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1篇
19、《蚂蚁》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观 察 记 录 表 蚂蚁的特征
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2篇
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3)用外焰加热。(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
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2.放土
1、提供实验器材:过滤器。(工具箱中有)
2、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3、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4、用小勺轻轻将三种土壤微微压紧,使土壤中间没有明显空隙。但不能压得过于板实。
3.倒水
1、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水量80毫升效果较好;
2、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
3、倒水的动作不能太猛,要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4、倒好水后千万别晃动过滤器或搅动土壤。
4.观察比较
1、仔细观察水分渗透到过滤器下层的情况;
2、将渗下来的水分别倒进量筒量出体积,进行比较记录。
5.实验总结
根据测量结果,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6.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1、认识固体
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质量的变化
1、出示材料、工具介绍:黄豆、大米、淀粉、天平。
2、指导天平的正确使用:①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②将游标放置于“0”刻度;③用左右调节螺旋校准左右平衡;④左盘放置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
5、⑤砝码放置应先小后大,最后调节游标,使两边平衡;
6、⑥物品质量应是右盘所有砝码总质量加上游标指示的质量,砝码不要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取用。
3、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一次性杯子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4、将它们倒入同一只杯子中混合,将其他两个一次性杯子重叠在这只杯子下面,用天平时称出总重量。
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 体积变化
1、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大米、淀粉。
2、将他们一起倒入同一个量杯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3、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3.分离混合物
1、可以用工具箱中的两层筛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离操作,指导学生先用大孔的筛网过滤。
2、再用小孔的筛网二次过滤。
4.实验总结
比较两组数据,总结出混合后的规律。
5.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调制饱和盐水
1、在三个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所用的水尽量温度高一些。
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使加入的盐全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溶解食盐时搅拌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2. 制作彩色结晶树枝
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绘画颜料,搅拌均匀,对盐水进行着色。
2、将着过色的盐水分别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
3、不能将树枝直接放入烧杯中,应使用小碟子,这样冷却结晶容易依附树枝,而且时间短。(教师演示的可以放在班级中让学生持续观察)
4、几天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成品带回学校展示、评比。
3.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将待冷却的溶液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认识液体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3、认识液体
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认识液体性质
1、每组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牛奶,用喜欢的方法观察,发现液体共同的特点,填写实验表格。
2、观察三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
3、交流,总结出液体的性质。
2. 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调节平衡。
2、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食用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
3、在流速比较演示板的凹槽里,滴上几滴牛奶、蜂蜜、水和食用油,注意四种液体的量要差不多,然后慢慢将演示板提起,一定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能借助外力,观察、比较哪个流速快。
3. 实验总结
总结出液体既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液体之间又有不同的性质。
4.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液体沉浮 (教师演示实验)
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演示实验: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
3、学生观察实验。
4、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
5、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
2.探究“鸡尾酒”的调制 (学生分组实验)
1、出示事先鸡尾酒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怎么调制出来的?
2、提供材料:染过色的红水(在清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蜂蜜、食用油,分组尝试调制一杯“鸡尾酒”。
3、学生分组尝试调制“鸡尾酒”,边实验边记录液体倾倒的顺序和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展示调制的作品。
1、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 (教师演示实验)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的冷水。
2、将染过色的热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中。
3、瓶口用瓶塞塞住,如果没有瓶塞,可以用一块小塑料布遮盖,用橡皮筋扎进并打一个活结。
4、将小玻璃瓶置于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6、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
综合以上几个实验,总结将液体倒入水中所发生的现象。
6.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将液体倒入水中,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会沉在水下。 油会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下。 冷水会沉到下面,热水浮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
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2. 测量体积的变化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
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4.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控制变量,明确不变量,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学会操作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小车、纸板、皮尺、透明胶带(每组一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推动小车,小车向前运动。
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板书:小车的运动。
2、引入问题:刚才老师是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才向前运动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小车不需要外力也能运动吗?(从斜坡上滑下来)
二、探究过程
1、问题的提出
①、教师演示:小车从斜坡滑下。
②、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小车冲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③、你们认为小车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2、进行预测
①、小组讨论可能影响到距离远近的因素。 ②、汇报交流。
③、筛选可行性研究项目。
3、设计实验,编制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
以‚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这一预测,引领学生制定实验方 ①、设问引思: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可以肯定就是正确的答案吗?(不能肯定,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②、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刚才的假设是正确的呢?如果我们要证明‚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越远‛这一个假设,你准备怎样做?
