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1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桥)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感受到,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窄窄的桥、危险的桥、不结实的桥)
2、(出示课件危桥图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 )的木桥,当面临洪水的袭击时,却成为了唯一的救命桥。它真的能够抵挡住洪水的凶猛吗?它真的能够救出村民们吗?自由读课文114段,画出其中描写洪水的句子,说说你从句子中的哪些词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做好批注。
二、感知洪水
1、自读找句。
2、交流,出示句子: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 (提问学生)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嗯,这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嗯,洪水特别的凶猛) 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对,凶猛的洪水已经渐渐的逼近了) 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嗯,洪水太可怕了)
3、细读品味,抓关键词:你从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
(找生说)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能说一说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吗?
预设:
1、咆哮。可以说的具体一些吗?
“咆哮”两个字,都是口字旁。什么动物你觉得会发出咆哮?谁能说一说洪水咆哮的样子?请边读边想象。可能洪水还会说些什么?
2、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提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让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带着咆哮和受惊的野马的感受,读出洪水的凶猛,咆哮着的洪水怒吼着扑来!找生再读,齐读)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找生读。)
(提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近一米高,跳舞) (“跳舞”,一般人在高兴的时候才会跳舞,这是一个美好的词,在这里却说“洪水”在跳舞,你可以想象着,给我描述一下洪水舞蹈的场面吗?(回答后追问:嗯,洪水的胳膊可能什么样?还有可能什么样?咆哮着,狞笑着,舔着人们的腰总之要串起来)这样的洪水,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洪水的可怕,凶猛,让人毛骨悚然)
(再找生读,读出洪水的凶恶可怕,全班齐读) ③找出剩下任何两个拟人句中的一个,都顺带让生补充出来剩下的一个拟人句:你觉得洪水狞笑着,舔着人们的腰,还会有哪些动作?)
(课件再次出示全部四句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带着自己对洪水凶猛的体会,全班齐读)
4、 按顺序体会洪水凶猛。
师:这是文中所有描绘洪水凶猛的句子。洪水越来越凶猛,越来越逼近,形势也越来越危急村民们越来越危险。让我们分组来再次读,感受这越来越凶猛的洪水! 课件再次出示全文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③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 小结
师:洪水凶猛,步步紧逼,村庄危在旦夕。这个危急的时刻,我们来看一看村民的反应。
三、感受恐慌
师: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生接读)
2、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于是(出课件,生接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师:面对这样慌乱的村民,你有什么担忧的吗?找生回答。 (怕没有秩序的村民挤塌木桥,怕村民掉进水里)
4、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谁?(老汉)是啊,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汉,才让村民转危为安呢?
四、感悟老汉
1、自读7到23段,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联系上下文,做好旁注。
2、提问。出示课件:这是一位( )的老汉。
(提问中,鼓励各种回答,首先讲解与“无私”接近的回答) 预设答案:
①这是一位无私、先公后私、爱民的老汉。师:说一说你的依据。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看出了老汉的无私?(揪、吼) 你能体会到老汉此时怎样的心情?(气愤、着急)
老汉可能怎样想的?(你是我的儿子,怎么可以不让村民先走?你是党员,怎么可以先走?)
你能吼出来老汉着急而气愤的心情吗?
师:是啊,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拉到了队伍的最后面,将生的机会留给了村民。所以我说,老汉是无私的,他不爱自己的儿子。你同意吗?找出你的依据。
②生: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你从哪里感受到老汉的父爱?(“推”字)
你觉得老汉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紧张、害怕)
老汉此时可能会想些什么?(别磨蹭了,洪水就要来了,儿子快跑!) 我们带着老汉的感受,一起再来吼出这句。
师:一个“推”字,让我们知道,老汉其实爱着自己的儿子,只是,他爱的深沉。
这还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③这是一位镇定的老汉。师:说一说你的依据。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很好,继续说,这句话的哪里让你感受到了镇定?
盯:这个时候的老汉在想些什么?(我要想办法让村民转危为安,我不能慌) 是啊!因为村民越慌乱,老汉就要越镇定,镇定的像什么?(一座山)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住,读这句话?找生读。 师:老汉盯着慌乱的村民,镇定的像一座山。让我们一起起立站稳,像老汉一样站成山,再读这句话!
④这还是一位让村民信任的老汉。你发现了吗?说一说你的依据。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师:很好,继续说,这句话的哪里让你感受到了信任? “望”字,意思是远看。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跌跌撞撞、迫不及待地拥向了木桥,这个时候却停了下来,远远地看着老汉。村民可能在想些什么?找生答。对,因为有了依靠,因为信任,所以可以放心的停下来。
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人们对老汉的信任?(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若学生答不出,可以提示:老汉出现之前,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那么,老汉出现后,人们是怎么做的?)
