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考试说明解读范文第1篇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语文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在文字的表述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考点保持了与往年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山东省在命题上的稳定性,这对于广大的考生和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也可说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在题型示例变化上,有五点需要关注。在“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上,2012年考试说明“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这一表述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对夏季高考山东卷的考试说明作为依据之一。这说明了命题组在概念上的明晰化,区分于春季高考。
在题型示例的变化上,2012年的语文考点几乎没有变化,但大家也要适当关注题型示例的变化,每年的高考题型示例对当年的高考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应适当关注。
其中,在正确使用词语方面,2012年高考增加了一个近义词和成语、熟语共同考查的题目,2011年侧重的是对词语和成语的考查。这是否说明熟语的运用应该纳入备考的视野?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题型示例的第26题似乎更注重了对语文教材的挖掘和扩展运用。2011年用《听听那冷雨》引发对汉字的解读,2012年选择了课文的意象,这体现了语文备考的文本意识。在古诗文阅读上,2011年三篇侧重人物,而今年有一篇改为了顾炎武的《日知录》,文体侧重于议论说理。在文学类阅读方面,题材上古代小说变化为现代小说,散文更侧重了叙事写人。在实用类文本方面,延续了人物传记和科普文阅读,人物传记的文体没变,但是文学性增强;科普文例文由2010高考文章《绝妙的错误》变成2011年的高考文章《没有天堂》,体现了题目保鲜性。科普文以主观题考查是第二年,应该适当关注。英语: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使用
与《2011年山东省高考考试说明》相比,英语《考试说明》保持相对稳定,继续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考试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力求在2011年高考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山东省的教育教学实际。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新的《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词汇量仍然为3300左右。在听力方面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阅读方面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写作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新的《考试说明》在口语测试(2012年英语及相关专业考生的要求)中增加了“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要求,提高了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此提醒相关考
二、考查内容和方向上在改变
对照2012年与2011年山东卷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题型示例”,感觉变化较大,凸显在考查内容和方向上。
变化之一:第I卷选择题上有变化。第I卷选择题的题目数量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2道题减少为20道
生在准备英语口语测试时应该重视交际策略的培养。
建议考生备考时要增加阅读量,适应高考的需要,多接触长篇阅读,注重文章结构和文脉的逻辑关系,接触不同题型和体裁,找出有效的阅读技巧。考生在最后阶段,每天都要接触英语阅读(可坚持两到三篇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感、语流、语速能力和掌握整篇阅读的语篇能力;加强写作能力培养的训练,高考要求写作词汇要丰富,句子要多样化,篇章结构要正确,因此,考生平时要注重阅读优美的文章,学习其行文逻辑和用词,并注意常用的写作句式的积累。基本能力:试卷结构有重大修改
纵观2012年基本能力考试说明,就内容而言,呈现出稳定、科学等特点,出现变化的是“考试具体要求”的“整合性”表述中删除了以前的“采用题组的形式”和“围绕某一主题”两项内容,可预见试题的整合性不仅体现在多学科的广泛融合上,还在内容的有机联系与深度嫁接上会有突破与创新。因此在备考复习中要强调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多学科组合应求新求变,不能简单地拼凑,真正从所涉及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出发,寻找突破点。考生要注重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部分,高考说明作了重大修改,从2011年的“第一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和“第二卷有若干题组构成,共70分”修改为“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部分均为选择题。第一部分约70题,每题1分,约7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第二部分约15题,每题2分,约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这意味着考查的题点(即答题点)约85个,与2011年89个相当,较前几年的试题大约65道题目而言考查点的增加,体现了试题的整合力度之大,同时也体现了考试指导思想所要求的“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试说明中所选题型示例与去年也有部分变化,更能反映出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考的目的。题型示例告诉考生,要想得高分,死记硬背行不通,只有依靠平时积累为基础,找对科学的解题思路才是良方。(张敏整理)
化学:考查内容方向有变
一、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相对稳定
仔细对照2012年和2011年山东卷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及要求”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与2011年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化学部分仍为7道选择题,每小题4分,3道必做题,共42分,1道选做题,8分。整体上相对稳定。
题。选择题总分由前几年的88分降至87分。化学7道题,生物由8道题变为6道题,每题分数不变,仍是4分。物理7道题,但每题的分数由4分增至5分。
变化之二:II卷的必做题和选做题也有变化。II卷必做题部分,题目总数由前几年的8道题增至10道题,增加了2道生物必做题,总分由120分增至129分;II卷选做题部分由“8选”变为“8选3”,减少了一道物理
选做题,总分由32分减少为24分。
变化之三: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题型示例”有较大变化,对照2012年与2011年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题型示例”的10道选择题,我们会发现没有一道题被保留,变化的方向在向全国各省的高考选择题延伸,10道样题中只有3道题是2011年的山东高考题,分别是2011年山东卷的
