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1篇
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于各个行业之中,教育也不例外。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工程,创造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条件。但在农村中小学,许多教师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课堂教学过于传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和远程教育资源,用计算机或CD播放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接触的情绪在里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已在教育中应用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效益,是每个项目学校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创造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互动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声音和图形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的对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信息),还可以根据各种教学信息和知识的超文本的方法和管理的组织(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发展,旧的和新的概念,在建立中接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益,这是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尝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的形成提供契机,优化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从主导者变为促进者,教师变“喇叭”为“龙头”,教学过程变“描述”到“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师生互动方式。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互动功能,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网络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课程,结合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研究报告,写相关的研究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认知工具。
四、研究的内容 1.课题的表述及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有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地方,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延伸。是思维和问题之间的桥梁。
(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3)自主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知识。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在哪里,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处理,分析,讨论,这样的信息交换,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
自主学习主张创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发展,形成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研究的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注重对
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更新的认识,创新发展教师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环境为突破口,加强比较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教学的比较,分析其原因,总结实践经验,同时,继承与创新,持续改进,促进价值形成,获取更多经验。
(二)研究的方法
1、比较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前期准备阶段 进行课题申报,建立课题组,确立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学生测试,确定实验起点,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2018年5月)深化研究阶段 实验课的学习,实验指导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通过研究课,案例分析,经验和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交换,收集信息源,进行分析和比较,梳理出与教师的基本模式相一致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科和学生的情况采用基本模式,不断提高,不断充实,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变化类型。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发展生产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它主要应用于灌溉农业、净化工业、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需要,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实施也会推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水利水保工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认识,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状分析;农村水利水保;相应对策
时代在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与时俱进,我国也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进军。我国的水利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水利建设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我国对农村水利水保的建设工程却止步不前,各种因素都在干扰这工程的顺利开展,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为此,只有尽快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有助于工程的进行。
一、我国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使得国民的经济水平及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幅度改善,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以及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的水利工程行业就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而开展的利民工程,为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及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分配。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对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该种工程是对解决我国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问题最关键的举措,促进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协调进步。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农业生产总量呈现出下滑趋势,许多农民开始另谋生路,这对于支撑我国最基本的粮食需求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农业水利水保工程的重视,使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呈着积极地方向进军。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种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筹措困难,财务管理措施不到位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农村水利水保建设项目属于民生工程,所以需要各级政府对其进行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由于其施工过程较为繁琐,导致所需资金众多,以至于政府地资金拨款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经常出现工期推辞现象。并且当前在农村水利水保工程中的经济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工程财务的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多数管理层的财务管理体系欠缺,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整个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措施起不到积极作用。比如,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
2.2 施工、设计等不规范
在进行农村水利水保建设时,所做出的施工设计方案会对施工作业产生影响。由于设计方案常常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间接影响施工工期的正常交工,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并对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增加工程在日后的运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在施工规划上常出现不按正常程序进行,过于经验化,没有具体结合实际情况,造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失真,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除此之外,许多的施工单位对规范作业的认识程度不高,对现场的管理并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以至于施工过程混乱,影响工程进度。经常出现许多工作人员不按工作流程进行施工,对所安排的任务完成过于表面,没有较高的责任感。由于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不能对施工人员及其它事项进行约束,不能更加细致的完成工作内容。这些都会影响工程的最终质量,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对于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种弊端提出合理对策
