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确定的60例急性脑梗死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6例, 女24例;年龄介于40~80岁之间, 平均年龄 (55±21.5) 岁。病例选择标准为: (1) 病程3 h~14 d; (2) 临床诊断并经CT、MRI确诊脑梗死; (3) 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4) 具有吞咽困难的主症。排除标准为: (1) 其他原因所致吞咽障碍; (2) 意识不清者; (3) 高热或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1.2 吞咽功能评估标准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患者自行喝下30 m L温开水, 按耗时及呛咳程度分为5级: (1) 5 s内将30 m L温水顺利一次咽下, 判定为Ⅰ级; (2) 5 s以上分2次不呛地将30 m L温水咽下, 判定为为Ⅱ级; (3) 5以上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判定为为Ⅲ级; (4) 5 s以上且伴有呛咳, 判定为Ⅳ级; (5) 屡屡呛咳, 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 判定为Ⅴ级[2]。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 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 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 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护患关系, 适时的建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 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
1.3.2 早期康复训练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3]。训练方法: (1) 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 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 (2) 张口伸舌, 舌体左右摆动, 用舌尖舔舐上下唇。 (3) 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 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1.3.3针刺治疗
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 增加神经递质释放, 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
1.3.4 饮食护理
选餐: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 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 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为患者创设舒适安静的环境, 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 坐位或半坐位, 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入口量3~4 m L/次, 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 min。口腔护理2~3次/d。
1.3.5 康复护理
基础训练:为增加协调功能, 应训练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训练时, 口腔清洁后, 用蜂蜜对口腔粘膜和舌进行按摩。 (1) 发音康复运动。以晨间护理和下午基础护理后进行为宜。发音康复训练应从单音单字“你、我、他”开始, 每字每次两遍;之后对患者喜爱的简单歌曲进行训练, 鼓励其自然大方地歌唱, 声音要尽量大, 要求发声发音必须准确, 肌群运动与力量应协调一致。通过这样的张闭口和声门开闭活动, 有利于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的及早恢复。 (2) 舌肌咀嚼肌康复运动:在吞咽反射未出现前, 先按摩舌肌和咀嚼肌, 再嘱其张口, 尽力将舌向外伸出, 按照“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的顺序做舔的动作, 之后缩回, 闭口做10次左右上下牙齿互叩和咀嚼动作。如舌运动不能自行完成, 护士将舌用纱布轻轻把持的状态下做上下左右运动, 之后还纳, 用手将下颌轻托闭口。三餐前做10次磨牙咬动, 时间为5 min。 (3) 颊肌喉部内收肌康复运动:口轻张后闭上, 使气体充满双颊部并将肋鼓起, 轻轻随呼气吐出;或洗净手后, 5遍/次以吮手指运动达到颊部轮匝肌肉收缩目的, 2次/d。 (4) 吞咽康复运动:为达到强化和促进吞咽反射和吞咽力度之目的, 冷刺激咽部, 用蘸少许水的冰冻棉签将腭、舌根和咽后壁轻轻刺激, 然后指导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寒冷刺激, 频次为3次/d。上述基础康复训练完成后, 进行进食训练。
