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范文第1篇

(甘肃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食品安全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食品行业对外贸易与日剧增,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我国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型食物结构转向营业健康型食物结构,全民食品营业卫生知识得到普及。人民的饮食消费观念也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越练越高,这就对食品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食品种类丰富,食品中检测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和组分繁多,需要检测的物质质量极低,样品中待检物的浓度常为μg、ng甚至 pg级,除此之外,许多检测物除需检测物质本身,还涉及其衍生物和降解物测定。区别同位异构体以及元素的价态等。因此食品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更加准确、快速、方便,也使得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中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食品行业开发出了许多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很高的检测仪器,这不仅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人力误差,也大大提高了食品分析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视觉技术;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③食品物性的力学、声学和电学检测技术;④电子传感检测技术;⑤生物传感技术;⑥核酸探针检测技术;⑦PCR基因扩增技术;⑧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三大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可检测细菌、病毒、真菌、各种毒素、寄生虫等,还可用于蛋白质、激素、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药物残留、抗生素等的检测,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使得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强,结果更准确。

免疫分析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为基础的分析技术。1959年,Yalow和Berson 将发射性同位素示踪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建立了发射免疫测定法,从而开创了免疫分析这一崭新领域,次后又发展了许多替代或非同位素免疫免疫分析法。

1.免疫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荧光分析(Immuno Fluorescence Assay , IFA )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Cons等首次报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小鼠组织切片中的可溶性肺炎球菌多糖抗体,但此种荧光素标记物的性能较差,未能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Riggs等合成性能较为优良的异硫氰酸荧光素。Mashall等对荧光抗体的标记方法又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得免疫荧光技术逐渐推广应用。 1.1 基本原理

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后,并不影响其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事先将待测抗原固定与玻璃载玻片上,滴加荧光标记抗体,若荧光标记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不能被缓冲液冲掉,载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否则荧光抗体被缓冲液冲掉,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荧光。

1 1.2 荧光免疫测定法的分类

根据标记荧光产生的方式不同分为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荧光猝灭增强免疫测定法。FIA可使用均相或非均相分析方式,均相FIA应用较多。

1.2.1 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

底物标记荧光测定法(SLFIA)使用一种酶的底物标记待测物,底物本身无荧光,在受到相应酶的催化时能转变为荧光物,当标记底物与抗体结合产生的空间位阻阻碍了酶与标记底物间的接触,样品中的待测物通过竞争作用使游离的酶标结合物或荧光强度增加。 1.2.2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使用偏振光作为激发光时,视分子的运动状态,发射的荧光可能是振动方向各向随机化的普通荧光,或是只在某一平面振动的偏振荧光(ploarized fluorescence)在反应液中,游离的标记物分子体积小,在布朗运动中转动速度快,受偏振光照射后产生的荧光偏振方向被分散,不能产生偏振光,只发射普通荧光;与抗体结合的标记物分子体积增大,布朗运动速度减慢,甚至不能转动而形成定向排列,所以受偏振光激发后能产生偏振荧光,样品中的待测物的量越大,偏振荧光的强度越高。

1.2.3 荧光淬灭免疫测定法

荧光淬灭免疫测定法(Fluoresecent Quenching Immunoassay)的原理是当荧光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发生荧光淬灭。荧光猝灭的机制尚不清楚,荧光淬灭可能与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导致电子振动状态的改变有关。 1.2.4荧光增强免疫测定法

荧光增强免疫测定法(Fluoresecent Enhancement Immunoassay)的原理与荧光淬灭增强免疫测定法相似,不同的是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荧光强度增强。

2 酶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酶免疫检测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荧光和组织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最初用酶代表荧光素标记抗体作为生物组织中抗原的鉴定和定位。随后发展为用于鉴定免疫扩散及免疫电泳板上的沉淀线,到1971年,Engrall等用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一技术因其高度的准确性、特异性、应用范围广、检测速度快以及费用低等优点,是目前食品检测中令人瞩目的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新技术。 2.1 酶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

用酶标记已知的抗原(抗体),然后与样品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如果样品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抗原),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中所带酶分子遇到底物时,能催化底物水解、氧化或还原,产生显色反应,这样就可以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抗体(抗原)。

2 2.2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酶免疫技术发展迅猛,种类繁多,酶免疫技术分为酶免疫组化技术和酶免疫测定技术,酶免疫测定技术又分为均相免疫测定和异相免疫测定技术,异相免疫测定技术又分为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和液相免疫测定技术。 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2.3.1 基本原理