3.1 树立经济管理先进理念,加强质量监督工作
结合我国农村水利水保工程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对其经济管理的理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培训,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对现今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自身专业知识领域,加强对其的重视度,有力地促进经济管理的改良。同时,要规范在工作中的行为,提高监督管理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作业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并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保证整个质量监督体系的顺利进行,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达标。
3.2 强化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造中信息化管理
对于农村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设过程,该过程设计的环节较多,工程相对复杂,作业量很大,所以各个环节的一点缺陷都可能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对工程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更加优质的管理已成为必要。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施工单位通过对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不仅符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还能对工程进行科学的控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分类,包括对工程的资金流动、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施工现场的秩序等进行管理,做好协调工作,避免一系列风险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更为全面的监控,包括对全体施工技术人员的监督工作,做好预警机制,保证在风险到来时能做到及时识别和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村水利水保工程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地关系密切,只有不断地对进行改善,才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要提高对农村水利水保工程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施工技术地应用创新以及资金投入,并培养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灵活的掌握,使其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李贵宝;窦以松;农村水利和水电标准剖析与标准体系完善建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年06期
[2]张树声,杨广元,孙雪峰;自己得利 众人受益——邯郸市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体制改革调查[J];河北水利;2018年03期
[3]邹贵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1期
伊金霍洛旗水利技术服务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6年间收录的标题含有“regional development”的文献为数据基础,使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采取关键词分析、文献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发展领域研究作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区域发展领域研究文献量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研究和规划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二是中国科学院、卡迪夫大学、康奈尔大学、格罗宁根大学等为发文较多的机构;三是Ron Martin、Andy Pike、COE NM、Nijkamp P、Wei YHD等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美国、英国、中国是研究的主要力量来源,中国是该领域的重点被研究区域;四是区域创新、全球化、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劳动空间分工、发展政策、创业等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区域发展;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知识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18
1引言
区域发展研究一直都是包括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认为赫特纳是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奠基人,[1]其区域研究思想影响了美国学者哈特向,后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区域学派,与此同时,英美经济地理学进入区域主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2]区域研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开始全面复兴,出现研究的两大特点:一方面,在“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学习型区域”等概念的提出下,地理学者从区域综合和区域独特性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地方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多伦多大学教授Bramwell认为一些大学在地方和区域经济活力上的贡献要比以往认识的丰富得多,除了产生研究型的科学家和可商业化的知识,还提供知识转移,并以滑铁卢大学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大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上所做出的贡献。[3]李国平等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价值链区域分工。[4][5]李学鑫等从微观尺度入手,探索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变的因素,以及政府的介入在农区文化创意产业上的作用。[6]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企业开展全球性的生产活动,地理学者开始注重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ei、YHD以中国温州出现的民营企业大规模重组,并且将企业和专业部门转移到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区的新发展模式,研究制度环境和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7]宁越敏以中国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例,探讨了上海外资的增长变化、产业分布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上海外商投资集聚地高科技园区的三种发展模式。[8]刘卫东等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分析框架对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被动嵌入”的概念。[9]
目前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以传统的统计和描述分析为主,缺乏对该领域知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来源及其合作网络等进行全面的归纳与分析。本文便利用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来进行区域发展领域的分析,以期厘清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知识基础、研究机构、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等内容,为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并为其他相关学者的学习提供参考意义。
2数据和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将科学发展规律绘制成知识图谱、知识地图等[10]。而想要做到知识的可视化,就必须了解信息科学中的两个概念:描述研究领域动态本质的概念“研究前沿”和促进研究前沿本质理解的概念“知识基础”。如果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研究前沿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前沿ψ(t)到知识基础Ω(t)的时间映射Φ(t),即: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开发了基于Java的用于文献引文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其基本原理是分析信息知识单位(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的相似性及测度。[10]通过对导入文献的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显示研究领域随時间发展的新趋势(emergent trends)和突变(abrupt changes)。在这里,ψ(t)是一组在t时刻与新趋势和突变密切相关的词和短语(如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被称作“研究前沿术语”。出现前沿术语的文章引用参考文章组成了Ω(t),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Stitle、Sabstract、Sdiscriptor和Sidentifier表示一系列文献的标题、摘要、描述符、标识符等专业术语,IsHotTopic(term,t)为布尔函数,表示某主题是否属于热点。artice0→article表示article为article0的引用文献。最近一些年,也有学者利用CiteSpace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李琬、孙斌栋在WOS收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工具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进行研究,总结出国外近期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况和前沿。[11]
22数据来源
