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1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
1. 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 2. 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
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 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 3. 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 4. 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
(三)学习课内知识
1. 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 2. 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 3. 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
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 跟着老师试读。 4. 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 “骹”jiao,字音的认识;
“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 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 5. 读“规礼拜”
6. 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汝/力(你)
伊(他)
小(神经病)
哺(嚼)
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
山猴(乡下人气)
三八(二百五意)
出山(出殡仪式)
歹谱(谓环习惯)
歹嘴(开口骂人)
目屎(眼泪)
鲈鳗(流氓之徒)
查某(女人)
破相(残废之人)
牵猴(拉皮条)
话仙(闲聊)
印卯(塞责人事)
冥代(什么事情)
厚酒(高度酒)
趁食(谋生)
胡螓(苍蝇)
必开(裂开)
食饭(吃乾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 坎大猪(傻瓜的人) 好鼻狮(嗅觉灵敏) 拍嘴鼓(谈论笑话) 风头狗(慌狂之态) 装狗熊(假装不知) 代志(什么事)
大细心(偏心、偏袒)无半撇(没本事)
凶戒戒(凶恶)
夭寿鬼(骂人短命) 古早时(古
代)
夭鬼(骂人贪食)
古锥(活泼可爱)
凸风(好讲大话)
白贼(好说谎言)
歹狗(无赖之徒)
碗糕(没有其事)
头兄(头人之意)
扣鳖(哭父、骂人)
大埔(男人)
风车(好说大话)
封龟(爱出风头)
好空(得到好处)
歹仔(不正当人)
厚茶(浓茶)
代志(事情)
趁钱(赚钱)
蠓仔(蚊子)
必痕(裂缝)
食糜(吃稀饭)
打边鼓(从旁指点)
请甲辞(拒绝之意)
瓦秧裁(我不知)
大面神(自不知羞)
半头青(愚笨之人)
一样代(同样的事)
三只手(扒手)
大细目(不公正)
无头神(健忘)
见公母(决雌雄)
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
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
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
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
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
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
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
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
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
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
限死死(限制很死)
斗闹热(凑热闹)
唔看破(想不开)
惊生分(怯生人)
雷公性(性情暴躁)
噪三代(骂人太甚)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
无某无猴(无可牵挂)
记牛肉账(涂写不清)
臭头鸡仔(讨厌于人)
鼻流鼻滴(无法收拾)
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 --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
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
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拦嘴舌(磨嘴皮)
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阵走(一块走)
唔见笑(不知耻)
倒手 (左边)
淡薄久(一会儿)
辞头路(辞职)
杀鸡教猴(借事示威) 狗咬猫鼠(多管闲事) 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
乌青、黑青--淤青 三不五时--sometimes 空气鞋--涼鞋 家蛇--蟑螂
加都,加剪--剪刀 土粉--灰尘
没影诶代志--沒有的事情 土想马知 --不用想也知道 电荒扇--电风扇 闹热--热闹
漳州开漳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
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
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现存的各种方言中,唯有唐初开漳后形成的闽南语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然而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文史知识》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在继续传播。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曾于1981年进行调查证实指出:“只有由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屯居,才有可能把当年的河洛话带到闽南地区,然后传播开去”。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
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自远古以来,中华文化在辽阔的国土上生长发育,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地域风格上呈现多姿多彩的样态,这一点,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当代学界对文学地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相继出版了一批文学地理类著作,如陶礼天的《北“风”与南“骚”》,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张仁福的《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曾大兴的《中国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观点虽见仁见智,且不乏精辟见解,但大多还缺乏从环境作用的机理等科学理性层面上的解释,由于文学语言的特点,存在着任意解说的倾向。究其根本,在于缺少自觉的“学科”意识。正如陶礼天所说,“没有树立自觉的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就不能够使中国文学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做到逻辑严密,别择精确,特别是对古代许多文评概念、审美范畴,如气质与清绮、温雅与雄健、实际与虚无的探讨,作出‘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的分析。”他极力倡导發展文学地理这门人文地理的新兴学科①。文学地理学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面的辩证关系,探讨文学的地理风土性质及其成因,以及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风格的时空变化规律,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似也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试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等现象以及地理环境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概说
