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对甘孜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不高,绝大多数受访者学习英语目的为了取得文凭。缺少跨文化交际的氛围是影响交际能力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响
【
【Key words】the Minor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flection
1.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交际活动。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不同形式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进行成功跨文化交际所必须的能力,即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国外研究发现,本民族自身文化以及赋有文化背景的知识以及流利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呈正相关(Giles,1977; Gudykunst,Yang,&Nishida,1987; Wilseman, Hammer, &Nishida, 1989)。Spitzberg(2000)指出丰富的文化知识、强烈的交际动机和熟练的语言技能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知识及其特点。据笔者了解,针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很多,而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少见。为了解少数民族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我们在甘孜州某高校的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从学习英语目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
(2)如何在今后的语言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播中, 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 共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Byram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够运用外语与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即: 能够通过协商, 产生一种让自己和对方都满意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1997)。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经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培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展开研究。
2.调查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甘孜州某高校的300名少数名族学生,涉及专业法律、教育、管理、外语、文学等。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年级,包括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四个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采用分系随机发放的方法,按照20%的比例,共发放问卷300份,经认真核查回收有效问卷 28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3%。问卷采取匿名方式答卷,问卷的真实性较高。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个人信息,涉及受调查者年级、专业、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学习英语的目的等; 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 三是自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从英语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的经历等方面展开了调查:
(1)学习英语的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起着重要作用。如表一所示, 受调查者的学习目的都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100%的受调查者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后毕业,他们的目的都和前途有关。57%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调查发现, 只有少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愿意了解和欣赏英语国家文化, 和外国人交流或交朋友, 通过阅读英语文献来拓宽视野获得新思想。
(2)跨文化交际的经历
甘孜州是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长期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通过问卷调查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外国人接触的次数, 选择“很少”和“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两项合计高达85% 。由此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经历较少, 这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评估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能够进行,或者认为自己跨文化交际有障碍。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同时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缺乏自信,学习环境过于封闭。
(4)自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表三所示,5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跨文化交际氛围是引起交际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看原版小说和英文杂志,多收看英语电视和原声电影,浏览更多的英语文章。在得天独厚的甘孜州,学生尽可能多寻求机会与外国人沟通。
35%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也是引起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课程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能力脱节,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没有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模式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套路——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在课堂设计中缺乏主动性,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鲜有实践性环节。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不重视也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就问卷调查第一部分关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通过四六级为英语学习主要目的,学生对于交际能力与课程学习之间联系不认同感,则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的思考,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还有下列问题:
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来自较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接触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较少。母语、汉语和外语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态环境,在三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文化的输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其文化视野,使他们在更加广阔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但同时也可能对其传统文化价值判断造成冲击并与汉文化价值判断产生矛盾,增加他们英语学习的难度。
英语学习动机的模糊和偏差。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动机的作用不容忽视。Gardner & Lambert(1972)提出了“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概念。国内动机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80%出于“证书动机”。而少数民族地区出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一般和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很少有机会与目标语使用者接触、交流,因此他们缺乏融合性动机。
教材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模式。少数民族目前现行的英语教学教材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忽视了民族的差异性。有很多内容民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对他们来说,教材的新鲜感过去后,他们马上就陷入一知半解的境地,加上部分教材内容死板,没有趣味性,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给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必须与一线有丰富经验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合作,承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突出本地区的地域性特色,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原则,编写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
三、建议
本文通过对甘孜州某高校28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 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如下工作:
第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创设跨文化交际环境的情景,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一定要以交往环境为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模拟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情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慢慢向别国文化领域转变。课程设计应充分改进,增加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老师应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阅读一些原版英语文章和报刊,观看原声电影,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领域文化成果。
第二,大学英语教育应该走出教育的误区,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演练的过程,不以考试为主要教学检测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着重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应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任务的多元性特征,把跨文化交际与学习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要增加后续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开设选修课,培养复合型人才。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第四,大力推广双语教育,从学前儿童抓起。从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来看,双语教育宜早不宜晚。语言心理学认为,人们掌握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是0—12岁,到了12岁以后,可以熟练如母语的语言能力就定型了。12岁以后再学习掌握的语言,无论如何去努力学习,也只能是第二语言,很难用于思维。所以,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双语双文化人才。熟练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思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掌握更多优秀的英语文化和现代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英语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英语社会。因此,国家要通过财政和师资支持,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幼儿园搞好双语教育,更要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创办寄宿制双语幼儿园,并在农村小学办好双语学前班。要在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农村学前双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在3岁左右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科学知识,争取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孩子都成长为双语双文化人,减少他们升入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第五,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的比较。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直接体会英语国家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精神蕴涵,体验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击与碰撞。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思维观念的拓展和价值观念的提高。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加强英语文化和汉文化的对比、少数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以及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对比。努力实现学生对多元文化更广、更深地理解。
第六,教师要加强自身多元民族文化的素质培养。少数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教学水平外,还要大力加强自身多元民族的素质培养,既要提高自己有关中西文化的综合素质,还要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汉文化以及与其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的任务,避免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缺失。
第七,增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当今世界,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既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做到既不夜郎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中国和世界各国沟通交往的桥梁。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英语课,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要重视这种特殊性研究,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Byram “Assessing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ydney: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P. 22 - 341
[2]Giles, H.(Ed).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London: Academic Press.1977
[3]Gudykunst, W.B., Yang, M.,& Nishida, 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elf-consciousness and Un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7, P.7-36.