师:深深爱着儿子的老汉有太多的无奈,因为,他要拯救好几百条人命啊。所以,老汉一个人镇定地站在桥头,一直在沙哑地喊话(出示课件)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找生读,读出紧迫的感觉,临危不乱的感觉。全班齐读。
师: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木桥前,在没胸深的水里,老汉本可以一走了之,可是他没有。他独自站在水中,喊全班齐(擦板书)
水越来越高,越来越急,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与小伙子被吞没了。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可是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座高大美丽的桥。(画板书)这个时候,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直到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被老汉拉到最后的一个人竟然是他的儿子。作者将这个悬念放到最后一刻,更让我们敬佩老汉的精神。
面对洪水时, 他是一座桥。
承载着村民的希望, 渡到安全的彼岸。
仿写,补全这首诗。(巡视,指导,请生回答,念全诗,点评)
五 总结: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2篇
知识目标:
1.巩固压一挑一的编织技法。 2.初步了解竹编的有关知识。 3.通过自学图例,学会编织船篮。 能力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编制竹器的能力。 2.通过自学图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通过分组制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通过课内外的实践,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学生看懂图例,制作出船篮。 难点:
1.经纬线的均约匀排列。
2.纬线一端的捆扎和另一端的插入。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范作、半成品、橡皮筋、竹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枫桥的竹编全国有名,想当初,仅热水瓶竹壳就热销中国半壁江山。就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篮,就形状多样,请看。(课件出示各种竹篮。)
2.(指图)形状有(方的)、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形状。
3.这只篮子又是什么形状呢?我们就叫它船篮好不好?(出示板书:船篮) 4.老师也编了一个,用什么编的?
5、是的,书上是用塑料带编的,今天,我们要用竹条来编船篮。(出示范作,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竹编)想做吗?
二、自学图例,交流制作步骤。
1、请翻书到第6页,自学图例,学习船篮的制作步骤,同桌可以轻声地交流。
2、制作交流,相机板书。 (1)捆扎经线一端。
(2)经纬上下交织。(压一挑一) (3)收扎经线另一端。 (4)捆扎纬线一端。 (5)接插纬线两端。
3、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安全、插法、排列均匀)
4、同桌两人合作制作,老师有个评价标准,看看好不好?(出示:实用、形象、美观、创新)
5、有信心编好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老师编的更好。
三、小组合作,制作船篮。
1、播放音乐。
2、老师巡视,有问题的及时指出。 想一想:经纬根数不一样会怎样?
四、自评、互评、师生点评。
1、评作品、评合作、评劳动态度。
2、学生代表自评,然后同学互评。
3、同学们通过自学图例,同桌合作,学会了船篮的制作过程,大部分的同学完成的都很好。但老师也发现有几个同学在制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吗?
4、请没有完成的同学评价,其他同学帮忙。
5、我们五(2)班的同学不仅会动手动脑,而且非常团结,给吴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课后想一想:经纬根数不一样会怎样?可以把你得到的结果和你的同学相互分享。
五、课堂小结。 (播放竹制品图片)看到这些图片了吗?这些都是陈列在我们学校劳技教室的竹制品。希望同学们能用你们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制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来发扬我们枫桥的竹文化。
2.动物书签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辫编织的方法,用小辫编织法编织一只活泼的小鹿。
2、在编小鹿的基础引导思考设计编织其它形态的小动物。
3、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在制作中细心、严谨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五股辫的编织方法。 教学准备:
编织小鹿作品与半成品,五股辫编织示意图以及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呀?
2、老师也十分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小动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出示纸条编制小鹿)
3、小鹿可爱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纸条编动物书签。《动物书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方法
1、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编制方法。编小鹿分为哪几环节?
2、我们先来小组研究一下第一环节:起头。边研究小组边一起试做一个。 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到前面演示一下。
3、接下来大家研究编身体和脖子,发现编制规律.
4、谁来到实物投影下演示编头部?
三、动手实践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小组研究,小鹿的编法你们学会了吗?那么你们就动手试试吧!
2、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展示评价
学生根据制作要求进行评价。
五、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找到了编小鹿的规律,学会了纸条穿编的方法。看!有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作品!你可以评一评这些作品,自己的、别人的都可以!没完成作品的你也可以针对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说一说。
六、小结
纸条除了可以编小鹿,还可以编很多图案。大家看一看!学生欣赏纸条穿编作品。同学们回家后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的纸条穿编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3.编网袋
教学目标:
1、学习编织编织袋的方法.