进食训练:首先为患者进行常规口腔护理, 之后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进食体位、食物形态和入口量, 以保证期保持合理营养。 (1) 体位:随着个体病情的不同, 体位因人而异, 并及时予以调整。躯干仰卧位适用于卧床者:前屈头部, 以枕垫起偏瘫侧肩部, 护士在健侧站立, 保证不从口中漏出食物, 保证食物正常摄取。坐直头稍前屈位适用于尚能下床者:为保证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 身体可向健侧30°倾斜;如头部能向瘫痪侧80°转动, 咽部健侧扩大, 不仅能防止误咽且食物能顺利进入。 (2) 食物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食物形态。易于吞咽的流质食物适用于昏睡、嗜睡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 主食中配以鲜牛奶、果汁和蔬菜汁等, 随着吞咽功能和体能的逐渐恢复, 可给予通过咽喉及食道时易变形的冻状、粥状的密度均匀、粘而不松散的利于食用及消化的食物, 要做到颜色鲜、味道美、香味浓, 以刺激食欲。 (3) 入口量:先以3~4 m L开始, 之后根据情况可酌加至1汤匙。为使食物全部咽下, 告知患者进食后应反复吞咽数次;为防止液体误入气管, 诱发刺激吞咽反射和将咽部残留食物去除, 不可用吸管, 可饮1口适量水。 (4) 每餐食物分配和食用方法:根据患者护理营养评估情况, 合理分配食物, 基本原则为“早餐好, 中餐饱, 晚餐少”。要适当刺激昏睡和嗜睡者, 使之在清醒状态下进食。护士要了解和掌握精神症状患者的平日进食量, 运用技巧和服务艺术, 使之摄入正常量食物。对于不张嘴进食者, 将水用匙从牙缝中倒入, 嘴刺激张开后, 要不间断地给予食物, 但要掌握好速率。对于不能向咽部推动食物的舌肌运动麻痹搅拌失灵者, 在舌根部放置食物, 之后舌部用匙轻压一下, 刺激吞咽反射产生后, 食物自然可以咽下。对于面瘫者, 应让患者健侧手持匙, 把食团放在口腔健侧, 此时护士或患者应将下颌用手托起, 合拢口唇, 舌稍缩回附着上腭以完成咽下运动, 达到避免食物潴留在患侧颊部或从患侧口角掉出之目的。进食时, 指导患者将气吸足, 吞咽前及其过程中药憋住气, 声带闭合封闭喉间后再吞咽, 为排出肺内气体和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之目的, 之后要咳嗽一下, 防止误咽的发生。对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的水和热量的咽部运动障碍者, 可采用鼻饲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60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结果Ⅰ级0例, Ⅱ级0例, Ⅲ级6例 (10.0%) , Ⅳ级36例 (60.0%) , Ⅴ级18例 (30.0%) ;施予综合护理干预后, Ⅰ级34例 (56.7%) , Ⅱ级20例 (33.3) , Ⅲ级6例 (10.0%) 。综合干预前后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c=9.64, P<0.01) 。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该文的观察结果表明, 上述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前后, 吞咽功能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 关键在于使患者摆正心态, 早期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 辅以其他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措施。可见, 临床护理得当不仅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还可避免因窒息所造成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对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护理评估, 有针对性地早期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 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 减少误吸, 通过合理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尽可能地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4,5,6]。文中所述护理措施, 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应注意个体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分级评估吞咽功能, 早期给予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并联合针刺治疗。结果 60例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结果Ⅲ级6例, Ⅳ级36例, Ⅴ级18例;施予综合护理干预后, Ⅰ级34例, Ⅱ级16例, Ⅲ级10例;综合干预前后评分分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c=9.64, P<0.01) 。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 减少误吸, 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婧, 王拥军.关注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管理[J].中国卒中杂志, 2007, 2 (3) :196.
[2] 龚献莲, 华锋凯, 李凤玉.梯评估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1, 18 (3B) :31-32.
[3] Gallas S, Marie JP, Leroi AM.Sensory transcu taneou select ricals timulati on improves posts troke disphagic patients[J].Springer Scienc, 2009, 10:332-337.
[4] 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1, 32 (4) :417-419.
