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各国构建电子政府实践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增长、实践的要求和政府的自觉,虚拟政府、信息政府、一站式政府、电视政府、移动政府、智慧政府等一系列相关概念陆续应势应需应运派生出来,并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这些派生概念在电子政府中的角色定位与功用担当多有分歧,加之掺以各种误解误判,不仅干扰了派生概念各自前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府发展。为澄清误解,消除干扰,需要梳理这些派生概念产生的缘由,并解析电子政府与这些派生概念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总的说来,相关派生概念及其实践进展发展了电子政府概念,并使电子政府概念得以不断演进。
关键词: 电子政府;虚拟政府;信息政府;一站式政府;电视政府;移动政府;智慧政府
一、引言
笔者曾专门撰文《电子政府内涵的演进及其界定》,历数有关电子政府内涵理解的不同观点,并提取其中的核心观念作为标识不同认识层面的主题标签,归纳整理出十类典型定义——工具说、系统说、能力说、机制说、模式说、形态说、服务说、改革说、过程说和政府说,藉以反映理论界和实践界在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对电子政府内涵认知的进展轨迹与相应成果。严格来说,这十类定义可以再行归并排序,如:可将系统说和机制说归于工具说之类,因为随着电子政府实践的发展,有些原来持有系统说和机制说观念的人们认识发生了改变,与持有工具说的人们在某种层面或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也可将改革说与过程说等的次序变换,因为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们的占比会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故可依占比次序而非依认知应然递进序列再行排序;但要去其一二却难以办到,因为尽管大多数国家已然在国家层面上将电子政府构建视为提升国家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国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国家规划制定实施,并举一国之力倡议推行,且随着电子政府实践内容的拓展和程度的加深,人们对电子政府的认识也的确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信心信念还是会因遭遇体制、资源、利益问题阻碍或面对理论、技术、政府基础难题难克而受挫,使之在权衡电子政府有可能给国家带来长期利益但也有可能给个人带来政治风险和利益损失之间摇摆,有可能选择被动、消极乃至对抗态度和行动。由此可见,十类认识层次分野并非泾渭分明、一成不变,而是边界模糊、时有变动,是有其实际原因的。
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简称e-government、eGovernment、e-Government 、Egovernment或e-gov)概念提出的初衷是推动行政管理改革,其基础建设始于1993年美国时任副总统戈尔倡导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践应用发轫于同年戈尔发起的“国家绩效考察”运动,而理论支持得益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数字政府研究计划。“电子政府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研究领域,更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的构建过程,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与政府进行深度结合的过程,这种深度结合的影响和后果,是导致政府管理变革的发生和对现有行政管理理论提出挑战”①,这是实践界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但从理论成果上看,理论界对这一伟大实践的反应显然有失敏锐,反响莫衷一是,反映难以服众,尤其是每当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增长、实践的要求和政府的自觉引致电子政府派生出新的前沿性概念,随之提出各种创新性观点并引入具体实践之后,针对电子政府概念的各种反对声音与替代之说纷至沓来,莫衷一是,难达共识,极易产生扰乱人心,干扰实践的结果。虽然研究者应该理性、宽容地对待所有不同观点,也无需强求一致认同,但面对迅速发展的实践的追问和亟需理论指导的要求,理论研究工作者如不能做出及时的回应,不能提出有力指导实践的成果,显然是不应该的。
目前,虽然人们对电子政府内涵的认识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改变,但距离达成一致或共识显然还有距离。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十类认识所持观念各有不同,但明显表现出的核心要点交叉重复或彼此近似,相互之间内在关系密切,亦具有高度的同向性②这三个明显特征,体现出电子政府内涵演进的规律性和趋势。而相应地,比照电子政府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对电子政府概念的认知的偏重、分歧和误解、误判,进而关注电子政府概念的演进过程,我们会发现它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同样存在着这三个明显特征。只不过不同的是,电子政府概念的演进催生了一些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从电子政府脱胎出去(因之谓之派生)后独立发展仍具旺盛的生命力,对电子政府的生存与发展施加作用和影响(因之谓之相关)后与之更趋互动融合。正是这些相关概念的应势应需应运产生、相对独立发展以及与电子政府的互动关联,将人们对电子政府概念自身的认知推进到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跳出电子政府之外,从派生概念角度看电子政府,能理性、审慎地检讨电子政府遇到的生存矛盾、发展危机和问题,发现自身解决矛盾、危机和问题必须采用的方式、方法、路线和方案;回归电子政府本体,从电子政府的视角看派生概念,收集、整理其各种属性和规定的行为,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对电子政府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电子政府应该对派生概念的发展予以关注并保持警觉,主动、有序、合理地收集有关它们的属性和规定的知识,并把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以不断发现新问题,修正和完善电子政府概念,在新的有所改进的认识意识指挥下,使认识行为更加合理和富有效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深入研究电子政府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建设重点、价值偏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本文大致沿着电子政府实践进展轨迹(实践的先后)及脱胎于它的相关概念的登场时序(提出的先后),即依循从虚拟政府、信息政府到一站式政府,从电视政府、移动政府到智慧政府的顺序,依次对这些概念轮番登场与间或在场的原因、偏重,以及引致的分歧、误解或误判,还有它们对电子政府概念演进施加的作用和影响等进行探讨。本文研究的一个额外目的是想让那些试图以相关术语来替代电子政府概念的人们放弃执念,继续秉持电子政府的初衷,并坚定践行电子政府构建的信心信念。
二、从虚拟政府、信息政府到一站式政府
由于占据技术设施先进、实践应用领先、理论成果前沿的绝对优势,美国在电子政府(初期理论界更多地使用数字政府一词)理论和实践方面一直占据领先优势,处于引导地位,它所倡议、实施的虚拟政府、信息政府以及欧洲最早提出的一站式政府,从以职能为中心到以公众为中心,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旨在令公众满意,相关成果被各国政府争相借鉴吸纳,成为促进电子政府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剂。
1.虚拟政府
虚拟一词“表示潜在的可能性,它像现实一样真实,但却是用不同的方式”③。相应地,虚拟政府是在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中运作,它是现实政府在网络空间映射的结果,是像现实政府一样真实的虚拟实在,它可令政府工作人员在电子化方式下一起工作,通过电子化手段交流互动,利用信息技术代替组织某些部分行事或增加组织某些方面影响,具有随时开放、成本低廉、可忽略物理位置和组织边界合作、解决问题不需让人面对面等特点,可借助虚拟化应用、以虚拟化方式付诸实践。
一般来说,组织可以虚拟化的内容有五方面,包括组织的位置、组织接口或边界、组织过程、组织结构和产品/服务,而驱动组织虚拟化的原因有三点,主要是:要对市场快速变化作出反应,使能技术(包括计算机、计算应用程序和局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可得性,以及减少成本的要求④。可见,虚拟化具有能够帮助政府“超越现实,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⑤的潜能。
电子政府原本自政府办公自动化发展而来,其原意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 “目的是使政府与公民(G2C)、政府与企业(G2B)、政府机构之间(G2G)更友好、方便、透明、低成本地互动”⑥。虚拟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政府机构之间互联,建立交流沟通渠道,推行跨部门合作,因此,自提出到现在,虚拟政府一直被视作电子政府的最重要的内涵和精髓,其内容和形式建设也由此成为早期电子政府构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只是由于遭遇来自官僚体制内外的各方阻力的原因,使得政府机构接受虚拟政府观念乃至将其付诸行动的进展一直缓慢,导致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至今还在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弥补后台建设的缺陷,无疑限制了政府机构之间的流程重组和业务协同,制约了电子政府业务流程自动化的脚步,对电子政府快速发展极为不利,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