9、11和15题,而其他样题都是2011年全国各省的高考选择题,有全国新课标的第7题、福建的第7题、天津的第2题、江苏的第3题、安徽的第10题、重庆的第8题、浙江的第10题。在第II卷5道必做样题中,有2道未变,分别考查平衡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反应热等热点以及以工艺流程为载体,着重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的提纯与鉴别、实验室安全、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等内容。其他3道题中有2道是2011年山东高考题,但有1道是江苏2008年的29题。以上“题型示例”中选择题和必做题的变化充分体现了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在考查内容和方向上的改变。
综上所述,总体感觉2012年理综化学部分,虽然考试内容和要求内容未变,形式上保留了山东卷的特色,但考查的内容和方向上有向全国进军的痕迹。生物:改变的是形式
2012年理综部分考试说明与2011年相比,改变还是比较大的,其中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生物学科上。
变化之一:体现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上。第I卷全部为选择题,题目数量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2道题减少为20道题。减下来的2道题恰是生物题。每题分数不变,仍是4分。但物理的选择题的分数每道题增至5分。这样,理综第I卷选择题的总分就由前几年的88分降至87分。
变化之二:发生在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生物简答题由前几年一直保持的2道题增加为4道题,共41分。这样,理综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的题目总数就由前几年的8道题增至10道题,总分就由120分增至129分。第II卷的选做题生物部分仍为从选修一和选修三中二选一,每题8分,没有变化。
以上的变化导致:理综生物部分的总分虽然仍为73分,但分数构成就由原来的32(选择题)+33(必做简答题)+8(选做简答题)变为24(选择题)+41(必做简答题)+8(选做简答题)。
变化之三:由于第II卷的必做题部分题目数量的改变,使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中的简答题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如:其中的31题只保留了2011年此题的第(3)问。33题选用了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7题,但只选用了第(1)、(2)问,而删除了后两问。34题沿用了2011年的题目,但选取了此题的第(1)、(3)问,而删除了第(2)问。这些都提示我们:2012年理综高考卷中的生物简答题将会“瘦身”,可能会像全国新课标卷的简答题一样“短小精悍”,每道题的分数大约会介于812分之间。
选择题数量的减少、简答题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2012年生物试卷考查的知识面更广,考查的知识点更多,对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的要求会更高。
另外,通过仔细对照,2012年山东卷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与要求”与2011年相比没有实质性变化,只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中的“选考内容生物”由2011年的“生物选修
一、生物选修三”,进一
步明确为2012年的“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物理: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的物理部分,与往年的考试说明几乎没有差别,这也充分证明了说明中所说的相对稳定。对比2011年的考试说明,发现“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中,原来出现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右边说明:包括共点力的平衡去掉了,而把共点力的平衡单独放在内容一栏,注明是二级要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由原来的一级要求改为二级要求。
在此,大胆地分析猜测:纵观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共点力的平衡每年都有考查,但是出题都比较简单,似乎都不如平时训练的题目有深度,会不会今年有复杂点的连接体的平衡。强调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没有可能把近年没有考的电路动态分析再拿来考,或是把传言很久的电磁感应加入到计算中。建议高三考生按照老师的安排,以不变应万变,尽快排除换试卷引发的担忧和烦躁的情绪,按部就班进入二轮复习。
数学:稳定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2012年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数学与2011年相比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知识能力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解答题依然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考生答题应注意书写和步骤规范,树立解答题分步取分的意识。说明中既强调命题保持相对稳定,又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考查数学双基,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卷要体现数学学科性质,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难度,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面对高考,考生不宜在今年数学的难度上过度纠结,要学会坦然面对,备考过程中要把好落实关,复习中要保证概念、性质、公式掌握的正确性和熟练度,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备考过程中要把好运算关,说明中明确指出考试中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再者数学的运算有代数式的变形,化简和求值,解方程(组)及解不等式(组)等,平时缺乏练习,考时抱佛脚是要不得的;备考过程中要把好梳理反思关,数学的考试内容较多,题目变化也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归纳反思,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炼,复习就能事半功倍;备考过程中要把好心态关,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复习时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高三学生必须注意复习时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年考试说明解读范文第2篇
为帮助各地开展培训、指导考生备考,我局编写了《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包括《导游服务技能》考试大纲、《导游法规知识》考试大纲、《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上述考试大纲是我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必备的应试指南。
为便于考生复习,所编写的大纲将知识深度分为 “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的是关键内容,要求熟悉的是重要内容,要求了解的是一般内容。在试卷的体现中,掌握部分约占卷面分数的60%,熟悉部分约占卷面分数的25%,了解部分约卷面分数的15%。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中国的历史常识、年节民俗、自然景观、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旅游文学知识以及其他综合导游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检查考生灵活、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 引 言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活动的相关要素和旅游业的有关情况等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一、了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二、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种类。熟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旅游活动的组成与种类。