[5] 彭晓艳.脑梗死吞咽障碍病人的系统性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 2009, 7 (35中旬版) 3215-3216.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该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86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2)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4±3)岁,糖尿病病程2~20年。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符合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36例,单发性脑梗死32例,大面积脑梗18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感觉障碍、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包括: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家属适当的帮助患者进行锻炼、监测血糖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因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接受医学知识相对局限,伴随疾病较多,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死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使其在根源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指导患者自己监测血糖,向患者宣教疾病并不可怕,严格的执行医嘱可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②病情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疾病状态制定出不同的护理侧重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防止压疮的发生,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定期对患者翻身,用温盐水擦拭,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必避免形成静脉血栓。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保持下肢足趾的干燥,定期检查,适当保温,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要不定期的巡视病房,严格按照医嘱监测血糖,注意患者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有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③饮食护理。良好的控制血糖能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向患者及家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特点、饮食方法,应避免高糖类食物,多食膳食纤维,根据血糖及胰岛素使用情况,每餐定量,合理制定饮食方案,按时进餐,且不可因血糖控制不佳而不进食,避免造成低血糖。④心理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心理波动较大,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积极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根据患者的文化、职业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讨论,增加患者的存在感,鼓励患者多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消极情况,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⑤康复护理。正确的康复锻炼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要协助患者做好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在病情稳定后每次监督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针对消极的患者要鼓励其锻炼,告知其锻炼的重要性,良好的锻炼能降低肢残性,防止肌肉萎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生活可自理,各种临床正常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可基本自理,临床症状有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肢体功能未见明显好转。死亡:治疗无效,患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两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前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出院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障碍所致。脑梗死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4]。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脑细胞损伤严重,如合并糖尿病则可加重对脑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因此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及时正确的治疗、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其病情反复、持续时间长,长期有效的持续治疗是治愈的关键。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工作延续,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变得由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以甘油三脂升高为主,甘油三脂对脑血管的硬化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栓形成过程,所以对脑梗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与其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该研究对住院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从根本上使患者了解糖尿病,更好的控制了血糖。其中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患者的饮食护理有效。此外血糖的控制应该个体化,不能盲目的追求控制到正常水平。血糖不要小于6.1 mmol/L,7.8~10 mmol/L为最佳,严格控制在10 mmol/L以下[5]。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疾病的急性期,而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对康复期脑梗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可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行康复训练可增加患者的心肺储备,提高患者的耐受力,促进血液循环。肢体反复运动可刺激大脑皮层其它功能去来代偿补充,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雷志萍[6]等将83例患者分别给予基础护理和基础护理+优质护理,发现治疗后优质护理组ESS评分、血糖控制情况、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基础护理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从健康教育、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护理,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9%明显高于对照组60.4%,说明综合护理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论在心理还是在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效的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正确的护理方法也同样重要。护理人员要真诚的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合理的指导患者饮食及康复锻炼,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控制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全面护理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的控制血糖,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护理方法,讨论
参考文献
[1] 袁海成.王岭,陈晶,等.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的变化[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9-220,222.
[2] 张秀彬,李俐乐.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7):424.
[3] 叶强.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原因及预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11):90-93.
[4] 杨玉芬.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患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4(7):154-155.
