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故事范文(精选5篇)
经典医案故事 第1篇
经典医案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
刘渡舟教授,近代中医名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三十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郝万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刘渡舟教授曾在“谈《伤寒论》与经络”中讲述了几个关于经络辩证的例子,分别如下: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
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对于这个经络辩证有什么感想?当然,在这里知霖没有突出经络辩证的意思,因为临床上经常是五行辩证、脏腑辩证与经络辩证等一起综合地应用的,但现在经络辩证似乎慢慢地被人淡忘了,所以才发表本文以求大家的重视。(关于经络本质的问题大家可登陆钟知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acan159详细查看“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全文。)如果大家觉得还不过瘾,那么晚辈知霖就继续为大家再论述一个医案。
刘力红在他的《思考中医》一书上记载说:“前些天为一位同行看病,病的是左颧部位红肿痒痛,已经用过西药抗菌治疗,但效果欠佳。这么一个病摆在大家面前,你会怎么思考呢?又是红,又是肿,又是痒,一定是要清热,要解毒,要祛风,要止痒吧,过去我可能会是这样一个思路。当时我为这位病人号脉,脉浮取可见,但有涩象,不流利,这是一个什么病呢?这还是一个太阳病,是由于表病汗出不彻,阳气怫郁所致。《伤寒论》48条就专门讨论到这个问题,治疗的原则是‘更发汗则愈’,于是我开了一个麻黄桂枝各半汤的原方,一剂药后红肿痛痒消大半,两剂药后平复如初。麻黄汤桂枝汤本来是治疗感冒的方,你为什么用来治疗我的左颧红肿呢?这位同道感到惊惑不已。的确,要是在过去,我顶多想到左颧属肝,红肿属热,应该用泻肝的方法。我可能会用龙胆泻肝汤,而不会想到用这个麻黄桂枝各半汤。我想我今天有这样一个进步,这样一个思路,与受曾老的指点是分不开的。这一摆又把师传的重要性摆出来了。为什么呢?这确实是由它这样一门学问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样一门特有的学问确实没有现代科学那样的通透性,特别是在技术的应用上,它不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而必须靠我们这个主体自身去用功。所以,这样一门学问的教育过程,有些时候确确实实需要言传身教。大家想一想,这样一种言传身教,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本质上一对一的师父行不行呢?”
如果你真按脏腑辨证法,相信你一定会认为该证非肝莫属,但如果你熟悉《伤寒论》则又另当别论,问题是很多中医特别是刚入门的后辈有几个会熟读《伤寒论》呢?但如果你没有熟读《伤寒论》也没像刘博士那样那么幸运得到好的师传都没有问题,但你必须得懂点经络学说吧?若论左颧红肿,虽可初步定位于肝,但其实小肠经也是斜络于颧骨这个部位的,小肠不就是手太阳经吗?终究还是太阳经这里出现问题啊!只不过《伤寒论》里面比较侧重足太阳膀胱经而忽略这个手太阳小肠经而已。由于前面已经用了西药抗菌治疗,所以逼得邪气往其它地方逃命去,或者叫转移阵地嘛,再加上阳邪喜好往那诸阳之会的头部上爬,所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了。当然,如果邪气不是很足的话,它们也过不了咽喉这一关,从而会在咽喉这里搞得你红肿痒痛,而这个发痒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证明你的正气正在跟它开战并且已经取得优势局面,特别是刚才那个左颧部位痒,因为人体将会产生自保行为让你去挠它,实际上希望通过挠那个部位使其微循环更通畅而驱邪外出。上述患者由于用过西药抗菌治疗,所以把那病邪搞到都差不多了,基本上到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地步,因此“更发汗则愈”而两剂药后平复如初。
问题是,上述这个医案为什么我会向太阳小肠经那个方向思考而不大理会这个厥阴肝经呢?答案是,刘博士原文有“脉浮取可见”这句话,这可是关键啊!“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关注这个浮脉,接下来知霖顺便给大家补充郝万山师承刘渡舟的纪实医案故事如下:
浮脉,《诊断学》定义为“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它体现之病理
变化: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因为脉像是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当气血浮盛于外,脉也必然应之而浮。所以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有一种说法:“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我们应当注意,脉浮不浮,应该和这个人的基础脉像相对照的。有的人比较胖,皮下脂肪比较厚,平素需使劲往下按才能得,当他正邪抗争于表,你按一般人的摸脉方法,轻轻一摸摸不到,再往下才能摸到,你不能说他不脉浮。浮脉主表,必须是“举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提示正气能够抗邪于表,不是“轻取即得,一按却是中空”,那是芤脉。或轻轻一摸有,稍稍一按就一点力量都没有。那可能是虚阳外浮。
