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1篇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郑派虹
[摘
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人格
人际关系
人情
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
①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②《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③《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19 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⑦
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 ④⑤《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 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 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 ⑧《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8 会分外注意,可以通过套近乎来取得份内人资格的手段他们会不吝使用。当然,我们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因为这种通过人情和相似性来获得资源的做法,在中国被广泛的实践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老乡会”,未必不是这种性质。
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通过人情,你才能更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所谓的“熟人”的帮助。而且,人们是这样的习以为常,丝毫不认为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资源有什么难堪的。相反,有“人情”可以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人情会为我们构建起一张“大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网”来交换资源。之所以说人情是一张交换网络,是因为在中国,我们的人情绝对不是通过单方面的行为或是一朝一夕的交往建立起来的。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和持续的联系中,人情的“网”才有可能牢固。于是我们便很大程度上通过诸如血缘、家世等先天所得和诸如权利、地位等后天优势维系着人际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必须时获取资源。
如此说来,“人情”就像先前所讲的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讲做人时又会发现很多难处。我们是如此的重视人情,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自己不情愿做的要求)这与先前提到的中国人务实的理念相违背。因为我们知道,在人情往来中,我们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是专门“利他”。我们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期待,期待有一天这种付出能有“回报”。于是我问总是尽量“求同”而“不存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我们惯于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有时不得不循人情轻原则。但如此一来,我们也徘徊在有限能力与精力和承诺的履行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是使个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人际关系视作重大的包袱,这样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总归来说,我们处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想要逃避也非易事。更何况,社会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的交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人际交往。在扮演每种社会角色时我们总是有得有失。知道人际交往的两面性,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的人情运作,不要过分的计较所谓的得失,这大概是我们在人情社会中所能做的。
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人们依靠“人情”形成的关系网络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过来,我们会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帮助。
面子一词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涉及的面很广。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⑨它是无形的,但在调节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时却又显得那么神奇和精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忽略它的影响。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这俨然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在我们心里,这是如此的正常,以至于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面子问题。但是也只有生活与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面子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下很多东西,却很难放下面子。
但当我们讲起面子时,又很难说清它的含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以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⑩说起面子,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的“印 ⑨⑩《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90 《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0 象管理”的理念。我们企图通过印象整饰的手段,在社会交往行为中操控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起人情,我认为面子的目的性更多是内部的,即我们感觉“有面子”时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而人情交往的目的更多是外部的,通过人情,我们获取的是外部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子和人情之于我们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面子有不同的含义,面子是相对的。首先,评判什么是“有面子”的,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身份相关。也许对于一个市井小民来讲,丝毫不会觉得穿着睡衣在路上晃悠有损面子,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讲,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穿得光鲜才会衬得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其次,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子更多的是个人心里的感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于何为面子,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判断。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地位的人在另一个群体中也许比不会很受关注,而他的面子问题,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在中国,一般而言,处于社会越顶层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于是很多人就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上层挤。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也是相对的。