三、了解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
四、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第一章 中国历史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常识的掌握程度,促进考生不断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考试内容:
一、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王朝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以及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属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
二、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帝王皇族的称谓以及帝王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的概念。了解天干、地支的名称顺序及其组合方法,了解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了解四时、节(气)以及生肖,掌握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基本知识,了解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内容,了解避讳习俗以及姓、氏、名、字、号的初步知识及其运用。 第二章 中国的年节民俗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年节、民俗的了解状况,对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以及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
一、了解年节的由来和分类,掌握民俗的概念、特点,熟悉江苏的传统民俗。
二、了解汉族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并了解与节日有关的活动。
三、了解满族、蒙古族、藏族和回族的分布地区、历史、语言文字、宗教文化以及习俗等。
第三章 中国自然景观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山地、水、气候及天气、动植物景观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其中重要景观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一、熟悉山地自然景观的基本情况,掌握花岗岩名山、石灰岩景观、丹霞风光的景观特征和形成规律,熟悉各自代表性名山的位置及主要特点。
二、掌握水的造景功能,熟悉江河景观、湖泊景观、泉、瀑、海洋的景观特征和形成规律,熟悉各自代表性的河流、湖泊、泉、瀑及海洋景观的位置、特点。
三、了解天气、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气候环境情况,了解天气景观的一般特点,熟悉一些奇特的天气景观的名称、成因。
四、掌握植物景观的旅游功能,熟悉观赏植物的类型及其代表,了解我国的一类保护植物。熟悉主要观赏动物的类型及代表。 第四章 中国四大宗教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四大宗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
一、熟悉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掌握中国一些民族所信仰宗教的名称。
二、了解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熟悉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佛教主要派系。掌握佛教创始人、教义、经典、供奉对象。了解中国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掌握佛教名山的相关知识。
三、了解道教的创立、发展过程、教义、主要殿堂。熟悉道教经典名称、标志、斋醮、供奉的主要对象。掌握道教创始人名、时间、标记、著名道观、名山。
四、掌握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名,伊斯兰、穆斯林的涵义。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熟悉伊斯兰教经典、标记、信奉对象、主要节日。掌握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路线、伊斯兰教建筑主要特点、中国各地著名的清真寺。
五、掌握基督教创始人名及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两次大分裂。熟悉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简况。熟悉基督教的经典、标记、主要节日以及中国基督教的著名教堂。 第五章 中国的古代建筑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的水平,同时检查将本章知识与中国历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等章节中相关知识结合运用的水平。 考试内容:
一、在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熟悉各朝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现存著名建筑实例、有关建筑营造的著名文献。了解台基、开间、大梁、山墙的基础知识,熟悉须弥座、斗拱、各式彩画的概念、形式,掌握各式屋顶的概念、形式和等级。
二、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三、了解中国宫殿沿革,熟悉宫殿布局的设计思想、宫殿陈设的作用及象征意义。熟悉北京故宫的概况。了解中国坛庙的沿革,熟悉主要坛庙的基本情况。
四、掌握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封土的沿革,熟悉帝王陵园布局,了解墓室结构及随葬品的基本常识,掌握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帝陵的位置及概况。
五、熟悉中国古代著名楼阁的名称及其特点。了解佛塔的起源,掌握中国佛塔的类别及其代表性名塔。熟悉中国现存著名古桥、著名石窟。掌握中国传统名居的分布及特点。
第六章 中国古代园林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园林的演进、特色、分类、构景要素、构景手法等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检查考生对我国现存古代著名园林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一、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熟悉各阶段的特点及总的演进脉络。熟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掌握其分类。
二、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各构景要素。
三、掌握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
四、熟悉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的名称、所在地、特点等。 第七章 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现代建筑基础知识和主题公园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检查考生对我国当代主要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主题公园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一、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主要类型,熟悉城市的吸引体系。