2、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在制作中细心、严谨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小网袋成品,编织示意图或投影片,广口玻璃瓶、罐或大词典、厚书等便于固定袋口绳的教具。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提问,导入课题
1、展示小网袋作品。
2、提问:网袋有什么用处?它啊是如何编织成功的?(引入绳结编织法)
3、编网袋需要哪些材料、工具?(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
(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
1、学生自学图示,了解编织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借助投影或实物演示一步步讨论,明确编织过程: ⑴固定袋口绳(可拉直粘贴在课桌边)。 ⑵对折线绳骑搭在袋口绳上(排列要整齐)
⑶打第一排结(各绳结要与袋口绳等距离。如没把握,可先做上记号,再打结)。
⑷大第二排结:在记号处从相邻的两个结中各取一根绳合并在一起打结。 ⑸将袋口绳环系在广口瓶、罐的沿口处或围绕在纸筒、大词典上(用胶带固定住)。
⑹把第一根绳和最后一根绳合并打结,完成第二排结。
⑺依次往下编,最后留下一定长度的绳头,合拢打个结,并修剪整齐。 ⑻将口袋绳两头连结起来,完成编织。
3、思考尝试:你可以改变程序,或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编织。如: ⑴对折线绳骑搭在口袋绳上时,可边骑搭边打结,搭一根打一个结。 ⑵将线绳对折后双股骑搭在口袋绳上,将并拢的双线头从对折口中穿过,拉紧。
⑶先打好数排结,再设法把袋口绳围成环状(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用手撑着),一排排首尾合拢完成。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评比
1、依据教材中的评比标准,自评、互评,填上“☆”。
2、请得“☆”多的同学展示他们编织的网袋,大家议一议这些网袋好在哪里,并请他们说说编网袋的收获、体会。
(四)拓展活动
1、想一想:网袋大小取决于什么?怎样掌握网袋眼的大小?
2、课余收集一些不同质地的线绳,根据需要编结不同式样的网袋
4.中国结鞭炮结
教学目标:
1、学习编织中国结的方法.
2、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在制作中细心、严谨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结实物、录像片,以及实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2、学生准备:60厘米长的彩绳两根,五厘米长的彩绳一根,镊子(或锥子)、强力胶(或打火机)、剪刀等。
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教学过程:
一、展示介绍,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结(实物、录象图片等)。
2、提问:这些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饰物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中国结?你了解中国结吗?
3、介绍中国结的由来、特点及其用途。激发学生对中国结的浓厚兴趣,导入新课。(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
二、自学讨论,讲解演示
1、中国结是怎么编制出来的?
2、你能参照图示一步步编出鞭炮结吗?试着编编看,提出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在小组里议一议。
3、讲解并演示重点、难点。
⑴编结材料中的一根五厘米长的短线绳是做什么用的?编结时怎样插入、固定它?
⑵演示说明“井”字互套,直至线绳全部编完(可用粗绳演示或投影片图示说明)。
⑶怎样收尾?岁收尾时的操作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注意什么? ⑷如何将各人编结好的“鞭炮”组合成“一串鞭炮”?
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编结操作时(可伴轻音乐),小组内同学间互教互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鼓励学生互助合作,想办法解决难题。
四、评价拓展
1、小组自评、互评各人编的单个“鞭炮”,根据评价结果填上“☆”。
2、展示评价各小组的“一串鞭炮”,颁发团体优胜奖。
3、思维拓展。
⑴如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交替互套穿编,“鞭炮”柱体会呈现什么形状?
⑵可不可以用三根(六股)、四根(八股)绳来编呢?“鞭炮”柱体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课后试试看!
4、课外活动:参照技术信息提供的阅读材料,或自己创新设计编结自己喜爱的中国结。
5.中国结吉祥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编制吉祥结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吉祥结的相关知识,掌握编制技能,达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效果。在掌握基本编制技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多种变化吉祥结的编制进行探究。在欣赏、编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利用演示、课件等手段,清楚地向学生们演示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讲明要求,展示样品,以开拓同学们的眼界,引发学生对编制过程的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参与制作、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合作学习中,利用小组互助完成吉祥结的编制和多种编制方法的探究。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结实物展示
播放中国结演示文稿 问
题:这些漂亮的中国结说明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
展示吉祥结作品。这么漂亮的作品是怎么编制出来的
三、利用动画课件演示编制过程 要求:观察:绳线走向
思考:吉祥结编制的要领是什么?
四、总结编制要领 第一步:将绳折成十字。
第二步:从绳头开始,逆时针一根压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类推。最后拉紧。
第三步:从绳头开始,顺时针一根压住其前方的另一根,依次类推。最后拉紧。
五、实物编制操作演示
通过演示板,分步操作。边演示边讲解,巩固知识
六、分组探究,完成作品
要求: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编号的作品,小组研究,可以拆掉,探究编制方法;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一个作品,互相帮助。
七、分组展示作品
要求:每组选出最好的一个作品进行展示
八、探究吉祥结的变化形式: 1.教师展示编好的变化的吉祥结作品 2.想一想:这些变化的吉祥结作品怎样编? 3.分组讨论:各种变化吉祥结的特点和编制方法 要求:每组选一种变化形式进行探究。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协作进行编制
4.作品展示
展示不同变化形式的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吉祥结的基本编法和变化形式进行了探究。现在你是不是更觉得中国结真的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艺术呢?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有责任用将它发扬光大!
6.中国结“平结” 目标预设
1.知道编织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初步了解中国结的文化意义。 2.学习最基本的绳结编织法,尝试编织小饰品。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养成做事耐心、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明确中国结的特点和编织平结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规律地穿绕与拉压 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
2.红色丝绳 2 米两根,黄色珠子一颗,各种中国结若干。 3.学生自备中国结工艺所需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
1.出示:北京申奥标志
见过这个标志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为什么申奥的标志要选择中国结?猜猜看。
(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 你看,老师这儿就搜集了各种式样的中国结。 课件出示各类中国结。 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编织一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编中国结。板书课题。
二、学习编织
1.想要学会编结这么漂亮的中国结,首先要学习编结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结的编织方法。板书:平结。你看(演示),这就是平结。
①我们班有同学会编平结吗?