也许在专制集权时期,那种“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载寒窗苦读的原因。在今天过于物化的社会,有权有势似乎才是“王道”,于是“官本位”“商本位”的观念盛行。但是面子终究不是依附于低位或其它东西,而是依附于个人,这种个人心理的感受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同人情的问题一样,一旦过分注重面子,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当面子文化发展到极端,就会催生适得其反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就表现为“厚黑学”。在20世纪30年代,李宗吾推出《厚黑学》一书,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脸面文化的另一面。11认为所谓的英雄豪杰不过是厚黑文化的践行者,他们不过是“面厚心黑”而已。也许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先前讲过,脸面问题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范围,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有时候,中国总是过分注意在别国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国家,就像放大了的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会由于“脸面”问题在一些国际事务中摇摆,也会由于“人情”尽量多给一些国家好处。虽然所有的这一切在国际交往中都必然和国家利益相关联。中国的对外关系上处理很多问题都小心翼翼。如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免除了日本对我国的战争赔款,中国是在给日本“施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们且不讨论。同理,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维护了一些东南亚小国的利益,也有助于维持中国的大国形象。甚至到了目前的欧债危机,西方国家还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施以援手, 帮助解决债务危机。其实以中国的国家心态, 我认为中国的确很希望在国际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形象,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但有专家理智指出, 中国还是以自己为先, 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实中国不足以过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别人的事。回溯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脸面”问题导致的后果。清朝时那种维持脸面,保持“天朝上国”姿态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借鉴?所以我认为,泱泱大国,就应保有自己的风范,既不要忽视自己该尽的“人情”,也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地位。
综合上述讨论,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讲“人情”、爱“面子”有其积极的一 1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6 面,它有利于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处理国家的问题时,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其实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情”“面子”问题在中国社会的普遍性,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理念,这样也有助于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书目] 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
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2篇
中国政法大学
商学院 郑派虹
[摘
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人格
人际关系
人情
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
①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②《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③《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19 犹不及”的主张,中国人崇尚的这种中庸之道,有利于加强自身修养的品质,也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
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谦恕。④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同样有利于推己及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人还有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国人做事时会慎思笃行,勤奋且对人负责。
以上中国人的性格标签只是涵盖了较少的但却较能体现中国人特色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仁爱,崇尚中和,谦恕,还是一种务实的精神,都能看出中国人重视“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了在交往之中表现出来的忍让与和气,也包括了极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中国根的大多数智慧都用在了人身上。从先秦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家们就集中精力的讨论各种和人有关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把上述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归结为“人情”和“面子”两个因素。我们有时甚至会忽略一些内在的因素或个人的表现,而十分关注“身外之物”。关注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和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极小心翼翼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人们靠着各种关系网络,依靠“人情”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又或者,我们会碍于“面子”而帮助其他人。我以为,这种“人情”不单是中国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才会有,但是这样一种文化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为人处事的框框,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
二.“人情”“面子”下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面子,命运,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他认为,面子是一种非常精的规范,中国人的社交往来,都是以面子为核心的,“面子”深深地摄入中国人的生活。“其永不变性超乎罗马天主教教条,其权威超乎美国宪法”。⑤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基本上都得循着人情走,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得顾虑面子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直接的心里联系。⑥通过探讨这种社会关系,我们能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为复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则是基本模式的制度化,提供一定的行为规范;“人缘”是人们在观念中对这一行为模式的总体设定。即“人情”“人伦”“人缘”是一种“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规范系统。⑦