[4]Wiseman, R.L., Hammer, M.,&Nishida N. “Predietor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tercultur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89, P. 349-370.
[5]Wisemen 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P.191-208.
[6]Spitzberg B. H.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lmont: Wad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P.375-387.
[7]Ross M,Wilson AE.It Feels Like Yesterday:Self-Esteem,Valence of Personal Past Experieces,and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Dist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5):792-803.
[8]Ross M,Wilson AE.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Conceptions of Self: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66-69.
[9]Newby-Clark IR,Ross.M.Conceiving The Past and Future[J]. Per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807-818.
[10]Allport GW.Becoming: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J].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5,9:67-80.
[11]Ruble DN,Eisenberg R,Higgins ET.D evelopmental Changes I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Mot-iv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Other Difference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095-1110.
[12]Willson AE,Ross M.From Chump to Champ:People’s Applications of Their Ealier and Present Selv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4):572-584.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1月
[1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1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自动作文评分中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错误。该特征的准确识别和提取,既能为作文评分提供依据,又可为学生提供详尽的语言使用情况的反馈。通过统计大规模英语语料库中词汇前后接续的频次,获得本族语词汇二元接续数据,并据此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进行标注并分析低频接续情况,发掘出低频接续但属于正确使用的语言规律,构造过滤规则。结合使用过滤规则后与词频分布数据,词汇接续错误识别准确率接近69%,从而能够为自动作文评分和反馈提供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 二元接续;错误识别;大学英语写作;自动作文评分
我国的英语教学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早些年相比,大学生英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是英语写作却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究其原因,近年来高校师生比的扩大,教师对于英语作文的批改乏力是一个直接的原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自动作文评分的相关研究为学生写作提供自动评分与反馈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自动作文评分中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错误。该特征的准确识别和提取,既能为作文评分提供依据,又可为学生提供详尽的语言使用情况的反馈,为作文修改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由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言错误种类繁多,英语语言使用错误检查的召回率仍然很低。本文结合词汇二元接续的相关研究和大学英语作文词汇使用规律,深入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二元接续正确性情况,能够较准确地发现词汇邻接错误,向英语学习者提供准确性较高的疑似词汇邻接错误的反馈,为自动作文评分提供支持。
1 二元接续的概念和应用
N元语法模型,尤其是二元语法和三元语法,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音字转换、词性标注、语义消歧、以及机器翻译等方面,也可以用于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判断。例如,要判断词A接续词B是否正确,可以利用大型语料库计算序列AB间的转移概率,如果概率足够大,可认为这个接续是正确的,否则认为是不正确的。这是自动作文评分系统E-rater V.2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提取方法(Attali & Burstein, 2006: 8)。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即由于某些词汇的接续能力很强,其后可以接续很多不同的词汇,这就造成了即使某一词汇在其后出现很多次,但其概率仍然很低,所以在语言使用正确性判断方面,直接使用两个词在大规模语料库中邻接的绝对频次效果更好。即两词前后邻接次数低于某一阈值,则这两个词的接续就可能是不正确的。词汇接续统计方法在宋柔的汉语校对系统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宋柔,2001:47-48)。
