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作者:国际循环网日期:2010-9-9 9:46: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颤动波。如果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房颤可以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7天,一般<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可以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可以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初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察发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

减慢,增加触发活动。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

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此外,L-Ca2+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减少,都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发生。

房颤第一天就存在电重构情况,电重构使得房颤易于持续存在,并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较难维持,即房颤致房颤作用,这种加重的过程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每搏量、心输出量、峰值耗氧量均较窦律时进一步下降。房颤导致的快速、不规则心室率使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基质重构、心肌溶解进一步降低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慢性心衰和房颤之间互为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症状和危害

1.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出现和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乏力、头晕和黑矇、浮肿、咳嗽、咳痰、咳血、少尿等症状。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部分房颤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发生房颤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严重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心室率、心功能、基础心脏病、房颤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2.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特别是快速性房颤,使得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可使心排血量减少达25%左右,使得原已存在的心房血流淤滞更加明显,心房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辅助泵功能丧失使心室充盈减少,使心室排血量进一步减少,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房颤也是因心衰再次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房颤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房颤如果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心腔扩大、心功能恶化等,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种心动过速诱导的结构重塑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房颤更为严重的危害是栓塞。慢性或持续性房颤的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3%。我国的两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中,住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别高达24.81%和17.5%,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2.86%,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相似。慢性心衰合并房颤,进一步促进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发生;同时房颤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退,脑血流量减低,也会促进非栓塞性卒中的发生。在房颤中风预防研究中,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在明确心衰病人中为10.3%,在近期发生心衰病人中为17.7%,明显高于无房颤心衰患者。

(五)诊断与评估

1.诊断

充分了解包括基础心脏病、心衰和房颤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

图或Holter记录证实房颤。特别是对于无症状或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更为重要。一旦明确房颤诊断,应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明确心脏大小、结构和功能。

2.评估

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评估包括房颤类型、持续时间、心室率、有无长间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是否有明确原因,既往诊治情况,基础心脏病和心衰的分期分级。所有患者需要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评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确有无心腔内血栓,指导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方案。

(六)治疗

1.一般原则

寻找和祛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重视病因治疗,如治疗基本疾病、控制心衰、改善心功能。如无禁忌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注意寻求和纠正心衰的可能诱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衰症状。

2.控制节律

节律控制也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理论上讲,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

虽然大多数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在改善生存率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控制,但节律控制可恢复房室同步,提高心衰患者射血分数、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房颤所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改善心功能。小样本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可改善左室功能,并有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示节律控制潜在的可能获益。

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基础心脏病较轻,左房扩大不显著,房颤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预计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较高,应至少给予一次转律机会。

目前转律方法有以下三种:药物转律;电复律;导管消融。慢性心衰多合并持续性房颤,转律后在一定时间口服药物可提高窦律维持成功率。

(1)药物转律和维持窦律

对于持续时间短于7天房颤患者,应用药物转律效果最佳。对心功能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可首先选择药物复律。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房颤转律有效,但CAST研究显示可增加死亡率,故已不用于转律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也不适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转律治疗。

多个临床研究(RACE,CHF-STAT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应用胺碘酮转律和维持窦律安全有效。新一代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转复房颤成功率较高,但

ANDROMEDA研究显示NYHA IIIV级的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会增加因心衰恶化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不推荐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索他洛尔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不宜用于心衰患者治疗。多菲利特虽可有效转复心衰患者房颤,但可增加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风险。故不再推荐多菲利特转律和维持窦律治疗。

因此,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转律和维持窦律的药物治疗,目前仅推荐胺碘酮;对于

合并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可应用胺碘酮维持窦律。但需注意监测胺碘酮对器官的毒性作用。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根据省、市、区各级教育、卫生部门文件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认真组织实施慢性病干预项目。保障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学期工作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内容,领会各级教育、卫生部门文件精神。从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保证工作实效,成立我校慢病防控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刘长海(校长)

副组长:周勇(副校长)、孙艳(副校长)、李玉娟(副校长)

员:王敬军(教导主任)、孙磊(工会主席)、王敏(少先队辅导员)、徐娟(保健室负责人)、马本柱(后勤主任)、赵媛(财务负责人)、薛永峰、贺万里及各班班主任

联络员:徐娟(具体负责人)

三、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领导小组召开相关部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专题会议,就此项工作开展中涉及的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部门围绕领导小组,分工合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经费保障。

此项工作的经费保障,有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宏观统筹。

五、工作开展。

1、摸清底数、制作“明白卡”。

为了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干预与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发现慢病患者。在往年师生体检的基础上,及时统计,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我健康“明白卡”。

