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精选9篇)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观察对象均为CT明确诊断的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 且有明显的小便障碍, 共30例,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3~65岁, 平均38.6岁。其中颈髓损伤8例, 胸髓损伤12例, 腰髓损伤8例, 尾神经损伤2例。早期有尿潴留20例, 尿失禁10例。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后合并瘫痪, 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常产生烦躁、焦虑、恐惧、悲观厌世心理, 护理时与患者进行交流要富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家庭般的温暖, 使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并让治疗成功者现身说教, 增加其进行功能锻炼的兴趣和信心。
1.2.2 饮食护理
依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食欲, 提供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丰富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多排尿, 日饮水量1500~2000mL, 达到每小时平均尿量100~150mL, 饮水时间尽量集中在8:00~20:00。病情稳定后, 每日饮水量增加到3000mL以上, 饮水量的提高可产生足量的尿液, 使膀胱充盈, 刺激神经反射, 以形成条件反射, 还可以有效预防膀胱结石和泌尿系感染的产生。
1.2.3 生活环境护理
脊髓损伤后患者生活常常不能自理, 必须卧病在床, 容易导致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压疮、便秘等并发症的产生。护理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人性化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 为患者创造一个倍感舒适的环境。患者排尿时必须在床上排尿, 很多患者多有害羞感, 护理时应交待家属和陪护人员, 可暂时离开病房, 有条件的可用屏风遮挡, 为增加效果可同时将病房内水管打开, 使患者在小便时听到水管的流水声, 这样对解决小便障碍有很大益处。
1.2.4 中医穴位疗法和现代药物应用
取督任二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相关腧穴为主, 仰卧时取中极、关元、足三里、会阴、太冲, 俯卧时取委中、太溪、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隔日1次。
新斯的明为抗胆碱酯酶药,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 使膀胱逼尿肌收缩, 尿道括约肌舒张, 从而起到促进排尿作用[1]。可选用一侧三阴交与对侧足三里小剂量新斯的明0.2mg交替穴位封闭, 隔日1次。
1.2.5 导尿护理
经上述措施仍不能排尿时, 可试行间歇导尿或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前1h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嘱患者尽量自主排尿, 再由康复护理人员进行导尿, 导尿后拔除尿管。完全没有自主排尿的患者, 可留置尿管每日导尿4次, 1次/6h。每周更换尿管1次, 每天更换引流袋2次, 注意定期查尿分析, 一旦发生感染, 要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1.2.6 膀胱功能的训练
为有效恢复患者的排尿功能, 有效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膀胱结石的发生, 必须尽早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 尽早拔除尿管, 行间歇性导尿。训练方法为每次导尿前应配合使用辅助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 方法为让患者双手由腹部向下按压, 感受膀胱底部高度, 逐步、仔细体会寻找适合自己刺激排尿反射的触发点, 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茎头部及收缩、扩张肛门等, 通过训练促使早期出现自发性排尿反射。排尿时为促进膀胱排空, 减少残余尿量, 可同时自上而下按压下腹部, 并给予腹部按压。
2 结果
本组观察30例中, 26例患者经过治疗和训练形成自主性膀胱, 能自行排尿, 4例患者需配合膀胱区按摩排尿;其中有22例在4周内拔除尿管, 8例在6~8周拔除尿管。均没有产生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压疮、便秘等并发症。
3 讨论
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发生小便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同时也会给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要建立反射性或自律性膀胱, 鼓励及诱导患者自主排尿, 避免长时间卧床, 反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采用立、蹲、座位等特殊体位排尿, 逐渐形成反射性排尿。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关心鼓励患者, 把患者当亲人, 认真执行膀胱护理计划, 定期复查尿常规, 尿感染后进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检查, 有针对性应用抗生素, 避免耐药, 同时可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结石的产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小便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颈椎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的护理 第2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90-03 中图分类号:R 683.2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63
颈椎损伤约有70%合并脊髓损伤[1],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截瘫和呼吸功能障碍,截瘫后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易引起多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发生,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与护理质量有直接关系,因此,为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我院2006年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37例颈椎损伤截瘫患者,经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7~53岁,平均41岁;坠落伤9例,交通伤23例,其他伤5例。4例诊断为C3~4急性椎间盘脱出,颈髓损伤并四肢完全瘫;7例为C4~5椎体脱位,颈髓损伤并四肢完全瘫;12例为C5~6椎体脱位并四肢不完全瘫;14例为C4~5椎体骨折脱位并四肢不完全瘫。其中11例给予颈托固定、头颅牵引、药物常规治疗;26例行颈椎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死亡2例;8例四肢完全瘫患者靠轮椅生活;16例四肢不完全瘫患者功能大部分恢复、大小便正常;11例不完全瘫患者四肢功能全部恢复。