(一)文学地域性的涵义
袁行霈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专门辟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章,认为文学的地域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某些文学体裁是从某个地区产生的,在它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地区的特点;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学各具不同的风格特点②。鲜明而精辟地概括出文学地域性的涵义。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文学流派和文学人才分布的地域性。
(二)中国文学具有南北之分、东西之异、地域之别
文学艺术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大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文学艺术因而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③。中国文学素有南北之分,历代曾有不少学者论及。如清·谢之淮《填词浅说》中说:“以辞而论,南多艳婉,北杂羌戎;以声而论,南主清丽柔远,北主劲激沉雄。”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论及文学地理时指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其实,中国文学的地域差别,不只是南北之异,亦有东西之别,更有众多地域之间的不同。樊星在《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一书中精辟概括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地域特色,如“齐鲁的悲怆,秦晋的悲凉,东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异,楚地的绚丽,吴越的逍遥,巴蜀的灵气”④。他在该书中还分析说明了当代城市文学的地域差异,论述了当代京味文学、津味文学、汉味文学、海味文学、苏味文学风格上的地域差异。认为“地域文化小说”是当代文坛最富于民族文化意味的一大景观。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法国著名文学思想家泰纳(Taine)曾指出,影响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有环境、时代、种族三大要素,认为环绕人类的地理环境对人影响很大。在他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进而影响文学艺术的。我国古代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则从地理环境对审美主体熏染的角度指出了文学创作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种文学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成的,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无不受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正如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类精神产物正如活的自然产物一样,只能由它们的环境来说明。德裔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卢因(KurtLewin)在1938年提出,可以把人类行为用公式表示为:B=f(P·E),其中,P为自身个性特点,E为所处环境。说明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所处环境的函数。据此,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家的创作行为与作品的风格,只能由作家的个性特征与地域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自古以来,中国人研治学术都主张“究天人之际”的思维方式,论文学艺术重视文化地域的分野与调合,立生民大计虑及地利与人和的互动,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地理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它影响着我国文学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特点,提升了中国人对环境与文学的鉴赏水平,并平添了中华审美特色。在我国,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历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讲,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创作内容和作者创作灵感诱发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创作源泉或创作素材之一,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有不小的影响。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代对某些自然存在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家的文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自然、社会的客观现实在他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某种形式的认识⑤。从一定意义上讲,作品的内容与意境是地域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例如在古代,由于先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于是在自然环境的客观作用下,作出了种种想像,用以表达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于是创作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
地理环境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给画家以丰富协调的色彩和形象,给音乐家以优美的音韵和旋律,而给文学家更多的是丰富的创作素材。名人的许多杰作,往往有不少是在地理环境(或大自然)的作用下孕育出来的,特别是与游览名山大川有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而成为自古以来文学士人的励志格言,并有大量的事实作为佐证:李白不游,岂能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成为一代诗仙?徐霞客不游,怎能有那么多珍贵的地理文学游记流芳?郦道元不游,岂有《水经注》传诸后世?还有谢灵运、孟浩然那些直接取材于自然环境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众多的以地理环境为描写对象的游记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就是当代文学史上也例证繁多,如“新时期”以来张承志、贾平凹、莫言、张贤亮等人的小说,地理风土韵味就十分浓烈。特别是张承志的小说,喜欢把地理内容直接引入作品,设置富于特色的地理环境,并加以充满深情的描写,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地理环境(大自然)还能诱发作者的创作灵感。郭沫若就多次谈到,家乡秀丽的风光从小陶冶了他的性情,每当他置身于壮丽山河的怀抱时,便文思泉涌。他说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常产生于对胜景佳境的饱览之后。国外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甚至把定期去观赏大自然列为工作守则之一,大概就是因为地理环境或大自然会使他们的创作和研究得到一种意外的“诱发剂”的缘故吧⑥?
