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融合内固定术(精选10篇)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通过临床症状与常规检查确诊的7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 (34.62±5.37) 岁;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1例, 患者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 (34.28±5.4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 取侧卧位, 充分暴露椎体前方、侧方, 切除受伤椎体中后部骨质及椎间盘, 椎体管前方减压并清除其致压物, 植入髂骨内固定, 常规生理盐水清洗创口,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予以治疗, 具体如下:患者采取俯卧位。选择骨折椎体的正中作为手术切口, 随后确定椎弓根的位置。将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 放入钉, 对椎管实施减压。当骨折部位复位后进行固定, 同时进行植骨融合。最后对切口进行冲洗、关闭。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结束以后, 将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汇总, 疗效判定如下[3]: (1) 痊愈:临床症状出现明显改善,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2) 有效: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 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3) 无效: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 对照组的为8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χ2=0.000,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2例术后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 对照组中发生6例术后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5, P<0.05) 。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4]。由于骨折部位对脊髓神经造成了压迫, 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临床研究发现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后凸角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 对伤椎高度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稳固效果也较为理想, 对脊柱生理曲度的良好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158.21±19.57)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09.78±105.65) m L,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255.44±32.93) min, 术中出血量为 (490.48±109.98) m L,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了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创伤小, 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了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苗振林[8]的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3%, 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1.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与该研究结果相类似。由此可见, 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相当。
综上所述, 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0例, 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予以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 对照组的为8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岩, 王利民, 王卫东.腰椎后路融合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6) :14-15.
[2]陈飞, 卢旭华, 倪斌, 等.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J].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 (5) :495-502.
[3]杜鑫冲, 杨新明.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内固定术可行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5, 21 (2) :110-114.
[4]宋素萍, 王云丽, 吴晓倩.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3) :3304-3306.
[5]费昊东, 赵则雪, 王守国, 等.经后路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14) :1328-1331.
[6]李中华.脊柱胸腰段骨折GSS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15 (12) :64-65.
[7]王琦, 于冰, 李晔, 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2中旬刊) :883.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2篇
关键词:腰椎骨折脊柱钉棒系统手术配合Trifix系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0-02
脊柱骨折患者常会伴有神经损伤、椎管狭窄,多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坍塌压伤、重物或暴力砸伤导致。造成腰椎骨折要尽早手术,以便减少神经损伤。腰椎骨折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胸腰椎骨折常见的手术方式。即采用俯卧位从腰背部切开行内固定手术。脊柱手术时间较长,要求高,需要医护密切协调配合。总结2011年至2012年6月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15例,手术配合要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2年7月入院的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到68岁,平均59.4岁,其中4例伴有高血压,3例伴有肾结石,骨折原因均为暴力或重力所致,损伤部位为L1 8例,L2 5例,L3 2例,平均住院时间12天,平均手术时间2.1小时,出血量200到250ml,手术顺利,无相关并发症,术后预后好。
1.2手术方式。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后正中行手术切口,长度以使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的员个椎体暴露为宜[1]。在C臂X光机下透视确定位置,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韧带。暴露患椎及上下各一个脊椎的椎板。咬骨钳咬去横突和上下节突的软组织,咬去定位处脊柱部分骨皮质部分后,开口器钻孔,用定位针插入孔内定向,使用C臂X光机透视确定位置。根据确定的进针长度,用“T”型杆套筒扳手连接合适的椎弓根钉尾部置入螺钉,同法置入其他螺钉,安装内固定系统,复位并拧紧螺母固定钉棒。必要时实施行椎板减压和植骨。用0.9%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切口后,放置引流管,清点用物。关闭切口,覆盖无菌敷料[2]。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术前1d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和诊治经过,向患者介绍使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脊柱的优点是在固定骨折的同时还能对移位的脊柱进行复位和固定。手术创伤小,出血少,配合护理恢复快[3]。消除患者顾虑;向患者介绍手术体位为俯卧位,询问患者在该体位下的耐受情况,术中使用C臂X光机配合手术。