护理措施
1.体位护理 伤后立即去枕平卧硬板床,保持颈椎平直,颈部用颈托固定,头颈两侧分别置沙袋,限制颈部活动,防止继发畸形或神经损伤。搬运患者时至少需3个人,且3人同时移动患者,搬动头部时需双手托住患者下颌及枕部,轻微向头顶方向牵引,保持头部与躯干成轴位,防止头颈伸屈及旋转,否则极易加重脊髓损伤。
2.心理护理 突然发生的意外导致患者高位截瘫,患者心理承受很大压力,担心四肢功能不能恢复,大部分患者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焦急易怒、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丧失治疗信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因此,我们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他们的信赖感;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介绍治疗此病的成功经验和类似患者,激发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解释牵引或手术及各种治疗的意义,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把制定的康复计划告知患者,介绍病情改善的过程,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康复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
3.牵引的护理 为了防止颈部损伤加重,迅速给予颈托固定、头颅骨牵引、枕颌牵引治疗。在行颅骨牵引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等意外情况立即抢救;牵引后牵引架保持在25~30 cm高度,屈曲型骨折保持颈部过伸位,伸展型骨折保持颈部在中立位;每天检查牵引轴线,保持牵引绳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上,保证牵引有效;经常检查牵引弓的松紧度,及时旋紧松动的螺丝,防止突然脱落;牵引重量不能随意加减,因为重量减小可引起畸形,重量过大可造成过牵,使骨折不易愈合;每天用酒精消毒牵引针口处2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敷料1次,预防感染。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高位截瘫患者不能活动、皮肤感觉丧失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另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局部缺血,长期卧床亦可导致血流淤滞引起皮肤缺血坏死;加上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潮湿不清洁,极易发生压疮。因此,需间歇性解除压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可使用水床或气垫床减轻局部压迫,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保持牵引绳、患者下颌骨与胸骨体三点成一直线,防止颈椎扭曲,加重脊髓损伤,同时,注意牵引头部并保持一定的牵引力,防止牵引突然松脱发生意外。
(2)肺部感染:颈椎损伤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刺激导致呼吸抑制,加上肋间肌瘫痪,使呼吸运动受限或肺不张,不能主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肺部感染。据报道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如急性期的呼吸衰竭和恢复期的肺部感染)在高位截瘫患者术后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2]。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促进肺膨胀和排痰,如肋间肌麻痹无力咳嗽者,用双手按压患者上腹部辅助呼吸,利于排痰;定期每2 h翻身、扣背1次,使痰液松动脱落有利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有痰不能自行咳出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如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多有窒息危险时,及时行气管切开。
(3)泌尿系感染:早期脊髓休克过程中,受伤平面以下的一切反射均消失,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反射消失导致尿潴留,发生充盈性尿失禁[3]。因此颈椎损伤患者必须常规留置尿管,且留置时间较长,留置尿管期间用1∶5 000呋喃西林250 ml冲洗膀胱,1次/d;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每天用碘伏消毒尿道口1次;当患者肌力开始恢复,改为定时开放,每4 h开放尿液1次,以训练膀胱反射或自律性收缩,预防膀胱萎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3 000 ml左右,有利于冲出尿液沉渣,预防泌尿系感染。
5.康复护理 为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及关节僵硬,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指导、训练患者从被动的接受照顾过渡到自己照顾日常生活。①功能锻炼:一般是在脊髓损伤病情稳定后肌肉无主动运动活动阶段应用,每天给予四肢肌肉按摩,按摩可用揉、捏、摇动等,对关节给予全范围的被动活动,髋关节伸展及内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内外旋转运动,每个关节活动4~5次,2~3次/d,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有效地预防各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②康复锻炼:伤后12周为骨折愈合期,开始床上全面锻炼:包括上肢、下肢锻炼,腰背肌、腹部肌肉锻炼,起坐、翻身锻炼,如开展哑铃、拉力、仰卧起坐等,为离床锻炼打基础。离床锻炼是依靠上肢和背肌带动下肢借助工具站立、使用轮椅或行走。
颈椎损伤合并截瘫患者护理较复杂,本组37例患者经采取科学、积极的护理措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72%),未发生护理并发症,说明科学的、积极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的早期救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 (4):274-276.
[2]徐姬妍,任肖燕.颈椎损伤高位截瘫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体会[J].中医正骨,2009,21 (11):81-83.
[3]沈传侠,焦 伟.颈椎损伤伴截瘫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7C):1895-1896.