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信息资源库“Web of science”收录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和国际通行性,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以“regional development”为标题条件检索2006年到2016年间发表的关于区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文献来源类别进行相应的筛选,剔除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得1054条区域发展研究文献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来源出版物、引用的参考文献等信息。利用CiteSpace的文献年份分析工具,得到文献年度分布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近十年以来国际区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仅有部分数据),表明学者们对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区域发展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发现区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308%)、地理学(279%)、环境研究(271%)、规划发展(168%)等领域。
3区域发展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
31区域发展研究前沿与热点
311基于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的高度概况也是其研究核心思想的浓缩和提炼,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某个词汇与其他词汇的连线越多,则表示这个词汇代表的生计现象越复杂,越具有学科交叉性;其圆圈的大小表示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则圆圈越大,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不同的年份。将所有1054条数据导入CiteSpace生成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共得到92个节点,385条连接线。其中regional development处于最高一级,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134次,中心性为017;其次是growth,出现的频率为88次,027的中心性是所有词汇中最高的,其他词汇包含了区域研究的主题、方法、区域、内容等方面。
本文以regional development为标题检索WOS核心数据库,因此分析结果中regional development出现的频率最高并不奇怪。对其他出现频率为2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进行部分分类,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类。
第一,区域发展方式类。在这一类中的高频词汇包括innovation(70次)、policy(70次)、model(44次)、entrepreneurship(28次)。創新和政策上的支持是当今社会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区域发展始终和区域政策联系在一起。区域研究不仅仅在于认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与区域发展政策、区域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结合起来。[12]以出现innovation关键词并且被引频率最高的一篇伦敦大学教授Rodríguezpose的文章为例,作者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欧盟25个成员国所有地区不同组合因素对创新研究的不同方法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区分。结果表明创新在区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可以依靠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来实现区域发展,但是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地区的创新潜力,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必要的内部基础。[13]
第二,区域发展研究重点地区。主要包括:China(61次)、city(35次)、United States(25次)和Europe(25次)。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我国东西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因此中国一直是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区域。针对于此,地理学者也提出各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如点轴开发、沿海及沿江的“T”字形布局的国土总体规划等。
第三,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knowledge(42次)、governance(42次)、firm(25次)、globalization(26次)区域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CiteSpace中关键词引用历史功能,查找含有“knowledge”为关键词的所有42篇文献,高频被引用文章中Suddle在荷兰考察了新企业形成与地区就业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新企业对某区域达到最大影响力是自创立六年之后,初创型公司在区域发展和就业上总是发挥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制造业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影响最强。[14]
312基于知识基础聚类分析
如研究方法所述,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为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原始数据中的被引文献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因此,知识基础的聚类和演变研究是辨析研究前沿的基础。通过对区域发展研究的文献数据作文献共被引分析,共得到22个聚类,利用CiteSpace自带的三种算法TF×IDF、LLR和MI从集群文献中提取聚类命名,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文献数据中词频增长率来确定哪些是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10]其中最大的八个集群为(见下表)。
其中,最大的集群含有35篇文献,利用LLR算法提取的聚类命名术语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使用TF×IDF和MI算法提取聚类命名术语为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和服务(service),人力资本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且由于其本身特殊的生產要素属性和高度的空间差异性而成为关键性的区位竞争优势。该集群中最为活跃的是援引卡里亚里大学的Marrocu和Paci的一篇文献: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作者在文中系统评估了创造力和人力资本的不同构成在欧盟27个成员国257个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5]第二大集群是一个包含23篇文献的集合,TF×IDF和LLR算法提取的聚类命名术语都是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MI算法为转变(transition),当前区域发展正在受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推动。[16]Yeung通过东亚地区发展的经验,探讨了全球化和区域变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性质和动态。[17]TF×IDF和LLR算法提取的第三大集群命名术语都是实践(prcatice),MI算法为发展战略(developmentalist strategy),Hudson对区域的定义、地区利益的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界定等“区域”和“发展”概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18]
其他一些聚类的定义包括:农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限度(tolerance)、发展战略(developmentalist strategy)、结构约束(structural constraint)、珠江三角(pearl river delta)、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等。从集群中关键性的文献来看,Irwin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及运输成本降低和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对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村社区的影响;[19]Wei、YHD系统梳理了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文献,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批判性地评估该领域的进展和结构。[20]
32区域发展研究知识基础
从高频被引用文献出版时间可以发现(见图3),高频被引用论文同时也是目前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文献大都出现在2002—2009年,文献间的相互引用网络非常复杂,可通过CiteSpace自带的TimeZone和Timeline两个视图加以分析说明。
其中共被引频率最高的文献是剑桥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Ron Martin和南安普顿大学教授Peter合作完成的于2006年发表的文献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在WOS所有数据库中被引高达479次。Ron Martin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1年),同时也是英国区域研究协会会长(2015年),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地理和公共政策。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地理学中围绕“路径依赖”和“锁定”这些概念的一些未解决问题,并讨论了为什么一些区域经济体被锁定在失去活力的发展道路上,而其他区域经济体能够避免这种危险。[21]Andy Pike是纽卡斯尔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URDS)主任,他的“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2]一书被引频率高达333次,是一篇非常关键的文献,Andy Pike在文中对地方和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地方和区域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并对亚洲、欧洲和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地方和区域发展做了实证性的研究。
4研究力量及其社会网络
41研究者及其社会关系
研究者及其研究团队是一个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基础要素,通过CiteSpace可以挖掘文献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网络,从而了解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基本状况(见图4)。