“虚拟政府指的是这样一种政府,它的信息流动和传播流动越来越依靠网络而不是官僚渠道或其他正式渠道……它的政府组织日益存在于组织间网络以及网络化的计算系统内,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官僚机构内。一个虚拟政府由许多覆盖在正式官僚结构之上的虚拟机构(是由网络化的计算机所连接起来的组织)组成。”⑦由此,虚拟政府因为能用电子化的手段低成本地运作并迅速地响应需求而成为电子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连接渠道和运作载体。电子政府原本就是要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那么,既然虚拟政府能够帮助它达成这一目的,它理应受到政府机构的热烈欢迎。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政府外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内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相关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人员终端购买、上网费用等,都需要政府机构在建设初期投入大量资源,之后的长久运行也需要支付大量的维护费用,况且新的合作环境对业务流程、合作模式等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流程、机构等进行再设计,需要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实现综合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需要从单个的应用程序过渡到更大的集成程序和数据共享,这些内容建设都牵涉到个人和集体利益平衡问题,需要赢得政治、行政、财力、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方能解决。现实中,因为相关问题解决不好,资源不能到位,往往会招致机构对快速推进虚拟机构及虚拟政府建设的诸多抱怨,也导致一些分歧产生。此外,技术采用的路径依赖问题需要克服,具体部门在政府内部利用技术方面的角色需要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电子政府能更好地把握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机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可见,虚拟政府建设阶段不可跨越,落下的功课需要补上。
2.信息政府
就信息体量而言,政府无疑是最大的信息机构。信息是政府管制和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决策和服务的支撑。对政府来说,信息非常重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很重要,很好地驾驭信息更重要,这就需要对信息流动的任务及其过程予以同等关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戴维·雷泽尔(Viktor Mayer-Sch?nberger和David Lazer)曾提出,“电子政府太多关注于技术——技术上可行——而不是信息的流动。”⑧苏巴斯·巴特纳格尔(Subhash Bhatnagar)在比较电子治理和电子政府时,也对电子政府提出过批评,认为“在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中,电子治理关注流程,而电子政府主要关心产出。”⑨令人欣慰的是,电子政府不关注信息流动这一缺欠因信息政府(information government,简称I-government)的适时应需提出而得以弥补。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戴维·雷泽尔在《电子政府和即将到来的信息政府革命》一文中提出,电子政府“要牵涉流程反思,借此社会共同决定怎样达成确定的目的。我们需要将电子政府构建进展到信息政府”⑩。在另一文中他们又提出,“信息政府不是电子政府的另一个阶段,不如说它是一种概念上的拉长,以提供一个互补的观点,来理解政府变化的性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11这些观点提醒我们:第一,不管是把信息政府当作电子政府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看作电子政府概念的延伸,它都是电子政府需要建设的内容,是电子政府必须有的经历,是其有益补充。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政府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拥抱信息政府;第二,流程反思不只局限于政府内部,还有政府外部,故而信息流程再造(包括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接口设计)会牵涉政府改革及其内外部关系,既然任何信息流程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政府整体,而流程再造又要由社会共同决定,政府就应有勇气面对信息政府建设的互动难题,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第三,信息政府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电子政府,而是提醒我们,当电子政府发展到了作为组织设计的关键驱动因素的信息流程已经成为其继续前行的阻碍时,就需要适时实施信息政府建设,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并与社会公众一起解决信息流动中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和交易伙伴的可靠性等问题,以此为基础使电子政府得以建构在安全可靠的信息流程之上,这无疑对电子政府构建路径和路线选择起到了引导和保障效用。
目前,电视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信息、交互和交易服务。电视功能很简单,容易掌握,稍微学习就能操作,它为人们与政府打交道提供了新的媒介,能帮助人们去除与政府面对面的阻碍,能改变政府部门间的通信,使得公众不必再应付不同部门提出的同样信息要求,政民交互变得更容易、轻松和便利。国外有一些有关电视政府的研究成果,对其作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搜遍中国知网却一篇都找不到,不是因为中国没有相关实践,实际上中央政府自2001年开始一直在倡议的“三网融合”就是在为电视政府、移动政府乃至智慧政府铺路。
所谓“三网”即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是要达成这样一种结果,即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三网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目前,“三网融合”进展并不顺利,专家评说是因为“三网”内涵外延不对等不匹配,主体的功能属性不在同一“频道”,存在的时空体系不在同一时代,很难相提并论,亦更难以融合,为此专家认为目前只能寄希望于行政力量,靠中央各大部委联合发文,实行硬性整合,而三网融合新方案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能否将政府决策和部门行为有效转变为企业的市场行为24。可见,在电视政府建设上,我国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方面内容建设不好,电子政府的信息惠民和让人民共享信息化成果的目标就难以达成。
2.移动政府
移动通信技术随时随地可及的特性以及移动设备产品设计的不断改进和功能的持续丰富,使得移动电话应用内容迅速增多、智能性迅速提升、渗透力迅速加强,它不再是从前单纯的通话设备,而是快速取代了人们常用的电子设备,成为广受欢迎的信息传播工具和电子服务手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周边的行业。目前,移动政府已成为电子政府实施的一大战略,政府开始在电子政府中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将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提供高效率服务的新渠道,将移动手机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参与机会的新手段, 由此移动政府(mobile government,简称m-Government或m-government)因应技术进步和用户需求自电子政府派生出来,成为电子政府的新的子域和有益补充,扩展了电子政府的应用范围。曾几何时,由于电脑及其与互联网连接成本昂贵,互联网普及受到限制,电子政府应用可及性受到制约。人们难以想象政府能不加人为干预地提供预约服务、金融交易、付费等电子服务。而如今,拥有移动手机的成本已远低于购买计算机及将其与互联网连接的成本,且移动设备操作简单、服务资费便宜、私密性强,这促进了移动手机用户及其应用需求的增长,“由于许多公众在使用移动电话,移动技术就成为了提供信息的最有效的渠道。”25