(二)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环境与文学的南北差异。
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风格有明显的影响,这使得文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差别。如唐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曾指出,南方文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北方文学“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近代学者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则具体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性格与社会习俗也有区别。因此,文学特色也不相同:“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当代学者樊星形象而简明地概括出我国文学的地域特色,认为北方文学是“刚”的文学,南方文学是“柔”的文学⑦。中国文学的南北分异可由历代许多作者及其作品说明。如北方人韩愈(河南人)与南方人欧阳修(江西人)的文风大不相类。对韩欧文风有着深入研究的张仁福先生曾在《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一书中指出:具有浓郁北方文学风格的韩文呈现刚健、雄正、愤激、壮直、质朴、拙劲、迅急、疏括等特征;而具有鲜明南方文学风格的欧文则显露柔婉、飘逸、哀艳、委曲、清丽、纤巧、纤徐、缜密等特色。大体说来,韩文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欧文属于阴柔之美的范畴⑧。北人多推赏韩文,南人多崇尚欧文。这都与中国的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熏陶有关。蔡国相在《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一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文学的南北差异。如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发韧于南国楚地的《楚辞》风格迥异,前者植根于现实的生活里,而后者驰骋在理想的世界中⑨。陶礼天在其著作《北“风”与南“骚》中第二部分亦曾浓墨重彩地分析了《诗经》与《楚辞》的地域风格与美学上的差异。先秦文学如此,后世文学亦多有南北风格之别。如苍凉慷慨、风骨劲拔的建安文学;率真爽直、豪放刚健的北朝民歌;激越深沉、雄浑悲壮的盛唐边塞诗;叱咤风云、“挟幽并之气”的金词;直至深刻展示当今西北人民生活风貌的西部文学,都流贯有北国风情。而情辞婉转、轻靡绮艳的南朝诗歌,润泽华采、清新秀美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婉约柔媚、徘侧缠绵的宋词,无不荡漾着江南的韵味。现代文学中的“山药蛋派”与南方的乡土文学,当代文学中的“京味文学”与“苏味文学”也表现了南北异趣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最为明显的当数中国民歌。如北方民歌《敕勒川》表现的是牧草丰茂、牛羊成群、原野无际的北国草原风光;描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木兰辞》,生动地反映了北方妇女的飒爽英姿与豪迈情怀,而“吴歌”“西曲”则是反映南方文学温柔和婉的代表作品,其描写细腻,风格清新,基调哀怨,缕缕忧思,丝丝柔情,淡淡怨怒,都跃然纸上。可见只有特定的地域环境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文学作品。一种文化,两种意境;一个民族,多样风格。文学上的这种地域差异,显然与地貌环境的南北差异(北雄南秀)、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以及地理环境作用下的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北人崇刚,南人尚柔)等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是地理环境与文学的东西差别。
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差异不仅表现在南北差异上,还表现在东西差别(如东“开放”,西“传统”)以及区域内部的差异上(如众多的文学地域流派)。余斌在《试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格局》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国的文化地理可以粗线条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再细一点则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这在新时期文学中已有相当分明的表现。中部犹如当代文学的屋脊,东部(东南沿海)和西部为其两翼在这个文学分水岭的两侧,文学的文化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东侧,文学表现出一种外向型文化色彩,即有人所说的“港风”“海派”这些与传统文化不太协调的外来文化。在西侧,文学则表现出一种内向型文化色彩,即有人所论的“黄土文明”。另外,西部文学中特别丰沛的阳刚之气,也得益于狞厉的自然环境对人的陶冶,得益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滋补。文学中的阳刚之气也存在着自西而东的梯度变化:西部为最,东南沿海为弱。
(三)地理环境对文学流派及其地域文学人才形成以及文学中心分布的影响。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论述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时说:“在某个时期、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批文学家,使这个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在某个时期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⑩文学流派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地域文学人才群体的形成,与特定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流派风格的空间变化性,表现在对生活的反映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受着特定空间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如我国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词人,大都生活在鸟语花香的西蜀,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这些作者的作品大都具有“香艳柔美”“清丽秀雅”的风格特征。