(收稿日期:2011-03-18 修回日期:2011-05-16)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40例, 均排除智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疾病[1]。男32例, 女8例;颈髓损伤12例, 胸髓损伤6例, 腰髓损伤22例;高处坠下伤28例, 重物压伤8例, 车祸致伤4例;职业有干部、建筑工人、学生、家庭妇女。其中轻度抑郁8例, 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抑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中度抑郁27例, 表现为情绪低下、心境恶劣、缺乏兴趣、活力和精力减退, 对外界喜怒哀乐的情境视而不见, 忧郁心境占优势地位, 抑郁、悲伤、失望、苦恼、意志消沉等负性情绪相当显著;重度抑郁5例, 表现为自卑心理[2]:悲观、消极忧郁, 对日常的大部分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 甚至有厌世自杀倾向。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 而干预组入院后除按常规治疗及护理外还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生理支持、集体交流和健康教育等护理, 每天3次, 每次30min, 连续4周。
1.2.1 心理支持:
(1) 心理劝慰或疏导:患者受伤入院时处于情绪极不稳定状态, 此时护士应用同情、关爱的态度对待患者, 耐心细致观察其病情及心理变化, 并要适当限制一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亲友来探视, 以免因不当言行而激发患者情绪的恶化。 (2) 提高心理护理的技能与技巧:通过合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交流, 调节其心理行为, 针对他们自卑的心理状态, 动之以情, 耐心开导, 以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3]。 (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娴熟, 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亲切感和安全感[4]。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 每天到病房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交谈,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 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及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每位患者的文化背景、个性特质、引发的焦虑原因千差万别, 故要因人而异, 为患者介绍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宣泄:让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鼓励宣泄、释放压力[5]。护士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不同的角色, 制订相应心理护理计划[6]。
1.2.2 集体交流:
以集体讨论形式, 促使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交流, 相互鼓励, 相互支持, 创造轻松愉快气氛, 使患者克服孤独感和自卑感。每周组织同类患者开展座谈会, 并让同类成功患者现身说法, 使之从中得到启发, 激励其对生活的信心, 减轻各种思想顾虑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7]。
1.2.3 加强护理宣传、教育:
教会患者在产生焦虑情绪时可通过转移的方法转移或分散其注意力。通过派发相关健康教育处方并提供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聆听音乐, 观赏电影电视, 也会给患者一种精神寄托, 以减轻痛苦。创造良好的生活休养环境, 有步骤地安排患者户外活动, 以转移其注意力, 舒畅其胸怀, 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1.2.4 社会支持:
护理人员通过动员患者的亲友及单位同事来做安抚工作。选择患者最信赖、最具影响作用的人来陪伴。陪护者要同医护人员步调一致, 说话慎重。主要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同情、爱护与鼓励。巩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其在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心目中的地位,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3 效果评价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指数) [8]评定, 内容包括进食、修饰、如厕、穿衣、洗澡、行走、上下楼梯、排便控制等10项内容, 每项0~15分不等, 总分100分, 测评后每项得分相加, <60分为生活不能自理。抑郁状态选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指数) 评定, 该表由20个问题条目组成, 每个问题条目均按照1~4级评分, 总分80分, 将20个条目得分相加, 得出原始分, 原始分÷80即得抑郁指数, 该指数<0.5分者为无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干预组Barthel指数及SDS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讨论
3.1 心理护理的意义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是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理医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通过护患间密切交往, 了解患者的心理困扰, 并对其中的异常现象或心理障碍表现给予适当的咨询与治疗的一种护理方法, 通过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的疏导, 使其能与临床护理密切结合。在临床实践中, 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的密切配合, 以良好的仪表、举止、语言、行为和情感去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患者由悲观变为主动、由懦弱变为坚强、由盲目变为自觉、由消极变为主动, 以达到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完成心理护理不是借主观臆断, 而是靠科学的严密性。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 心理因素即可成为致病的因素, 也可作为治疗、护理患者和促进康复的手段。在护理工作过程中, 应用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过程的影响, 及心理、生理、机体和环境辨证统一的原则, 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通过学习理论和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通过语言系统的作用, 科学地实施心理护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2 心理干预的实用性、可行性及必要性
本结果提示, 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脊髓损伤致截瘫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上均有较好的作用。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与普通人不同, 当一个人完全或部分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时, 其精神的创伤远超出肉体的折磨。截瘫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男性, 对突然其来的伤情缺乏思想准备和认识, 加之治疗进展的不明确和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无法预测及掌握而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患者从入院时的恐惧心理到治疗期间的烦躁情绪, 以至出院后的康复保健, 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护士的敏锐观察和精心照顾。因此, 护理人员应每天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体察、理解、体谅患者, 帮助患者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 增强患者的意志, 消除其所有的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舒适感和信任感;要全方位观察其心理, 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异常, 并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 树立生活的信心, 重新走向社会。只有实施完善的心理护理才能建立互尊、互信、互爱的护患关系, 才能有效地保证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评估后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 (Barthel指数) 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指数) 。结果 干预组Barthel指数及SDS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应将心理护理干预作为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一项常规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脊髓损伤,截瘫,抑郁,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4-36, 122-127.