移动政府旨在实现移动通信、移动服务、电子民主、电子政务四个目的,它的最大好处是打破边界的潜力,核心益处反映在增加公共服务人员的生产力,改进政府信息和服务供给,增加公共互动渠道,以及降低成本带来更多参与等方面26。由于它能帮助政府直达公众,又能在政府机构内部及机构之间加强电子联系,做到彼此之间快速交流互动和及时传递信息,因此,它扩展了电子政府的服务空间,增加了电子政府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电子政府的应用形式,推进了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但是,移动政府却不可能取代电子政府。原因在于:首先,“不是所有的应用都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它们也不应该如此。不是所有的无线连接在成本上都能竞争得过有线连接。”27这说明至少那些不能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应用是移动政府力所不能及的,电子政府的有线连接也还是要使用的。其次,随着智能型手机比功能型手机(也称为智障型手机)更多占领市场并获得广泛应用,移动电信运营商已经陆续在手机上开发出各式应用产品并提供诸多应用功能,无论是在移动服务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突破式进展。以应用产品Google 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例,利用它能为市民提供所有服务机构地点的定位导航功能,方便市民寻找服务机构所在地,而当市民进入没有人造卫星覆盖的服务机构的建筑物之后,又可以利用建筑物内提供的无线宽带(Wi-Fi),使用其他的手机应用程序,如室内导航系统,为每个办公室定位,或按照楼层平面图显示建筑物内所有可供市民使用的服务设施以及所有办公室的服务项目。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市民手机的搜寻和定位纪录,实时了解在场的每一位市民的行动轨迹、搜寻的目标机构及当前所处的位置,据以掌控到访总人数、人流情况、各机构接待人数、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并根据建筑物、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承受能量,据以分析市民可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预测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以便尽可能地做出事先安排,如准确控制到访人数,预先提供预约排队,合理安排服务人员等。考虑到功能型手机在孩童、老年人、高科技产业涉密或研发人员、军队和政府单位人员中还有相当大的应用空间,政府在为所有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时必须要考虑到各种类型手机的接收能量,为不同类型手机用户量身定制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服务,以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最后,“将移动业务应用程序应用于政务活动可能不是很容易,尽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应该这样做。”28所以,要使移动政府真正成为电子政府的重要成分和有益补充,还需要政府继续推动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内的三网融合,即实现其高层业务应用融合,以此打破行业垄断和恶性竞争状态,做到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廉价、增值的服务。
3.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smart government)一词临近20世纪末才被创造出来。智慧与智能的不同,在于前者拥有情商,可以调整后者的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后者的智商和能商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此外,智慧的想法被认为必须是人性化的,是以人为本的,所以要由积极的公共参与来保障,这些都是为什么在技术专家研究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和智能政府(intelligent government)之后,社科类专家也要加入进来共同研究智慧城市(smart city)和智慧政府解决方案的原因,因为只靠技术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
智慧城市的概念就像城市自身一样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定义,就像是世界上有多少个城市,就有多少个智慧城市概念,相应地就有多少个城市管理者界定的智慧政府概念。这意味着,对于不同的政府来说,它的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的目标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目标,针对信息化和城市化,植根于已有技术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支持,有的定位在促进城市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上,还有的附加上机构开发和物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及干净的、可持续的环境和更多的智慧解决方案应用29,等等。再比如策略,有的是面向技术的,利用技术人员使其技术应用符合公共利益偏好并为之创造自由的公共空间;而另一些则把社会方面因素放在首位,具体策略涵盖了技术和社会的所有方面。当然,这些目标和策略是有共同点的,就是都在不断地把各种事物加到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的概念上。于是两个概念的涵义就被扩展到和城市的未来和发展相关的所有事物,推进了社会和技术的创新,并把既有事物更多地联接在了一起。
要使城市变得智慧,就要使所有的事物都智慧,都做到最好,要使政府变得智慧,决策和管理层的高智商无疑就是必需的了。为此,政府首先要把自己武装成智慧政府,这种武装应是全方位的,包括从观念到认识,从体制到机制,从知识到技能,在智商、能商和情商上都要有质的飞跃。就技能而言,政府要具有把控新工具的技能,特别是信息共享、虚拟整合、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的技能,还要具备开发跨领域、跨部门、跨系统的整合的业务系统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性合作能力,以及能快速应对更为复杂的、变化性更强的电子秩序的能力。而就管理而言,政府必须实现自我超越,一方面,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事先提出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的目标和解决方案,保证所有建设都是精心设计的,以保证充分利用整合的信息资源和小心谨慎地使用其他资源,保持城市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可持续;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管理有序、张驰有度,既要勇于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采用动态的组织结构,注意合作方的差异性互补,充分发掘组织及人的潜能,加强组织间合作,又要注意人性要素,给以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的治理与服务,提供适于人们生存的洁净的生态环境,保证城市中的人们的经济竞争的安全和生活的质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保证人们可持续地发展和提高。而政府要做到这些,无疑使电子政府构建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其中所需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基础都是电子政府最需要补充的营养。
四、结 论
电子政府已经存在,电子政府构建的目标还没有达成,这需要政府针对电子政府构建的目标和需求,逐一审视从虚拟政府到智慧政府建设中的问题和意义,既推进它们各自健康发展,又保证它们与电子政府有序协同。应该说,将虚拟政府、信息政府、一站式政府、电视政府、移动政府和智慧政府等作为电子政府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工作和重点任务,至今应是政府努力推进的重点和热点,无论是过去的以职能为中心还是现在的以公众为中心,无论是从前的仅关注网络渠道还是现在追求的多种渠道并用,无论是技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无论是智能实现还是智慧担当,这些派生概念在电子政府构建过程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政府针对这些概念支撑的实践工程,还需继续检讨其不足和差距,不断地促进电子政府跨上新台阶。
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国家电子政府实践快速发展、各种观点精彩纷呈之时,能使人们以积极、客观和发展的眼光对待电子政府及其派生概念是多么重要,而建立起具有一致性的电子政府的话语体系,使人们能在较高的认知层面上协调和容纳与这一交叉学科领域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相应术语体系,并使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顺畅进行又是多么必要。面对诸多关涉相关概念的意见分歧,我们更主张把信息政府、一站式政府、智慧政府、互联网+政府作为电子政府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关注重心和目标追求来解读,需知电子政府重心有偏移是客观发展要求、现实环境和公众需求使然,电子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主旨一直未变,也不应改变。当然,还要采取措施对电子政府构建中的不作为、消极作为和对抗现象予以纠正,以及时清除发展中的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阻碍。这一方面需要实践工作者(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学习有关电子政府的知识并接受有关其价值、意义、目标、任务的宣传教育,加深对电子政府的认识,另一方面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地总结实践、升华成果,在反复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历程中,吸取认识成果之精华,去除认识成果之糟粕,在求得共识基础上,鼓舞人们做出更积极的努力,以实现电子政府的理想目标。
注释:
① 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
② 张锐昕.电子政府内涵的演进及其界定[J].社会科学辑刊,2011(5):48-51
③ Virtual[EB].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tual
