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新华网伦敦4月26日电(记者黄)英国约克大学26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帮助病患手术后血液恢复凝结能力的新型纳米材料,它有望替代目前常用且有副作用的凝血药物。
在一些手术中,为保持病患血液循环畅通,往往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防止血液凝结,但在手术结束后,又需要恢复患者的血液凝结能力,以加快伤口愈合,因此又要用其他药物来中和肝素的效果,如鱼精蛋白,但它有一定副作用。
约克大学的戴维史密斯教授等研究人员在德国期刊《应用化学》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与鱼精蛋白在结构上类似的纳米材料,实验显示它可以很好地中和肝素。
史密斯说,有望利用这种材料制造出适用于人体且可降解的药物,它不仅可以中和肝素,还可以避免鱼精蛋白的副作用,加快患者的手术后康复。
(新华网)
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随着工业需求的提高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高强度、高塑性、高韧性成为金属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固溶强化、应变强化、第二相弥散强化等方法来提升金属材料的强度,这些方法的本质都是在金属材料中引入各种缺陷,通过阻碍位错运动来实现,但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因此,如何在保证高强度、高韧性的前提下提高金属材料的塑性,成为金属材料研究的关键问题川。
细晶强化是一种能够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塑性和韧性的方法,因此备受研究人员关注。而当单相或多相金属材料基体中的晶粒被细化至纳米级别(1~100nm),即称为“纳米晶金属材料”。纳米晶金属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在强度、硬度、韧性、超塑性等力学性能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强化机理是当晶粒被细化至纳米级别后,晶界占材料的体积百分比非常大,材料整体的缺陷密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阻碍位错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德国H.Gleite暾授课题组利用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法制备出块体纳米晶金属后,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制备技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经过30余年的发展,纳米金属粉体、金属纳米晶薄膜的制备和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部分制备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而制备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报道却相对较。
本文将对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制备方法进行介绍,继而结合文献计量法分析当前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最后通过对公开资料整理以及专利分析,讨论当前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应用。
1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制备方法
1.1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特性
通过细化晶粒,能够同时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但是随着材料加工(制备)技术的发展,晶粒尺寸被加工(制备)到更细的水平,许多实验数据表明,当晶粒被细化到亚微米、纳米尺度之后,以往“强度和塑性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强”的结论并不适用。对此,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试图阐明其机理。
1.1.1强度
在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晶粒尺寸满足霍尔—佩奇关系(Hall Perch Relationship),即晶粒尺寸越小,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会越大。显然,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寸,理论上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将会有显著的提高。然而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小于某个临界值之后,强度與晶粒尺寸会呈反霍尔—佩奇关系(anti HallPerch Relationship),即强度随晶粒尺寸减小而降低(见图1)。研究表明这个临界尺寸大约是10~50nm(不同的金属材料临界尺寸略有不同)。研究人员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当晶粒尺寸(或者说晶界体积百分数)到达I临界值时,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塑性形变的主导机制就会从位错诱导变为晶界滑移。此外,由于晶界的体积百分数增大,界面能也随之增大,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结构并不稳定,即使在室温下也可能会出现晶粒长大的现象,使其强度降低。
1.1.2塑性
在传统的粗晶金属材料领域,降低晶粒尺寸可以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增强材料的塑性。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当晶粒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时,虽然金属材料的强度或许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塑性却未必能够得到增强,甚至会下降,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金属材料的均匀延伸率上。图2反映了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中强度和塑性的关系,可见,大多数纳米晶金属材料处于阴影区域的左边,表明大部分纳米晶金属材料表现出高强度、低塑性。而少数落在阴影区外的点为纳米晶铜,表明金属铜在晶粒被细化到纳米尺寸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和塑性。此外,晶粒的细化对金属材料塑性的影响还反映在加工硬化率变差上,加工硬化率差会使材料在拉伸测试中产生应力集中,过早出现局部变形,影响材料的成型。
1.2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制备方法
按照原材料和工艺路径的不同,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2大类。第一类是“两步法”,这种方法从微观层面入手,先制备出纳米级的颗粒,再经加压、烧结获得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如机械合金法、粉末冶金法、惰性气体冷凝法等;而第二类则“一步法”又可以细分成2种,一种是通过特殊工艺对宏观的块状金属材料机进行处理,将其晶粒尺寸细化至纳米级,如非晶晶化法、大塑性形变法;另一种是通过快速凝固、电沉积、等离子烧结等方法直接制备出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主要制备方法及优缺点如表1。
2基于文献计量的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研究态势分析
在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板(sCIExpand,SCIE)数据库对块体纳米金属材料相关论文进行检索,以了解该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检索式:TS一[(nano grain OR\"nanograin”OR nanocrystal*)AND(alloy*OR metal*)AND(synthsi*OR prepat*)AND(bulk))NOTTI=oxid*;检索时间是2020年3月27日;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2020年;数据库是sCIE;文献类型为全部类型,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137篇。