从研究作者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区域发展领域研究学者较多,也有相应的合作网络形成,其中合作网络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学者吴宇哲(Wu YZ)、张晓玲(Zhang XL)和国外学者PeterHafkamp等人。在相应合作网络中包括刘彦随(Liu YS)、李裕瑞(Li YR)、周扬(Zhou Y)在内的中国学者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Peter Nijkamp曾经担任过欧洲地区科学协会(ERSA)主席(1979—1989年),自1975年以来,Peter Nijkamp一直专注于区域增长、定量规划评价、综合分析、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建模、分析、迁移、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非常丰硕。Wei YHDennis是犹他大学的教授,曾任美国地理学会(AAG)中国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城市景观、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极化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美籍华人地理学家,其研究区域总是围绕中国地方展开。
42研究机构以及合作关系
从研究机构图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图5),大部分的机构都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网络。中国科学院(Cinese Acad Sci)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较突出,处于领先的位置,近十年内,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著作发表。
在合作网络上,组织规模较大的也是以中科院为首的与其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萨塞克斯大学的合作网络。另一研究网络是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为研究团体的合作网络。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Lu DD)先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Liu YS)、刘卫东(Liu WD)先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是图中最为显著的节点。中科院自创立以来便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是非常重要也是处于世界领先的研究力量。其中研究力量排名前八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卡迪夫大学、康奈尔大学、格罗宁根大学、杜伦大学、乌特列支大学、多伦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
43区域发展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
从研究的国家和地区上来看(见图6),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主要来自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地区,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合作网络也很显著。其中位于欧洲的国家包括荷兰(Netherlands)、英国(England)、德国(Germany)等在区域发展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形成了以英国、荷兰、德国为首的欧洲研究力量。从全球区域发展研究的国家上来看,美国(USA)、英国(England)和中国(Peoples R China)是区域发展研究的主导力量,处于中心位置,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影响力都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意大利和瑞士。
5结论
本文以选取自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年份从2006—2016年标题含有“regional development”的1054篇文献的标题、关键字、作者、机构、引用文献、国家等信息为数据基础。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探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对国内外当前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知识基础、研究者等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最近十几年以来,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学者从区域地方的综合和独特性入手,注重研究地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机制,为更好地发展地方区域经济贡献力量。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全球展开,地理工作工作者着重研究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區域发展研究是包括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代表性研究者和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力量主要来自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其中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最为突出,发文量最多。Ron Martin、Andy Pike、COE NM、Nijkamp P、Wei YHD等学者为区域发展领域理论和知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从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结果上看,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在增长、创新、政策、中国区域、模式、经济增长、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从聚类分析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上看,区域创新、全球化、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劳动空间分工、创业等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0-151
[2]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Bramwell A,Wolfe D A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f Waterloo[J].Research Policy,2008,37(8):1175-1187
[4]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3(6):927-936
[5]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2):228-238
[6]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16-21
[7]Wei Y D H,Li W,Wang C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Districts,Scaling up Regional Development:A Study of the Wenzhou Model,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07,83(4):421-444
[8]宁越敏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4(3):313-317
[9]Liu WD,Dicken P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Obligated Embeddednes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6,38(7):1229-1247
[10]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1]李琬,孙斌栋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4(4):7-12,45
[12]魏也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主要议题和近期进展[J].经济地理,1993(4):1-7
[13]Rodríguezpose A,Crescenzi 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pillovers,Innovation Systems,and the Genesis of 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2008,42(1):51-67
[14]K Suddle,A V StelThe Impact of New Firm Form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30(1):31-47
[15]Marrocu E,Paci R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2,36(3):354-391
[16]寧越敏,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7]Henry Wai-chung Yeung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J].Regional Studies,2009,43(3):325-351
[18]Ray HudsonRegions and Regional Uneven Development Forever? Some Reflective Comments Upon Theory and Practice[J].Regional Studies,2007,41(9):1149-1160
[19]Irwin E G,Isserman A M,Kilkenny M,et al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ssu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92(2):522-553
[20]Wei YH D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Embedded Globalization,and HybridEconomies[J].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48(1):16-36
[21]Martin R,Sunley Peter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4):395-437
[22]Andy Pike,Andrés Rodríguez Pose,John Tomaney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5