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我年轻时总觉得,感冒之后,脉轻取即得,这才叫浮脉。实际上表证意义是非常广泛的。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当然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七月要发生地震),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抚宁县开门办学。有一个同学得荨麻疹,每天到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睡不着觉,到晚上就痒。刘老和我住一房间,小伙子去找我,我说让刘老师给看看,刘老师就给他摸脉,摸完脉问我,你说这甚么脉像?我说这小伙子瘦,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他说,甚么轻轻一摸就摸到了,你说他是不是浮脉?我说:“老师,他没得感冒。能说他是浮脉吗?”刘老师说:“没得感冒就没有浮脉了?这小伙子什么地方痒呀?”“皮肤”“皮肤是表还是里呀?”“皮肤当然是表不是里。”“既然皮肤痒是表,你承认,脉又轻取即得,当然是表证。表证就要发汗呀!”“用什么方子发汗?”“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的方子(由麻黄、连翘、苦杏仁、赤小豆、大枣、桑白皮、生姜、炙甘草组成)。湿热在表。好,开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我写方子,问老师药量,开完后,老师说,你把药拿回来之后,白天不用吃的,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你吃候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发三天汗。治荨麻疹,我还没采用过这种方法。三天汗后,小伙子荨麻疹不起了。那地方洗澡困难,我发现他身上脱了好多屑,荨麻疹就好了。这小伙子现在在一个部队医院工作。
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回到北京,有一天协和医院的一个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儿科住着一个小儿肾炎的病人,化验尿的指标总是不能改善,时间也比较长,我们用西医的手段,似乎看不到很快见效的希望。能不能找中医来看看。我说祝老就是你们医院的呀!他说祝老现在在日本,我们想找刘老看。我就陪着刘老去了。孩子头面水肿,尿的化验很糟糕,老师摸脉,摸完我也摸,老师问我什么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轻取即得,就是浮脉!”“浮脉怎么办?”“浮脉发汗呀!”我说:“她没有感冒呀!”刘老说:“你看她头面肿,脉轻取即得,头面不就是表吗?”上半身肿者发其汗,脉又浮,这就是发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几天汗?”“她时间长些,发七天汗。”后来我听协和医院的大夫说,从发了七天汗以后,这孩子头面水肿逐渐消了,化验结果也逐渐改善了。十几年前,我在中医学院院里走着,突然来了个女孩,很年轻漂亮,说;“郝大夫,你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协和医院得肾炎的那个小孩。”当时她脸肿得我根本不认识,那样子跟她现在的样子连起来。她那时参加一个中医培训班。说自从那次以后,肾病就一直没再犯过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地坛医院我的同学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位黄疸的病人,已经好几个月了,黄疸不能退,按说不应当这么长时间。我又跟刘老去看。这病人是个阳黄,急性黄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着胸,那个黄的颜色,鲜黄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会终身不忘,那黄就是黄如蜡染,对于一个传染病,我总是胆怯,刘老说,你摸摸脉,我就大着胆子摸摸脉,接触他的皮肤,摸完脉,回到医生办公室,老师问脉如何?我说脉有点浮。浮脉怎么办?我说黄疸性肝炎,湿热在哩,没有表证。“你说他身上痒不痒?”“身上痒。”“身痒,脉浮,这就是表证。”我想他是黄疸性肝炎,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当然身上痒。可是老师就把这种身上痒,就把这种脉浮,当作表证来看待。然后我就问:“老师怎么治疗啊?”他回答说你会治疗啊!我说:“我会了,也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老师说:“这才学
会。”学会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我学了三次才学会。这人也是用这方子,发了七天汗,从此黄疸一天比一天低。这个人当时是北京园林局的一个干部,据说这人前几年还在世。
所以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的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我们都可以,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式来治疗。所以浮脉主表,是泛指表证而言,并不能够限定在它就是太阳表证,光是浮脉,那可能是太阳表证,也可能不是太阳表证,所有的表证,它都是脉浮的。