会编的同学,本节课我聘请你担任小老师。 ②还有许多同学不会,准备怎么学习? 向老师请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③还有什么学习的好途径呢?
上网。很好,网络上确实有很多好的学习资源,课前,我也上网搜集到了很多资料,其中就有平结的编织方法,我已经把它下载到了这边的电脑里,你们可以打开学习。
④我们手头的课本也是我们学习的好老师。
2.学习的途径真多。请已经会做的小老师先到这儿来,我们是智囊团。下面的同学,你准备采取哪一种学习方法呢?
3.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进行快速分组。 4.小组首次探究。
5.接下来我们就比比哪组在学习时能做到最细致、讲合作、能安静。 6.交流、调整。
①重点突出平结的编制过程:摆 绕 穿 拉 压(板书) ②说明编入珠子的方法。
③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美观程度、速度、平整度、创编) 7.再次探究、编织。部分学生尝试编织时穿上珠子美化一下。 8.再次展示、交流。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编中国结的本领,你觉得学这个本领有什么用呢? 是啊,平结是一种古老、通俗和最实用的结索。它的用途很广,编制手环、项链、门帘和一些动物形态的饰物呢。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你们可以上土豆网,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编织方法。
2.今天的学习,你除了学会编平结的方法,还收获了什么?
3.今天我们学编了中国结,确实,编织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大家通过实践操作,还能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呢。
7.小蒸架
教学目标:
学生学会使用钳子弯折并会制作铁丝小蒸架。教学重点:用钳子弯着铁丝制作小蒸架。
教学难点:相邻两片铁丝网的连接。 教具学具:剪刀、铁丝网、钳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展示小蒸架
2、观察小蒸架的结构
3、谈谈小蒸架的用途
4、说明所用材料与工具 二.学习新课
1、讨论、汇报小蒸架的制作方法
2、提活动要求 A、注意安全 B、加强合作 C、制作精良
3、制作
4、巡视指导
5、总结,汇报小蒸架的制作步骤
6、小结并板书步骤
7、汇报处理难点
8、整理加工
11、拓宽小蒸架还可以制成什么样式? 三.教学总结
对本节课活动情况小结,整理加工自己的。蒸架
8.心锁环
教学目标:
1.了解心锁环的制作原理;
2.学会制作心锁环,学会上锁和解锁; 3.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趣味; 4.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制作心锁环,学会上锁和解锁。 2 、难点:弯杆及圆环的处理、心形环的制作。 教学准备:铅丝、尖嘴钳、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喜欢玩具吗?(喜欢)是的,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许多智力玩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看大屏幕(孔明锁、九连环、心锁环)。人们在不需要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将这些玩具中相连的环、扣解下来。你们想不想玩玩这样的玩具?(想)
2、出示心锁环。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这样的玩具,(动作示范:解开又锁上)。不借助任何工具,将弯杆从心锁环中拿出来,谁想来试试?(请学生尝试)
3、大家是不是都想试一试?(是)可是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心锁环,怎么办呢?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来模仿制作一个心锁环,然后再一起玩,好吗?
(板书课题)
二、学习制作
1、那么怎么来制作呢?书本的第31页,就有答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心锁环,看看它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是怎么做的;同学们也可以结合实物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2 、讨论交流后,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 说说心锁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横杆, (板书); (2)弯杆,
(板书); (3)心形环,(板书)。
3 、你觉得心锁环哪个部分制作起来最困难?(看一看) (1)横杆、弯杆的制作着重圆环的处理(教师示范,利用范作) (2)心形环的制作注意使凸起处适度窄长些(教师示范,利用范作)
4、请同学们按示范的方法,也可结合实物,试试看能不能制作成功一个心锁环。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尖嘴钳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做一做)。好,开始吧!(播放音乐)
三、学会玩法
1、同学们都已经将心锁环做好了,接下来,可能有同学会问,怎样玩法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看一看)
2、观察解心锁环的方法,教师示范,(边讲边演示,讲讲停停)了解将弯杆套入心形环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将所作的弯杆套入心形环。(教学范例示范),指明学生上来演示。
4、学生试玩(玩一玩)
四、练习竞赛
1、 引导学生可在小组内开展自主活动,也可在小组开展比赛,选派最好的同学,参加比赛。(比一比)
2、 鼓励小组,集体训练,参加团队赛。
五、总结
向获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尝试了学习制作心锁环,还开展了一次上心锁环及解心锁环的比赛,同学们掌握了制作的方法,也学会了怎样来玩心锁环,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玩的同时,看看还可不可以做出其他式样的锁环。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设计制作,看谁的创作最巧妙、最好玩。
9.衣架
教学目标:
了解衣架的制作步骤,学习衣架的制作方法,并能独立制作。 教学重点、难点:弯折成型。教学准备:老虎钳、起子,铁丝3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汇报你认识的金属制品,说出分别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成的。
2、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制成的衣架,问: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作的吗?要是能亲手做一个作为礼物送给妈妈,那多有意思呀!
