽量采取混合用地的模式,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块中, 混合布置各种类型的用地, 使市民可以近距离地完成工作、生活、游憩等, 从而减少汽车出行;对于交通工具而言, 应积极发展城市公交系统,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孝感已制定公交规划, 将新辟线路, 增加公交车的数量;当前关键是尽快把公交规划落到实处, 从而控制私家车和出租车的增长, 减轻停车压力。使公交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二) 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如下图)

a.减少容积率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对于交通拥挤的老城区, 应该采取降低开发容积率的方法, 从而减少居住人口和车辆数量, 使老城改造减少交通压力。

b.小区停车指标

对于小区内停车指标,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按照每户0.3到1个停车位考虑, 停车方式除了采取地面停车和架空层停车外, 还可以采取地下车库或多层地下车库等形式;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 可以保证小区内拥有足够的停车位, 使小区内静态交通问题得到解决。

c.五线控制 (如红线强制)

通过对五线的控制, 特别是对红线的控制, 规定建筑物退让红线的距离;在交通量大, 静态交通压力大的老城区, 预留较多的退让红线距离, 从而在道路红线和建筑物之间留出较大的空间, 可以作为停车场所, 来解决静态交通问题。

(三)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及近期整改与管理层面

a.对汽车站、中小学以及幼儿园, 一些商业设施的整改

孝感城区内的汽车站位于城区中心, 且紧邻交通流量巨大的城市主干道槐荫大道, 车站门前常年拥堵, 交通不畅。近期可以考虑对汽车站附近实行交通管制, 禁止无关车辆停靠在车站附近, 车站内班车必须停靠在站场内, 不得在站外停车揽客, 不得占用槐荫大道及其非机动车道停车。远期可以考虑把汽车站迁移到城区边缘, 通过公交与主城区衔接。而原有的汽车站可以考虑改建为一处大型停车场, 进行合理的停车收费, 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

对于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吸引大量人流的建筑物、中小学校、幼儿园、重要商业设施等, 在老城区主要包括实验小学、玉泉小学、文昌中学、中百仓储、文化路商业街等, 这些学校或商业设施位于繁华的老城区, 都是人流很大而严重缺乏停车位的地方, 规划中可以适当改造。

b.对人民广场, 生活性主干道, 以及部分支路

人民广场是孝感老城的中心区, 广场是人流密集的场所, 周边停车位缺乏, 可以考虑利用广场周边的空余空间或道路的人行道等加以改造, 来容纳部分车辆;而对于城站路这样的生活性主干道以及长征二路, 园北路等较繁华的支路, 可以考虑利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进行停车。这样可以缓解路边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

c.对各小区以及各单位

对于主城区内的小区, 很多已经配置了车库, 但是仍有很多车主为了方便, 把车停在小区内的道路上, 对其它进入小区的车辆造成影响。为了鼓励车主使用车库来停车, 可以考虑对路内停车进行适当的收费, 从而解决小区内道路停车的问题。

对于各个单位来说, 如果有较宽敞的院落, 可以停放大量车辆的, 可以通过政策鼓励该单位接纳外来停车, 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解决部分停车问题。

d.对新区的公共地段

在新区建设中, 已经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和车辆的增长, 都建设了宽阔的道路, 同时在规划中配建了较多停车场。在公共地段的建设中, 停车场的配建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一些新区的公共地段都规划了较多的停车场, 通过这种长远的未雨绸缪的考虑, 可以对未来车辆的快速增长有一个应对的办法。

四、孝感主城区静态交通问题探索结论

通过以上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分析, 对孝感主城区静态交通问题,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才管理——静态变为动态 第7篇

用人之道在于扬长避短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古人云“人才各有所宜, 用得其宜, 则才著;用非其宜, 则才晦。”而所谓的发挥人才资源, 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念是:一个人的短处是相对存在的, 只要善于激活他某一方面的长处, 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修正自我, 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有这样一个故事:寺庙里弥勒佛都是正门笑脸迎客, 而在他的北面, 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 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 而是分别掌管着不同的庙宇。弥勒佛热情快乐, 所以来叩拜的人非常多, 但他什么都不在乎, 丢三拉四, 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 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 但成天阴着个脸, 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 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 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 由弥勒佛负责公关, 笑迎八方客, 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 则让他负责财务, 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 庙里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用人之道在于适得其所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人才更是如此。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 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完成本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者要用人之长, 容人之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 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 达到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而要想做到“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规划, 给各类人才提供发挥自我的舞台, 使大家能够将个人价值的体现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 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侍臣, 谈论用人之道时也曰:“金石之用声, 击之而后鸣;舟航之能运, 操之而后动;贤者之有才, 用之而后见。然人之才智, 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 若因其短而并弃其所长, 则天下之才难矣。”一个人在专业技术领域才能突出, 并不意味着领导水平高;一个人在一项具体工作中表现出色, 并不意味着管理能力强。对于这样的人才, 只有根据其特点和专长, 将其放在恰当的岗位上, 才算是真正的重用。对那些有专业才能和工作成绩却不适宜担任领导的人才, 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奖励办法。