④ David Gould.Virtual Organization[EB/OL].http://seanet.com/~daveg/Virtual%20Organizing.pdf
⑤ 殷正坤.虚拟与现实[J].新华文摘,2000(7):35
⑥ Subhash Bhatnagar. Unlocking E-Government Potencial: Concept, Cases and Practical Insights[M].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2009,p.4
⑦ [美]简·E·芳汀.构建虚拟政府,邵国松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3
⑧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and David Lazer.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 Information Government[A].Boston:The MIT Press,2007,pp.1-14
⑨ Subhash Bhatnagar. Unlocking E-Government Potencial: Concept, Cases and Practical Insights[M].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2009, p.10
⑩ Viktor Mayer-Sch?nberger, David Lazer. E-Gov and the Coming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Government [EB/OL] http://belfercenter.ksg.harvard.edu/files/intro-wp.pdf
11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and David Lazer.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 Information Government[A].Boston:The MIT Press,2007,pp. 1-14
12 段龙飞.境外\"一站式\"行政服务机构建设实践及启示[J].信息化建设,2007(5):37-40
13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的演进轨迹与转型机理[J].电子政务,2012(12):22-29
14 Marios Chatzidimitriou, Adamantios Koumpis.Marketing One-stop e-Government Solutions: the European OneStopGov Project[EB/OL].http://www.iaeng.org/IJCS/issues_v35/issue_1/IJCS_35_1_11.pdf
15 Prokopios DROGKARIS, Costas LAMBRINOUDAKIS, Stefanos GRITZALIS. Introducing Federated Identities to One-Stop-Shop e-Government Environments: The Greek Case[EB/OL].http://www.icsd.aegean.gr/publication_files/conference/886491186.pdf
16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研究:以公共服务为视角[D].吉林大学,2011.
17 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的概念解析与角色定位[J].电子政务,2012(8):67-78
18 S.Vasavi, S. Kishore. Need for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of E-Government web services within one stop web portals: A Case Stud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 pp.136-140
19 于跃.“问题导向,创新服务”该如何破解[J].电子政务,2016(8):14-16
20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and David Lazer.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 Information Government[A].Boston:The MIT Press,2007, pp.1-14
21 Klaus Lenk. Electronic Service Delivery-A Driver of Public Sector Modernization[J].Information Polity, 2002(7),pp.87-96.
22 张锐昕,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的逻辑框架与运行模式[J].电子政务,2011(5):2-11
23 Patrizia Bertini. Designing Accessibile T-government services [R]. DTT:A Technological challenge to create an info-inclusive information society
24 任陇婵.关于三网融合 是时候该说说真话了[EB].http://digi.tech.qq.com/a/20160301/031604.htm
25 Abdulmohsen Abanumy, Pam Mayhew.M-government Implications For E-Gover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ase Of Saudi Arabia[EB/OL].http://workspace.unpan.org/sites/internet/Documents/UNPAN033540.pdf
26 Rameesh Kailasam.m-Governance...Leverag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extend the reach of e-Governance[EB/OL].file:///C:/Users/rxzhang/Downloads/m-Governance%20%E2%80%A6Leveraging%20Mobile%20Technology%20to%20extend%20the%20reach%20of%20e-Governance.pdf
27 Rameesh Kailasam.m-Governance ...Leverag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extend the reach of e-Governance[EB/OL].file:///C:/Users/rxzhang/Downloads/m-Governance%20%E2%80%A6Leveraging%20Mobile%20Technology%20to%20extend%20the%20reach%20of%20e-Governance.pdf
28 Rameesh Kailasam.m-Governance ...Leverag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extend the reach of e-Governance[EB/OL].file:///C:/Users/rxzhang/Downloads/m-Governance%20%E2%80%A6Leveraging%20Mobile%20Technology%20to%20extend%20the%20reach%20of%20e-Governance.pdf
29 What is Smart City.[EB/OL].http://smartcities.gov.in/writereaddata/What%20is%20Smart%20City.pdf
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2篇
【摘要】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广西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广西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以及广西村镇银行的发展[4-5]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一、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亿和1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18%、和135.47%,存贷比为74.86%,同比下降16.17%。
图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和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将会把贷款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
(五)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三)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四)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五)加强员工培训
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村镇银行应重视对员工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态度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理论知识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备的基础,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及其自身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态度综合反映了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和形象,是员工培训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30-33.