2.1.2物品准备。洗手护士准备常规骨科基础包、脊柱手术器械包、钉棒内固定器械、手术衣、手术布包、无菌敷料、无菌手术医用膜、无菌引流管、无菌C臂X光机防护罩等常规用物;巡回护士准备俯卧位体位垫及软枕、高频电刀、C臂X光机等。
2.2手术配合。
2.2.1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2.2.1.1安置手术体位。患者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对手术的顺利的进展至关重要。本组患者都采用俯卧在体位架上,受压部位垫上啫喱垫,防止压疮。患者头额部枕在U型架上或稍向一侧,两手放头侧,胸腹置于体位架的软垫上,没有体位架可以直接在胸部垫一个大软垫,尽量靠前上,髂棘两侧各垫软枕,使得胸腹呈悬空状态[4]。膝关节下垫软枕,但要防止膝关节过伸。踝关节下垫软枕,防止踝关节过度背伸。注意体位架稳固,防止病人坠床。静脉通路一般建立在上肢,15例手术患者术后无压疮等并发症。
2.2.1.2观察病情变化。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避免發生并发症;注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各个管道的通畅;术中4例高血压患者要严密观察术中血压的变化;注意维持和保护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本组患者术后均无呼吸困难、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
2.2.1.3C臂X光机的摆放。C臂X机存在移动困难,手术过程中要频繁使用C臂X机透视定位,注意C臂X机的摆放做到不防碍手术者操作,移动范围小,不易污染为好。手术开始前固定放置在病人麻醉头架下方,套上无菌防护罩,使用时操作者把机器往下移动对好位置透视,完成后移动到原位。正确摆放C臂X机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
2.2.2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2.2.2.1准确把握时机传递器械。术中密切观察手术医生的进程,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手术器械可以缩短手术时间[5]。
2.2.2.2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该手术有钉棒植入患者体内,植入物必须按规定灭菌,并有生物监测结果,合格的才能使用。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出现手套破裂和防护罩污染及时更换,防止手术感染。
2.2.2.3手术器械的摆放。该手术使用的器械较多,合理摆放器械,防止污染,便于传递,以缩短了手术时间。
3体会
3.1脊柱骨折严重时会损伤脊髓造成瘫痪,对病人身心影响较大。术前访视内容要全面,必须了解病情,向病人介绍手术方式,手术室环境、设备等;介绍同种病人手术后康复情况。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对患者配合手术与康复起关键作用。
3.2避免意外伤和压疮。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人采用俯卧位,病人俯卧在体位架上,麻醉后处于强迫体位。注意体位架稳固,病人卧位舒适,做好约束固定,防止患者坠床。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俯卧时间长,受压的胸腹部、头额部垫上啫喱垫,防压疮。腿脚垫软枕处于功能位置。
3.3熟炼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手术方法。器械护士为专科护士,必须熟炼掌握脊该手术器械的使用,各类器械合理摆放;掌握手术方法和步骤,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C臂X光机合理摆放,保持无菌并不防碍手术,熟炼操作;各方面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建,卢东辉,罗柏清,罗志良.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2例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10(3):138-139
[2]孙育红.手术室护理操作指南.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30-231
[3]文坤树,蒋波,蔡勇平,张家金,高新民,高劲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体会.重庆医学,2012,41(15):1496—1498
[4]魏革.手术室护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7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患者中男性36例, 女性29例;年龄54~78岁, 平均为63.7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显示不同程度脊柱侧弯且伴随神经源性的间歇性破行。将65例患者随机、盲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1例, 观察组34例,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手术时两组患者均常规背部正中切口, 充分暴露锥板及关节突等。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狭窄段椎管及神经管减压术, 将受压神经根充分松解;中央型椎管狭窄且范围广者应进行一侧半椎板减压, 并尽量保留其侧方的关节突, 切除锥板深面骨质及黄韧带。观察组患者植入椎弓根螺钉后, 在X线帮助下彻底减压狭窄段椎管及神经管, 并切除棘突软组织、椎间盘, 咬除锥板, 保存棘突软组织及锥板;术中尽可能地将软骨终板刮除, 彻底松解受压神经根, 将按腰椎生理弧度预弯过的连接杆安装于钉槽内, 将切除的棘突软组织及咬除的锥板从患侧植入椎间盘摘除后所留的空隙中, 探查神经根;留置引流管、结束手术,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及抗骨质, 疏松药治疗, 定期复查。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优秀:患者改善率超过70%;良好:患者改善率在50%~70%之间;可:患者改善率在30%~50%之间;差:患者改善率<30%, 治疗优良率为优秀率加良好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
2 结果
如表1及表2所示。
3 讨论
退行性脊柱侧弯好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撕裂磨损及椎间隙高度丢失, 从而增加脊柱后柱受力, 导致小关节突磨损及退变严重化, 小关节走向及咬合关系发生异常;因椎间盘高度及其关节突的关节角度发生改变等而导致韧带松弛, 引发椎体侧弯;椎体稳定性丧失, 椎管形态发生异常, 压迫神经根, 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4]。本研究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疗效确切, 手术时应注意: (1) 先置入椎弓根螺钉, 再摘除椎间盘, 然后矫正侧弯, 这样可降低椎间盘牵拉椎体, 较容易纠正畸形; (2) 压缩凸侧以矫正侧弯矫正, 若矫正不理想, 则可在允许范围内撑开凹侧, 通过旋棒进行改善; (3) 完成矫形后可再行椎间植骨, 保留骨性终板而刮除软骨终板, 有利于植骨块骨性融合及保留骨性终板支撑和维持椎间隙高的作用[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χ2为6.4507, P=0.0110
参考文献
[1]孙振辉, 王沛.退行性腰椎侧弯的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2) :181.
[2]魏梅洋, 贾连顺.退行性脊柱侧弯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1) :1331.
[3]赵振东.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43例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279.