[2]冀雪蕊, 申文英, 李艳萍.浅谈瘫痪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11 (15) :2209.
[3]李湘桂.浅谈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学, 2002, 24 (8) :1315-1316.
[4]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760.
[5] Frojd C, Lampic C, Larsson G, et al.Is satisfaction with doctors′care re-lated to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carcinoid tumours?A longitudinal report[J].Scand J CaringSci, 2009, 23 (1) :107-116.
[6] Elizabeth C, Kathleen UB.Interpersnal relationship professional commun-cation skills for nurses[M].United States:Elsevier Sscience HealthSscience Div, 2006:29-30.
[7]赵洁, 殷秀玲, 刘振萍.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2 (4) :445-446.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截瘫,肢体功能
截瘫的治疗常采用的是运动治疗,针灸治疗,作业治疗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综合康复。2009年10月我中心将引导式教育项目应用于截瘫康复训练中,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于我院就诊36例截瘫患者,以上患者全部符合截瘫诊断标准[1],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4~55,平均年龄39.5岁。
1.2 方法
根据年龄及病情分为A组24~34岁患者,B组35~45岁患者,C组46~55岁患者,以上每组中各12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引导式教育每天进行2次,每次进行1h,并每天进行30min按摩及定量的运动训练。A组患者的训练主要以上肢被动主动训练为主,主要通过举哑铃、徒手操及拉拉簧等方式,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进行训练;同时还可通过在床上搭架子的方式、装拉手的方式 (骨科床) 对患者上肢和上身肌肉进行训练;并对患者挺胸、俯卧背伸及俯卧撑等背肌有关的练习进行推广。B组患者主要以下肢被动活动训练为主,尽早的鼓励患者进行下肢以及其他各关节的被动活动。由于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属于较为容易发生屈曲畸形的部位,所以每天都要大幅度对以上两关节进行活动,尽量充分的进行伸直和外展,此训练每天进行2~3次,每次进行关节时保持在3~5回。C组患者主要以腹部肌肉训练为主,通过卧床-抬头-起坐的方式,或在其腹部平放沙袋的方式,对患者的腹肌进行收缩放松训练。各组每周2次语言课,训练的每一步都在引导式教育下完成。
1.3 评价指标
采用PALCI评价表[2]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训练的第60天后,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正,训练后的120d后进行再次评价。其中P为患者的肢体位置,A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L为患者的移动能力,C为患者的语言能力,I为患者的智能。以上每项评分,其中5分为极重度,1分属于正常。
2 结果
通过对3组患者进行120d的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在P、A和L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改善,其中患者在保持体位ā更衣、更换位置、饮食、排泄及整容等方面相对更为显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主要是在因各种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尤其是对截瘫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因为截瘫患所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伴随终身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使患者学会学习自己帮助自己的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使患者个人的性格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促使其体能得到最大的发挥[1]。尽量式患者要做的活动融入其思想中,达到使患者主动活动的目的。
引导式教育的形式相对较为轻松,其教育的特点是让患者通过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并通过节律性意向、对活动进行分析及采取活动序列等方式,对患者实施有目标导向的训练,并强调训练的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始终贯穿患者生活。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注意,并提高其主动参与性,要将康复与教育生活等方面联系起来,以便使患者的整体训练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截瘫病人均是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颈椎损伤14例,胸椎损伤36例,腰椎损伤34例;年龄最大49岁,最小21岁;病情1~4年13例,21天至1年71例。所有病例均经过X光片显示脊椎有压缩、移位或粉碎骨折,经过手术证实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ASIA(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神经病损伤分级,84例患者均符合ASIA分级:B级,不完全性损伤(39例):损伤水平下保留感觉功能,肛黏膜皮肤反射存在;C级不完全性损伤(21例):损伤水平下保留运动功能,肛指诊反射存在,但其关键肌的肌力小于三级;D级不完全性损伤(24例):损伤水平下保留运动功能,肛指诊反射存在,且其关键肌的肌力大于三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
采用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取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
(1)配穴:环跳、归来、委中、足三里、丰隆、阿是穴等穴,施平补平泻法,并采用孙氏[4]长针透穴法,特别是腰部夹脊穴,取胸12两侧的夹脊穴,用5寸毫针平刺向下进针,针透几穴,使患者感到脊柱周围强烈的针感,并以向臀部传感为佳。
(2)艾灸:背部取穴夹脊、背输穴,四肢取曲池、足三里、血海,腹部取关元、气海,将鲜姜切成0.3~0.4cm的薄片,面积要大于艾炷底面,用三棱针把姜片剌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再在姜片上放蚕豆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有灼热感时轻轻拍打周围皮肤,当患者呼痛时取下,作一壮,连灸五壮。灸后可见灸处皮肤潮红,温热为度(尽量不要产生褥疮),每次2~3穴,1次/d。
1.2.2 中药疗法
外洗方(羌活30g,冰片20 g,马钱子30g,乳香30g,丹参30g,透骨消100g,鸡血藤15g,续断10g,牛膝10g,地龙12g,当归9g。加白酒300mL与水同煎)每10剂停2天。同时采用中药内服,以滋肾养肝补脾,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左归丸加归脾汤加减。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神经系统诊断与疗效标准》的评定。治愈:能自由行走,二便随意或接近随意;显效:能扶拐独立行走,反射性膀胱形成;好转:运动及二便功能改善;无效:运动及二便功能无改善。
2.2 临床疗效
84例患者中,治愈43例,占51.19%;显效26例,占30.95%;好转15例,占17.85%。总有效率100%。
注:由表2可以看出,脊髓损伤越轻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
3 病案举隅