[2]孙建平, 彭徐婷. 对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上饶市广丰广信村镇银行个案[J]. 武汉金融, 2010, (7): 64-65.
[3]葛倩倩.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1, 33(5): 81-84.
[4]李晓健. 依托村镇银行支持特色农业,拓展东盟市场——基于广西村镇银行的思考[J], 2010(5): 7-10.
[5]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定位明确获多赢. http://www.zdfjr.org/_d271545349.htm
[6]兴安民兴村镇银行: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达6.41亿元. http://www.xatvw.com/html/2011/xatv_0209/8723.html
作者简介:崔冉(1986-),男,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邵凌波(1988-),女,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3篇
摘 要 人类成功的学习向来是有意识地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的过程,因而不可能脱离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境而产生。以《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为例,基于目标模式的远程教育学习情境创设具有技能性、进阶性和可感知性的特点,遵循“与教育目标有最大关联性”“迭代-进阶”“模拟仿真”的基本原则,可采取以项目为统领、以任务链为主线、以仿真系统操作为先导和注重实训过程的学习情境创设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获得最佳体验。
关键词 目标模式;远程教育;学习情境;数控编程技术;开放大学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目标模式
关于目标模式,其主要理念在于“目标取向”,在世界范围内不乏论者。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拉尔夫·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所遵循的思想主要是行为主义,明确规定课程开发的4个步骤,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1]。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率先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使教学目标构建更加科学化。“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2],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确定了一个个细化目标的程序。日本教育家梶田叡一提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提出要包含三种类型教育目标:达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目标模式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深入探索。总体而言,关于“目标模式”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目标模式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第二,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第四,教学目标是可以分类和细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部分。
(二)学习情境
我国冯红霞等学者认为,“成人教师唯有主动应对成人情境学习带来的挑战,营造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促进社会互动、彰显学习者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中扮演好营造者、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与激发者等多元角色,促进成人情境学习的有效开展”[3]。钟昱等人认为,“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关注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在教学关系上倡导师生互动与合作”[4]。袁振国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是建构式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5]。可见,学习情境理论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它反映的是学习的本质需求。学习情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支持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比,专业课程远程教学学习情境环境的范围更小、更具体,具有“真实性”,采用新技术的介入打破远程教育的“时空局限”,情境教学将会实现“质的改变”。
(三)教学目标与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学目标为远程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具有定向功能,同时还能够对远程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与协调,使整个教学系统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情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远程教学内容设定的情境,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其能够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为如果学习情境不紧扣教学目标,就会导致学习情境价值降低甚至无价值;另一方面,学习情境的构建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以该课程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依据的,只有注重学习情境创设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课标要求。
二、基于目标模式的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情境特征
(一)技能性
课程开发理论是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情境创设的指南,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性,根据目标模式理论,要关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学员要具备数控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的制造能力,能够合理制定数控加工工艺,并运用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所规定的编程规则和编程方法编制加工程序,具备正确使用數控设备的能力,符合数控加工岗位的要求。其次,根据课程目标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做到了解一般种类的数控系统及其加工程序的主要特征,能针对不同零件的结构特点做出相应工艺的方案,掌握所编数控程序中涉及的几何学等相关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能等能力。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习情境,从学生学习效果和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以岗位技能知识为目标,以产品制造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实践需要来选择知识,实现专业理论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目的。
(二)进阶性
进阶通常指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与原状态相比有阶段性的突破和改变。以进阶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基于真实场所和真实事件的实践活动,是远程《数控编程技术》课程学习情境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进阶的方式为学习者创设教学情境,不能脱离教学目标,需要提供仿真性的实践活动场景。仿真性实践活动场景必须由易到难,或是由简单到复杂,使学习者增长实践能力并呈现持续性和阶段性。以“迭代—进阶”性学习过程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创设学习情境模式,在课程情境创设中,将课程的每一个子目标、子能力都设计为一次迭代,制定目标,选择和组织学习体验,按照学习过程设置进阶的学习情境,之后进行课程评价和课程回顾。以这样的顺序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围绕整个闭环工作顺序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最终形成以目标进阶为方向,教学过程为主线,获取专业技能为教学依托,互动式的仿真学习环境。
(三)可感知性