[4]翟洪亮.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29.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4篇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75-02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患,有活动限制、脊柱疼痛等病状表现,部分神经及脊髓损伤严重者,伴随有下肢麻木、疼痛等表现[1]。本研究分别采用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术对两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①年龄≥18周岁;②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害的胸腰段骨折;③无下肢原发神经系统疾病,直肠、膀胱功能障碍;④无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严重开放性骨折;②病理性骨折;③先天畸形;④伴严重颅脑、胸腹腔损伤等。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9~46岁,平均(36.02±3.34)岁,损伤部位包括18例T10~11椎体,24例L1~2椎体;病程1~48h,平均(12.36±2.19)h。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8~45岁,平均(36.13±3.55)岁,损伤部位包括16例T10~11椎体,26例L1~2椎体,病程1~47h,平均(12.35±2.15)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损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前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取合适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经后路内固定治疗:①患者行常规麻醉后取侧卧位,在椎弓根内做切口,完全显露骨折组织;②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椎体钢板与螺钉,对骨折组织采取复位处理;③将选择的螺钉打入骨折处固定。术毕,对全部患者实施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加强病情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骨组织愈合情况。疗效参照有关文献 [3]拟定。显效:症状消失,疼痛缓解,骨折组织恢复良好,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症状改善,疼痛减轻,骨折组织基本恢复,但对工作及生活仍有一定影响;无效:与显效及有效标准不符。运动及触觉评分参照ASIA2000标准对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进行评分[4]。观察患者是否有腰酸背痛、钉松等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3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40/42),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38/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 术后研究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均明显好转,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严重时还可造成患者下肢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路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术式,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学者对该种术式提出质疑。黄善武等[6]指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而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的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
与后路内固定相比,前路内固定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前路内固定术能够对患者脊柱畸形直接进行矫正,能够在直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对减压效果与患者脊柱功能的改善十分有利,术后固定效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恢复脊柱高度和神经功能;②前路内固定术可帮助患者选择适当的固定位置,对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与脊柱承受力的分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使患者Cobb角、运动及触觉功能得到快速改善,因此临床疗效显著。但需要明确的是,前路内固定术也存有些许弊端,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等。因此,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于患者脊柱损伤一侧入路,同时还要防止各脏器阻挡,加强对胸膜与神经根的保护,以防其过度损伤。
从两组治疗后的运动及触觉评分来看,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运动及触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使患者的运动及触觉功能改善更为明显,这与蔡谦等[7]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提示相较于后路内固定术,前路内固定术的安全系数更高,可有效降低钉松、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对照组之所以不良反应例数较多,可能与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内固定撑开过度及内固定节段选择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前路内固定术在改善患者运动及触觉、减少并发症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渊2000年修订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341-342.
[2]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51.
[3]黄淑芬,陈伟燕,刘家瑞,等.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12-213.
[4]王方永,李建军.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 2011版)最新修订及标准解读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8):797-798.
[5]李志鲲,王飞,易红,等.Tiltmeter软件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度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100-104.
[6]黄善武,欧阳永生.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04-1105.
[7]蔡谦,蒋再平,万钧,等.前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1):33-34.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41例, 女性35例, 年龄均在18~71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8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为 (43.91±3.22)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8.21±1.02) h, 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 高空坠落伤11例, 摔伤8例, 重物砸伤4例, 其他原因2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为 (44.43±3.39)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7.57±1.11) h, 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 高空坠落伤11例, 摔伤10例, 重物砸伤3例, 其他原因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 椎伤均位于L2~T11之间, 确定椎管占位和脊髓损伤情况, 脊髓神经损伤判定依据ASIA神经功能分级[3], 且排除:具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心、肝、肺、肾等严重脏器功能病变患者;具有明显的椎体骨质疏松患者;骨骼系统慢性病变患者;具有神经损伤症状或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 左侧入路暴露伤椎及邻椎, 切除伤椎及上下椎间盘组织, 进行椎管减压, 清除后韧带前方致压物, 行植骨融合和骨折复位内固定,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置入引流管后关闭创口。
1.3.2 观察组
患者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取仰卧位, 保持腹部悬空, 以伤椎为中心行正中线切口, 暴露伤椎及邻椎, 置入内固定椎弓根螺钉, 进行椎管减压, 行植骨融合和骨折复位固定,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置入引流管后关闭创口。
1.4 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进行X线片检查, 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改变,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及平均住院时间,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分析临床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 (3.12±0.34) h、 (699.32±22.12) m L、 (12.32±1.04) cm和 (12.16±1.82)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提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 患者恢复快, 结果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和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值均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脊柱骨折以胸腰椎骨折最为多见, 由于胸腰段的特殊解剖学特点 (处于活动腰椎与固定胸椎的转折点) , 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在外力作用下会导致骨折及脊髓损伤, 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 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4]。目前外科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 以解除伤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恢复椎管的正常形态, 重建脊柱的空间结构, 有效矫正骨折畸形, 以恢复其稳定性并提高其应力能力[5]。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依靠后韧带牵张力实现脊柱复位, 可进行充分减压, 恢复伤椎的高度, 有效矫正后凸畸形, 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 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理想手术方法, 且手术创伤小, 伤口短, 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易被患者所接受。植骨融合是恢复脊柱空间结构和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关键, 可有效预防术后矫正度丢失, 内固定折断或松脱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6]。本研究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有明显改善, 且Cobb角变化较前路内固定融合效果更好, 且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长度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生理功能, 恢复伤椎高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文哲, 夏玉萍.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2) :4487-4488.
[2]谢春华, 谢玉明.浅析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6) 132-133.
[3]Maynard F, Bracken MB, Greasy G, et a1.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J].Spinal Cord, 1997, 35 (5) :266.
[4]石金平.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98例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1) :86-87.