[5] 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的32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18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61~87岁,平均年龄(64.2±3.3)岁。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病程在4.5~21年之间,平均病程(12.6±4.5)年,采取脑CT或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方法检查后,都被诊断为脑梗死,与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相符[1] ,其中有10例患者为单发腔隙性梗死,14例患者为多发性梗死,8例患者为大面积梗死。所有患者都同时伴随程度不同的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乏力、肢体麻木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表现,患者都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此项研究工作。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对血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患者基于应用脱水、营养神经、抗凝溶栓、血管扩张等方面的治疗,采取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定期监测血糖指标、运动量适宜的体育锻炼、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方法[2] 。
1.2.1基础护理结合患者病情实际,基于治疗应用脱水、营养神经及血管扩张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地临床护理方法。对患者严格要求禁烟酒,在生活上养成规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产生各种感染。加强口腔护理,用温水每日洗脚,并对下肢、足部进行按摩,对于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有效避免患者产生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1.2.2血糖指标的定期监测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动态检测,结合患者血糖指标检测情况,采取药物、饮食相结合方法制定控制患者血糖指标的护理计划。对于产生低血糖的患者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叮嘱患者一些食品应随身携带,以免由于产生低血糖而导致其它不良后果[3] 。
1.2.3饮食合理饮食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也非常重要,饮食应合理。患者与标准体质相结合,对每日所需总热量进行合理估算,患者应定时定量供给食物,脑梗死患者应尽可能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动物脂肪应禁用,而食用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脑梗死患者因卧床时间较长而产生不规律排便及便秘情况,因此应使用高纤维素食物。
1.2.4采取适宜的体育锻炼结合患者年龄、性格及病情等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锻炼患者肢体功能。可下床进行简单活动的患者,每日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应保持相对固定。无法下床进行活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为其进行定时按摩及将瘫痪肢体被动伸屈,指导患者及其家人协助护理人员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产生语言障碍的患者,可指导患者经常听广播,参与语言训练,多与患者讲话沟通,使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
1.2.5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大部分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具有失望、悲观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应耐心进行交流沟通,做好患者家人工作,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与护理过程进行积极配合。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加强健康教育,向其传授疾病有关知识,采取结合集体教育和个人指导的方式,将患者自觉控制饮食,配合运动及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使患者在生活中提高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掌握自我救治方法并监测病情的发展[4] 。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汇总分析患者的有关数据,采用(±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间的差异,χ2检验方法比较计数资料,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临床中通过采取比较耐心细致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强护理方法,32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病情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好转,在护理前后对比分析各分级患者的分布情况,存在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脑动脉硬化血管病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较高的血脂和血黏度,容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针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不仅要在疾病早期对其血糖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与脑梗死治疗药物相配合,并采取特殊护理措方法,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进而恢复健康。因糖尿病性质比较特殊,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控制饮食,提高饮食合理性才能使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在护理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过程中结合其标准体重、病情发展状况、饮食习惯及营养状况等,科学评估患者每日需要的热量,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此外,因大部分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基于动脉硬化发展,因此,含较高胆固醇食物应尽可能少吃。动态检测患者血糖指标,并结合血糖指标检测结果,采取适宜的药物、饮食等护理方法,对静脉滴注胰岛素患者的输液速度应严格控制[5] 。另外,对患者是否产生低血糖反应进行严密观察,如产生低血糖症状,将使患者产生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脑组织损害不可逆,因此,产生低血糖患者应及时进行处理,叮嘱患者一些食品应随身携带,以免由于产生低血糖而导致其它不良后果。
因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长的病程及比较复杂的病情,通常都容易产生一些后遗症,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在临床中还产生失语、偏瘫及生活无法自理等表现,基于抑郁、焦虑而相继产生悲观、急躁及失望等心理问题。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耐心交流沟通,得到患者信任,再结合疾病特点及患者认识情况提供相应指导,采取适宜方式使患者了解病情,避免产生不利于疾病治疗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提高患者对病情的重视程度,若发现患者情绪波动及时进行相应调节,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利于患者康复。糖尿病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法就是运动,每日参与适宜活动量的体育锻炼具有提高患者体质、葡萄糖摄取量增加、血糖指标降低、体重减轻、肌糖原氧化代谢与心血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胰岛素所需量减少、抵抗降低、瘫痪肢体能力恢复能力增强等明显效果,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 。出院前指导患者及其家人便携式血糖计对血糖指标监测的正确使用及胰岛素注射方法,利于患者出院后对血糖指标进行自我监测即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出院时对患者制订规范的作息制度,适度参与体育锻炼,要求患者应用降糖降压及降脂药物的注意要点,患者应定期回医院对血压、血脂及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
4结语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中提高相关护理方法的应用,使患者病情都产生明显好转,充分说明临床护理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作用,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的32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临床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临床中采用有针对性地护理方法,32例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病情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好转,在护理前后对比分析各分级患者的分布情况,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中患者采用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定期监测血糖指标、运动量适宜的体育锻炼、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方法比较耐心细致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强,可使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对于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将产生十分具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强.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原因及预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11):90-93.
[2] 马丽,裴海丽.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9(16):106-109.
[3] 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3(9):87-91.
[4] 邹艳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1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6(7):72-76.