而那些边塞诗人大都长期生活在广漠萧索的北国疆场,其作品多具有“悲壮刚烈”的风格特征。文学流派风格的空间变化性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以地域特色来划分的文学流派上,其作品的浓厚地域色彩显示出风格的空间变化性,如以河北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山西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等,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又如当今文学界广泛讨论的京派、海派、汉派、苏派、宁派、穗派等文学流派,更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些地区存在的风格特异的作家群的形成与该地域环境的影响有关。中国当代小说界中,那些执着而又出色地描写与表现了富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生活的作家,大都拥有一片为他们所熟悉的独具文化色彩的土地。如老舍之于京华,孙犁之于冀中,赵树理之于晋中,莫言、张炜之于胶东,沈从文、韩少功之于湘西风情,汪曾祺之于苏北水乡,陆文夫、范小青之于苏州市井,苗长水之于沂蒙山水,郑义之于太行山村,贾平凹之于陕西城乡,孔捷生之于海南林莽,鄢国培之于长江三峡……。这种在特定地理环境孕育下的地域文化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显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风格。
同是一个地域的作家,由于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其作品风格也有差别。如何西来在《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一文中,简析了陕北人路遥、关中人陈忠实、陕南商洛人贾平凹的地域文化心理差异。认为“贾平凹作品透出的某些南国气韵,如秀逸、柔婉、空灵等,其地缘文化上的根源可能与商洛故地这种虽秦而近楚的传统文化地位有关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与文化生成的“土壤”(即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关。商洛位于秦岭以南,这里的地理环境不能不养育了贾平凹或多或少南国秀民的气质。正如贾平凹在《商州》中写道的:“商州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接壤交错地带,人有南北特点,秀中有骨,骨中存韵。”既使同为一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如果处于不同地域的话,其文学风格也有殊多变异。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庚信,前期在梁为官,善作宫体诗。梁亡后被强留北朝,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就相应地由山清水秀的江南而变为广漠萧索的北国,诗风也由华艳轻窕一变而为苍劲沉郁。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变更给他的创作心理与作品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就是这样制约着作家,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之民风,一方民风有一方之文学。当今我国文坛令人瞩目的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河南作家群、山东作家群、东北作家群等崛起,都离不开养育他们的那一方水土与地域文化,就是那不同的水土与地域文化,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地理环境对于文学中心形成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袁行霈认为,中国文学主要有两大发源地,一个在黄河流域,一个在江汉流域。在黄河、长江和运河三条水系的周围形成若干文学中心。文学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比较繁荣,交通比较发达,教育环境优良的地区,或是政治、文化中心,或是比较开放的交通枢纽。如唐代的长安、洛阳、南阳一线,宋代的赣江流域,明清两代的江浙,近代的广东,都是依赖这些条件而成为文学中心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大体是沿着现在的京沪线、京广线南北移动着,历代的几个文学中心,大致就分布这两条纵的坐标轴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北交流对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1。曾大兴认为,中国历代文学家分布重心的形成,与京畿之地、富庶之区、文明之邦、开放之域等地域环境有密切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无不以地理环境为依托。但真正对文学家地理分布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最直接与最稳定的因素还是文化。文化重心在哪里,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在哪里;文化重心向哪里移动,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向哪里移动12。历史的演进,地理环境的变迁,使得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中国文学中心的分布犹如片片星云,但“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地理格局仍然比较鲜明。
三、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机理分析