当然,不管是使用词汇接续概率还是绝对频次来进行语言使用正误的判断都不是绝对的。首先,语言从语法上来说有其内部层次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更遑论其语义甚至语用方面。其次,即便是针对句子的线性结构进行研究,由于语料库的大小和其中语言材料的语域限制,很多词汇接续也不会出现,或者出现频次很少,也就是统计语言模型研究中的数据稀疏问题。这就使得自动判定的语言错误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只能作为疑似错误反馈给人进行最后的判定。但自动判定的召回率和准确率直接决定了错误识别涵盖的范围和人工判定工作量的大小。由于本研究针对语言错误的自动识别,“错误识别的准确率”术语较长,为清晰起见,本研究中准确率又称含错率,定义如下:
召回率 = 二元接续中包括的错误数量 / 学生作文中错误总数量 * 100%
准确率(含错率) = 包含错误的二元接续数量 / 低于某一阈值的所有二元接续数量 * 100%
本研究力图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二元接续错误自动识别的召回率和准确率。
葛诗利: 自动作文评分中词汇接续错误自动识别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作文语料来源和预处理
本研究的中国大学生作文语料主要来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的st3子库,少部分取自关兴华、陈建辉(2004)编著的《大学生英语作文》,共660篇,其中2分60篇,5、8、11和14分各150篇。由于本研究的目标并非词语拼写和简单语法错误,因此,预处理中利用现有技术对作文中的这些语言错误进行识别和改正。错误改正主要是以MS Word 2003的拼写和语法检查器为标准,能够发现错误并且所提供的改正中有正确选项的,进行改正,否则不作改动。
预处理中还对语料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概率词性标注软件(Stanford NLP Group Part-of-Speech tagger)(Toutanova,2009)标注词性。标注集采用宾州树库词性标注集,抽样统计词性标注准确率达97.6%,高于可接受的95%的词性赋码准确率(de Haan,1999,见梁茂成,2006:282)。
2.2 本族语语料库数据的提取
在本论文研究中使用的训练语料库是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包含2GB华尔街日报语料。虽然该语料库中主要是经济类语言材料,语域范围不大,但仍能为本论文研究所使用。原因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作文,所使用的词汇主要集中在2000基本词汇,而这些词汇的使用,不管在哪个语域中频率都比较高。
为了研究学生作文中词汇二元接续情况,首先需要编写程序从本族语大型语料库中提取词汇的二元接续数据。该程序流程如下:
(1) 把语料库中所有文章拆文成句。
(2) 识别句子中所有专名和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英文数字,并分别以专用符号代替。
(3) 识别句子中所有断句的标点,并在其前、后插入空格。
(4) 以空格拆分句中所有词汇和标点。
(5) 按顺序把第一个词汇或标点到倒数第二个词汇或标点依次与其后的一个词汇或标点结合成为一个词汇二元接续。
(6) 统计所有二元接续出现的频次。
这里的词汇二元接续也包括了词汇和标点符号之间的接续。
2GB的语料中不同的二元接续共计27,408,891对,占据存储空间近500MB。其中仅出现一次的二元接续17,185,710对,占所有二元接续的60%以上。出现最多的一对是“of the”,达3,109,966次。
2.3 作文语料中二元接续数据的正误判断
首先设定可疑二元接续频次的阈值。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二元接续,如果该接续在训练语料中的频次低于此阈值,则系统认为可疑而提出警告,人工判断其语言使用的正确和错误情况。此阈值的设定,下限是1,上限不确定。本研究的前期实验表明,阈值过低时,错误识别准确率非常高,但召回率太低;反之,召回情况获得改善,但准确率下降明显。因此,本研究选定可疑接续频次的阈值为10和30,即频次低于10和30的二元接续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人工判断其语言使用的正确和错误,得到初步分析结果。下文中称这类二元接续为可疑接续。
3 初步结果与讨论
可疑接续人工错误辨识得到的统计数据列于表1和表2。这里需要注意的是2分档作文只有60篇,其它分数档各有150篇,故而2分档的可疑接续总数量远低于其它分数档。
据表1计算各分数档每篇作文的平均二元接续数量显示,从低分档到高分档,接续频次低于10的二元接续的数目从总体上看呈下降态势,但成绩最好的14分档作文却突然升高;而含错接续的数目却无此变化,仍呈下降趋势。二元接续总数的这种趋势表明,在英语写作中,随着写作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对词汇搭配的掌握愈趋熟练,对词汇的使用越来越接近本族语者。这种循规蹈矩的方式到了写作能力真正提高后就得到了突破,就像14分档作文一样,不断尝试各种低频的词汇搭配,但其使用错误却仍能保持下降趋势。
以10为阈值的可疑接续数量在学生作文中大约每篇8到10个,如果把这些接续都反馈为错误,这种报错方式的准确率就是这类二元接续的含错率,在最高的2分档略高于60%,最低的14分档不到30%,平均准确率只有46%。
这项研究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即提高错误识别的召回率和准确率。为了提高错误识别的召回率,就需要提高进行判断的二元接续的阈值;为了提高错误反馈的准确率就需要研究学生作文中的错误情况,总结规律,对低频接续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表2是二元接续阈值为30的统计数据。对比表1,最明显的就是各接续的统计数值均有所上升,但准确率却均有下降,这也是提高召回率需要付出的代价。除此而外,其它方面均类似于表1。