[5] 邱翠琼,曾影红.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3,5(10):132-136.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该院在2015年1月12月期间接诊的患有2型糖尿病联合脑梗塞的老年患者100名,其均经过临床确诊符合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空腹血糖每升血液当中的含量大于等于7mmo L),脑梗塞经过CT扫描或者MRI诊断为急性的脑梗塞症状,均在72 h之内接受诊治。已经排除存在意识障碍以及精神病患病史的患者。在100名患者当中包括男性患者54名以及女性患者46名,年龄都在61~75岁,年龄平均数(68.11±4.19)岁。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名患者,保证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展开对比。
1.2方法
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则行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措施参见讨论。
1.3临床观察指标
衡量标准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选择满意程度调查表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调查,按照患者的满意程度分成满意、中等、不满意三个等级,在该文当中,将整体满意概率认为是满意概率和中等概率的总和。
1.4统计方法
在该文当中,结合数据类型,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行χ2检验。
2结果
关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见表1。
3讨论
在该研究当中,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为98%,参照组为8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行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于2型糖尿病联合急性脑梗的患者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2型糖尿病同脑梗死并发通常来说是在糖尿病基础之上发生动脉硬化形成血栓,继而造成脑血管血氧不足而发作的疾病,其发作极快,且病情危重,还会提升病死概率。脑梗患者早期康复以及护理干预如果不能做到及时且有效,就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要从患者个人性格差异、心理情况健康与否、是否积极配合治疗等方面入手,展开全方位护理干预,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在该文当中,实验组和参照组所使用的护理干预方式如下所述。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其一,观察并了解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血压、血糖值是否发生异常变化,同时注意患者疾病情况和主观意识等,针对存在意识不清症状的患者,需要保证其呼吸道的通畅,及时行以吸痰治疗,存在癫痛的患者则需要立刻接受安定注射,如果患者发生血氧不足的情况,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痰液淤阻的情况,适当地加以处理,避免并发症恶化。其二,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降低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的各种食物,另外,由于大部分患者长期卧床,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饮食结构当中多加入一些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令其血糖值能够缓慢的上升,同时软化大便。其三,加强生活护理干预,随时调节体位,保持卧床休息;护理大小便,保证大便的通畅,如果存在尿潴留现象需要行以诱导排尿;部分患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卧床出现褥疮现象,另外,血糖值的升高会导致褥疮愈合缓慢,需要加强皮肤护理等;加强复健活动,在锻炼的过程中协助患者调整姿势。其四,药物护理,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以及出血征象,随时控制其血压在合适的数值上,在治疗之后24 h开始每天行以神经系统检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作为医护人员,全面地向患者描述药物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等[4] 。
对实验组行以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其一,急性期阶段,老年患者经常会存在消极情绪等不良心理,在入院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安静的平卧,详细介绍治疗的方式以及医生的情况等,同时表示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适当予以鼓励,打消患者的恐惧情绪,同时增加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赖;在操作的时候,耐心进行讲解,防止隐私部位暴露在外,在治疗结束之后适当地表扬并鼓励患者,增加对于治疗的强烈依从性。其二,康复期阶段,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患者已经经过了危险期,且病情比较稳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康复训练,在这一过程当中避免心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予以鼓励;鼓励患者亲人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鼓励和支持。其三,恢复期,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不佳,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5] ,因此更加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行以耐心的讲解,尽快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部分患者在康复运动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跌倒等情况,需要安排一些比较优秀的男性护理人员随时帮助患者。
4结语
综合护理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择取该院在2015年1月—12月期间接诊的患有2型糖尿病联合脑梗塞的老年患者100名,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名患者。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则行以综合性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98%)明显优于参照组(8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在相关领域进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荣梅,陈冬梅,何永连.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早期康复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33.
[2] 石超学,金屹玮.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7(15):54.
[3] Me Cormaek J,Reay H.Aeute:trokereseareh:Challenge:andoppo-rtunltles for nurses[J].Nur:Stand,2013,27(32):39-45.