进一步讲,我认为,若提到中国的人情社会,又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这就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份”的观念,⑧这里的“份”,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中国人通过“份”的划分,来体现一种亲属关系,而也只有处于“份内”,扮演局内人的角色,才能更多的享有你所需的资源。所以,一些精明的中国人,处事时 ④⑤《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1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P176 ⑥《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81 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等著,1998年版,P280-281 ⑧《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8 会分外注意,可以通过套近乎来取得份内人资格的手段他们会不吝使用。当然,我们并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因为这种通过人情和相似性来获得资源的做法,在中国被广泛的实践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老乡会”,未必不是这种性质。
的确如此,在中国社会,通过人情,你才能更轻易地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所谓的“熟人”的帮助。而且,人们是这样的习以为常,丝毫不认为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资源有什么难堪的。相反,有“人情”可以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人情会为我们构建起一张“大网络”,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网”来交换资源。之所以说人情是一张交换网络,是因为在中国,我们的人情绝对不是通过单方面的行为或是一朝一夕的交往建立起来的。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反复和持续的联系中,人情的“网”才有可能牢固。于是我们便很大程度上通过诸如血缘、家世等先天所得和诸如权利、地位等后天优势维系着人际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必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必须时获取资源。
如此说来,“人情”就像先前所讲的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讲做人时又会发现很多难处。我们是如此的重视人情,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拒绝别人的一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自己不情愿做的要求)这与先前提到的中国人务实的理念相违背。因为我们知道,在人情往来中,我们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对方好感,或是专门“利他”。我们多多少少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期待,期待有一天这种付出能有“回报”。于是我问总是尽量“求同”而“不存异”,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我们惯于承担起另一方提出的超过自己能力或意愿范围的请求或任务,有时不得不循人情轻原则。但如此一来,我们也徘徊在有限能力与精力和承诺的履行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是使个人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将人际关系视作重大的包袱,这样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总归来说,我们处在这种人情社会中,想要逃避也非易事。更何况,社会中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人的交往,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人际交往。在扮演每种社会角色时我们总是有得有失。知道人际交往的两面性,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的人情运作,不要过分的计较所谓的得失,这大概是我们在人情社会中所能做的。
面子和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人们依靠“人情”形成的关系网络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反过来,我们会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帮助。
面子一词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涉及的面很广。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纲领”。⑨它是无形的,但在调节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时却又显得那么神奇和精密,以至于我们很难忽略它的影响。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这俨然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在我们心里,这是如此的正常,以至于我们都没意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面子问题。但是也只有生活与这样的一个圈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面子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放下很多东西,却很难放下面子。
但当我们讲起面子时,又很难说清它的含义。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以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⑩说起面子,有点类似社会心理学中的“印 ⑨⑩《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90 《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0 象管理”的理念。我们企图通过印象整饰的手段,在社会交往行为中操控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起人情,我认为面子的目的性更多是内部的,即我们感觉“有面子”时会获得一种内心的满足感;而人情交往的目的更多是外部的,通过人情,我们获取的是外部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子和人情之于我们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面子有不同的含义,面子是相对的。首先,评判什么是“有面子”的,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身份相关。也许对于一个市井小民来讲,丝毫不会觉得穿着睡衣在路上晃悠有损面子,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讲,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穿得光鲜才会衬得起自己,才会感觉有面子。其次,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面子更多的是个人心里的感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于何为面子,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判断。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地位的人在另一个群体中也许比不会很受关注,而他的面子问题,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在中国,一般而言,处于社会越顶层的人,一般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于是很多人就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上层挤。在不同时期,社会地位也是相对的。也许在专制集权时期,那种“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使得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数十年如一载寒窗苦读的原因。在今天过于物化的社会,有权有势似乎才是“王道”,于是“官本位”“商本位”的观念盛行。但是面子终究不是依附于低位或其它东西,而是依附于个人,这种个人心理的感受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同人情的问题一样,一旦过分注重面子,也会带来不小的问题。当面子文化发展到极端,就会催生适得其反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就表现为“厚黑学”。在20世纪30年代,李宗吾推出《厚黑学》一书,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脸面文化的另一面。