抗体(抗原)与酶结合后,仍然能和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待测样品事先包被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酶标抗体(抗原),酶将抗体(抗原)于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不能被缓冲液冲掉,当加入酶的底物时,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呈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有关,可定性或定量测定抗原或抗体。ELISA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双夹心法和竞争法。 2.3.2 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

ELISA技术把抗原抗体特异性与酶反应的敏感性相结合,使食品在未经分离的提取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正逐步推广应用,用于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的检测。还用于蛋白质、激素、农业残留、兽药残留和抗生素及食品成分和劣质食品的检测分析。ELISA技术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费用低和易于商品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3.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放射免疫技术( Radio Immunoassay ,RIA) 是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法。是由Yalow和Berson于1960年创建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由于标记物放射性核素的检测灵敏性,本法灵敏度高,测定准确性良好,特别适应于蛋白质、激素和多肽的精确定量测定。 3.1 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在这一反应系统中,作为试剂的标记抗原和抗体的量是固定的,抗体量一般采用能结合40%-50%的标记抗原,而受检标本中的非标记抗原是变化的,根据标本中抗原的量不同,得到不同的反应结果。当标记抗原、非标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三者同时在于一个反应系统时,由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力,因此两者相互竞争特异性的抗体,由于标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的量是固定的,故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量就随着非标记抗原的量而改变。非标记抗原量增加,相应的结合较多的抗体,从而抑制了标记抗原对抗体的结合,是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相应减少,游离的标记抗原相应的增加,亦即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与受检标本中抗原的浓度呈反比。若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开,分别测定其放射强度,就可计算出结合的标记抗原(B)与游离的标记抗原(F)的比值(B/F),这与标本中的抗原呈函数关系。用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抗原进行测定,计算相应的B/F值,可得到一条剂量反应曲线,受检标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测定,计算B/F值,即可在剂量反应曲线是查出标本中的抗原含量。放射免疫测定

3 分为液相放射免疫测定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3.2 放射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RIA测定就是应用放射性物质代替ELISA中的标记酶作为抗原或抗体耦联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见的同位素是3H和14C。1978年,Charm在RIA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放射免疫检测技术(RRA),放射免疫检测在快速检测方面最成功的是CharmⅡ6600/7600抗生素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就是利用专一受体来识别结合于同一类抗生素族中的母环以便最快速同时检测同一抗生素族在样品中的残留情况。目前,CharmⅡ7600检测系统就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唑西林及碱性磷酸酶这六项检测以被FDA认可。放射免疫技术由于可以避免假阳性,适宜于阳性率较低的大量样品检测,对水产品、肉类产品、果疏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中广泛应用。还可检测经食品传播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和寄生虫及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如南京农业大学用放射免疫测定牛奶中的天花粉蛋白。

4.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又叫Rosa.Tests法,是利用胶体金颗粒进行标记的一项新技术。 4.1基本原理

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形成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行形成牢固结合,用已知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HAuCl4制备各种不同的粒径,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颗粒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毒素、免疫球蛋白、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等非共价结合。

免疫胶体金检测原理是利用了金颗粒具有电子密度的特性,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可用于定性或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中。这一方法可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4.2 免疫胶体金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该技术当前主要用于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可在十分钟内快速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利用该技术可检测的抗生素种类有六种,β-内酰胺、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恩诺沙星和黄曲霉毒素,可检测的β-内酰胺药物有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邻氯青霉素头孢噻呋、头孢霉素和青霉素G等。由于该技术结果直观、操作简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以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的细胞群,即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一种决定簇的抗体。1975年,Kohler和 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了杂交细胞即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

4 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为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是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5.1 基本原理

B淋巴细胞具有专一性的合成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即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即具有专一性合成某一抗体的特性,也具有瘤细胞能在体外无限增殖的特性,用这种杂交瘤细胞培养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这种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称为第二抗体,主要抗原能引起小鼠的抗体应答,应用杂交瘤技术可获得几乎所有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5.2 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食品检测中最大的优点是特异性强,不易出现假阳性。在食品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已制备出各种经食品传播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毒素、真菌及毒素、病毒、寄生虫、农药、激素等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的检测方法。

磺胺二甲嘧啶和克伦特罗(瘦肉精)这两种药物被欧美各国和我国列为兽药残留控制重点,国内研究出了用于动物性食品中磺胺二甲嘧啶检测的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和克伦特罗残留检测的多克隆试剂盒。这两种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仪器化程度低、样品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填补了国内空白。