[声明]本专题所载文章部分选自作者学术专著《发现中药》一书。转载时请尊重作者说明出处,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更多文章请继续关注钟知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acan159。
经典医案故事 第2篇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0
装帧:
ISAN:
书??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目录
一、内科
1、水泛为痰
2、膀胱蓄血
3、瘟疫战汗
4、温病误诊
5、投井气厥
呕吐门
6、吐食①
7、吐食②
8、反胃
9、幽门梗阻
肠痈门
10、急性阑尾炎
11、粘连性阑尾炎
12、慢性阑尾炎
小便门
13、癃闭(尿潴留)
14、输尿管结石(石淋)
15、尿路感染
16、前列腺肥大
17、尿失禁
18、尿后作痛
头痛门
19、头痛呕吐
20、偏头痛
21、夜间头痛
22、少阳头痛
肝胆系病
23、急性胆囊炎
24、胆道蛔虫
25、胆系感染
26、肝肿大
27、肝硬化腹水(蛊症)
28、肝胃不和
29、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30、木郁侮土
31、肝郁臂痛
血管病门
32、静脉炎
3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4、脑血栓形成
35、高血压
胃痛门
36、痰饮胃痛
37、胃痛吞酸
38、胃溃疡
39、胃下垂
40、食积作痛
泻泄门
41、脾虚滑泄
42、中满夜泻
43、痛泻不止
44、腹痛泻烂肉
肾病门
45、夜梦遗精
46、滑精遗尿
47、梦与鬼交
48、遗精红色
49、白浊
癫狂病症门
50、狂症
51、神经错乱
52、癫症
53、癫痫大发作
54、怔忡惊悸
心病门
55、心律不齐
56、心肾两虚
57、风湿性心脏病
58、厥阴心痛
59、四肢震颤
咳喘门
60、水寒射肺
61、肺气肿
62、肺结核吐痰带血
伤寒门
63、真寒假热
64、戴阳症
65、少阴症
66、伤风失治
67、伤风三月未解
水肿门
68、脾湿水肿
69、慢性肾炎
70、肾盂积水
瘫痪门
71、下痿
72、卒中风痱
73、骶骨增生(截瘫)
74、坐骨神经痛
胸肋痛门
75、右肋痛
76、胸痛淤血
77、胸痹
78、冠心病 心绞痛
诸气门
79、六郁症
80、奔豚
31、梅核气
82、心腹胀痛
杂症门
83、再障性贫血
84、言语蹇涩
85、胃出血
86、早期肝硬化
87、颜面神经麻痹(风中经络)
88、颜面神经痉挛
89、音哑
90、肠风下血
91、满身皆痛
92、三消症
暑温门
93、乙脑①
94、乙脑②
95、乙脑⑧
二、外科
96、痔疮验方
97、甲状腺机能亢进(瘿瘤)
98、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99、大面积烧伤
100、慢性唇炎
101、颈淋巴结核(瘰疬)
102、跨马痈
103、双足麻木
五官科
104、翳膜遮瞳
105、角膜溃疡 106、牙宣溃烂
肿瘤门
107、食道癌
108、胃窦癌
109、肺癌吐血
110、腹膜肿瘤
111、宫颈癌
112、晚期宫颈癌延长寿命①
113、晚期宫颈癌延长寿命②
皮肤科
114、金钱癣
115、顽固性牛皮癣
116、金钱癣早期
117、白癫风
118、皮肤瘙痒
三、妇科
调经门
119、先期腹痛
120、先期腰胯痛
121、经水后期来多
122、经水后期来少
123、经水先后无定期
124、经前腹痛
125、行经后少腹痛
126、经水过多
127、经闭白带
128、经行不止
129、功能性子宫出血
130、经前腹痛厉害
131、漏血不止
带症门
132、白带腰痛
133、白带症瘕
134、黄带稠粘
135、黄带湿痒
孕育门
136、经水后期不孕
137、带多8年不孕
138、血虚不孕
139、肝郁不孕
140、血虚寒下烂肉不孕
141、少腹急迫不孕
流产门
142、习惯性流产3胎
143、流产宫血不止
144、先兆流产
胎前门
145、妊娠尿道炎
146、妊娠恶阻
147、妊娠6月胎不动
148、习惯性早产保胎
149、妊娠子宫脱垂
150、胎动见红
151、妊娠腹痛
152、产前子痫
产后门
153、产后子痫
154、产后血晕
155、产后恶露停滞
156、产后大便25天不下
157、产褥热
158、产后气虚乳汁不下
159、产后乳腺炎
160、产后50天宫血不止
乳病门
161、左乳肿物
162、两乳肿块
163、右乳肿物
经典医案故事 第3篇
关键词:中医;PBL;医案;实践
G642
传统中医教学模式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即教师以讲解课本为主要课堂内容,缺乏理论和实践运用的结合,而现阶段,开展中医经典课程PBL教学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及运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就中医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引入中医经典医案,把案例式教学和PBL相结合,并提出了具体实践方法,以供他人参考。
一、中医经典课程PBL教学理念及引入医案的意义