[作者简介]倪前宽(1992—),男,江苏宿迁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宋吉祥(1991—),男,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钱智(1965—),男,上海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及城市功能区识别。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4篇
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农村社区教育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从80年代开展, 现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所以民众对于社区教育缺乏认识, 对农村社区教育也了解甚少。近年来, 国家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是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部分基层领导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于如何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等认识不清, 可能导致部分农村社区教育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农村地区居民对于农村社区教育没有概念, 有的甚至闻所未闻, 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 参与积极性不高, 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二) 投入经费不足, 经费来源单一
社区教育受众面广, 时间跨度大, 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经费对于人员、场地、设备进行保障。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总体经费不足, 筹措渠道单一,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薄弱, 所以经费方面的问题更加棘手。但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 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支持不足。由于经费不到位, 导致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不力甚至无法开展。
(三)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规划不明确等问题,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导, 社区管理相关体制机制没有得到较好的健全和完善, 容易出现空白和短板, 不利于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 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
现行的社区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单一, 有的知识较为陈旧, 满足不了农村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有的乡镇培训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 满足不了农村社区居民想要多方面发展或者再就业的需求。培训形式较为单一, 缺少吸引力, 缺乏覆盖农村居民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的培训课程。
(五) 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师资力量紧缺, 缺乏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及志愿者的情况。师资结构老化, 难以吸收“新鲜血液”;师资专业素质较低, 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教学规范上都有待加强;师资队伍不够职业化, 很多教师都是转岗教师, 缺乏专业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
(六)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上。一是整体区域上, 东部地区整体的社区教育起步早、发展水平较快, 而中西部相对来说发展较慢, 整体水平欠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主要都集中在较发达地区, 产生了规模效应, 而欠发达地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二是城乡之间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 城市社区教育的规模、质量普遍优于农村地区。
二、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对策
(一) 加大宣传, 提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
要让社区群众认识了解农村社区教育, 需要扩大舆论宣传。加大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长期向村民及干部宣传介绍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优势等。及时传达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及精神, 从政策层面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活动, 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读书会、专题讲座培训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着力培养优秀学员, 树立典型, 感染广大村民积极投入到社区教育事业中。
对于基层领导及农村社区教育的组织者, 要加强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 由上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对基层领导实施社区教育的进程进行实时的监督, 将当地基层教育的普及实施作为其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 以确保农村社区教育的贯彻实施。
(二) 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
经费投入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 只有具备充足的经费, 农村社区教育才能得到顺利开展。由于农村社区教育属于非营利性的公共事务, 所以它的投资主体应该由政府进行承担。具体来说, 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联动, 为农村社区教育进行资金支持。国家财政可以专门设置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 确保固定的经费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 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号召相关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进行投入。例如企业可以采取进行经费投入并培训专业知识, 从而为其培养定向学员的方式。对于经济发展较好、学习氛围较浓的地区, 可以实行学分制, 超出一定的学分由个人缴纳合理的费用, 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
(四) 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 需要明确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政府部门、职能部门、开放大学、职业院校、企业及农村居民本身。各个主体要做好职能分配, 协调规划。其次, 要做好政策的保障落实。加快我国社区教育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制定相关政策, 把农村社区教育纳入当地的教育规划, 可以规范各个主体的职责, 引起全社会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视。加强体制机制的建设, 扫除办学障碍, 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 还要做好监督评估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四) 丰富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因地制宜, 结合地方特色和群众需要打造农村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满足村民多方面的需求, 课程内容具体可分为思政类、通识类、技能类、文体类等,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丰富课程的形式, 除了进行课程的面授,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各网络平台, 打造微课程、直播等在线学习形式, 增加课程学习的灵活程度。为提高村民的实践能力, 可以打造产业实践基地以及培训基地, 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与相关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对于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 企业为其提供实习机会, 实习期间表现优异者可与企业直接签约, 从而带动村民的就业。
(五) 打造专业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一支专业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说, 需要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 广泛吸纳志愿者。对于专职教师的选拔及引进, 可形成定期的招聘机制, 从社会和应届毕业生中进行招聘, 鼓励大家投身于农村社区教育事业中。与此同时, 可以从各类学校中引进需要的专业人才, 打造专职教师的骨干团队。对于兼职教师队伍的打造, 可以吸纳企业骨干、行业专家、技术人才以及退休人员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充实农村社区教育的人才资源库。对于志愿者的吸纳, 可以从本社区和其他社区招募热爱社区教育的志愿者, 为农村社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六) 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以及与城市社区教育的差距, 从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持, 加大经费的投入。各个社区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合作, 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帮扶工作, 发展好的社区与发展较慢的社区结对, 传授优秀的教学及管理经验。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农村社区教育建设的重要性, 抓住当前的主要问题, 攻坚克难, 采取合理的措施, 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社区教育承担着服务新农村的重要责任, 其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存在如下问题:对农村教育认识不到位;投入经费不足, 经费来源单一;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加大宣传, 提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丰富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打造专业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厚红, 张铁.新农村社区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4) .