王某,男,43岁,工人。因不慎从高处坠落5月。在某院手术治疗后疗效欠佳。受伤部位L2、L3、双下肢肌肉中度萎缩,膝关节不能屈伸。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予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洗治疗。一个半月后可自行翻身,双下肢可屈伸,自行翻身并坐立,肛周感觉逐渐恢复;4个月后,大小便恢复正常,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改善。出院后加强锻炼,5个半月后拄双拐行走,二便正常;8个月后随访生活自理,性功能有所恢复。
4 讨论
外伤性截瘫多为脊柱外伤骨折、脱位的合并症,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反射出现严重功能障碍,常遗留截瘫及二便功能障碍,康复较困难。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体惰”、“痿证”、“痹症”等范畴。西医除手术治疗外,往往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而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本病,多采取综合疗法,或以中药为主,或以针灸为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一的中医治疗有其局限性。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截瘫要比单一西医或中医疗效更佳,尤其是对不完全性截瘫,临床疗效显著。因为若脊柱受外伤,断裂变形,有的已压迫脊神经,用手术治疗后消除了对脊髓的压迫,才有利于神经的恢复,不然单用中草药效果也不好。同时采用先进检查手段,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司二便,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且脾胃为后天之本;肝主藏血,在体合筋,且肝肾同源”。故笔者在临床中治疗该类患者除采用现代西医手术治疗外,还采用中药联合针灸。中药内服,以滋肾养肝补脾,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左归丸加归脾汤加减,以滋养肾精充养脊髓为主,同时培补后天以养先天,然肝肾同源,故养肝血以充肾精。中药外洗加强活血通络,并起到局部刺激的作用。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贯穿整个脊柱,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更有学者认为督脉即脊髓。故针刺以督脉穴为主以疏经活络,调节脏腑气血平衡,减轻和延缓伤后早期病理损害,改善脊髓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同时采用孙氏[4]长针透穴发,特别是腰部夹脊穴,取胸12两侧的夹脊穴,用5寸毫针平刺向下进针,针透几穴,使患者感到脊柱周围有强烈的针感,并以向臀部传感为佳,以加强疗效和局部刺激。
今后应继续发挥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深入并完善临床研究,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增加专方、专药及制剂的研究,进一步探讨针灸及中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米建平.以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9):517.
[2]燕铁斌.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张俊,李朝,于强.十联电针治疗截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1995,12(3):40.
[4]孙力.长针透穴治疗外伤性截瘫[J].中国针灸,1996,20(6): 59.
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第6篇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 伤者可丧失劳动能力, 不仅影响自身生活质量, 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 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有重大影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护理“早”的含义是指:受伤当日开始, 从入院开始, 术后立即开始[1]。鹤煤公司总医院法医科在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27例外伤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 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其中男19例, 女8例, 年龄17~58岁, 平均36.2岁, 来院就诊时间为伤后1 h~9 d不等。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 入院时影像学检查示脊髓完全横断, 双下肢肌力为0级, 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8例, 入院时影像学检查示脊髓不完全损伤, 双下肢肌力≤3级, 感觉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27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住院时间16~62 d, 平均为28.7 d。
1.2 方法与结果
27例患者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情况来调整康复护理程序, 待患者有部分肢体功能恢复则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主动肢体功能练习。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最短0.5年, 最长2年, 平均1.6年。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能熟练使用轮椅活动, 生活基本自理, 未发生压疮、关节僵直、关节挛缩、足下垂, 二便规律排泄, 其中4例患者可在支架和双拐帮助下短距离行走。7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能弃拐行走40~60 min, 生活自理, 二便能自控;其余11例生活自理, 可熟练使用轮椅及双拐, 二便能自控。除5例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外, 其余22例均康复良好。
2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2.1 关节活动度 (ROM) 及肌力训练
上肢训练:顺序为手-手腕-肘-肩关节, 帮助患者做手指的屈伸、握拳、拇指对指及外展运动, 肘关节伸屈、前臂旋后运动, 肩关节前屈、外旋运动, 上肢外展扩胸运动。下肢训练:顺序为足趾-踝-膝-髋关节, 做关节被动活动时, 注意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避免活动范围过大和快速用力牵拉引起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 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一般在内固定术后2~4周开始胸、腰、腹肌的训练。
2.2 呼吸功能训练
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体位排痰训练等。①深呼吸训练, 增加肺活量:采用吹气球和吹气泡训练。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患者取侧卧位, 屈膝, 深吸气在呼气约2/3时咳嗽, 如此反复进行, 避免在餐后进行以防呕吐。③间断叩背:每2~4 h翻身叩背1次, 通过叩击震动使痰液松动排出。
2.3 膀胱功能训练
入院后1~2周内给予留置导尿, 使膀胱内不积存尿液, 可预防泌尿系感染和膀胱萎缩。伤后2周夹闭尿管进行膀胱训练, 每2~4 h放尿1次。伤后3~4周拔除尿管训练膀胱反射功能, 指导患者缩腹、提肛, 每日3~4次, 每次10 min, 诱导患者意识控制。
2.4 体位变换及训练
体位变换是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①患者应卧硬板床禁卧软床, 防止损伤加重。②平衡翻身:每2~4 h患者平衡翻身1次, 翻身时需2~3人保持患者肩、腰、臀部呈一直线, 禁忌扭曲, 动作协调一致。 术后1周, 开始床头抬高训练,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方法:逐渐抬高床头15、30、45至60°, 每次10~15 min, 每日2~3次, 直至患者在床上坐起。