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机理比较复杂。据笔者初步研究,认为其影响途径与机理大致有如下几端:一是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事象给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这以山水诗、游记等文学作品最为典型;二是地理环境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参照物,它可激发作者的灵感,从而敏锐地把握环境中事物的神韵,创造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三是地理环境作为文化生成的土壤,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域的民风、民俗、语言(如方言性质、词汇、音韵等),进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地域风格;四是地理环境作为生活条件塑造着作家的心理素质(如气质、性格、情感)与审美情趣,从而对其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作用。其中以地理环境影响作者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并间接作用于文学作品风格这一机理最为重要。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更多的是以间接的形式产生作用。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往往需要通过许多中介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某些联系。基于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原理,不能不承认和重视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性。
地理环境对于具有“天人合一”特质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正确地认识这一特征,科学地评价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继承并发扬文学与地理结合的特色,对于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增强,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将有所弱化。但从宏观与本质上考察,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会消失。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作用和“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地理环境赋予文学这一文化产品的影响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将承传久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旧的地域差异消失了,新的地域差异往往也随之产生,在新的地域环境的熏陶与塑造下,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文化艺术产品都将不断斌予并呈现新的风格和形式。只要中国这片大地上有山水、气候之别,文化上有南北、东西之异,只要我们正视不平衡永远是人类演进的一条根本定律,地理环境将永远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塑造着民性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伟力。
最后需说明的是,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由此衍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部分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的关注。1962年美国女记者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在全球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充分显示了文学艺术与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结合的巨大魅力。在我国,以徐刚为代表的环境文学作家群正在崛起。《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绿梦》《中国——另一种危机》等环境文学作品,以及富有人文地理色彩的《东西论衡》《南北春秋》《人文中国》等作品均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环境文学刊物《绿叶》在环保宜传教育方面做出了可观的成绩。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问题的题材,为环境文学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环境保护通过文学表现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往往比科普宣传有着更好的教化效果。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科学界、文学界都无法回避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问题。可以预言,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生态等科学相互结合,将是中国21世纪文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
注释:
①陶礼天:《北“风”与南“骚”》,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②袁行霈:《中國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3、45-46页。
③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④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53、67、85、102、142、161、174、278页。
⑤曹诗图等:《社会·文化·环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243-244页。
⑥同上。
⑦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⑧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⑨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53、67、85、102、142、161、174、278页。
⑩蔡国相:《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11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8页。
12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01-505页。
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范文第6篇
1.闽南语概况
一、 活动目标
1. 了解闽南语的使用情况。