普通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全日制学生,而开放大学则以在职成人为教育对象。在职人员根据其社会角色选择学习目标,往往“以任务为中心”。在远程教育“去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利用网络教学将知识原理或者结论,通过讲解直接呈现给学员,缺少“真实情境”感,难以满足学员的需求。与泛在学习相比较而言,提供学生这一主体所需要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支持情境十分必要。基于互联网技术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打通远程交互上的阻隔并实现互联,实现信息感知快速双向反馈,使在该移动交互模式下学生进行快速情景切换成为可能,这需要构建更加具象、更加真实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远程学习情境。
三、基于目标模式的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情境创设原则
(一)与教学目标有最大关联性的原则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对教学之后应然状态的描述,成为教学过程每一阶段应然状态的指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脉络。总体教学目标被分为若干小节的教学目标并与相应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在此种对应关系下,完成所有小节的教学目标则课程体系的大目标同时完成。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境创设由具体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来指导,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关联性。如在《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中,要实现“了解编程中的工艺处理内容和步骤,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方法”的课堂教学目标,那就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划分工序与工步,安排加工顺序与走刀路径,选择刀具及其几何参数,确定装夹定位方式等。
(二)“迭代-进阶”的原则
对计算机某程序中子程序进行重复执行,将每次执行结果和最终目标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称为迭代。迭代的最终目的是接近所需的目标,通过系列的重复操作,不断反馈结果,根据结果进行判断。进阶是指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习进阶是基于核心概念的进阶,着重促进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目标模式,以“迭代-进阶”学习过程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将课程的每一个子目标、子能力都设计为一次迭代,按照制定项目领取、任务实施、评价反馈的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方式,从低级到高级围绕整个闭环工作顺序建立一个学习情境,见图1。
(三)真实性的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视频文本、学习工具等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应用,通过关键技术、支持服务、学习资源、学习启动、学习开展、学习结束、学习共同体等内容的相互配合以保证增强远程教育学习环境的真实性。随着5G网络的到来,虚拟仿真教学已进一步演化成虚拟现实教学,教學应用的交互性大幅提升,同时推动开放远程教学创新发展。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模拟仿真情境,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状态。在具体的学习阶段,学习者面临分析与实施两大任务,学习者将分析具体学习任务并开展相应知识的学习。最终,学习者通过情境设定完成任务的实施过程,实现预设目标。基于目标模式的学习情境模型构建如图2所示。
四、基于目标模式的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情境创设方式
(一)以项目为统领的学习情境创设
在实训项目中将理论基础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分析能力培养放在相同高度上进行实施,紧紧围绕工程实践对学科体系进行构建,根据实际需求编排教学内容。按照以项目为统领进行学习情境创设,数控车床编程这一单元中包括5大项目,分别为“简单轴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圆弧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固定循环指令的编程与加工”“复合固定循环的编程与加工”和“螺纹的编程加工”,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将成熟的零件加工过程总结成案例并引入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将项目按实训与能力培养进行拆分,每个实训对应一个子项目的学习,对每一个子项目再拆分成一个个任务以对应一次或几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借助工具和技术及运用所学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项目为统领的学习过程如表1所示。
(二)以任务链为主线的学习情境创设
从《数控编程技术》课程整体来看,根据课程目标将整个课程设置成一个以“任务链”为主线的具有迭代机制的系统,通过不断的迭代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最后完成系统的闭环,该系统也称为大循环。与大循环相对应的小循环则是每个单元中的小节或子能力模块,也构成一个闭环系统。每个小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引入任务开始,再到分析任务要求、实施任务、考核反馈、反馈回顾,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修正教学内容,最后以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结束,这便是小节或子能力模块本身的闭环系统。学习情境中以视频模拟加工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控编程的原理”情境,教师以视频方式讲解知识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展开。在学习情境的融合创设过程中,按照目标分解、整体设计、分层递进、层层改进培养的思路,形成以“任务链”为主线的“迭代-进阶”课程的学习过程。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设计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一般一个学习情境对应一个工作任务,由此实现教学目标。
(三)以仿真系统操作为先导的学习情境创设
要想提高学习效率,需要用现实需求和真实体验来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数控铣床加工的学习中,设定基于真实加工实例的模拟工作任务情景,在模拟仿真软件中设置好简单加工任务,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任务后将操作流程上传,教师根据内容评分。提前设计好实践项目加工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巩固学习成果。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的上传内容,给出相应的分数。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虚拟仿真教学的情境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逼真呈现实验实训的场景,形成虚拟仿真教学情境,可供多人在线学习,突破了区域界限。
(四)注重实训过程的学习情境创设
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例如PPT、文本讲义、短视频、案例视频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设计。实训过程的学习情境创设,包括数控实训加工中心的作业场地、数控车床安全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知识现场演示等。不同学习情境的教学将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利用“实训过程”的学习情境解决问题。
另外,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在“实训过程”学习情境中设置测验题、上传实践案例分析文本、上传仿真模拟视频、开展小组协同作业等,这些评价方式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训过程”学习情境中得到激励和启发,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张蕾.试论“泰勒原理”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发[J].课程研究与高等教育,2013(9):116-118.
[2]裴迪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冯红霞,李金.基于成人情境学习的成人教师角色定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6-30.
[4]钟昱,曹问.情境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45-147.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4篇
在汽车低速防撞方面, 目前应用最多的就是倒车雷达, 现有的倒车雷达采用单目标定位, 只能测出后方大体积障碍物到车体的距离, 每次只探测一个障碍物, 而无法显示前方及左右路面的物体情况。如果两个障碍物靠得很近得话, 车辆在避开一个障碍物的同时很容易撞上另一个障碍物。而且倒车雷达只在倒车时启用, 因而测量范围较小, 盲区大。运用单片机技术和超声波测距技术, 结合CAN总线通信协议标准, 设计一种具有全方位探测功能的新型多目标低速防撞系统, 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低速防撞系统原理