[4] Aadal L,Angel S,Dreyerp,et al.Nursing Role:and Fun etlon:Inthe Inpatlent Neurorehabllltatlonof Stroke Patlents:ALlterature Revlew[J].J Neurosel Nur,2013,45(3):158-170.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脑梗死,病症表现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依据糖尿病患病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共计48例,患者糖尿病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共计49例,该组患者既往均无糖尿病史。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如下。实验组:男22例,女26例;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6.1±4.7)岁;对照组:男24例,女25例;患者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5.8±4.6)岁。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行脑部CT扫查,判定脑损害程度。入院次日清晨,以葡萄糖氧化酶测定法进行血糖测量,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脂。各项指标测定同期,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脑损害程度判定标准[3] :梗死灶直径1 cm以下为轻度脑梗死;梗死灶直径1~2 cm为中度脑梗死;脑梗死直径2 cm以下为重度脑梗死。(2)血糖指标:标准血糖值3.90~6.11 mmol/L,高于6.11 mmol/L者为血糖升高。(3)血脂观察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 :该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中国临床评分标准。该标准总分4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中,15分及以下者,轻度缺损;31分及以上者重度缺损,轻重分级之间的评分为中度缺损。
1.4 统计方法
以SPSS20.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s)表示,结果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数表示,结果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轻度脑梗死9例(18.75%),中度脑梗死22例(45.83%),重度脑梗死17例(35.42%),患者平均血糖水平(8.72±2.31)mmol/L;对照组患者轻度脑梗死18例(32.65%),中度脑梗死20例(40.82%),重度脑梗死11例(22.45%),患者平均血糖水平(5.11±0.87)mmol/L。实验组患者脑梗死程度比对照组严重,组间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脂检测结果
实验组:(1)TC∶(5.42±1.37)mmol/L;(2)LDL-C∶(3.18±1.12)mmol/L;(3)HDL-C∶(1.92±0.46)mmol/L;(4)TG∶(3.02±1.43)mmol/L。对照组:(1)TC∶(4.46±0.97)mmol/L;(2)LDL-C∶(2.95±0.92)mmol/L;(3)HDL-C∶(1.31±0.49)mmol/L;(4)TG∶(1.51±0.62)mmol/L。实验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预后比较
实验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病例数分别为16(33.33%)、25(52.08%)、7(14.58%);对照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病例数分别为28(57.14%)、17(34.69%)、4(8.16%)。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整体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发病高风险因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壁病变是脑梗死主要致病原因,而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易造成血管病变或抗凝纤溶系统异常,作用于脑部时,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会由此加剧,特别在小动脉和微血管病变方面表现明显[5] 。以毛细血管为例,代谢紊乱会造成钙质沉积,久而久之,颅内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增加,这会影响管腔通道流通性,造成血流少、流速慢等问题。红细胞膜流动性受血流量及流速影响会变得缓慢,这会增强血小板黏附性,纤溶系统功能由此被弱化,脑血液循环便逐渐开始凝结,最终影响脑组织血氧供应,诱发梗死[6] 。当糖尿病在颅内微小血管引发的病变不断积累时,便有导致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此时,糖尿病除了可导致脑梗死,还可引起其它严重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该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轻度脑梗死9例(18.75%),中度脑梗死22例(45.83%),重度脑梗死17例(35.42%);对照组患者轻度脑梗死18例(32.65%),中度脑梗死20例(40.82%),重度脑梗死11例(22.45%),实验组患者脑梗死程度比对照组严重,即与糖尿病在患者颅脑内的作用机制有关。
糖尿病所致代谢紊乱除了会影响钙的吸收与沉积,也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血脂水平,该次临床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血脂水平普遍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胰岛素生物活性作用无法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充分发挥功效,致使血浆不能很好的移除甘油,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也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上升。另外,胰岛素抵抗也会导致肝脏LPL抵抗胰岛素调节,这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而这种脂类代谢异常变化又会加重动脉病变。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并非脑梗死患者发病期血糖、血脂升高的唯一影响因素,当梗死部位波及下丘脑-垂体系统时,皮质醇会出现异常分泌现象,也可能会造成血糖升高现象[7] 。此外,该次临床研究除了证明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血糖和血脂水平存在影响外,通过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预后效果不及对照组良好,表明糖尿病会使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影响预后,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高危因素之一,临床对此需加以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与未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间血糖与血脂的差异,分析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脑部CT检查,次日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脂,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血糖,根据糖尿病患病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实验组(48例):入选病例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对照组(49例):入选病例为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分组统计患者CT检查结果及血糖、血脂测定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差异。结果 (1)实验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脑梗死整体严重程度也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患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血脂水平普遍较高;(3)实验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病例数分别为16(33.33%)、25(52.08%)、7(14.58%);对照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病例数分别为28(57.14%)、17(34.69%)、4(8.16%)。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整体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会使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影响预后,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高危因素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糖尿病,血糖,血脂,预后
参考文献
[1] 孟庆革.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及预后临床分析[J].河北中医,2010,32(8):1268-1270.
[2] 吴培华,石见,陈健,等.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与急性期高血糖的相关性及机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33(2):199-203.
[3]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3):242-245.
[4]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84-787.
[5] 沈露,刘启胜,朱建光,等.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19):2824-2827.
[6] 申文祥.浅谈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115.
