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1篇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无奈又最具神秘性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最伤感的一句诗: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最悲壮的一句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最高傲的一句诗:冷眼向洋看世界!
最写意的一句诗:江山如此多娇!
最酷的一句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最具警告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最好斗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最感恩的一句话:人民万岁!
最具说服力的自我辩护:赫鲁晓夫从不搞个人崇拜,他的倒台是没有人崇拜他!
最有讽刺意味的一句话:解放军来了,司徒雷登走了。
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最大的发誓: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对战争最准确的定义: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对争取和平的最火爆语言: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
最认真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就最讲认真!
最有发言权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最大实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最有“文化”的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最激昂的一句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对最美的景物描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最狂放的景况描写: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最畅快的一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具广告效应的一句诗:不到长城非好汉!
最有“把握”的一句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潇洒的一句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有预见性的一句诗: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
最有时间观念的一句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毛泽东
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毛泽东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毛泽东
戴高乐上台也有好处,他喜欢跟英美闹别扭 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毛泽东
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 毛泽东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最谦虚的一句话 毛泽东
二十年后,法国人将有一番大大的头痛 毛泽东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
妇女要顶半边天 毛泽东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 毛泽东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毛泽东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毛泽东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毛泽东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毛泽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泽东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毛泽东
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我相信,一年之后,你们会回来的 毛泽东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毛泽东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毛泽东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 毛泽东
消灭了敌人的同时,也就等于消灭了自己。 毛泽东
用革命的两手,对待反革命的两手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有些共产党人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
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毛泽东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毛泽东
原子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看他也是纸老虎...... 毛泽东
愚公移山,人定胜天 毛泽东
中国有六亿人口,不斗行吗. 毛泽东
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 毛泽东
中国的抗战要打七八年 毛泽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最有志气的一句话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
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毛泽东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毛泽东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我们自己。 毛泽东
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 毛泽东
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 毛泽东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2篇