用人之道在于知人善用

一个企业力图保持竞争优势往往取决于能不能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 能否将企业员工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 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 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 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唐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 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 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 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杜拉克说, 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 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个文武才能都不很突出的人, 但他却能知人善用, 终能以白丁之身而三分天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 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 诸葛亮认为马谡通晓兵法, 精明强干, 是个人才。刘备说:马谡是个聪明但华而不实的人, 不能大用。后来诸葛亮还是启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死啃兵书, 硬背教条, 不听从有实践经验的王平的劝告, 终于痛失战略要地, 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用人之道在于动态管理

现代大多数企业都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但是在使用、培养和储备人才方面却是滞后管理, 缺乏必要的竞争氛围, 出现了“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的现象。优秀人才必须在岗位上掩饰自己的才能, 以求自保, 企业因此缺乏竞争的活力。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人才的能力能否得到客观、公正的体现, 就必须建立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一是公正的平等进入机制。凡是符合条件的, 都可以平等地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二是有序的竞争比较机制。由以往的“伯乐相马”变为“赛场赛马”, 以真才实学论英雄;三是科学的择优任用机制。在选拔中过程中以能力为晋级条件;四是民主监督机制和能上能下机制。海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考核和开发出人才的机制, 并要维持好这个机制的良性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相马变为赛马, 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

保险市场静态博弈分析 第8篇

相比较而言, 投保人对标的风险和变化的认识比较全面, 而保险人就不一定,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当保费处于一般水平时, 高风险者的“劣质客户”将驱逐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另外, 投保人也存在故意隐瞒保险风险, 虚拟保险事故, 从而少交保险费和多获赔偿的现象。

下面为笔者建立的分析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关系的博弈模型。假设保险合约为:投保人在诚信状态下交纳保费B, 期望赔付额为F, 投保人因不诚信获不当得利为L, 被查出不诚信须向保险人交纳罚金J, 保险人对投保人进行诚信调查的成本为C。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净收益矩阵如下:

就投保人而言, 只有当LC时, 才可能进行调查。故:投保人没有绝对保持诚信的可能;保险人也存在不调查的可能。设X为保险人调查概率, Y为投保人诚信率, 则:当B-F-CB-F-L, 保险人无占优策略选择;当F-B-JF-B, 投保人也无占优策略选择, 双方不存在占优策略均衡。此时, 只能以混合策略寻求纳什均衡。对保险人:调查时, EM=Y (B-F-C) + (1-Y) (B-F-C+J) ;不调查时, EN=Y (B-F) + (1-Y) (B-F-L) 。保险人调查与否取决于EM与EN大小对比。设EP=EM-EN= (1-Y) (J+L) -C。对投保人:诚信时, EV=X (F-B) + (1-X) (F-B) =F-B不诚信时, EW=X (F-B-F) + (1-X) (F-B+L) =F-B+L-X (J+L) 投保人是否诚信, 取决于E1的正负, E1=EV-EW=XJ- (1-X) L根据纳什均衡定义,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点 (X*, Y*) 要满足下列条件:E0 (X*, Y*) ≥E0 (X, Y*) , E1 (X*, Y*) ≥El (X*, Y) 联立可得解:X*=L/ (J+T) , Y*= (J+L-C) / (J+L) , 所以 (L/J+L, J+L-C/J+L) 为所求纳什均衡点。

要使投保人诚信, 则El必须大于0, E1越大, 投保人越愿意保持诚信。L与E1成反比;X、J与E1成正比。同样, 要使保险人不调查, 则须EP必须小于0, EP越小, 保险人越不会调查。Y、C与EP成反比, J、L与EP成正比。可见X、J、Y、C、L的值对期望均衡至关重要。

二、保险人和保险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现行佣金制度不合理所导致保险人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 保险代理人看重短期利益。

如对于劣质客户双方的博弈为:设保险代理人的业务佣金为S, 从劣质客户处可能获得的黑色收入为R, 代理人不接受劣质客户所获得的业绩奖励为J, 接受劣质客户所遭致的处罚金为U, 保险人对保险代理人进行业务质量评估的成本为C, 业务质量评估所带来的平均间接收益为P。在博弈中, 保险人的策略是业务质量评估和不评估;保险代理人的策略选择是接受劣质客户和不接受。F为保险人业务质量评估力度, F∈[0, 1];G为代理人接受劣质客户的概率, G∈[0, 1]。