2、实施干预管理。

我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干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放健康教育材料;二是要求患者定期随访指导,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复查或了解患者血压或血糖控制水平,督促其坚持用药,并根据治疗效果给予相应指导,并把相关内容记录在“明白卡”上;三是实施面对面干预,针对每名患者的病情及其主要病因进行面对面、个体化干预,如指导其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四是根据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血压测量。

3、加强宣传教育,上好健康课。

为提高广大师生特别是慢性病高危人群的自我防病能力,根据校内慢性病高危人群特点,利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

(1)利用学校所有的宣传途径(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手抄报、健康教育课等),加大对全体师生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师生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聘请相关医务人员加强对领导小组和全体教师的理论培训,从专业的角度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在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以“爸爸、妈妈听我说”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及家长在学习生活中更便捷、更自觉地提高对慢性病的认识,形成学校、家长、社区的三方全力,建立持久、和谐的健康互动关系。力争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此扩大此项工作的积极影响,使更多的人参与此项活动,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中受益。多管齐下,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下一步开展此项工作做好知识奠基和理论支撑。

(4)全面落实健康教育课,课程开设率100%。结合学校特点,保证有2课时的慢性病防治健康内容,落实率1年内达到100%。

4、引导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

在学生中开展课间操、眼睛保健操、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运动会。每天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教师参与课间操活动,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或者步行6000步,开展教职工运动会。

5、做好控烟工作。

坚持开展倡导“无烟学校”的主题活动,在学校门口及其他醒目的地方悬挂“在校园内禁止吸烟”等标识牌,逐步杜绝在校园吸烟现象的发生。

6、开展“健康宣传日”活动。

组织师生围绕“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等主题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学习活动。进行知识讲座,观看有关宣传资料。

7、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对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如近视、龋齿、肥胖、营养不良等,加强监测。根据体检资料,让学生从“明白卡”中知道自己的体重、身高、视力、龋齿个数,做到自我龋齿知晓率100%,并引导学生及时就趁。需要实施窝沟封闭的要及时采取治疗。

8、职业病的预防。

教师职业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老师们在繁重而辛劳的教学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身体健康备受疾病的困扰。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七成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高强度的工作给教师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常见的教师职业病:慢性咽炎、静脉曲张、颈椎腰椎疾病、心理疾病等。对于这些疾病,在工作中,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积极的预防保健工作。

六、建立长效机制,做好评估监督。

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部分,纳入长效管理体系。学校定期组织评估,总结好的经验,改正、完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

商丘市第一回民小学

2017年1月

商丘市第一回民小学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病例入选标准: (1) 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 (2) 自愿接受各种量表调查。排除标准: (1) 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 (2) 有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3) 有严重的智力或认知障碍; (4) 有药物或乙醇依赖者。

1.2 方法

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包含10个睡眠评分因子, 均由工作人员向被试者讲述评定方法和每个因子含义, 由被试者在答案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

1.3 评价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睡眠质量指睡眠后是否有已充分休息的主观体验;睡眠不足指晚上已有充分睡眠, 白天仍打瞌睡;睡眠时间指每晚的大约时间;服药情况指为了睡眠而服用安眠药的情况。所有资料输入SPSS 11.0软件包, 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相关因素为:躯体症状9例, 心理问题16例, 白天睡眠过多10例, 治疗及不适当的刺激5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4, P<0.01) 。81.5%的COPD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 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睡眠不稳和失眠后反应, 见表1。

3 讨论

3.1 COPD病人存在较高的失眠问题

本文资料显示, 40例病人中睡眠总分≥23分者30例, 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45.6%, 说明COPD病人较正常人群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同时, COPD病人SRSS总分增高, 也说明该人群存在严重的失眠问题, 其中以睡眠质量、睡眠不稳和失眠后反应更为突出。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4, P<0.01)

3.2 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因素

本文结果表明, 导致COPD病人失眠的主要因素有严重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心理负担、夜间治疗以及白天睡眠过多等多方面的因素。

3.2.1 躯体症状

COPD病人不仅有明确的原发病躯体症状, 同时还经常伴有严重的呼吸紊乱并导致低氧和CO2潴留, 更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睡眠质量。特别是伴有阻塞性呼吸暂停者, 低氧表现更为明显。其导致失眠主要存在以下机制。睡眠过程中低通气, 健康人睡眠时通气下降, 在快速动眼期下降更明显, 此时机体可通过高碳酸血症对生理刺激反应, 通过觉醒或唤醒来改变通气频率, 但COPD病人对这种CO2反应降低, 造成失眠过程中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反复产生, 出现呼吸紊乱。COPD病人夜间频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COPD还可直接引起病人睡眠结构紊乱, 浅睡眠增多, 深睡眠减少。所以, 改善COPD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治疗原发病是提高他们睡眠质量的关键。