2.5 轮椅训练
掌握轮椅的使用技巧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术后2周开始轮椅推行训练, 第四周开始轮椅技巧训练, 第六周实现独立乘坐轮椅, 训练双上肢支撑力、如何上下、安全乘坐轮椅、使用轮椅手闸的技巧, 轮椅上定时用双手支撑扶手, 减轻臀部的压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的发生。
2.6 行走训练
训练性步行要在护士或家属的协助下, 由坐到站立、移动、行走, 自身不能达到行走的功能。功能性步行可通过训练达到行走功能, 如不全瘫患者可借助辅助工具, 如拐杖、助行器、支具等进行行走训练, 最大可能地恢复行走功能。
4 讨论
脊髓损伤可造成患者运动、感觉、大小便等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压疮、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而危及生命,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 在正确的急救处理、合理药物及外科干预的基础上, 及时的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肢体存在的主动功能和训练截瘫肢体残余功能, 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能力。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训练是康复医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资料显示, 由于开展早期康复, 住院时间、医疗经费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未开展早期康复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 卧床时间延长[2]。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康复训练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功能恢复起到了康复期短、康复效果好的目标。因此, 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014.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位截瘫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4例, 女6例, 年龄26~70岁, 平均 (45.7±2.5) 岁。试验组30例, 其中男26例, 女4例;年龄25~71岁, 平均 (46.2±1.6)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 针对患者进行简单护理。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的方式针对患者进行护理, 首先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护理, 由于患者所患疾病较为突然, 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 对于疾病的康复训练不能坚持进行, 因此要对于患者进行一定的沟通, 减轻患者的压力, 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行康复锻炼[3,4]。其次, 对于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一定的管理, 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状况, 针对患者增加一定的呼吸功能的训练, 指导患者做出正常的咳嗽方式, 进行一定的扩胸运动, 促进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的排泄, 如训练患者深呼吸, 吹气球等一系列动作来促进患者的肺部膨胀功能[5]。最后,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意义、坚持功能锻炼的意义等等。其中针对患者进行防治肌肉萎缩, 常见肌肉萎缩护理有坚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训练及按摩,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进行补充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物质, 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食物等。对于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讲述护理的重要意义[6,7]。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 如专题讲座, 文字资料, 建立一定的患者病历讨论小组, 让患者能够进行一定的交流, 互相交流预防疾病, 以及战胜疾病的经验等, 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 增加对战胜疾病的信息, 且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护理后们能够使护理人员更加有效的对患者各个身体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饮食指导, 补充一定的高蛋白以及营养物质, 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及焦虑评分。其中护理疗效以显效、有效、无效评定,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的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护理后较前SAS分明显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患者属于高位截瘫, 部分神经以及功能有所消失或是减退, 因此在对于高位截瘫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8,9,10,11]。在本次研究中针对高位截瘫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 试验组采用系统化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面: (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发生高位截瘫患者属于突发性状况, 患者的心理压力承受较大, 心情较为焦虑[8]。因此首先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有些患者觉得自己生病为家人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这对病情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12]。因此, 护理人员要通过多种途径, 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于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以及其他患者通过康复锻炼后病情有一定明显恢复的成功案例进行一定的讲述, 建立起患者与疾病战斗的信心[9]。通过家属的贴心关怀和护理工作人员的细心照顾, 使患者心情保持一定的舒畅。 (2) 提高患者肺部感染意识,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 患者的呼吸功能有所降低, 容易发生一定的肺部感染, 要求促进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的排泄, 并要求患者多饮用水, 以达到减轻患者气管内痰液的黏稠度的目的[13];对患者餐后的半个小时以内, 进行一定的腹部按摩, 促进患者的肠道运动, 促进患者的排气排便, 减少患者由于腹胀从而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3)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意义、坚持功能锻炼的意义等。其中针对患者进行防治肌肉萎缩, 常见肌肉萎缩护理有坚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训练及按摩, 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进行补充高蛋白、高能量饮食, 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物质, 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食物。对于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讲述护理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饮食指导, 补充一定的高蛋白以及营养物质, 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14,15]。