PBL教学是以问题作为导向进行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最后教师辅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1]。这一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并非教师,改善了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存在的诟病。学生在研究思考过程中一步步揭开问题的面纱,不仅满足了内心的成就感、好奇心,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PBL教学引入中医教学在我国已经试行,但由于实施时间尚短,并且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理念基础,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导致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2]。
而案例教学法相对成熟。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科(如心理学、工程学等)理论教学过于抽象,并且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引入案例不仅能使教学更加具体化,还能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中医更需要实践能力,只会理论知识的中医学者永远也不可能看病治人。但我国传统的中医医案教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的重点在于是通过某一典型案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实践能力。
而中医经典课程PBL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的结合,也就是以经典医案作为教学基础,并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有效改善了经典案例式教学模型下的枯燥无味,同时使PBL教学更加丰富具体,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二、具体实践研究
1.设定实施对象
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象自然是学生主体。首先,按照PBL教学的惯例,把学生打散。可根据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划分,按照五人或者十人分组,并尽量保持各组学生总体综合实力平均。其次,在小组中选取一个代表作为教师和小组成员之间交互的节点,专门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下达学习任务、汇报学习成果等。最后,强调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引起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感,使之为了一个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
2.选取实施案例
如在《伤寒学》“辨寒热真假”一课中,可选用《洄溪医案》中的经典案例[3]。此案简译成白话文具体如下:清朝年间,在夏天极热之时,某人患病,且表现为“大汗不止、面赤气短、四肢冰冷”,诸多医生判断此人患有热症,并告知患者应该服用降温寒药。而徐大椿则认为病人患的是寒症,大汗属于“亡阳”,患者通过排汗来散发体内阳气,因此而阳虚,通过“补虚”的角度出发,应该服用补阳之药,而四肢冰冷有属于寒症,通过“怯实”的角度出发,应该补充阳气,综合来看,患者服用参附汤最为合理。当病人服用徐大椿开的热药之后,病情明显好转,并服用多次之后痊愈。
3.提出问题
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提出以下几点问题:(1)本案中,为什么其他医生判断病人患有热症?(2)为什么病人临床表现为“面赤、大汗”而徐大椿为什么判断为寒症呢?(3)判断真假寒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4)“参附汤”为什么可以治疗假热真寒的症状呢?(5)还有什么药可以治愈假热真寒的症状?(6)以此来举例假寒真热的症状及可治愈的药方。
4.解决问题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各小组组长制定学习方向和目标。如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解决什么问题。最后解决什么问题等。学生可自主进行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找出问题答案,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学习来的知识点给记录下来[4]。每个小组答案必须统一,若遇见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可相互说服对方,在交流阐述自身看法,并找到最正确的答案。最后,教师进行答案点评,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可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询问,教师向学生解答。解答完学生问题之后,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总结,并讲解判断“真假寒热”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起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现阶段,PBL和案例的融合作用于中医经典教学的具体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针对PBL和案例式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找出各教学方法中的优缺点。