该系统利用超声波进行障碍物的距离测量和定位, 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 将16个超声波传感器平均分布在汽车周围, 单片机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提供的数据, 计算障碍物到车体的距离, 微控制器根据计算得到的距离信息采用多目标定位方法, 可同时定位多个障碍物, 并将多个障碍物到车体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同时显示在车载显示屏上。驾驶员据此对周围实际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从而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现了车辆的全方位避障。
1.1 测距原理
汽车上常用的是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 其工作频率为40KHz且收发一体, 结构紧凑, 并具有防水功能。常用的测距方法主要有相位检测法、幅值检测法和渡越时间检测法等, 本设计中, 采用渡越时间检测法[1]。渡越时间法的测距原理是, 控制电路使传感器发射声波信号, 声波经物体反射回来并被传感器接收到, 然后根据声波在空气中的渡越时间计算物体的距离。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为t, 传播速度为v, 障碍物到传感器的距离为d, 则有:
式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v与温度有关如果环境温度变化显著, 必须考虑温度补偿问题。
1.2 多目标定位原理
系统采用多目标定位算法后, 只需要一个探测周期, 就可以实现对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准确定位, 利用几何学的定位方法融合被修正的距离数据, 实现了对目标点的准确定位。通过数据关联来区分多个目标。
每个超声波传感器都存在波速角, 由于波速角的存在, 当同时使用多个超声传感器时, 各个传感器之间得信号会发生串扰, 串扰会使传感器的数据发生错误。为了避免串扰, 传统的低速防撞系统每次只有一个超声传感器发射和接收声波, 系统始终处于单发/单收的工作模式。并且传感器发送完信号后, 单片机大概过2ms后才开始接收信号。这使得在面对不同的障碍物情形时, 系统可能得到相同的探测结果。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不同超声传感器数据之间缺乏明确的关联关系, 因而系统无法确定目标物体的真实位置[2]。
然而, 串扰实质上也是发射传感器、物体和接收传感器之间位置关系的距离信息。当某个超声传感器发射声波时, 如果能够让与之邻近的传感器都处于接收声波信号的状态, 串扰信息就能够被保存下来, 并且其来源就是发射声波的传感器。明确了信息的来源, 串扰信息就有可能被用来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超声波传感器分别命名为S1、S2、S3和S4, 波束角为30°。如果使用超声波传感器S1发射超声波, 又单独使用超声传感器S1检测物体, 物体的位置可能位于传感器S1波束角范围内的一个确定半径的圆锥体球表面上的某点, 具有很大的方位不确定性。考虑到与之相邻的超声传感器S2、S3也能收到该声波信号, 那么物体也应该位于它们波束角范围内的半径可知的圆锥体球表面上。因此, 三个圆锥体的交点就是目标点精确位置的估计。如果物体也位于S4的超声波传感器的波束角范围内, 并且S1、S2和S3也能够收到S4的声波信号, 那么就可以有更多的交点来确定目标点的位置。
环境探测时, 各个超声传感器采用循环激发的方式。当第i (i=1, 2, 3, 4) 个传感器处于发射/接收模式时, 其它的传感器都处于接收模式。某一超声波传感器i发射声波后, 系统可以得到一组 (4个) 距离数据Di, j。如果传感器没有收到声波信号, 则设置距离数据值等于0。
将S1、S2和S3超声波发射传感器放在坐标A (x1, y1, z1) , B (x2, y2, z2) , C (x3, y3, z3) , 通过超声波测距得到3个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值L1, L2, L3, 设这个障碍物的坐标是 (x, y, z) , 通过解三元二次方程组可以得到障碍物的空间坐标值[3]。
4个传感器在一个探测周期内可以得到4组距离数据, 而每一组数据都可以得到一个目标点的位置估计其中i=1, 2, 3, 4。数据关联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这些估计的目标点是否为同一物体, 判断的标准是之间的欧式距离iE, j:
当iE, j大于设定的阈值时, 就认为是不同的物体, 否则, 就认为是同一物体。阈值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目标的尺寸和传感器检测误差引起的定位误差, 并取二者中的较大者, 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要, 本系统取阀值为26cm。
2 低速防撞系统的结构设计
为了减小低速防撞系统的盲区, 增加探测范围, 需要在汽车的周围安放多个超声波传感器, 系统在实现障碍物距离测量的同时, 还要定位障碍物。要定位一个障碍物至少需要三个传感器。因此, 要想测出汽车每个方向上的全部障碍物在每一个方向上至少需安装4个超声波传感器。系统在汽车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均安放4个超声波传感器, 共有16个超声波传感器, 构成360度的测距范围, 从而实现全方位测距。
本系统采用四个测距子系统来探测汽车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障碍物并且, 前、后、左、右四个子系统自成体系, 可独立工作。每个子系统均由四路超声波传感器和一个微处理器等组成。测距子系统以飞思卡尔单片机MC68HC908G Z 60为控制核心, 微处理器通过多路选择开关MC14052B控制四路超声波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实现了障碍物的多探头测量, 在保证测量实时性的基础上, 大大增加了障碍物的检测范围,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后, 系统的具体功能的实现和监控通过相应的软件来实现, 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节点的程序设计和测距子系统的程序设计。主控节点主要将各个接收数据包中的数据转换成显示码, 供显示子程序使用, 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报警级别。
测距子系统程序主要包括:单片机初始化、超声波驱动信号、测距子程序、多目标定位子程序和CAN发送程序等。单片机的初始化包括系统时钟和晶振稳定时间的设置, 使能MSCAN控制器。本系统根据实际需要, 用PLL编程产生2MHz的总线时钟频率。
在驱动信号子程序中通过对定时器模块中一些寄存器设置即可产生所需要脉冲信号, 为了准确产生占空比为50%, 频率为40kHz的脉冲串, 必须准确的计算出TICNT和T1MOD寄存器的值, 该信号加在驱动电路上产生幅值为66V左右的高压电, 使传感器产生同频率的信号。
初始化时基模块和定时器模块, 以此来产生20ms和0.4ms的中断。20ms中断用来控制选择工作通道, 对PTE1, PTE0置位来完成通道控制信号。然后由选择的通道发送出可以控制脉冲个数的40k Hz方波脉冲。整个系统以计数器为主轴。发射完成后, 等待2ms, 对回波信号进行接收开输入捕捉中断。记录下定时器值, 然后选中下一个通道进行测量, 这样依次激发四个超声波传感器。根据4路传感器的测量结果, 计算出距离, 并根据4个传感器的测量值, 采用多目标定位方法, 计算出障碍物的方位指示码。测距子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障碍物到车体的距离实验和空间位置实验。将该系统至于一个空旷的房间内, 用一块25cm25cm的矩形板作模拟障碍物, 在一个探头的正上方30cm~300cm进行试验, 改变超声波探头到障碍物的距离, 同时读出显示器的显示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距离在0.3m~3m范围, 误差均在在5cm以内。测量值均比实际值偏大, 这主要是由于电路的延迟和整形电路的起伏, 导致测量时间有所增大, 进而体现在测量数据的偏大。但这样的精度足以满足汽车低速防碰撞的要求。
5 结语
基于CAN总线和单片机的汽车低速防撞系统, 将16个超声波传感器合理的分布在汽车周围, 利用MC68HC908GZ60单片机控制超声波的发送和接收, 构成基于单片机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测距子系统, 共有四个测距子系统, 四个测距子系统通过CAN总线和主控节点相连, 构成了具有全方位探测功能的低速防撞网络。
该系统首次将多目标定位算法移植到车载低速防撞系统中, 系统可以同时探测多个障碍物, 低速工况下能全方位反馈汽车周围的障碍物分布及距离。通过液晶屏直观的显示车体周围的障碍物分布和障碍物到车体的距离, 并根据此距离大小进行实时的语音分级报警。因此, 扩大了驾驶员的视野, 解决了传统倒车雷达单目标探测和盲区大的缺点。本系统带有CAN接口, 使得分布式系统中能够通过CAN总线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顺应了汽车电器的发展趋势。因此, 本系统优于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倒车雷达技术, 并且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 前景广阔。
摘要: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CAN总线和多目标定位的低速防撞系统, 该系统用于低速防撞和预警, 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 由超声波传感器构成阵列装置, 它只需要一个探测周期, 就可以实现对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准确定位, 比传统的单目标低速防撞系统具有更高的探测效率。在汽车周围安装了四个阵列装置, 每个整列装置由4个超声波传感器和一个单片机构成。通过对16个超声波传感器的合理布局, 实现了车辆全方位避障。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和软件设计。实际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在实时性、稳定性、和测量精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能满足汽车的低速防碰撞要求。
关键词:CAN总线,超声波测距,多目标,单片机
参考文献
[1] 黄斌, 贺继林, 何清华, 等.基于CAN总线的高性能到车雷达设计[J].工业计算机, 2007, 20 (5) :74~75.