二、学习做法
1、想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衣架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指生交流,老师总结并一一出示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自学做法:对照书上彩图研究衣架的制作步骤。
4、学生交流步骤,师相机板书: 用钳子将铁丝弯成挂物衣架。 用钳子夹住支架下端,用起子折弯。
将两挂臂铁丝的一端弯成圈,分别套在支架下端的两侧。
将两臂挂铁丝的另一端分别折弯,一个简易的铁丝衣架便完成了。 5.教师示范制作衣架。
三、练一练
1.同桌合作制作衣架,教师巡视指导。
2.指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做讲解员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 3.同桌互相讲解制作的步骤。
四、拓展活动
你能设计出其他造型的衣架来吗?画出简要的设计图并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小结谈谈今天这一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先回家试试自己做的衣架,再把它送给妈妈。
10.旗杆模型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尖嘴钳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尖嘴钳弯折细小的铁丝。 2.完成旗杆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己观察作品,模仿制作旗杆模型。 2.旗杆金属挂钩的制作及底座的制作。 教学准备:
国旗的相关知识、尖嘴钳、剪刀及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地升起,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升旗手呢?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旗杆模型,让每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
二、观察模型,制订制作计划。
1.出示旗杆模型。你知道这个旗杆模型是怎么做的吗?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材料?
2.交流讨论,制订计划。 你认为哪些地方是比较困难的?
(强调各部分比例和颜色一定要正确,五颗星的位置要准确。)
三、尝试制作,完成旗杆模型。
学生分组制作模型,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总结交流,拓展延伸。
1.议一议:请学生将作品放置在讲台上,比比看谁做的旗杆模型最棒,评选最佳作品。
2.我们用吸管和铁丝制作了一个旗杆模型,你能用其他材料制作更大一点的模型吗?希望课后同学们看动脑筋,自己也来设计一个更有新意的旗杆模型。
11.丝网花
教学目标
1.掌握丝网花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素养。 2.在课程的学习中构建自我,领悟爱与美的情感。 3.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培养情趣,陶冶情操。
4.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丝网花的制作方法与技能。
2.创作出贴近于生活与自然的花卉艺术造型,表现出自我个性的张扬力。 教学准备
(一)部分花卉图片;鲜花、仿真花卉。 (二)材料和工具
多种型号的彩色金属丝;各种单色、双色的弹性丝网;各种形状和颜色的花蕊;多种颜色的自粘胶带;细呢绒纤维线或合成纤维线;剪刀;尖嘴钳;饶圈套筒(直径从1cm-8cm,也可用瓶、毛衣针、笔芯等其它圆柱状物品代替),以及其它辅助材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引言:花装点的世界艳丽缤纷,它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给予人们希望和向往,赏花时节人们绽开了张张笑脸。当今仿真花卉中的又一朵奇葩“丝网花”(又名:丝袜花以废弃的呢绒丝袜面料为原料又叫丝网),它的流行和面世,也是对花艺的一种升华。同时又孕育着我们中国人民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人们的爱花、赏花情结。
2.导入:作品赏析激发情趣。(运用对照法:鲜花、仿真花卉以及多媒体、DVD进行部分花卉图
片录象的欣赏。
3.认识材料与工具(见图1) 4.简介丝网花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以尖瓣单层兰花为例。见图2)
(1)绕圈:(花冠、花托、花叶的“骨架”,可分为单圈、多圈、多节、波浪绕圈法和初步定型法)
把彩色金属丝绕在套筒(工具)上,金属丝的首尾交叉,离套筒表面约5mm处用手指或用金属钳按住并且拉紧,然后纵向转动套筒一圈,在绞捻结束处剪断金属丝。(见图3)
(2)网丝:(分为单圈网丝法、多节网丝法、多圈网丝法)运用单圈网丝法;在金属圈上平整的套上丝网,向圈的根部拉紧,用线在根部缠绕数圈绑定后,直接拉断线。(见图4)
(3)组装:先把花蕊固定在花梗上,再把一片花瓣扎在与花蕊连结的花梗上,继续扎下一片花瓣,重复把所有花瓣扎完(共五只),再拉断线。(见图5)
(4)造型:花瓣、花叶可以任意延伸和弯曲,按花卉的种类以及花朵盛开时的情况对花瓣进行整理和造型,但兰花花瓣一定要整理出尖型,就能获取较好的效果。(见图6)
5、学生动手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制作兰花。(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互动)
6、小结、成果展示,作品赏析
(1)对你制作的花型是否满意?别人如何评价? (2)在你制作丝网花的过程中是否顺利? (3)你是否与他人交流合作过?其效果如何?