综上所述, 本次试验采用系统化护理的方式对于康复期颈髓损伤高位截瘫的患者护理效果较好, 通过系统化的护理, 能够使患者坚持的进行康复锻炼, 以及临床治疗, 对于患者的肺部感染等一些并发症有一定的控制, 重新树立了患者正常生活的信心,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康复期颈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系统化护理的疗效评价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位截瘫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式护理, 试验组30例采用系统化护理的方式护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康复期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且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护理后较前SAS分明显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护理后 (P<0.05) 。结论:采用系统化护理对康复期颈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 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提高, 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论文 第8篇
方法:对12例脊柱骨折伴随脊髓损伤患者采取全面的医学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采取适当的康复锻炼,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
结果: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及病情恶化现象,病情均有好转。对本次康复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和满意患者12例,满意度100%。
结论:采取科学、全面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遏制并发症,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2.2±3.8)岁;患者颈椎损伤2例,胸椎损伤4例,腰椎损伤6例;患者脊柱骨折原因高处坠落3例,车祸5例,重物压伤4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应检验证明病情属实,且均给予正规手术治疗。
1.2康复护理方法。常规医学护理:对泌尿系统紊乱的患者,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导尿,并引导患者家属了解导尿原理、学习导尿方法,规范化地为患者导尿,及时排尽膀胱内尿液,以保护患者膀胱健康,人工导尿管导尿视患者术后具体情况持续15天左右。对肌张力开始恢复的患者,以每3h一次的频率定时为患者开放使用膀胱引流,以将患者膀胱缩涨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患者导尿管拔出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按压以促进患者自行排尿,逐渐开始锻炼患者膀胱及泌尿系统的恢复和适应。对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的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尤其对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减弱及呼吸分泌物无法排除的患者,要密切关注患者呼吸道情况,为患者定时翻身、扣背,帮助患者及时咳痰,对于呼吸道分泌物严重不能排除的患者,遵医嘱给予相应的祛痰药物调理。
日常康复护理:患者术后会不同程度上出现消化功能减弱及胃肠功能紊乱现象,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增加高蛋白、高纤维含量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便秘情况给予相应的饮食结构调整,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药物辅助以缓解便秘情况。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协调控制患者日常饮食配比及饮食摄入量,适当增加患者水的日常摄入量,保证患者饮食卫生安全,保持饮食规律。由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医护人员相应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尽量采用透气性强的床褥和被子,随时保持患者床褥及被子的清洁干爽,护理人员定时为患者进行严格的皮肤清洁护理,视天气炎热和潮湿情况定时为患者翻身,尤其注意在翻身时保持患者脊柱稳定。另外,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患者日常体位护理的重要性,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5h,帮助患者有效减少出血量,在日常护理如翻身、搬动、进水进食等时候随时注意避免对患者脊柱的压迫、拉伸和扭曲,随时保持患者脊柱平直,以免加重病情[1]。
醫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明确患者术后行动不便、皮肤知觉丧失的状况,共同关注患者安全问题,禁止患者自行挪动和起卧,严防患者在进食、护理、锻炼过程中烫伤、碰伤和摔伤,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况,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应严防患者自伤和自杀行为[2]。
功能锻炼: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及不同的康复护理阶段,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辅助康复治疗与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方法,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专业为患者进行四肢及肢体关节为主的按摩,促进患者肢体及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有效预防患者并发症及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现象的出现[3]。
心理护理:患者脊髓损伤后大多出现严重肢体瘫痪和疼痛现象,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4]。很多患者在病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折磨下极易出现情绪失控甚至自伤现象。护理人员在深入了解和体谅患者病情与心情的同时,对患者始终抱以深刻的同理心,从言行和日常护理上充分尊重患者,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和愿望,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答应患者要求,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及技术情况,介绍之前治疗成功的患者案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效果具体解释和讲解,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用药、进行日常护理及功能锻炼,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每一项护理和康复工作。