[2] 朱运利.超声波定位系统的参数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6, 18 (2) :128~130.
[3] 郑静, 张吉力, 华泽钊, 等.室内超声波定位系统的构建与测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9 (6) :553~556.
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5篇
1 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
创新, 英文为Innovation, 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 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 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意为产生或创造出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相关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创新, 包括“创”与“新”两个方面, 其中“创”是基础, 是前提, 是过程;“新”是创的目的和结果[2]。在大学教育领域, 创新主要是对人的素质要求, 即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因此,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 创新精神都是其实现大学功能的核心要素, 对二者的要求是没有差异的。创新精神的追求, 可以促进和凸显大学的求真性、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与科学性, 因而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 首要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培养, 是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要求, 也是履行国家赋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区别是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采用这种具有时代性的模式。作为地方院校, 从事的是大众教育,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其创新特色又如何具体凸显并提供支撑呢?窃以为, 可采用阿奇舒勒的发明级别划分理论来定位。阿奇舒勒等把各种不同的发明专利, 依据其对科学的贡献程度、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情况划分一定的等级加以区别, 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推广这些不同级别的专利, 其发明的等级划分及所属知识领域如表1所示[3]。发明级别的划分可以让我们对获得发明所需要以及发明创造的难易程度等有了一个量化的概念, 表1的统计表明, 一、二、三级发明占了人类发明总量的95%, 这些发明仅仅是利用了人类已有的、跨专业的知识体系;而四、五级发明只占人类发明总量约5%, 却利用了整个社会的、跨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地方院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解决一、二、三级发明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终身学习, 具有解决更高级别发明问题的潜力, 而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应该递进一个层级。通过这种创新能力的量化界定, 进而为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提出量化的要求。
表1发明的等级划分及所属知识领域
3 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线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地方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理念外, 最要紧的是要抓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是东莞理工学院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地方经济、校情等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本地化实践模式。它以实验室为基地的创新平台, 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承载体, 引进“TRIZ”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作为创新方法论, 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方法与工具支撑, 拓展校企合作、产学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 提供“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联合课程。
4 结语
地方院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要把创新精神作为大学的核心价值来加以尊重, 崇尚大学精神, 同时, 合理界定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 以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环境。
摘要:创新是现代大学实现大学功能的核心要素,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创新能力的层次定位。地方院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有解决一、二、三级发明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终身学习, 具有解决更高级别发明问题的潜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朱崇实.以创新的精神和理念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2) :4~7.
[2]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若干问题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目标人群定位范文第6篇
一、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社会发展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愈发旺盛。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从业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人,已经处于十分严重的饱和状态,而与之相对的是则是管理会计人才则十分短缺,缺口超过了300万人,因此财政部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管理会计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2016年10月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管理会计列入“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正是上升到国家层面。
管理会计是财会专业在当代转型的新方向。随着财务管理在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作用愈发关键,高职财务专业人才培养也更多地应该转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不仅能够胜任企业一般的财务性工作,而且能够从以往的“账房先生”的角色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支持和决策的角色,懂财务、会管理、懂业务,努力推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朝着理财、管理决策进行转变,不仅能够进行日常的财务管理和分析之外,还能够提升非财务分析能力,能够承担起企业内部风险防控任务,具备参与企业决策能力以及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决策、分析和规划能力,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具备的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提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水平,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实现途径分析
管理会计是当代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导向之一。高职应从优化和完善教学理念树立、教学内容拓展、师资力量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探索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重要途径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加快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为基本导向,加快首先要在专业教学中让广大一线教师树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去,要完善并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评价手段多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优化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最新的诸如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着力优化现有教学内容,在原有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绩效管理以及业绩评价等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同时积极树立管理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加快开发新的适应市场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课程,努力追踪管理会计的最新前沿和最新发展,同时,要持续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努力采用诸如案例教学、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着力加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不断确保教学成果。
(二)完备师资力量配备是重要保障
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为有效在高职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要着力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要在不断本专业师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来持续提升管理会计师资力量和素质。一方面,要大力从相关企业、行业组织中聘请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本专业的专任或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讲学或担任授课教师,在广大高职财务专业等相关专业师生群体中宣传管理会计理念,输送专业力量,另一方面,要大力“走出去”,选派相关教师赴相关企业跟岗锻炼,学习取经,不断提升学院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持续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逐步凸显,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财务管理等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会计人员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院校要努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管理会计思维,着力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师资保障等方面入手,卓有成效地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摘要: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会计工作深化改革的重要产物之一。作为现代会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管理会计主要通过将相关的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进行结合,为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规划、决策等方面的事务提供支持的管理性行为。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高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着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针对高职院校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406+408.
[2] 谢小春.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7,(21):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