给定保险代理人接受劣质客户的概率为G, 保险公司选择高评估力度 (F=1) 和低评估力度 (F=0) 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l (1, G) =G (P+U-C) + (1-G) (P-C-J) =G (U+J) +P-C-J

E1 (0, G) =0G+0 (1-G) =0

保险公司的行为追求下列期望收益的最大化:

E I (F, G) =F[G (U+J) +P-C-J]-0 (1-F) =F[G (U+J) +P-C-J]

此式对F求偏导, 得C= (C+J-P) / (U+J) 。当保险公司的反应函数G> (J+C-P) / (U+J) 时, 保险公司将大力进行业务质量评估;而反应函数G< (J+C-P) / (U+J) 时, 保险公司将低力度评估;在反应函数G= (C+J-P) / (U+J) 时, 保险公司不介意是否评估。

同样, 保险代理人选择接受 (G=1) 和不接受 (G=0) 的得益期望分别是:

E2 (F, 1) =F (R+S-U) + (1-F) (R+S) =S+R-FU

E2 (F, 0) =FJ-0 (1-F) =FJ

保险代理人重视以下期望的最大化:

E2 (F, G) =G (S+R-FU) -FJ (1-G) =C (S+R-FU+FJ) -FJ

对G求偏导, 得F= (S+R) / (U-J) 。当保险公司的评估力度F> (S+R) / (U-J) 时, 保险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是不接受劣质客户;当F< (S+R) / (U-J) 时, 代理人将选择接受劣质客户;F= (S+R) / (U-J) 时, 保险代理人的策略选择不明显。

显然, (S+R/U-J, C+J-P/U+J) 便是所得到的纳什均衡点。当保险代理人认为保险公司的评估力度是 (S+R) / (U-J) 时, 他接受劣质客户的概率是 (C+J-P) / (U+J) ;同样, 保险公司认为代理人接受劣质客户的可能性是 (C+J-P) / (U+J) 时, 评估力度则为 (S+R) / (U-J) 。从中可以看出, 博弈双方都在猜测对方选择某种策略的概率。

三、保险决策建议

上述博弈虽然都是非重复博弈, 但保险实务中的重复博弈都是在此基础上最终达到均衡的。而且, 实务中也不存在绝对的完全信息状态, 但随着保险技术的提高、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将使不完全信息不断地趋向于完全信息。因此, 通过以上两个博弈关系分析, 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 从罚金J、调查成本C、不当得利L上着手探讨现实对策

1.从第一个博弈模型中已知, 罚金J与E1成正比, 加大罚金的数量有助于抑制投保人的不诚信行为;同时, J与X成反比, 要达到减少调查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提高罚金J, 并要使J满足L (1-X) /X

2.投保人的不当得利L应该小于XJ/ (1-X) , L越小, 越有助于防止欺诈, 尽管要完全确定L的平均值极其困难,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完善精算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来加以估测并使之下降, 如对风险进行精确的分类和测算, 设计不同类型的合同, 应用风险分摊制度, 合理采用绝对免赔额和免赔率, 同时强化无赔款优待。

3.降低调查成本C, 可以使调查的次数在有限的经费中增加。要降低成本, 有多种途径, 如发展顾客关系, 鼓励客户介绍新的客户, 由于客户与其介绍的客户一般比较了解, 具有一定群体同质性, 无需高成本调查, 且风险较小。保险公司可以与介绍者建立长期关系, 当被介绍的客户表现优良, 可以给予介绍者适当的奖励, 鼓励客户继续介绍新的优质客户, 从而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

(二) 规范保险代理人行为的对策探讨

1.从第二个博弈的纳什均衡点 (S+R/U-J, C+J-P/U+J) 中可以看出, U大于J, 且当U+J越大时, C= (C+J-P) / (U+J) 越小, 根据反应函数的特点, 从而越有助于降低保险代理人接受劣质客户的概率。因此, 要加大对业务质量好的代理人的奖励J, 对业务质量低劣的代理人, 采取折扣佣金甚至奖金和福利待遇, 并且罚金U> (C+J-P-GJ) /G。

2.同样, 从 (S+R/U-J, C+J-P/U+J) 中可知, 当S+R越大时, 评估力度F= (S+R) / (U-J) 将相应增大, 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上升。因此, 必须相应的改革佣金S的支付制度, 降低首期佣金的给付比率, 提高续期佣金的给付比率, 使代理人的行为长期化, 进而积极行使“风险控制第一关”的职能;而对于其黑色收入R要通过强制手段予以没收, 从而有效防止代理人与投保人串通骗保的发生。

参考文献

[l]黄海骥.关于保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探讨[J].海南金融, 2003 (12) .

[2]李亚敏.投保人与保险人博弈关系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 (1) .

[3]杨丽佳.保险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5]荆涛.保险的社会成本及其控制对策[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3 (5) .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