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原来在路上范文第1篇
上学时,有你
小学的时光是多么的悠闲,不用熬夜写作业;不用规规矩矩地在教室里坐着;不用在放学时加班加点地留堂;也不用下课时被老师占用时间„„。只需在教室中随意坐着;早早地写完作业,只为多玩一会;只需早早地放学看看夕阳,太阳落山的景象;只需在下课时尽情地疯一阵,在怀着愉悦的心情回到教室上课。在那时,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轻松的,那是因为有你的相伴。放假后,有你
小升初毕业的放假可是玩得„„,已经无法用一个词形容了。不用做作业;不用早出晚归。除了几个补习班外,其余任务就是玩。虽说记忆中总是想起母校的样子,和同学的身影。但我也能想起,是你,陪伴我度过了六年的时光。每一次的“胜仗”中,都有你的一份;每一次的散步都有你的参与;每一次的郊游都有你的相伴;每一次的补课都有你的帮忙。总之,有你的陪伴,我并不痛苦、悲伤、害怕,只觉兴奋不已。
军训时,有你
军训的那一周,可是无论夏天的酷暑和燥热,都要在火热的太阳下一动不动地站军姿;还要练习齐步走、跑步走、四步立定法、敬礼、解散、集合、转体等等„„。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累和热、忘记了艰辛和干渴。因为,有你的相伴。你就是我炎炎夏日中的一把伞,为我遮挡阳光;你如夏天的泉水,干渴时,心田湿润无比,不在煎熬。
我不停地追逐、梦想、憧憬,在得到与失去间徜徉,在成功与失败中徘徊。回首望去,那些迷茫,破灭、失落、哀愁„„,在时光中向揉相融,凝汇成快乐的曲子。
而这一切,相伴的便是你——快乐。
成长的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有你我不会胆怯;成长的路上,有你痛一点也愿意,有你我不会哭泣;成长的路上,有你累一点也愿意,有你我不会放弃。
爱原来在路上范文第2篇
李镇西老师名字如雷贯耳,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李镇西老师了解不是很多,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行走》,可以看出李老师是热爱教育的人,正如李老师所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就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 “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李老师收获了双重幸福。
《我的教育行走》是李老师在国内外行走与思考时所撰写的文化散文,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切的民族和教育的忧患意识。一读到这本书,想起曾经读过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这种游记散文的形式,
且行且思,将历史、文化融入旅行当中。但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同的是,李老师的足迹是和教育分不开的,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哲人,他谨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做一个永不止步的思想者。
打开书,李老师引领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是一名幸福的旅行者。有着厚重历史的皖南古村落,如梦如幻的海滨城市,独具特色的名山。李老师笔下的自然风景跳动着灵动的光芒,折射着历史的痕迹。武夷山曹墩村,这个富足、宁静的村庄。读着书中的文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更是唤起了对儿时的记忆,“村口,水车的影子隐隐约约,哗哗的水声表明它依旧在执着而又孤芳自赏地悠悠转动着。一条小溪在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默默流过,偶尔从门里透出的灯光直射溪底。”“老宅门前,三三两两地坐着或蹲着些长者,嘴上的烟卷忽闪忽闪的,映出一张张纯朴的脸庞,而一群一群农家孩子则不时在村子里追逐着,打闹着。星光下的村子生动而安详,此起彼伏的,是三两声慵懒的狗吠和英气风发的蛙鸣……”久居城市,对这样的情景是多么的向往,向往那份祥和,向往那份宁静。在李老师的书中很多这样的情景,骑着自行车,带上喜欢读的书,依山傍水,陶醉其中是多么惬意!
“成都今天的美丽,每天都让我沉醉其中”,面对自己的故乡,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成都辉煌的历史,成都的美景、成都的美食、成都的美女,成都厚重的文化魅力,成都人的自得其乐。李老师在这座城市中看到了希望,人民生活幸福的希望,教育的希望,并为这个希望努力耕耘着。“这些高楼大厦正在镶嵌的绿色或蓝色玻璃
幕墙,是这座古老城市的年轻面容,现在,这一张张年轻的面容正骄傲地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又一个春天!”
跟随老师旅行,也是在与哲人对话。每到一处,李老师首先要探访的是人文景观。五人墓、林昭、朱自清、史可法、谭嗣同 、胡耀邦、叶圣陶、陶行知、晏阳初、张太雷、瞿秋白。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次次震撼我们的心灵。在与哲人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李老师的率真和耿直,三百年前,五人墓的五义士事不关己却为义声援,“宁为玉碎,永不低头”的林昭,“浩然正气的史可法”,以古鉴今,反思当下,我们感到汗颜,特别是面对陶行知先生,一篇《愧对先生》更是真情流露。面对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对照当代中国的种种教育弊端,我们仿佛看见李老师那泣血之悲痛,记住了文中陶行知先生曾写过这一段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她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她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她没有打着她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是啊,我们真是愧对先生啊!作为一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本来丰富多彩的教育行为变了样,我们关注作业、分数,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漠视了学生想对我们表达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疏离了我们,我们也逐渐疏离了学生。学生是一个有情感的独立个体的人,牢记这一点,像李老师一样,谨记先生的教诲,做一个新教育的践行着。
爱原来在路上范文第3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两学一做”是开年以来的首要任务,是向高标准努力,向中央看齐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想成为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党规的模范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反复研读中提高党性觉悟,要让“四个进一步”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成为做人、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成为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从严从实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章党规理论武装头脑、荡涤心灵,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以“向我看齐”的底气激发以上率下的正气,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等“四讲四有”,让共产党人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让党员领导干部以严的标准和实的精神诠释“人民公仆”内涵,践行勤政为民的责任。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优良作风是党联系群众的强力粘合剂,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是观大势、明大局的集中体现,是验证群众在党员领导干部心中的地位,只有群众在党员干部心有了分量,才能践行全党的宗旨意识,才有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两学一做”不仅是为党员领导干部在为政修身、做人做事上提供了精神引领,同时还是让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核心意识,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展现在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上。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也是共产党员最大的戒律和最基本的遵循要求。《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员干部只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两学一做”就是把党的政治行为变成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在做好“五个坚持”的同时要学好党的历史,学习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沈浩等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范,只因为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典范,是因为他们把“人民”看的重于千金,重于生命,在他们身上证明了共产党的细胞里充满了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