3.2.2 治疗及不适当的刺激

最突出的为夜间治疗,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OPD病人的睡眠。多数病人需坚持长期家庭氧疗, 虽然此项治疗虽能提高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改善低氧组织器官的功能, 降低肺动脉压, 减轻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但同时也影响了病人的舒适程度, 限制病人体位自由转换, 使病人的深睡眠减少。

3.2.3 白天睡眠过多

白天睡眠过多也是影响COPD病人睡眠的主要因素。也与体力活动受限和躯体不适使病人卧床时间增多和夜间睡眠不足导致白天觉醒不足有关, 所以进一步加重夜间失眠, 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3.2.4 心理问题

本次资料显示大多的病人因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失眠。其主要原因是人格因素、沉重的经济负担、丧失生活能力及社会支持不足。所以, 心理干预的实施者应以家庭成员为主。因为,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组成部分, 家庭支持对个体健康起着正性的作用。因此,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COPD病人家庭成员的健康宣教, 尽可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增加家庭支持, 呼吁全社会来关心COPD病人, 提高社会支持力度, 从而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

摘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定时定点监测、跟踪随访、全面干预, 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良因素、治疗作用及预后的影响。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设计, 收集该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例共2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44例, 年龄45~88岁, 平均年龄531.7岁。男80例, 女64例。对照组144例, 年龄44~86岁, 平均年龄521.9岁。男81例, 女63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98例, 心肌梗死86例, 缺血性心肌病42例, 风湿心瓣膜34例, 扩张型心肌病28例;288例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级118例, Ⅲ级96例, Ⅳ级74例。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病人 (144例) 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告诉患者及时报告自己的病情, 按时进行复查。平时多注意休息, 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吃清淡食物, 多吃水果,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戒烟戒酒, 少吃油腻食物。按时吃药, 防止血糖血压过高或过低。

1.2.2实验组

病人 (144例) 进行临床护理干预: (1) 日常生活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包括:患者的饮食、休息和活动。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平时饮食要低盐, 低糖, 低脂。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 适当补充蛋白质。不可过饱, 可少量多餐。戒烟戒酒, 少吃油腻食物。要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尤其是钠、钾、氯等电解质的紊乱。以免引起低钠、低钾血症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要多休息, 不要过度劳累, 改善生活环境, 尽量避免喧哗和吵闹,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保持环境干净, 室内空气新鲜。同时,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呼吸困难, 所以, 护理人员要告诉患者睡觉时, 可采用半坐卧位, 双腿下垂。 (2) 加强心理支持护理: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他们心里常会出现焦虑, 精神紧张, 对未来充满怀疑和害怕, 过度敏感, 容易受手术和环境的影响。特别对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 他们常有孤独感和恐惧感, 甚至会产生濒临死亡的感觉。因此, 对于医护人员应该通过熟练的操作和从容情绪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用亲切、和蔼友善的态度和患者进行交谈, 深入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经常鼓励患者, 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对于陪护人员和来访亲友应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与患者交谈, 关心和安慰患者, 多关注患者的表情、神志、面色, 看到不对劲时, 应该积极安慰和治疗。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消除他们的消极心里。 (3) 监督用药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平时服用药量频繁,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 不知道用药常识, 经常忘记服药或者减少用药剂量。护理人员要严格监督并且告诉患者一些用药常识, 不可少服或者不服, 要按医生规定的剂量按时服药。不可自己擅自更换药物或隐瞒用药情况。同时,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要每天监测自己的血糖、血压水平和体重, 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预防感冒和感染, 监测心电图变化。 (4) 出院指导和随访: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是保证患者预后良好的重要部分。临床护理干预中, 首先告诉患者, 要告诉患者出院后继续按医嘱用药治疗和每天进行血压监测, 按时用药, 坚持长期合理用药, 定期来医院复诊。对出院患者如果有任何不适或其他症状, 要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检查。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I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干预的预后情况比较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通过对14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8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2%) (P<0.05) ;实验组患者86%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表示很满意。

该研究发现, 医院的护理及其重要。与以往的一般护理相比, 系统的临床护理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出院随访, 这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还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验证明, 医务人员有义务建议我国医院要从人性化出发, 一切为了病人, 不仅要全面提高手术水平, 同时, 要制定合理规范的护理制度, 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系统护理要求行事。让患者身体健康, 心情愉悦。减少医患纠纷, 提高全民对医院的信任和好评。不要像有些医院一样, 虽然手术成功, 但是护理不到位, 而导致患者感染或病情加重, 给患者和医院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总之, 在医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系统干预措施, 有着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希望国家政府和医院引起重视, 使临床护理干预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但是我国护理人员有限, 高学历护理人员不足, 这对系统护理是一个挑战。希望医院更注重护理人员的引进、培养和管理。

摘要:目的 对临床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探求和分析。方法 收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来该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例共288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病人 (144人) 进行慢性心力衰竭一般护理。对实验组病人 (144例) 在进行慢性心力衰竭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干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 (8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提高了临床疗效和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 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虹, 张海泳, 沈玉枝.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 :72-73.