2.1块体纳米晶金属领域发文趋势分析
对1991-2019年间该领域年度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可见从1994-2009年间,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领域的论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2010-2019年间发文量有所回落。数据表明在1994-2009年间纳米晶金属材料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在2010年之后年度发文量在60篇左右波动。这或许是由于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有待技术上革命性的突破。
2.2发文国家,地区分析
对相关论文通讯地址所在国家/地区进行分析,根据发文数量进行排序,结果如图4所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发文量排名前5,其中我国在纳米金属材料领域发文量遥遥领先,为第2名(美国)的4倍,可见我国在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
2.3研究机构
对相关论文的发文通讯单位进行分析,根据发文数量进行排序,前10名如表2所示。国内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发文较多,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为通讯机构的文章主要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国外印度理工学院、日本东北大学、德国德莱斯顿莱布尼兹固态与材料研究所等高校或科研院所发文较多。
2.4研究热点
对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整理出与制备方法、研究方向相关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可见机械合金法(Mechanical Alloying)、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sintering)、粉末冶金(PowdermetallurgY)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多关注于“两步法”的块体纳米金属材料制备方法。其次,无定形(amorphous)、晶化(crystallization)、电化学沉积(electrodeposition)、金属玻璃(metallic glasses)等关键词频次也较高,表明非晶晶化法、电化学沉积法等“一步法”和纳米金属玻璃的制备也受到一定的关注。
3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应用现状及产业化前景
3.1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应用现状
在应用方面,块体纳米金属材料在实验中展现出比传统金属材料更好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理论上在生物医疗、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讯、汽车、机械、核电等多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是根据网络调研,未见纳米金属材料大批量产业化应用的报道,少量的与应用相关报道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喇培清团队制备出了相对密度大于98%、平均晶粒尺寸小于20nm且在各个方向基本均匀,材料厚度大于10mm、直径约为90mm的纳米晶金属材料,并在某型号潜艇发动机密封环中得到了应用。
根据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创新研究计划(SBIR STTR)网站查询结果,共查询到86个相关项目信息,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问,美国已有较多块体纳米金属相关研究成果,并尝试投入实际生产。值得一提的是,相關项目涉及多种军事用途,如子弹弹头、个体装甲等。根据网站资料显示,项目基本于2015年前结题,并未查询到后续产业化信息。
日本早在2002年已着手组织大学和企业开发纳米金属材料,拟为航空航天、海洋开发及半导体元器件等高技术行业提供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对相关专利进行解读,日本纳米技术研究所在2003年通过机械合金法制备出品粒尺寸在30~80nm不等的多种纳米晶奥氏体钢。
3.2基于专利分析的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产业化前景分析
对块体纳米金属材料相关专利进行分析,从技术分布和成果转化的角度了解当前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以检索式IPC=(C21OR C23OR C25OR C40ORC30OR C99OR B22) ANDTIAB=[(nano OR nano-grain ORnanocrystal*OR纳米晶OR纳米)AND(alloy*OR metal*OR金属)AND(synthsi*OR prepar*OR制备OR制造)AND(bulk OR块)NOT(氧化物OR oxid*)1在Incopat专利检索平台经行检索,共检索到专利472条,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25日。
3.2.1专利技术来源及构成
对检索得到专利的申请人国别进行分析(见图5),大部分专利来自于中国,数量占总体的57%,其中我国专利的申请人类型主要为大专院校,其次是企业和科研单位。表明我国块体纳米金属材料的相关技术主要来自于高校或科研机构。
3.2.2专利技术转化情况
对472件专利的法律事件进行分析,其中71件专利发生转让,转让率为15%,领域专利转让率较高。进一步分析转让专利的受让人情况,结果如图6所示。可见有64件专利的受让人为企业,占64%;有25件专利的受让人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占24%;值得注意的是有11件专利的受让人为美国空军、美国海军等美国官方机构,表明部分专利可能用作军事用途。
4结语
块体纳米金属材料在实验中展现出比传统金属材料更好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够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理论上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讯、汽车、机械、核电、生物医疗等多个行业具有应用潜力,并具有军事用途,美国有用作子弹头、个体装甲等相关项目。
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其研究可能进入了瓶颈期,有待突破。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步法”,其中机械合金法、放电等离子烧结、粉末冶金等方法研究较多。“一步法”中电化学沉积和非晶晶化法相对关注度较高。
我国块体纳米金属材料相关研究论文和专利的发表量遥遥领先,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但是国外纳米金属材料相关专利的转让率较高,且多数受让人为企业,也有军事部门。
目前仅有少数纳米金属材料试验性应用的报道,主要是一些体积较小的构件,并未出现大型构件采用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相关报道。虽然美国、日本等在2l世纪初期已开展纳米金属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但后续没有产业化,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晶金属材料当前的制备技术还无法满足大批量工业生产的需求。
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纳米科技;纳米材料;应用现状
一、纳米的相关定义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9米,形象地讲,1纳米的物体放到1个乒乓球上,相当于1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20世纪80年代末纳米科技迅速发展。1982年,宾尼希等人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该显微镜为人类进入纳米世界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门。
二、纳米科技的应用现状
纳米科技指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和技术。纳米科技用途广泛,涉及领域多,体现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前沿领域,包含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等学科领域。