二、熟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了解现代主义之后的主要建筑风格。
三、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主要类型,熟悉中国当代主要的标志性建筑的名称、所在地、特点等。
四、熟悉主题公园的特点、类型和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重要的主题公园的名称、特色和主要景点。 第八章 中国旅游文学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有关对联、诗词知识及小说、散文游记的理解水平。
考试内容: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熟悉对联的分类。掌握对联的特点、格式。
二、了解诗词的体制,熟悉近体诗的类别。了解词和词牌的来源。掌握一些重点山水名胜诗词,要求能够掌握著名诗词作者的朝代、姓名,名篇与名景点的联系,有名的诗词要求能够背诵默写,其他要求能够翻译。
三、了解小说、散文游记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名称、作者,了解主要内容。熟悉我国古代著名散文游记的名称及作者。 第九章 其他基础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名酒、名茶和中药、中国工艺美术和中国书画艺术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一、熟悉中国烹饪风味流派的划分和类型。熟悉各地烹饪风味流派的菜肴特征、代表名菜以及面点小吃。了解素食和仿古风味菜肴的特点和名菜。
二、了解酒的分类,熟悉中国名酒的类别、特点及其代表性品牌。了解茶叶的分类,掌握我国名茶的名称、产地,了解其特点及加工工艺。了解著名中药材、中成药的常识,熟悉其名称、产地和功效。
三、掌握我国著名丝织品的名称、产地,了解其特点。掌握我国四大名绣的名称、产地、代表作品。了解陶瓷器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掌握我国著名陶瓷器的名称、产地并熟悉其特点。熟悉我国著名漆器的名称、产地及特点。了解景泰蓝的基本常识。熟悉我国著名玉雕、石雕、木雕、竹刻的名称、产地及特点。了解有关风筝的常识。
四、掌握文房四宝著名产品的名称、产地和名称由来,熟悉其特点并了解其原料、工艺、品种等知识。熟悉著名木版年画的产地、名称及特点。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国画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了解各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需掌握的内容:
第一篇《江苏概览》中的第三章
第二篇《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以下各章节:
第一章“长江旅游区”概述;第
一、
二、
三、
四、五节概述。 第二章“太湖旅游区”概述;第
一、
二、三节概述。
第三章“徐海旅游区”概述;第
一、
二、
三、
四、五节概述。 第三篇《风物特产》中的第
一、四章 《附录》2.中的江苏省重要旅游资源。
二、需熟悉的内容:
第二篇《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以下景点:
南京市:中山陵、明孝陵和阳山碑材、梅花山、灵谷寺、朝天宫、秦淮风光带、夫子庙、贡院、南京城垣、总统府、雨花台、雨花台烈士陵园、莫愁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博物院、汤山温泉、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
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景区、镇江博物馆、西津渡街(宋元古街)、茅山、宝华山、赛珍珠故居。
扬州市: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汉陵苑、朱自清故居、汪氏小苑、扬州城遗址。
泰州市:凤城河风景区、梅兰芳纪念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郑板桥故居和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陵园、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南通市:狼山景区、濠河、南通博物苑、南通纺织博物馆、张謇故居和张謇墓、水绘园。
苏州市: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寒山寺、西园寺、玄妙观、文庙、全晋会馆(苏州戏曲、评弹博物馆)、盘门三景、环秀山庄、灵岩山、天平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江南古镇、苏州乐园、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虞山风景区、南宋方塔、翁同龢故居。 无锡市:鼋头渚风景区、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蠡园、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灵山胜境、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徐霞客文化旅游区、善卷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陶瓷博物馆。
常州市:环球恐龙城、天宁寺、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篦箕巷、瞿秋白纪念馆、春秋淹城旅游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常州博物馆。
徐州市:云龙山、云龙湖、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徐州博物馆、龟山汉墓、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艺术馆、项羽戏马台、徐州汉城、沛县汉城。 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吴承恩纪念馆(原吴承恩故居)、韩信故里、清晏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明祖陵、河下古镇和码头古镇、洪泽湖古堰景区。
盐城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大纵湖旅游景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麇鹿自然保护区、中国海盐博物馆。
连云港市:花果山景区、孔望山风景区、将军崖岩画、连岛度假区、徐福故里、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
宿迁市:皂河安澜龙王庙、项王故里、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骆马湖旅游风景区。
三、需了解的内容:
第一篇《江苏概览》中的第
一、二章。 第三篇《风物特产》中的第
二、
年考试说明解读范文第3篇
(四)
(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纠葛(gã)
债券(juàn)
亲昵(nì)
侃侃(kǎn)而谈
B.静谧(mì)
饶恕(shù)
蹉(cuō)跎
良莠(xiù)不齐
C.炽(zhì)热
栖(qì)息
摩挲(suō)
拈(zhān)轻怕重
D.匀称(chân) 造诣(yì)
湮(yān)没
危言耸(sǒng)听 2.下列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诚惶诚恐
一愁莫展
相形见拙
别出心裁
B、食不裹腹
貌合神离
故技重演
呕心沥血
C、如法炮制
乔装打扮
山青水秀
走投无路
D、英雄辈出
按部就班
相辅相成
一张一弛
3、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成语。(2分)
(1)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外形
,色彩鲜艳亮丽。(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
(2)西安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的雕塑,让起早前来观看的市民