[2] 刘阳.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7, (6) .
[3] 徐中锋.农村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7, (9) .
[4] 李桂芳, 史桂湘.农村社区教育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 (电子版) , 2017, (10) .
[5] 李婷.“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成人教育, 2018, (7) .
[6] 单方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困难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 2019, (1) .
[7] 陈娅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K市为例[D].西华师范大学, 2015, (6) .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农村合作金融投资组织是农村金融投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它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经历了近16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农村金融投资体系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分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世界农村地区面貌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投资支持。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投资的主体,已有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以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力度最大,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遗留问题。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投资机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其积极作用较为明显,但同样在发展中存在瓶颈。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投资的历史与现状
1.自身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催生出了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多样化的金融投资需求,而农村合作金融投资机构作为贴近农村、农民的金融投资组织,无论是从机构和人员数量方面,还是从资产规模等方面,都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农村合作金融投资机构的资产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投资机构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2.信贷投放持续增加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投资机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等特征,按照利率市场化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当地的信贷支持,各项贷款余额稳步增加,充分发挥了信贷资金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3.金融投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投资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便民、惠民、利民”的经营原则,不断加大金融投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创新出多种信贷模式,同时,不断优化机构设置和网点布局,形成了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农村合作金融投资服务网络,农村金融投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投资发展的路径与制度对策分析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激励战略投资者入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需要优化股权结构、吸引大股东,要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股东素质,增强其行使股东权利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是加强对股东的教育。应当采取多种有效的宣传措施,加大对股东的教育力度,宣传股本金的性质,股东的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使权利的方式、方法,培训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业务知识,逐步增强股东的权利义务意识,增强其行使权利的积极性和能力,尽快使农村信用社的股东迅速成长,加快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构的步伐。
三是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严格、缜密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推行考试录用、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制度,形成良好的用工机制,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对信贷决策实行问责制。
2.健全管理体制
经过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这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支持鼓励合作金融投资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政策优惠与扶持政策,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和地方经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由省级联社专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并且指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和经营机制,通过向农村信用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服务性收费收入,满足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服务需求。由省级金融投资监管机构承接中国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投资监管职能,将目前省级银监局中履行农村信用社金融投资监管职能的部门和人员分离出来,成立省级金融投资监管机构,直接归省级政府领导,履行对本省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职责。
3.完善内部控制
农村信用社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保证安全、稳健运行,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是关键。一是领导要重视。在实践中,只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就做的好。相反,如果领导对内控机制建设不重视的话,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步伐就滞后。业务开展和内控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想使内控建设走在金融投资行业前列,就一定要强化领导,真抓实干,只有这样,内控建设才能扎实推进。二是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应当根据业务状况,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于一些关键岗位和风险岗位,应当实行AB岗,以实现相互制衡和防范风险的目的。三是要完善内部制衡机制。要建立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坚决防止“一手清”,以实现有效控制。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的宣传工作。农村信用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推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做好外部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向社会公众展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从而改善和提升农村信用社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任军利,黄春磊.中日农业金融投资体系的比较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8):191-196
[2]冉杰.印度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08,(1):66-70
[3]王晓青,李涛.波兰农村合作金融投资的经验及启示[J].特区经济,2010,(11):111-112
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范文第6篇
(中国社会科学 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使用计量方法,量化分析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量化研究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
关键词:影响力;贡献率;消费支出
作为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的流通渠道,以零售业为主导的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计量方法,量化分析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量化研究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
关于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注重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角度入手,针对农村商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王新利(200)将物流理论和物流管理引入农村领域,从农村物流的理论基础入手。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对农村物流基本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在国内外首创性的学术观点,提出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产业,实现农村物流资源功能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物流效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物流体系和运作模式。