为了提高错误识别的准确率,需要结合词性标注,深入分析学生作文的语言使用,找出错误误报的规律。
4 结合规则的二元接续分析
4.1 词汇邻接错误误报规律发掘
当前自然语言处理中最为可靠的因素就是词形和词性。把经过词性标注和二元接续标注的语料结合起来,总结词汇接续错误误报的规律如下:
4.1.1 词形方面
(1) 人称代词,包括反身代词和own,很多与前后词汇的接续频次较低,但属正确使用。
(2) 连词and和or与其后词汇接续较低,但很多是由于并列结构的关系,也都是正确用法。
(3) 一些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如will、should、can、may和must,动词如become前面出现的词汇种类较多,接续频次较低,但大多数属于正确用法。
(4) 一些连接词和介词,包括if、until、when、before、after、while、because、besides、with、within、without、among和through等,经常引导一个从句或者一个短语,从语法结构来说,与其前面的词汇往往不位于同一颗子树,故而接续频次较低。
(5) 很多副词短语,如every day、all over the world、at once和one by one等,与其前面的词汇从语法结构上看,并不位于同一层次 ,接续频次较低。
(6) 一些介词短语,如in the future、in the morning和from…to…等,与5)中所列副词短语类似,接续频次较低,但都属于正确使用。
(5)和(6)两类短语由于语料有限和经验总结的主观性,远没有穷尽相关短语,尚需在以后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补充。
4.1.2 词性方面
(1) 副词,即所有标注为RB的词汇,与其前面的词汇很多接续频次较低,这应归因于语法层次的问题。
(2) 副词后的动词,即副词后的词汇标注以V开头,包括VB、VBG、VBN、VBP和VBZ,常出现频次较低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数据稀疏所致,如副词already后面可以接的动词种类非常多。
(3) 一些结构,如形容词比较级+and+形容词比较级,即w+/JJR and/CC w+/JJR,起到副词短语的作用,与前面词汇的接续频次有时较低。另一结构,名词+过去分词+by,即w+/Nw+ w+/VBN by/w+,如activities held by…由于被动关系,名词与过去分词之间接续频次往往较低。
根据这些规律构建词汇接续错误误报过滤规则库,共有100余条。这些规则是根据现有语料总结得到,其中大多数规则具有通用性,覆盖面较大,尤其是涉及单个的词汇和词性的模板。但也有部分规则受语料所限,如词形方面的5)和6)两类短语规则,只从语料中总结显然不够全面。因此,为使本研究的方法具有通用性,从大学英语写作常用短语中逐个筛选出类似的、在句子中常用作状语的短语加入列表。根据现有语料总结规律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针对语料的过学习。如词性方面的结构规则,在语料中实际出现次数并不多。像“名词+过去分词+by”在语料中只出现两次。这类规则在本实验中对准确率的贡献实际上非常少,列出此类规则是要说明,在句子处理中存在这样一类规则,但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地完善。
以上这些规则可以减少很多误报,但确实也会放过一些真正的错误。如以下句子中,well的错用本来可以被发现,但由于被标注为副词而被忽略,这就导致该错误最终不能被发现:
you/17321 will/26405 learn/698 well/8 English/83 ./1993
you/PRP will/MD learn/VB well/RB English/JJ ./.
4.2 结合规则的二元接续数据分析
尽管通过这些规则的总结,词汇接续错误的召回率有所下降,但准确率,即可疑二元接续的含错率却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关数据列于表3。
表3的二元接续和准确率的统计同表1有着相同的趋势,但可疑的二元接续数量明显减少而含错率显著上升。各分数档反馈的可疑二元接续数量与规则处理前相比,减少的数量从最低的8分档的(1279-843)/1279=34.09%到最高的14分档的(1587-837)/1587=47.26%,平均减少了39.1%。反馈可疑接续数量虽然减少了近四成,但其中所包含的真正的错误接续减少得并不多。处理后可疑接续中包含的错误接续数与处理前相比,从最低的5分档的72.3%到最高的11分档的89.5%,平均为80.12%,即真正的含错接续降低了不够两成。这就使得错误反馈的整体准确率得以大幅上升,达到了60%以上。
同样的结合规则的二元接续处理方法用于训练语料库中频次低于30的二元接续,得到的统计数据列于表4。与表2相比,可疑接续和含错接续的绝对数均有所下降,但含错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与表3相比,可疑接续和含错接续的绝对数均有增加,而对应的含错率均下降10%左右。
5 结合词频的二元接续数据分析
词汇频率与词汇间接续可能性的大小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依据经验,词汇频率越高,词汇间接续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但相差的程度需要具体数据来说明。Laufer & Nation(1995)的三级词表中1级是低级词汇,也是高频词汇,2级和3级频次渐低。1级词汇共有类符(type)4119个,穷尽其两两邻接的可能性,共有4119*4119=16966161种二元接续。利用大型语料库可以统计这些接续在真实语境中的出现数据。同样,词表中2级词汇有类符3708个,合并1级词汇共7827个,3级词汇有类符3107个,3个级别共达10934个,它们之间的二元接续数据可以用同样方式得到,同列于表5。
表5表明,1级词汇在大型语料库中出现不低于30次的二元接续数量只占所有可能的二元接续的1.382%,不低于10次的接近其两倍,达到2.675%,但更多的,接近90%的可能的二元接续根本没有出现过。加上2级词汇后,各个数量级的二元接续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概率缩小了一半。再加上3级词汇,各数量级出现的二元接续概率就更小了。观察阈值为30的二元接续情况,1级词汇范围内可能的二元接续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数量接近于加上2级词汇后的3倍,更超过再加上3级词汇后的4倍。也就是说,高频词汇正确的二元接续在语料库中出现的确实更多,那么未出现的二元接续的不正确性也就越大;反之,低频词汇正确的二元接续由于数据稀疏,即使在大型语料库中可能也没有出现或者出现次数较少,即低频词汇未出现的二元接续不正确性较小。