[5]王大民, 肖克明, 邵楠.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6) :1170.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腰骶段结核患者49例(腰4~骶2),男性27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31.5岁。病程3月~2年,平均病程11个月。38例表现为持续性腰骶部疼痛,35例伴有下肢放射痛,37例患者有双下肢肌力、痛、触觉减退,41例有后凸畸形,31例患者有明显结核症状盗汗、潮热等。所有病例病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为结核病变。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MRI检查,表现为椎体破坏或塌陷,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其中35例可见椎旁脓肿形成。病变累及L4、5者23例,L5、S1者17例,L4~S1者9例,平均累及节段约1.18;发现1例L4、5患者伴有胸7、8椎体破坏。术前患者ASIA分级,见表1。E级8例,D级23例,C级13例,B级3例,A级8例。术前腰骶角10.5°~26.6°,平均(19.08±4.32)°。术前椎间隙高度6.80~9.20 mm,平均7.92 mm。术前血沉29~68mm/h,平均(49.6±14.8)mm/h,C反应蛋白9.8~22.7mg/L,平均(18.3±7.5)mg/L。采用一起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结核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及胸片,腰椎X片、CT、MRI,并排除活动期肺结核。手术前常规抗结核2~4周,引用四联抗结核:(异烟肼300 mg口服,1次/d,利福平450 mg口服,1次/d,吡嗪酰胺450 mg口服,1次/d,乙胺丁醇750 mg口服,1次/d)辅助护肝药物治疗。贫血者可予以输血、加强营养治疗。待一般情况可:贫血改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后予以手术治疗。术前一般血沉控制在40 mm/h、血红蛋白不低于100 g/L[2]。
1.2.2 手术方法-后路术式
气管插管,全麻下,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常规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C臂透视下定位病椎后,于病椎上下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钉,植钉数根据患者病变范围及病情决定,若骶1椎体有破坏,则安置髂骨钉或者尽量靠下[3]。先于病情较轻侧安置预弯20°~30°的内固定棒固定,暴露椎管,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将病变较重侧上下关节突、横突咬除,显露该椎间隙,切除坏死的椎间盘及上下被侵犯的软骨终板,沿椎体向前方,将病椎前缘及上下刮除脓肿、死骨、干酪样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对有腰大肌脓肿形成的病例行腰大肌脓肿反复灌洗、引流,同样方法清除对侧病灶。病灶清除完毕,盐水冲洗术区。冲洗完后在病椎剩余椎体间使用骨刀修整出条状骨槽,取合适大小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嵌入骨槽中,彻底清洗手术区域,严格止血后,手术区放置链霉素1 g、异烟肼0.3 g,安置另一侧连接棒,固定螺钉,根据术前X片示的椎体丢失高度,利用内固定系统加压及撑开作用对脊柱后凸畸形进行矫正,C臂透视证实后凸畸形纠正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伤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观察一般生命体征的变化、引流量,密切注意双下肢活动及感觉情况,引流管术后1~3 d拔出,特殊情况下延迟拔管。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 d,期间继续四联抗结核治疗,吡嗪酰胺3月后停药,其余三联抗结核药物持续12~18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延长。并予以护肝治疗,术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RP各1次,以后每月患者复查肝肾功能,肝功能异常时及时加强护肝或调整用药,每3个月查血常规、结核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及X片1次。
1.3 评价指标
采用美国脊髓损伤神经分类国际标准ASIA损伤分级[4]评价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脊髓损伤情况;根据腰骶角标准测量法[5]对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腰骶角进行测量;测量所有病例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采用Moon植骨融合标准[6]评价植入骨块术后的融合情况(融合标准:影像学上无矫正角丢失、植骨块和骨床的吸收,骨重塑明显,移植骨增生明显肥大);应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7]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ASIA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频数表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多个样本比较P<0.001判断为有统计学意义;腰骶角、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比较用多元方差F检验,以P<0.001判断为有统计学意义;血沉、C反应蛋白,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配对t检验及多样本H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9~27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病例通过X检查或者CT检查示基本融合,融合时间6~18个月,平均时间7.5各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未见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动,见图1、2。其中2例患者于术后10个月再次出现腰大肌脓肿,1例因未规范化服药,调整服药并延长服药时间后患者脓肿消失,另1例因腰大肌脓肿较大,手术清除不彻底,经再次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治愈;ASIA术前术后变化情况(表1),41例表现神经功能症状,术后3个月29例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末次随访时39例明显改善,经分析术前与术后3个月ASIA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P<0.001),术前与末次随访ASIA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P<0.001)。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表2),术后、末次随访腰骶角分别为(27.13±3.78)°和(25.93±3.75)°,高于术前的(19.08±4.32)°(P<0.001);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值分别为(10.40±0.50)和(9.90±0.48)mm,高于术前的(7.92±0.45)mm(P<0.001)。ESR、CRP(表3)术后3个月复查时基本恢复正常,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
注:非参数检验中的频数表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多个样本比较Chi-Square统计量为29.486,自由度为2,P<0.05。
注: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得:球性假设检验,P<0.05;多元方差分析的F=366.9(P<0.05)。
注:配对t检验及多样本H检验,P<0.05。
3 讨论