1
纳米电子学
量子元器件是纳米电子器件中最有应用前景的。这种利用量子效应制作的器件具有体积小、高速、低耗、电路简化等优点。
2
纳米材料学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很混乱的,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原子易迁移,因此纳米材料表现出优越的韧性与延展性。陶瓷材料通常呈脆性,而由纳米粒子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却有很好的韧性。
当前材料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纳米材料是具有未来超级纤维之称的碳纳米管,可做成纳米开关或极细的针头用于给细胞“打针”等。纳米材料现已用于研究太空升降机、纳米壁挂电视、纳米固体燃料、纳米隐身飞机等。
3纳米机械学
用原子、分子操纵技术、纳米加工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等新科技,科学家们已经制造了纳米齿轮、纳米电池、纳米探针、分子泵、分子开关和分子马达等。美国康纳尔大学的科学家利用ATP酶作为分子马达,研制出了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细胞的纳米机电设备“纳米直升机”。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用DNA(脱氧核糖核酸)制造出了一种纳米级的镊子,每条臂长只有7纳米。
还可用极微小部件组装一辆比米粒还小,能够运转的汽车、微型车床,可望钻进核电站管道系统检查裂缝;组装提供化工使用的火柴盒大小的反应器;组装驰骋未来战场上的纳米武器,如蚂蚁士兵、蚊子导弹、苍蝇飞机、间谍草等。
21世纪,纳米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信息、医学和新材料领域。
三、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大都是人工制備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如陨石碎片、牙齿皆由纳米微粒构成的。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以下优点:
1
特殊的光学性能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F-117A型隐身战斗机外表所包覆的材料中就包含有多种纳米超微颗粒,强烈吸收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来欺骗雷达,实现隐形,成功地打击了伊拉克的重要军事目标。
2
特殊的热学性能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熔点固定,超细微化后将显著降低熔点,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
3
特殊的磁学性能
研究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
4
特殊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通常呈脆性,陶瓷水杯一摔就碎,而由纳米超微颗粒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可像弹簧一样具有良好的韧性。研究表明,人的牙齿具有很高的强度是由于它是由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金属-陶瓷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很广。
钱学森曾说:“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在不久的将来,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玉芬,陈清如纳米材料的基本特征与纳米科技的发展[J]中国粉体技术,2002(06).
[2]翟华嶂,李建保,黄勇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进展、应用及产业化现状[J]材料工程,2001(11).
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卢磊,1970年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11月-2004年9月,2008年5月-2008年10月,两次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卢磊针对金属材料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相互矛盾这一难题,巧妙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机制,成功实现了铜的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有可能为高强高导电材料的开发提供一个新途径。
卢磊寄语青年人:
科研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执著。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次次失败,摸爬滚打,对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如果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以后,你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回头看看整个过程,你会发现你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升华。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的困境,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做选择题。而有时,这种难题也会出现在科学研究中,但科学家却没有选择,因为现实情况要求他们“鱼”与“熊掌”必须兼得。
强度和导电性,是导体材料的2个至关重要的性能,因此在工业应用中,往往需要导体材料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导电性。例如,导电磁铁线圈中的导线既要承受巨大的电磁作用力,又要保持较低电阻,以降低电流导致的温度升高。故而,高强度和高导电性是超导磁铁中导线必不可少的重要性能。
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恰好就出现在这里。因为在常规金属材料中,这2种性能往往相互抵触,不可兼得。通常,纯金属(如银、铜等)都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但它们的强度却很低。通过一些强化手段,我们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如合金化(添加合金元素)、晶粒细化或加工强化,但问题在于,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进行强化后,金属材料的强度会有所提高,但电导率却会大幅度降低。其原因在于,这些强化技术会在金属材料中引入各种缺陷,这些缺陷会显著增加材料对电子的散射,从而降低导电性能,使电阻增大。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复合材料法,虽然可以把材料的强度增强很多,导电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方法的工艺非常复杂,得到的产品在性能上也不稳定,最关键的是成本非常高。因此,如何同时实现金属材料的高强度和高导电性,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
2000年,这个难题也摆在了卢磊面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决定跳出既有方法的限制,在以前研究纳米晶体金属的基础上,她和同事决定尝试一种特殊的低能共格结构:纳米孪晶(如果2个晶体沿1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2个晶体称互为“孪晶”,这个镜面即为孪晶界面)。
正是基于这种开创性的想法,卢磊和她的团队经过4年的不断尝试和努力,终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他们制备出的纳米孪晶纯铜体现出了极其优良的特性,不仅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而且还解决了另一个矛盾:纳米孪晶纯铜在具有高强度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塑性和韧性。而通常,高强材料的韧性一般都很低,而高韧材料的强度又很低。
在高强高导材料领域,卢磊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开辟了一个新的材料研究领域,未来的纳米孪晶结构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输电线的电能损耗,而且应用在微电子领域后,这些材料还能让我们的电脑、手机等产品越来越薄、越来越小,使用寿命也会越来越长。