遥想当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官僚恶霸残民以惩,苛捐杂税民不堪命。外患炽烈,政府丧权辱国,丧师失地,唯枪杀名士、钳制舆论、电刑逼供、血腥屠杀不同政见人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辽吉,炮轰机关,捕禁官吏,追炸列车,大学逃散,特务汉奸招摇过市,毒贩赌鬼,洋洋得意.偌大中国,哀鸿遍野,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数以亿计的灾民和难民四处逃亡,或易子而食,或卖儿救穷,中国人民成为辫子、苦力、文盲、流浪汉、亡国奴、灾民和难民的代名词.我东北民众在日寇铁蹄皮鞭下含垢忍辱,九死一生.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2年,就是内战、反共、独裁、卖国、残民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受难史。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泽东少时有大志,27岁诗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待泽东一出,振臂一呼,率3万疲敝褴褛之师深入不毛,垮五岭,击乌江,穿雪山,渡草地,于窑洞之中做天下文章,北击倭寇两万里,南逐蒋匪下钟山,不出10年,国民政府灰飞烟灭,天下大定,难道不是民心所向吗?复西藏、收新疆,灭日寇、伐美军、击印度、斗苏联,战无不胜;修水利、治江河、炼钢铁、办电厂、建油田,汽车轮船飞机大炮均能自主制造,两弹一星划破小小寰球。由于时代局限和战略需要,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清苦。但全面普及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和合作医疗,成人识字率从1950年的15%上升到1977年的85%,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上升到1977年的75岁。人均收入上升6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体育强国。邓小平改革的第二年,民众生活就发生了很大改善,也与毛泽东时代的高度积累有因果关系。毛开始执政时,中国人90%是文盲,人均寿命36岁,70%的居民没有自己的住宅,喝不上干净的水.国家没有现代的工业。战乱彻底摧毁了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家园。中国人成为乞丐和难民的代名词。毛去世时,中国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中国拥有两弹一星,自主生产汽车、战斗机、机床和所有轮船,国家无任何内外债,中国公民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初等教育,成人识字率达到85%。共和国拥有天下无敌的陆军,击败了所有入侵者和干涉者。中国完成了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社会组织和国家动员能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个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解放。毛所倡导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彻底埋葬了殖民主义。我不同意毛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对他的霸气也曾不满,但他是为信仰而战斗的,他是真挚的热爱中国人民的。是他使中国人团结起来,恢复了中国人对民族实力的自信和做人的尊严。毛的内外战争的辉煌记录是建立在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理想主义和对民族未来的共同信念基础上的全国性的联合行动。毛的遗产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统一的国民精神高度一致的幅员辽阔的大国。毛是有道德的和负责任的严厉的领袖。没有毛,中国将仍然是一个灾难深重、饿殍载道、丑恶现象和无法无天恃强凌弱泛滥成灾的地主官僚乐园和劳动人民的人间地狱。
毛泽东代表的是正义和社会的良知,还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愤怒的吼声,毛所缺乏的是法治社会的理念和现代管理思想。
无论如何,毛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之父。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经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些诋毁领袖声誉的人只能暴露他本人的自私、疯狂、胆怯和不负责任。
他打跑了一切内外反动派,彻底消灭了官僚买办、地主恶霸、军阀汉奸、特务流氓,让90%的中国人从文盲变成识字,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道德和宗法关系的束缚压迫,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人的生活、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障,他捍卫了中国最广大阶层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尊严,他给我们的遗产是伟大的统一的共和国,天下无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政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他没有遗产,他的儿子至今长眠在朝鲜战场。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眼泪,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3篇
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专
业:生医仪器姓
名:孙伟学
号:任课老师:宫丽时
间:
中南民族大学
11161088
2013年5月15 日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作为中国的开国领袖,带领中国人民顶着“东亚病夫”的大帽子站了起来的毛泽东,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注定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光辉形象永垂不朽!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如此豪言壮语响彻天地之间,预示着年轻的毛泽东将成为一个乱世的伟大英雄。
品读《毛泽东传》,让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毛泽东青年求学的那段历史。彼时与我们现实年龄相仿的毛泽东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何他可以成为一代豪杰,并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呢?读完后我便找到了答案。
毛泽东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那坚毅且肯于钻研的学习精神。记得《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几乎无时无刻不是捧着书在看。又一次,他看上了代课杨老师手里的一本书,为了能细细咀嚼,他竟然日夜兼程、两天两夜用手抄下了那本几万字的书。当他第三天把书还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惊讶不已。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历史、地理、文学无不涉猎,尤其对社会科学类的极感兴趣!电视里,路灯下,他挑灯夜读的身影,频频出现。他读书并不是囫囵吞枣般掠过一遍就算,而是会在读过的每本书上都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对于自己不懂的他更是“锱铢必较”,或查阅书籍或请教老师,甚至于一个他不懂的地名他都会查个明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求学问如此,怎能不学有所成?
毛泽东的成功还因为他那坚如磐石、不肯屈服的意志。为了能够锻炼其意志,他常拿着书到最喧闹的南门去学习;为了能够强壮其体魄,他在寒冬用冷水浇体。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每天坚持锻炼,即使在狂风暴雨之际他也从不懈怠!他经常会在暴雨中大声朗诵唐诗,或者爬上那岳麓山顶,享受着风雨带来的酣畅淋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愧是毛泽东! 从儿时与父亲的抗争,到十七岁出乡关;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秋收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到三年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些成功源于他那坚如磐石、不肯屈服的意志 !