3.1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特点
腰骶段脊柱结核与脊柱其他部位结核有比较大的区别。在生物力学方面,腰骶段由活动度较大的腰椎前凸和无活动的骶椎后凸的转折部位构成,躯干重量集中于该段,对稳定性要求高。另外,因S1椎体上面向前倾斜,L5椎体承受躯干重量,有向前下滑移的趋势。正常的L5/S1小关节突、椎间盘是对抗L5椎体向前滑脱剪力的主要结构,其破坏可引起脱位趋势。术中病灶清除、椎间盘切除,使椎间剪切应力主要由内固定及后方小关节对抗,因此内固定要求较高,并加速小关节的退变。
结核病灶多累及前、中柱,破坏椎体及椎间盘,脊柱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破坏,脊柱后柱相对完整,对大多数患者有后凸畸形。研究表明椎体缺损高度和脊柱后凸畸形有明显关系,每缺损一个腰椎椎体可产生约20°的后凸畸形[8]。严重的后凸畸形不但影响外观,还可以由于椎体骨嵴对脊髓的压迫及和椎管狭窄造成迟发型神经损伤[9]。
3.2 腰骶段椎体结核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及手术指征
对于后凸畸形明显,神经症状明显的患者腰骶采用保守治疗不能彻底缓解脊髓受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控制脊柱畸形的发展。该组研究对象,41例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末次随访时39例明显改善。腰骶段结核手术的主要目的是:①彻底清除结核病灶,上述患者经过后路病灶清除后,在术后3个月CRP、ESR基本恢复正常;②恢复椎体高度和腰骶部的正常生理曲度,重新建立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局部椎体剪切应力和轴向应力。表2可见术后患者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丢失不明显,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对椎体高度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从本组病例认为以下情况可施行本术式治疗:①高度怀疑结核破坏椎体,但无法确诊的病例;②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四联抗结核: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患者症状无缓解,椎体破坏继续加重或者脓肿形成增大者;③冷性脓肿持续存在,造成神经压迫,窦道形成及较大死骨、空洞形成;④出现马尾神经压迫、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椎管因肉芽肿明显狭窄者;⑤椎体出现塌陷或者缺失者;⑥严重的骨质破坏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者;⑦脊柱畸形或者不稳者。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必须措施,也是手术治疗的基础。没有经过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单纯实施外科手术是非常危险且效果欠佳的,只有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条件下才能施行有效的外科治疗。一般认为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结核中毒症状好转情况下再行手术较为安全.现多数学者认为如果患者有瘫痪症状,血沉可以不用严格降至40 mm/h,可早期手术治疗[10]。
3.3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优缺点
后路术式与前后路联合术式对比不难发现一期后路手术存在以下优点:①单一切口,创伤小,能够完成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的建立;②手术中无需变化体位,可从后路现行减压,后植骨矫形固定,术中并发症少;③通过椎弓根钉,从后路有效的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腰骶段脊柱稳定性;④内固定置于病灶外,减少结核复发、感染的风险;⑤单一切口,可以将椎体双侧病灶清除,椎体前腰大肌脓肿也可大部分清除;⑥有效减少了腰骶椎前部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住院天数少,费用低,并发症少。
但是单纯后路手术也有不足:首先:暴露不完全,不能在直视下行病灶清除,尤其是合并腰大肌脓肿、骶前脓肿、髂窝脓肿时,病灶难以彻底清除,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其中1例因脓肿清除不彻底,造成前路手术再次清除病灶;其次:手术过程中需要咬除一侧小关节,造成生理结构的破坏,对抗L5滑脱应力减小。因此,对内固定的要求更高,特别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相对严重。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后路术式的合理性在于它通过手术基本上清除了病灶及病灶周围阻止抗结核药物进入的硬化骨,残余的极少量结核样物质及脓肿可通过术后长期、规范的抗结核化疗吸收。所以,在注重手术治疗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术后长期、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因为任何术式的“彻底清除病灶”都是相对的,结核术后复发,多半由于结核菌耐药或术后化疗不规范化引起。
参考文献
[1]BEZER M,KUCUKDURMAZ F,AYDIN N,et a1.Tuberculousspondylitis of the lumbosacral region: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treated by chemotherapy。transpedicular drainage,posteriorinstrumentation,and fusion[J].J Spinal Disord,2005,18(5):425-429.
[2]RAJASEKARAN S.The problem of deformit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lin Orthop,2002,398:85-92.Chinese
[3]王锡阳,李康华,胡建中,等.不同术式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南大学学报,2006,31(3):427-429.[3]WANG XY,LI KH,HU JZ,et al.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for thoracolumbar spine tuberculosi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6,31(3):427-429.Chinese
[4]RA JASEKARAN S.The natural history of post-trabecularkyphosi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Br,2001,83:954-962.
[5]关骅,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5]GUAN H,CHEN XM.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injury ASIA standards(Amended in 2000)[J].Chinese Journal ofSpine And Spinal Cord,2001,11(3):164.Chinese
[6]YING KONG,SELVAKUMAR SUBBIAN,et al.Application ofoptical imaging to study of extrapulmonary spread by tuberculosis[J].Tuberculosis Edinburgh Scotland,2009,(89):s15-s17.Chi-nese
[7]MOON MS,WOO YK,LEE KS,et a1.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and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for tuberculosis kyphosis of dorsaland lumbar spines[J].Spine,1995,20(17):19l0-1916.