③、学生讨论,辨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辨析,直至明确实验思路。重点明确要研究‚冲出去的距离与哪个因素’有关,那么,那个要研究的因素’就需要改变,而其他的因素需要保持不变)。
④、交流汇报,及时板演。
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斜坡的长短,坡面的光滑程度等 需要改变的是:坡度的大小。 ⑤、引深思考,强化关键
老师总觉得保持不变的因素太多了,一时半刻也想不周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么?(除了坡度大小以外,所有的条件都不改变)
⑥、加强实验记录意识,引导科学收集数据
大概怎么实验,我们都清楚了,但是如何将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别人呢?怎样使别人相信你呢?空口无凭呀,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好实验记录)
你觉得每种坡度做几次实验好?一次行不行?
每种坡度做了
三、四次实验,那这些数据怎么处理?(可以算平均数)
4、实验探究
①、分发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如胶带用来固定纸板底部;坡度大小如何调节;皮尺用厘米作为单位的一面测量;小车如果滑行转的弯比较大就重做一次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论
指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结论。
6、拓展思维,渗透科学的认识论
对于这个结论: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了吗?老师却觉得未必这样,哪些同学有与我一样的观点?(再次设疑,引起思考)
(当坡度接近90度时,未必这样,超过90度时,根本冲不出去了)
三、应用方法,延伸探究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坡度越小,冲出去的就越近。我们前面还进行了一些假设,下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
(游戏活动,研究项目招标)
2、小组讨论,选择两组交流
3、分组实验
4、交流汇报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受到什么启发?
2、小车从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果小车在平地上行驶,它的速度的快慢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
3 跷跷板
[教学目标]
科学学探究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3、愿意与人合作交流;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2、了解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铁架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放影像资料:芭蕾舞片段。
2、教师谈话:多么美的舞蹈,你能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为大家表演吗?
3、学生活动:在座位周围模仿动作。
4、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脚尖站不稳。 生2:东倒本歪的。 生3:胳膊伸开比较好。
教师谈话: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二、探究活动
(一)发现平衡现象
1、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跷跷板的?
2、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生1:有的跷跷板两边是平衡的。 生2:跷跷板有的一头高、一头低。 生3:小孩能把大人给跷起来? 生4:小孩怎么就能把大人跷起来? 生5:怎么样跷跷就平衡了。
生6:
5、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这么多心中的疑问,原来跷跷板中还有这么多科学,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二)探索平衡的方法
6、到底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玩跷跷板时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先猜一猜。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8、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 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 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积极动脑,作出了这么种预测,那么这些假设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做实验)
9、对呀!实践出真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选择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怎样来实验呢?制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10、学生分小组活动,制定方案。
11、组织学生交流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作出指导性评价,交流后各小组修改完善方案,并要作好记录。(出示记录方案表)
12、进行探究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各组活动,巡视指导。(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3、组织展示交流‚成果交流会‛你我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14、学生交流发现,边讲解边演示,同组同学随时补充,同时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记录表。
15、引导学生归结平衡的规律:杠杆尺两端一样长,所挂东西一样重时,支点在中间就平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对不等臂平衡进行研究。
(三)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出示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图片资料)。
⑵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教师补充)
三、自由活动
1、教师谈话:通过刚才我们亲自探究知道了跷跷板中的平衡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蜡烛跷跷板‛并点燃,仔细观察,随着蜡烛的燃烧,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说其中的规律。
2、学生自主发挥设计实验,指导学生用火安全。
3、组织交流。
4、活动评价:本节课你觉得表现如何呢?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并展示评价结果。
四、拓展活动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平衡的规律方面的知识,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制作一件平衡小玩具吗?