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可在十分钟内快速检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及激素类的残留量为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英国建立了自动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人们还制出了单核增生性李特氏杆菌的单抗,用单抗ELISA检测该菌。乳中氯霉素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也被建立。

食品储藏过程中会受到霉菌污染,现已从青霉、毛霉等霉菌中提取耐热性抗原制成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可检出加热和未加热食品中的霉菌。

6 免疫测定新技术

6.1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LIA)是一种较新的免疫测定技术,脂质体是由磷脂或由其他类脂分子在水相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密闭的双分子单层或多层囊泡,脂质体表面还可以连接抗原或抗体分子。这种生物模拟膜在形成过程中能包裹水及其中的溶质(染料或酶),膜的稳定性可随免疫反应有规律变化。根据释放出的标记物的量进行测定,所以LIA具有很高的信号放大作用。目前LIA主要存在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非特异性溶解问题。 6.2 克隆酶给予体免疫测定法

克隆酶给予体免疫测定法(CEDIA)是一种新型均相免疫测定法。CEDIA中使用由重组DNA技术获得的半乳糖苷酶两个独立的蛋白质片段,这两个片段独立存在时无酶活性,但两个片段结合则显示催化活性。以此作为分析方法的基础。其中较小片段称为酶给予体片段(ED),另一片段称为酶受体片段(EA)。ED标记物与抗体集合后不再与EA形成酶,所以当样品中待测物增

5 加时则游离ED标记物增多,使反应液中酶产生增加,经底物显色测定。CEDIA是目前灵敏度较高的均相免疫测定法。 6.3 发光免疫测定法

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常用鲁米诺(Luminol)、异鲁米诺(Isoluminol)及其衍生物进行标记。这些环肼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被氧化产生3-胺基苯二甲酸盐和430nm的发射光。在鲁米诺的芳氨基上进行烃链取代后产光性能增强,但若置换芳氨基则发光被破坏。另外丫叮酯也用于发光标记。CLIA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测定速度快。但CLIA产光物质发光时间极短(数秒钟),测定误差较大。 6.4免疫传感器技术

免疫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近年来已取得迅速发展。免疫传感器的探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感受器:通常覆有连接有特异性抗体的可更换的传感膜;换能器:能将抗原抗体产生的信号转换为可供仪器检测的电信号。免疫传感器使用对象广泛,专一性较强,高度的自动化,微型化与集成化减少对使用者及环境技术条件的依赖,测定速度快,适合现场或野外操作。 6.5 多组分免疫测定法

根据不同检测物标记方法互不相同,分析条件和检测信号互不干扰。同一反应液中同时检测不同的检测物。但这种方法必须使几种标记物的测定条件相互协调,其灵敏度和组分数受到限制。

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免疫分析技术能与其他技术联用,在联用方法中免疫技术即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法(GC)等测定技术的样品进化或分离手段,也可作为其离线或在线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结合了免疫分析的选择性,灵敏性与HPLC,GC等技术的高速,高效分离和准确检测能力,使分析过程简化,分析成本下降,拓展了待测物范围。

免疫分析测定法提供的待测物组分或结构方面的信息太少,一般不具备多残留分析能力;免疫分析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不易控制,结果易于出现假阳性,方法难以标准化;方法建立过程复杂,研究周期长,某些待测物半抗原难以合成。免疫测定法不可能取代色谱或光谱等常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其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赵杰文,孙永海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4. [2]兽药残留分析.赵俊锁,邱月明,王超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3]食品安全与卫生.曹小红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7. [4]兽医免疫学.杜念心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7. [5]分子免疫学.余传霖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6]细胞和分子免疫学.余伯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7]乳和乳制品检测技术.翁鸿珍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8]乳品安全和乳品检测技术.庞广昌,陈庆森,刘志和,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省、市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我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县重大动物疫情防治指挥部于11月上旬开始对全县各乡(镇)进行秋防督查。本次督查按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绩效考评的通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进行督查评分,作为年终考评依据。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血清学样品采集高致病性禽流感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

************抗体合格率均未能/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

二、鸡新城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血清学样品采集鸡新城疫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均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抗体合格率均未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

三、猪瘟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血清学样品采集猪瘟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未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

四、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血清学样品采集口蹄疫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猪口蹄疫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未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牛羊口蹄疫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牛羊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均未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

五、蓝耳病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本次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血清学样品采集猪蓝耳病疫样品***份,合格为***份,合格率为***%,其中***************抗体合格率均未能达到农业部70%合格率的要求。