[8]郭立新,马远征,李宏伟,等.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及CRP多样性临床分析[J].中国骨伤,2010,23(3):200-202.[8]GUO LX,MA YZ,LI HW,et al.Variety of ESR and C-reactiveprotein level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spinal tuberculosis[J].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2010,23(3):200-202.Chinese
[9]RAJASEKARAN S,SHANMUGASUNDARAM TK.Predietien ofthe angle of gibbus deformity in tuberculosis of spine[J].J BoneJoint Surg(Am),1987,69:503-509.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4.2月-2015.2月间骨科收治的胸腰断骨折患者,数量为100例。对于患者实施影像学的诊断后发现,所有患者均为T11-L2的单节段骨折,同时排除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并愈合后功能恢复正常,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57例,女性患者数量43例。患者的年龄在23-65岁之间,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岁。将所有的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50例。同时对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在此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对于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取俯卧位,将患者的髂前、胸部以及肩部进行垫高处理,让患者的腹部以及下胸部悬空,同时以患者的骨折椎体为中心,取患者的正中切口,将患者的上下位椎板、椎体、小关节以及患者的横突进行暴露,同时使用Weinstein的解剖定位的治疗方法,保持矢状角为0度,横切面角度为50-150度,并使用椎弓根针进行贪色,确保在此过程中钻孔能够在椎弓根四周的骨壁中。而对于一些有着脊髓或是神经根压迫的患者,在临床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手术前对于患者进行CT或是X线平片的扫描,显示出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并对于患者实施相应的减压处理,对于患者实施全椎板或是半椎板切除,并在透视的状态下进行轴向伤椎进行撑开,并对其实施复位处理,帮助患者的伤椎椎体的前后高度以及椎间盘的高度能够得到相应的恢复,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椎体损伤的实际程度,对于患者进行椎间盘高度的恢复,最后需要对于患者进行自体髂骨或是同种异体骨骼进行外侧植骨,并对患者伤口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逐层对于伤口进行关闭,对于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中按照自行设计的效果判定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椎体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神经功能有一定的恢复,患者的椎体有一定的恢复。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椎体无任何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到SPSS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治疗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如表1所示: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高空坠落伤、身体猛烈扭曲或是外力暴力作用造成的。由于其特点,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极有可能对于脊髓造成相应的损伤,因此对于患者的伤害极大[3]。当患者出现了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情况后,首先会感到局部的疼痛,同时站立以及翻身会显得较为困难,同时在此过程中,腹膜后血肿会刺激患者的神经节,导致患者出现肠道蠕动减缓的症状,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腹痛、腹胀甚至是肠道麻痹等症状[4]。同时患者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胸腹部的损伤,对于患者会造成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后果由于这样的特点,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对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本次研究中通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尽量保证到患者脊柱形态以及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对患者出现的压迫症状进行解除,并对于患者的椎管正常状态进行恢复,起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相比常规的椎弓根螺钉系统撑开复位手术,在治疗完成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在矫正畸形、提升患者的骨性愈合效果、避免脊柱后路损伤以及神经根受损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优势。因此在临床对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也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而在本次研究中,当两组患者治疗,完成后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所有的差异均有着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发现再临床对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方法能够对于患者起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对于脊椎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为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柱胸腰断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略析
参考文献
[1]胡涛,王来斌.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3):190-192.
[2]苗振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44例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8-10.
[3]张文化,冯佳男,孔洋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5):68-69.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32 例脊柱结核患者采取了一期前、后路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 男18 例, 女14 例;年龄18~62 岁, 平均36.5 岁;病程2个月~2年, 平均8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低热、盗汗、消瘦、胸背部疼痛、腰痛、双下肢疼痛伴麻木无力及活动受限。患者术前均行血沉、X线片、CT、MRI等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破坏、塌陷、椎间隙变窄、椎旁或腰大肌脓肿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受压。受累节段包括胸椎结核19 例, 胸腰段结核5 例, 腰椎结核8 例, 受累椎体均为2个及以上, 最多达到5个。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 后凸角度为胸椎 (28.83±3.49) °, 胸腰段 (19.30±3.05) °, 腰椎 (10.18±3.85) °。脊髓功能损害按Frankel法分级, C级3 例, D级17 例, E级12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通过摄胸部X线片、CT检查, 排除肺结核, 术前正规四联 (链霉素0.75 g, 1次/d;利福平0.45 g, 1次/d;异烟肼0.3 g, 1次/d;吡嗪酰胺0.5 g, 3次/d) 抗结核药物治疗3~5周后, 结核中毒症状减轻, 血红蛋白大于100 g/L, 血沉小于60 mm/h时手术。如果术前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3~5周后血沉仍较高 (大于60 mm/h) , 并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较大寒性脓肿时, 也应该及时手术。
1.2.2 手术方法
1.2.2.1 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