11认为所谓的英雄豪杰不过是厚黑文化的践行者,他们不过是“面厚心黑”而已。也许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先前讲过,脸面问题有时甚至会跳出个人范围,成为国家对外展现形象时考虑的因素。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有时候,中国总是过分注意在别国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国家,就像放大了的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会由于“脸面”问题在一些国际事务中摇摆,也会由于“人情”尽量多给一些国家好处。虽然所有的这一切在国际交往中都必然和国家利益相关联。中国的对外关系上处理很多问题都小心翼翼。如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政府免除了日本对我国的战争赔款,中国是在给日本“施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们且不讨论。同理,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维护了一些东南亚小国的利益,也有助于维持中国的大国形象。甚至到了目前的欧债危机,西方国家还寄希望于中国,希望中国施以援手, 帮助解决债务危机。其实以中国的国家心态, 我认为中国的确很希望在国际上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形象,帮助欧洲渡过难关。但有专家理智指出, 中国还是以自己为先, 以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实中国不足以过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没有必要处处考虑别人的事。回溯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脸面”问题导致的后果。清朝时那种维持脸面,保持“天朝上国”姿态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借鉴?所以我认为,泱泱大国,就应保有自己的风范,既不要忽视自己该尽的“人情”,也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地位。
综合上述讨论,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讲“人情”、爱“面子”有其积极的一 1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06 面,它有利于人际互动的和谐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心理也影响着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性发展。处理国家的问题时,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原则其实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情”“面子”问题在中国社会的普遍性,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理念,这样也有助于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书目] 1.《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年版
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3篇
事件一:上周数学老师还表扬我班同学积极发问,这周居然一个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都没有了。她们宁可等我课间到教室巡视时问我数学题,(可我是英语老师啊!)也不愿去办公室里找数学老师。问他们原因,答曰:办公室里那么多老师,都看着我们,感觉自己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太丢面子了
事件二:班上两个同学课间打闹,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在场的其他老师也你一言我一语。原以为说上几句,孩子认个错也就算了,没想到平时挺懂事的孩子居然犯起了倔脾气,无论如何不肯承认错误,还和我顶上了嘴。冷处理,等放学别的老师走后再问,孩子眼圈一红,眼泪下来了:“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说我,一点面子都没给我留,我觉得太丢脸了”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不知道“要面子”,没有自尊心的人就没有上进心;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何来别人的尊重?因此,孩子长大了,知道“要面子”,我认为这是好事。(班主任
)至少说明孩子能分清对错、明白美丑、知道上进。但是一味的“要面子”,也会转化为虚荣、自欺欺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怎样给孩子“留面子”呢?
首先,认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具体说来,能私下解决的问题就不公开,能小范围内解决的事情就不扩大化。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因此,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
其次,告诉孩子:正确认识“面子”。有问题请教老师不丢脸,讳疾忌医会使毛病越来越大;主动承认错误不丢脸,强词夺理知错不改才不光彩。“要面子”,不是不让人批评,而是自身要做到无可挑剔。
最后,教给孩子“挣面子”的方法。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身必要有突出之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里子”,自然而然就有了“面子”。因此,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才学服人。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
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4篇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一系列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有效地描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形塑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也日趋成为一种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与视角。笔者认为,"人情""、关系"是"面子"派生出的两个概念,而"面子"在中国的实际用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语言结构能力。翟学伟提出的"个人地位"(personal status)一词,可以较完整、准确、学术性地表达出面子、人情、关系这些日常生活概念的含义,本文借助"个人地位"这一概念探讨"面子、人情、关系"对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影响:认为中国人个体行动逻辑现如下特征:(1)遇事喜欢托关系、讲人情;(2)人情交往必须要面子、争面子;(3)未雨绸缪,善做人情投资;中国人群体互动逻辑具有个别化倾向。
【摘要】: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而"居仁由义"、节之以礼的中庸把握则又是面子观念发挥正、负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面子研究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通过面子现象的要素归纳和面子行为的归因分析,借鉴面子既有定义的合理思想,给出了全新的面子定义。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与相应体验。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产生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确认个体价值的"他人取向"是面子现象的社会根源。
面子与面子功夫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应用方式和应用原则大相径庭,本文旨在论述和研究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a)阐述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特点;(b)“礼”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面子观;(c)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特点;(d)个人主义价值观中面子概念的特点;(e)中国人交往中个人主义的突显。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归纳出中美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运用面子原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