,纷纷上前与这个可爱的“石榴娃娃”合影。(又惊又喜)
4.用古诗文原句填空。【(1)-(5)题必做,(6)(7)(8)三题题选做一题】(8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
,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6)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
,
”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7)新世代的中学生应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努力保持一种“
,
”的良好心态。(《岳阳楼记》)。
(8)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孟浩然与农家朋友相聚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自得,幸福是杜甫“
,
”的美好愿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总是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因为在一个单位工作不久,就会感觉到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已只好跳槽。他觉得很
①
(沉痛 无奈),就把烦恼向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
②
(倾诉 反映)。老人说:“你换了这么多单位根本没有用啊。因为
。”有些人总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真正的“伯乐”来赏识自己。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像这样的人,必须深刻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而一个单往也没有必要为失掉这样的“人才”而遗憾。
(l)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老人的话补充完整。(2分)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6分)
(1)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大人国都经历过哪些险阻?请举出一例。
(2)《骆驼祥子》是_________(作家)自己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写了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为我们描绘了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请根据下边的提示,补写出祥子失车的主要情节。
第一次,他用辛辛苦苦积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一辆车,可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他没有灰心,从头再来,拼命攒钱,可车还没买上,_________。 第三次,他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可好景不长,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爱兰者喜欢采兰、种兰、赏兰、养兰并重,把快乐幸福贯穿赏兰、侍兰全过程。
材料二:一组兰花图。
材料三:一组兰花的诗文。①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魏•王肃《孔子家语》)②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唐•杜牧《兰溪》。楚国大夫,指屈原)③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
材料四:唐朝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手栽数十盆。禅师要云游,行前嘱众弟子看护好兰花。某夜,风雨大作,弟子们恰巧未将兰花搬回室内,兰花毁损严重。禅师归来,弟子们惶恐不安,以为必受重责。不料,禅师得知实情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当初,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
7.请运用兰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2分)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8.“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中国人对兰真是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
三、阅读理解(37分)
(一)《动物也在全球化》(11分) 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事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
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己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论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 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成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 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太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选自《语文新圃》 略有改动) 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⑥段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请具体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3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句子并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
(二)《汉语,我为你不平》(10分)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⑩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3.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鲜明的情感态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列举“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句中”危机”在文中的具体表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⑤段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请结合全文写出坐着这样说的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怎样看待“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3分,至少写出3点) (1)日前.西北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提出的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许多与会的著名教授坚决反对,他们列举了许多“学历越高,汉语水平越低”的现象,提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不能取消,还应进一步加强。 (2)如今,现代汉语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汉风”“华流”“中国热”正在全球兴起。到2010年,全球汉语教师需要500 万,而目前只有4万人,汉语教师的缺口将非常大。
答:
(三)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14分)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2分)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4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①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②飞。
21、诗中用梅子黄、
、
、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2分)
22、侧面烘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从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2分)
四、写作(50分)
23、呵护中有温情,呵护中有智慧,呵护中有境界。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成长的我们也将呵护传递请以“呵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四)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D
2、D
3、(1)憨态可掬(2)惊喜不已
4、(1)水中藻荇交横(2)羌管悠悠霜满地(3)千树万树梨花开(4)似曾相识燕归来(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1)(2分)①无奈②倾诉
(2)(2分)从问题出于自身的角度来回答)示例:(因为)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你自身存在问题。 (3)(2分)像这样的人,必须正确地看待自己,深刻地反省自己,不能一味地埋怨别人。
6、(1)例一: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例二: 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2) 老舍
被大兵抢了去
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因为虎妞难产,祥子卖车葬虎妞。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2分)无统一答案。答案示例:“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 “种幽兰追求淡雅情趣”或“赏兰花陶冶君子情操”
8.(4分)不设统一答案,要点提示: ①外形。(简洁、写意、刚柔相济的外形,给欣赏者以想像的空间) ②环境。(生长在山谷荒地之类的恶劣环境而永葆美丽) ③栽培史、兰文化。(兰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④民族性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的民族,中国人对兰花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
⑤先贤影响。(孔子、屈原、郑板桥、张学良等先贤爱兰颂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群体形象给人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⑥栽培乐趣。(赏兰、侍兰过程中能获得持久的审美愉悦) ⑦象征意义。(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形神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其品格风范已成为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三、阅读理解(37分)
(一)(11分)9.(2分)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追加人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
10.(3分)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人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 11.(3分)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分析:把“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12.(3分)示例:①“野生动物种群的基因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中的“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中的“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10分)13.(3分)“汉语,我为你不平!”或“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14.(2分) (1)在校学生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高学历青年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2)书写语言失范,生活用词平庸乏味,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15.(2分)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让我们牢记自己的身份)。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16.(3分)(1)人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必然,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有必要掌握其他种语言。(2)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汉民族的文化标志,是我们正的根。学好汉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并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出现“汉风”华流”“中国热”的现象是正常的。(4)我们要努力学好汉语,使自己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传播汉文化的使者。(5)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走出语言教育的误区,加强母语教学。(6)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三)(12分)17.(4分)
(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满一年,或“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18.(4分)
(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19.(2分)C 20.(4分)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四)(4分)
21、杏子肥、麦花白
22、因为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惟有蜻蜓蛱蝶飞”衬托出了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四、作文(50分)
23、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45--50分):符合题意,有新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条理清楚。 二类卷(3544分):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比较明确,文字比较通顺,条理比较清楚。
三类卷(25--34分):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大致明确,内容大致具体,文字大致通顺,条理大致清楚。 四类卷(25分以下):基本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文字不够通顺,条理不够清楚。
莲山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