气管插管全麻, 右侧卧位, 对T11以上病变采用开胸切口, 胸腰段病变采用胸腹联合切口, L3以下病变采用下腹部斜切口、腹膜外入路。充分暴露病椎及相邻健康椎体, 纱布垫隔离病灶区, 准确定位患者结核节段血管。彻底清除椎旁寒性脓肿、结核炎性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组织、死骨及坏死残留椎间盘, 直到正常骨质。伴有截瘫的患者切除病椎做椎管前方减压, 充分解除脊髓压迫, 大量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反复冲洗。术前测量病变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分别刮除上下正常椎的软骨板, 准备植骨床于上下位正常椎体置入螺栓, 以上下螺栓为支撑点, 安装撑开器, 将椎体撑开, 恢复椎体正常高度, 矫正后凸畸形, 测量缺损区上下的距离。取稍长于骨槽的三面或两面带皮质骨的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 保证植骨块牢固稳定。去除撑开器, 置上钛钢板或钉棒系统拧紧螺栓的螺帽。再于上下椎体及植骨块各拧入一枚螺钉固定。冲洗伤口, 创口内置链霉素2 g, 异烟肼0.2 g。放置胸腔引流管或腹膜后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1.2.2.2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气管插管全麻, 先取俯卧位, 脊柱后正中切口, 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破坏较重者以2~4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于以椎间隙受累为主者, 以2对螺钉固定于病变椎间隙的上下各一椎体。术中严格把握进钉点及进钉方向, 避免进入病灶, 尽可能少地跨越正常椎体。上棒加压后部分矫正后凸畸形。翻身取 (右) 侧卧位, 从症状较重一侧或影像学上显示脓肿较大一侧进入, 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充分显露病灶, 以血管钳于脓肿处开一小口, 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 刮除破坏的椎间盘组织及椎体, 彻底清除结核病灶, 完成椎管内脊髓的减压, 局部反复冲洗后在减压间隙上、下椎体后缘各置入1枚螺钉, 适当撑开, 矫正后凸畸形, 植自体髂骨, 做结构性植骨, 去除螺钉。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病灶及其周围放置链霉素0.75 g。切口一期缝合, 留置引流管或胸腔闭式引流器。
1.2.3 术后处理
胸椎结核术后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及腹膜后负压引流量2~3 d, 若每天引流小于100 mL, 呼吸音正常, 胸腔无积气积液后拔除引流管。腰椎前后入路术后2 d拔除引流物。术后14 d伤口拆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 d;观察伤口愈合、瘫痪恢复及防治并发症。术后卧床6周, 6周后分别在胸、腰支具保护下离床活动。术后3个月改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治疗, 全程持续9~18个月。定期拍X线片, 复查血沉及肝功能。
1.3 随访与统计学处理
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并行X线片检查 (术后3、6、12、18、24个月) , 以了解患者症状及体征恢复情况、有无复发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后凸角度的差异, 统计软件为SPSS 11.0, α=0.05。
2 结 果
手术时间160~240 min, 平均180 min, 术中出血量500~1 200 mL, 平均680 mL。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重要血管损伤或气胸等并发症。术后1周病理均证实病灶清除物为结核性炎症改变。1 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 形成窦道, 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及伤口换药治疗2个月后愈合。其余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按脊柱结核的治愈标准, 术后随访6个月~2年, 平均1.2年, 32 例病灶全部治愈, 无复发。所有患者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明显, 19 例胸椎结核, 5 例胸腰段结核, 8 例腰椎结核术前、术后后凸角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随访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随访超过6个月的28 例, 经X线片检查均获得了骨性愈合, 无明显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等现象发生。术后患者脊髓功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术前Frankel分级中, C级3 例中有1 例恢复至D级, 1 例恢复至E级, 1 例分级无明显变化, D级17 例中有12 例恢复至E级, 5 例分级无明显变化。典型病例为一42 岁女性患者, 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3.1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清除病灶组织, 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 恢复椎间高度, 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治疗脊柱结核, 取得了较好疗效, 成为当时治疗脊柱结核的标准。但远期随访发现, 植骨块移动、吸收、折断, 后凸畸形发生率高[3]。采用脊柱前路彻底清除病灶组织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前路或后路钉板、钉棒、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实现重建脊柱稳定性克服了以上术式的缺点, 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4,5,6,7]。前方入路可直达病灶, 视野良好, 能够从前方直接、完全地对脊髓进行减压, 纠正后凸畸形[8], 前、后方内固定均能有效地防止脊柱后柱的过多生长, 进而避免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内固定系统可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性, 在支具保护下患者可早期坐起或下地活动, 减少了卧床时间和术后并发症[9]。
3.2 手术的适应证
3.2.1 脊柱结核适宜的手术时机
a) 术前规范抗结核化疗3周以上, 结核中毒症状和营养不良明显改善, 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b) 脓肿不再增大、窦道分泌物减少和混合感染控制;c) 肺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病灶相对稳定;d) 基础疾病已经得到控制, 各脏器功能无严重异常;e) 药物不能控制的剧烈疼痛和神经根刺激症状;f) 脊柱不稳定;j) 严重或进行性发展的脊柱后凸畸形;h) 化疗效果不佳;i) 难以控制和吸收的椎旁脓肿[10,11]。郑燕平等[12]认为, 对临床症状严重、血沉快的患者, 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即使没有明显降低, 也并非手术绝对禁忌证, 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而不是消极等待。本组5 例术前行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后, 血沉仍较高, 影像学显示有椎体破坏和椎旁脓肿, 接受手术后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好转, 血沉在10 d后开始下降, 没有结核扩散, 4 例切口一期愈合, 1 例切口有窦道形成, 经保守治疗2个月后完全愈合。
3.2.2 前后手术方式的选择
胸椎结核以中胸段最多, 入路选择有三种。a) 经肋骨横突的后外侧入路, 它适用于病变节段相对局限, 上下椎体病变轻, 允许内固定的患者。b) 经胸腔入路, 适用于病变范围广, 较肥胖或侧前方显露困难, 需与肿瘤鉴别及再次手术的患者。c) 胸椎后入路, 它适用于病情暂不允许行病灶清除, 病变范围广, 前路无法固定或病变以后方为主, 前方无明显死骨的患者。胸腰段指T11~L2, 一般采用肾切口, 经胸膜腹膜外入路。对腰段病例波及到S1, 因腰椎前方解剖结构复杂限制了内固定的使用。我们采用倒“八”字加后方联合入路, 即前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
3.3 内固定材料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
对内固定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 金属表面会使细菌黏附力增加, 从而增加复发率或引起结核不愈、感染扩散等。瞿东滨等[13]认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与脊柱稳定性破坏有关, 对脊柱结核采取积极病灶清除的同时, 一期重建脊柱的稳定, 有利于结核病变的静止直至愈合。Arizons等[14]研究表明, 与普通细菌相比, 结核杆菌对植骨及内固定物黏附力很弱, 在感染病灶进行植骨及使用内固定是安全的。一些学者采用内固定器械治疗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15,16], 植骨融合良好, 畸形矫正满意, 随访未发现复发及扩散。基础实验和临床实践均不支持内固定导致结核复发和扩散等问题, 由此可以认为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笔者在随访过程中亦未发现结核复发及扩散。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9篇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颈椎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影响人群范围较广,各年龄阶段均可患病,不过多发生于老年人【1】。颈椎骨折多为外伤引起,临床可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等,严重者可以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2】。手术治疗是颈椎骨折明确诊断后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从而恢复机体功能。但是很多患者遇到此疾病后身心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为此需要积极进行围手术期护理【3-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36例,入选标准:符合颈椎骨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治疗的相对禁忌症;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伴截瘫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3.42±2.14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重物砸伤2例,车祸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持续颅骨牵引下,于颈前右侧作横切口,逐层显露椎前筋膜,影像学确定病变间隙,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片,然后进行潜行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椎间隙,采用前路钢板固定上螺丝,影像学确定固定满意后,生理盐水冲洗后放负压引流,常规缝合、包扎与抗感染。