[2] 梅霞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11 (29) :147.

[3] 冯杨.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29.

[4] 于思媛.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药, 2013, 35 (5) :776-777.

[5] 童贤妹.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9-40.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 年2 月2015 年8 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8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列随机分为2 组, 每组41 例病例。 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8 例, 年龄范围在37.4~79.0 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5±12.0) 岁;病程范围在1~4 个月之间, 平均病程 (2.5±1.1) 个月;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7 例, 15 例, 9 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19 例, 年龄范围在38.5~80.0 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6±2.1) 岁; 病程范围在1~4 个月之间, 平均病程 (2.5±1.1) 个月;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7 例, 16 例, 8 例。 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临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衡性良好,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经过医学诊断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2均已告知该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排除标准:1全身脏器疾病, 以及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2未完成治疗计划者。 3临床资料不全者[2,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 给予药物及营养支持,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常规护理措施, 连续治疗并观察3 个月。

1.3.2 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治疗: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护人员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措施为己任, 包括社会方面、文化方面、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等, 树立以人为本, 服务于病人的理念, 在接受2 月培训后对患者展开护理。 2营造好最佳的就医环境和氛围, 热情体贴, 细心周到[4,5]。 3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充分交流沟通, 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 生理状态和身体情况, 讲解疾病相关问题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 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的信心, 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6,7,8]。 4在病房调整人体事宜的最佳温度和湿度, 使患者保持一定良好心情, 并保证并发无菌状态, 促进患者病情恢复[9,10]。 5对于糖尿病严重患者给予适度的胰岛素治疗, 并在治疗中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各个状况进行解释说明[11,12]。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客观指标情况: 使用Q O LC30 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2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依据MDS国际工作组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级, 治疗总有效率= (每组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 /每组总患者数100%[13,14]。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社交活动, 身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且具有气流阻塞的特征。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空气质量也在不断降低, 随着空气中有害颗粒的增加, 空气质量下降, 患此病的人数不断增多, 对于中年人年龄段中更容易发生此病。 如果此病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会引起肺心病及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 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出现,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5]。 因此如何对患者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尤为重要。 该研究中, 对于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效果比较发现,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社交活动, 身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这一现象表明综合护理的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较好, 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 整体护理过程显得更加专业化,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故值得我们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治疗, 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社交活动, 身体功能) 、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社交活动, 身体功能评分分别为 (56.0±4.9) , (20.4±2.1) , (33.6±3.3) , (16.1±2.5)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 高于对照组 (56.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又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平, 万毅新, 王晓平,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4) :334-337.

[2] 范芳莲, 何远强, 葛晓红,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影响[J].安徽医药, 2011, 15 (3) :390-391.

[3] 王金环.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61-62.

[4] 李佳梅, 成守珍, 张朝晖.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7) :603-606.

[5] 郭爱敏, 韩江娜, 王萍,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活动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5) :409-412.

[6] 王岚, 刘素彦, 沈悦好, 等.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9B) :22-25.

[7] 王绣芳, 李琴, 易利霞,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4, 36 (13) :2057-2058.

[8] 路海云, 王鲁霞, 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4) :12-13.

[9]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30) :2896-2900.

[10] 罗琳.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20 (8) :4.

[11] 宋晓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0例连续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5) :10.

[12] Huang XL, Liang WJ, Liu XS, et al.Study on respiratory function exercise and diet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J].Chronic Pathemathol J, 2014, 15 (5) :335-336.

[13] 王凤琼, 刘佳芳, 赖英,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5) :119-121.

[14] 林秀菊, 赵晓华, 刘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9) :10-11.

慢性病干预工作方案范文第6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2014年9月

马路乡中心完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马路乡中心完小为认真贯彻落实金教基【2013】65号《金沙县教育局关于转发<金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沙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从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保证工作实效,成立我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长:余赫

员:叶刚

熊灿鹏

任洪亮

胡胜举

三、工作开展。

1.充分利用班会、学校集会对学生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宣传教育,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新宣传内容。

2.利用健康课对学生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知识等方面教育,利用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健身锻炼,增强学生体质。

3.按照金沙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与卫生部门合协作,逐步开展创建工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将慢性病防控知识内容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至少2课时。

(2)落实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明天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不低于2小时。

(3)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创建无烟校园。

(4)开展系统内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创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平衡膳食示范食堂。学校成立学生午餐营养办,专门负责学生营养午餐膳食搭配与烹调,确保学生吃上既可口又营养的午餐。

(5)配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每 2 年开展一次系统内职工健康检查。

(6)配合卫生食药监局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