六、布鲁氏菌病抽样监测情况

我县布鲁氏菌病今年未发生疑似病例。本次流调由各乡镇从***个场(户)中抽取血清样品***份,其中奶牛***份,肉牛***份,羊***份,猪***份;经县兽医实验室监测,该批血清全部呈阴性。

七、主要存在的问题

1、据了解,部分散养户因新进一批家禽,采样情况不明,疫苗注射量没有达到标准;某些技术员刚刚调换,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保管不到位,注射疫苗的部位不准确才导致免疫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2、部分乡镇免疫档案仍存在缺漏,亟待完善。

3、部分乡镇防疫经费没有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继续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防疫员的技术水平,选拔责任心强的人员参加动物防疫队伍。

2、抗体合格率未能达到农业部要求的乡镇必须进行强化免疫和补免工作。

3、各乡镇要继续加强对主要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控,特别是对中、小规模饲养场、活禽市场和屠宰场等关键场所的监控,扩大监测面,增加监测频次;发现阳性病例,按规定及时规范处置。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53~75 岁,平均年龄(63.2±4.8)岁。 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 例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51~73 岁,平均年龄(65.3±4.6)岁。 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合并症及药物过敏史,且对该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处于空腹及静息的状态下, 采集两组患者晨起后的首次小便尿液,作为尿液标本,并利用免疫学实验法检测所得标本。 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的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统计两组人员阳性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蛋白尿的诊断标准为:尿液中尿 β2 微球蛋白含量154 μg/L,免疫球蛋白G含量5.45 g/L,尿蛋白含量14.8 mg/L, 若检测结果显示高于正常值范围,为检查阳性。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19.0 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出率对比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 、15.0% 、10.0% , 低于观察组患者73.3% 、61.7% 、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对比

检测结果表明, 对照组健康人员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 患者因长期血糖偏高,对其心、脑、肾、眼睛、足及周围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是造成糖尿病病发的主要原因[5]。 胰岛 β细胞分泌与合成胰岛素, 经血循环到达患者体内的各器官组织的靶细胞与特意性受体结合, 增强细胞内物质代谢作用, 若整个作用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会引发糖尿病[6]。 且当患者病情应激或加重时,易引发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症状, 可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病发率与致死率高。 故及早发现糖尿病病症,及时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至关重要[7,8]。

代谢紊乱症状群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视力模糊、肢体无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因传统检测的血糖值常为瞬间血糖状态, 故临床诊断需检测患者的静脉血浆,操作不便。 该研究采集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的尿液标本,检测尿液中的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含量。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与含量均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说明检测患者的尿蛋白含量,可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利于患者治疗。

综上所述,检测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 β2 微球蛋白, 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指标,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检测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设成观察组,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例人员设成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比较检测含量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对照组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15.0%、10.0%,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3.3%、61.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检测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孔爱菊.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9):95-96.

[2] 谢岚,毛欣.Cys C与β2-MG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意义[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1):8-10.

[3] 王金英.血清C反应蛋白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检测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7):23-24.

[4] 李艳萍.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110-111.

[5] 代丽娟,朱晓明,宋立群.胃肾养阴汤对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型患者UACR、UAER、尿β2-MG、hs-CRP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31(3):111-113.

[6] 薄利红.106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32-33.

[7] 代喆,徐焱成.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诊断和评估[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6):342-345.

相关文章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

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财务自查报告本学期,本人担任学校财务及报账员,为了严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

1
2025-09-19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纯文本外链的作用范文

s("wzfz");上一篇:财务工作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1
2025-09-19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

财务部岗位职责全范文第1篇前 言为加强公司正规化管理,强化对员工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特制定本《内部规章制度》,各...

1
2025-09-19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

村务公开内容目录范文第1篇2、党组织任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3、党组织班子成员责任分工情况; 4、党费收缴情况; 5、发展党员情况;6、党员示...

1
2025-09-19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

餐厅经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在筹备期的前10天里,请保持清晰的头脑,将组织形态(预计是多少人的组合)、组织名称(就是贵公司宝号)、股东人数...

1
2025-09-19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

1
2025-09-19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

长途运输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 汽车司机应持有有效驾驶证、行车证;不得驾驶与证件不相符合的车辆。不得私自将车辆交给他人驾驶。3 车辆不得...

1
2025-09-19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财务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XXX同志,男,现年XX岁,大学学历,XX职称,现任XXXX,主要负责XXXXX。该同志自2014年8月份进入该岗位工作以来,...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