1.3 围手术期护理
本文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术前护理方法包括术前访视病人,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保证术前充足的睡眠,情绪稳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积极准备各种器械物品,确保完备齐全,并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及一次性使用材料。术中要加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配合,尽量陪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不要紧张,给予心理支持。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流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机会。术后协助戴好颈托,搬运时动作轻柔,加强功能锻炼,确保头、颈、躯干处于一直线,维持颈椎相对稳定,防止牵拉、扭曲、脱落。
1.4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入院时与出院即刻进行JOA评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52±3.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4.56±4.25ml,术后住院天数为18.53±3.26天。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身残疾。同时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内科疾病,这与一些患者身体机能退化有关,导致治疗比较困难,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之一,在护理中需遵循整体护理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由于颈椎手术部位险要,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要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手术器械要准备充足。颈椎手术是绝对无菌手术,所有器械均高压消毒灭菌并做生物监测。颈部保持固定中立位,并持续颅骨牵引,以保持骨折的复位状态。积极给予健康宣教,术后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建议根据颈椎骨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術期积极护理有利于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汉传,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31-1832.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4-325.
[3] 金大地,朱青安.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4):205-208.
[4] 王冰,段义萍,张友常,等.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72-474.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0例, 男16例, 女4例。年龄20~61岁, 平均 (38.92±9.34) 岁。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高空坠伤、重物砸伤、交通事故等。
治疗方法:对20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 对其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探讨。术前对患者实施X线片检查和MRI检查工作, 之后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患者的脊柱受损情况、脊柱损伤类型等进行很好的标记和记录。全部患者都实施颅骨牵引手术持续治疗, 在患者患病后8 h内, 大部分患者住院。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患者开展紧急治疗, 采用强的松龙冲击等药物和静脉滴注治疗方式, 其滴速保持在大约30 mg/ (kg·min) , 等到45 min过后按照5.40 mg/ (kg·h) 的滴速持续静脉滴注[3], 持续用药治疗24 h。之后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在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确认, 确定患者的病情良好且没有受伤后开展手术治疗过程, 从患者受伤到手术大约是1周时间。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气管插管麻醉方式, 患者采取仰卧位姿势, 选取患者的颈部前外侧切口位置, 将其C6~T2椎体充分地暴露在视野中[4], 然后采用X线扫描对其定位检测后, 刮除和骨折椎体相邻的两个椎间盘, 应用关节咬骨钳将其大部分骨折椎体去除, 之后将其椎体边缘组织进行有效切除,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骨槽。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 对于出现脱位情况的患者, 需要在麻醉师的协助下完成适当的牵引屈曲治疗过程, 并且进一步将其椎体进行复位操作。在椎体复位牵引器的作用下, 可以选取适合长度的直径进行骨泥填充, 并且将其镶嵌入骨槽内, 进一步利用钛板进行系统固定。在固定操作过程中, 需要按照一定的胸段生理弧度进行确认, 从而完成对颈前路钢板的固定操作。手术结束后, 患者需要利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持续3 d, 术后2 d将其引流管进行拔除[5], 当然在拔除引流管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引流液颜色、流量大小等, 确定无误后进行拔除操作, 术后常规进行保护操作。1周内进行复查, 确定其手术恢复情况良好, 同时术后0.5年、术后1年、术后2年都需要回院进行1次术后恢复结果复查。
结果
本次试验过程中, 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77~920.33 m L, 平均术中出血量 (489.99±59.12) m L, 手术时间为1.10~2.01 h, 平均手术时间为 (1.30±0.12) h。所有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其恢复时间为6.01~12.33个月, 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 (8.36±1.18) 个月。
所有患者的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同时在整个恢复过程中, 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脱落、钛板断裂等情况, 只有1例患者在术后经过X线片检测后发现其钛网位置固定不佳, 术后0.5年对其进行了调整, 术后1年检测见其恢复良好, 没有出现钛网移动情况。
术后不同分级症状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术后分别是A级7例, C级3例, D级3例, E级7例, 见表1。
讨论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0例, 对其实施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式, 对其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探讨, 结果发现术后不同分级症状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术后分别是A级7例, C级3例, D级3例, E级7例。同时所有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其恢复时间为6.01~12.33个月, 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 (8.36±1.18) 个月。这说明了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后, 可以有效促进颈胸段脊柱序列恢复正常, 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乔, 金才益, 曾忠友, 等.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2011:1.
[2]邓强, 王锡阳, 王昕, 等.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39) :7299-7302.
[3]肖建如, 贾连顺, 陈德玉, 等.颈胸段脊柱脊髓伤的诊断及前路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1, 4 (2) :89-92.
[4]张发平, 何罗彬, 罗仕武, 等.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2) :1114-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