毛泽东的成功更在于他那关心实事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当逢乱世,他没有像古代的隐士一样空有满腹经纶,却只顾一己之安危而选择明哲保身、不问世事。相反,他热衷于看时事报纸并时常给同学们分析中国国内混乱局势、以及国外的发展近况等等。后来他组织学友会进行时事讨论,并组织了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和其他列强欺伤中国的爱国抗议运动。再后来他创建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政治组织新民学会,这里聚合了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能随时为国捐躯的有志青年。爱国的满腔热血表现得淋漓尽致,“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他将救国救民的重担挑起国家振兴,匹夫有责!而他最终真的挑起来了并为我们带来了新中国,这便是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成功离不开他基于现实,热衷实践的精神。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食物的大本大源。他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后,这种精神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
如今,毛泽东虽已成为历史,但毛泽东精神却生生不息。他的身上有太多东西要当代青年学习的了!当今中国,还有几个人能秉承毛泽东精神走到最后!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人格越来越扭曲了。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求学、求职、上位等等,想到的第一点就是投机取巧,又有几个人能静下来潜心学习,坚持不懈。为了所谓的时尚,又有几个人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盲目的减肥、整形已经成为了目前的时尚潮流,这种追风遗留给后代的健康风险,又有谁能承担得起!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4篇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二)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三)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5篇
有一天,毛委员穿着一身打补丁的衣服,足蹬草鞋,掮着一条扁担两个布袋到宁冈挑米来了。毛委员到仓库领到粮食装好布袋,运粮的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看见了都很受感动,运粮的劲头顿时加大,仓库前,熙熙攘攘的挤得水泄不通。已装好粮食准备挑走的人返回来要管理员再加一点;即将称好粮食的也不肯挑走,一定要再多装满一些;还没有领的都打定了主意今天要多挑二三十斤。有一个战士原来已经称好了一百斤挑走了,又转回来要管理员再加三十斤,管理员不肯,说:“你的箩装不下了会撒掉谷。”这个战士马上把身上的衣服脱下一件,再脱下一条长裤,不管管理员答应不答应,硬从仓库里搬出两包,过了秤搁在两个箩面上,高高兴兴地挑走了。
大家都争着多挑,原来准备三天运完的粮,不到一刻功夫,就挑走了一半
毛委员挑起粮食和大家一道往井冈山走去,走到黄洋界要爬山了,大家见毛委员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了,心里又是感动又是不安,怕累坏他耽误大事,都赶上前来要替毛委员分担一点。可毛委员坚决不让,一边快走,一边说:“你们担的已经够多了,再加上我的,会把你们累坏,我挑得起,大家各挑各的走吧。要上山了,加把劲到山顶上休息休息。”大家为毛委员这种行动所鼓舞,上山也不觉得累了,跟着毛委员一口气就上到了山顶。
到达山顶休息时,毛委员有说有笑地和大家聊起了天。问大家:“累不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累!”毛委员微笑地说:“累是累,可是大家不怕累。为了消灭白狗子,我们要不怕吃苦,不怕累,等将来革命胜利了,到处都修上马路,运粮运东西都用汽车,连走路都坐上汽车,到那时就不累了。大家说,对不对?”说得大家都愉快地笑起来,真的把累都忘了,挑起担子又飞快地往目的地跑。往日往宁冈运一趟粮回来要摸黑,可是这天,太阳还没落山大家就把粮运回来了
毛泽东作品读后感范文第6篇
读《实践论》心得
XXX三班
XXX
寒假的读的第二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文章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我低了这本书后,觉得实践这个行为着实是一件事物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凭证。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我对《实践论》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文章写于1937年7月,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原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中的一节。该讲授提纲1937年9月曾印过油印本,次年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单行本,不过都未署作者的姓名。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著作选读》。它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著作一起,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他哲学著作更重要
在《实践论》中,通过对实践对事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重要性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让我对于自己在现实中的种种行为与做事方法又有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并且,也使我从事物的基本原理中,得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在认识事物时,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都是要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真理。而且,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先观察事物的六个特性才行:第一个是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第二个是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是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第四个是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第五个是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最后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文章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这种对此没过多涉及的人都有一点吸引力的: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
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更是起到了力挽狂囊的效果。并且,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都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