再观察表3和4,它们都展示出同一个趋势,即2分档60篇作文中可疑接续平均数最高,阈值为10的时候每篇作文稍微超过6个,为30的时候接近8个,而含错率分别为77.45%和65.34%,随着作文成绩的提高,可疑接续数量从总体上看呈下降态势,但成绩最好的14分档作文可疑接续总数却突然升高,而含错接续的数目却无此变化,仍呈线性下降趋势。
有研究表明低分作文使用了较多的高频词汇,而高分作文使用了更多的低频词汇(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2003:272;李艳、葛诗利,2008:50-51)。14分档可疑接续自然包括更多的低频词汇接续,如果剔除这部分更可能是正确的但频次较低的词汇邻接情况,整个二元接续错误反馈的准确率就可能得到提升。因此,本节利用词汇分级词表进一步分析词汇二元接续情况,尽可能提高反馈的准确率,尤其是高分作文词汇邻接错误的反馈准确率。
这里分别把1级词汇和1、2级合到一起作为“高频词汇”,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作文的二元接续情况。即我们只考察两个“高频词汇”的接续。如果作文中出现了某一对“高频词汇”的接续,这对接续在本族语料中的接续频次低于某个阈值,就为可疑接续,否则认为是正常的接续。表6列出把1级词汇看作高频词汇,对作文中二元接续过滤后阈值为10和30的二元接续数据。表7是1级和2级词汇合并到一起作为高频词汇的结果。
对照表3和4可以看出,表7中把1级和2级词汇合并到一起作为高频词汇,并在此范围内分析学生作文的二元接续情况,除了14分档作文,得到的结果与使用全部词汇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14分档作文也仅在阈值为10的二元接续方面准确率得到少量提高。
但是表6中仅以1级词汇作为高频词汇,得到的分析结果却有着显著的提升。在过滤掉低频词之后,2分档可疑接续稍有下降,5分档稍有上升,但变化幅度都非常小,也就是说,低频词过滤对低分档基本未造成影响。但对中高分数档影响较大,尤其是14分档,准确率提高幅度非常显著。当然,准确率提高了,召回率势必会受到一些影响,有一些低频词汇的不正确邻接也就不能够被反馈出来了。但由于可疑接续数量下降不大,召回率下降不会很大。
这两种情况进一步说明,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词汇使用主要局限在Laufer & Nation的三级词表中最常用的1级词汇,而这个级别的词汇统计意义也比较显著。其中常用的2级词汇,只有成绩最好的14分档作文才使用较多,其它分数档作文较少使用,统计意义不大,在二元接续的分析中基本没有作用。在二元接续分析中只考察高频词,在高频词接续的范围内考察召回率和准确率,其意义也较大,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一般的文章校对,而是教学。教学中可以以这些高频词作为重点。
6 结论
在词汇接续错误识别中,阈值设定得越低,识别的准确性也就越高,但召回率就会降低。反之,阈值设定得越高,召回率会升高,但准确性会降低。在自动作文评分中,需据此特点,设置适当的阈值。如需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这种自动评估和反馈方法,可根据教师的时间安排,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选择提高错误召回率,教师较多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如果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紧张,可选择提高错误反馈的准确率,机器反馈后,让学生自行判断。由于准确率,尤其是中、低分数档作文的错误反馈准确率较高,学生不至受到过大的误导。□
参考文献
[1] Attali, Y. & Burstein, J.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With e-rater V.2[J]. Journal of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Assessment,2006,4(3):1-30.
[2] de Haan, P.Tagging non-native English with the TOSCA-ICLE tagger[A] . In C. Mair & M. Hundt (eds.).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Papers from the Twentie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on Computerized Corpora (ICAME 20)[C].Freiburg im Breisgau,1999.
[3] Laufer, B. & Nation, P. Vocabulary Size and Use: Lexical Richness in L2 Written Produ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1995,3:307-322.
[4] Toutanova, K.The Stanford NLP Group Part-of-Speech Tagger. 2009. http://nlp.stanford.edu/software/tagger.shtml
[5] 关兴华,陈建辉.大学生英语作文[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6] 李 艳,葛诗利.大学英语作文自动评分中分级词表的效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48-52.
[7] 梁茂成.学习者英语书面语料自动词性赋码的信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4):279-286.
[8] 宋 柔.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J].当代语言学,2001, 3(1): 45-54.