2讨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之一,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后的严重并发症。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大多出现严重肢体瘫痪和疼痛现象,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针对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病情的特殊性及严重程度,在手术后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性康复护理方案,从患者常规医学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日常康复护理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术后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用药、进行日常护理及功能锻炼,尽可能地预防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本次采取全面康复护理的12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产生,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证明全面性的康复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米长爱.家庭访视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08(20):1789-1791
[2]邓曙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术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6):110-111
[3]方青,何清义,吴新军等.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26-27
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护理干预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 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脊髓损伤,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24例, 患者年龄29~72岁, 平均年龄为 (45.3±3.2) 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1例, 患者年龄29~70岁, 平均年龄 (44.5±3.3) 岁;观察组患者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 患者年龄为30~72岁, 平均年龄为 (43.8±3.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尿潴留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直肠功能训练及Crede手法护理, 如下为具体护理措施:
1.2.1 常规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过程中, 采用持续导尿法, 在将气囊导尿管置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定时对患者膀胱进行冲洗, 在清晰尿道口的过程中要使用0.5%碘伏消毒剂擦洗, 并每天对患者集尿袋进行更换, 导尿管一般每隔4周更换一次, 并定时开放, 一般1次/2小时, 护理人员在患者放尿之前要触摸患者腹部, 以此对患者膀胱充盈情况进行更清楚的了解, 并指导患者学会收缩腹肌压迫膀胱[1]。
1.2.2 直肠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护理患者取卧位, 护理人员将双手四肢分开按压患者下腹部, 按压的过程中注手法力度, 按压时间以1~2 min为宜。之后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对患者肛周穴位进行按摩, 并用左手将患者扶住, 继续对患者腹部进行按压, 将指套戴在右手食指上, 将手指伸入患者直肠, 深度以两节手指为宜, 对患者括约肌进行轻柔, 并将手指紧贴患者直肠肠壁作环形运动, 在手指环形运动10圈后让患者休息1~2 min, 之后再环形运动直至排气、排便的同时, 尿液也能顺利排出[2]。
1.2.3 Crede手法
方法1: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 其余手指放在膀胱底, 逐渐施力向内下方挤压。方法2:先用一手掌触摸膀胱, 由膀胱底向体部环形按摩3~5 min, 再把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 手法由轻到重, 忌用暴力, 直到排出尿液[3]。膀胱底于耻上2横指以下时 (尿量约400 m L) 可使用Crede法排尿, 如果尿液太少不易挤出, 过度充盈会导致尿液反流到肾脏, 甚至有膀胱破裂的危险。操作时挤压力度要适宜, 方向向下、向会阴部, 若不成功可刺激大腿内侧、会阴部、龟头或肛门塞入开塞露引发排便动作, 诱发排尿反射并鼓励患者用力排空尿液。为了减少残余尿量, 压力要持续、均匀, 不可随意松手减压, 特别是尿液快流完时, 如缓劲后再加压, 则不能压出尿液, 残余尿量就会增多[4]。
1.3 评价指标
训练1个月后对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在尿液溢出之前及时导尿并尽量排空膀胱, 上午、下午、晚上各测1次, 3次所得的尿量平均值为膀胱容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用 (±s) 表示,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为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尿路感染发生例数照表, 如表2为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患者的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对照表。
表1中清楚显示出,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直肠功能训练及Crede手法护理后, 尿路感染发生率 (16.7%) 明显低于对照组 (43.3%) ,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中清楚显示出,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直肠功能训练及Crede手法护理后, 膀胱残余尿量 (47.3±9.7) m L明显低于对照组 (114.5±23.2) m L,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之后膀胱容量 (377.3±47.2) m L明显优于对照组 (221.2±28.1) m L,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理论中认为尿潴留属于膀胱气化不利, 而运用直肠功能训练和Crede手法, 刚好按摩到膀胱区邻近的关元、气海、中极、长强、会阴等穴位, 可疏通经络, 行膀胱蕴结之热, 调下焦气机, 助膀胱气化, 则尿自通。从神经学说来看, 神经反射解除中枢抑制及直接刺激膀胱神经, 使副交感神经脊髓神经兴奋, 使副尿肌收缩, 括约肌松弛, 而引起排尿活动。该手法简单易学, 谨慎操作无不良反应[5]。不仅解除脊髓损伤患者因尿潴留带来的痛苦, 而且避免了因导尿术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 还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提高了治疗效果[6]。
参考文献
[1]赵红云.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原因及中西医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3) :1666-1668.
[2]王俊华, 陈邦国, 尹晶, 等.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4) :6-8.
[3]孔娟, 朱乐英, 彭银英, 等.艾灸气海穴关元穴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报, 2009, 16 (7) :66-67.
[4]陈荣良.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针灸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23) :3627-3629.
[5]李华, 王慧中, 许珂, 等.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无创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 (5) :470-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