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的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各30例, 并根据其病因分为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其中脑梗死组中的男性患者为16例, 女性患者为14例, 年龄在20~7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8.3±14.5)岁,病程为3~ 25 d, 平均为7 d, 该组患者中均无内脏功能不全的患者。 糖尿病组中的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为15例,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13.5)岁,病程为2周~ 15年,其平均病程为6.7年,该组患者中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或者体征的患者为15例;无神经系统症状或者体征的患者为12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组中男性患者为18例,女性患者为12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7.5±11.3)岁,其糖尿病程患者为6个月~ 10年,平均为7.5你那,脑梗死病程为1~30 d,平均病程为13 d。 另外在选取同期进行身体检查的人员30例,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15例,年龄在2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5.7±10.4)岁[2]。
1.2方法
对选取的患者在入院的1个星期内进行健康检查,通过某公司生产的TSA型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对患者的冷觉、温觉以及冷痛觉和热觉等进行测定,其基础的测量温度为32 ℃, 温度的变化范围在0~50 ℃之间, 刺激变化率的标准,冷、温感觉的温度为每秒1 ℃,冷、 痛感觉为每秒1.5 ℃。 并对双侧大鱼际肌和足背等刺激部位进行冷、温觉的测量,每个部位4次,每次相间隔5秒,而冷、热痛感觉的测量为3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0 s。 在身体的左右侧交换进行,两侧的测试间隔需要保证在2 min之上[3,4]。
1.3判断标准
对3组患者和正常组中的冷觉、热觉以及冷痛觉和热痛觉等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对各组患者的冷觉、热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分析
将3组患者和正常组的冷觉、热觉进程对比,其中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中的双手和双脚的冷觉、热觉相对减弱,两组和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左足冷觉以及双足的热觉减退较为明显,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的左足热觉以及糖尿病组的双手和双脚冷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分析
将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其中和正常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组的双手以双脚的冷痛觉减退,脑梗死的左足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双足的热痛觉减退,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与脑梗死组的左足热痛觉以及糖尿病的双足的热痛觉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和正常组相比,脑梗死组(a):(t=2.788;t=3.629;t=4.242;t=3.476;t=4.381;t=4.772;t=9.840;t=6.429),aP<0.05。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t=3.439;t= 5.800;t=5.310;t=4.556;t=4.353;t=7.400;t=13.024;t=9.11),*P<0.05。 糖尿病组(b):(t=2.650;t=8.543;t=4.230),bP<0.05。 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相比,脑梗死组(左足热觉,a*):t=4.345,a*P<0.05。 糖尿病组(双手和双脚冷热觉,b*):(t=2.063;t=7.000;t=3.700;t=2.063;t=3.553;t=5.931;t=4.742;t=3.135),b*P<0.05。
注:和正常组相比,*P<0.05;和脑梗死组相比,aP<0.05;和糖尿病组比,较bP<0.05。
3讨论
定量感觉检测(QST)属于一种能对感觉进行定量判断的神经物理学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对患者的感觉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和评价操作[5]。 QST能将粗大和细小的感觉神经纤维充分展现出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评价,真实的反应破坏的病变以及刺激性的病变。 即当疾病选择性的累及较大直径的感觉纤维时,则评估的是触觉和振动觉,反之则为冷觉以及热痛觉的阀值。
通过该次研究中可以发现,将脑梗死、糖尿病以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感觉障碍程度的测量,并和正常的对照组相对,其双手、双脚的冷痛觉、热痛觉和热觉、冷觉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方便了相关人员对其研究,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6]。
综上所述,脑梗死组中均出现感觉减退或者缺失的情况,由此可以判断主要是由于其小直径的感觉纤维造成的,并且其冷觉阀值比正常组低,而热痛值较高;其中合并组中的各项值均高于其余两组,由此可见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的感觉功能缺失的影响最为严重。
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程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5月接受身体健康检查的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各30例,并根据其病因分为脑梗死组、糖尿病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并另外抽取30例身体健康的人员组成对照组,通过神经定量感觉检测的方式对其冷觉和热觉以及冷热觉等进行测量,并和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将3组患者和正常组的冷觉、热觉进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组的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阀值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脑梗死、糖尿病以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感觉障碍程度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的感觉功能缺失的影响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