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剂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1.1 消化系统反应
为喹诺酮类最常见的ADR,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流涎、便秘。停药后症状可逐渐消失。偶至胰腺炎, 重者可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
1.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居喹诺酮类ADR第2位,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焦虑、耳鸣、视觉异常、噩梦、肢体麻木、震颤等。重者引起精神错乱[2]、癫痫发作[3]。本类药物组织穿透性好, 具一定脂溶性, 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
1.3 皮肤反应
临床表现具多样性, 以光敏反应多见, 症状主要有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红斑、皮肤色斑、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停药后症状大都消失, 用药期间尽量避免与日光直接接触。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4], 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5]。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敏反应与母核8位引入氟原子的药物反应较强, 若被其它基团取代, 则对紫外光稳定, 光敏性降低。
1.4 肌肉、骨骼系统反应
少数病例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僵硬、肌无力。偶发跟腱炎、横纹肌溶解。另据报道喹诺酮类可使幼年动物的支重关节受到浸蚀, 可能影响小儿长骨的正常生长, 这一特定ADR及本类药物有少量分泌入乳汁, 并可透过胎盘屏障, 故孕妇、18岁以下青少年禁用, 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1.5 肝肾毒性[6]
喹诺酮类药物部分经肝代谢, 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 对肝、肾有一定损害, 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其泌尿系ADR主要表现为肾毒性, 引起血尿、蛋白尿、结晶尿、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 可能与其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下不溶有关, 停药后肾功能逐渐恢复。重者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7]。少数病例的肝毒性出现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巩膜及皮肤黄疸, 偶致药物性肝炎[8]。曲伐沙星因诱发严重肝毒性而禁用于临床。
1.6 心脏毒性[6]
大多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头晕、呼吸困难等。有的导致QT间期延长, 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格帕沙星因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已撤销上市。
1.7 影响血糖[9]
可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隐患,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
1.8 其它系统反应
偶有一过性白细胞减少[10]、血小板减少、溶血、贫血、血栓静脉炎、低血压等病例报道。
2 药物的相互作用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故与其它抗生素无明显交叉耐药, 临床广为应用, 并具肝药酶抑制性, 与他药合用时会发生效用增强或降低、毒副作用增加。
(1) 协同作用:与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协同作用, 对G+及部分绿浓杆菌作用增强[11];与克林霉素合用对G+作用增强;低浓度时与唑类抗真菌药有协同作用;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非典型分枝杆菌有协同作用[12]。 (2) 拮抗作用: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 与喹诺酮类合用时后者抗菌活性降低, 甚至消失。还可拮抗两性霉素B和美帕曲星、5-氟尿嘧啶的作用。 (3) 合用使毒副作用增加:与氯霉素、红霉素合用效用降低, 不良反应加重;与氨茶碱、华法令等合用抑制其正常代谢, 使血药浓度增加, 致不良反应;与碱性药、H2-受体阻滞剂配伍降低胃液酸度, 影响吸收, 降低疗效;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加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诱发惊厥。 (4) 与多价金属阳离子作用:钙、铝等制剂可与喹诺酮类络合, 影响吸收, 应避免合用。
3 结语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疗效好、应用方便、临床广泛应用, 但ADR也较多, 涉及多系统。使用本类药物时, 无论单用还是合用都应密切观察, 并注意药物用量、滴速、疗程等, 以减轻ADR的发生, 如出现ADR应即时停药, 并对症处理。
摘要:根据有关报道, 对喹诺酮类ADR及相互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以便提高合理用药, 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关键词:喹诺酮类,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霞, 王君勇, 马轶群, 等.氧氟沙星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J].临床误诊治, 2001, 14 (1) :461.
[2] 黄莹芬, 梁春.环丙沙星致精神失常2例[J].医药导报, 2000, 19 (3) :268.
[3] 郑群, 张春宝.环丙沙星诱致癫痫大发作一例[J].新药与临床, 1993, 12 (5) :3041.
[4] 侯春华, 于淑萍, 高建华.左氧氟沙星致糖尿病患者剥脱性皮炎一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2) :2441.
[5] 周琼, 张峻, 钟新华, 等.培氟沙星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死亡一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12) :769.
[6] 陈术辉.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J].湖南医药, 1997, 1 (6) :36.
[7] 郑谊, 江立富, 肖勇, 等.环丙沙星注射液雾化吸入致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死亡一例[J].中国医学实践, 2001, 19 (1) :42.
[8] 李鸿雁, 夏前明.喹诺酮类药物致药物性肝炎2例[J].中国医师, 2005, 8 (6) :5051.
[9] 吴怀球, 刘智玲.喹诺酮类抗生素导致低血糖昏迷9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3, 20 (4) :321.
[10] 王雁, 陈素文, 熊晓燕.乳酸左氧氟沙星致白细胞减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 (2) :125~126.
[11] 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91~94.
喹诺酮类药剂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门诊诊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80例, 女性40例, 年龄23~85岁, 平均年龄 (60.2±12.3) 岁, 原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50例, 肺炎30例, 哮喘伴感染20例, 支气管炎10例, 支气管扩张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等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I组 (60例) 和治疗II组 (60例) , 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I组:左氧氟沙星500mg, qd;治疗II组:加替沙星0.4g/d, 1次/d。2组患者治疗7~14d。注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异常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好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3d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3.2 观察2组患者
细菌清除率细菌学评价标准:按照清除、未清除、替换3个标准进行评价, 计算细菌清除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1)
2.2 2组患者细菌清除率的比较
(表2)
3 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是我院门诊常用的呼吸道感染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 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达到杀菌的效果[3,4]。喹诺酮类药物常用语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主要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等, 其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支气管扩张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及肺炎等临床病症。有研究表明[5,6],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吸收迅速、半衰期常, 临床效果明显, 价格适中, 易于广大群众接受, 不良反应小。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门诊急性呼吸道有感染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物应用分析, 左氧氟沙星的治疗I组和加替沙星的治疗II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治疗I组和治疗II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 同时细菌清除明显。综上所述, 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明显, 细菌清除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急性呼吸道有感染的喹诺酮类药物用药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有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I组 (60例) 和治疗II组 (60例) 。结果 治疗I组和治疗II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 同时细菌清除明显。结论 喹诺酮类药物治疗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明显, 细菌清除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急性呼吸道,喹诺酮
参考文献
[1] 王菊仙, 刘明亮, 郭慧元.氟喹诺酮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的合理应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8, 29 (2) :63~67.
[2] 付先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与健康, 2007, 1 (9) :25~26.
[3] 李秀霞.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 (8) :676~677.
[4] 曾云.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效价比值分析[J].贵州医药, 2008, 32 (9) :795~796.
[5] 陈才铭, 颜灵志.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J].医药导报, 2010, 29 (5) :68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