2. 了解闽南语的渊源和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3.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三、 材料预备
学生分成4组ABCD,A组对年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闽南语的现状并进行分析BCD组分别从闽南语渊源、特点、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书籍、上网、实地考察获取相关资料。
四、 设计思路
本活动通过闽南语的调查了解闽南语方言在厦门地区学校的现状,让学生明白方言的危机意识。厦门从很早开始就提倡普通话,外来人口逐渐融入到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伴随着闽南语在很多学校和家庭中的逐渐消亡。90后和00后不会说闽南语,甚至听不懂。闽南语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消亡意味着闽南文化的日渐式微。不加重视,久而久之,闽南文化将成为纸上谈兵。
很多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开设了闽南语课程,让当地和外地的小朋友都能了解和学习闽南语文化。初中生已经初步具有判断和探究能力,可以进行课后研究性学习,包括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自我实践和体验将有助于他们更直观、更主动地感受闽南语文化。
五、 活动流程
(一) A组展示闽南语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 B组展示闽南语的渊源和分布地区;
(三) C组展示闽南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四) D组展示闽南语的表现形式,应包括童谣、诗歌、歌曲、俗语、地方戏剧等;
(五)ABCD组车轮点评对方:我从你的展示中学到了什么。如,D组评价A组的调查让他们学到什么,A组评价B组, B评C,C评D;
(六)结合你所学到的,谈谈如何保护闽南语和闽南文化。
2. 闽南语和外语
一、教学目标:
1、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闽南语的发展和一些外语的关系。
2、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闽南语比较接近古汉语,因此很多在历史上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语言中都有闽南语的痕迹;而闽南语在发展过程中,也向其他语言借词;甚至闽南语的音标也是传教士所创造,为闽南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2、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观看一段无字幕的日语和韩语视频剪辑,学生看完分享他们所听到的词(世界、新妇等);
(二)教师分享日语、韩语、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法语等中的闽南语借词; * 日本语之中来自闽南语的借词: ビーフン 米粉 mí-hún
レンブ 莲雾(オオフトモモ)lián-bū サバヒー 虱目鱼(和名)sat-bak-hî レンヒー 鲢鱼(レンギョ之别名) ヌンチャク 两节(棍)nn̄g-chat * 韩语中的闽南语借词: 신랑新郎sin-lông,신부新娘 sin-bu(), * 法语中的闽南语借词:thé 茶
(三)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闽南语中的外来词借词 * 英语借词:park车(停车)等。
* 日语借词(主要在台湾地区):便当(盒饭),阿萨里(干脆)
(四)教师展示闽南语国际音标的来历以及其在闽南语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3. 闽南语作品中的文化价值
一、 活动目标
1.接触学习闽南语俗语、童谣、歌曲、戏剧等作品 2. 赏析该作品的意义和其文化价值。 3.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
激发文化自豪感和方言保护意识
三、 材料预备
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闽南语戏剧、童谣、歌曲赏析,在课上分享。
四、 设计思路
如何更好地保护方言,最重要的是要让方言进课堂,让文化得到普及。文学作品是语言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因此要保护闽南语文化,可以让闽南语作品进入到课堂。闽南语作品包括俗语、童谣、歌曲,戏剧,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了解该作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 活动流程
(一)教师展示;闽南语俗语看闽南人对四季的认识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寒字作动词用)这是闽南春谚中著名的一句,说的是一至三月的天气都很寒冷。还有谚语“春天后母面”,意为春天的气候容易变化,时阴时晴,好比继母的面孔,阴阳怪气,时冷时热。
闽南夏谚提到“大暑热透,大热在秋后”,在这里意为不彻底,整句谚语的意思是大暑那天的天气如果很闷,而没有很热,那么更热的天气会在秋后才来。
“白露有雨会烂冬,白露无雨好年冬。”说的是在秋天白露那天如果有雨,冬天就会阴雨水多而湿漉漉的,东西很容易烂;相反如果白露那天没有雨,那么冬天气候会很适宜,一定会是个好年头。
关于冬天的气象谚语,有“大寒寒无死,立春踔踔跳”,意思是大寒不够冷,立春的时候会冷得让人直哆嗦。
可见,闽南气象谚语内容大多取材于生活实际,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表达方式直白易记,语言平实易懂,用闽南语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学生讨论:你收集的关于天气的闽南语谚语
(三)学生展示赏析闽南语作品。 如:赏析《爱拼才会赢》 1.播放《爱拼才会赢》 2. 解释歌曲的大意:
3. 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爱拼才会赢》是有其深刻社会背景的,从台湾社会来说,社会刚刚开放,就是所谓的“解严”,人们就好象放飞的鸟,一下能自由自在的在天空翱翔,人们都有在事业上奋斗一翻的想法,所以在开放初期与人们的心态吻合。这首歌,体现了闽南人热爱拼搏的精神,告诉我们面对迎面而来的每一个困难,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低头,努力拼搏。《爱拼才会赢》获得了台湾各阶层民众、大陆民众甚至海外华人的喜爱,其歌名已成为一句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格言。歌曲一出,马上在各行各业中流行传唱,“打拼”成了社会用语,激励人们向上的奋斗精神,慢慢的在大陆、东南亚甚至连美国都在流行,成了台湾创造经济成就的精神口号。 4. 分享最喜欢的一句歌词赏析并教大家唱: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