综上,已有研究成果或者从国家整体的宏观角度分析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力,或者从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微观角度分析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关于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理论研究还不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还没有人涉及。
一、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1.流通业对全国农村经济的贡献
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村商品零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事实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迅速下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3下降到目前的1/3,如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
2.流通业对各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分地区而言。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总体偏低。根据省份统计数据,2005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54.9%),最低的是天津市(6.5%),见下页图2。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的比重是42.5%,中部地区的比重是37.5%,东部地区的比重是29.0%,可见,西部地区的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预先假设是,地区经济增长越快,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越低,理由是,对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而言,城市化程度较高,相应地,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较低。
本文取2000—2005年各省区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示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分析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整体而言,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微弱正相关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3。这与笔者的预先判断不符,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由图2发现,对于不同的地区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异的。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2000—2005年GDP年均增长14%以上的地区)而言,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微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对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2000—2005年GDP年均增长14%以下的地区)而言,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与各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可见,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经济增长越快,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越低:对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经济增长越慢,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越低。
对于出现与预先判断不符的结果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而言,城市化程度较高。相应地。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较高。而对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而言,虽然经济增长较慢。但城市化程度依然较高,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越高,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越低。
4.流通业对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
农村经济增长中有较高的比例来自于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而消费支出是与流通业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以农村消费支出的绝对量来考察流通业对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农村消费支出的绝对量越高,流通业对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越大。
以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计算,1990—2005年,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绝对数量)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显示了流通业对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在逐步提高。如图3所示,2005年,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的数量是1990年的4.4倍,平均每百户拥有的电冰箱的数量是1990年的16.5倍,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摩托车的数量是1990年的45.7倍,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数量是1990年的17.8倍。通业对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在逐步提高。
二、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系统分析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本文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来表示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中,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等因素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因此分别取上述变量作为自变量。由于农村家庭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是涉及到流通业的支出项目,因此,本文将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两个指标也作为自变量。
本文将分析函数表示如下:
I=f(R,PGDP,XFZCBZ,JTSBZCBZ,WJYLZCBZ)
其中,I表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R表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PGDP表示人均GDP。XFZCBZ表示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JTSBZCBZ表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WJYLZCBZ表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05年共6年的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模型的选取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我们采用了对数模型的形式,之所以选择对数形式,原因在于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以后,解释变量前的系数所表示的就是弹性的概念,以便于实证结果的比较。(1)式经过对数处理后,呈现(2)式的形式:
LnI=C+alnR+βlnPGDP+δl-nXFZCBZ+elnJTSBZCBZ+ζlnWJYLZCBZ
(2)α、β、δ、ε、ζ作为系数,分别表示相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C为常数项。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3.1。
3.计量结果
(1)影响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的回归分析:全国数据
本文首先对样本中的全部31个地区2000-2005年共计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最常用的有三种方法,分别是随机影响(random effect)模型、固定影响(fixed effect)模型和混合数据普通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其中,随机影响模型和固定影响模型都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差别在于随机影响模型假定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服从某一随机分布,可以用一个随机变量来表示,而固定影响模型则假定这种差异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用一系列的常数来表示。混合数据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前两者都不同,这种方法假定所有的地区都是同质的,完全不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般来说,因为面板数据同时包含了横截面因素和时间序列因素,所以参数估计值可能会同时受到两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一种是不同组别数
注:其中,I表示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R表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PGDP表示人均GDP,XFZCBZ表示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JTSBZCBZ表示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WJYLZCBZ表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本文使用对数的方式对各变量做了无量纲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