[9] 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68-274.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Language Errors of Binary Adjacent Word Pairs in Automated Essay ScoringGE Shi-li(National Key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Chi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Key words: Binary Adjacent Words; Error Detecti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3篇
一、母语学习, 奠定民族认同感的基础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可, 关键在于对文化的认可;然而对文化的认可, 关键在于对母语的认可, 为此, 有必要通过母语的学习, 为民族认可奠定夯实的基础。现如今, 中国提出经济共同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使每一个民族文化进行了相互交流, 同时也让每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到了长远发展的压力, 如何应对此类发展挑战, 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就需要确保民族语言得以发扬光大。民族可以说是由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的集体, 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换言之, 民族的存亡与民族的语言具有密切关系, 一旦一个民族的语言丧失了, 那么这个民族也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亡[1]。为此, 母语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鉴于此, 一个人只要通过了母语学习, 并且能够在日常交流当中使用母语, 便相当于认同了本民族的文化, 同时也认可了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果一个少数民族的预科生连母语都不能在日常学习或者生活当中用到, 又怎能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国外一著名作家都德曾经在《最后一课》当中, 明确指出民族的标志与象征便是母语,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便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自来到高校学习之后, 要想传承与发扬自身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就需要注重民族母语的学习[2]。只有这样,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增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建构民族传统认同内容
黑格尔曾经发表过言论, 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认同感, 将会在历代相传过程中, 形成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 并且会逐渐演化成为民族组成个体的习惯意向, 简单而言, 就是民族认同感将会成为个体的第二天性。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的主导思想, 还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认为的民族认同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母语认同以及传统文化认同等。当中传统文化认同可谓是重中之重, 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便能让高校少数民族的预科生找回自我, 从而有效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为此, 高校通过选修方式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便于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中华民族青年当中,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同样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任务, 也可以说是肩负着少数民族区域未来的建设发展[4]。现如今,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造成传统文化无法得以传承。鉴于此, 高校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教育, 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现如今, 中华儿女所使用的文字, 便是由古人创造的甲骨文演化而来, 其中记载了古人聪明才智等, 同时表现了古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文字并没有衰弱, 依旧得以发展。诸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巨大作用, 并且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比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造就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秉性。除此之外, 中华传统文学宝库当中的古诗词, 均是古代文人留给后世的珍宝, 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完全可以当作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质教材[5]。鉴于此, 高校就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 从而有助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激发。
三、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 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从广义角度阐述红色文化, 主要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过程中, 人们为了实现民族解放或者是自由, 亦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不断凝聚的观念意识表现形式[6]。由此可见, 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与此同时, 红色文化也是经过了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 可以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当代的精神。鉴于此, 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有必要注重以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 诸如在校园活动当中经常进行唱红歌、读红书、办红色主题专刊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聘请老红军或者是老革命者述说红色革命故事, 此举更具教育效果。通过以上举措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实施红色文化教育, 有助于预科生心灵的净化与精神层次的提高, 从而有效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 才能让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明确当前美好生活来自不易, 便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更加努力, 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或者民族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7]。
四、以校园文化节为平台, 体验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真实感受
纵观中国近代史, 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可谓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依旧面临着外国的施加压力。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与军事力量方面, 还表现在国人之间的民族精神方面。现如今的国家是否强大, 关键在于民族精神是否强大, 民族精神越是强大, 国家就将更为强大。即使是国家现阶段不够强大, 但是在强大的民族精神驱动下, 国家将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渐变得强大。简单而言, 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与未来的命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少数民族区域未来建设的重要设计人员, 将需要肩负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 具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并且历史文化在世界上负有盛名, 可以说是全体中华儿女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瑰宝。身处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定然要在高校这一学习平台, 不间断在校园文化节上展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具体包括特色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特色美食以及民族特有风俗习惯等, 以此弘扬中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便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能够自身所处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进一步的认知。高校通过校园文化节, 系统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能够在增强自身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 促进不同少数民族的预科生进行情感交流, 从而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烙印在少数民族预科生脑海当中[8]。除此之外, 高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凝聚力与创造力。少数民族预科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当中, 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验感, 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民族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校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实施扩招, 以此增加人才数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是当前中国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为少数民族区域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步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前, 由于自身长时间处于自身民族区域中生活与学习, 造成其进入大学校园时, 具有诸多不适应之处, 诸如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交流不和谐造成的矛盾等, 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此, 高校应该注重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具体措施为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认识到现实生活与学习问题,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 促使其能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 安心学习, 健康成长, 从而有助于为我国少数民族培养大量的人才, 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未来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 高校不断向全国范围内实施扩招, 同时加强了高校内部环境建设。高校在校生当中存在部分少数民族的预科生,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 其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居住区, 并且此类学生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今后的发展建设。关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一直在活在自身民族文化世界当中, 并且长时间的生活让其只认同民族文化, 对其他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有着排斥感。然而在高校学习过程中, 就必须脱离自身曾经的生存环境,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这就需要经历民族认可这一阶段。现如今在高校当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已然成为了高等教育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具体措施, 旨在减少少数民族预科生沟通障碍。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认可
参考文献
[1] 范晓艳, 刘屿.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对策与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294-295.
[2] 刘屿, 范晓艳.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95-198.
[3] 张广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17, 01:1-4.
[4] 李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J].汉字文化, 2017, 07:57-59.
[5] 张广才.试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提高[J].汉字文化, 2017, 06:71-72.
[6] 张宁贤, 张惠茹, 仙古丽.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文化认同的视角[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6:1913.
[7] 王俊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及其发展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 31:82-85.