(4)如果重新制作这个作品,你认为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对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请对评估结果涂抹出相应数量的五角星。 主题鲜明
操作规范
独有创意 造型美观
花型逼真
富有特色
七、思考与实践
通过课上教学实践所掌握的技艺技能,请同学们尝试创作出不同品种的花卉造型?(不同品种的花卉造型在后面的课时中逐步完成)
12.桌面垃圾桶
教学目标:
1.了解桌面垃圾桶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桌面垃圾桶的支架制作和安装固定。 教学准备:
尖嘴钳、剪刀和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1.同学们,当今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条关于处理城市垃圾的环保信息。(出示环保信息。)
2.我们了解到城市垃圾数量很多,那么这些垃圾能否回收利用呢?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处理垃圾?处理垃圾首先要从垃圾的收集和分类做起。今天我们利用废旧纸杯来制作一个桌面垃圾桶。
二、小组讨论、设计思考。 1.出示范作。
2.说一说,这个桌面垃圾桶由几个部分组成?
3.他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了解制作方法。
5.交流讨论: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哪些地方比较难做?怎样制作才能又快又好?制作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三、尝试制作、指导纠正。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最好,学生将作品放置在讲台上,请学生评委进行点评。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3篇
复习课是教学中必须的课程,通过科学课进行的单元复习教学,可以有效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概念体系,还可以形成善于挖掘知识内涵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进一步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问题的持久研究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进行复习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温故而知新是各门课程复习的共同点。作为科学课为了体现科学特点,就必须正确了解科学知识概念体系的特征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进行对症下药的高效复习就成为科学复习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来,科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应该有许多模式,我觉得通过复习课教学让学生再现课堂知识,追忆课堂往事,细细回味,挖掘内涵,完善单元概念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的有效框架体系。所以,我在设计沉与浮单元复习课时,我积极调用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本中实验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提升和联结,通过观察实验图片回忆实验关键内容,整理得出科学原理,深化原理生成,使学生得到复习的同时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度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对科学整体理解的重要性,养成对知识进行整理反思和再思考的态度习惯,激发学生对沉与浮的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成沉与浮的单元梳理,实现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有效提升。
【教学难点】实现学生对沉与浮的整个单元的知识巩固和整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小训练资料一份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复习第一单元《沉与浮》,通过平时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这一单元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沿着课堂主线,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提高,我希望同学们能一起参与进来。
一、沿着课堂单元主线进行单元整理和巩固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同学们,关于物体的沉与浮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对它进行过研究,具体在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思考中,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时有一定的标准。
师生:我们发现同种材料的沉浮有一定的规律。用课件导出实验图景课本P3切割图,启发学生发现和描述实验前后的沉浮状况,并得出观察和思考结果,课件导出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切割,沉浮状况状况不变。)
师生:同种材料切割时发现有规律,那么同种材料进行组合会怎样?用课件导出课本P4组合图,启发学生回忆课堂实验说一说其中的原理,课件导出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组合,它们的沉浮状况不变。)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两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总结性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并请学生读一读概念原理。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那么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师生谈话得出概念(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既然我们知道物体沉浮与重量和体积都有关,那么面对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课堂上我们有是怎样研究的呢?师生谈话后,课件导出课本P5左下实验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回忆说一说5个体积相同的彩球,在沉浮上的规律,得出概念,课件导出概念(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师生:体积相同的物体有沉浮规律,那么重量相同又怎样的规律呢?师生谈话课件导出课本P5实验情境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其中的原理。得出并用课件导出概念(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师:当我们得出上面两个概念时,我们有一种莫名的高兴,因为我们对物体的沉浮有了研究的进展,但是科学就是这样,有了成果,就会急着去思考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要来回顾海军中被称为海底幽灵的潜艇。 师生:教师用课件导出课本P6下图潜艇原理图,由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潜艇沉浮工作原理。
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引出并用课件导出潜水艇沉浮原理(潜水艇是利用水舱注水和排水的过程来改变自身重量,而实现潜水艇的沉浮的。)并请学生读一读。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师:同学们经过对物体沉浮的研究后,课程还安排我们进行有趣的橡皮泥沉浮的研究。用课件导出课本P7试验情境图。
生:让学生小议橡皮泥的沉浮原理。
师: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得出橡皮泥在捏成实心时排水量小,而捏成空心船时排水量大的原理,经过橡皮泥图片对比,得出排水量决定沉浮的道理和钢铁船也是利用排水量大的原理。用课件导出概念(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4、浮力
师:同学们物体在水中会产生沉浮现象,那么物体在水中受到哪些力呢? 生:浮力和重力。
师:那么什么叫浮力呢?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物体在水中有一种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师:用课件导出课本P12木块水面漂浮图,请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图上的沉浮原理。教师总结得出概念,课件导出概念(当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师生:漂浮的物体怎样让它沉入水中呢?教师借机导出课本P13实验情境图,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前后对比想象实验过程,重点得出体积与浮力和物体上浮原理,即课件导出概念(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5、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师:课件出示课本P16课本图片,问: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得出下沉的物体具有一定排水量,所以也有浮力的作用。主要借用下沉图片,分析水中物体浮力的存在,以及浮力大小的关系和下沉的条件,即课件导出概念(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也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并读一读概念。
6、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师生:课件出示课本P17实验情境图片,回忆当时的实验情景,让学生猜一猜哪一杯是盐水,并说一说怎样才能让马铃薯浮出水面和还有哪些液体也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课件展示得出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7、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师生:通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观察,我们发现马铃薯可以浮在不同的液体中,也激发了我们去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师出示课本P20上面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1立方厘米轻重,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将塑料块分别放入后面三种液体中会怎样?说一说原因,找出1立方厘米轻的物体容易浮在上面,1立方厘米重的物体容易沉在下面的基本原理。 师生:接着课件出示课本P20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油、水和糖浆中的沉浮原因,然后由学生将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原理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比重计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和比重计的现实意义。课件得出概念(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并重点朗读概念(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二、总结复习内容,进行单元总概念的阅读整理,并进行有效小测验,完成后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整理作业。
完成作业后,由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小组校对和交流,教师对作业出现的疑点题目进行有效讲解,并总结全课。单元小测验如下:
沉与浮(单元整理与测试) 姓名
单元重点概念
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
3、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一、我来判一判: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浮的。 ( )
2、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 )
3、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 )
4、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 )
5、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 )
6、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浮的,那么其他物体在盐水中也一定能浮起来。
( )