19、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7、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
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 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 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象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
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1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 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 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
(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
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很想就这样爱你一辈子,好好的在心里把我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都给你,让你的笑脸永远的灿烂,我很幸运可以遇到你,你就象一个天使,上帝派你来到人间,只是为了看我一眼,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给我。我庆幸过,因为我可以爱你,我忐忑过,因为我想爱你,我无奈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爱你,我痛苦过,却只因为你也爱我。也许我们可以永远的这样下去,在自己的心里为彼此留下最美丽的回忆,永远的用心珍藏。这是我期盼的。人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要求该多好,可是爱了要求的就多了,就有了苦恼,就有了心事。遇见了,我不否认这是缘分,爱了,是上辈子我们彼此的亏欠,我不愿放手,茫茫人海,一转身,我失去的也许是这一生最美丽的风景。
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4篇
小蚂蚁藏粮食(小班科学)
小蚂蚁藏粮食
一、指导目标:
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玩耍去探索,使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得到锻炼。
二、环境与材料:
粗细、长短不一的软性水管;质地、大小不同的球若干;在管子口贴上小蚂蚁;“小蚂蚁的家”背静图一幅。
三、过程指导:
1、 婴幼儿自己选择珠子,放入认为合适的管子口,观察珠子从哪里滚出来。
2、 熟悉后,可引导婴幼儿比一比同样的珠子从哪一个管子滚出来的速度快。
3、 掉出来的珠子自己捡起,再重新投放。
四、建议:
1、 为了保持婴幼儿对这一活动的兴趣,教师可将管子的弯曲度、延伸的方向重新组合。新的组合,新的路线更能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2、 可贴上一幅“小蚂蚁藏粮食”的背静图,让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蚂蚁的生活情况。
可让婴幼儿逐渐感知珠子的大小与管子粗细的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 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 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5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也能当科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学生回答。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6)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7)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
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回答。
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蚂蚁教案科学三年级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 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3、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今天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听我说一说吧:“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提示:小动物)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猜猜是什么?(蚂蚁)
2、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蚂蚁,看它有那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探究新知。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蚂蚁,并把它们的身体结构特点记录下来。如果你喜欢画画也可以把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1)可以透过饮料瓶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2)让蚂蚁爬到羽毛上进行观察,要边观察边记录。
2、 请大家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选手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的板书)
3、 同学们不仅观察的仔细,说得也好。老师还有一个谜语,大家来听:“一粒米,打三截,又没骨头又没血,上树不怕高,下树不怕跌。”
同学们这是什么?(蚂蚁)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蚂蚁知识吗?看看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说说蚂蚁的特点。(头、胸、腹)
4、 通过观察和回报,看来同学们对蚂蚁的身体特点印象很深了,那么你们还知道那些小动物和蚂蚁类似呢?蚂蚱、小蜜蜂,它们的头、胸、腹和蚂蚁一样吗?
5、 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三、巩固训练
1、 老师请同学们帮一下忙,本课中的插图我辨别不清,你们说一下吧?
2、 同学们对昆虫了解的很清楚了,现在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昆虫的模型吧,看谁做得好。教师巡回指导。
四、活动拓展
你们对昆虫很感兴趣,课下可养一种小昆虫继续来研究。 板书设计:
蚂蚁(昆虫)
身体分头、胸、腹
头部有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 当堂检测题:
一、下列动物那些是昆虫。(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1、蝴蝶(
)
2、蚜虫(
)
3、青蛙(
)
4、蝗虫(
二、填空
像蚂蚁、蟋蟀、蝴蝶这样的动物,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凡是具有这些共同特征的动物都属于(
)。
5、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