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微课教学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和推广。从对微课的发展背景及其特点介绍入手,分析了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并就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 键 词] 微课;高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
一、微课的发展背景及其特点
微课的雏形主要是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来的60-second course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所提出的the one miunte lecture这两种教学理念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此外,在2006年的时候,萨尔曼·可汗在他所推出的可汗学院中录制了课程视频,这一课程视频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2007年的时候,美国化学教师又在萨尔曼·可汗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颠倒课堂”,这些与我们现在的微课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我国,微课主要是由胡铁生提出来的,其认为,要想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应该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这一教学视频还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从而形成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微课来说,其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与传统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微课的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内容一目了然,方便查阅和观看。微课主要是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一知识点或者是强调教学重难点内容而录制的教学小视频。所以,微课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比较单一,指向性明确,所有微课的制作和设计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的,整个教学视频中不仅重视教师的“教”,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学”的设计。此外,微课也不是对整节课的复制,而是将所有重点内容进行浓缩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这样的教学视频不仅具有主题明确的特点,同时也方便了学生的查阅和学习。
2.内容精简。微课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整个教学环节,而是突出表现课堂教学中某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内容往往比较精简。而对学生来说,其注意力的有效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微课的视频也正好在5~8分钟之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有效的注意力时间内,对自己课堂上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占用的资源容量较小。微课所占内存大多数在几十兆左右,其视频的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格式,所以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对微课视频进行观看,同时也可以将其保存到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学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对此,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学习效率,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就应该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此外,现阶段在高校的扩招下,学生人数逐年增长,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样一来,既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针对这一现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其可以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来录制一段简短且完整的教学活动,并将这些教学视频共享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下载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直到自己完全掌握。
总之,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积极运用微课,能够消除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促进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概率统计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微课为学生提供的便利性和其本身的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高校概率统计主要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这一学科的基本思想就是随机思想,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理工、经管以及医学等各个领域中。但是对这一学科来说,其随机思想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而要想学好概率统计这一学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仅凭有限的时间学生是不能对相关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精心准备微课,对每一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重复学习。其次,教师还应该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要想完全理解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往往需要教研人员不断的探讨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一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对此,在微课的制作上,教师应该与同行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来学习其他同行的优秀微课,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此,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使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下文则主要就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一)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机融合在一起
高校的一节大课课时在90分钟左右,若在一整节课中都进行纯概念或者知识点的讲解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就是對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什么是事件?”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事件的概念,教师可以事先录制一个“掷筛子”的微课视频,视频中,教师可以连续掷十次筛子,并将自己所掷的点数记录下来。当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当点数小于7时,是什么事件;当点数大于8时是什么事件;当点数小于4时是什么事件;当点数等于4时是什么事件。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以后进行回答,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最后总结:点数小于7这一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会发生,所以我们称之为必然事件;点数大于8这一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均未出现,所以我们称之为不可能事件;而点数等于4和小于4这两个事件在实验中均出现过几次,也就是说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对此,我们称之为随机事件。通过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学中组织实验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对每一事件的概念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分类制作微课,精简微课内容,方便学生查阅学习
微课主要用于课后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课后通过下载和观看教师所录制的相关知识点视频来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微课还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和混合学习等不同的情境中去,其学习形态既可以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对微课的形式进行调整,使其更方便学生的查阅和学习。
如,在“数学期望概念”的微课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微课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设计为:(1)了解随机变量数学期望这一名称的来历;(2)培养学生的随机思想;(3)掌握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本质以及与平均值的区别。
2.例题导入。例如,一射手进行打靶练习,射入规定区域(e2)得2分;射入规定区域(e1)得1分;脱靶则不得分。射手总共射击10次,其中,不得分2次;1分3次;2分5次,这个射手射击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一例题进行解析,并得出计算平均值的公式:0×n0/n+1×n1/n+2n2/n,这主要是以频率为权的加权平均。并告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以之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也就是当试验的次数足够大时,频率在一定意义下就会稳定与概率,所以就应该考虑用概率来代替频率,从而得到0×P0+1×P1+2×P2,以概率为权的加权平均。运用分析两个加权平均关系的这种方法进行微课的讲解,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随机思想,同时也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一组观察值的平均值和下面要定义的随机变量的均值之间的关系,使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易懂。
3.利用例题来引入。如,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而在引出这一定义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插入一张数学期望定义的讲解课件:按照定义,离散随机变量的一切可能取值与其对应的概率P的乘积之和称为数学期望,记为E。如果随机变量只取得有限个值:x,y,z,...则称该随机变量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并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
4.引入分赌本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其中穿插一张多媒体课件对这一事件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概念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期望这一定义的由来。
5.对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用树形图或者图例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期望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告诉学生数学期望的本质为以概率为权重对随机变量取值的加权平均。最后,再用历史故事进行总结,从而强调数学期望这一概念在整个概率论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微课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摸索。对此,在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要积极地探索、寻求最优的制作方法,将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微课一定能在高校概率统计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惠.概率统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5).
[2]贺兴时.关于“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3]王學敏.民办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5).