7、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 )
8、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 )
9、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沉。 ( )
10、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 )
1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有关。 ( )
12、如果一块塑料块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是浮的。 ( )
13、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 )
14、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 )
二、我是选择能手。
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的。 A. 向上 B. 向下 C. 向两边
2、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3、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 )。 A. 相同 B. 相反 C. 垂直
4、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 )有关。 A. 物体排开的水量 B. 物体的重量 C. 物体的颜色
5、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是( )。 A.浮力=重力-拉力 B. 浮力=拉力-重力 C.浮力=拉力+重力
6、沉在杯底的铁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 A. 浮力<重力 B. 浮力=重力 C. 浮力>重力
7、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 A. 浮力<重力 B. 浮力=重力 C. 浮力>重力
8、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 )。 A. 上浮 B.下沉 C. 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9、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 )。 A. 马铃薯 B. 清水 C. 浓盐水
10、塑料块在( )中会沉。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4篇
知识: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
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情感: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理念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研读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进行尝试阅读,充分发挥研读对全篇课文的穿透力。在教学中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质疑
1.阅读第七组单元导语,了解单元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明确单元目标,核心突出,兼具整体感。】
2.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学写生字“矛、盾、集”。学生观察、发现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平撇加竖撇;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
3.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 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谁知道?指生说。结合看图理解:矛是一种用于进攻的兵器。盾是一种用于防守自卫的武器。)
存疑1: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在一起?(怎么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存疑2: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 存疑3:矛和盾集合的结果(作用)怎样?
【设计意图:从课题处质疑,一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孩子的就课题质疑的能力提高,就能快速了解题目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遇到围绕一个主题来写话或写日记的情况,就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二、读准读通,感知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男生、女生比赛读。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件出示填空练习,降低概括难度。
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
)的(
)和(
)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
)。 坦克在战场上(
)。说明了(
)的道理。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潜心会文,感悟发明心路 (解决疑问
1、2)
1.默读思考: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在一起?(发明家怎么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
① 师: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 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 (学生:抵挡),刺向左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 (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 (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 (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 请拿出你的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 (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
④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体会发明家正处于紧张危急的情境之中。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矛和盾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
请同学们再默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 阅读提示: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他想
。
可是
,对了,发明家灵机一动,
。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交流。根据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①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②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 (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③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 4. 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 发明家经过思考,又加上轮子,安上履带,使坦克可以自由地进攻、自卫。 【设计意图: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品词析句,领略集合之威(解决疑问3)
1.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 (生:集合)。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 “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读出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②小结学法:通过抓关键词语“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来感受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补充资料: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h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滚尿流,纷纷逃窜(cuàn ) ,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3. 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 (学生:大显神威) (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 【设计意图:有人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坦克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结合实际,品味集合之道 1. 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它集合了矛和盾的长处。课文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了一个道理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带橡皮头的铅笔、轮椅、轮滑鞋、空调、带墨囊的钢笔等等。)物品的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5篇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硫粉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价值: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概念。
三、教学仪器与药品
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玻璃片、硫磺、木炭、铁丝、火柴。
四、教学过程与内容
新课引入: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它可以共给我们呼吸,我们离开氧气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亡。(学生做憋气活动1分钟)对我们如此重要的气体,同学们到底对氧气了解多少呢?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3页的第一段,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PPT展示)
(1)
色、态、味:无色、无味、气态
(2)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3)
密度:比空气略大
(4)
三态变化:气态(无色)液态(淡蓝)固态(淡蓝雪花)
二、氧气的检验(PPT展示)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教师演示)
三、氧气能跟很多的物质发生反应。
【演示1】硫的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硫磺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现象的不同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①硫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演示2】木炭的燃烧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发白光。
注:木炭应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演示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学生讨论】:为什么铁,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一样?为什么硫和铁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候都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与老师总结】
实验1中:吸收SO2防止空气污染;(还可以放碱性物质效果更好)
实验2中:防止燃烧的木炭火星掉落损坏集气瓶;
实验3中:防止铁燃烧时的高温熔化物掉落损坏集气瓶底。(也可以铺一层沙子)
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PPT展示)