结合这些优缺点的互补,研究了如何开展PBL引入医案的教学模式,把该教学模式分为设定对象、选取案例、设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四个教学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举出了实践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中医课堂的互动性,还保留了中医教学引入案例的传统,从而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旭杰,刘晓玲,林昌松.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1,9(1):75-76.
[2]宫爱民,董秀娟,杨世忠,等.PBL+案例式双轨模式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3,11(5):72-74.
[3]王莉英,汪青,钱睿哲,等.PBL病案规范化设计与质量监控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140.
[4]黃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导论——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发现、探讨、处理与解决[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0.
作者简介:
1、赖利平,1976年6月生,女,民族:汉;籍贯:湖南长沙 ;学历:硕士,毕业院校:湖南农业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中药学
医案记录[模版] 第4篇
上海市杏林新星计划 医案记录(跟师□ 独立□)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就诊日期: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过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中医诊断: 证候诊断: 西医诊断: 治 法: 处 方:
复诊:
心得体会:
指导老师评语:
医案心得 第5篇
针灸科
黄凤云
针灸的临床适应范围很广,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种极多,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针灸适应症范围。我的临床医案大多数针灸方法以及取穴思路,或来自我的上学所学,或来自跟师,或来源于读书。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效果也是得到临床验证和肯定的。众所周知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近三个月的临床医案现主要谈谈针灸在颈肩腰腿痛方面的治疗。
颈肩腰腿痛是现在一种常见病,其致病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除机体的组织病变外,还与年龄、发育、体质、解剖变异、工作体位、外界环境变化及刺激等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颈肩腰腿痛常见有急性发作和慢性劳损。急性期一般指发病的三到五天。临床多采用选部远部取穴缪刺和运动疗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主要以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像急性腰痛多采用后溪腰痛点等,急性颈椎病,落枕等多取外劳宫,中渚后溪等。肩周炎多采用条口透承山等等。
缪刺是古代刺法的一种。《素问·缪刺论》:“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又“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指人体一侧络脉有病而针刺对侧络脉的方法。属于现代左右配穴法。例如急性腰痛如偏右侧疼痛下边针刺左手的腰痛点,落枕或者急性颈椎病针刺一般针刺疼痛对比的中渚或者外劳宫穴。
运动针法也叫做运动一刺法,凡是远端取穴治病时,配合患者运动,会明显提高疗效。针刺时让病人保持最痛的体位或状态,止痛效果最好。急性期的颈肩腰腿疼一般多采用运动针法,针刺后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或者让患者保持最痛的姿势或体位。
针灸治疗急性颈肩腰腿痛取穴和操作有如下特点:一取穴少,一般一到两个穴位二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三是手法快,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四是得气快,得气快是手法快结果,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五是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六是取穴原则,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