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强化传统文学教育,高校汉语言教学应积极开展古代文学鉴赏。古代文学鉴赏有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记录了古代当时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汉语言教育较为枯燥且乏味,教师应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的开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汉语言教学;古代文学鉴赏;对策分析
汉语言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其涉及到的中文知识教学较为广泛。以往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关注表面,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长此以往,则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言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学生学习基本的语言内容,需要提升教学层面,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借助古代文学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品位能力。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作为支撑,综合性人才逐渐成为了焦点,同时汉语言人才在社会上也十分稀缺。针对于这类人才来讲,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可以说是企业考核的关键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满足社会应用性,同时将学科理论知识向着实践化方向转变,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们的文学水平与文学素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实践,这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开展对策
(1)古代文学鉴赏中的“知诗人、解诗题”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个合为事而作。”教师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在开展诗词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解读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应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解读诗词的思想内涵,进而掌握的诗词的内在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其一在学习开展之前查询基础知识,掌握作者的思想经历。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闲暇时借助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或参考数据来进行查询,并且收集作者的经历资料,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解读诗词内容。如在阅读李白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李白先生的性格特点;其二还需要解读的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是作者在特殊社会环境中有感而作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的搜索资料来开展解析。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的可以讲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而使学生对诗词内容有一个精准的认知。
例如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可以说这首是个的文辞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历紧密相连。另外,教师在讲述《赠汪伦》时,其可以先讲述汪伦邀请李白做客,即为汪伦在桃花潭中隐居,每天都在朗读李白的诗词佳作,进而对李白有了钦佩之情。然后听说李白要来安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到自己的住处。而李白也早早就听说过汪伦,在接到邀请之后便高兴的去了。但到桃花潭之后,李白感觉自己被骗了,眼前的桃花潭没有十里桃花,就是一个酒店的店名,这一景象并没有使李白恼怒,反而大笑起来,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之后汪伦与李白就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离别时,汪伦送给李白一首歌,使李白十分感动,随之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因为有这个美好的故事而流传至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述清楚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文学鉴赏中应“抓字眼,明文意”
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课文主题都有着升华的特点,其主要是将词汇进行了浓缩,省略了一些部分,所以可以运用全文叙述的方式來进行逻辑重组,然后在进行解读。这种方式虽然看似较为简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着诸多障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运用留、换、补、调、扩的方式,针对于“留”来讲,即为保留古今中外的词语,如地名、人名等;针对于“补”来讲,即为将诗词中的空白进行填补,使诗词的表述更加清洗且明确;针对于“调”来讲,即为调整诗词前后顺序,使其内涵更加明确;针对于“扩”来讲,即为将意思较为浓缩的词语进行展开,同时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意思变得更加通俗且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诸多古诗词含义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以此来使学生更好的品读与的体会古诗。例如在《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作客他乡且十分怀念手足兄弟的情景中,之后在抓住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想之情。诗词中有诸多表述思念的词语,例如“异乡、异客、倍思亲”等等,教师切不可运用注入式讲解的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就违背了古代文学鉴赏教学的初衷。
结束语:
结合全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风景线,为保障其更好的流传,可以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融入古代文学鉴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使民族更加团结。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依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升高校汉语言教学融入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樊向飞.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 科教文汇, 2019, 000(006):68-69,74.
[2]于向辉.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教学改革[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 32(09):149-150.
[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J]. 新闻爱好者, 2020, No.505(01):112-113.
[4]曾鹏瑞, 罗美娟.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000(008):P.105-106.
民族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顺应教育改革大趋势,推动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快师范类民族声乐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究提高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与探索
民族声乐教学具有西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的同时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我国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僵硬化与单一化,缺少灵活性与多样性。因而,坚持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是趋势。师范类高校声乐教学中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其他音乐艺术的精髓,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民族声乐专门人才,更有具备高理论的师范类教师人才,是当前必做的课题。
一、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育观念并未消失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师范类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他们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方式,侧重西方声乐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成为普遍现象,重视技能训练,因此,民族声乐技能的学习与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甚至有的轻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部分学生“会说不会唱”,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打击了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热情以及自信心。
(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蚀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弱化了民族声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部分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老师偏爱或者推崇西方音乐文化,认为西方音乐要比中国民族声乐更时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错误的态度传递给了学生,降低了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同感以和归属感。
(三)教材相对落后
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成立时间不短,设置专门的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很多教师都是受过西方音乐系统化的学习,研究教材侧重于西方化模式。近年来,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逐渐发展,能唱的人很多,可是会理论总结的人不多,加上声乐初学者,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更重视技能训练,该专业学生也没有主动去学习民族声乐理论方面的书籍,老师的授课形成了一对多的模式,教师没有时间因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讲解,只讲共性知识,甚至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学生的技巧性方面给予指导和练习,基于此,产生蝴蝶效应链条,情况越来越糟糕。
二、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编写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科书
高校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权威的教科书,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国家政策越来越人性化,教育部也鼓励地方高校进行地域性教材设计、规划和出版以及使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编撰一些具有艺术水准和本土特色的教材,从本土音乐的概论、音乐史、演唱方式、发声特点以及音乐特点等对学生进行教授,让该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真正了解民族声乐的发展史,系统地学习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认识到民族声乐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扩展到相关学科和领域知识
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各种知识综合性的梳理过程,声乐学习较抽象,学生的嗓音结构以及身体能调动使用的功能不同,最讲究因材施教,可是随着本科扩招的现象,师范类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无法像以往的精英教学模式那样进行一对一的形式,大都是以小组课进行上课,老师讲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唱的理论,往往也让本来就抽象的事情变得更加高深莫测。因此,提倡精准学习,不搞模糊教学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的优秀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每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经典声乐唱段和歌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经典作品,包括学习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如能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音特色、民族语言特点以及创作来源,对传承与发展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单一(纯理论或纯技能)的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學习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容易出现排斥或者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教学效率低的情况。因此,动脑筋想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教师们可以增加小组讨论、观摩学习、实践学习等课堂教学环节,形成相互帮扶的互动,发挥师生的教学相长的原理,老师成为引路人,学生成为教学主题,这样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搭建,在良师益友的轻松的教学环节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作者简介:娜响,女,佤族,云南西盟人,副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