【提问】从反应前后各有多少种物质来分析,碳、硫、铁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反应都是有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结论。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讲解】讲解氧化反应的定义以及氧化反应的类型。(举例说明)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由缓慢氧化引起的现象(从而引如《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规定:
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等食品的或任意添加对人体有伤害的防腐剂。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是不是化合发应,化合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
五、板书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三态:气态(无色)液态(淡蓝色)固态(淡蓝色)
2、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特点:多合一
氧化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六、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课本36页
名师教案人教版五下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
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3.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对乙酸的用途等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为 我们的服务,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乙酸的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讨论多媒体辅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
冰醋酸,乙酸溶液,无水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NaOH溶液,CuSO4 溶液,镁条,酚酞,石蕊,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胶头滴管,带胶塞玻璃导管等。 【教学步骤】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 中的奥妙。 [投影]各种醋的图片,了解生活中常见醋的种类。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讲述]醋的来历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设疑]如何区别纯乙酸和乙酸的水溶液? [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及乙酸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一些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味)。 [实验]分别取样后装入试管中,同时放入冰水浴中,观察现象。
[现象]其中一只试管中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另一只试管无明显变化。
[讲述]在较低温度时,无水乙酸可以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因此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投影]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气味: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沸点:117.9℃(易挥发)
熔点:16.6℃(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第1页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述]在初中阶段介绍醋酸时,其化学式写成为CH3COOH,为什么没有把其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合并写出来,而是写成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书写,说明其结构具体是怎样的呢?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
[投影]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投影]
二、乙酸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2H4O
2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COOH)
[讲述]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是由羰基和羟基相连而成的。这 两个基团连在一起,相互影响,结果不再是两个独立的官能团,而成为一个统 一的整体。所以羧基表现的性质跟羟基和羰基都不同,而是羧基特有的性质。
[投影]生活现象一: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用久了,内壁会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坚硬难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除去水垢? 漫画:用食醋来清洗。
[设问]为什么可以用食醋来去除水垢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乙酸的确具有酸性? [学生活动]讨论,利用食醋可与水垢中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
[投影]可供选择的药品:镁条、NaOH溶液、Na2CO3溶液、乙酸溶液、石蕊、酚酞、CuSO4 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方案汇总:
[投影]方案一:往乙酸溶液中加石蕊
方案二:往乙酸溶液中加镁条
方案三:往加入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方案四:往乙酸溶液中加Na2CO3溶液
方案五:往CuSO4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再加入乙酸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上述实验,互相合作,观察各方案中反应现象,共同讨论 乙酸的性质。教师根据各小组所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实验]乙酸与石蕊试液的作用。
实验步骤: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颜色变红。
结论:乙酸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具有酸性。
[归纳]结合实验设计方案及初中关于酸的性质知识共同回顾。 [投影]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A、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CH3COOHCH3COO-+H+ B、与活泼金属反应: C、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D、与碱反应: E、与盐反应: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 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
第2页 [设疑]醋酸和碳酸都属于弱酸,你能否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 [实验]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约3mL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结论: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板演]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COOH + Na2CO3 2CH3COONa + CO2↑+ H2O [过渡]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什么其他化学性质呢?
[投影]生活现象二:俗话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展示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的图片。为什么葡萄酒封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
[讲述]葡萄酒在贮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这样 葡萄酒就更醇香了。
[投影]妈妈给宝贝烧鱼的漫画。
[设疑]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 为什么? [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 入2mL浓硫酸和2mL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同 .....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 [播放实验视频]便于后排同学可以观察清楚点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 [投影]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讨论]1.装药品的顺序如何?
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3.不加热反应能够发生么?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4.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 5.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
6.长导管有何作用?为什么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 [投影]共同归纳实验注意点。 [投影]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2.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讲述]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设疑]思考: 酯化反应中酸和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怎样断裂?在酯化反应中乙酸 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投影]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
[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 [动画演示]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过渡]性质决定用途,乙酸具有酸性,能够发生酯化反应,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用途。 [投影]
四、乙酸的重要用途
[讲述]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合成纤维、喷 漆溶剂、香料、染料、医药以及农药等。同时,乙酸是食醋的重要成分,也可 用于杀菌消毒。
第3页 [投影]喝醋的十大好处,学会用醋,给健康加分。 [随堂练习]三道典型选择题目。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酸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乙酸的羧基决定 了乙酸具有酸性、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作业布置]1.《导学方案》100页到102页
2.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醋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活中醋的妙用。
【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化学式:C2H4O
2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 (COOH)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酸性强弱:H2SO4 > CH3COOH > H2CO3 2.酯化反应:
CH3COOH + 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
四、乙酸的重要用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通过乙酸模型、多媒体课件、补充分组实验等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羧基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课件展示分析,共同总结、归纳乙酸的酯化反应实质与分子结构中化学健断裂的关系。但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问题还需要把握好,实验演示要注重面对大部分学生,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