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团队拓展训练教练范文第1篇
1 批评要有理有据
所谓理, 就是讲道理, 以理服人。摆事实, 讲道理是批评队员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体育不在“理”上做文章, 即使情感再强烈, 甚至催人泪下, 仍然达不到效果。因为队员没有明白道理, 不知道在何处, 试想队员连道理也没有悟透, 又如何去改正错误。因此批评队员要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所谓据, 就是批评犯错误的队员要有证据, 如果凭空想象, 无根无据;捕风捉影, 一味冷言冷语对之, 或用尖刻的言语去讽刺队员, 就达不到教育队员的目的, 甚至起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批评队员时, 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客观地看待问题, 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多站在队员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这样才能把握好队员的心理状态, 做到有的放矢对队员进行说服教育, 也容易被队员接受。
2 批评要动之以情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媒介。人有时受一定情感支配的, 批评队员是最好做到动之以情, 以情感人, 切忌“吹胡子, 瞪眼睛”。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先“通情”然后才能“达理”, 否则, 队员的行不会被打动, 队员的思想不会产生共鸣, 到头来还是“你讲你的, 我行我的”。因此在训练中, 要采用亲切的语言与队员交流, 批评时语言要婉转, 态度要和蔼, 这样才能唤起队员的真挚感, 亲切感, 温暖感, 信任感, 从而使队员愉快地接受批评。不要一开始就冷言冷语, 态度生硬, 粗暴, 使队员产生冷漠、疑虑、不安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甚至在教练和队员之间形成剑拔弩张的气氛。因此在训练中一定要了解队员之所想, 批评队员只能和风细雨, 不能暴风骤雨, 不然就会导致批评的失败。
3 批评要一视同仁
在处理队员的问题上, 有一碗水端平, 不能偏袒某人, 更不能看某个队员不顺眼, 就加以挑剔, 一定要注意公平对待每个队员, 这样批评队员时才有说服力。然而, 在实际训练中, 仍然有个别现象对队员依“亲疏关系”厚此薄彼, 批评队员是缺乏客观公正。同样的错误, 发生在跟自己亲近的队员身上, 就轻描淡写地批评, 或姑息迁就, 袒护掩饰过去;而跟自己疏远的队员, 尤其是对顽皮不听话的队员, 易出现差错就抓住不放, 严厉训斥、责备、讽刺、挖苦。当然这样做的后果会伤害队员的感情, 也容易引起队员的不满情绪, 使队员愤愤不平, 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队员对你的信任危机, 严重的还会影响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批评要宽大为怀
批评队员时最好点到为止, 不要揪住队员的错误不放, 反复不停地加以强调。更不能新旧账一起算, 把队员过去的错误从新又抖出来, 严加训斥队员“屡教不改”, 这样做会使队员感到一直揪着自己的错误不放, 即使以后改正后表现再好也难以改变体育对自己的看法, 从而加剧队员产生消极情绪和自卑感, 使队员丧失信心。我认为, 在批评队员前, 最好想好要说的话, 批评时只要让队员明白错误所在, 并指明改正方向就罢手, 且不要死缠乱打, 揪住不放。否则就容易把队员逼到死角, 令其产生逆反心理。
5 批评要讲究方法
喜欢听顺耳的话是年轻队员的一个特点, 批评队员时, 首先要肯定训练中的优点, 然后再指出其不足, 如果批评的时候不注意方法, 临场处置不当, 就会事与愿违, 严重的甚至形成对立, 激化矛盾。但是话又说回来, 喜爱队员时, 既不能不讲原则, 又不能伤害队员的自尊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我认为在训练课上, 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其一, 训练课上可用幽默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真诚批评和深刻哲理。其二, 体育训练课上适当的沉默, 做一些暗示提醒, 要比直截了当批评斥责更能震慑队员的心灵, 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其三, 在训练课上队员喜欢听到表扬, 不少队员训练课后告诉我们, “当训练课上听到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扬后, 再听到批评, 心灵往往好的多”。
6 批评要选择最佳时机
要想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 就要注意批评的时机选择。时机选择适宜, 特别是把握住了最佳的时机, 批评就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 时机选择不适宜, 过早或过迟就会事倍功半, 甚至“批”而无功。那么在体育训练中, 什么时候进行批评效果才好, 队员又愿意接受呢?当队员在训练课上处在高兴, 愉快, 情绪稳定和精神上获得满足以及对其所犯错误开始会务的时候进行批评, 其收效最好。因此作为在训练中最好首先肯定队员现象上取得的优点, 然后再指出不足, 这样才便于队员接受批评, 改正错误。
总之, 在训练中, 作为教师对待队员的毛病、错误及问题, 要做到心中有数, 进行批评教育时, 要做到有的放矢, 讲究批评的艺术, 使队员心悦诚服, 能够虚心地接受批评教育, 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使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摘要:教练员在训练队员的过程中, 针对队员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动之以情、一视同仁、宽大为怀、讲究方法、选择时机,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