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前景,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以及各方面特点,综述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结合当下科技发展形势,给出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聚苯胺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根据导电高分子的特殊性能,可以把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分为导电材料、导电以及导磁材料、光合催化材料、微波用的吸收材料、生物吸附材料以及防腐材料等,这些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总结各种材料的共同特点,给出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本特点。
2 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导电高分子材料有很多基本性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性能主要有导电性能、导电导磁性能、光学性能、生物吸附功能、微波吸收功能、防腐性能等,接下里详细介绍这些性能。
导电性能
导电性能是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最基本的性能,也是最重要的性能,当前,很多科学家把提高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单位导电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当前最热的研究领域就是利用纳米分子掺杂技术来提高高分子的导电能力,实际证明,通过纳米分子掺杂技术可以成百上千的增加高分子的导电性能,通过提高高分子的导电性能可以大大扩展导电高分子的应用领域,现在提的比较多的纳米掺杂高分子材料主要有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稀土氧化物納米复合材料、金属盐纳米复合材料等,这些复合材料由于掺杂了纳米复合材料,大大增强了性能。
导电导磁性能
导电导磁性能也是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双导”特点,大大增加了导电导磁材料的应用范围,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池、电显示器件、分子电器件、非线性光学材料、传感器以及微波吸收等领域,其中导磁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分子电器件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分子电器件领域,导磁高分子复合材料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光学性能
光学性能是某些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特殊性能,其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在上世纪90年代就研究了聚苯胺和聚吡咯两种复合材料,经过长时间尝试,终于发现聚苯胺和聚吡咯等复合材料具有光学性能,我国科学家何晓云等以电化方法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基体上制备聚吡咯薄膜。在导电高分子膜上涂布纳米MOS2晶体,荧光分析发现其荧光光谱相对于高分子膜有一定程度的红移,这说明有些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光学性能,如今,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已经被普遍应用,比如应用在液晶显示玻璃基板的生产中。
生物吸附功能
我国科学工作者郑国祥等用苯胺作还原剂还原氯金酸合成了金纳米结构。TEM实验表明,苯胺还原氯金酸能生成苯胺齐聚物或其聚合物包裹的金球形纳米粒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金纳米粒子包覆的聚合物层带正电荷。该纳米粒子能用于电极表面纳米结构组装及氧化还原性的生物大分子的电化学研究,实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这种带正电荷的金纳米粒子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这些研究工作表明导电高分子具有生物吸附功能,此外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还有微波吸收功能、防腐性能等,限于论文篇幅,在这里不再累述,具体可以参阅相关文献。
3 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不断涌出,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高分子材料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用作电绝缘材料.随着不同应用领域的需要以及为进一步拓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一些高分子材料被赋予某种程度的导电性以致成为导电高分子材料。其之所以有导电能力主要是因为进行了掺杂处理,在其导电原理中已经发现了导电通路原理,在导电通路原理中有“渗滤阀值”现象。在分类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导电高分子又有具有很多特殊效应,比如压敏﹑拉敏效应等。导电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应用到。
4 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导电高分的研究方向是朝着光导电方向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代替金属材料是今后材料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由此带来导电性聚合物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这就必然对导电性聚合物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来必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大盘点高分子的阵营中。
5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本文认为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性能优良,研究充分,应用广泛,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生瑜,陈建定,朱德钦.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17(1):13~15.
[2] 苏广均,李建华.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21~27.
[3] AmitabhaD,AjayD,SusantaL.SyntheticMetals,2004,144(3):303~307.
作者简介:李晖(1995—),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漯河,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 材料物理
纳米结构材料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中国研究人员研制出高性能可降解薄膜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基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成功研制出一类超强、超韧、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续仿贝壳复合薄膜。该薄膜基于可持续的生物材料,采用一种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制备法,成功实现了微生物产物与纳米材料的原位复合,大幅提升了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同时,研究人员通过纳米黏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构筑了“砖—纤维”仿贝壳层状结构。得益于仿生结构设计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纳米材料原位复合过程,該薄膜展现出比塑料薄膜更突出的综合性能,在新型显示、光电转换、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