人情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情文化能够一直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中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源,有着不容忽视的合理性价值。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人情文化合理性的相关问题,以便人们能更全面、更公允的理解人情文化问题。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人情文化合理性的要义进行了阐释。人情文化是以人情为基核的精神文化,是日常社会交往主体围绕着情感、情意这一核心,以一定的交往方式展开的社会交往活动及其活动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人情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是:人情文化的核心、人情文化的展开方式和人情文化活动的结果,它们在这个整体性范畴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缺一不可。人情文化具有情理交融性、自由主体性、广泛渗透性、利益隐晦性和效果稳定性的特点。人情文化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
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5篇
】:"人情、面子、关系"作为一系列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有效地描述了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形塑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行动逻辑,也日趋成为一种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与视角。笔者认为,"人情""、关系"是"面子"派生出的两个概念,而"面子"在中国的实际用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语言结构能力。翟学伟提出的"个人地位"(personal status)一词,可以较完整、准确、学术性地表达出面子、人情、关系这些日常生活概念的含义,本文借助"个人地位"这一概念探讨"面子、人情、关系"对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影响:认为中国人个体行动逻辑现如下特征:(1)遇事喜欢托关系、讲人情;(2)人情交往必须要面子、争面子;(3)未雨绸缪,善做人情投资;中国人群体互动逻辑具有个别化倾向。
【摘要】:面子是中华人之一重要的文化心理概念,它大体包含着情面和体面两层涵义,又分别对应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和外王两方面的内容,如行义和隆礼。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论,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生理想、精神价值、道德境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家族伦理型的传统心态文化和即伦理即宗教的内在超越性的道统传承是中华人,尤读书人面子观念凸显的主要原因。而"居仁由义"、节之以礼的中庸把握则又是面子观念发挥正、负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面子研究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通过面子现象的要素归纳和面子行为的归因分析,借鉴面子既有定义的合理思想,给出了全新的面子定义。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与相应体验。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产生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确认个体价值的"他人取向"是面子现象的社会根源。
面子与面子功夫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应用方式和应用原则大相径庭,本文旨在论述和研究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a)阐述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特点;(b)“礼”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面子观;(c)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特点;(d)个人主义价值观中面子概念的特点;(e)中国人交往中个人主义的突显。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归纳出中美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运用面子原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
人情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情文化能够一直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中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源,有着不容忽视的合理性价值。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人情文化合理性的相关问题,以便人们能更全面、更公允的理解人情文化问题。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人情文化合理性的要义进行了阐释。人情文化是以人情为基核的精神文化,是日常社会交往主体围绕着情感、情意这一核心,以一定的交往方式展开的社会交往活动及其活动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人情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是:人情文化的核心、人情文化的展开方式和人情文化活动的结果,它们在这个整体性范畴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三者缺一不可。人情文化具有情理交融性、自由主体性、广泛渗透性、利益隐晦性和效果稳定性的特点。人情文化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
面子与中国人范文第6篇
事件一:上周数学老师还表扬我班同学积极发问,这周居然一个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都没有了。她们宁可等我课间到教室巡视时问我数学题,(可我是英语老师啊!)也不愿去办公室里找数学老师。问他们原因,答曰:办公室里那么多老师,都看着我们,感觉自己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太丢面子了
事件二:班上两个同学课间打闹,被我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在场的其他老师也你一言我一语。原以为说上几句,孩子认个错也就算了,没想到平时挺懂事的孩子居然犯起了倔脾气,无论如何不肯承认错误,还和我顶上了嘴。冷处理,等放学别的老师走后再问,孩子眼圈一红,眼泪下来了:“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说我,一点面子都没给我留,我觉得太丢脸了”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不知道“要面子”,没有自尊心的人就没有上进心;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何来别人的尊重?因此,孩子长大了,知道“要面子”,我认为这是好事。(班主任
)至少说明孩子能分清对错、明白美丑、知道上进。但是一味的“要面子”,也会转化为虚荣、自欺欺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怎样给孩子“留面子”呢?
首先,认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具体说来,能私下解决的问题就不公开,能小范围内解决的事情就不扩大化。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因此,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
其次,告诉孩子:正确认识“面子”。有问题请教老师不丢脸,讳疾忌医会使毛病越来越大;主动承认错误不丢脸,强词夺理知错不改才不光彩。“要面子”,不是不让人批评,而是自身要做到无可挑剔。
最后,教给孩子“挣面子”的方法。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身必要有突出之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里子”,自然而然就有了“面子”。因此,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才学服人。这,才是真正的有面子。